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8 18:05:14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1

  為充分了解我市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情況以及村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關注度,5月21-25日,市統計局組織力量對全市鄉村振興情況進行了調研。此次調研抽取了梁子湖區梁子鎮沙灣村和沼山鎮湖瓢村。調研采取實地調查和交流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56份。按照性別分類,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齡分類,50歲以下22人,50歲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類,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調查對象的身份分類,村民44人、村干部8人、鄉鎮干部3人、其他1人。從調研結果看,全市鄉村變化明顯,鄉村振興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民增收難、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相關問題,須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一、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的關注點

  (一)期盼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被問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有關鄉村振興的選項中最感興趣的部分”時,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3人選擇“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4人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提高居民收入。雖然近年來我市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然而,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依然較大,需要多方合力來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資金、人才、技術向農業農村流動。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認為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是資金、人才、技術的,分別有42人、35人、37人,分別占75.0%、62.5%、66.1%。在問到“您認為鄉村振興的因素有哪些”時,沙灣村六組龍群蓮回答說“當然是資金、人才、技術了,沒錢,怎么搞好農村,有錢,沒人才和技術也搞不好農村啊”。資金、人才、技術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大家的共識。

  (四)期盼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期盼的是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分別有32人、20人,分別占57.1%、35.7%。認為家里每年負擔最重的是醫療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聲。

  二、鄉村振興的有利因素

  (一)產業發展逐步壯大

  近年來,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組織不斷壯大,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xx年,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105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2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長10.77%。同時,全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武昌魚、藍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產業,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點308個,示范點45個。全市新增農產品“三品一標”有效品牌88個,總數達204個,同比增加40個,增長24.39%。

  (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鄂州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全市美麗鄉村建設。調查中發現村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道路變好了變寬了、房子變大了、村子變干凈了”。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鄉村資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約60萬噸,綜合使用量達57.7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6.2%,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鄉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鎮集中、區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處理指數達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處理設施對鄉村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污水集中處理指數達到90%以上。

  (三)鄉風建設基礎扎實

  全市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村衛生室、圖書室、體育健身場所、村民活動中心等基礎公共服務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為鄉風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全市對鄉風建設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注重以鄉村文化為載體,在尊重原有鄉村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吸納現代元素。在進行農村舊房改造時堅持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特色利用。

  (四)鄉村治理有序推進

  鄂州市積極探索農村社會管理途徑,整合面向農村的各種管理服務資源,建立全域覆蓋的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每個村都有配備網格員,負責收集社情民意、監督環境衛生、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網格化的服務管理體系不僅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而且促進了鄉村的和諧穩定。現階段,隨著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化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在與村民的交談中了解到,一戶農民種植0.8畝地的小麥,產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種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農藥20元),人工未計,虧本5元。據調查,今年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價格較往年有較大幅度上漲,全市化肥價格按簡單平均,平均漲幅22.8%。同時,農業生產人工成本不斷增長。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二)鄉村特色產業不強。通過走訪企業,我們了解到,生產特色農產品的企業規模小、生產鏈短,產業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鎮鐵皮石斛生產基地為例,基地負責人表示鐵皮石斛種植、加工技術要求高,其中從鮮品烘焙成干品這一環節目前依賴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這一環節技術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訓工人,由于是臨時作業,難以留住工人,所以寧愿將鮮品運往浙江同行那里進行烘焙處理。

  (三)技術人才支撐不足。通過調查了解,農村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50歲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較少。務農人員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推廣難,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調研過程中,部分村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做農活了,希望政府供養他們。一些人覺得醫療費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報銷費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難和問題習慣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條件,過度依賴政府,缺乏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幾點建議

  1.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促進共治共享。一是加強基層組織作風建設。基層干部要解決好農村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需要不斷增強鄉村治理能力,轉變工作作風。在面對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問題時,切實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為百姓干實事干好事。二是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加大對基層干部法治教育培訓,提高他們民主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意識。三是加大鄉村振興工作的宣傳力度。在向村民宣傳國家各項政策時,進行合理引導,讓群眾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摒棄“等靠要”思想,通過自身努力奮斗,實現生活富裕。

  2.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激發內生動力。一是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力爭聚集一批特色產業創新性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加快升級。三是以品牌意識拓展市場。做響“武昌魚”、“梁子湖”兩大品牌。用“一條魚”、“一個湖”帶響“梁道”、“梁心”等一批產品品牌。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經濟。堅持增加民生投入,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產綠色安全農產品的同時,注重發展農耕文化、鄉愁等精神產品,打造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加大對農業新業態的投入,推動農業多功能拓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等,使農業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新產業新業態。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振興技術人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一是加強農業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使用。二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鼓勵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三新”農民創新創業,使他們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生力軍。同時,進一步細化扶持返鄉創業的相關政策,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2

  一、鄉村旅游開發的發展現狀

  近五年來,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迅速,鄉村旅游的消費群體擴大,已成為國內旅游的一大亮點。中國的鄉村旅游開發主要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并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養、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當前游客參與率和回游率比較高的鄉村旅游項目是以“休閑光觀、農事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民俗風情旅游,且鄉村旅游開發已經是我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鄉村旅游扶貧作為新時期旅游扶貧工作重點之一,充分體現了“造血式”扶貧方式。鄉村千畝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為了響應當前脫貧攻堅的號召,以農旅融合發展的方式,帶領群眾持續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

  幅員面積2.3373平方公里,全村10個社,總戶數459戶,總人口1296人,人均純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以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目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人數有41戶112人,以疾病、缺乏勞動力、缺乏資金為主要致貧原因。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貧困人口旅游參與意愿強,希望通過旅游改變現狀。在旅游開發扶貧的過程中主要是對這部分有意愿、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的扶貧。村千畝基地目前已初具規模,但在發展中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基地的旅游基礎設施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旅游可進入性較差。村基地距離縣城區車程約1個小時,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觀賞旺季日均上千人無法滿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現有停車位規劃有限,自駕游的游客有時候無法找到停車位而導致小汽車占用公路停車,從而進一步導致出入基地交通不暢通、摩托車橫沖直撞亂停亂放等交通秩序混亂現象。二是基礎設施與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內公共廁所、飯店等基礎配套幾乎沒有,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不利于及時解決。三是休閑設施尚未配套規劃。旅游是一項耗體力的活動。游客在長時間的步行觀賞美景或參加活動后需要有一個短暫的休息,而在基地環線暫未規劃適合歇腳的長椅、長凳或休息區。這對于老年人、孕婦和小孩等弱勢群體來說十分不方便。

  (二)資金投入力度不夠。鄉村旅游開發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長期以來農村金融發展嚴重滯后,導致農村金融滯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現,缺少投融資渠道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業主參與土地流轉、提供梅花苗木,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資金量較少,后續的配套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但融資力度和吸收社會資本較難,申請項目支持資金力度也不夠,這嚴重影響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應不顯著。目前基地的目標客源主要是縣本地居民或者相鄰縣居民及部分學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還不具備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沒有做過多的宣傳。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為主而且購買旅游消費品的意愿并不強烈,梅花本身經濟效益也未凸顯,除了季節性觀賞外,沒有打造系列梅花產品供游客購買。

  三、千畝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設施。鄉村旅游基地基礎設施功能要盡快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邊村的可進入性,改善村現狀交通條件,通過加寬提高現有道路等級、修建景觀大道等,從交通上貫穿周邊村,提高村莊可進入性,達到“進的來、散得開、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觀交通的規劃力度,實現“行路亦觀景,觀景亦行路”。從而充分發揮其地理位置優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設契機帶來的游客促進村旅游業發展。

  (二)加大融資投入力度。盡快制定整體規劃,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匯流”的原則,多渠道解決鄉村旅游融資難問題。一是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根據政府投資走向,明確重點,做好配套工作,積極籌劃符合上級投資方向,又能體現地方特色項目規劃。二是積極引導當地群眾投資,在“吃、住、行、游、購、娛”方面,動員當地群眾參與投入。三是積極招商引資,與實力雄厚的業主合作,吸收社會資本參加項目開發。

  (三)打造品牌形象。樹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須要認清并解決現存的問題。對內積極加強旅游配套建設,提升旅游檔次,對外加大宣傳力度。可制作宣傳手冊從源頭上保護環境,拒絕亂折枝、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為基地打造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態環境。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多媒體集中宣傳擴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鮮的客源市場,打造品牌生態旅游村,同時政府部門加強指導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發展生態旅游,切實保障他們的利益,提高并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四)統一規范管理模式。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統一規劃、通盤考慮。基地作為村鄉村旅游打造的重點對象,在統一規劃上,既要體現梅花元素,又要融合當地特色文化“巴蜀養生太極”,在環線配套設施建設風貌上應保持一致,避免建設風貌多樣化,做到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旅游創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體系。同時要注重多樣性和特色性相結合,如可圍繞文化開發景觀、太極表演、太極創意體驗等,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3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為前提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曾經極大地釋放了農民的潛能,深刻地改變了我國農村面貌。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老化和減少,農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產出低效化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并逐步滯后于現代農業的要求,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道坎。近年來圍繞落實農業農村改革部署,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系這一改革主線,通過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創新經營體制的方式,我們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現狀及難題

  街道村地處街道北面,距離城區2.5公里,下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19戶,農業人口1781人,現有耕地面積1947畝,人均耕地約1.09畝。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為了體現公平原則,將耕地分級搭配,整田整土劃割為若干小塊分到農戶,導致每家每戶承包經營的耕地零散分布。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的“留守農戶”接手耕種承包地,使地塊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組其中一戶農民3.5畝旱地被劃分成10余塊,最小的一塊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諸多不便。

  一是難以進行機械作業,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相互掣肘;

  四是種養結合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難以有效運行;

  五是對外土地流轉涉及農戶多,難以協商一致;

  六是地塊分割產生了較多不能耕作的邊界,浪費了耕地資源。圍繞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我們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通過承包權入股、土地預流轉的方式,有效地實現了耕地的“團聚”和適度規模經營,勞動效率和經營效益也相應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構想

  在村調研發現,雖然群眾意識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種弊端,也有將土地“集零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統性解決方案和具體路徑,缺乏組織者。如農戶間相互可以進行土地調換,但各懷心思,效果有限;外部業主整體流轉集約經營因農戶意見不一難以達成。鑒于此,我們在廣泛調研、聽取民意的基礎上,提出了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試點的構想:以生產社為單位,以農民自愿為前提,農戶的耕地承包經營權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對農田進行集中整理,引進專合社、龍頭企業進行成片經營。在具體探索過程中,我們分別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經營試點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預流轉協議》等,組織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組,通過宣傳動員并與村民們達成一致意見,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情況下,以書面協議形式,每戶農民將所有土地經營權委托給所在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和村集體資產公司完善入股相關手續,實現土地標準化整理和規模化經營。

  三、土地股份制的實踐和成效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街道以村為試點村,通過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吸引民間投資,以村集體資產公司為主要載體,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民”的互利共贏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血橙基地,切實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一)落實三權分置。農村承包土地確權頒證后,推進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堅持推進“三權”分置并行,落實好集體所有權,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動搖,這是開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實踐中,穩定農戶承包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權權能;放活土地經營權,創新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推行由農民一次性出租讓渡土地經營權向入股經營、合作經營等共享土地經營權方式轉變,形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

  (二)規范資源管理。街道村xxxx年注冊成立市區社區集體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對現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級公益性房屋等集體資源資產進行清產核資,通過回收分散的集體資產,對村級“三資”開展集約化、規范化管理。對村集體經濟共有人進行確認,為下一步村集體收益分配提供依據。按照“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思路,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村集體公司,集體公司聘請專合社和農村經紀人負責生產經營,通過把村集體資源資產折股量化組建村集體公司,并整合上級財政扶持資金和吸收民間資金,實現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和農戶之間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贏。

  (三)培育主導產業。

  一是以區大規模綠化行動項目(混交林)為支撐,通過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規范化種植塔羅科血橙1000畝。注入社會化資本,完成“伙兒山牌”血橙商標注冊,通過電商平臺開展前期市場拓展、銷售。

  二是林下種植蔬菜、芽菜等,并與公司簽訂蔬菜訂單收購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發展特色水產和肉牛生態養殖,利用嘉隆竹木專業合作社竹筍加工廢料為牛飼料,牛的糞便作為種植血橙有機肥,實現種養結合、種養循環。四是培育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結合血橙、蔬菜種植、有機草莓等產業,融合新村發展和七洞湖休閑體驗,打造村田園綜合體品牌,建立1-2家星級農家樂、農業公園,形成輕紡園區和南觀路農業旅游示范點。

  (四)優化利益機制。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對村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村集體公司爭取區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資金90萬元投入血橙種植項目,專合社吸收民間資金和技術,通過采取“村集體資產公司+專合社+農戶”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導農戶、村集體公司和參與“三變”改革的新型經營主體依法訂立合同或協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聯結和合作機制,確定村集體與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農戶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股權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擬實施經營收益二次返利,切實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居民股東權益。同時,聘請本村種植大戶、貧困戶進行長期或臨時性工作,以工資收入的形式回饋種植大戶和農戶。

  (五)開展新村建設。加快“四好村”創建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著力實施農村房屋改造、風貌改造、環境整治、潔凈亮化工程;開展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和廁所改造“三大革命”,示范區內農房、道路及沿線人居環境改善逐步提升,適度統一,彰顯特色;推進鄉風文明示范工程建設,建立完善“一約三會”(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反黑會),開展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院落等評比,開展法律明白人、法律進鄉村等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生活;開展感恩奮進教育,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提振貧困群眾精氣神。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4

  十年前,四都鄉作為松陽縣整鄉搬遷的下山脫貧鄉鎮,不少農戶下山搬遷到縣城周邊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閑置,鄉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十年后,四都鄉大力發展精品民宿,一些賢才能人返鄉創業,鄉村重新煥發新活力。調研組針對四都鄉基層黨組織如何利用民宿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課題,展開深入調研,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四都鄉是松陽典型的山區鄉鎮。20xx年以來,該鄉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生態資源和鄉村優勢,高起點、高標準推進精品民宿建設。截止目前,全鄉共有中高端民宿、農家樂27家,床位283張,餐位1500余個,共接待游客50余萬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凸顯,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增強。

  一、四都鄉民宿經濟發展的成效與啟示

  (一)品質引領,政府主動作為。

  一是高起點,開展規劃設計。引進國內外知名團隊參與規劃建設,先后與清華大學、哈佛大學等團隊開展緊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個知名學院的團隊聯合設計施工。在政策處理之初,村兩委干部主動參與難題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實行黨員聯系戶包干制度落實;村莊建設進度延緩,村兩委干部齊上陣,確保按時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過云山居”試營業,三年多入住率穩定在90%以上。業主與村集體良好互動,多次參與“主題黨日”志愿者服務,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陽;20xx年以來,南京先鋒書店、云夕酒店、榔樹民宿綜合體等先后入駐四都,期間,村主要干部全程參與,營商環境和諧。

  二是強整合,建設基礎設施。四都鄉統籌整合,全域謀劃,結合六邊三化三美、五水共治、傳統村落保護等工作,整合資金,在道路建設、村莊環境整治、自來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優先考慮民宿發展村的配套建設,加大政府投資力度。20xx年以來,共投入政府資金3000余萬元用于村莊和民宿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三是優保障,提供高效服務。如何利用民宿發展助推村集體增收,四都鄉陳家鋪村、西坑村、莊河村走出了一條盤活存量資源的道路,將村閑置房產、土地、山林等統一租賃到村集體,為客商提供優質資源。做好政策處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動對接民宿項目建設各階段存在的難題破解,形成鄉、村、民宿三方聯動模式,為業主提供優質服務。

  (二)內涵發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當地,深挖特色。堅持高品質的規劃設計,現已營業的過云山居、云端覓境等除了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當地文化元素,鄉村特色,在保留中創新,在創新中顯品質。

  二是發揮優勢,融入鄉村。一方面通過舉辦蘿卜節、鄉村音樂節、鄉村論壇、藝術沙龍等風格各異的活動以及與村民共過傳統節慶等形式,進一步融入農村、農民。另一方面村兩委邀請設計師、專家等參與村莊建設,為村莊發展把脈,聘請了王維仁、張雷、葉勝海等7人為鄉村振興顧問。

  三是注重長效,打造品牌。重視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設,積極研發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禮等,開展員工服務、禮儀等培訓,組織參加管家、廚師比賽等。

  (三)強村富民,助推鄉村振興。

  一是民宿帶動“雙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蘇、溫州、上海、杭州等城市為主的客源市場,民宿經濟進一步壯大,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500余人,間接帶動相關行業就業1000余人,村集體年增收40余萬元。

  二是民宿促進產業。通過民宿的健康發展,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級合作社4家,全鄉生態循環農業、文化產業、全域旅游等發展勢頭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鄉風。隨著優秀人才的鄉村回歸和深入參與,“鄉村振興”講習所孕育而生,社會治理格局發生新變化,文化修復、人心修復于無聲處改變著鄉風民風。

  調研組也發現四都民宿發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農業”等深度挖掘不夠,功能比較單一,缺乏與生活習俗、生態資源、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質化現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觀類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體現民宿主人獨特氣質、內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鄉民宿經濟發展的建議

  根據四都鄉民宿旅游開發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調研組提出如下發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鄉村民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應始終放在“鄉村振興”和“三農”戰略的大背景下謀劃,否則就喪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樹立與村集體、村民共融共生的發展意識,最終于村集體之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產融合。要鼓勵民宿業主樹立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行業特色、空間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識;要加強對當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做好“民宿+文化”、“民宿+農業”等文章。

  通過五年的探索和發展,四都鄉在民宿經濟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堅持以黨建引領村莊發展,在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文化復興、生態環境保護、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鄉村振興的“四都模式”,為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邁出了新步伐。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5

  “十四五”時期是xx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市委xx屆x次全會深刻把握振興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十個突破性進展”的主要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來,立足市情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努力在現代化新xx建設中展現省會擔當、作出省會貢獻。

  一、打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方針落實到農業生產領域,就是要大力實施科技興農、質量興農戰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當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爭做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到2025年,力爭地表水源工程水田區灌溉保證率達到xx%以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著重在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境等關鍵領域開展攻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強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現代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為目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推進農業科研、推廣及生產基地一體化,促進重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形成園區引領,輻射帶動全市高效農業發展的新格局。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市級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縣級農業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人員隊伍”三位一體的三級農業科技服務網絡,解決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到2025年“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總面積達xx萬畝。

  二、建設國家高品質農產品基地

  圍繞種好“中國糧食”、端好“中國飯碗”,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引導優勢品種集群集聚,打造一批高品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鼓勵發展地表水灌溉,擴大綠色、有機水稻規模,重點建設五常、方正、通河等綠色水稻基地。穩定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增加鮮食玉米、高油大豆、雜糧雜豆、設施蔬菜等高效作物種植面積,重點建設雙城、巴彥等加工型玉米基地和巴彥、尚志、依蘭等優質大豆生產基地。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擴大以食用菌、經濟林果、北藥等為特色的林下產業規模,重點建設尚志黑木耳基地、通河大果榛子基地、賓縣養殖基地和五常刺五加等森林北藥基地。

  三、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以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為核心,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種養加結合和產業鏈再造,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創建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大力發展農業市場信息、農資供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等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積極發展生態觀光、都市農業、休閑漁業、農事體驗、鄉土風情、農耕文化展示等現代農業景觀區塊,打造一批集餐飲、度假、觀賞和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四、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貫徹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盟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經營規模化、合作化、產業化、社會化水平。到2025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x萬個以上,實現x—x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境內上市。五、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工業立縣、工業強縣”,突出抓項目、強園區、優環境、惠民生、補短板,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速度、總量、產業層次、財政實力全面提升,營造競相發展、爭先晉位的良好氛圍。積極落實“百千萬”工程,狠抓產業招商,制定農業項目招商圖譜。以“兩頭兩尾”為抓手,聚焦工業、突出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謀項目,以項目建設帶動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推進縣域園區特色化、專業化提檔升級,突出發展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打好寒地黑土、非轉基因、綠色有機優勢牌,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組織一批農產品和食品加工龍頭企業與國際標準對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實施興村強縣示范行動,集中建設好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六、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規劃設計,科學組織施策,高質量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大力度強化公共服務補強,進一步完善鄉村水、電、路、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打好環境整治硬仗。加強鄉村治理,啟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及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建設。實施“x+x”行動,開展農村垃圾革命、廁所革命、污水革命、能源革命、菜園革命和xx民居建設“x+x”行動,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堅持“尊重民意、整村推進、室內為主”,探索推廣適合北方高寒地區改廁模式,科學穩妥推進農村改廁。同時,積極開展xx民居建設行動。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大力加強農村新文化建設,培養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要注重開展對農民的勞動技能培訓,包括加強對進城農民務工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和文化培養,努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要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科學文化傳播陣地,繁榮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堅持精準施策,落實“四個不摘”,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不變,鞏固現有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開展監測,定期核查,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動態清零。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圍繞農民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提升,打好經營增收、就業增收、多元增收三套“組合拳”。通過種、養、加、銷各環節同時發力,發展、改革、創業、就業多措并舉,推動形成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的綜合機制。研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接續推進減貧工作,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加強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6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對石堆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石堆鎮位于安丘市東部,面積67平方公里,轄47個行政村,1.06萬戶,人口3.9萬,耕地面積6.4萬畝。今年以來,石堆鎮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著力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以開展“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為主線,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突破。

  一、基本情況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資料。全面摸清每個村底數,包括人口、房屋、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村規民約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糾紛、村霸村痞等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研判,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四個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突出重點,開展“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

  一是產業興旺方面。開展“帶富增收富民”活動。

  1.培育一項致富產業。各村結合實際,突出特色,確定一項或多村確定一項能夠有帶動性的增收產業項目,增加群眾收入。

  2.培訓一套致富技能。通過外出參觀學習、舉辦種養業、務工知識等培訓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培訓達到90%以上,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的新型農民。各村幫助留守人員聯系工藝品加工、農產品粗加工等項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條融資渠道。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金融信貸單位,對有意向發展項目缺少資金的家庭,特別是返鄉農民工、復退軍人、回鄉創業大學生創辦項目,幫助落實貸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務。

  二是生態宜居方面。開展“鄉村環境整治”活動。

  1.全面開展農村環境和衛生整治,通過落實門前三包,完善村規民約,加強宣傳教育等手段,引導村民樹立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愛護環境的意識,確保村莊環境衛生長期清潔。堅持“應綠盡綠,能綠則綠”,對村內主要街道進行綠化、亮化,房前用竹籬、圍欄圍起,房前屋后規范栽種瓜果、綠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鄉土濃郁”的景觀。

  2.加快美麗村莊建設,全鎮打造西蓮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馬家亭子、梯門、婁戈8個示范村。

  3.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鎮駐地村、社區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引導農村居民向鎮區、社區集中居住。

  三是鄉風文明方面。開展“倡樹新風正氣”活動。

  1.開展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每月確定一個評選主題,在“陽光議事日”活動中開展“移風易俗標兵”“石堆好青年”“種養殖能手”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利用電視、報紙、微信等形式,對先進典行大張旗鼓的宣傳,激發全鎮廣大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干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目前已評選巾幗標兵117名、移風易俗標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增強群眾簡辦婚喪嫁娶事宜、遠離不良習俗的自覺性。

  3.開展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廣場舞大賽、消夏晚會、農民趣味運動會、書畫展等系列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4.每村打造1條文化長廊,重點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法規等多方面知識,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導觀念,讓大家感受到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風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開展“街頭巷尾平安”活動。每村配備1名警務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邏隊伍,警務助理牽頭開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網”監視系統,連接派出所治安監控平臺。每村組建一個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務服務、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隨時隨地與群眾進行互動、交流。

  2.開展“全民參與調解”活動。每社區聘請1名法律顧問,在陽光議事日組織法律咨詢和宣傳,讓法律咨詢服務形成常態化。各村成立調解委員會,由支部書記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黨員、老干部、優秀村民和評選出的先進典型組成,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處“聽證室”,對家長里短、鄰里爭吵等簡單矛盾糾紛實行村級聽證。

  五是開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動,強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保障。制定了《農村干部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村干部工作職責,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每月召開一次“陽光議事”會議,組織學習農業技術、法律常識、健康保健等知識,充實陽光議事內容,增加陽光議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兩委”班子成員,每人確定一個凈增收不低于3萬元的致富項目。發展村莊集體經濟,在盤活資源、招商引資、土地流轉上下功夫,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確保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不低于5萬元。

  (三)打造示范點,進行典型帶動。重點打造步云嶺休閑生態園、蓮池高效農業示范園、亭子高效農業示范園、沃奇文冠果主題公園四個示范點。其中,步云嶺休閑生態園,規劃面積3500畝,已建成1500多畝,是集觀光旅游、戶外運動、休閑采摘、餐飲娛樂、農事體驗、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旅游綜合體。目前,已發展阡陌人間、步云山莊、云嶺人家、環秀山莊等11家休閑農莊和1處步云賽鴿文化交流中心。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發展大櫻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種植大棚80個,發展西瓜、大桃、黃金梨等1500畝。蓮池高效農業示范園,規劃面積2200畝,已建成1100畝,已發展百匯紫蘇莊園、東順蒜黃種植基地、華仔蔬菜種植基地、田碩洋蔥種植基地、孟戈有機蔬菜合作社種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農業示范園,占地150畝,已建成高效種植大棚45個。沃奇文冠果主題公園,占地面積358畝,以生產生活生態、健康文化旅游為主題,建設木本糧油博物館、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綜合體、文冠果健康體驗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種植、選育、高產示范、集散、加工、營銷一體化的全國木本糧油谷。目前,已經栽植文冠果210畝。全部建成后,帶動就業人數300余人,年可實現利潤2900萬元,利稅700余萬元。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對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教育引導不夠。農民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程度不夠深,尤其在發展產業方面,目前大部分產業項目主要以工商資本下鄉的方式建設,通過引導群眾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農家樂、鄉村旅游難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資金扶持。在基礎設施提升方面,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鎮級財政不足,單憑縣、鎮、村三級財力,很難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三)人才匱乏。目前,廣大農村對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學生及高層次人才不愿到農村創業。回來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擔任村干部。

  三、意見建議

  (一)建議加大對群眾鄉村振興戰略的教育培訓力度,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建議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給排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醫療、教育、文體等設施,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三)建議加大政策扶持、項目扶持、資金扶持力度,發展建設田園綜合體、郊野公園和休閑農莊,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區。

  (四)建議上級職能部門提供政策、資金、項目、技術等各類支持,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創造良好條件。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7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為了指導鄉村產業,了解各地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方面的措施和成效、了解鄉村產業發展現狀及對農民就業增收帶動作用、發現鄉村產業振興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國家統計局開展調查問卷對鄉村產業進行調研。建昌縣統計局通過問卷、電話溝通、走訪等方式進行調研活動。現將調研結果總結如下:

  一、建昌縣基本情況介紹

  建昌縣位于遼寧省西部,燕山余脈,地勢形成西北高、東南低的嶺上嶺下兩階梯,整體屬于丘陵地區。縣城東依巍峨蔥郁的白狼山,西銜碧波蕩漾的了西湖,大凌河似一條潔白的玉帶穿城而過。全縣27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276個行政村,總面積3195平方公里,人口63萬。全縣以農業種植為主,主要種植玉米、高粱、谷子等大田作物。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貫徹新發展理念,以農業增產增收為目的,因地制宜,大力興修水利,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設施農業,建昌縣地區經濟不斷發展,鄉村產業取得長足進步。

  二、建昌縣現階段鄉村產業現狀

  (一)注重農產品品牌發展

  根據地區產品優勢,發展品牌,有效推銷建昌縣優質農產品,建昌雷家店鄉核桃有悠久種植歷史,以皮薄肉厚而聞名,是建昌縣地區特產。雷家店地區自然條件適宜紙皮核桃生長,所產核桃具有皮薄、肉厚、所含營養豐富等特點,20xx年獲批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并在榮譽中列舉獲得地理標志的時間。同年,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第七批國家級核桃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質量是產品的保證,雷家店鄉核桃銷往東北、內蒙、關內數省,每年全鄉核桃實現銷售收入1500多萬。雷家店鄉彭杖子村通過土地流轉,形成核桃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種植。并且在發展傳統核桃產業基礎上,帶動種植其他水果,選取新品種植110畝桃樹。這個新品種桃汁多,肉厚,口感佳質量好,并且在秋后成熟,錯開桃正季銷售高峰,采用訂單和統一銷售模式,利潤十分可觀。此外,村里還有分散、小規模的櫻桃、草莓等大鵬采摘。彭杖子村堅果、水果產業的不斷發展,形成自己的品牌,帶動村里經濟的發展,同時為村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全村勞動力80%在家就業,全村人均收入兩萬元以上,遠遠高于全縣平均水平。

  (二)合作社+模式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頭道營子鄉水泉溝村通過養殖大戶建立的鑫淼家庭農場,采取合作社+的模式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建昌縣鑫淼家庭農場是一個種植、養殖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的家庭農場,總面積3000余畝,他由“牛犇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天豐雜糧種植合作社”兩個合作社組成,農場經營模式為合作社+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銷售。牛犇養殖專業合作社集養殖、育種、育肥為一體的現代化養殖企業,存欄母牛580頭,育肥牛262頭。合作社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為每戶貧困戶發放兩只繁育母牛和提供飼料、獸藥配送服務和技術服務,對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此外還發放一頭繁育母牛給貧困戶,但其必須有養殖能力,且自愿養殖并能提供房產證作為抵押物,期限三年,三年后貧困戶將母牛歸還給合作社。三年內合作社負責提供平價飼料及養殖技術,并為貧困戶提供買賣信息,幫助其脫貧致富。天豐雜糧種植合作社主要以種植有機雜糧和果熟為主,采用傳統種植方式,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種出來的雜糧全部銷往北京各地,合作社有種植山楂樹3萬余株、山杏樹10萬余株。20xx年種植中草藥1000畝,合作社帶動周邊600多戶農民就業。利用牛羊糞、廢棄秸稈作有機肥料,種植綠色食品,有機雜糧,兩個合作社相互補充,資源共享,走出了一條綠色循環發展的新模式。合作社+模式,不僅促進鄉村產業發展,還帶動周圍村子貧困戶脫貧致富。

  (三)依托鄉村特色,發展鄉村旅游

  建昌縣依托沒有工業污染、水質清新的六股河,開發建設六股河漂流。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楊樹灣鄉玉帶灣村旁的六股河漂流是遼西境內唯一漂流景區,漂流河道自然形成,長5.8公里,兩岸懸崖峭壁,綠水成潭,河水清澈,景區集漂流、娛樂、休閑、度假、購物于一體,既可以領略沖浪刺激嬉戲水中的妙趣,又可觀賞景區優美自然景觀。六股河漂流景區,體現玉帶灣村當地滿蒙特色的民俗,并持續推進美化鄉村環境,完善鄉村旅游設施,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培育鄉村旅游品牌,切實發揮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和脫貧致富中的拉動促進作用。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兼顧特色農產品銷售,六股河鴨蛋被評為葫蘆島市名牌產品,曽獲得第三屆遼寧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暨大連農業現代化成果展覽優質農產品獎,利用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讓特色農產品不出家門就能銷往各地,把優質特色農產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讓貧困群眾成為旅游業發展的真正受益者,最終達到依托發展旅游業脫貧致富的目的。

  (四)龍頭企業拉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龍頭企業是鄉村企業發展的“領頭雁”,有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建昌縣積極扶持發展鄉村的龍頭企業。建昌藥王廟鎮藍莓基地由遼寧建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占地200畝,總投資1000萬。采用現代化生產方式,具體技術建設采用物聯網環境控制,監視溫室日常環境和調節:采用智能水肥一體技術,保證植物生長對水肥需求;采用綠色生態霧化技術,滿足綠色果品的生長需要:才用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促進產品質量與產量上的提升與突破。先進技術的采用帶動產業人員技術的提升和觀念的轉變。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藍莓基地的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增加,給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由于藍莓基地產品的發展,將在建昌產業園區建設遼寧建盛藍莓果汁飲料酒業有限公司。新建藍莓果汁生產線一條,建成后預計年產1.1億元。年上繳稅金600萬元左右,并帶動地方就業人員240人。龍頭企業有效拉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對于建昌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考

  建昌縣鄉村產業發展起步晚,面臨壓力大,實現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扶持和社會資金投入,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推動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還要在農村人才上下功夫,留住和引進懂經營、善管理、有經驗的農業領軍人才,在這些“領頭雁”帶領下,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相結合的經營模式,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民農業生產風險,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水平。其次,做精鄉土特色產品,因地制宜發展當地優勢、特色產品,如雷家店鄉的核桃,頭道營子的有機雜糧,六股河的鴨蛋,加強地方特色農產品和優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支持建設規范化農產品加工、生產車間,發展特色優勢食品、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走“小而專、小而特、小而精”的發展道路,不斷推進產品高端化發展,延伸產業鏈,提供新服務,形成整體發展的良性循環。再次,加快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充分利用沒有工業化生產的生態優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六股河漂流、白狼山景區、龍潭大峽谷都是原生態的美景。帶動農副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綠色農產品滿足游人對健康的需求,把農產品進行深加工,讓游客帶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當地產業化水平。完善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設施,提高吃住行各方面服務品質,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渠道,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富裕。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8

  目錄

  一、引言

  二、農民對鄉村振興的意愿

  三、各地值得總結推廣的做法

  四、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五、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引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 了解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現狀,20xx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組織全國省(區、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各調查總隊開展了“鄉村振興之路”調研活動。全國共調研了1103個村,填報11979份有效調查問卷;對廣大農民意愿、農村產業發展情況、生態宜居情況、鄉風文明情況、鄉村治理情況、民生保障情況等進行調查了解, 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決策參考。

  二、農民對鄉村振興的意愿

  (一) “鄉村振興戰略”知曉度高, 深得百姓擁護

  調研顯示, 知道“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民占全部受訪農民的比重達到82.8%, 鄉村振興戰略得到廣大農村居民的積極擁護。

  (二) 農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產業興旺”

  農民對鄉村振興5個方面的總要求充滿美好向往, 受訪農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 占40.0%;其次是“產業興旺”, 占22.7%;對“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分別占17.6%、13.8%和5.4%。

  (三) 農民最急需的是資金、技術和人才

  調研顯示, 資金、技術和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最關鍵因素, 受訪農民認為鄉村振興最急需的是資金, 占64.6%, 其次是人才, 占52.3%, 再次是技術, 占50.8%3。資金緊張、技術水平落后、人才匱乏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大瓶頸。

  (四) 農民最希望培訓的項目是農業生產管理技術

  調研發現, 目前農業新品種數量多、種類繁, 農機更新快, 農民急需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培訓, 在問及最想接受的培訓項目時, 58.4%的受訪農民選擇了“農業生產管理技術”。

  (五) 農民家庭最大的負擔是醫療、生產投入和教育費用

  認為“醫療”是家庭最重負擔的農民最多, 占全部受訪農民的26.5%, 其次是“農業生產投入”和“教育費用”, 分別占22.9%和20.0%。農村因留守人員中老人、兒童所占比重大, 對醫保、教育和生活生產扶持有較高的期待。

  (六) 農民認可鄉村振興取得初步成效

  受訪農民最認可“道路變寬”, 占66.1%;其次是“醫療更方便”, 占49.8%;認可“房子變大”、“上學更容易”和“工作機會變多”的分別占29.4%、28.8%、21.9%。

  三、各地值得推廣的做法

  (一)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推進產業振興

  1、突出地域特色

  各地結合本地實情和特色, 積極制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 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湖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和精準滅荒。福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森林生態旅游, 提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黑龍江、江蘇等地實施農業質量提升工程、農業綠色發展工程、農村脫貧攻堅工程、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及農村基層黨建工程等“振興工程”, 全面破解振興鄉村難的問題。

  2.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調研顯示,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農產品是各地共同抓手, 已形成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黑龍江發展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打造東寧縣“中國黑木耳第一縣”, 大幅度提高了農業附加值, 形成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江蘇培育“產業特色小鎮”, 完善農產品品牌培育體系, 實現了從單一農產品生產向多元化經營轉型。海南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綠色支柱產業, 發展“互聯網+農業”拓寬農戶增收途徑, 推進“旅游+農業”優化鄉村產業結構。重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 創建“三品一標”基地, 做好山區村民搬遷安置工作, 促進貧困戶貧困村脫貧摘帽。甘肅發展戈壁設施農業,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建設、項目支撐、市場運作”的運行機制, 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 積極開展農牧產品加工、戈壁生態休閑觀光等,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3. 發揮典型示范區引領帶動作用

  浙江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 省財政設立專項資金, 對列入整治工程建設計劃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等項目進行扶持, 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江蘇徐州市全面建設縣 (區) 級鄉村振興試驗區, 打造鄉村振興先導鎮, 培育鄉村振興示范村。陜西建設“美麗鵲山”文化創意園示范項目, 解決村民勞動就業, 帶動鄉鎮基礎設施建設。

  (二) 加強宣傳, 全面整治,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1.加強宣傳, 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江蘇98%的受訪村已在公共場所張貼環保宣傳標識標語, 提高農民環保意識。湖南華容縣成立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和環保基金, 制定了完善的環保規章制度。農民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有助于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2. 美化整治, 提升鄉村村容村貌

  浙江嘉興市以美在“全域”為要求, 實施“示范提質擴面”“人居環境提升”“特色文化保護”“創業富民強村”全面提升行動, 美麗鄉村逐步邁向“面上美”“持久美”“內涵美”和“興旺美”。江西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 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黑龍江開展綠化香化、實施街路亮化、建有文化廣場、建立管護隊伍行動, 有效推動了農村環境整治由點向面拓展、由表及里延伸, 實現了農村環境管護長效化。云南西疇縣實施大規模的石漠化綜合治理, 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施深度產業開發, 逐步讓生態劣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3. 綠色低碳, 推進污染綜合治理

  從調研情況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民心。浙江嘉興等地 (市) 打造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 大力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 著力構建“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線一風光”的鄉村格局。江西規范廢物排放, 開展“一控兩減三基本”集中治理, 解決農業面源污染, 推廣綠色循環經濟模式。湖南開展“清潔家園, 清潔田園, 清潔水源, 清潔能源”農村環境治理工程, 涌現出長沙縣、攸縣等一批農村環境治理先進典型。江蘇大力推廣以“減量化、精準化”為核心內容的生態施肥技術, 不斷加大有機肥料推廣使用力度, 避免化肥農藥對農村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的污染和影響。

  (三) 弘揚傳統, 完善治理, 推進文化振興

  1. 植根優秀傳統文化

  安徽黃新莊村先后興建了農民文化禮堂、文化長廊、村民活動廣場, 傳承了傳統的獅子旱船和腰鼓表演, 開展群眾性的文體娛樂和聯歡會, 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濃厚文化氛圍。浙江先后評選公布了兩批55個傳統節日保護基地、26個春節文化特色地區、65個省級民俗文化村、32個省級非遺主題小鎮、70個傳統戲劇之鄉, 這些保護基地和特色地區帶動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播, 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路徑。

  2. 樹立鄉村新風貌

  江西銅鼓縣通過開設道德講堂、民心講堂以及制定村規民約等方式, 推動農村移風易俗, 樹立了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喪事簡辦、熱心公益等文明新風。北京仙人洞村開展“五好家庭”評選等活動, 積極倡導遵守社會公德。農村不良風氣和陳規陋習有很大改善, 新時代的新農民正呈現出嶄新的精神風貌。

  3.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良好的治理環境, 要堅持以法治為保障、以德治為引領、以自治為核心的差異化治理。安徽蕭縣費村堅持法治、自治相結合, 積極落實民主管理, 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開展工作, 維護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村民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鄉村治理。江蘇揚州市利民村“三治”融合著力打造農村網格化管理模式, 形成村干部、民情信息員、村民齊抓共管、廣泛參與的社會管理工作新格局。

  (四) 促進增收, 改善民生, 實現“生活富裕”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調研顯示, 各地多措并舉, 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四川成都市楠柳村通過拆園并園和土地流轉, 拓展了土地租金、房屋租賃、外出務工和自營收入等農民收入渠道。廣東在市場化模式下, 村民以土地、房屋形式參與文旅公司的合作經營, 公司優先招聘村民, 并對村民進行職業培訓, 實現村民的自我造血、自我升值。

  2.切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調研顯示, 各地將民生工程視為政府與群眾的溝通紐帶, 從農民最迫切的醫療和養老需求著手, 推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提升。山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都達到應參保人數的90%以上, 努力實現應保盡保。江蘇徐州市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建成省級示范鄉鎮衛生院69個、示范村衛生室168個。新疆調查的180個行政村全部配備有醫療診所和衛生防疫人員, 新農合投保率在80%以上。

  四、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一)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1. 鄉村垃圾、污水處理能力仍嚴重不足

  調研顯示, 鄉鎮和行政村層面的集中供水、供氣設施和垃圾集中處理只能覆蓋部分住戶。農村改廁和污水處理的任務更重, 部分農戶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溝。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 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沒有進行集中處理, 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沒有進行集中處理。

  2. 農村改廁任務艱巨

  調研顯示, 農村新一輪改廁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改廁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和農戶, 由政府投資配套污水處理體系設備, 農戶投資完成本戶廁所改造。

  3. 農村生產生活設施條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產設施方面, 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問題, 水利系統不健全, 灌溉成本高, 制約了農村產業發展。在生活設施方面, 農村的水、電、氣、路、教育、文化和網絡依然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 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偏遠的農村地區。

  (二) 脫貧攻堅出現新問題需高度關注

  1. 部分貧困戶缺乏內生動力

  調研顯示, 貧困戶脫貧致富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少數貧困戶吃慣了“救濟糧”, 花慣了“便宜錢”, 失去了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 不想著主動脫貧致富奔小康, 而是將脫貧希望寄托于各級政府、幫扶部門和結對干部給錢給物。

  2. 部分非貧困戶群體對扶貧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見

  貧困戶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讀書、生產”等基本不花錢的幫扶措施, 而處于貧困邊緣的其他農戶則享受不到政策的幫扶, 越來越多的非貧困戶群體對扶貧政策和工作產生不滿, 為基層干部推進脫貧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加了難度, 也不利于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群體自食其力脫貧致富。

  3. 傳統孝道文化受到沖擊

  部分農戶把老人分出去單獨立戶, 且不贍養, 找政府要求解決其“貧困戶待遇”。這種狀況呈現蔓延趨勢, 沖擊中華民族傳統敬老、愛老、孝老文化, 開始成為基層政府抓“鄉風文明”的難點。

  (三) 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支撐力不足

  1. 資金不足

  鄉村振興千頭萬緒, 基層反映的共性問題就是資金不足。如安徽淮北市百善鎮有200多個自然村, 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鋪設排水管網, 資金投入巨大, 百善鎮財政無力承擔。

  2. 人才匱乏

  調研顯示, 農村產業的發展提升與需要匹配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已經形成剪刀差, 年輕人不愿意來, 來了也留不住人, 基層農技隊伍知識嚴重老化, 年齡結構、專業結構、梯次結構不合理現象普遍, 推廣新技術的人才尤其缺乏。

  3. 貸款難辦

  調研中不少省份反映, 金融機構存在融資手續繁雜, 時間長、可抵押擔保物少、貸款數額小、周期短等問題。為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安徽宿州市與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合作探索創新“政、銀、擔”金融支農服務機制, 在全市推廣“勸耕貸”模式, 但宿州市種植戶仍反映, “勸耕貸”存在不到位的情況。

  (四) 基層組織建設和帶動力弱

  1. 農村基層組織力量薄弱

  調研顯示,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的落后村, 其村“兩委”班子能力薄弱, “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農村“兩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

  2. 缺乏對村干部和致富帶頭人的激勵機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較低, 普遍在1000~3000元/月, 遠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 村干部政治和榮譽方面的待遇少, 缺乏激勵機制, 年輕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 影響了村干部隊伍的穩定性, 制約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

  (五) 部分領域融合發展不夠

  1. 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深

  調研顯示, 目前“農業+”發展的廣度深度不足, 與工業、旅游業、文化產業以及物流業融合不緊密。同時, 農業產業鏈過短, 農業研發能力弱, 加工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低端環節, 倉儲、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 多數地區沒有形成科研、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2. 傳統農業生產與現代農業對接難

  調研顯示, 大多數貧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從事分散的傳統農業生產, 傳統農業未能與大市場進行有效對接, 農產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這些落后地區都存在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不足, 品牌建設力度不夠, 產業布局較為分散, 缺少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等問題。

  3. 城鄉互聯互通不順暢

  目前, 部分發達省份通過建立新型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 為城市與農村的雙向互通打造綠色通道, 推動著城鄉產業經濟圈發展。但當前城市優質資源下鄉仍缺乏有效聯結渠道和承接平臺, 支持鼓勵資本下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機制還不夠健全, 不利于實現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共贏”、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五、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 以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 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1. 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小城鎮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 是城鄉基礎設施和產業互聯互通的承接平臺。加快小城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為原則, 推動小城鎮發展與現代農業、特色產品、特色經濟發展相結合;建設休閑旅游、商貿物流、信息產業、民俗文化傳承等特色小鎮;以小城鎮為中心加強村莊規劃, 引導適當集中居住, 制定農村遺棄房屋處置政策, 帶動農民就近城鎮化。

  2.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縣級行政區為基礎, 以建制鎮為支點, 搭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平臺, 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 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 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基礎作用, 支持龍頭企業引領示范, 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培育多元化農業產業經營主體。

  (二) 以基層黨組織和領頭人為抓手, 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

  1. 提高基層組織能力

  建議開展基層黨組織“星級化”創建工作, 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 深入推進黨務村務政務公開;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 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綜合服務平臺;在村莊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 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 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

  2. 強化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

  實施農村基層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和后備干部培養工程, 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制度;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 建立農村黨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健全鄉村致富帶頭人的激勵機制, 考慮鄉村致富帶頭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 發揮好以村黨支部書記為代表的農村發展“領頭羊”的作用, 打造穩定一支政治過硬、年富力強、扎根基層、群眾擁護的農村干部隊伍。

  3. 發揮鄉賢作用

  產業項目的投資要按市場化運作, 鼓勵引導民間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 每個鄉每個村都有鄉賢, 通過鄉賢們的人脈、資源, 對接產業項目, 吸引產業資金回歸鄉村。

  4. 培養和引進人才

  將留在農村的年輕人培育成新型農民。財政設立專門的青年農民創業基金。加強對青年農民的技術培訓, 每年在農閑季節選拔青年農民到農業院校進行相關專業的專門培訓。鼓勵農業院校、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回鄉務農。出臺技術人員離崗或在崗返鄉創業、工商業者返鄉投身鄉村振興的鼓勵扶持政策。

  (三) 以精準脫貧為抓手, 全面提升鄉村自我發展能力

  1. 深入實施精準扶貧方略

  從調研情況看, 扶貧的根本還是在于扶志和扶產業, 沒有產業支撐的貧困戶即使脫貧也難以持續。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并重, 以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特色產業培育、安全住房建設為抓手, 因人施策落實幫扶措施, 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確保穩定增收不返貧。

  2. 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扶貧能力

  調研顯示, 村集體經濟強的村, 貧困問題相對較少, 村集體組織的強大能夠彌補貧困戶個人能力的不足。抓住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以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機遇, 結合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旅游業, 建立合作社、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 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3. 強化脫貧攻堅責任監督

  強化扶貧資金監管, 提高使用效益。對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的嚴肅查處。完善扶貧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辦法, 嚴格控制各地開展增加一線扶貧干部負擔的各類檢查考評, 切實給基層減輕工作負擔。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9

  勝利村位于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政府東南2.5公里處,南鄰前二十五村,北鄰二十八村,東靠東營飛機場,西靠雙永干渠道。全村共有178戶、516人。其中,村“兩委”成員6人,黨員22人。村內耕地面積6869.02畝,屬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土地以沙土為主,土壤松散,鹽分較低,適合各種作物生長。村民以農業為主,主產棉花、小麥、水稻、大豆等農作物。

  一、基本情況

  (一)組織建設情況

  勝利村黨支部現有黨員22人,村“兩委”成員6人。原有“50后”1人,“60后”1人,“70后”4人。“90后”16人,黨支部年輕化程度較高,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勁頭充足。

  現任村“兩委”班子團結一心,狠抓實干,圍繞抓班子、夯基礎,抓服務、促和諧,抓產業、促發展,持續推動過硬支部建設,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抓班子,夯基礎,打造一支團結有力的班子隊伍。從加強村班子建設入手,增強黨支部凝聚力,組織開展村內各項活動。勝利村黨支部積極開展黨員家庭戶掛牌、包片聯戶“網格化”等活動,在村內形成了“黨員帶頭創建和諧家園、黨員帶頭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發揮了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抓服務,促和諧,將為民服務精神照進尋常百姓家。就像村文化大院的標語一樣,“不忘初心,為民服務,向著勝利,繼續前進”,勝利村黨支部本著為民服務的宗旨,多措并舉提高為民服務本領。一是開設民情民事直通車,為群眾提供最優質服務。建立積分機制,并在文化大院進行公示,對于有益群眾的事情積極鼓勵,對于有損群眾的事情嚴厲制止,形成良好的黨群關系氛圍。二是黨員包戶,開展黨員結對幫扶活動,讓群眾有困難可以高效對接黨員幫助解決,真正提高為民服務效率。

  與此同時,勝利村的產業發展和村集體經濟也在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助力和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不斷迸發新的發展活力。

  (二)產業發展情況

  勝利村主導產業為種植、養殖業,部分村民從事商業、勞務輸出及運輸服務。20xx年村黨支部帶領村民探索林下松茸菇種植,20xx年發展“勝利在望”現代高效設施農業、紅色文旅等項目,取得一定成效。20xx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3.6萬元,20xx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32.14萬元。

  水稻種植為主導。勝利村現有耕地6869.02畝,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導產業,其中4000余畝土地已流轉,剩余2000余畝土地中,1600余畝用于種植水稻。

  特色種植為輔助。20xx年引進了東營市潤松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發展苗木、中草藥等特色種植,此兩項種植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多萬元,群眾人均創收近2000元。

  林下種植添新態。20xx年從濟南引進松茸菇種植,試驗種植2畝,畝產6000斤,20xx年完成種植26畝,累計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0.4萬元。

  瓦下經濟帶就業。20xx年,與東營東洲服飾進行合作,先期投資近30萬,引進縫紉機、裁布機、鎖邊機等設備及管理經驗,發展服裝、被服、窗簾等加工制造。

  棚下經濟助發展。目前,勝利村正在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助力下,著力打造“勝利在望”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項目,項目計劃總投入535萬,目前已投資480萬,基本建成了棉被日光溫室16座,薄膜連棟溫室2座,單棟薄膜溫室5座,陰陽溫室1座,棉被日光溫室種植各類沙培蔬菜,連棟薄膜溫室采用葡萄與無花果間作模式,主要種植黃瓜、西瓜、葡萄、無花果等。項目建成后,山東田立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提供一年的免費技術指導,負責選育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及設施條件的多品類優良品種,幫助當地農戶解決銷售問題,通過技術培訓,可讓更多群眾學習到農業新技術、新種植模式,有效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同時解決了本地區鹽堿地不能生產瓜果蔬菜的問題,填補了本地區鹽堿地蔬菜生產的空白。

  (三)村容村貌情況

  自20xx年以來,勝利村重點打造村莊美化亮化工程。一是投資210萬元完成了村內道路與廣興路的對接工程,新建進村公路1000米,村內連網道路400米;二是投資80余萬元新建了村文化大院,建立了村級便民服務站;三是投資20萬元改造了村前東西大街,對村內南北主街道進行改造提升,鋪裝路面1300平方米。

  (四)土地流轉及使用情況

  勝利村可耕地面積為6800余畝,其中4000畝土地統一流轉,流轉土體用于小麥、水稻及棉花種植;剩余土地1600畝種植水稻;村東南方向的100畝土體流轉用于建成天源LNG儲氣站項目;村北邊300余畝土地流轉用于惠澤農業大閘蟹養殖。

  (五)人才資源情況

  勝利村村“兩委”成員年齡結構合理,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勁頭十足,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林下松茸菇種植,帶頭建立蔬菜大棚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及服裝加工等相關產業。20xx年11月27日,東營技師學院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落戶勝利村,為鄉村培育人才提供保障。

  (六)農民對鄉村振興的了解及意愿情況

  村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知曉度較高,村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產業興旺”、最希望培訓的項目是農業生產管理培訓,“道路變寬”、“醫療更方便”、“房子變大”、“工作機會更多”等愿望是老百姓心底的真實寫照。

  二、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一)鄉村基礎設施體系、人居環境待完善

  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勝利村基礎設施條件還需進一步提升。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村內廁所、污水的排放沒有較為妥善的解決方案;二是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單一,村內缺乏集中有效的垃圾處理途徑,存在一定程度垃圾亂堆亂放的現象。

  (二)農村產業結構、產業鏈有待升級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根本。長期以來,勝利村以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為主,“合作社+家庭生產”的經營模式存在規模較小、生產經營效益低下、價值不高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不均衡,雖然目前投入了大量成本,發展單位價值含量較高的農作物產品,但在產業初期,成效還未十分顯著,種植業與養殖業依然占較大比重;二是農產品產業鏈較短,產業融合比例較低,產品粗加工占比高,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

  三、建議和思考

  勝利村的發展振興之路充滿希望,朝氣蓬勃。本次調研結合勝利村實際情況和目前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打造美麗人居環境。一是創新垃圾處理方式。如引進秸稈微貯技術將秸稈轉化為飼料二次利用;搭建沼氣池將糞便、秸稈、雜草等廢棄物變廢為寶。二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明確規范垃圾產生、收集、清運等行為,同時可以借鑒二十師村環保超市等優秀案例,采用積分制,用積分兌換商品,獎勵垃圾處理優秀的村民。

  (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造鄉村產業新業態。一是對農產品進行精細加工,延長產業鏈,如本村產量較大的蓮藕可制成蓮藕脆片、糖藕等產品出售,采用衛生環保美觀的包裝,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如旅游、物流等行業。發展物流業,結合互聯網銷售平臺,在解決農民返鄉就業問題的同時還可為農產品提供新的銷路。發展旅游業,結合本村玻璃大棚的種植優勢,發展特色農作物采摘及中小學生研學等活動。

  (三)建強人才引進隊伍,培育長效致富力量。將留在農村的年輕人培育成新型農民。加強對青年農民的技術培訓,每年在農閑季節選拔青年農民到農業院校進行相關專業的專門培訓。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鼓勵農業院校、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回鄉務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相信在黨委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正確引導下,結合勝利村獨特的資源優勢,必定可以走出一條支部引領、鄉風和諧、產業振興的康莊大道。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10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鄉村振興幫扶工作的實施意見,幫扶村確定后,我第一時間深入村莊做了一些基本調研,摸清掌握了村里經濟發展現狀,了解群眾急盼解決的主要問題,形成了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丁家閘村位于果園鎮西南,距離學校17公里,騎行入村車時1小時。村莊西臨丁家壩村,東與果園溝村相接,北鄰西溝村,其他周邊地區均為戈壁荒灘。村域面積5.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60畝,全村現轄416戶,1330人,5個村民小組,經濟收了主要以蔬菜,玉米植種為主。

  二、現狀

  丁家閘村地處果園鄉西南地帶,區域內屬古墓文物地帶,沒有村辦企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扶貧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收入5萬元,村內閑置荒灘空地多,處在古墓保護地帶無法利用,文物大村,經濟窮村,是全鎮六個村中經濟最簿弱的村,住宅破舊,村外周邊環境差,居民點道路破舊,農業基礎條件尚未完善,村民休閑娛樂設施少,道路美化,亮化不達標,集體經濟無收入,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大,支柱產業脆弱,與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相比還有差距,是果園鎮重點幫扶的村之一。

  三、當前鄉村振興主要任務,根據果園鎮鄉村振興五年規劃和丁家閘村今后發展計劃,當前和今后主要有六大任務

  1、宜居環境改造、重點對一,二,三,四組農宅進行翻建新建,對六,七組居民點門墻計劃翻建新建,粉刷,主干道路沿銜門面計劃裝飾彩繪,形成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長廊。

  2、加強文物保護,管控環境衛生,在討北水管所地段處架設監控,便于文物,環境衛生監控。

  3、推進美化亮化工程,解決燈下黑的問題,丁家閘村地處酒泉市博物館,全村五個村民小組,9個自然村,現規劃架設5公里路燈135盞。

  4、基礎設施建設上,有序推進居民點道路建設,改造九組北至佘家壩水廠;五組居民點;八組居民點;果園建材園道路工程和灌溉渠道維修工程,

  5、抓好文化室建設,增加村民健身活動場所,增添健身器材。

  6、整治村周邊環境,重點清理丁家閘五號墓,西涼王陵,討北水管所等地段垃圾堆。

  四,思考和建議

  通過對丁家閘村鄉村振興工作調控研,個人認為,鄉村振興關鍵要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一總要求,循序漸進,先易后難,逐步推進,不搞一刀切,不搞齊步走,逐步實現振興目標,今后主抓以下工作

  1、建立一支飛不走,永久牌的村班子隊伍,在社會大環境中,村里年輕人都往城里跑,有的村成為空心村,老年人留守村,在村班子建設中組織部門強調學歷高,年輕化,村主要領導都是大學生村官,村干部均由鄉政府年輕干部擔任,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些大學生村官,仍然存在有走心沒留心的問題,缺乏長期扎根農村干事創業的信心”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頭不穩定,發展就不穩定,要達到長治久安必須建設一支永久牌村兩委班子

  2、建立富民支柱產業,不斷夯實鄉村經濟“底盤”。實施鄉村振興,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是第一要務。針對丁家閘村地處城郊,魏晉墓文物保護區的特點,在現有蔬菜,花卉,玉米植種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扶持發展林果,蔬菜,養殖等稀缺產業,依托魏晉墓發展旅游產業,兒童寒署假托管體驗產業和民俗鄉村游產業,大力實施鄉村產業振興,推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3、加大環境整治工作,發揮村民自治和城市相關單位共同治理的作用,丁家閘村地處城郊工業園區地帶,村內古墓多,環境差,爭取文物保護部門治理保護區環境,清理垃圾,栽種綠化樹木,走保護,協調,發展的路子,改變文物大村,經濟窮村的面貌。

  4、激活現有旅游資源,協同魏晉墓,酒泉博物館,酒泉民俗館,打造一日游精品路線,做精旅游產業項目,將酒泉博物館→魏晉墓,→村體驗農家生活→觀民俗博物館串連在一起。

  5、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宜居環境,推進“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廁所革命”工作,實施民居整建和庭院改造工程;加大規劃管控力度,加快農村“空心房”治理,清理整治農村建房亂象。加強農村環境生態修復、道路硬化、民居改造、村莊綠化亮化、環境凈化美化、鄉村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打造生態、文化、田園風光于一體的美麗鄉村新典范,帶動鄉村積極構建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五美”格局,從而實現全村振興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6、探索留守兒童托管和寒暑假托教中心建設,丁家閘村地處酒嘉兩市中間地帶,結合農村土坯房改建工程,在原由村小學閑置房基礎上,建設留守兒童托管和寒暑假托教中心,吸納城市娃娃到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回歸兒童本性,實現童趣生活,讓托教產業成為村民收入的新型產業,逐步做強做大托教產業。

  7、依托學校生物工程學院建立一支科技志愿幫扶隊伍,培育一批養殖,蔬菜,林果,花卉,經作大戶,帶動當地支柱產業發展,總之鄉村振興工作是一個大課題,需要大手筆,大資金,大項目,大產業,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如期實現產業興旺,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振興目標。

【鄉村產業振興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村振興考察調研報告(通用6篇)02-25

個人鄉村振興調研報告(通用5篇)02-24

鄉村振興基層治理調研報告(通用5篇)02-24

大學生鄉村文化振興調研報告(通用6篇)02-24

鄉村振興戰略情況報告02-24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2-28

鄉鎮鄉村旅游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2

鄉村衛生調研報告02-23

2022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調研報告(精選6篇)02-24

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實施情況報告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