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時間:2020-04-09 00:00:00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我要投稿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一、內容簡介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于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于戰國時期,甚至更早。

  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于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的一種。五律源于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于漢,七絕起源于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

  二、后世影響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

  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并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跡。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范。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間,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詩選本問世。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可見《唐詩三百首》影響之大。

-------------------------------------------------------------------------------------------------

  三、唐詩三百首讀書筆記

  詩,是十里桃花的繁華,是牽腸掛肚的思念,是保家衛國的豪情;詩,是漂泊中的孤獨無依,是雨夜里的痛徹心扉,是記憶里的江山如畫。人說世事如夢,幾度秋涼。昨夜燈火樓臺,轉眼人去樓空。遙想當年沙場,難料如今鐵馬冰河只能入夢來。在那些詩詞里,我目睹了一個個王朝的榮辱興衰,最終被歲月掩埋。眼見了多少游子的鄉愁,絲縷的縈繞心頭。望少年氣盛,雄心壯志徘徊蒼穹。驀然回首,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詩,經久不衰。偶然憶起,璀璨如初。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油燈下的母親,安詳的坐在那里。她的手微微顫抖,手中的針線穿梭往來,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疲憊,雙鬢明晃晃的發白。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一針一線,密密麻麻,她把無盡的思念與牽掛縫進衣衫的袖口,心中的念念不舍似燈油慢慢融化,落在地上,好像瀉了一地的月光。母親老了,卻固執的像個孩子。她擔心孩子不能如期歸來,一人默默在故鄉等待。都說母愛如歌,似水柔情,直至今日,才悟得真諦。前些日子,我與母親到樓下散步。我總喜歡走在前面,一轉頭,望見與我齊平的臉,臉上的細紋一如她走過的風花雪月。我放緩步子,直到與母親并肩。昏黃的路燈下,她稀疏的頭發里大把的銀絲泛著淡淡的微光。“媽,你有白頭發了。”我對她悄聲說道。“嗯,我老了啊。”她好像嘆了口氣,眼里像是彌漫著大霧。我的思緒被拉回很多年前,那時候我的小手還觸不到她的臂彎,母親喜歡彎下腰同我說話。那時候我唯一的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像父親一樣挽著她的手,走過每一條街頭。我想起兒時總喜歡和母親擠在同一床被窩里,身上的冰涼貼近她肌膚的滾燙。她總會半真半假地把我推開,推的遠遠的,直到床邊。但每個清晨醒來,睜開雙眼,總發現自己小貓一樣蜷伏在她的懷里,感受著她鏗鏘的心跳。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一陣暖流鉆入心底,恍惚間我還是那個咿呀學語的小女孩兒,而她還是青春的模樣。“哪有,你才四十嘛,很年輕啦。”我握住母親的手,沿著街道慢走。只記得我們倆的影子被拉的很長很長,像留不住的時光。

  讀詩時,總免不了了解詩人。孟郊被稱為“詩囚”,我看完資料,多少有些酸心的。他的一生有太多荊棘坎坷,經歷了多少的風雨。或許人只有到了一定閱歷的時候,細數過往,才懂情深。原來很多人本是我們生命中的路過,哪怕父母,也只是短暫地陪我們半輩子。總會待到別離時,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我們不該把父母的愛當作揮霍,且行且珍惜。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選自李白的《行路難》。李白一生詩作無數,我卻對這一首情有獨鐘。“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創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這是前不久很流行的一首歌曲。我很羨慕李白,傾倒于他出眾的文采,也向往著他的灑脫。“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的《將進酒》,字字透著瀟灑,句句唱得昂揚。我以為,他本知足常樂之人,飲一杯酒,且忘憂愁。“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他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的豪情,顛覆了我的看法。但當我讀到《行路難》,心中竟生起了敬意。詩人巧借行路的艱難,暗喻仕途的坎坷。官場的你爭我奪,阿諛欺詐,給予詩人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命運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海上洶涌的波濤就要將他擊垮。但李白的過人之處,便是沒有被無情的命運打倒,仍是”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愈挫愈勇,直至到達理想的彼岸。愛我中華者,必當敬我中華之精神文化也。千年之前,我們祖先輩的他們,面對逆境,咬牙切齒卻也從不輕言放棄,在悲洪似的逆境前掙扎著尋找一絲光明。而多年后的我們,是否延承了此般精神?俄而,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俞老師,從一個寸草不生的窮鄉村走出來,走到一個丁點兒大的縣城,一步步打拼,如今來到了省城南京。依稀記得他與我們談及曾經時雙眼的朦朧,一次次雨中的揮淚,一夜夜翻來覆去的難眠,一場場慘敗的考試,世事如此不順人心。也曾幾度消沉,他告訴我們,那些迷茫的日子,孤苦無依,唯有詩詞與書籍作伴,那些苦痛的歲月,是文字陪在他的身邊。而如今的他,上課時信手拈來的幾句詩詞,令人驚嘆不已。我們為什么要讀詩,讀的豈是字句,更是靈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更應學習古人的精神,迎難而上,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斗。終有一日,我們能穿過厚厚的云層,尋覓到希望的光亮。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要說愛國,歷史上名垂青史的詩人還真是數不勝數,但最令我欽佩的還是詩圣杜甫。還記得第一次接觸他的詩,是在小學。“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據說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詩。小小年紀的我,還無法理解國之深,只是同他一起“喜欲狂”,也是種別樣的歡欣。不同于詩仙李白的浪漫,現實主義的他倍感深沉。而當我讀到這首《春望》,心中沉沉的一擊,感覺喘不過氣來。國都陷落,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但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古時詩人詞人總喜歡寫一字“深”,“庭院深深深幾許”“城春草木深”,這一字,染上了荒涼,沾滿了無奈。淪陷的長安城,昔日的笙歌舞曲早已不見蹤影,一城的繁華轉眼間成了沙石瓦碩。放眼望去,破敗不堪,千里不見人跡,唯有雜草叢生。感傷時事,看到那嬌艷的鮮花,思緒被勾起,憶起曾經,兩行濁淚沾濕了衣裳。許多時日未見家人,思念愈加濃烈,忽聞鳥鳴,心頭一顫,乍然驚起。看那火紅的戰火啊把天空的碧藍鋪成了鮮血的顏色,看那彌漫的硝煙啊不知何日方休。無言的等待啊只希望送來一封家書,告訴我家里安好,告訴我妻小平安。年華易逝,滿頭的白發像秋末飄零的枯葉,大把大把的往下掉,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都差不住了。品完詩,心頭空蕩蕩的,卻又像被什么堵住。千年中華,這片土地上經歷過多少場戰爭,多少家破人亡。那些歲月里的逃離與漂泊,永遠都無法忘懷。我該慶幸,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整日陽光明媚的年代。能在清早醒來時看見爸爸媽媽的臉,能在睡前道一句 “晚安”。讀了那些詩,我突然間覺得自己多幸福。孟子說:“天下之本在于國,國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身為炎黃子孫,我們該盡己所能,為國家貢獻微薄之力。如今很火的電影《戰狼》,“當你在國外遇到困難時,不要忘記,你的身后還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朋友圈里,微博動態里,都是紛紛的好評。那一刻內心的震撼著實難以言表。但在這之后,真正有所行動的又有誰呢?口說無用,我們該投身于實際行動之中。作為學生的我們,孝親敬長,努力學習,便是愛國。它無需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卻存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記得兒時的我,對詩并不感興趣。還不如童話,看公主幾經波折后遇到王子,盼賣火柴的小女孩兒在那個風雪之夜悄然升入天堂。那時候的知識面很單薄,不過停留于”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般略顯膚淺的詩罷了。也只是單純的記誦,從不試想理解。如今漸漸長大,才發現詩歌不僅僅是詩歌,它可以包含許多許多。詩,可以是一種回憶,就如同默片播放,刻下一寸一寸的舊時光。看前朝,多少風流人物,不盡英雄史詩;論今朝,是否依舊如初?詩,可以是千千萬萬的寄托:羇旅之人借詩詞抒發對故鄉的思念與牽掛;沙場上英勇拼搏的將軍戰士,借詩詞表現自己拳拳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多情之人借詩表達對紅顏的斷腸愛戀.......詩,更多的是一種鼎盛文化的象征,是一個無人能及的巔峰!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么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峰與瑰寶。它的篇幅不長,卻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字里行間,凝聚著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力量。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歷經千年歷史,風吹雨打,我們悲痛過,我們哭泣過,但我們不曾放棄過!我們理應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讓它成為中國恒久不變的經典,永遠地留在中國人心中。

  一歌一舞一琵琶,一冬一秋一繁夏,一顰一笑一牽掛,一刀一劍一傷疤,一朝一夕一晚霞,一山一水一人家,一生一世一剎那。待到雙鬢成白霜,在詩里感嘆人生夢一場;待到雙鬢成白霜,回望來路繁華落地落滿傷;待到雙鬢成白霜,煮一壺清茶,看昨夜燈火樓臺,待來世滿面紅妝。

-------------------------------------------------------------------------------------------------

  四、唐詩三百首讀后感44篇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余首。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這部小說的內容簡介、后世影響、讀書筆記以及讀后感44篇,希望對你有幫助。因為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內容。

  篇1:唐詩三百首讀后感500字

  在這個假期里,我讀了很多本書,最喜歡的當然是《唐詩三百首》了。他雖然沒有童話書讀起來饒有興趣;沒有科幻書讀起來那樣驚險刺激;沒有歷史書那樣精彩;卻蘊含著中國古代詩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又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高峰。有唐一代,優秀詩人大批涌現,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成為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

  唐代的詩人們,如果悲哀失意了,會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然后哂然一笑,便情緒好起來了。如果以前大受挫折,之后又東山再起,會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瀟灑豪邁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壓力太大,被人排擠,會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慣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會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而這些詩句,對于我們這天的人來說,又是多么適用!正是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詩雖然和我們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離,卻仍然深深植根于我們心中。讓我們自他們的詩中找到一種寄托,一種鼓勵。

  然而,畢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時空距離,是我讀起來,由于語言與時代背景帶來的障礙,總還是會覺得有些語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后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為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為他沉醉,被他啟發。那么,就讓我們從此刻開始,讀唐詩吧!

  篇2:唐詩三百首讀后感800字

  還記得幾百年前有一個這樣的朝代,它經濟發達,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昌盛。唐詩就是在這樣的年代被創造出來的,繪盡了盛唐繁華色。

  唐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詩歌可以作為博取功名的工具,也能成為籌光交錯的閑談之語。

  且聽風雨幾許,看一半往事入斜陽。手不釋卷,幾盞昏燈,幾杯薄酒,一彎明月,一曲歌,一枝柳都被唐詩勾勒的美的醉人,遠不止這些,那清夜無塵,月色如銀的夜里,吟唱著詩文的詩人更是這部書的主角。

  《長安古意》里大街小巷的繁忙,帝都的壯麗輝煌,市井倡家的輕歌曼舞,其繁華濃艷的景象被渲染到了極致。而這背后對豪門貴族驕奢淫逸的諷刺,對當時社會腐敗、墮落,黑暗的刻畫。也難怪如聞一多先生所說:“這不是一場美麗的熱鬧,但這癲狂中有戰栗,墮落中有靈性。”得后世知己如此,想必千年前的盧照鄰也不負寫下此篇的心意吧。

  唐詩里不得不提的李白,也給了我們極大的震撼。從小時候就開始背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如今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還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的浪漫,他的放蕩不羈全部都揮灑在這盛唐的詩篇中。他永遠活得像個孩子,永遠的舉酒暢飲,而后“誘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還有王右丞,王維。被人熟知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還有別忘了“渭城朝雨絕塵”中送別的他;唱著“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只。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他;“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他。王維登得朝廷,下得塵世。可謂“廟堂有夢,江湖有酒。”我穿越千年愿與其共飲月色,賞木未芙蓉花。

  晚唐不復繁榮鼎盛,潘鎮割據,戰亂四起,昏君當政。唐朝似乎一夜之間便損了容顏,凋了花瓣,徒留滿腔悲憤與無奈給杜甫。杜甫一生沉痛于山河破碎中。不管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還是“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憤恨與同情,亦或是“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欣喜,都與國之沉浮相關。他這一生,看過繁華,遇過落魄,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國,他的家。

  唐朝啊,依照浮生夢,少不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孟郊,少不了“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李商隱。他們的名字一一在我眼前浮現,他們的一生或平凡,或坎坷,或榮華,或潦倒,但這都不礙于他們的才華橫溢。

  溫酒一杯淺唱,美夢一場隔世。我恍若看到那初唐的清新,而后便是中唐的繁盛,再就是令人悲涼的晚唐。那個朝代,男兒風流倜儻,女子恣意嬌美,不管是胸懷大志還是紙醉金迷,都陶醉其中。再回長安酒意里,唯愿夢不醒,再讀大唐夢。唐詩三百首,歌盡天下繁華夢。

  篇3: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000字

  這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里的詩句。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

  透過這兩句詩,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氣象。所謂“盛唐氣象”,著眼于盛唐詩歌給人的總體印象,詩歌的時代風格、時代精神:博大、雄渾、深遠、超逸;充沛的活力、創造的愉悅、嶄新的體驗;以及通過意象的運用、意境的呈現,性情和聲色的結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這一切合起來就成為盛唐詩歌與其它時期的詩歌相區別的特色。盛唐詩人王灣這首《次北固山下》,當時的宰相張說稱贊不已,將頸聯抄在官署的墻上,作為詩歌的楷模。(見殷《河岳英靈集》)這詩的中間兩聯正好可以用來形容那個時代:“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那三個形容詞:平、闊、正,還有那高懸的風帆,從殘夜中生成的海日,進入到舊年里的江春,都讓人感受到盛唐時代的氣息以及盛唐詩歌的風貌。

  盛唐氣象的形成有詩歌藝術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與聲色的統一,意象的運用與意境的呈現等等,這在著作《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一書以及其它一些論文中已從多方面做過論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復了。下面僅從歷史、文化的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討。從歷史、文化的發展這個角度看來,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晉室東渡之后,中國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戰亂。在這期間,南北雙方的文化呈現相當明顯的差異。南方喜莊老、尚清談,注重抽象名理的論辯;北方流行漢儒的經學,注重人的行為準則。南方文風華靡,北方文風質樸。南方的書法多見于帖,南帖飄逸;北方的書法多見于碑,北碑凝重。《隋書·文學傳序》說:“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之大較也。”很顯然,單一的南方文化或單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為大觀。隋朝統一全國,以及大運河的通航,已經開啟了南北文化互補的過程。唐朝繼隋之后,經過太宗貞觀之治,文化交融的過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妝點了北朝的“質”,北朝的“質”充實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隋書·文學傳序》)一種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長的、與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相適應的新文化達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富有深厚內涵的新文化的升華。如果說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那么盛唐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早在唐太宗時就設立了十部樂,其中四部來自唐朝境內少數民族,四部來自國外。盛唐時期外來的舞蹈也很流行,如著名的胡旋舞。敦煌石窟中盛唐的壁畫和雕塑,以雄渾的氣魄、卓絕的造型、豐富的色彩,遠遠高出于其它的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打開了盛唐人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胸襟,這對氣象的形成無疑起了積極作用。

  歸根結底,盛唐氣象的出現是由大一統的局面下經濟繁榮、政治開明、社會安定所決定的。一本《唐詩三百首》,有一半多的詩歌描寫的都是盛唐的氣象。

  篇4: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500字

  這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里的詩句。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

  透過這兩句詩,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氣象。所謂“盛唐氣象”,著眼于盛唐詩歌給人的總體印象,詩歌的時代風格、時代精神:博大、雄渾、深遠、超逸;充沛的活力、創造的愉悅、嶄新的體驗;以及通過意象的運用、意境的呈現,性情和聲色的結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這一切合起來就成為盛唐詩歌與其它時期的詩歌相區別的特色。盛唐詩人王灣這首《次北固山下》,當時的宰相張說稱贊不已,將頸聯抄在官署的墻上,作為詩歌的楷模。(見殷《河岳英靈集》)這詩的中間兩聯正好可以用來形容那個時代:“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那三個形容詞:平、闊、正,還有那高懸的風帆,從殘夜中生成的海日,進入到舊年里的江春,都讓人感受到盛唐時代的氣息以及盛唐詩歌的風貌。

  盛唐氣象的形成有詩歌藝術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與聲色的統一,意象的運用與意境的呈現等等,這在著作《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一書以及其它一些論文中已從多方面做過論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復了。下面僅從歷史、文化的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討。從歷史、文化的發展這個角度看來,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晉室東渡之后,中國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戰亂。在這期間,南北雙方的文化呈現相當明顯的差異。南方喜莊老、尚清談,注重抽象名理的論辯;北方流行漢儒的經學,注重人的行為準則。南方文風華靡,北方文風質樸。南方的書法多見于帖,南帖飄逸;北方的書法多見于碑,北碑凝重。《隋書·文學傳序》說:“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之大較也。”很顯然,單一的南方文化或單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為大觀。隋朝統一全國,以及大運河的通航,已經開啟了南北文化互補的過程。唐朝繼隋之后,經過太宗貞觀之治,文化交融的過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妝點了北朝的“質”,北朝的“質”充實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隋書·文學傳序》)一種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長的、與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相適應的新文化達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富有深厚內涵的新文化的升華。如果說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那么盛唐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早在唐太宗時就設立了十部樂,其中四部來自唐朝境內少數民族,四部來自國外。盛唐時期外來的舞蹈也很流行,如著名的胡旋舞。敦煌石窟中盛唐的壁畫和雕塑,以雄渾的氣魄、卓絕的造型、豐富的色彩,遠遠高出于其它的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打開了盛唐人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胸襟,這對氣象的形成無疑起了積極作用。

  歸根結底,盛唐氣象的出現是由大一統的局面下經濟繁榮、政治開明、社會安定所決定的。一本《唐詩三百首》,有一半多的詩歌描寫的都是盛唐的氣象。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我也喜歡杜甫的憂國憂民,喜歡他對百姓真誠的關愛擔憂。“詩圣”杜甫的詩,有著“詩史”的美稱,他將戰爭的無情冷酷與社會現實的黑暗融在這斟酌已久的詩句里,永遠封存。

  而被稱為現實主義“詩王”的白居易,讓我們最熟悉的詩篇,就非那膾炙人口的《長恨歌》莫屬了。這篇詩歌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藝術的再現了人性的真實。即便今天讀來,也依然能在讀者的心里蕩起陣陣漣漪。

  柳宗元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詩篇,當屬小學里學過的那首《江雪》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剛接觸時,就被這首詩的意境所深深地吸引。當然,那時候的自己還理解不了這位看透官場的黑暗腐敗,一心向佛的詩人字里行間的淡泊明志。

  秋日的風徐徐地吹,一個人坐在書房里,帶些慵懶地再次翻開了那書頁都有些泛黃的《唐詩三百首》,剎那間,眼前似乎又浮現了昔日明月下的對酒當歌,戰場上泛著寒光的快意恩仇……

  篇5: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我小時候住在我爺爺家,他是一個詩歌迷。我的藏書中有許多詩歌和書籍。于是,我輕松地讀了《唐詩三百首》。我知道的第一首古詩是白居易的《告別古草》和《我醉了,知酒濃》。我無法停止閱讀它。從那時起,我就沉浸在詩歌的世界里。

  讀詩之初,我讀朗朗上口的句子;讀詩結束時,我仔細地讀詩中的詞句;然后,在爺爺的指導下,我讀了詩中的悲傷或快樂的故事。我喜歡讀唐詩晚上在柳樹下微風輕吹,或者閱讀李白的激情,喝酒和唱歌在現實中,或讀杜甫的英雄主義,這樣我會更擔心這個國家和人民,或讀白居易的慶陽昌黎、添加一個優雅,我的心,或閱讀孟浩然的寧靜,品嘗李商隱的委婉語…每當此時,總是風起雨落,仿佛自我里充滿了儒生,稍有疏忽就能吐出永恒的絕句。

  我一直很重視思想豐富的詩歌,因為它們陪伴著我走過了許多風風雨雨。人生難免失望,當我不擅長考試的時候,那句話“有時,風浪長了就會被打破,直接掛起云帆助滄海。”鼓勵我突破“路難”的困境;當我和朋友們告別時,“海有朋友,天涯有鄰居。”它成為我心中的安慰。詩歌,融入了我的生活,無論是失意還是快樂,無論是悲傷還是快樂,詩歌一直是我的知己和精神支柱。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中國文化被取代,甚至被拋棄。對外國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中國古代文化和唐詩。他們更喜歡生活在虛擬世界,追求一些無聊的事情。有新聞報道,近60%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拜外國的東西。對于這個結果,我不禁感到震驚。中國文化的內涵不比外國文化的內涵差嗎?不是這樣的。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提倡外國文化,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如果每個中國人都能多讀一首唐詩,多愛詩,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今天的唐詩已不再只是詩歌,它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往,是中國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你智慧;讀唐詩可以激勵你,鞭策你,讓你前進。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你不妨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把一首唐代的詩像水一樣靜下來,欣賞它的意境。

  篇6: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一陣陣秋風吹去,如同歲月,一去不返。從古至今,我們的前輩給我們就下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讀的這本唐詩三百首誦讀本就是其中之一。每首古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蘊涵著許多的道理,它那簡潔又生動的語言,訴說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那是我國古代的歷史,那是我們中國的成長足跡。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詩我們從小念到大。小時候我們不懂它的意思、意境,要說是懂,那也是似懂非懂。現在再讀,雖然還是那短短幾行文字,但是它教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啟示。

  《唐詩三百首誦讀本》中有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李叔同的《送別》讓我們我體味到深切的悲意凄涼。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母別子》它其中蘊含著我們能體會到的母愛,和母親為孩子的無私奉獻。

  當你打開《唐詩三百首誦讀本》的時候,你會感覺這本書像有魔力一樣,讓你百看不厭,里面的的每一句話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當你合上書的那一剎那,覺得眼前是一幅山水名畫。這幅畫既淡雅又濃郁,既有別離也有相會,既有慈愛又有怨狠,這幅畫是多么的真實啊!

  我愛《唐詩三百首誦讀本》,也愛留傳至今的古詩,更愛我們的中國,沒有古代人們的智慧,沒有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產,也就沒有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篇7: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我讀過很多書,其中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就是《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深藏著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還有不同姓名的人寫得不同的詩.《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我對它的評價只有三個字“忠、義、孝”。

  忠

  忠就是忠心,這能表達出詩人對國家的一片忠心。比如我國的“詩圣”杜甫作的詩都是慷慨激昂、憂國憂民的詩,體現了詩人的一種愛國精神。如他寫的《春望》、《登樓》、《登岳陽樓》……這些都是寫詩人對國家的熱情。有些詩人以贊美江山來表現出他愛國,如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他就是以贊美江山來表現愛國精神的!

  義

  義就是義氣,這是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比如說高適寫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李白寫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些詩都是寫對朋友的深情厚誼,不忍朋友離去。表現了對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孝

  孝就是孝心,尊老愛幼,如孟郊寫的《游子吟》這首詩,表達了對母親的孝心,也表達出母親的一番苦心,母親的恩情子女無法報答。

  《唐詩三百首》有許多經典名句,讓人讀了是回味無窮,感人肺腑。我喜歡讀《唐詩三百首》。

  篇8: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這個假期我讀了《唐詩三百首》,讀完后,我覺得里面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偉大的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王’和詩魔之稱。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歲歲循環不已,野火雖將那大片枯草燒的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速的長勢重新覆蓋大地。雖然古道成慌,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復青春,行路人看見齊齊芳草而想起了離愁別苦,似乎著每一片草葉都包含別情。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果我家下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畫畫,突然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我透過窗戶,看到了一株抬頭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風雨戰斗,風嗷嗷地說:“哈哈,小草你是抵擋不了的,我比你強多了,哈哈哈!”小草輕輕的發出聲音,堅強地說:“我不怕,我一定會戰勝你的。”“小草,你就別做白日夢了吧!”風洋洋得意地說,風呼呼吹著不一會兒小草斷掉了。這時,我還以為小草就這樣完了,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一個大早,吃完飯后,飛快的跑到樓下,我很驚訝,小草活了,這時我情不自禁的吟誦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所以,我們也要像小草一樣不向困難低頭。

  篇9: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唐詩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詩歌是中國文學中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詩,每一首古詩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對于四年級的我,讀完了一首古詩,我會明白這首詩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歷史意義還需我去慢慢體會,許多知識還需要我繼續去探討。唐詩,被譽為“中國詩歌顛峰”,讀了《唐詩三百首》一書,我從中感受到唐詩的絢麗多彩,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的珠寶。唐代是詩人輩出的時代,令人驕傲的是盛唐出現了李白、杜甫二位最偉大的詩人。唐詩所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內涵十分豐富。

  當我讀到“詩仙”李白《望廬山瀑布》那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我體會到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有著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在讀到“詩圣”杜甫的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我為杜甫一心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操而感動。從王昌齡《出塞》那句“但使龍城習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唱出了戰士們多少驚心動魄的軍旅生活,體現了唐代詩人慷慨激昂的男兒風度和建功邊塞的英雄氣慨。

  從我所讀的唐詩中,我知道了中國傳統詩詞的博大精深,有我們的民族特色,同時讓我認識了一個道理:我們小學生從小要有遠大的抱負,做事情要腳踏實地,長大才能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篇10: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顧振彪主編的《唐詩三百首》是教育部語文課標準編寫,青少年必讀的100部中外名著。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作為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總集,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的縮影和見證。唐詩取材豐富,體式多樣,格調高雅,所以我很喜歡讀唐詩。

  《唐詩三百首》有幾首詩令我念念不忘。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意思是說“慈母用干枯的手拿著針線,顫抖地為將遠行的兒子縫補著冬衣。母親一針一線仔細地縫補著,心想著孩兒這次遠行將遲遲不會回來。正像小草難以報答陽光一樣,兒子又怎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游子吟》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詩中真切地贊美了偉大的母愛。詩篇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牽掛不舍之情。雖無言語,雖無淚水,卻表現出濃濃的母子情深,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內心對母愛的感激。全詩語言樸實無華,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其外,諷喻詩《古從軍行》、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田園風光詩《過故人莊》也是我愛讀的詩篇。

  《唐詩三百首》真是一本好書。

  篇11: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讀到第一百零七首詩時,不經意間想到八月十五將近,便憶起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總是中秋主題中的經典。

  喜歡詩詞,所以喜歡詩人。當然,我沒說,我更喜歡柳永。

  柳永是一個寂寥沒落的詞人,卻更是一個稟賦浪漫的詞人。

  他的詞言近意遠,運筆行云流水毫無人工銜接之痕。若飄若離,雖隱卻現,情景融合為飄緲之畫,字字為珠,句句為玉,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創造了獨具深情,久盛不衰的意境,又以“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寫盡落魄詞人的慘淡人生。

  不用豪邁,依然可以用婉麗纖柔,凄美動人寫就華章。

  每個人都是痛苦的,你尤甚。

  就像我們用自己的憂傷讀你的凄婉,讀你的斷腸。

  想你不是一瞬間的事。我的詩人。

  篇12: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今天我和大家所分享的書中有這樣幾首傳世名篇《春曉》《靜夜思》《絕句》,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到是什么書了,不錯!就是《唐詩三百首》。

  唐詩的出現,標志著華夏那久遠高大的歷史之樹上,又添上了一朵怒放的鮮花,此花有“長堤春水綠悠悠”的恬靜;有“更上一層樓”的勇氣;又有“黃昏獨坐海風秋”的孤獨與凄涼。

  這是我國文化所醞釀出的陳年美酒,飲一口,沁人心脾;這是我國文化所譜寫出的華美樂章,奏一曲,如花似錦;這是我國文化所描繪出的精美圖畫,看一眼,如游仙境。

  是啊!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多的絕唱,為什么我不去發揚光大呢?找到答案了!是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不同,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心中的煩惱越來越少了,如果把杜甫的“浪漫主義”和李白的“現實主義”放在今天,恐怕都會成為無病呻吟。畢竟他們生活在封建主義的時代。

  時代進步了,文化的發展也加速了,人們的眼界也看闊了。可以用一句詩來形容: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而今天的文化不同了,可擬作:春城無處不飛花!

  古人的經典就應傳承下去,讓華夏兒女都知曉他,學習他,愛護他!

  篇13: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嚴羽講,“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我特別欣賞這句話。

  縱覽唐詩三百首,我注意一個事實,在盛唐那個時代,詩人的筆下,詩情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細讀唐詩后我才明白,只有當詩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后,它才有可能盡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詩有別趣,其趣令人動情。日前重讀唐詩,感慨頗多,現歸納體會如下:

  其一、高明的詩人往往會馳騁其想像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讀到一首好詩,而其技法、靈感及境界又為自己所不能時,我會由衷地感嘆:潑墨簡筆描之難。詩和禪一樣,重在心悟而離言說。詩在技法上講究“妙悟者不在多言”。當一首詩能達到一種禪境時,就更屬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歡那些具有禪意的詩作,因為它所表達的意境能夠直指人心。

  其二、一個博學有品位的詩人,總是一個能夠縱覽諸家的聰明人,總是一個能夠改其習端,習禪心法的覺悟者。日久天長,他的詩作自然會達到一種無礙的境界,詩人也會活潑潑地創新出一道為世人所矚目的風景。

  其三、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一定是一個經過了幾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經到了一種“志于道、游于藝”境界的人。因為只要讀他們的詩作,讀者總能夠品味出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絕壁上的木橋,那是一種無心之心。

  其四、一個體悟了禪境的詩人,一定是一個“奪一切境,入詩歌三味;乘境深處,自由無礙”的人。

  篇14: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大家都知道:“熟讀當時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熟讀唐詩的妙處。我小時后本也讀過一些,現年近四十,重讀唐詩,不禁別有一番感慨。

  三百首唐詩,流傳千古,藝術上當然是奇妙無比的了。但與作者的身世對照,卻讓人唏噓不已: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人都是仕途不順,晚年辭官歸隱,有點甚至窮苦潦倒一生。

  于是我就想到一個問題:唐代建功立業的政治家、軍事家數不勝數,怎么他們就沒有佳作傳世?反之,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等天才橫溢的大詩人,卻空有建功立業之心,而一生坎坷,毫無功業可言呢?大詩人無功業,政治家無佳作,難道這是偶然的嗎?

  其實細細想來,也很正常。政治講究務實,鄧小平三起三落,最為人稱道的是一個“忍”字。而藝術超凡脫俗,講究超越現實的美。如果成天交際應酬,縱橫捭闔,又哪來藝術的靈感呢?所以縱使有才,當了大官,忙于政務,也少有佳作問世了。這于是才有了江郎才盡的說法。當然極少數人除外,如曹操,毛澤東。

  于是我進一步想到了教育。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這三百六十行,對人的天賦、氣質、知識、才能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在教育培養的時候,也就要分門別類,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比如現在動不動就要求小學生背唐詩,背經典,好像恨不得人人都能背熟四書五經似的。但是,小學生長大了都去當詩人、都去當學者、都去當隱士嗎?顯然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教育這個東西,最忌一刀切、最忌一窩蜂。以前批判傳統文化時,恨不得一腳踢倒在地,還要踏上一只腳,非要全盤西化不可。現在又要誦讀經典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恨不得讓學生把汗牛充棟的古書都要吃進肚子里去似的。其實,即使背得再多,也不大可能超過明清的儒生,因為人家什么都不管,一天專門背古書嘛。但是范進和孔乙己不是已經成了反面教材了嗎?可見,不問青紅皂白的一味誦經也非萬能。

  篇15: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我一直覺得,古人的情結總是有一種今非昔比的清新,或許他們不會聊QQ ,KTV ,沒有聽過POP 、R&B ……或者僅僅是緣于他們呼吸的沒有一粒化學污染的空氣,徹底地浸染了他們的靈魂。

  現代看來,詩人,只是一個稱謂,一種職業,一個不能自食其力只靠口水換錢的行當。海子和顧城更是讓詩人變得愈加癲狂。一說到詩人,現代人大多會掩口而笑,真詩人是裝浪漫,假詩人是裝高雅。而我想,詩人,在古代,只是一種內心的獨白,是他們心事的獨舞。

  不得不承認,人生在世,知音難求。大漠晴空輟月,舞刀無影,誰與共享?茫茫人海,遍尋知音者,肝膽相照,生死同行。可是,即使再響亮的呼喚,也只能變為月下寂寞的自斟自飲。天下之大,語言可以成為溝通不同地域不同人的橋梁,但卻不能直達人心。話多的人,必然內心不夠充實,思想不夠深邃。以無休止的語句掩蓋內心的空虛,以侃侃而談彌補心靈上的交流默契的缺乏。作為知音,一個眉頭,一個眸子,一個手勢,都可以轉化為滔滔江水般的傳情達意,何來冗長多余的言辭?

  我們應該慶幸那些古代詩人的`知音難求吧。否則,就不會出現這些精煉而又黏稠的詩句了。

  《唐詩三百首》開篇,就是擲地有聲的名句,即張九齡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雖有哀卻表現的不急不促,淡淡說來而有不盡棖觸的余音,那種清高,那種孤傲,那種不經意間的淡然,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可誰知,身為唐末宰相的九齡,在政治中寒士與士族較量的時代,要用多少年集聚的散淡和凄楚,才發的出這區區十個字的感嘆!

  最喜歡的,是李白的《長干行》,隨著古代女子旖旎瀏亮的吟唱,我們追憶了她年少時清純的愛情,展眉時天然的嬌媚,盼夫時真摯的繾綣,因她的笑容而喜悅,因她的皺眉而心疼。白描和比興的手法與詩本身巧妙地融為一體,不覺突兀,不覺露骨。會想象她踏過深苔時擠出的積水,守望在長風沙時被撩起的長發,輕輕滑過枯葉的手指,隨風搖曳的芙蓉帳,絲帛上金絲銀線繡成的鷓鴣。想象著她手捧著紅絲硯,花燭下索詩篇,想象她春寒料峭透冰綃,香爐懶去燒……那些動人的場景,現代又有誰能恰心恰意地導演出來?

  從《唐詩三百首》領悟到的,既有那些詩人們孤苦愁郁的淺斟低吟,觸動最深的,還是他們對這篇古老的神州大地的一腔熱愛。書中贊也有,恨更多。然而,他們痛心疾首的憤恨,何嘗又不是愛的表達。愛到至深,方為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一想到老淚縱橫的少陵野老,不可抑止的悲慟,接踵而來。一個文人尚且如此,那么,有多少縱橫殺場的戰士身披甲胄,手持刀戟,以威震山河的氣勢誓死捍衛家園,以赤血肝膽化為戰場盡頭慘烈的夕陽,緩緩流入附近的那條長河,染紅了中國的大地……

  戰場之外,更是有一群淳樸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情懷,噴灑在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他們看著云展云舒,花開花落,溫帶特有的鮮明的季風氣候,更是滋潤了他們的生命意識,想到生命對于毀滅的抵抗。于是,他們憐紅惜花,傷春悲秋,一遍遍重復著感時傷逝的節律。中流屹立,凌風憑虛,傲睨世俗中,又謙卑地臣服于自然。就這樣,他們把自己的情懷最大化,隱蔽與深谷,嘯歌于山林,他們依舊是我們心靈的知己。

  張中行先生說,詩是寫人“幽微情感”的文字。這種情感,幽深而不生澀,微小而不輕浮。一切細膩,盡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仿佛一粒塵埃,也是含滿了真情的表白。這真應了詩人布萊爾的一句話:“一粒沙中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堂。一手掌握無限大,永恒不比片刻長”。而一本薄薄的《唐詩三百首》,覆蓋了多少的塵與沙,記載了多少個永恒的瞬間!

  每個人本是歲月一芥浮萍,漫漫歷史長河,沒人計較它的過往,它的留停。或許我們的才華情感不及他們,但是我們的心,卻能跟著平平仄仄的節奏,追隨他們的步伐,向他們慢慢靠攏。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首詩,而《唐詩三百首》,大概就是潛伏在詩中的詩眼吧……

  篇16: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輕輕地翻開《唐詩三百首》,和王摩詰一齊暢游在山水之間,一輪皎潔嬌美的圓月在松枝間穿拂,如水的山間軟泥上縹緲著點點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寶石鑲嵌在大山的錦緞上,自然而不虛浮,淳樸而不媚俗。一汪清泉靜靜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間,不時地撞擊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漣漪,完美詩意地蕩漾開來。在溪畔的靜夜中氤氳成心中淡淡的思緒。

  思念之情

  緩緩翻開《唐詩三百首》,和王勃一齊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他的心聲,“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對朋友的思念,那對朋友的不舍,在長河中聚集在一齊,永遠樂會消逝。

  人生之挫

  靜靜翻開《唐詩三百首》,和李白一齊應對人生挫折。“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他的信念。那縷堅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烙印。

  《唐詩三百首》讓我欣賞如此溫柔的山水之氣,美哉!

  《唐詩三百首》讓我感覺到朋友之間濃濃的友情,幸哉!

  《唐詩三百首》讓我體味如此偉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著唐詩三百首,窗外有陽光照過窗簾,驀然回首,細細欣賞那溫柔的山水之氣,感受那濃濃的思念之情,體味那偉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記了今夕今日。

  我讀《唐詩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間人世情,我體世間人之挫……

  篇17: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英國的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能夠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放眼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唐朝的詩歌發展最為昌盛,為后人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

  年少時,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詩迷,珍藏的詩書舉不勝舉。于是,我便輕易讀到了《唐詩三百首》。我初識的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一讀之下竟欲罷不能,從此,我便沉浸于詩的世界。

  最初讀詩,讀的是朗朗上口的語句;再讀詩,便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愛在清風微拂的傍晚,于柳樹下,讀一首唐詩,或讀李白的豪情,在現實中飲酒放歌;或讀杜甫的雄渾,讓自我多一份憂國憂民;或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在內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讀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潮澎湃,仿佛自我也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我向來垂青富含思想的詩歌,因為它們陪我走過了許多坎坷。人生難免有失意的時候,當我考試不利時,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勵我突破“行路難”的困境;當我與朋友道別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成為心中的慰藉。詩,融入了我的生活,無論失意得意,無論悲愁歡喜,詩,一向是我不離不棄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許多中華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中國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愿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新聞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媚外。應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及外國文化嗎?并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如何會出現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能夠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靜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感悟。

  篇18: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為了表達自我對家鄉的思念,于是寫下一首首思鄉詩表達自我對家鄉的思念。

  讀到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等,都包含著作者對家鄉的眷念之情。那些游子獨自在他鄉漂泊,每一天都思念著家鄉和親人。夜晚,抬頭仰望那明月,就會思念起家鄉。在寂靜的船內,看著那遙遠的海岸,禁不住眼淚嘩嘩,想起了曾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事。換做是我們,在這種時候,含著淚與父母和家鄉告別,心里將會是多么寂靜,會多么難受,會多么思念、想念家人……心里那種說不出的感受。

  就像《泊船瓜洲》,詩人王安石僅借明月來襯托出他對家鄉的眷念,家和目的地一江之隔,在這么遙遠的路途中,他期望明月照著他回到家鄉;《秋思》,詩人張籍想寫信給家人,因為心事重重,表達的感情太多太多,不知寫什么好;《長相思》,詩人納蘭性德,將人們在寒烈的冷風之下,思念起故鄉,睡不著覺。

  從這些詩中,我讀到了一個道理:這些遠離故土的游子,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思念起自我的家鄉,他們十分熱愛自我的家鄉,寸草不移!

  篇19: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我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典詩歌猶如燦爛群星,以其獨具的魅力一向傳承下來。而唐詩無疑是這浩瀚星空中一顆璀璨奪目、閃射異彩的超級明星。

  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唐詩,有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寫的《詠鵝》生動的描述鵝的情態,給人一種高潔傲岸的感受。還有李白寫的《靜夜思》一個人孤獨的躺在床上,看著窗外的月色,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并且攜有秋的意味,尤其是那一地的疑霜更讓人感受那種孤獨意象在詩人心中與情景融合的碰撞。就是這些短小的唐詩給我的心靈一種獨特的震撼。之后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本書《唐詩三百首》

  讓我感覺唐詩猶如浩瀚無涯的大海,若想暢游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選其精華,匯為一編,使一般人能據一斑而窺全豹,此書當之無愧。

  對于怎樣去學習唐詩,我的感觸是只作欣賞,而不作具體評價,因為唐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詩歌,它所扎根的歷史時代,社會關系,人物心里都與現代有著本質性的區別,我們在此刻的環境中很難體會到唐詩的韻味,而我們自身發展的條件也很難對唐詩做出很好的解釋,只能從表層去揭露,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不用去學習唐詩,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唐詩的時候能夠注意到意境的開拓,自我去尋找創作一種意境,倘若你沒有見過鵝,別人讓你去體會詩中鵝的神態,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作為小學老師,就更就應用事實說話,比如透過多媒體與圖片等等,讓同學們有一個宏觀的概念,這就是一種形象思維的立體感覺。

  有的人總會說:我們學習唐詩,又很少用,還不如不去學習,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唐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資源,我們學習唐詩的目的首先在于學習,然后就是學以致用,變成融入現代生活的實踐精神。我們要提倡從各個角度去研究唐詩,而不是單一的在學術方面,我們從唐詩中提煉有用的東西,例如你能夠在筆記本封頁上做一個有關于唐詩的圖片,然后去銷售,用唐詩文化能夠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我們的思想要更廣闊,這就是所謂的回憶一落地,變成生產力。

  以有涯之身,學而無涯。

  篇20: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有人說:“讀書有何樂?即使有,也只不過是黃連樹下唱小曲,苦中作樂罷了!”有人干脆說:“讀書太苦!”如果讀書只是為了分數讀,那便陷入了題海,只會一再的背誦,不會去探求,那便是件苦差事。若讀書是為了探求真理,那么離真理越近,就越發現真理的迷人,那便是:“讀書樂,樂在其中。”

  猶太人將讀書置于很高的地位,孩子一出生,他們便會在書上涂上一層蜂蜜,讓孩子去舔,所以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他們也會將書放在枕邊和過道上,可供隨時翻閱。在猶太人眼里,書如同蜂蜜,讀書就好像蜜蜂在采擷花粉一樣;打開一本書,就好像打開一個快樂爛漫的樂園。可以這樣說,每4500個猶太人就擁有一座圖書館,以讀書為樂已經深深融入了猶太人的血液里,也使他們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光芒四射,據統計,從1901年至今,全世界共有800多人獲得諾貝爾獎,這其中猶太人就占了近1/4,而猶太人的人口數量不到世界人口的萬分之三。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最好的營養品。”不錯,書中的知識仿佛一道道美味佳肴,有著享不盡的酥脆口感。《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被作者表現的淋漓盡致,有股酸酸甜甜的味道,讓人回味,那淡淡的甜香輕柔地滑過鼻子,給人以無限遐想;《西游記》中本領高強,急性子的孫悟空就像一道香辣的川菜,給人以香味濃郁,烈辣入口的感覺。這一部部好書,如牛奶般醇香,如咖啡般濃郁……讓人咂嘴不已,給忙碌的人生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讀書,其實大可不必講究。古人“三上”(馬上,枕上,廁上)讀書法看似不雅,實則領略到了讀書的真諦。而今,公園里的“晨讀”,公交車上的“走讀”,倚床點燈的“夜讀”,又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這正如有人所說的:“先要把讀書看的很平常,才可以讀書,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是指隨性而讀,是與生命相伴始終。”只有把讀書看作是平常之事,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領略到“樂讀書”的意境。

  在我看來,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充滿哲理的書,是一件浪漫的事,我很喜歡文字與文字之間那跳躍的韻味,就像茶一樣,雖然味道不如果汁般甜美,但它卻有自己獨特的茶香。每一個文字,每一個段落都展示著自己獨特的韻意,它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讀書“苦不苦,樂不樂”關鍵在于為誰而讀,為何而讀。《左傳》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讀書亦如此,干一切事情也是如此。讓我們以讀書為樂,去快樂地閱讀,一起領略人生真正的快樂吧!

  篇21: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從古至今,歲月的河流帶走了許多文化,但唐詩卻經久不息,直至今日。此刻這個先進的時代,依舊有無數人熱愛唐詩,喜歡讀唐詩。

  “唐詩宋詞元曲”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認為,它們能夠被稱得上是“國寶”。

  唐代詩人有各種不一樣風格派別,但無論哪一首,都充滿韻味,可能是詩情畫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邁的塞北風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懷念。還可能是敘述一件事情……無論如何,唐代的詩人用簡短的詩代替了現代的長篇大論,卻將詩人的思想引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歡一首詩《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將它默寫下來貼在墻上: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無纖層,皎皎空中孤月輪。我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月色圖,其中還帶著淡淡的哀傷。而最后一句話”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使我感覺到詩人那紛亂的離別之情,慢慢隨著殘月的余暉,布滿在江邊的樹上。感覺上這首詩仿佛還沒有結束。

  同樣,對于李白、王維、孟浩然、王之渙等許多著名詩人的詩篇我也十分喜歡。

  正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渙的《涼州詞》也有其富有的韻味。“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與江南完全不一樣的荒涼遙遠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更突出了詩人對邊塞戰士處境的深切關心。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聲,又仿佛來到了邊塞的孤城,仿佛看見了那一片蒼山峻嶺。

  我認為,唐詩是不可缺的,人們從中能夠感受到古人當時所體會的一切,也會學會到更多,懂得更多,能夠寫出好文章,心胸也會開闊。從古至今,我們可能遺失了許多文化,更需要從頭學習,并將它們牢記。

  篇22: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年少時,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詩迷,珍藏的詩書舉不勝舉。于是,我便輕易讀到了《唐詩三百首》。我初識的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一讀之下竟欲罷不能,從此,我便沉浸于詩的世界。

  最初讀詩,讀的是朗朗上口的語句;再讀詩,便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愛在清風微拂的傍晚,于柳樹下,讀一首唐詩,或讀李白的豪情,在現實中飲酒放歌;或讀杜甫的雄渾,讓自我多一份憂國憂民;或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在內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讀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潮澎湃,仿佛自我也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我向來垂青富含思想的詩歌,因為它們陪我走過了許多坎坷。人生難免有失意的時候,當我考試不利時,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篇23: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一首好詩,牽動著我們的靈魂,帶動著我們的喜怒哀樂。作者張曼娟從四歲半開始背起了《唐詩三百首》,背出一首詩,可以換一個小兔包或小魚包,熱騰騰的包子捧在手中,看著它們特別可愛的樣子,恨不得多背幾首。

  “四時可愛維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眠不覺曉,花落知多少。”“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細細品味,一讀再讀,無論是哪一個詩人寫的哪一句詩,都是充滿著情意的;一句詩會引起你無數的遐想,帶動著你,走回了詩人的朝代,走進了那一座小村莊、那一片葵花田……。詩歌的魅力是無限的,它如同蒲公英小傘般的種子散發出無窮的喜悅。細細地解讀一首詩,可以讓你從悲觀變到開心,讓落落寡合的你也感覺到自己活著是幸福的!

  那些詩人從不吝嗇,總是以他們的生命故事,給我們人生啟示。這些詩詞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緒,更多時候還有心靈與智慧的啟發。讓我們一邊念詩,一邊吧煩惱和挫折踢開,還給自己一個鳥語花香的好時節。來吧,讓我們一起領略詩歌的魅力!

  篇24: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小時侯剛會說話、口齒還不清的時候,爸爸就教我讀:“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雖然能讀背好多首,可是對詩的意境、用詞卻是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再讀,雖然還是那短短幾行簡潔的文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給我好多啟示。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許多著名詩人的作品,有的描寫祖國的美麗風景,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二月花。”比喻生動形象,把秋天火紅的楓林美景,呈現在大家的眼前。有的描寫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如“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倫送我情。”用千丈深的桃花潭水來形容友情,可見兩人間的友情有多深呀。有的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統一的渴望,直到死前還不忘叮囑自己的孩子“……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無忘告乃翁。”還有的詩教育我們要勤奮學習、奮發圖強、團結友愛……每一首是都是一個哲理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唐詩三百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常讀古詩,能使人明智,讓我們一輩子受益。它能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指引著我們、幫助著我們,為我們保駕導航。

  篇25: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今天早上,我讀了《唐詩三百首》。讀完后,我覺得里面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偉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王’和‘詩魔’之稱。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歲歲循環不已。野火雖將那大片枯草燒得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速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雖然古道城荒,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復了青春,行路人看見萋萋芳草而想起了離愁別苦,似乎著每一片草葉都包含別情。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我家后院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畫畫,突然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我透過窗戶,看到了一株抬頭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風雨戰斗,風驕傲地說:“哈哈!小草你是抵擋不了的,我比你強多了,哈哈哈!” 小草輕輕發出聲音,堅強地說:“我不怕,我一定會戰勝你的。” “小草,你就別做白日夢了吧!”風洋洋得意地說。風呼呼吹著,不一會兒,小草斷掉了。這時,我還以為小草就這樣完了。第二天早晨,我起了個大早,吃完飯后,飛快地跑到后院。我很驚訝——小草活了,它又重新披上那綠色的衣裳,又重新抬頭挺胸的站在地上。這時,我情不自禁的吟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所以,我們也要像小草一樣不向困難低頭,不怕挫折的頑強精神,要讓自己在生活中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篇26: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

  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是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

  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

  古詩似乎有著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的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例如說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寫了廬山的香爐峰瀑布,巨大的瀑布如雪白的絹緞垂掛在山壁上,有如一條直上直下的大河,仿佛天上的銀河墜落人間,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它那雄偉壯觀的氣勢,感嘆我們國家如此美麗的江山,我們應該保護這一切,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的家。

  還有很多描寫感情的詩,比如孟郊的《游子吟》、陸錦的《送兄》、李白的《送友人》等,其中我尤為喜歡《游子吟》,父母對我的愛就象春天的陽光

  一樣照耀、溫暖著我,這首詩使我懂得了感恩,我一定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李紳的《憫農》描寫了當時封建社會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畫面。

  這讓我體會到我們應該尊重勞動者,他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詩中還有如祖詠的《望薊門》等描寫報國大志的詩,讓我懂得要愛自已的國家,知道要感謝解放軍叔叔們,有他們才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

  篇27: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不僅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因為如此,我借用國慶假期這個機會,細細品讀了《唐詩三百首》。書中主要介紹了唐代的各大詩人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有被稱為詩仙李白的《將進酒》、被稱為詩圣杜甫的《春望》、被稱為詩佛王維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讀一首詩就仿佛將走入一個文字構建的朦朧美麗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動或靜都讓我留戀往返。我就挑選印象最為深刻的幾首詩談談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王維的《鹿柴》。開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兩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靜,但是詩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寫“靜”反而大膽采用“響”字。用空無一人的寂靜山谷中傳來的隱約人聲來反襯深山的靜謐,突出詩人寂寞的心情。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運用這種反襯的寫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寫,而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與內涵。

  接下來是李白的《山中問答》。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從這短小精悍的詩句中我讀出了屬于詩仙的處世之道。擁有萬金的李白不貪戀繁華城區的奢華生活,而是選擇隱居山林,在碧山叢林深處積極學習,汲取精神食糧。古人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李白作為久負盛名的大詩人也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們也應學習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堅持學習和戒驕戒躁的好習慣。

  最后是詩佛王維的《少年行》。“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這兩句寫出咸陽城的游俠在路途中相遇,一見如故,便相邀在路旁酒樓酣飲暢聊的場景。詩句中洋溢著熱情與豪邁的氣息讓我這一千年后的小讀者也燃氣澎湃之情。雖然古時候這種場景也不太會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處于新世紀的我們也應該多敞開心扉,廣交朋友,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唐代詩歌就像一座百花盛開的大花園,群芳競艷,姹紫嫣紅。唐人在不到三百年創作的詩篇,流傳至今的尚有五萬余首。雖不能說篇篇都是精華,但是可供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卻有很多很多。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是應該多學習我國傳統國學精髓,傳承我國經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篇28: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新時代的人們都要學習知識,還是不學習知識,是一個重要問題,我仍然覺得學習知識是對于新時代的人是相當重要。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在思考。是的,對于我們現代人,對于一件事的好與壞,是與非,都要思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唯有知識乃靈丹妙藥。

  唐朝是一個文人最多的一個朝代,其中以李白,杜甫,最為出名,宋朝以歐陽修及蘇軾最為出名。我之所以說這些,是要說明不但新時代的人要求學,還要學以致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要活學————不要讀死書。要追求知識,先要了解讀書的目的,有了讀書的方法,才不至於徒勞無功,海底撈月。曾國藩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又說讀書之法有四者,其一“看”,其二“讀”,其三“寫”,其四“作”,四者不可缺一乃讀書之要點。國父曾經說:“革命之基礎在于高深的學問”知識學問是人的最大財富,讀書可使人心胸坦然,心馳神往,開拓視野。也惟有讀書人才是走在時代的前端,為富國建國的大業鋪路,千萬不可將青春光陰浪費在無意義的玩樂上,“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句格言,把握每一分鐘的時間,好好地讀書,唯有如此才能社會中立足,以知識為投資的對象,才是最富有的人。

  一個青年在置身社會之前,應該先有一種充實的準備,什么準備呢?就是要預儲豐富的常識,常識是應付一切事物的工具,因為我一直認為,知識不僅給人力量,還給人安全,給人充足的精神財富,吳敬梓說“讀書好,耕田好,學習便好,創業難,守城難,知難不難”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讀書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除了應對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確認自我。《論語》學而篇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人重在自省,只有不斷地反省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夠予以改進。

  俗話說的好“讀書需用意,一字值千金”是的讀書必須要用心,要用平常心對待讀書,切勿無用的讀書,所謂無用的讀書是,不切實際的讀書,讀死書。“書中有路勤為勁,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是吾之座右銘,只要肯學習,無論何時都不晚,有人曾說“吾生也有涯,吾學也無涯”真是一篇難得可貴的佳句啊!

  人生最美麗的三樣禮物,乃是金錢,權力及學問,其中以學問最為可貴。但在這最美麗的年華,卻有人沉溺在玩樂,吸毒或走上絕路,實在令人費解,最好解決方法乃是學習知識,掌握常識,把握今天,一切從今開始仍永不遲。要了解一個人,首先應從語言,性格等方面做一個簡單的觀察。世界上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讀書,不要學習知識,此種父母在世上未之有也。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知識,有學問。有些青年認為求學是不重要的,整天早出晚歸,吊兒郎當,無所事事,出到社會才知道自己的無知,才知道社會是如此殘酷。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吾正尋找此寶貴的黃金屋,為此吾將百倍努力,在追尋知識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饒,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篇29: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看了《唐詩三百首》,我真是覺得受益匪淺。

  讀了《江南春》這首詩,我好像來到了春天的江南:千里江南,鶯歌燕舞,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空氣里彌漫著酒香花香……美極了!

  讀了《池上》這首詩,我眼前又仿佛浮現出小孩子不懂事,撐著一只小船偷偷采白蓮的情景,那快樂的心情、被發現后的害羞的神情,全部涌入我的腦海里,好像我就是那個小孩!

  走在田野里,看見大片大片的油菜田,不禁想起了詩人楊萬里的名詩《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仿佛面前出現了那個追黃蝶的小孩,沒有追到心愛的蝴蝶,正傷心呢!

  春天的小河邊,小橋流水,花枝招展,蝴蝶飛舞,蜜蜂歌唱……又讓人想起了《春日偶成》的“云淡風清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多么美呀!

  啊!古詩融入了我的生活,我愛古詩!

  篇30: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讀了唐詩三百首后,我感到書里的詩個個都非常的好。比如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去泉,去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詩意是:天平山白去泉邊是那樣清幽靜謐,天上的白去隨風飄蕩,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潺流,從容自得。我問泉水,你既然在這里如此閑適,何必要奔向山下,給原本紛擾多事的人間推波助瀾?還有一首詩也很好,是這樣寫的:秋詞二首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去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意是:自古以來,人們一到秋天只覺得萬木蕭條,不免感到悲傷。我說秋天比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騰云直上的白鶴多么矯健凌厲,把我們的詩情也帶到藍天上。這首詩沖破了秋天的肅殺之氣,令人精神振奮。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篇31: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閱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則伊索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詩只要細細地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就這么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并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希望。

  《唐詩三百首》,寄托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斗。不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己,創下偉大的事業。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峰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唐詩的作家上有帝王將相、下有漁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詩壇上不僅涌現了初唐四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兩位光照千秋的詩壇巨星。

  在我們小學生讀的唐詩中,其實有的詩句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靜夜思》是表達詩人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人外出打工,長時間沒見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說,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一詩中有個“敲”字,顯示出賈島行為很文明、很有禮貌。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紅綠燈,大家要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要是到了一戶人家,就要懂得講禮貌、懂禮儀。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唐詩與我們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好好背誦唐詩哦!

  篇32: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余秋雨先生在《中華文脈》一書中曾言“唐詩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全方位的美學喚醒:喚醒內心,喚醒山河,喚醒文化傳代,喚醒生存本性。”我深以為然。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國詩歌的高峰,而《唐詩三百首》更是唐詩中的精華,喚醒了我對詩歌背后的中華文化以及思想內涵的好奇。唐詩,告訴了我許多。

  童年·啟蒙

  《唐詩三百首》是我的啟蒙讀物之一。幼時不懂內涵,只覺得平平仄仄的聲韻念起來好聽,父母慢慢教,詩倒也背了幾首。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到“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唐詩之美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之中,并不只因為其朗朗上口的讀音,更因為年少時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已經將這淺顯的話語轉化成了一幅幅動人的場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勝收,已然令懵懂的孩兒心生向往。殊不知,在這抑揚頓挫的聲韻里,一個新世界也就此打開。

  少年·領悟

  一路奔跑著成為少年,讀過的書漸漸多了,走過的路也漸漸遠了,這時翻讀《唐詩三百首》也漸漸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唐詩是多樣的,詩意存在于大千世界之間:長煙落日,黃河遠去,羌笛聲聲嗚咽,訴說著塞外沒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紅;機中織錦,碧紗如煙,泫然欲泣的女子在月夜思念遠行的夫君;樓前雨露,長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馬發出歡樂的嘶鳴……千百年前的畫面就這樣通過一首首唐詩浮現在我眼前,按照遙遠的文字指點,自己竟然也能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觀察、最精細的傾聽……不曾想過,年少懵懂的自己,竟然也能與高山共俯仰、與白云同翻卷、與滄海齊陰晴。唐詩讓我認知了自己,更讓我領悟到了萬物有靈,天地之美。

  青年·深思

  手中的詩篇泛黃,少年的青澀逐漸褪去,一路與詩歌相伴而行的青蔥歲月,我又獲知了許許多多。提起唐朝的詩人,怎么也繞不過李白杜甫等人。而仔細品讀,你會發現動人的不僅是詞句,還有詩歌背后的情感與品格。

  李白,他一生不以功名顯露,以布衣之身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為此他曾發出內心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蔑視。然而詩人的樂觀精神又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這位偉大的漂泊者從悲傷中走出,選擇用他的詩筆展現大唐的山水,來豐富當今人們的精神世界。

  杜甫,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敢于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甘愿為解救人民于苦難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面對人民的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他靜靜傾聽,長長嘆息,默默流淚,向世間發出沉痛的悲嘆。他的筆墨,喚醒了當時乃至后世之人的家國情懷。

  然而唐詩遠不止三百首,唐代也絕不僅只有這兩位詩人。李白的自由灑脫,杜甫的憂國憂民,王維的超然物外,白居易的直白顯露……詩人們的閃光點早已融入唐詩中,而當今的我們,是否讀懂了什么呢?又是不是應該讀懂什么呢?

  唐詩三百首,是繁花云霓,也是心靈歸宿。年歲依舊在增長,對詩的領悟,未完待續……

  篇33: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我最初接觸的唐詩,是駱賓王的《詠鵝》,用寥寥十幾個字生動的表現了鵝的情態,讀著詩,白鵝在綠水中浮游蕩漾、快樂呼喚的情景便躍然紙上。還有一年級第一課學的《靜夜思》,簡短的語句中,飽含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還有漂泊他鄉的孤寂和悲涼。這些唐詩給了我當時小小的心靈獨特的震撼,在我心里播下詩歌的種子。

  接著,我接觸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似乎讓那顆小小的種子生根發芽,讓我感受到唐詩猶如廣闊的海洋。在一首接一首的背誦中,我也絲毫不感枯燥,而是沉浸在詩中,陶醉地感受著詩人的情感。

  讀詩,其實就是讀情,詩的內容展現了詩人的經歷、情感和生活,而這也是唐詩的魅力所在。我喜歡精讀唐詩,細細地體會詩中的深意,了解詩人的情:

  思鄉之情:

  思鄉之情可以算是詩中最常見的情感了,詩人離鄉背井,考取功名,在外漂泊幾十年不曾返鄉,可當夜深人靜時,對家鄉濃濃的思念便涌上心頭……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這并不是一個典型的思鄉詩,其中還包括了許多更加復雜的情感。但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卻也是令我著迷。

  篇34: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如此蕭瑟悲涼的深秋景象,引起了作者的悲哀的情緒。其實,當時孟浩然的心情是復雜的。他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又想踏入仕途,一展宏圖,這無疑十分矛盾。第三句“鄉淚客中盡”,將自己的鄉思一泄無余,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迷津欲有問”借用了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所詮釋的便是孟浩然隱居與從政之間的沖突。以“平海夕漫漫”做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更加凸顯了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其實也是現在的年輕人所普遍擁有的矛盾心理,這首詩,讓千年前的詩人與讀者之間心靈共鳴,令人深有同感。

  離別之情:

  贈別詩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豪邁、出自肺腑的詩作,那種真誠情誼,卻更能打動我。

  要說朋友間的送別詩,最經典的,莫過于高適的這首《別董大》了。高適與老友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東西。其實那時候,兩個人都處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可高適面對老友,并沒有展現他的困頓與幽怨,而是道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以開闊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激勵董大,鼓舞他去奮斗、去拼搏。“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多么有力,多么響亮!這是一個多么質樸而豪爽的人啊!

  男女之情:

  說到愛情,作為一個高中生,我的理解并不是很深的,所以詩中的愛情,也只能夠粗略的了解,但是講述愛情的詩和詞,其語言的細膩優美,也令我贊不絕口。所以我也喜歡讀愛情詩,詩句的唯美,能夠帶給我心靈的戰栗。

  我特別喜歡這一首《題都城南莊》。最初接觸這首詩,并不是在《唐詩三百首》,而是在《百家講壇》節目上。講者為觀眾講述了這首詩背后流傳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也是這個故事,讓我對這首詩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那一年,崔護到都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無奈落榜,因返鄉路途遙遠,在長安逗留幾日。清明節游玩時,他與一位少女在桃林中相遇,兩人互生情愫,但都沒有說破,最后,崔護與少女告辭。第二年的清明,崔護又來到了長安,想來尋找那位少女,可少女原先的住處卻大門緊鎖。崔護便在大門上題下此詩,悵然離去。

  聽完這個故事,再來讀這首詩,終于能理解詩人的深意。“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描繪了二人初遇時的美好情景,映出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也含蓄的表達了詩人當時的怦然心動,二人的含情脈脈,兩情相悅。而第二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依然是桃花盛開的季節,詩人重回故地,卻不見少女的身影,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這便是“物是人非”罷。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是詩人所表達的遺憾之情所在。

  愛國之情:

  我個人認為,唐詩中的愛國之情,是最值得后人學習借鑒的了。愛國詩,不得不提的便是我最欣賞的詩人杜甫了。杜甫,人稱“詩圣”,與李白和稱“大李杜”。他的詩,風格完全與李白相反。李白的詩瀟灑豪邁,有著俠士的灑脫。而杜甫生在戰亂時期,他家境貧寒,歷經坎坷,背負了太多。他無法做到李白的瀟灑,他的詩,大多是憂國憂民,飽含沉重與苦痛。讀一讀他的詩,能夠深刻的感受到當時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苦痛與不幸,比如《石壕吏》《春望》等等。

  杜甫的詩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與他的很多詩不同,這首詩傳達的,是作者的喜悅之情。詩人因戰亂多年漂泊,備受艱苦,如今安史之亂已平,“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于是“涕淚滿衣裳”。杜甫此時是悲喜交加的,回頭一看,自己的妻兒哪有什么悲情,已經“喜欲狂”。親人的喜悅帶動了杜甫的喜悅,一家人興奮的收拾起行裝,預想著以后的美好是生活,“放歌”“縱酒”,多么愜意!在全詩的結尾,詩人的心早已回到故鄉,計劃起了回鄉的路途……

  杜甫的詩很少有這樣全詩抒發著喜悅之情,浦起龍也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詩人的喜悅也感染了我,讓我不禁為詩人感到欣慰與開心。

  說起《唐詩三百首》里的好詩,真是一天都說不完,這些富含思想的詩歌,伴隨我度過漫長歲月,告訴我許多道理。詩,一直是我的知己,我的精神支柱。

  如今,很多人盲目的追求外國的所謂潮流,卻漸漸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遺忘。但是相比外國文化,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國人來說,才更有內涵,更有意義。所以,在追求潮流之前,先讀讀詩吧,感受詩歌帶給你的感悟,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

  篇35: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你夢見過夔州刀劈似的江門,鎖住那奔騰的玉龍,它的鱗甲上折射出翡翠似的光芒;你夢見過海外八萬里的礁石上的那個鮫人,在古舊的宮燈似的月亮下,泣出覆滿海面的珍珠;

  你還夢見過黃云飛、白日暗的玉關前遍地的黃蘆,永遠在風中瑟瑟發抖,永遠襯托著羌笛的悲哀。于是你打算去游歷,用腳步丈量河山。

  然而,未等你穿上草鞋,拾起邛竹杖,你的滿是渴望的目光卻與一首首唐詩相遇了。于是你再不愿離開,因為這里,就有整個世界。

  你說你想得出“吳宮花草埋幽徑”,卻想不出“二水中分白鷺洲”;你說你想得出“紫泉宮殿鎖煙霞”,卻想不出“淮南木落楚山多”;你說你想看云,就有“黃云隴底白云飛”;你說你想觀水,就有“月涌大江流”。

  你曾經是那么神往于那畫在素絹似的宣紙上的一幅幅山水畫。那些大塊的留白,再你的心底,是一個個可供遐想的世界。現在,你說,你真正地看到了心里藏著的世界,那個水墨的世界。那是因為,你想要晚霞,想要藍寶石一樣靜靜的湖水,想要嵌在藍色天鵝絨的畫框里孤傲的雪峰,想要射出利劍一樣光彩的太陽,這些,唐詩,都滿足了你,它只從自己遮天蔽日的樹冠上摘下一片樹葉,就輕易地賦予了你一個萬花齊放的世界。

  你傾慕著它,愛戀著它。漫步在它枝繁葉茂的樹下,可以不計冬夏。

  你曾談起,李白是一陣風,從北冥的深淵吹送到羲和的日車。他的詩,夢幻的像一束光,搏之不得,若隱若現。那一束神光,離離合合,仿佛聚滿了香草幽蘭,轟轟烈烈地入人心。它構建起山,高標直入六龍回日之九天;它釋放了水,直下萬里鑄就湘妃之淚。你問,那一襲白衣把酒月下,不正是一座巍峨的玉山嗎?你答,那是一花中的世界。

  宛如春風,吹動幾頁書卷,你隨手定格了一頁。三首邊關戰歌赫然入目。你說你仰慕岑參。一只眼守望胡天,一只眼看穿黃沙。他在你的心底,不啻是一只鷹,奮翎翅戰于日月之。心中大漠邊疆,筆下刀兵風塵。你于是見慣了瀚海冰結,見慣了五花馬身上的片片冰雪,見慣了漢家軍威如何貫穿紅日,見慣了飛沙亂石如何阻隔明晦。不再是“七月流火“的閑適,不再是“上下頡頏”的眷戀,盛唐的氣魄里,岑參用血性喝出古未有之的新曲。看哪,一座座關山隆起,帶著胡風望漢家。

  你合上書,又頌起幾首清麗異常的小詩。“桂魄初生秋露微”,“云想衣裳花想容”,“勸君莫惜金縷衣”……你遐想著,一池荷花送來香氣,山林里“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你站在藤蘿之間,望著西山白雪,你醉了。醉了,在有識與無識之間,你仿佛看遍了盈虛變換,光陰流轉,仿佛嗅到一股禪意。這就是唐詩啊,若要形容,你在心里說,若要形容,該只能用“美”……

  在我們的會話即將結束的時候,你指著天空說,那兒有顆六芒星。主用它護持永恒的契約,永世不變。你說,唐詩的光芒,不啻無數六芒星之光,它的幽雅深邃和你訂下契約,你將游走在它創出的曼陀羅里,直到彼岸。你靜默了,閉口不語。

  我拾起你的草鞋和邛竹杖。我對你,我的心,說:游歷吧。在無邊妙境里,游歷吧。

  篇36: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話說在唐代,有一些地方,是詩人們PK誰更猛的地方,就好像武林中的華山。

  當時,在山西蒲州有一個樓,叫做鸛雀樓,一共三層,挺壯觀。

  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說,唐代很多詩人都一窩蜂跑到鸛雀樓去寫詩。他們互相PK,看誰最猛。

  要知道,唐代是什么時代?是詩人一個比一個猛的時代,沒有一點底氣是不敢亂寫的,估計宋江之流到了鸛雀樓,也不好意思把“敢笑黃巢不丈夫”之類的打油詩寫上墻去。不像現在,阿貓阿狗都敢留個“某某某到此一游”。

  這一年,鸛雀樓來了一個大猛人,名叫李益。

  沒聽說過不要緊,記住他是唐代詩壇的一個大猛人就行了。

  讀了其它詩人的作品后,李益冷笑一聲,揮毫潑墨,留下了八句: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恨猶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并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看著那揮灑淋漓的墨漬,李益嘴邊浮現了微笑。他知道,這首詩會流芳千古。

  果然,這首詩被人們爭相傳誦:猛,真猛!

  然而,它居然沒有成為鸛雀樓上最猛的詩,甚至連第二猛的都排不上。這不怪李益,要怪只怪唐代的猛人實在太多了。

  又一個猛人來到了鸛雀樓。他叫暢當。

  他讀了李益的詩,卻只淡淡一笑。八句?七言?有必要嗎?暢當揮毫潑墨,寫下了一首詩,只有四句: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絕了。簡直絕了。

  這首詩,不但被認為壓過了李益那首,更是讓成百上千寫鸛雀樓的猛人們沒了脾氣。

  這叫其它的詩人還怎么寫?還能寫得比這景色更壯闊嗎?還能比這心胸更宏大嗎?

  能!這是唐代,沒有什么不能發生。

  還有一個更猛的人飄然而來,登上了鸛雀樓。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王之渙。

  順便說一句,這個猛人在《全唐詩》里只留下了六首詩,其它的都散佚了。關于他的資料很少很少。

  王猛人登上了鸛雀樓。這里已經來過很多詩人,留下了無數名篇。它們都才華熠熠,猛氣十足,猶如銅墻鐵壁,封住了他的出路。

  他必須再辟蹊徑,再升!

  然而,猛人就是猛人。眺望著眼前的蒼茫落日、滾滾黃河,王之渙拿起筆來,寫下了四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就是大唐的氣象,是大唐一代猛人的胸襟。

  由于這首詩太猛了,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小孩子啟蒙學唐詩,往往第一個就要學這一首。

  篇37: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以前一直覺得中國的女性都是內斂的、男尊女卑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但讀到崔顥的《長干行》,卻完全是另外一種形象。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這首詩寫,舟行途中男女的問答,前面四句,女子主動發問,熱情開朗,估計是看到了心儀的男子,有親近之意,便故意找借口相問。女子俏皮活潑的形象躍然紙上。中國女性的生活,可能是到程朱理學的興起之后,才開始纏小腳,縮小生活半徑的吧。

  實際上實際上熱情開朗奔放的,絕不僅僅是女子。暫且不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李白,也不說“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的盧綸,就連與朋友送別,有什么想法和意見也是直言相告。比如:

  送上人

  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再如:

  送崔九

  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在唐代,有的人熱衷名利,卻故意隱居,然后沽名釣譽,希望朝廷征召,迅速的飛黃騰達,這樣一種方式被人譏諷為“終南捷徑”。無論是劉長卿還是裴迪,在送別朋友歸隱時,都直言相告,你要做隱士就做真正的隱士,不要到,大家都知道的握沃洲山隱居,也不要學武陵人到桃花源中,簡單的晃悠兩日。

  不知道他們的朋友到底是真心隱居,還是像有的人那樣沽名釣譽,然后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如果是前者,或者心里會有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服,然后一笑了之。如果是后者,那他的朋友估計就會非常的尷尬。

  古人真是優雅,想喝酒了都賦詩一首、鴻雁傳書“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領一杯無?”換作今人,多半電話一個“天氣好TM冷喲,走,喝兩杯”。

  篇38: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一部作品要成為經典,一定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唐詩三百首》正是這樣一部久經考驗的經典作品。很多學者專家都很羨慕蘅塘退士孫洙,因為他只是將不屬于自己的作品篩選了一番,就永遠地和經典掛靠在了一起。可見,不俗的眼光同樣能使人名垂不朽。有了這樣一個簡便靈巧的法門,于是乎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形形色色地詩歌選集。然而隨便一翻,大都選集只是拾前人的唾余,將冷飯熱炒一遍而已,毫無真知灼見,這樣的詩選只會速朽而不會不朽。

  選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蘅塘退士之前,有許多學者編輯過唐詩選。其中有大名鼎鼎的王安石、錢謙益、李攀龍,有不那么著名的高棅、鐘惺、譚元春、胡震亨,這些人不是學貫古今的通博之士就是風流儒雅的文壇泰斗,單獨拎出來都比孫洙強,然而他們的唐詩選集不是遺失,就是默默無聞地躺在圖書館里,都無法像《唐詩三百首》那樣進入千家萬戶,成為雅俗共賞的佳作。

  孫洙的詩選之所以能風靡一時,和他身處康乾盛世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康熙文治武功都堪稱千古一帝,平鰲拜、削三藩、收臺灣、定準格爾。玉宇澄清之后又大張教化,編選典籍,可以說乾隆朝浩浩蕩蕩地編選《四庫全書》正是康熙一朝文化政策的延續與擴張。康熙四十四年,《全唐詩》奉敕編纂完成,頒行天下。這就使得乾隆年間的孫洙有機會看到《全唐詩》的全貌。雖然現代學者運用新方法新材料對全唐詩進行了很多有益的補充,但在當時《全唐詩》已經是學者文人們所能看到的最全的唐詩材料。這無疑使孫洙在選詩時比前輩們有了更廣闊的視野,能夠在資料比較全面的條件下作精心地挑選。

  事實證明,《唐詩三百首》并不是一部隨意拼湊而成的選集,孫洙有著深刻的用意。首先,被選錄在《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歌大都簡易明了,不需要借助注釋就能讀懂,而且篇幅適中。這就比浩瀚的《全唐詩》更易于為人們所接受,更容易傳播流廣。其次,他借鑒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民謠,把書名直接叫做“唐詩三百首”,無形之中民謠成了書籍傳播的免費廣告,更有利于民眾的接受。“三百首”并不是個虛數,《唐詩三百首》總共收錄詩歌三百一十首,隱隱然直承上古詩經的傳統,這就使得這樣一本普通的詩選有了經典的支撐,更易于得到儒生們的支持。《唐詩三百首》的潛在閱讀對象也很有講究,孫洙在序言里寫道:“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可見這本書的服務對象不是高大上的文人墨客,而是正在就學的世俗兒童。這些兒童將來都要成為考取功名的利祿之士,他們一旦躍入龍門,必定會對求學者談起曾經讀過的經典讀物。《唐詩三百首》這樣朗朗上口、易于成誦、文不甚深、膾炙人口的佳作自然是上上之選。《唐詩三百首》在體裁的編選上是別具一格的,編者把三百多首唐詩分成五言古詩、五言樂府、七言古詩、七言樂府、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七律樂府、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絕樂府、七絕樂府。每一體下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若干首詩歌。這樣的編排不僅使我們可以隱然窺見唐詩的發展脈絡,更有利于我們把握各種不同題材的特點。絕句是爽朗明快的,律詩是綿密精巧的,而古詩則是氣勢磅礴的。

  編者在體裁上的細致劃分極可能和科舉考試有關。編選唐詩并不僅僅是為了給文人們提供一種茶余飯后的精神讀物,更重要的是讓渴求上進的讀書人盡快覓得寫詩的方法。自唐朝以來,詩歌便和科舉考試有著密切的聯系。每一次科考總要出幾道詩歌題,以考驗考生的文學素養。這一傳統到了清代,不僅沒有失落,反而加強了。進士出身有幸進入翰林院培養的,少不得幫皇帝趕制文章,潤色詩文。眾所周知,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藝術上的最高峰,一本高質量的唐詩選自然能使學子們盡快找到作詩的門徑和方法。這也是其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曾用開花結果來比喻各個朝代的詩歌。唐之前的詩歌好比種子發芽,元氣淋漓,唐詩則是開花結果,郁郁蔥蔥,唐之后則是花開花落,藝之能事畢矣。就是說唐之后的詩歌疆域都逃不出唐詩定下的格局,宋朝的晚唐派、江西詩派都淵源于唐詩。元朝極富盛名的大詩人元好問、楊維楨都是唐詩的忠實追隨者。明朝影響最大的前后七子更以唐詩為宗旨,由于學得太認真,以至于被后世的批評家們斥為唐詩贗品。可見唐詩的影響力。如果說,詩歌是最能表現中國古典藝術的體裁,那么唐詩無疑是古典詩歌藝術史上的頂峰,撮取而成的《唐詩三百首》則是藝術之巔最為璀璨的明珠。

  唐詩藝術境界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不需要借助過多的注釋,就可直達詩歌的真相與奧秘。那些舉手投足間排滿注釋的詩文,不知是在侮辱讀者的智商或是在否定自己的表達能力,總之是臃腫地讓人不堪卒讀。“郎騎竹馬來”的兩小無猜,“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旅人惆悵,這樣直白而情深意長的好詩,所有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讀唐詩的感覺好像在聽一支小提琴曲,所有藏在記憶深處的情感都被調動了起來,仿佛成為了千年前的作者,剎那間共度千年。

  唐詩是美麗的。通過閱讀《唐詩三百首》,你無需再勞心費神地在浩瀚的詩海中苦苦尋覓,就可以欣賞到李白的矯矯不群,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輕松暢快,韓愈的奇偉壯麗和李商隱的纏綿悱惻。

  唐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多姿多彩,精光四耀的。《唐詩三百首》擇取了其中的精粹,使我們俯仰之間皆能與經典接觸。如果你喜歡氣勢壯麗的七古,那你可以去閱讀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如果你喜歡輕靈暢快的絕句,你可以去閱讀李太白的《靜夜思》、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如果你最欣賞七律的綿密細致,你可以去閱讀杜甫的《蜀相》、《登高》。

  三百首唐詩用不滅的語言記錄下了珍貴的友誼,難忘的相思,壯麗的情懷和恬淡的心境。于是在望著浩浩的明月升起時,我們不由地思念起遠在天涯的知己。在艱難的登山旅途中緩緩爬行時,我們會用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給自己打氣。在凄迷月色中聽到鳴叫的孤雁時,會升起寫信給遠人的沖動。在觀覽風景行到山重水復之時,會淡然地停下來笑看云起云落。

  唐詩三百首,一言以蔽之,情深深而已。

  篇39: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禪宗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也產生重要影響。禪是最典型的中國佛教,是中國文化改造印度佛教的產物。禪在印度古已有之。從佛弟子達摩東渡到五祖弘忍,禪宗在中土不斷發展壯大。然而,使禪宗發生根本變化是六祖慧能。慧能是文盲,少數民族,地處邊遠,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獲得衣缽,對禪宗進行了一場徹底的改革,被稱為“六祖革命”。這場革命,使印度佛教改造成了中國佛教,禪宗本身獲得極大發展,幾乎成了中國佛教的代名詞。禪的實質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與解放。這種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禪宗,反過來又對中國哲學、政治、思想、文學、藝術、民俗等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禪宗思想影響下產生的禪詩,成為一種“禪文學”,此外,還有充滿禪味的散文、小說、戲劇等。

  在內容上看,禪詩可分為禪理詩和禪意詩兩類。禪理詩,又可分為示法詩、開悟詩、贊頌詩等,這類詩富于禪家的哲理和智慧。 禪通過內省體驗,產生妙語,形諸文字。禪詩精妙、小巧,注重啟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銳的感悟,讀后令人“身世兩忘,萬念俱寂”。禪詩充滿禪家超塵脫俗、淡帕寧靜的情趣。禪詩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數量豐富,影響深遠,其中一些名作廣為傳頌,如慧能的示法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及永嘉禪師證道歌等等,流傳千古,經久不衰,廣為傳頌。在中國歷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崇信禪佛,有崇佛參禪者,也有尊儒崇道者,出現了眾多禪詩人,如謝靈運、王維、柳宗元、白居易、蘇東坡等等,蔚為大觀。崇道的李白寫下《廬山東林寺夜懷》一詩有“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之句,充滿禪味,尊儒的杜甫也有“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之詠。古人寫了很多以“學詩渾似學參禪”的詩句,還涌現出了不少以禪論詩的詩學著作。禪詩是中國詩苑最重要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沒有受到中國文學界的重視。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禪反而在英、德、法、美等國得到特別的發展”。近十多年來,在中國一部分有識之士中,也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禪宗熱”。

  禪宗、禪詩與伊斯蘭發展過程中最重要、最有影響力、最引人關注的派別——蘇非、蘇非文學,有極大的相似性,二者可謂異曲同工。

  篇40: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蘇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讀詩,可提升人的智慧與培養情操。唐詩乃我國文學史上的高峰,世界文學的璀璨明珠,我初識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之后,我便沉醉于唐詩的世界。

  初讀詩,讀的是易上口的語句;再讀詩,才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漸漸的,我在師長地指引下,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情感。我最愛在學校的文化長廊的濃郁書香里,讀讀唐詩,讀李白的豪情,在意境中飲酒放歌;讀杜甫的雄渾,讓我和他一起憂國憂民;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讓自己感染心添一份清雅……每于內心潮澎湃時,仿佛自己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唐詩陪伴我走過人生的種種境遇,當與友人道別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心中的慰藉。當考試失利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勵我突破“行路難”的困境。惟有詩,是我不離不棄的知己和精神支柱。

  社會迅速發展,物質充盈卻精神匱乏的時代,很多人忘記了自己的文化之根源和唐詩,去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外來事物。有新聞報道: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媚外。其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精粹和內涵,其實質是極其膚淺和悲哀的。如果我們還不警惕外國文化入侵,有一天我們必將在世界民族之林迷失自我,到時我泱泱中華安在哉!所以,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對國學的熱愛之情,在全社會營造濃郁的國學氛圍迫在眉睫。

  我覺得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我們都應該讀唐詩愛唐詩,不僅僅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更是因為唐詩的美,因為唐詩的智慧。

  篇41: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漫步長安街頭,途經王維、李白、岑參、高適、杜甫這幫盛唐詩人酒徒當年縱歌躍馬的大道,經過鐘鼓樓、回民街、城隍廟、興善寺這些歷經冷暖滄桑依舊笑看人間的千百年前的古建筑,我常常放慢腳步,閉上雙眼,用鼻、用心去呼吸那大唐的些許味道。

  在一個夕陽照耀鴿群的美好黃昏,我從陜西歷史博物館大門口的石獅開始走起,用一千三百六十八個輕盈步子,丈量出歷史博物館到大雁塔、當下到盛唐的千年路程。這條軸上,不但有大雁塔、慈恩寺,還有興善寺、青龍寺、鐵爐廟、八仙庵、小雁塔、鐘鼓樓、香積寺······把目光再往稍遠處看一看,你可以看見重巒疊翠的終南山上,王摩詰一腳高一腳低趕著山路,低聲淺唱“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紅的山果、青的葉芽,清泉滴滴落草根,五千隱士只在此山中,可惜云深無處尋。在北邊,渭水之畔,騎著瘦驢的賈島滿天炫麗旋舞的落葉中,皺眉苦吟“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孫思邈正忙著開荒,一把火燒盡藥王山上的荒蕪,灑下滿地的草藥種子,誰料想火勢太大,燎盡了他的草屋、醫書和舊袍子,哎呀,這可如何是好?此時此刻,更北邊的玉華深山里,玄奘法師靜坐菩提樹下已經一天一夜,草叢里落下薄薄白霜,他仿佛一棵月亮下靜立千年的樹,不聲不響,年輕和尚辯機跪坐在師傅旁邊,眼中滿是仰慕之色。在西邊,高鼻深目的西域商人斜跨著駱駝翻蔥嶺,穿塔克拉瑪干,涉黃河,踏陽關,入玉門,晃晃悠悠的穿過蘭州城門,直往長安而來,雖滿面風塵卻掩不住眼神中的精悍。

  有時候,我會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下午,一個人蹬著單車,小心地穿過長安古城墻根下小巷里的青石路。在碑林的小亭里低價買到顏真卿《多寶塔碑》和柳公權《玄秘塔碑》的拓本,心里歡喜的不得了,像是誰白給了我一錠金元寶。炭市街、騾馬市······置身于這些古街,我依稀間重回大唐,感受當年古街上的熱鬧繁華。我仔細搜尋李太白詩里壓客勸酒的胡姬、柳香鋪地的酒肆、纏綿癡怨的笛聲;搜尋賀知章李太白金龜換酒的木樓、張旭狂醉后長發蘸墨恣情揮毫的墻壁,裴旻劍舞后大汗淋漓斜倚著歇息的古柳。我也專門騎車到長安縣南,登上李商隱的“樂原”,面對夕陽和夕陽下靜謐的村落,嘆一聲“只是近黃昏”。或是騎得更遠些,一身大汗的拜謁少陵原下的杜工部祠,對著老杜的塑像,隔時空默默對飲一杯酒。轉累了,隨便找一個也許就是當年李白坐過的地方坐下來,在柳花微微的香里聽一聽月下長安的搗衣聲。

  我真想是一棵唐代生長在路旁的梧桐樹,靜靜的看著盛唐的這班天才人物恣情愜意、縱情詩酒、狂歌長笑······自己不發一言,心中暗喜,已悄然有所得。

  篇42: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暑假里,陪著兒子們背唐詩。小時候不愛的差事,老來竟覺得蠻有興味。記得以前背完一首詩可以領五塊錢,卻還是提不起勁背那些難懂的句子,如今偶然回到古人的思維世界,才發現吟誦唐詩其實很有趣,不但陶冶性情,還因為唐朝思想融合了胡人、西方等異族文化的色彩,少了儒家禮教的束縛、多了自由奔放。難怪當初編選者拿她來當私塾教材,唐詩對於兒童想像力的啟發,是很有助益的。

  買了這套隨身本之后,因為旅程中很方便攜帶,除了磅礴鮮明的唐詩,有時也帶上情感幽微復雜的宋詞;感受淋漓盡致的自信之余,也感受深遠靜謐的無盡情思。這些精彩的唐詩宋詞,讓我讀時產生了個疑問,即眾多詩詞中,春色、明月、楊柳等讓人感到絕對喜悅的事物,入了詩詞為何總成感傷之物?月有陰晴圓缺,無常引發的愁緒也許不難懂,但明明可以讓人大為贊嘆的春花、鶯啼、柳堤、煙雨等,又是怎麼回事呢?

  面對滿眼盎然的春意,興起的感情卻是惜別、傷逝、眷戀等悵然愁緒,無常之嘆使人聯想到唐宋的佛教思想,絕美事物緊緊牽引了詩人的內心,遮去外物之紛亂,使人專注於感懷的內省世界。這套清人精選的唐詩宋詞,往往一詩一世界,倘佯其中,靈魂總有種深度的沈浸感。然而長久讀來發現,越是耽於內省,越是概念無常:此刻凝聚出的驚奇,很快又變化成彼時不值得驚奇的平凡;瞬間頓悟的智慧,轉眼成陳腐的空言。唐宋詩詞中大量出現的禪之思想內涵,有時給人一點這種隱逸頹靡的感覺。

  無常引起的總是感慨,但若只以哀思來寫此題材,實在也太老生常談。禪宗里”靜”的理念,倘為人生的全部,未免單調沈悶了些。何不將飄渺無定的思想、隨風飄蕩的煙縷、委婉曲折的人生,看作空寂無言的世界里,形狀萬千的美妙變化?

  不管怎麼說,無常也許是宇宙的力量或真理,但個人意識永不歇止的狂亂,是無法停息且難以自覺,卻也千真萬確。詩詞中的無常,讓我理解內省者的意識流動,此刻法華經里「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的意義,突然清晰了起來。弘一大師論書法之道時就曾引用此一經典名句,他談到書藝乃實踐之道、除了勤於練習以外,觀摩、讀帖都無法寫出好字。佛法亦然,并非靠著沈思默想就可以得出真義。如蘇格拉底之言,「了解自己什麼都不了解,才是真正的知識。」必須先放棄思辯的意圖,明白自己是意識不斷更迭的眾生,方能進入禪宗的殿堂。(這結論和之前《正義》的書評相庭抗禮....凡人意識果然不可信啊!)

  篇43: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昨日下班之后,我們去看花。夕陽一顆,掛在遠處一棵黑瘦的老樹上,仿佛它是從遠古時候就在那里定居了似的。綠意濃郁的松林,間或有幾簇明黃的迎春,再走幾步,是個杏林,粉白的花都開滿了,淡淡的香飄散在路旁,細細體味可以聞到。玉蘭也開了,在黃昏時分格外高潔耀眼,身后仿佛隱著淡綠色的光芒。

  看完花,路上隨便吃了一點飯。回到家,我們看李健唱歌,之后就各自隨手拿一本書自己看。也不要說話,就各自靜靜看書挺好的。我拿的是一本《唐詩三百首》,細細讀了幾首,發覺每個詩人都有他獨特的生命色彩在自己所描繪的詩情畫意里,杜甫有博大深情的胸懷,又有幽微廣大的審美;王維自然自若,完全是一個心靈飽滿無欲無求的隱士;孟浩然鮮明爽快,是一個有抱負的俠隱。讀杜甫,覺得心疼又欽敬;讀王維,就像回歸大自然;讀孟浩然,就想慨然相與交。讀到杜甫的“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我仿佛真在吹著岸邊的微風,成了一株“無名江上草”了。再看下一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我就只剩欽佩啞然了,因為我真的來到了一片廣闊的原野,星光璀璨流溢,紛紛然落在草地上,月光粼粼,隨著大江的波濤溶溶蕩蕩向遠方流去。這一派光輝布滿的景象,是從杜甫的心里生出來的,只有這樣庭院深深又浩瀚如宇的心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啊。再看后兩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可以想見詩人天涯漂泊的苦楚,壯志未酬的苦悶。他沒有抱怨,他只是慨嘆自己老了,被解官撤職,不能再為君主、國家、百姓、這個時代做些事了,他只是擔心他只能留下這些詩,沒機會一展胸次懷抱了,他只是說自己就像天地間一只小小沙鷗,日暮欲何之呢。多讓人心疼。一顆這樣偉大的心靈,一個寫著“愿得廣廈千萬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在人世滄桑里像一粒塵、一只鳥,被時代的風裹挾著,就這樣慢慢飄逝了。所幸還留下這些詩,這些他靈魂的光。

  今天偶然翻到十九、二十歲時寫的讀書筆記,那時候讀詩原來不是這樣讀的。那時有著薄薄的敏感的詩意的心靈,常常用自己腦子里輕巧巧的詩意去恣意解讀詩人的作品,帶著一種少年的輕愁,自以為婉轉深情,其實是讓人一望而知的透明。且擷來幾句放在這里吧。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我喜歡一個地方,那里有密密的參天挺拔的老樹,日光只可以一絲一絲漏在我獨坐的角落,蟬聲悠揚,好像在云彩上飛翔。一片一片的陽光一閃一閃,我只認那是蟬歌的回音跳蕩。風飛過高高的樹梢,我覺那涼爽同深濃的綠葉很像,我便想把綠蔭作席作枕,睡在我愛的樹旁。我或許也可以變成一個夢,樹用它的綠枝手掌,輕輕地把我擎舉,我坐在高高的樹端,與云彩一起,看風是怎樣吹響綠楊。”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白居易《夜雨》

  “我有很多想念,隔著山隔著霧隔著云煙。

  我有很多想念,隔著我的心,和我們的顏色。

  我有很多想念,隔著一頁信箋,幾行標點。

  我有很多想念,隔著一些看不見的線,幾步走不完的路。

  我有很多想念,隔著驕陽隔著雨天。

  我有很多想念,隔著山野,隔著峰巒。

  我有很多想念,是近還是遠。”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朦朦的雨后,若有若無的等候

  空氣還濕潤潤的 心有些焦渴

  小鳥撲棱翅膀多么慌張

  我以為門開了 你來了 朋友”

  這樣的薄暮輕愁,如今已不易有了呢。現在已變成“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了吧。好吧,至少我還保存著那詩心,記得去聞那詩意的香氣來。

  篇44: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咱們中國地大物博,中華傳統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許多傳統文化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有民間工藝品,有毛筆書法,還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其中,唐詩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古人們智慧的結晶、知識的體現,還是成千上萬的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我讀過的這本《唐詩三百首》,里面記錄了幾百首唐詩,每一首都凝聚了詩人淵博學識的精華。在這么多首詩中間,我最喜歡的是孟郊的《游子吟》和李賀的《昌谷北園新筍》。

  《游子吟》的內容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這首詩中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就像溫暖的春天。母愛,是無私的愛,更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愛!在《游子吟》這首唐詩里,作者孟郊寫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是指一位母親在孩子臨出門前為孩子一針一線地縫制衣服的場景。可想而知,這位母親是多么愛他的孩子啊!現在,我也要即興創作一首歌頌母愛的散文詩:母愛,就像雨傘,為我們遮風擋雨。母愛,就像一杯水,口渴時送來清涼。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溫暖的!

  《昌谷北園新筍》這首七言絕句,我也非常喜歡。他的內容是:籜落長竿剝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我特別喜歡第三、第四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竹筍一夜之間就長高了好多好多,告別了竹園里的泥土。簡短的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李賀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渴望像竹子一樣沖破障礙,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我也要像竹子和詩人李賀一樣奮發向上!

  唐詩只是一首首普通的詩嗎?不,它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筆寶貴的財富。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把唐詩更好的傳承下去,讓一首首唐詩中的精神影響我們一代代人!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相關文章:

1.唐詩三百首讀后感500字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2.唐詩三百首讀后感600字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3.《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4.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5.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6.《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7.《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8.唐詩三百首讀后感范文

9.【薦】《唐詩三百首》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