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范文
一、時間簡史簡介
《時間簡史》是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創作的科普著作,首次出版于1988年。
全書共十二章,講述了關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并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在該書里,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論中存在的未解決的沖突,并指出了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存在的問題,該書的定位是讓那些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了解他的理論和其中的數學原理。
該書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累計銷售量突破2500萬冊,成為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
二、作者介紹
斯蒂芬·威廉·霍金,男,出生于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1963年,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盧伽雷氏癥),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獲得CH(英國榮譽勛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勛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歲。霍金逝世后,引發全球各界悼念。
三、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范文(通用7篇)
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范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1
這幾天的腳傷從另一方面說應該算好事,為什么呢,因為腳的“罷工”直接促成了學習的“上崗”。腳受傷讓我終于安下心來坐在那里看幾本書,就這樣我無意中便邂逅了霍金的《時間簡史》。
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里面偶爾有一些我不了解的理論和公式,但絕大部分內容是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書中從人們對星空的觀察而產生對宇宙的思索,然后分別介紹了宇宙演化的圖像、科學理論的本性、牛頓之宇宙、相對論、大爆炸黑洞和宇宙的演化、時間旅行等,最后將這些內容進行了歸納寫了自然的力和物理學統一。所有的內容是邏輯嚴密、字字珠璣;所有的詞句是鏗鏘有力、大義微言;所有的觀點是有條不紊、旗幟鮮明的表達中心思想。
由于受個人理解能力所限(加上大爆炸、黑洞、蟲洞、時間旅行等還沒有讀到),下面我只介紹一下簡易的相對論和彎曲空間。
相對論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成功的解釋了“光速對所有觀測者都是相同的,以及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用方程式表示就是E=mc2;用幾何語言解釋而成的引力理論,統合了狹義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引力描述成因時空中的物質與能量而彎曲的時空,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相對論的橫空出世“從根本上改變了時間和空間概念,時間不能完全地和空間分離并且獨立于它,而是和它相結合,形成一個稱作時空的客體”。彎曲空間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假設,“引力和其他力不同,它不是力而是時空并非平坦這一事實的結果。在時空中質量和能量的分布使時空彎曲或“翹曲”,星體沿著彎曲的軌道運行是因為它們所處的空間是彎曲的,它們遵循著一條最接近直線的路徑即測地線來運動”,所用的這些革命性的設想就是彎曲空間,正是彎曲空間的出現形成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基礎。
知識的獲取是這本書給我的重要恩惠,它讓我晚上面對上天充滿童意的“眼睛”、面對嫦娥那寧靜甜美的“玉面”時不再那么迷茫,那么不知所措;然而時間簡史還送給了我一份最有價值的禮物:嚴密的邏輯推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思想上的感悟和人生價值的思考。
“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被明確的定理制約的,你必須把部分理論結合成一個完備統一的理論,它描述宇宙萬物。但是,追求這一理論過程中存在一個基本矛盾:科學理論思想中,假設我們是理性的生物,可以從看到的事物中得出邏輯結論;在這樣的方案中我們可能不斷地趨近制約我們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的確存在一個完本統一的理論,它也可能決定我們尋求它的結果!而為什么它必須決定我們從這些證據得到正確的結論?難道它不會同樣的決定我們得出錯誤的結論嗎?或者根本沒有結論?”為了化解之間的矛盾,回答這一詰問,作者用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的思想“宇宙以規則的方法演化至今,自然選擇賦予了我們的推理能力,對于我們尋找完備統一理論的方面也是有效的,因此,這樣就不會誤導我們得到錯誤的結論。”
作者利用反證法先把要證的結論當做條件,進而利用條件對推理結論的條件進行推理,最后得到結果是現有的條件和要求證的結論是矛盾的,為了消除這里的自相矛盾作者引用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進行解釋,經這一解釋以前的自相矛盾變成了推導結論的有利條件了。這就是霍金,他用理論證明了假設宇宙中完備統一的理論存在的話,我們人類是可以探求到的。邏輯推理雖有些難懂(我看了好幾遍才理解),但體現了霍金的科學研究的態度——嚴謹、求真。做事的能力有時候很重要,但無論做任何時候態度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無論做什么事,無論做成做不成,我們都應該用認真、嚴謹、真誠的態度去對待,這樣事情估計成功不了一半,也成功了三分之一!
霍金說:“為了實用的原因,似乎沒有太多的理由去尋求于宇宙的終極理論。因此,發現完備統一的理論也許無助我們人類的存活,它甚至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毫無影響,但是從文明開始以來,人們總是不滿足于把事物視為互不相關和神秘莫測的。我們可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我們為何在此,從何而來,哪怕僅僅出于人類對知識的最深切渴求,我們就應該繼續探索。”也許現階段沒什么實用價值,沒給人類帶來什么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出于對未知的好奇、對神秘的了解、對知識的渴望就應該不斷地探索,窮極其中的奧妙。未知催生好奇心,好奇心升華求知欲,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深切探求知識、不斷窮極真理,這是科學的崇高境界:純粹的學者為了純粹的真理進行純粹的科學研究。從另一方面說這是一種純粹的職業精神,他們把科學研究當做一種職業去做,不因為利益和自身的困境而停止探索真理的腳步。中國呢?中國現在的純粹的學者可以說是屈指可數,至于把科學研究當做一種純粹的職業并進行純粹的研究探求至高的真理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些我想是中國人應該進行深思的,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造成的矛盾叢生、物欲橫流、利益膨脹、人心浮躁的今天,這種精神更是難能可貴!
“牛頓的運動定律終結了空間中絕對位置的觀念。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相對性理論如何擺脫了絕對時間。”這一句話內涵頗深,它讓我從思想上徹底的明白,世間最有可能永恒不變的東西現在也被證明是會變的。那么所謂的愛你到海枯石爛、天涯海角一生一世不改變的諾言就不真實了,就像電影非誠勿擾中葛優對舒淇說的“我怎么可能拿對未來的擔保來騙你,因為未來是變的,不可靠的。”從這點看其實周星馳的那句“如果非要加個期限的話,那最好是一萬年”倒挺靠譜的,無論怎樣,起碼這里面承認了變化,就是不變也是在期限里,沒有所謂的永恒。客觀事物都是這樣變化運動著,更不用說主觀的東西了。這是一種哲學的思想:世間萬物都是運動變化著的,因此,我們要用運動的觀點看問題,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握內在的深刻規律。這種思想是很重要的,當代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具備這樣思想是很有必要的,是有助于我們快速健康的成長的!
讀后感,要的就是讀書之后的感。好書可以讓你感動,感慨書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品質,甚至作者的精神。就像霍金是值得讓我感動的,我被他身患重疾仍堅持探求真理的精神感動,更是被他那種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樸質的言語和大眾人們分享的無私奉獻的境界而感動。好書也可以讓你感悟,這也許是我們讀書的最深層價值。讀《時間簡史》讓我對自己的人生價值開始了思考,我有時候就在想我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我來這個世上究竟是為了什么?我在茫茫的星河宇宙中到底應該成為什么,是微暗的晨星,還是耀眼的日月,或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也許我不知道答案,但最起碼我開始思考了,就像于霞老師所說:“人生也許因為癡心妄想而變的更加美好。”是的,很多時候癡心妄想就是一種感悟,一種思考,一種不懈的追求!趁著我們現在年輕趕快好好的“癡心妄想”一番吧,或許你的人生會因這書而“癡心妄想”起來,而奔騰不息起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猶如一幅山水春居畫“最是無盡春江意,柳如鵝黃桃半開”意意欲無窮;一本好書好似一位心地善良的美人,不僅可以一飽眼福,滿足視覺上的美感,而且賦予了我們發現美的眼睛,進而不斷地追求美、創造美、享受美;一本好書更似一杯好茶,品嘗不僅可以攝取茶的營養,而且還會激發我們對人生的品味!書是營養品,滋補你貧乏的精神和干涸的心靈。讀書使你變的聰明,讀書之后的寫作思考更是讓你變的智慧。
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2
《時刻簡史》(普及版)是一本探索時刻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史蒂芬·霍金這本暢銷世界的《時刻簡史》已成為科學著述的里程碑。這不僅僅歸因于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于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刻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但是,在它問世后的歲月里,有些讀者一向不斷地向霍金教授訴說,該書某些最重要的概念明白起來十分困難。
時刻有初始嗎?它又將在何地終結呢?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大統一理論、“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刻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其出乎意外的含義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揭示了當曰益膨脹的宇宙崩潰時,時刻倒溯引起人們不安的可能性,那時宇宙分裂成11維空間,一種“沒有邊界”的宇宙理論可能代替大爆炸理論和上帝,上帝--也許曾是造萬物時主要推動者,也會因這些新發現而曰漸范圍變窄。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性命的好處。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時刻。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戶外,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證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于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狀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期望在自我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并不是產生于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將哈勃的發現當成現代宇宙論的誕生是公平的。哈勃發現,從星系光譜的紅移能夠推斷,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開咱們而去,這證明整個宇宙處于膨脹的狀態。從時刻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以前發生過一樁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緊致、極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產生。伽莫夫在1948年發表的一篇關于熱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早期大爆炸的輻射仍殘存在咱們周圍,但是由于宇宙膨脹引起的紅移,其絕對溫度只余下幾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輻射是處于微波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前,人們并不認真對待此預言。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刻必須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里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能夠看成空間時刻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定,因此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向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問題。
如果空間——時刻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只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于一種基態,空間——時刻可看成一有限無(蟹)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但是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于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刻的平性,即空間——時刻基本上是平坦的,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性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刻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好處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咱們便能夠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認為他生命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狀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正因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媒介早已有許多關于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斗的描述。盡管如此,譯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后,忽然腦后響起一種十分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我驅動著電開關。譯者盡量持續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發奮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十分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后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務必依靠于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務必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后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忙能夠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一天他務必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
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系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時刻簡史》作者史蒂芬·霍金被全世界公認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用淺顯的文筆告訴您一個關于時刻本身的故事,讓人人都能讀懂。同時精彩的插圖說明使您更能體驗到星系際太空的廣漠、黑洞的奇妙性質以及物質與反物質碰撞的粒子物理世界!相對論、黑洞、彎曲空間……這些詞給咱們的感覺是艱深、晦澀、難以明白而且與咱們的生活相去甚遠。但是時刻呢?每時每刻伴隨著咱們、記錄著咱們的喜怒哀樂的時刻呢?咱們又了解多少!?
《時刻簡史》盡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極為清晰而機智,有些讀者仍然覺得難以掌握復雜的概念。為了使讀者加深明白,《時刻簡史》還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圖,包括衛星圖像和照片。這些都應歸功于諸如哈勃空間望遠鏡和電腦三維和四維實體成像等技術進步之賜。詳細的插圖說明使讀者能體驗到星系際太空的廣漠、黑洞的奇妙性質以及物質和反物質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觀世界。作為一本饗以讀者宇宙學的最新明白的經典著作,《時刻簡史》插圖本是探索時刻和空間核心秘密的引人入勝的故事。
《時刻簡史》對咱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于方程式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出于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杰出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霍金曾不無得意地引用評論者的話說道:“我關于物理的著作比麥當娜關于性的書還更暢銷。”不知道這個插圖版本會使原來已經十分巨大的銷售數字“膨脹”多少。
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3
我選擇閱讀的書名是《時間簡史》,史蒂芬·霍金那本暢銷世界的《時間簡史》以成為科學著述的里程碑。這不僅歸因于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于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但是,在它問世后的歲月里,有些讀者一直不斷地向霍金教授訴說,在這本書中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時間簡史》里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著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后,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在我的理解范圍內,時間是一種過于復雜的概念。可以抽象地把它說成是伴隨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物質,盡管它無從捕捉,卻又確實存在。也可以實化成身邊的一切物質,也許你發現不了,但他們確實在被時間改變。明知肯定有東西在周圍影響我們的生活,卻終究看不清究竟是什么。而時間是自身存在的,至少我現在這么認為,雖然目前沒有時光機。
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能穿越時空。如果這是真的,有一天有人證實時間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時光機穿梭將來和過去。一切的一切都聯系著時間,當沒有了時間,物質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呢?也許物質存在于時間之中只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方式,或別的什么為我們制定的。沒有時間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連續性的平衡世界,因為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是坐標軸上的弦,失去了其中一根,假設是X軸,那么Y軸也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特定的時間所控制的世界。一切都由永遠不停止的卻又有著嚴格規律運作的時間主宰。也許它突然在一瞬間停止,調皮地玩弄我們,而我們卻也一無所知,當時間開啟之后,繼續自己的生活。它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與璀璨的宇宙發展史相比,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接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那就是人類所無法涉及的永恒。
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發生1秒種后溫度降為100億度,那么爆炸前的溫度是多少呢?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相結合后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溫度為10的32次方絕對溫度。這是經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所證明的溫度。雖然這龐大的數字,特殊的單位我都無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其實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發現是一位普通的醫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那么天空的星星應該互相吸引而越來越近,可是為什么人們卻沒發現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現象呢?于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種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間的引力,于是,這就是宇宙在膨脹擴散理論的第一位提出者。
當大爆炸前,宇宙是一個高度均勻恒溫的原始火球,那么這就是一個無序的狀態,這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據研究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后在10的負23次方每秒,這一瞬間的時間,宇宙就膨脹了10倍,那么這個宇宙膨脹的速度有多快呢?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這是什么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靜止的狀態,質量為0的光子,才可能達到光速,光速是多少?1秒種30萬公里,那么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這是光速,而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的億萬倍地超過光速。在大爆炸開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內的事情根本沒辦法知道。
再來說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這個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話,所有星球就會被萬有引力拉回來,整個宇宙大爆炸要精調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才可能達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學家才知道對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神有兩本書啟示我們,一本是圣經,一本是大自然。兩者之間絕不會相互矛盾。天文學家是很驕傲的,因為他們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讓他們相信上帝是很難的,可是現在隨著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使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的信仰發生了變化,有的科學家你明顯地看到是從無神論變成有神論。
讀完《時間簡史》,獲益匪淺。雖然霍金先生深入簡出地表達其對時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許多抽象的概念我還是沒有弄懂,更不敢不懂裝懂歪曲原意,所以在這里就談談我看完該書后對時間的認識吧。
我們這個世界,或者說宇宙,是在某條時間弦的,而其他的XYZ軸等我們都不知道,因為人類只有看見三維的能力,最多只能感覺到四維,而宇宙起碼在四維以上。這在我的大腦里也是無法構造出模型的。我們只能出現在這個特定的時間,而在我們前一秒的可能又有另一個世界,無數的世界存在,只是時間軸不同,我們和他們(如果存在),是平衡的,因為大家的時間運行間隔是相同的,同速的運動物體相對仍然是靜止,彼此之間是無法接觸的。
換言之,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或者我們可以從這個星球到另外一個星球去。因為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為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這有意義嗎?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所以我們還會呆在這條弦上。否則,如果我們回到過去采取行為改變重要的發展歷史,那么世界將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那回到過去的我們又談何存在?《時間簡史》引出的聯想是絢麗的,是壯闊的。
是我的水平不夠,讀書不仔細,從整本書中也只能翻來覆去講時間,請老師不要見怪。不過,霍金先生在書最后所寫的確實挺有意思的:”然而,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時讓所有人(而不僅僅是少數科學家)所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加為何我們和宇宙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所以我說說我對宇宙的理解:我一直想象把地球當作一個細胞,而我們人類就是細胞里面的。每一個細胞都有著自己的生命,最終有一天這個細胞會枯竭。而宇宙可能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內部。而這個人又是一個細胞里的微小部分……一直循環下去。
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人類渴望了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4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回;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后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后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后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就如同神話中的鳳凰,每次死亡都是重生的開始,都會變得更加美麗。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一個占有者,或許那時人類就是別的星域的主人了。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打破宇宙的法則,因此我們只能愛惜每寸時光,將每天都當做我們在世的最后一天,用生命感悟世界,才能使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充實,無悔。
再聯想到我們這一代的高中生,我們將會是人類下一代最為重要的支柱,我們將要負責支起人類的未來,或許人類的未來就在我們的的手中。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浪費這寶貴的時間呢,我們有什么理由揮霍自己的青春呢,在一點的挫折前萎頓不前呢?看看霍金先生吧,身殘志不殘,不僅僅于疾病斗爭了數十年,還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與無匹的智慧為科學的發展做了無比巨大的貢獻。上帝是公平的,關上了一張門卻總會為你再打開一扇窗。盡管如此,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的,因此我們只能用堅強的心靈去克服前方的一切困難。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5
作家查理斯·蘭姆曾經說過:“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像時間和空間一樣讓人困惑。然而,因為我從來不去思考時間和空間,所以它們帶給我的煩惱比任何其他東西都少。”
我曾經也跟大部分人一樣,絕大多數時間不會去憂慮時間和空間,不去想時間是什么,我們將會走向何方。直到我讀了霍金的科普作品《時間簡史》,我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世界是什么?時間是什么?空間又是什么?我們存在的本身有什么意義呢?有人說生命的本質就是浪費時間,然而我不愿意汲汲于生或是汲汲于死,讓物質的欲望來埋沒自己。我更愿意將時間“浪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而生命的意義就是熱愛和創造美好,在時光流逝的紛擾中仍舊如少年一般充滿欣喜與感動,微笑著用力去生活——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時間簡史可謂是霍金的傾力之作。我從高二時開始讀它,它當時給我的沖擊非常大。我曾經寫作文的時候談到它是影響我一生的書。當時的我看見了《時間簡史》霍金著,我立即打開書看了看,因為小學的時候聽說過霍金這個人,因為閱讀題里面提到他的概率很大,主要都是贊揚他的毅力。我看到書皮上面的幾行字:宇宙的起源,還有這句話:時間隨著宇宙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是因變量。我心想:宇宙在變我知道,時間還能變?隨便的翻了翻,映入眼簾的幾個字:黑洞,膨脹,大爆炸,輻射,引力勢能,踏縮。從第一頁的烏龜塔一直往下讀,的確有的內容很難理解。我就想,實在想不通了自然就記住問題了。就這樣,每天我都看書,早上早起看書,上午回來后又看,課外活動繼續看,沒有一點堅持的意思,真的是一種欲望。因為那一本書,我變得有時寡言,有時到處給別人講宇宙大爆炸后來我又找到了《果殼中的宇宙》,也是霍金的另一本書。說實話,這本書的難度比《時間簡史》大的多。
我覺得這本書的核心理論就是在探討時空是否有起始和終點,人類能否找到一個解釋所有宇宙現象的統一理論,以及去探究這些問題是否真的'有意義。就像我們經常疑問自己到底從哪來。反正我十分確信我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畢竟媽媽是不會騙我的!可又是誰把我丟進垃圾堆,什么丟我進去,什么時候丟進去,是采用隨手一扔還是瞄準投擲的方式,我是360°回旋頭頂觸地還是一記漂亮的雙腳平穩落地……這些無窮盡的問題看似與我的身世之謎密切相關,可對我的人生真有影響嗎?如果我發現把我丟進垃圾堆是因為我沒有存在的意義,那找到真相的那一刻是否我的一切人生觀都會瞬間坍塌呢?
同樣的,生命從何而來,時空的開端在哪里,為什么無窮宇宙中會有人類這種生物,這到底是上帝有意為之還是隨機發生的巧合?一個疑問的揭開往往會引出更多疑問,科學和信仰在這些疑問中變的越來越矛盾,如果我們最終發現人類的出現并沒有特定的意義,那還有繼續探尋宇宙的必要嗎?當大部分人類信奉了幾千年的宗教核心岌岌可危時,我們到底該保持純潔的信仰還是追隨客觀的科學?這本書并沒給出答案!我只能這樣理解,宗教和科學的教義都離不開廣博的包容性,沒有什么是必須相信或必須不信的,太多的為什么并沒意義。不論相信上帝創造萬物還是奇點爆炸理論,不虛此行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
既然日常瑣事中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可講,各執己見只能將矛盾激化,不如以相對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問題,俗一點說就是換位思考。女孩子可以從辯證的角度去理解足球中反復傳搗后的射門為何能讓男友如此著迷;男孩子也應該明白如果老師反復讓你擦黑板可能并不是因為黑板臟,而是你總不交作業。看來,事情的真相真的不是自己所認為的那樣絕對。所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科學家們看來是解決宏觀宇宙問題的基礎理論,但在我看來簡直就是解決兩性矛盾的致勝法寶啊。我對此的理解就是,過于絕對的看待問題會讓視野變得狹隘,易讓雙方深陷自我偏執中越來越遠離問題核心。而且我真的發現如果用其他參考物而不只是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周身的環境,會發現原來世界如此廣闊。
人有自欺欺人的本性,當處于一個未知空間的時候,喜歡尋求臆想的安全感,于是各種神話和傳說誕生,然后這些后來的處于未知世界的人,會蜂擁而上,如影隨行。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不是因為自相殘殺,結黨營私,而是為探索,探索未知的自己,未知的人們,未知的世界以及未知的宇宙。
當時間歸溯到大爆炸時,大爆炸必然從奇點產生,而在奇點處,所有的物理理論都將失效,那么為什么爆炸會產生如此平坦的宇宙,而在平坦的宇宙中為什么會恰好有太陽系這種環境,太陽系環境中為什么恰好能有我們生存,霍金的給出的解釋是弱人存原理和強人存原理,弱人存原理指出,在一個時空無限的宇宙里,只有在一定的區域中,才可能出現智慧生命的存在;而強人存原理則指出,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宇宙或一個宇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區域,每個不同的宇宙或區域里面都有他自己的結構和自己的一套科學定律,而人類生存的地方只是這種多無序狀態中有序的一例,這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同樣也是一個牽強的解釋,也許宇宙是沒有能被稱為“人類”的人看透的本質的,人們只會離這個“真理”,越來越近,但永遠沒有抵達的一天,也許正因為是由于本身是人的原因,不會做出對“真理”完整的解釋,只是按照人的意識,解構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版本,而這些版本,或許在極高的“溫度”下,同出一源,至于源到底是什么,我們無從知道。
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猛然發現或許在相對論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量子力學中或許有完整的解答。因為相對論本身也預言著在自己在奇點處的失效,就如同經典力學中關于引力引起坍圮的致命弱點。因為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或許能從微觀中探曉這些本質,但是由于這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量子力學的探索,貌似也遇到了瓶頸,在始終沒有一個能夠統一的能夠包含已知的四種力的大統一理論的前提下,宇宙弦理論并隨之誕生了,在我看來這種探索似乎并沒有盡頭,但從這些大家的作品或言語中,我們大概知道,“真知”或者近了。
在同源的情況下分支出來的任何學科,包含生物,化學,物理,甚至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所有學科都是同宗的,在對于任何一個學科的歸納,終究會探尋到宇宙學,終究會探尋到這個世界誕生的本質,除非我們是習慣的分析,習慣的從別人丟出的糖果枝上作文章,不斷的分析出草莓味的,菠蘿味的,或者習慣把一切推給上帝。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因為我們想知道,我們真的很想知道。
康德曾說過:這世間有兩樣東西讓我們越思考越是迷惑,一是我們頭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
這些在不斷探索著的人,你們是純粹的人,而我們這些生活在天朝夾縫中的一介牛氓布衣,也夢想著能做純粹的人。像我們這類人,總在思考著自己,思考著生活的價值,而在我們困惑混沌的時候,發現有這樣的一群人比我們走得更前,比我們走得更純粹,你怎能不為之歡欣鼓舞,雀躍心動。
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6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著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們。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為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了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為此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后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論者,對于那些神怪之類的說法很是反感,而對于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志便很感興趣。對于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便很是有一口氣看完的沖動,但是由于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并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首先,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系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怎么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
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于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后的復習、預習,這些對于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于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后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其次,過去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那些試圖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文章很感興趣。尤其在學習方面體現得相當明顯,對于我而言,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因為他們能用很簡單的幾個公式來指導我們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種種問題,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對科學家們很是崇拜。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才發現世界遠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簡單,幾個“公式”就能涵蓋。概括的來說,簡單中孕育著變化,而變化中又體現著規律。人們總是在不斷地,想方設法地去尋找那“隱藏”的規律。很幸運的是,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
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才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于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啟發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最高峰,因為沒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
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他們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個強烈的競爭意識。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適者生存”,誰都不想被社會所淘汰,誰都想有所作為,那么競爭就在所難免,這也會不斷的促使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再次,就是讀完了全書之后,腦中一直縈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后會坍縮,還是最后趨于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么樣的理論去解決什么樣的難題?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么樣的地步?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樣的?難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極限,以致于黑洞成為人類無法逾越的鴻溝?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
最后,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對于現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大學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將不同于往,它肩負著培養出下一代有著卓越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可以說今后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更多的是人才之間的競爭,不管是從經濟方面還是武力方面,以往的傳統觀念將不利于更快速的發展,有時甚至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創新將是今后發展的又一個新的歷史潮流,我們國家只有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乾坤旋轉,才能永久的屹立在東方。
這樣的歷史使命對于21世紀的大學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首先應該很慶興的是我們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來進一步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一個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來求知問道。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求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是很豐富的,這對于正處在年輕氣盛的我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要成為未來的建設者,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多讀一些課外雜志,多學一些知識,對于自己的提高也是極其有好處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了解社會,這對于將要走進社會的我們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于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獄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7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奧秘這一難題一直困擾著人們。關于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辟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于是乎,在歐美可以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著上帝。不過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范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盡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盡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宏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才有意義,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情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能力與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實很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余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于愛好與好奇關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直持續膨脹,直到現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這里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么,沒有時間跨度么?或許用“之前”有些不合適,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么呢?!可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仿佛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論你說什么是源頭,你都可以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計沒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系。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系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么呢?難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著什么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為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直都還未被證實。由于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直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郁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里,一直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為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于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于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著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才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么絕對時間,時間只不過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關于時間的相對性我還是無法理解,霍金緊接著就介紹了黑洞。我本以為我對黑洞是相當了解的,因為我經常能在科普節目中看到關于黑洞的解釋。黑洞是恒星老化后坍縮形成的。恒星靠內部氫原子的聚變產生能量,釋放光和熱,太陽就是這樣。在內部原料用完后,就會發生坍縮,即向一點收縮。當這一點非常非常小時,它的密度就會趨向于無窮大,同時它的引力也會變成無限大。由于引力很大,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從它那兒逃逸出來,這里面也包括光。眾所周知,人能看到東西,是因為反射那個東西的光進入人眼。現在那兒不會有光發射出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可以根據可見星體的運動規律來推測。本來我以為這并有什么大不了的,看不見就看不見唄。但霍金教授補充了一句,那里是時間的終點,類似于奇點。
我想在這個年齡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過宇宙到底是什么,從何而來,過去的就過去了么,未來又在哪里,命運是否早已決定好了之類的問題。有的時候,我會因想不出來而無限傷感。確實如此,當你發現你根本不知道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你到底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會有一絲落寞甚至悲哀。過去我會刻意去逃避這些問題,想得太多或許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有時候看新聞,也會發現一些人因為這些問題而精神出現問題。我選擇看這本書,就是想解決縈繞于心中頭的疑惑。但這本書只是說了一些猜想和讓人費解的理論。現在,我可以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畢竟,心中沒有一個信仰會讓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希望有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說法讓我來相信。我是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到底誰才是世界的主宰,誰也沒辦法證明。盡管我可以確信上帝佛祖什么的都是扯淡,我也不會迷信和神有關的活動。因為我在心中已不知道把那些個神啊仙啊罵了多少回,但現在仍活的好好的,那些個神仙連我這樣一個普通的人都治不了么?在某種程度上,我把自己歸結為一個宿命論者。因為這個世上巧合總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試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么一定數量的原子組成了我。話雖這樣講,但我也不會拿命運當借口,很多失敗的人總把原因歸結于命運。我想一個普通的人怎么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運,不到最后一刻,答案都不會揭曉。暫時失敗的人,也不代表就一定不能成功。很多人都會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有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的,他們的出生難道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么?你或許可以說人們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你要奮斗的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呢,答不上來了吧。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弄懂這些問題,不要讓自己帶著遺憾離開。現在的基礎學科研究越來越不受重視,大部分人都只重視能夠帶來利益的技術而不愿意花費財力物力研究基礎的理論問題。從古至今,被人們稱贊的大哲學家們所探求的歸根到底也都是這些問題,可以稱它們為終極真理。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盡頭,希望心中的信念能夠指引我一直走下去直到發現真理,愿真理常在。
【時間簡史讀后感3000字左右范文】相關文章:
9.時間簡史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