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

時間:2022-02-17 15:57:49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 我要投稿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精選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與哲學》讀后感(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1

  魯迅說過,“不值得讀兩遍的書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讀。”但是現在人們讀的書多是只夠讀一遍的書,書雖然多,但很能挑出一兩本有品味的,值得讀兩遍的書來,但《哲學與人生》卻是例外。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并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里,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里,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么,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為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仿佛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人類的典范,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并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欲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里,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欲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里輪回。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里,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系。經濟和科學屬于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于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于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于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一個人對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秘,而這些奧秘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說的許多東西又是那么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為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為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后,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2

  因為看一個人讀此書,而知道此書;因為聽到一個人說書好,而想擁有此書;因為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

  其實,這本書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不如借書,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這種富有是自家書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舍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借口。對于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里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心態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于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人活著,就是要以身體作為基礎,開出心智的花朵,結成靈性的善果。”這是我聽到的最直白的將“身心靈”和諧共一的話。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對人、對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們的初衷,享受才是我們追求的境地。

  讀畢,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們讓我們嘆為觀止的同時,開始不停地追問與思索:人,應該怎樣活著。

  人生,于我們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這件事。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一路讀過來雖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開始,并將永不停歇。他時定會再來細細研讀、細細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勵我不斷向前……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3

  老師說過《哲學與人生》是大師之作,在讀《哲學與人生》時,就常常捫心自問:在讀完《哲學與人生》之后,覺得不得不寫點什么,一直就有東西從心底里想流露。但覺得我等之輩去對大師之作指指點點,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轉念一想,讀后感,只是寫給自己的記憶,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時的我的感受,總不能讓大師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劃過。

  傅佩榮,國學大師,中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臺大新生講課的視頻,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容的確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么,很快就從思緒中劃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想能從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心靈答案。

  當打開這本書,發現好像內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開,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一一走過,只留下若隱若現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在講他的“身·心·靈”。

  哲學,讓我這個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維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寫的讓大家可以簡單的體會,這種哲學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這本《哲學與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淺,也才痛恨眾多所謂的哲學人士的誤人子弟。

  其實哲學是“哲人解讀凡人感受之學”,而這種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給凡人深思和啟示,能讓凡人帶著思考和追求活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的一生都帶著哲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學,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學。人為何而活,哲學給出很多答案,本書沒有給出答案,傅先生卻一直在用行動證明著什么。也許,每個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有頓悟的感覺,但那時已無法交流。

  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而言,都只不過是哲學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卻讓我產生了對哲學的濃濃興趣,也許這就是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4

  買到《哲學與人生》這本書已經好幾個月,一直沒有閑暇的時間再從書柜里拿出來,如果不是在書柜里找另外一本書,躺在角落里的它不知道還要再躺多久。泛黃的書皮上印著幾個燙金的大字,作者的名字用很個性的草書書寫而成,顯得蒼勁有力。隨便翻了翻,里邊的內容,古典中透露著著幾絲禪境,說理與智慧中透露著哲學與生命的光輝。

  目光和身心蕩漾其中,猶如一個蕩漾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的船夫,撥云見霧,頓時內心敞亮許多。書中有幾個觀點值得反思和細細的品味。拿出來和所有的朋友一同分享。

  本書的作者引用德國哲學大師尼采提出精神有三變的思想較為精辟,所謂三變就是一個人的精神首先應該變成駱駝,再變成獅子,最后變成嬰兒。

  駱駝一直有“沙漠之舟”美譽,一直被認為刻苦耐勞,任勞任怨的代名詞。意味著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應該經受社會、自然、或者外界一切的磨練。要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打擊。無論我們是否愿意,或者是被動的接受,這種淬煉只會讓我們的身體,品格,思想或者能力愈加的強大。

  很多時候,我們會身不由己,比方討厭學習,我們卻要依然要一如既往的學習,這是生存之本,也是立足之本。小學6年,中學3年,高中3年,我們每個人像駱駝一樣,按照生命既定的軌跡一級級艱難的攀爬。其實我們并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像一條蛇一樣在蛻變,或者像一只蝴蝶一樣在破繭中掙扎,其實這種難受,折磨,無奈,和痛苦本質上是一種能量的積蓄。

  默默的進化,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會進化成牛、馬、甚至是羊,但有一種人最終會變成獅子。獅子與駱駝最大的差別是,駱駝總是按照別人的指令在行事。最初這些實施者會是父母老師,他們要我們怎樣,我們就的怎樣,我們常常無法反駁,這常常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而一旦變成獅子,很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的擺在面前,要我們自己做決定,自己選擇。常常是走對了,就會信心百倍的繼續下去。一旦出現選擇上的錯誤,很多糟糕麻煩的結果要自己承受,同時也就失去尋找借口和抱怨別人的權利。

  比方說,考上大學后選擇上什么專業,畢業后選擇什么職業,上班后選擇什么樣的戀人,創業后選擇什么項目,選擇什么樣的合作伙伴。其實每一步都充滿艱險,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負責,選擇錯了必須自己承受。我們其實沒有退路,因為已經找不到任何可以逃避的借口。

  這時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們具有了攻擊性,一種是我們擁有了“全能型”自戀。就像古代那些攻破城池的王候,會站在高高的城墻上大放厥詞“順我者倡,逆我者亡。這時候,一旦那種野性釋放出來,要么會傷害到別人,甚至毀滅世界。如果這種力量能被接住,能被化解,就會產生無法估計的價值或者意義。

  另一種“全能型”自戀,就會覺得自己會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甚至覺得是世界圍繞自己在轉動。有一部電視劇《笑傲江湖》,里邊就有兩位武功狂人,一位叫“任我行”,一位叫“東方不敗”,自恃武藝高強,要統治整個江湖,或者掃平天下英雄,最終都落個自我毀滅的下場。

  但“全能型”自戀在某些方面,有時會是一種人性的釋放,或者天分的迸發,像喬布斯,像埃隆馬斯克,像馬云馬化騰。正是因為他們擁有全能型自戀,才有了特立獨行且正確的做事方式。在我們普通人的眼里,如果自己冒然闖入一條車道,看見對面開來的車輛,而只有自己一輛車在朝相反的方向行駛,一定會懷疑自己逆行。如果是他們那些天才,他們會以為所有的車都在逆行,而唯獨他們自己正確。

  而要從獅子達到嬰兒的階段,就意味著一個“完美的開始”。所以當我們很小的時候,還在襁褓里整天沉睡對的時候,父母其實已經懷著無限的遐想,給我們設定了許多不同的人生。比如將來當個科學家、歌唱家、軍官、教授。他們會把他們未完成的許多東西,以另一種形式轉嫁到我們身上,他們希望我們超越他們,實現他們沒有實現的夢想。

  要從一只強悍兇猛的獅子,變成一個擁有全新開始,全新生命,全新夢想的人真的很難。特別是當獅子擁有一定的權威,擁有一定的地位,擁有一定的財富時,難免會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甚至自我感覺已經是功成名就的人物,被并不存在的浮華世界拖著前行。

  嬰兒,恰恰是拋開所有的身外之物,以一種大徹大悟的心態重新開始一段無法確定,也無法預測的未來。嬰兒本身就象征著未來,或者是活在未來的代名詞。甚至財富,甚至富貴,甚至權利最終成為身后事。《白鹿原》中土匪黑娃,最后竟然從零開始學習識字,被押上刑場的時候,也是一臉從容單純的笑,那一刻,死對于他,也許是另外一種開始。

  所以從駱駝變成獅子,從獅子最后變成嬰兒,是心靈回歸原點的寧靜,當然不是終點,它只是生命的一個里程碑,一種新的開始。

  對生活有特別體驗的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因為患有先天的心臟病,從小就時時受到死亡的威脅。他對生命有過更多的深入的思考,所以從人生的意義以及人生的問題對人生進行了三種界限的分析,他認為,只有當一個人的.身體界限、心理界限、靈魂界限出現時,常常才是一個人不得不思考、做出選擇的時候,也只有這個時候,一個人也才算真正的從脆弱到成熟的過程。

  所謂的身體界限,往往是在我們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比如離婚、衰老,意外的橫禍。那幾年因為身體不是很好,常常會想到死亡,那種巨大的恐懼就像一張無形的網,讓生命之火奄奄一息。當一位朋友車禍去世后,除了悲痛,也曾有一種無力的挫敗感,深深的折磨過我。

  只有生命到了臨界的時候,才會重新思考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金錢重要嗎?重要,但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比如時間,健康,和生命。集體和工作重要嗎?重要,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比方家人和親情。生命重要嗎?重要,但還有比生命更重的東西,比如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當這些都想明白的時候,有時會有想哭的感覺。原來自己大半輩子都是為別人而活,沒有一次為自己活過。結婚后為孩子為家人活著,在單位為企業為社會活著,即就是普普通通一生,最終也還是為了基因的傳播活著。什么時候,我們為自己活過一次?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為自己痛痛快快瀟瀟灑灑活上一次。

  所謂的心理界線,其實就是我們一直把自己對外界的感知,當成外界的真實反饋,當成別人的真實感受。很多時候,因為有心理界限的存在,我們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的身上,認為別人也會像我們一樣熱烈的接受。甚至把自己對別人感受,關注,或者贊美當成真相,我們也會因為得不到,沒有被認可而覺得難過、失落和痛苦。這都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聰明和愚蠢,理智和浮躁,成熟和幼稚最大的區別,莫過于龐辱不驚、坐懷不亂、聞過則喜。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都喜歡吃甜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喜歡那些苦澀的真實。學英語的時候,有兩句英文雞湯讀后很是充血“Challenges are not threatening—they are opportunities to acquire new skills. Mistakes dont mean you are stupid—they are full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help you to learn.(挑戰不是威脅,挑戰是獲取新技能的機會。錯誤不是代表你愚蠢,錯誤充滿幫助你成長的信息。

  存在心理的困境,是因為我們首先沒有打破自己心理的壁壘,情緒上的沖動,失控,往往會讓我們感覺到其實自己并非完美無缺而是殘缺不全。打破這種心理壁壘或者心理界限的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他們往往把別人的關注和贊美當成一種額外的贈送,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標繼續努力。

  而所謂靈魂界限其實就代表了一個人的“精神”,它往往會和意義聯系在一起。當一個人身體健康,心理正常,而他并不快樂。其實就是這個人的思想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就像榮格提出的九級人生。最高層次的追求,就已經脫離金錢,名譽,地位這些低層次追求,而開始向往那些看似縹緲虛無,卻有著偉大意義的人生。比方樂善好施,比方回歸自然,比方釋放自由,他們總希望把自己身上的某一些東西長久的留下。

  我們常常所說的精神領袖,其實就是我們渴望通過他們的指引,能打開那道靈魂的大門。雅斯貝爾斯認為這個世界充滿密碼,笑來老師也說過,鑰匙一定不再鎖孔里,一定在別的什么地方。有時一句話,幾個字,一個場景,都會刺激我們的神經,讓我們發現那些打開靈魂大門的鑰匙。

  馬丁。路德有一天他在《圣經》中讀到一句話:“我相信罪過可以得到赦免。”在那一刻他突然頓悟。相同的經文以前讀過不知道多少次,一直沒有頓悟,那一天,在那個時刻,在那樣的場景里,就能豁然開朗。就像好多次聽笑來老師說:他要改變這個世界。就只當隨口說說并沒有當真。當自己像另外一種生物,用完全不同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相信的事情時,才相信一個人完全可以間接的改變一些人的思想來改變外在的真實世界。

  每一個人都有一口屬于自己的井,井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舒適感和安全感。很多困惑其實來自我們自身局限的認識,局限的視角,局限的疆界,以及并不成熟的認知和體驗。其實除了井口,井里還有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門,鑰匙就在我們心里。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5

  最近讀了傅佩榮先生的著作《哲學與人生》,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一些我能夠模模糊糊體會到但不能很好的將其提取出來的生活哲學。在這里,我想寫出部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談一談我對它們的理解。

  “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這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傅先生對其作這樣的解釋:“所謂練習死亡,就是要練習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就好像死亡一樣。這樣,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談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師讓我們每個人談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學的理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盡可能多的自由,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這恐怕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說“盡可能多的自由”,應該是是因為他明白要追求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自由既包括心靈上的,也包括物質的。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在行動上總會受到一些約束。可是我想說的是,心靈的絕對自由卻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這種可以實現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時間限制,不受空間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靈能夠如莊子筆下的大鵬鳥一樣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所留下來的知識是每一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許多從事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然而近年來在,“專家”這個詞的名聲似乎不那么好,許多所謂的專家常常犯一些低級的錯誤。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被一葉所障目,殊不知知識本來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將某一塊割裂開來呢?高中時的一位從事競賽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師曾對我們說:“物理學到最后就是哲學。”我相信,不僅僅是物理,任何一門學科到最后都能歸結到哲學。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家,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與之類似的偉人還有很多,譬如達芬奇、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大師,足矣令每一位專家汗顏。聯系自身,雖然我的專業是熱能,但如果僅僅局限于專業,一生與鍋爐為伴,而不關注其他領域,人生豈不是失去了很多樂趣?這也許正是老師鼓勵我們多讀書,開拓視野的原因所在吧!中國不缺專家,缺大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太過注重專業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綜合性學科的教育。

  “把某一階段的成敗,作為整個生命的成敗,那不過是一種借口而已”。

  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次生活的考驗,無論成敗,它們都會成為一次次經驗沉淀下來,而且,多數時候失敗的經驗更為深刻,更為寶貴。有的人經歷某一次成功之后便覺得自己是人生贏家,這種人是無知的`;有的人經歷一次失敗之后便一蹶不振,悲天憫人,這種人是無能的。對待人生,要有一種全局觀念,一種正確看待成敗的心態,甚至有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考量,成即是敗,敗也是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想問題,才能“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以及在得意的時候知所收斂”。

  最后,我想說: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熱愛哲學,做一個人生的智者!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6

  《哲學與人生》是傅佩榮所著。本書是集傅教授數十年授課之精華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為焦點,探討“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話與悲劇”、“蘇格拉底”、“存在主義”、“荒謬之超越”等知識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學的途徑。后半段則以“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儒家的風格”與“道家的智能”為主題,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中體大思精的人生哲理與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書的結論放在“文化的視野”,有助于拓展人們的眼界與心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讀這本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獲。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進而思考人生。“哲學”出現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定義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尋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成為“愛智”。作者同時指出“愛智”的原則:擁有智慧不等于愛好智慧。“愛智”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

  關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內部的自我實現。我們都在下意識地追求自我的實現,卻忘記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當有一天我們累了,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來去思索。我們困惑了,當我們得到了很多,我們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讓我們開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卻沒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往往實現了外在的自我,卻失去了內心的平靜和坦然。因此我們應永遠記住:內外兼修是最重要的。這個世界會促使你外部自我實現的發生,而內部的自我實現卻必須依靠你自己,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幫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實現,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哲學與人生有什么關系?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猶如航海,如果你沒有羅盤,就不知道方向。羅盤就是哲學,哲學就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人們可以向哲學家借這樣一個羅盤或指南針,參考他們思考后的見解,也可以在自己內心里面啟發這樣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羅盤,只不過他不一定經過嚴格的訓練或者適當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離開了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如果離開了哲學,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里走。

  讀《哲學與人生》,由此喜歡上了哲學,感悟著人生;喜歡上了哲學,懂得了笑看人生!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7

  看完《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我對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覺人生的幸福指數是由哲學的價值所產生的。人生要是沒有哲學,那這一生差不多就是虛度,沒有任何價值。哲學是人生的精華。人生其實就意味著哲學。一個人,不論他是聲名顯赫還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塵,當生命到達終點時,總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對人生的感悟,而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學吧。

  或許,討論哲學,討論人生意義這題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單薄的雙肩擔不起來的地步,但是,我還是想試一試,不論結果如何。泰戈爾曾經說過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是啊,我們所謂的人生,其實就是一段軌跡,一個過程,既如此,又何必在乎結果呢?而我們所要的其實也就是一個過程。流星劃過天際,或許未到地面就已銷聲匿跡,但那剎那間的美麗就能夠震撼一顆心,就能震撼整個宇宙。

  時常想到宇宙的起源問題。霍金說,宇宙其實與大爆炸,而且將終結與黑洞,那時整個宇宙的毀滅還是重生呢?空間是不是物質,如果不是物質,又能叫什么?如果宇宙真地歸結為一點,那么一點外是否存在空間呢?這些問題,正是體現出人生離不開哲學,只有哲學,才讓我們想著如此多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我們發現,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正是哲學給了我們的生活這么多美好。

  時常考慮人為什么要思考,為什么不簡簡單單的生活,為什么要有競爭,或許,這是天性,快樂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顯出快樂吧。只有思考,只有競爭,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讓我們慢慢進入生活真實的節奏,才能讓我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樂和痛苦。這其中快樂和痛苦也是相對的,沒有欲望,又何來痛,何來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一種境界,讓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與快樂之后,死去。盡管如此,我仍對他充滿敬佩之情,雖然沒有了境界,但是卻有了過程,這過程雖然充滿了辛酸,充滿了心力交瘁,但畢竟或過,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軌跡,在青史上銘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將自己的生命填滿更有意義呢?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釋為一種人生態度吧。可是,當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時,作為承載理想的個體,又將何去何從?是否我們可以攬起千年的纖繩,沖破重重阻礙,無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樣?是否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的隧道,始終不渝的追尋著我們心中的伊甸園,我們的樂園!

  當現實的壓力向我們逼近時,我們是否依然可以找一塊海灘上青色的礁石,悠然的彈奏我們褪了色的吉他,用心去詮釋人生?

  托爾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這卻使墓地成為最偉大的墓地;拿破侖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們正是因為生活中有了哲學,才能被后人所銘記,被后人所仰望。他們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也已經生活了22年,回想起它,有的時候確實有一點哲學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還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我希望我今后的人生中多閃現出哲學,讓哲學讓我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8

  對于人生,哲學的思維,是可以帶領我們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對于哲學,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體會的過程。兩者在我看來,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傅佩榮,哲學系教授。最早開始認識這位學者,是在網上看到他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次講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記得當時他曾為一位觀眾解釋莊子的一句話:化無用之用為大用。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古話,教授卻能很簡單的舉例說明把它解釋的很清楚明了,至今記憶深刻。如果我們只把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留下,把其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丟掉,那么這個唯一有用的東西也會變得很無用。被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反而是很寬泛的,能帶給我們喜悅的,雖不被人們重視卻能成為大用的。雖然解釋的話語只是寥寥幾句,讓我著實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學家稱贊為:一個優秀的哲學教師的本事不在于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事,而是讓學生們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

  在本書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談到了儒家的風格,價值觀。提到儒家,我們的第一慣性思維肯定是會聯系到孔孟。孔子是沒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學生去把他的話語整理出來,找出其中一貫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現,在寫著作的時候才算是最貼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發揮,將其名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樂。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義,人與人適當的關系。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揚理想,卻不是靠這里想來弘揚人。可見我們的生活中必須要保持著始終的理想。并且是自愿有這樣的理想,并且很自覺地沖著這個理想而去努力學習,生活。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些為了理想的奮斗,這樣才有意義。

  在本書中,也解釋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論。正如善與惡,其實都是價值上的概念,而任何價值的呈現,都是自由選擇的前提。所以在我們特別小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評價理性的思維做出選擇。對于這點,性本善就無法達到。等我們長大以后,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我們會面臨著善和惡兩扇大門的選擇,所以在我們做事情時候,很可能會至善,也可能是變惡。到此能看的出本善這一點是無法得到驗證的。但是不管多么兇惡的人,他都會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人無完人,同樣的,也沒有完全惡的人。

  由此可見,哲學一個看起來枯燥無味的話題,需要充滿活力,思維跳躍有趣,才能將這些無味難懂的文字化做我們生活中的指引。而讓人產生興趣就需要對凡事保持好奇的態度。哲學就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然后來驗證真理的過程。這些理論都結合了很多實際,淺顯易懂,但卻能從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們參考,同時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維。

  讀過這本書后,我想我能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規劃和設計。把這些哲學的思維,更加實際化的運用到平日生活中。讓自己做一個很充實,有理想,有底蘊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體會哲學的思維。

  以上便是我的讀書感想。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9

  剛看了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如何提升哲學素養?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咱也活學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為圓融。”

  哲學,高中時學了一點點理論,到底是該如何定義,恐怕要對不起老師了。當年的老師是個魁梧的老師,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總是用兩只熊掌一樣的手在頭頂上比劃,“哲學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動,小數點也在教室橫飛。一上課就很忘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只可惜,我的智商實在不高,無法理解老師的許多話。

  記憶中,高二時,我還當了一年的政治課代表。這門學科我沒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語課代表的職務于心不忍,還是有別的激勵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沒找我談一句話,我那時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師為什么只照顧到急于在英語學科上要進步的同學她呢?老師有沒有想到我的感受?后來,也在一直假設,要是老師那時找我們多談談心,也許……學生時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師給予的言或行的鼓勵啊。而今,我當老師了,我當然知道孩子們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嗇,該付出的絕不占有著。“生命是豐富的,但對每個人來說,都只能活在當下。”

  今天讀了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收獲頗豐。

  主要內容是:

  教育是風格的培養:教育的三階段:

  1、浪漫期——小學階段;

  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

  3、展望期——上了大學以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領域:群體、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與自我生命的發展: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我認為值得回味的語錄現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常說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小孩子在尚未準備好接受現實世界之前,必須先以這些浪漫題材所提供的故事情節作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長,接受真實的挑戰。若是忽略此一階段的需求,幼小的心靈將會受到傷害。

  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好好努力,那么這一生在知識的領域中,恐怕必須放棄許多權利了。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一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后推延,最后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么官)。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

  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發現別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不但不要生氣,反而要借這個機會反省。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么?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么!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10

  讀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此書特引人入勝。以往讀哲學書籍,往往讓人生厭,讀了一點,常棄之不讀了。而此書如一個巨大磁場,把我吸引了過去,愛不釋手。我想應該是書的獨特之處吧。它把傳授哲學原則、哲學知識放在了一個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標是點燃讀者對智慧的愛,引導讀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問題。他精道的論述,平易的語言,仿佛讓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個證人,證明哲學其實不是一個枯燥的東西,而是處處閃爍著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讀了此書,我感覺人生離不開哲學。人類天性都渴望心靈的自由,能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一個人的喜悅。愛智慧,愛哲學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該往哪里走。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競爭的加劇,社會的浮躁,人們已經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蕓蕓眾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么?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么,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統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學讓我們去思考這些人生問題,并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去反思、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隱隨即和了一首,其最后兩句是這樣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都是為他人做嫁妝。”

  說的是我們這些蕓蕓眾生生在滾滾紅塵,也就是“他鄉”中,“亂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錢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鄉”在哪里,因此,到頭來,也只能是“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紅塵是“他鄉”,那我們的“故鄉”在哪里呢?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從哪里來到這個紅塵的呢?“故鄉”顯然在紅塵以外。我們從“故鄉”來,借助于父母的結合,給我們肉體凡胎。我們就用這肉體凡胎,到世間來走一遭,來體驗人生、體驗愛情,也體驗痛苦。體驗完后,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故鄉”。

  但有很多人在紅塵的花花世界中經受不住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沉迷于各種各樣的“名利場”、“官場”、“情場”或“賭場”,最后出賣了靈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鄉”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們的靈魂也就是隨著他們肉體客死在紅塵這個“他鄉”。

  讀此書,讓我突然明白:學習哲學,學會哲學的思考人生,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回鄉“路。人生不正如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脫。讓我們擺脫身體的惰性和軟弱,得到心靈的自由。

【《生活與哲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生活的哲學_550字01-21

《哲學研究》讀后感650字02-09

法治與生活02-16

“東方文化與設計哲學”征文啟事11-14

《周易》史觀與中國古代歷史哲學08-24

稻盛和夫的哲學讀后感02-08

理想與生活作文02-03

生活的美與丑|生活的美與丑作文01-26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1500字02-12

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英語作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