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精選21篇)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精選2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
一、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 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③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2
1. 1840-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
(1)軍事侵略:
時間 名稱 條約 影響
1840-1842 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等,開始兩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1860 第二次天津 北京條約等 兩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戰爭 《中法新約》 兩半進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兩半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兩半完全形成
(2)領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國:1842年 據《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等
②俄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占中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③日本:據1895年《馬關條約》割占臺灣、澎湖等
變相侵占:①南京條約附件:英國取得租地居住權,導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現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戰后,列強搶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狂潮
(3)經濟侵略:走私鴉片、商品傾銷、原料掠奪、資本輸出(辦洋行、銀行、工廠、鐵路、礦山等)政治貸款、勒索賠款等,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4)其他事例: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搶劫燒毀圓明園;
2.1840-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
(1)廣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2)左宗棠收復新疆(1878年)
經過:
①消滅阿古柏侵略勢力
②曾紀澤談判從沙俄收回伊犁
③新疆建省
(3)黃海海戰和臺灣軍民反割臺斗爭(1895年)
(4)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的意義 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中國軍民抗御外敵,是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義和團運動哪些特點?
①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
②以神道為武器,有濃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④愛國與扶清沒有明確區分等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3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
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
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
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
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
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 階級基礎;
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
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
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4
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②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其余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于周王室處于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③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和政權的結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 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三公的職責:①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 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后秦始皇采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于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5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輝煌屬于希臘”指的是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宏偉歸于羅馬”指的是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兩者實質是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希臘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國寡民、獨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倫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確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4.在古希臘婦女、外邦人、廣大的奴隸,不享受民主的權利。
5.古羅馬習慣法發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從公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發展到萬民法(帝國境內的一切自由民)是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
6.《十二銅表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是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紀)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7.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在近代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利武器。
8.羅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護私有財產。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英、美、法、德確立的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不管是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都是適合各國國情的,沒有先進落后之分)
1.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
2.1832年議會改革,大大加強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因為工業革命的開展),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的第一位首相,英國的責任制內閣制開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議會多數黨的領袖,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與首相共進退。首相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兩者相互制約。
4.美國民主共和制確立標志是《1787年憲法》,其中體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在聯邦政府結構中體現出“三權分立”的原則。
5.“三權分立”下總統(行政)、國會(立法)、法院(司法),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對憲法負責,法院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準。三者獨立平等,相互制約,防止專制的出現。
6.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許奴隸制度的存在,存在種族歧視。
7.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兩黨對壘,交替執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兩黨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政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8.法國民主共和制確立標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9.法國民主共和制下,總統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總統由參、眾兩院組成的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10.德意志統一的方式是王朝戰爭。
11.德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12.德國君主立憲制下,皇帝掌握國家大權,宰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帝國議會作用權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是不完善的。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6
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廢除
(1)過程:(課件展示朱元璋像)
①明初承襲元制,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丞相管轄六部;
②1376年,明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三司分別隸屬中央有關部門
③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2)影響: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君主專制達到新的高度
(3)特點:官員互相牽制、互相制約,最后都聽命于皇帝
第二目:內閣的創立
(1)原因:明太祖政務繁多,深感“不可無輔臣”。
(2)確立:①明太祖后來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翰林院官員入主文淵閣 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3)發展:①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擬權;②萬歷年間,首輔張居正當權,“部權盡歸內閣”
(4) 評價: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第三目: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1)清中央機構的演變
①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皇權受到限制,它是與君權抗衡的機構。
②雍正皇帝開始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乾隆皇帝撤消了議政王大臣會議。
③雍正皇帝設置了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置實質上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
④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2)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的實質
封建制度日趨衰落。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7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拱衛周王室,進行有效統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開發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趨向嚴密。
(4)局限:
受封諸侯在各自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為王權衰落和諸侯割據埋下隱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國時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瓦解。
2.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定義:
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政治制度。(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目的:
加強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制;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家國政治
(4)影響:
①形成了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一
1.背景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兼并戰爭
2.條件
①經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為秦的統一奠定理論基礎
③客觀:人民渴望統一
④主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一)
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①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一。
③有利于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①權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權,集于中央 中央大權,集于皇帝
②皇權至上皇帝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③皇帝獨尊(皇帝神圣)創制皇帝專用稱號(朕、 制、詔 、璽)
④皇位世襲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國軍務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①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四、郡縣制
1.背景:
①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建并的地區設郡縣
②秦統一后,通知區域空前擴大
③李斯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
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度使。
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
軍事: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長官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在行使時受中央節制。
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內朝(中朝)
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
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
尚書省(最先擁有實權)、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2)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3)影響: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分散皇權獨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宋朝——分割相權
宋初,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元朝后期,宰相權勢擴大。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繼承并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武舉,殿試等。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以后不許再立丞相
3.影響
加強了君主專制
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
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
二、內閣的創立
1.原因
減輕皇帝沉重政務,協助皇帝處理政事
2.形成與發展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奠基)
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入職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擬 批紅 (發展)
明英宗——票擬制度化 (發展)
明神宗——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 (頂峰)
3.性質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內侍機構。
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4.權力
閣臣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還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三、軍機處的設立
1.過程
(1)清初(皇太極): 仿明制,設內閣,置六部(奏章票擬)
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機要), 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設南書房(參與機務,起草諭旨)
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南書房
(3)雍正:為辦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上傳下達)
2.特點
簡 速 密
3.職能
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皇帝欽定,不得私自與官員交往
皇帝召見,只能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軍機大臣按皇帝旨意將詔令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執行
4.影響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
全國軍政大權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形成條件
1.地理條件:古希臘以海洋為依托,山嶺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對孤立造就了眾多城邦國家。
2.政治條件:具有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的城邦特征,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參與城邦政治。
3.經濟條件:瀕臨海洋,海外貿易和工商業比較發達,新興工商業者追求民主權力的渴望強烈。
(公民的定義:根據傳統,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
二、確立過程
1.梭倫改革(奠基)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3)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3)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黃金時代)
(1)時間:公元前5世紀
(2)內容:擴大公民參政范圍;改革公民大會;改革五百人會議;提高陪審法庭的地位;擴大十將軍委員會的權力;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鼓勵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三、評價
1.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2.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
3.進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民主。
(2)小國寡民體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濫,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等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隱患。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定義
狹義:羅馬公民法
廣義:通行于羅馬統治的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法律制度
二、發展演變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背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制定: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
特點:內容廣泛,條文明細
影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保護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發展:公民法——萬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
(2)萬民法
背景: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 商貿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活動中產生許多新問題
內容:帝國對行省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的司法保障
影響:3世紀,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時間:6世紀
過程: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
作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三、主要內容
1.類型
形式:成文法 、習慣法
結構:公民法 、萬民法
2.核心內容
保護私有財產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實質
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四、作用
1.維系統治
(1)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
(2)調整糾紛,緩和社會矛盾,穩固帝國統治
(3)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
2.影響深遠
(1)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2)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
(3)近代資產階級將其作為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8
一、土地制度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2、積極作用: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消極后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含義:
嚴禁國人出海,限制外商來華。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
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9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筑、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0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治。
(3)分封對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如諸侯對于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權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權制度內容:
(1)皇帝制度:
①皇權至上,大權總攬;
②“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3)地方官制—廢分封,置郡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
3、影響:
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列舉從漢到明清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1、漢武帝集權:
①建立中朝。
②設置刺史—代表中央監察地方。
③實行推恩令—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結構:
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封駁審議)
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
相權一分為三,有利于加強皇權。
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則是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三衙(統兵)、樞密院(調兵)。
②削實權:在中央把相權一分為三(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由轉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據的財政基礎
(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4、元朝: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
5、明朝:廢除丞相,相權、皇權合而為一,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明朝設立內閣: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設內閣。僅備顧問,不參與決策。
6、清朝設立軍機處:
①時間:雍正年間
②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③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筆錄
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四、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權力不斷消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分散削弱。
五、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影響:
①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
②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
③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影響:
①君主專制,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容易出現暴政;
②官吏惟上是從,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
③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官僚主義、貪污盛行;
④造成個人自然權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會基礎,妨礙社會進步等。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1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是集體領導;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實行任期制和選舉制
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積極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后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的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
局限性:
(1)與現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體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都沒有享受民主權利;
(2)雅典民主是男性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臘城邦政體主要特征: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和民主制(劃分依據:根據城邦公民享有權力的多少)。
三、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繼承的羅馬法法律制度、原則:
①陪審制度。
②保護人制度即律師制度。
③“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則。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2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廣泛采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后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瑯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瑯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的絲織業中心。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3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朝廷征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模大,水平高。戰國以后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4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
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并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征:
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5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
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
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
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于社會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為后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
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
②過于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
1.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
2.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
3.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6
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
產生的時間及地點: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于外商企業中。注意:中國無產階級先于中國資產階級產生。
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中國無產階級具有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有優點,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具有遠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組織性和紀律性,是人類最進步的階級。
中國無產階級自身的特點
他們身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革命性。
他們大多數出身于破產的農民,和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聯系,便于結成聯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傳、組織工人進行斗爭。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7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治。
(3)分封對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如諸侯對于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權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權制度內容:
(1)皇帝制度:
①皇權至上,大權總攬;
②“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3)地方官制—廢分封,置郡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
3、影響:
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8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借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后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后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對中國的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19
1、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
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戰國時期孟子、荀子加以總結改造,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時受到沉重打擊;西漢時,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漢武帝采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興辦太學,打破了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宋朝時用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發展成理學,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后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統治。明朝后期的李贄挑戰了正統思想;明清之際,以個性解放為核心,反映社會需要的早期啟蒙思想滋長。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批判繼承傳統儒學,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黃宗羲等人不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家。
2、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個人道德修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3、西方人文精神發展的歷程:
起源: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智者學派;復興(興起):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
發展:16世紀的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
智者學派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蘇格拉底不是智者學派的代表,他關注人的品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本質是以人文主義沖擊宗教神權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羅馬神權統治的社會政治思想運動。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沒有將人們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崇尚理性和科學,但理性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反對天主教會的神權思想束縛,但仍然信仰宗教。
啟蒙運動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
啟蒙運動中提出的學說有:“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論”“三權分立”學說。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領袖。孟德斯鳩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成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盧梭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但他不反對私有制。
伏爾泰和孟德斯鳩都提倡君主立憲,孟德斯鳩不是首倡分權之人,思想最為激進的是盧梭。
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用理性取代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要求獲得人的徹底解放,進一步弘揚了人文精神。
德國的康德總結了啟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啟蒙運動對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但沒有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產生影響。
4、中國古代科技曾長期世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繁榮,為發明創造提供了根本保障,也為科技的使用與傳播創造了條件。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推動了人類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5、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具有多元一體、多民族融合、吸收外來文明成果、雅俗共賞的特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時代風貌和作者心聲。它們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20
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
1、17世紀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
原因:
(1)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2)經濟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發達
(3)對外貿易發達
(4)政治上:共和國的成立
(5)外因:西班牙的衰落
2、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荷戰爭(16世紀中期):導火線:英國議會頒布《航海條例》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如紐約)
荷蘭戰敗說明:商業資本不敵日益發展的工業資本。
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英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確立在印度優勢。
法國戰敗說明: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戰勝落后的封建制度。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21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后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制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5-09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5-04
高一數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09
高一歷史必修復習資料精選08-03
《觀潮》知識點歸納06-10
《靜女》教學設計(粵教版高一必修一)12-06
高中歷史必修一考試題及答案09-21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01-06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