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
夢想的藍圖等你描畫,美好的未來等你創造。祖國的明天等你建設,成功的道路等你摸索。開學日到了,背上書包,愿你汲取知識的力量,創造輝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1
教學目的:
1、理解本詩運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與現實的矛盾中執著自修美德的強烈愿望。
3、背誦這兩節詩。
教學重點:
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蘊、作用。
教學難點:
相對古奧的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評價。
教時:
三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質疑和點撥
教學過程:
1、結合教材(明)陳洪綬所繪《屈子行吟圖》,由學生介紹屈原主要身世、經歷和思想。
明確:屈原,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離騷”:離愁;遭憂;楚地的古樂曲名。
2、結合注釋,默讀,梳理字詞基礎知識,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詩中的運用:
修姱 鞿羈 蹇 蕙纕 攬茝 謠諑 偭規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鷙鳥 攘垢 蘭皋 芰荷 岌岌
偭規矩而改錯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圓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靈修之浩蕩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競周容以為度
······(古今異義)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車以復路兮
······(詞類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特殊句式)
3、本詩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請把他們找出來,再以它們為線索,看看屈原通過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顯性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里節選的這一部分,特別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表達了詩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決不改變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運用:
找出本詩中有關比喻和象征的句子,運用數據統計看看到底有多少個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區別:比喻有本體、喻體之分,比喻的喻體為虛,象征物為實際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糾纏于此。)
引導學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蘊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比喻詩人高尚的德行。
眾女嫉余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許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比喻準則、準則。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比喻詩人要保持芳潔與美好的品質。
象征: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體會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強烈的形象感染力;比興象征傳統的繼承;與直抒胸臆的句子構成回環往復的旋律,反映荊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結之情;文人高雅的貴族氣韻。(比較與《詩經》當中比興手法的不同。)
5、誦讀課文之后,進行情境對話:
屈原“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長著椒樹的山岡遇到了穿越而來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北宋大詞人蘇軾,他們之間將展開一場怎樣的對話?
明確: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貞于國,知其不可而為之。
陶淵明:全身保生,質性自然,獨善其身,超然世外。
蘇軾:曠達自適,順逆泰然,自得其樂,隨遇而安。
6、批判性思維培養: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中,屈原自擬為女性,以許多女人嫉妒自己秀美的峨眉,因而毀謗自己好做*蕩之事,來比喻自己與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你如何看待屈原這種“擬女性”的寫法?
明確: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擬女性”的寫法使感情的表達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發更加真實和自然。使人們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擬女性”的寫法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唐代的不少“閨怨詩”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進行創作的,他們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來抒發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蘊深遠。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封建思想下的產物,是消極的。他的以“男女”對應“剛柔”的觀點,是一種封建的哲學思想,其發展到后來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別觀念。并且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將夫妻關系等同于君臣關系,強化了君主的權力,臣子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影響下無條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關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學生質疑:
8、整本書閱讀:推薦讀整本《離騷》,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2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1、欣賞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三、教學過程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3
教材分析:
《漁父》一文采用對比手法,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答,表現了在“清”與“濁”的抉擇中三種對立的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來,屈原的精神、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光輝人格一直燭照著華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著剛強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學習本文要進一步地認識屈原所代表著的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而漁父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極大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他代表著一種遺世獨立、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寄托著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與世推移”與屈原的“深思高舉”讓我們窺見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這兩個對立面,為同學們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釋、道三教為支柱支撐起的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路徑。
《漁父》一文的結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二人堅持己見,未有妥協,留給同學們極大的思考探究空間。課堂上,我將以“誘思探究”為主導教學方式,誘導學生在不斷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維,生成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形成熱烈而又沉思的氛圍,最終抵達文本深處。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雖文言字詞上難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間極大,如何在教學中兼顧“文”和“言”兩方面,頗具難度。
學生在學習此文之前,已經學習了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對屈原的身世、經歷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講解中,對于中國古代傳統中的儒道兩家主張也有一定了解。漁父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間,在超逸脫俗的漁父的對比下,屈原的選擇選得決絕而生硬,不少學生很難理解屈原這種“寧為玉碎”的執著的珍貴。
同時,由于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深度有限,一部分學生會認為文中的漁父是為襯托屈原的偉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從而難以抵達文本深層,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并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屈原和漁父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漁父》一文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能對屈原和漁父的不同人生選擇做出自己的評價,并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人物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學方法:
誘思探究教學、小組合作教學
課時課型:
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工具:
幻燈機、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課前導學:
請同學們借助字典、對照注釋翻譯課文,完成導學案并訂正。
二、課上探究:
(一)導入
(課間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全體齊讀《屈原》節選:
“他們說你是個孤獨的詩人,
他們說你有一顆憂郁的靈魂。
汨羅的歲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魚款款徘徊?
冷濕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縱有多少無奈徒托流水寄懷。
究竟你愿長久躺在靜謐的江底?還是期盼著撥槳的手,撩開你深邃的面容?”
這一位孤獨的詩人、這一顆憂郁的靈魂是誰?兩千多年前他為何選擇帶著滿腔的憂憤,忿然一躍,獨自一人去擁抱江底柔軟的泥沙?兩千多年過去了,他是否依舊孤獨,是否依舊寂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做這只撥槳的手,來撩開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誘思探究
1、釋文:探索觀察
(1)教師范讀全文。
(2)漁父初見屈原,問屈原的第一個問題是:“何故至于斯”?這個“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生答、翻譯)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生答、翻譯)
(3)如果請你用一個字回答,你會選擇哪一個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維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體現嗎?
“深思高舉”,“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生答、翻譯)
結合課前準備的資料,你還能發現屈原“清”的體現嗎?:(小組合作各推一生發言)
屈原《離騷》:美政理想
屈原生平經歷: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著剛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齊讀屈原相關語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屈原·涉江)
教師總結:“清比己之潔,而濁比世之穢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濁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獨操,而仕壅君,處亂朝,安得而不見放乎?”
(2)與屈原的“清”相對的“濁”在文中有沒有體現呢?
“淈其泥而揚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塵埃”。(生答、翻譯)
(3)這是漁父的做法嗎?
不是,漁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譯)
(4)全班分成兩組合作朗讀人物對話部分,讀出不同情感。
3、悟道:遷移運用
(1)獨立思考:面對人生的困境,屈原、漁父、眾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你更欣賞誰的做法?請寫下你的觀點并分享。(請三位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
漁父:道家重真、超然曠達
屈原:儒家重善、執著進取(教師引導:因為犧牲和奉獻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總結
(1)許多同學的觀點是富有現實意義的,在面對紛繁的社會時,我們也會遇到困境,我們不可能像屈原那樣決絕,我們也不太可能像漁父那樣抬腳遠遁,我們只有選擇面對。但是在投身社會洪潮中的時候,我們可以盡量做到:“淈泥、揚波,不離于泥,亦不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為酒所溺。內不失己,外不忤世,斯為與之推移。”
屈原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對自己的理想的執著追求,魯迅先生曾飽含激情地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正因為對這份偉大的理解與感謝,人們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獨的、不寂寥的!
讓我們一起來齊讀這一個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懷?
眾醉獨醒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亙古以來的蕭條凄涼,
取代水中你的惆悵是岸上我獨自徘徊。
龍舟的喧嘩劃出波波水痕,追思掠過江面片刻又將遺忘。
也許你將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許等待著另一次際遇,看一看江上的陽光。
(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三、課后鞏固:
完成《作業本》鞏固練習,并背誦全文。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4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或其他文言現象。
2、讀懂文意,領會“慎獨”“正心”的含義。
3、體會儒家思想修身的意義,探討“誠其意”“正其心”等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
領會“慎獨”“正心”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探討“誠其意”“正其心”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元代戰亂時期,有一個學者在返鄉途中,因為天氣炎熱,又饑又渴,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這個學者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說:“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么亂,管它是誰的梨,先吃了再說。”你認為他迂腐、死板嗎?你贊同他的做法嗎?
二、疏通文意。
1、正音正字。(請學生朗讀)
2、點出重要的文言字詞。
惡惡臭 好好色 自謙 厭然 著
3、翻譯
三、文本分析
1、何謂“誠其意”?你如何理解它的?(根據原文回答)
明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2、如何理解“毋自欺”?
明確:a:做到內心與我們外在的表現一致,這種一致要達到我們像厭惡臭氣味,喜歡美好的顏色一樣自然真實。
b:自我欺騙永遠是掩耳盜鈴,因為“紙是包不住火”的,“沒有不透風的墻”,只要你做過的事,哪怕再隱蔽,再細小,再小心翼翼,總有被人知曉的一天,這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正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四:合作探究
1、何為“慎獨”?你如何理解的?
明確:慎獨是指在獨處或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也符合道德、法律法規的標準。
五:拓展研究
1、請聯系自身感受或社會現實,談談慎獨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學生發表看法后,老師作結)
明確: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這爭名爭利的世界,在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獨精神對于我們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做到“誠其意”“慎其獨”,我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成為更加美好和諧的社會!
六:自主學習
(學生分組討論并展示,完成老師布置的兩個任務)
1、什么是“正心”?你如何理解它?
明確:正心:端正內心,思想純正,心無雜念,即內心不被個人好惡所左右。(學生沒講通的地方老師補充)
2、談談正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明確:a:更冷靜、更理智地看待其他人和事。b:更能專注地做一件事。(學生沒講通的地方老師補充)
七、反思總結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通過學習這一段你獲得的為人處世或修身的道理。
1、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不矯揉,不做作。
2、永遠真于自己的心,做一個簡單真實的自己。
3、為人處世應當坦坦蕩蕩,真真切切,無愧于心。
4、永遠不要自欺欺人。永遠不要把別人當傻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5、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為人,心安,便是生活最美好的狀態。
6、一個人最帥或最美的時候,就是他心無旁騖,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
7、不要讓感情蒙蔽了你的雙眼,左右了你的判斷。
8、你的憤怒或愛,有時會毀掉一個人。
課后小結
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這爭名爭利的世界,在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獨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誠其意”“慎其獨”,我們的人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成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
作業布置
高考鏈接: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慎獨”一語,較早見于《大學》和《中庸》。
《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古人是注重內在的善與外在善的統一的,有發自內心的誠實,不自欺,才會有“慎獨”的。
《中庸》論修養,也強調在“慎獨”上下功夫。它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曾國藩教子,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而這四條中,“慎獨”被他視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劉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演講中,把“慎獨”視為共產黨員應該具有的一種“美德”。時至今日,“慎獨”依然有著它的價值和意義。
1、“慎獨” 是一種修養,根據第二段文字,對這種修養做出解釋,并舉一個踐行 “慎獨” 的例子。(6 分)
2、結合曾國藩教子,劉少奇教育共產黨員兩個事例,談談 “慎獨” 的現實意義。(6分)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5
【教學目標】
1、了解對聯的基本知識以及對聯的發展歷史。
2、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美,嘗試寫作一些簡單的對聯。
3、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把握對聯的特點,如平仄、對仗等基本常識。
【教學難點】
嘗試擬寫對聯
【教學方法】
賞析法、討論法、合作學習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謎:兩姊妹,一般長;同打扮,各梳妝;滿面紅光,年年報吉祥!那么你們猜謎底是什么呢?確切點說是春聯。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我們對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貼對聯,戶戶掛對聯,商場賣對聯,春晚看對聯,但是,我們對對聯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對聯?它有什么基本特點?如何寫作張貼?以及如何嘗試寫作簡單的對聯?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對聯的奇妙世界來探索!
二、整體認知:
(一)對聯的含義:
對聯廣義上屬于詩的范疇,它是書寫或是均、鐫刻并且懸掛于門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形式,也是一種最短的文字表達形式,可以說,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好詩。它是用上下兩聯形式相對、內容相關的語句結構而組成的一種漢語言藝術和裝飾藝術,是社會生活的高度凝練和藝術化的反映。
正所謂對聯是:對地對天,天地有情皆可對;聯古聯今,古今無事不成聯!
(二)對聯的起源:
《宋史·世家·西蜀》記載: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昶以其非公,自命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一般認為,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春聯。而正式提出春聯這個名稱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并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對聯的特點:
1、對仗工整:
對仗是指詞句的對偶,具體要求為:
(1)字數相等。
(2)詞性相同。
(3)結構一致。
(4)內容相關或相反。
2、平仄協調:上聯末尾的一字用仄聲,下聯末尾一字用平聲。即仄起平落。
對聯的書寫和張貼:上下聯豎行書寫,從上到下。張貼時,面對大門,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四)對聯的分類:
1、就上下聯的語義關系,對聯可以分為正對、反對、串對這三類:
(1)正對:亦叫同類對、并列式,就是上下聯的內容基本相同,它們互為關聯,互為補充,說明是一個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和諧的處在統一的意境中。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反對:上下聯的內容相反,或相對稱,它們互相映襯,形成對照,使對聯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以深刻的映像。如魯迅先生借以自勉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亦叫走馬對、流水對,即上下聯意思相承,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來說,上下聯緊相連接。上下聯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2、根據對聯的功用,又可以將對聯分為以下類別:
(1)名勝聯:為裝飾名勝古跡而題寫的對聯
如:秦皇島市姜女廟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2)喜慶聯:為婚嫁、喬遷以及其他喜慶之事而做的對聯。
如:幸有良辰迎淑女,愧無美酒宴嘉賓。
(3)哀挽聯:為悼念死者而做的對聯。如:人們為前不久去世的錢學森寫的挽聯,學脈播千古,十億后學同心慟;
功業耀九天,九萬星辰失光輝。
(4)諧諷類:這類對聯以詼諧幽默為主題,以教育勸誡為宗旨,運用多種修辭技巧創作的妙趣聯。如中華民國萬歲,袁世凱千年。
(5)文藝類:文學類對聯
(6)集句類:從古今文人的詩詞、碑帖、經典中分別選取兩個有關聯的句子,按照對聯中的聲律、對仗、平仄等要求組成兩句。
三、閱讀鑒賞: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先生借以自勉的詩,那么在對聯中呢屬于反對,所謂反對,是根據對聯上下聯的語義關系來分類的,即上下聯的內容相反,或相對稱,它們互相映襯,形成對照,使楹聯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考試,史學家陳寅恪出國文文科試題,其中對對子一題出的是“孫行者”、要求對出下聯。其中有語言學家周祖謨的答案為“胡適之”,在當時得了滿分。我們知道胡適先生在五四前后的戲劇性表現,之前提倡白話廢文言,極力否定傳統,抹殺歷史,后來又自稱有歷史癖,號召人們整理國故,研究國粹,走向新文學的反面,用其名字來與“孫行者”相對,譏諷戲謔之意不言而喻,而且對仗工整,平仄和諧,無懈可擊。
陳教授自己的對句是“祖沖之”,也不失為優秀之對。
3、坐、請坐、請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聯傳說是清代學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廟方丈將阮元當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說了一聲“請”,又對下人說“茶”。隨之交談,覺出語不凡,便改了口氣“請坐”,吩咐下人“泡茶”。后來當他知道是大學土阮元時又換成了“請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臨走時,方丈懇求墨寶,阮即出此聯,活脫脫描繪了一個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語入聯,對仗十分工整,別開生面,確是一副很難得的佳聯。
1、上聯:房價漲.地價漲.油價漲.電價漲.水價漲.糧價漲.肉價漲.蛋價漲.菜價漲.藥價漲.醫費漲.學費漲.稅費漲.罰款漲.婚費漲.隨禮漲.送禮漲.喪費漲.這也漲.那也漲,怎一個漲字了得.漲了還漲;
下聯:上學難.參軍難.就業難.買房難.租房難.擇偶難.結婚難.育兒難.就醫難.養老難.賺錢難.發財難.辦事難.送禮難.加薪難.提升難.告狀難.-難.男也難.女也難.看世間難字當頭.難上加難.(橫批:何邪社會)
由此可見,對聯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舊影響很大,人們用傳統的對聯寫作規則真實形象的反映了我們現實的生活。
四、閱讀評價:
從課題來看,應該著重從對聯的奇妙的特征來講,所以應該多多舉例,通過舉例加深學生對對聯的理解,從而嘗試簡單的對聯寫作。但由于時間問題,舉的例子有限就要求學生課后注意積累。
五、課堂小結:
泱泱中華大地,孕育了多少靈秀人物;滔滔歷史長河,流淌著多少文化遺產。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大觀園里的一株奇葩,是民族文化里的一顆珍珠。今天我們學習了對聯的基本知識,欣賞了優秀、有趣的對聯,還嘗試著創作了對聯,體會了對聯的美妙之處。學習對聯知識,能培養我們的概括能力和駕御文字的本領。因此課后同學們可以再利用時間去探究這一中國特殊文學,去感受它獨特無比的魅力。
六、布置作業:
1、《岳陽樓記》的第三四段具體表現遷客-人的覽物之情。請結合這兩端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
2、收集20xx年春節聯歡晚會的對聯,了解我國各省的特色!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6
設計指導思想
《勸學》是學生剛入高中是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認為高中階段文言文的教學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的營養,二是應領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艱深,三是必須積累古代漢語的基本語匯語法常識。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在學習中獲得教養”的主題,首先了解古代賢哲在此問題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為平臺,致力于學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養等方面有所感悟,從而具體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長的精神營養。
正是強調學生感知的需要,教學中要突出誦讀、涵泳的方式,通過文本建立與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師一包到底的傳統講授的方式。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是完善自我,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
2.了解比喻、對比在表達中的具體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準確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辯證認識學習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體理解比喻和對比手法在語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絕”“勸”“日”“知”的意義及用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同座相互指導。
3.學生自愿表演朗讀。
4.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糾正朗讀中暴露的錯誤。
5.老師朗讀,也可由學生品評。
(二)介紹作者
1.閱讀題注,明確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荀況,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門人共同編著。
2.補充介紹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附近,是戰國齊都臨淄西邊南首門,一稱稷門。因地近稷山,設館其下,故名稷下。為戰國各學派薈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
(2)蘭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為蘭陵令,開始了他一生中短暫的仕途生涯。蘭陵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原為魯地,魯滅亡后歸于楚。荀子在蘭陵一邊做官,一邊著述,同時收徒講學,進入學術創造的一個高潮。
(3)孫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荀子為孫卿。
(三)討論第一段
1.討論幾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為輪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的比喻:本體是下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學習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個比喻,都是正面設喻,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達效果: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2.討論首句“學不可以已”與比喻的關系:開宗明義,提出中心;從邏輯關系看,是因果關系,首句是果,結論,5個比喻是因。
3.討論“可以”“以為”古今意義是否相同:“可以”這里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都是能夠的意思。“以為”這里與現代漢語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現代漢語是“認為”。
(四)結合自身情況,用比喻說出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組。
2.討論。
3.由學生自行評價。
(五)當堂背誦第一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鼓勵學生在大致能背的時候勇敢的嘗試背誦。
3.找出背誦過程中暴露的共同問題想出巧妙的背書方法。
第二課時
(一)討論第二段
梳理5個比喻的內部關系
1.“登高博見”與“跂而望”為一組,本體是前面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跂而望”喻“終日而思”,“登高博見”喻“須臾之所學”,說學習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為一組,說善于借助外物則效益倍增。
3.5個比喻就是5組正反對比,都是闡述學習的作用。
(二)當堂背誦第二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組織背誦競賽,比速度,比正確率。
(三)討論第三段
1.討論“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的比喻意義及寫法:前兩個先正面設喻,后兩個再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積累,其本義在四個比喻的中間,“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騏驥駑馬、鍥朽木及鍥金石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騏驥駑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鍥朽木鍥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說學習要持之以恒。
3.蚓與蟹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蚓是正面設喻,蟹是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用心專一。
4.明確“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句式:定語后置,“之”為結構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闡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四)當堂背誦第三段
1.理清層次結構來幫助背誦。
2.集體背誦。
3.理解性背誦。
(五)課文的邏輯結構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一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二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闡述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可見先秦荀子散文達到極高的理性思維水平。
(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對學習的作用、方法和態度的理解。
(七)作業:整理課文里有關語言現象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輮同煣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同智
(4)君子生非異也 生同性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2)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7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著重識記并理解“蒙、因、絜、愛、余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
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匯豐富,注意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⑴對照注釋自讀第一節。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⑵指名朗讀,學生老師評價。
⑶再讀課文,劃出疑難。
⑷質疑,討論釋疑。
⑸要學生說出本節活用詞、通假字。
⑹齊讀課文第一節。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1.用學習第1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2節。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⑴蒙故業
⑵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⑶寬厚而愛人
⑷相與為一
⑸趙奢之倫制其兵
⑹秦人開關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方法同一、二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3─4節,背誦3─4節。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內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3.質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⑴奮六世之余烈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⑷因河為池
⑸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背誦,概括大意。
1.結合課后練習二(1),指導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1.對照注釋自讀第4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范讀。
3.質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⑴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⑵贏糧而景從
⑶天下云集而響應
⑷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課后練習二(2)提示,指導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背誦3─4節,(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5節,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習情況。
⑴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范讀
5.指導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大意,明確結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學生看板書,結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系,并用圖表示,并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完成課后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
以史始皇統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8
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運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2.體會本文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文辭優美、氣勢恢弘的寫作特點,學寫演說辭。
3.理解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爭主張。
4.感受作者爭取種族平等的熱切情懷和偉大的獻身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品味本文運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2.體會本文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文辭優美、氣勢恢弘的寫作特點,學寫演說辭。
課前準備
教學之前,引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作者及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簡介作者及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狀。
2.教師課堂播放課件《馬丁·路德·金》和《我有一個夢想》的音頻片斷。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怎樣劃分本文的演講思路?
討論后明確:整個演講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陳述為實現其要求所使用的斗爭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達作者心中執著追求的理想以及為了實現理想所具有的決心與信念。第一部分是這次游.行活動的原因,也是演講的基礎;第二部分是這次活動的策略與目標,也是演講的發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講的高潮與結局。
2.《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特征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決心不改的執著精神,構成了演講詞《我有一下夢想》的靈魂。充沛的情感是這篇演講詞的主線。演講者從“結束種族奴役的漫漫長夜”的期待開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國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兌現諾言的義正辭嚴,到“我夢想著”的燦爛前景;把夢幻、新曲、圣歌綜合起來,寄托了演講者悲憤與熱切的情感。這種情感又在與聽眾的心理中回蕩,明確的斗爭原則,切身利益的呈現,美好未來的展望,都使聽眾的情緒受到感染并得以升華。
三、具體研習
1.演說辭開篇闡明了“簽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義,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國歷史上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也可以說這是保障黑奴權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評價了宣言的巨大意義,說它“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這樣,作者首先為黑奴爭取民權自由運動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法律基礎,說明美國自頒布宣言以來,黑奴就應該而且必須享有平等的權利。這就將美國政府置于一個極為不利的境地,也為以后的斗爭掃清了輿論上的障礙。
從內容上看,在闡明宣言的意義后,作者筆鋒陡轉,向人們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國讓人失望的現實,“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仍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黑人的這種悲慘的處境與首段中宣言的光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對比之下,文章自然會產生非常強烈的諷刺效果,增強了對敵的戰斗力和內容的感染力。
2.由演講辭第二部分能看出馬丁路德金的斗爭策略嗎?
明確:能。第二部分分為三層:第一層(第7段至第8段),提出斗爭原則和對白人的態度。斗爭的原則是不使用暴力。這和馬丁路德金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對白人的態度,不應該全不信任,因為普通白人的命運與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關的。第二層(第9段到第14段),指出斗爭的目標:黑人獲得自由,爭得正義的權利。這一層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飛瀑直瀉,表達了黑人爭民權,爭平等,爭自由的強烈愿望。第三層(第15段至第16段),指出堅定的信念。斗爭是長期的,不是這一次游.行就能解決的,黑人的境遇也許暫時還不會得到根本的改變,但只要我們懷著不變的信念和熱忱,堅持下去,正義的愿望終會實現。
更大的情感傷害;態度――團結大多數白人,由此能獲得更多的認同和支持;目標――黑人必須獲得自由,達到的目的絕不含糊;信念――長期斗爭才能成功,勝利總會實現;激情――蘊含著理性的導向,因為斗爭僅僅有激情沒有理智往往失敗。
3.本文是怎樣運用排比句演講的?運用這樣的排比句演講有什么效果?
明確: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達的是一百年來黑人的悲慘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側面、多角度地強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慘,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貧困,給聽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第5段:“現在是從……現在是把……現在是為……”,作者要表達的是:現在是美國政府“兌現諾言”的最佳時刻。使用排比句式,則把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從“荒涼”走向“陽光普照”;是把“流沙”改為“堅石”,增加了這次游.行的正義的分量。第27段連用五個“一起”在分句之間排比,表達了黑人團結協作,將民權運動進行到底的決心和信念。通過排比句的使用,則使這個信念堅定、執著、充滿了義無反顧與視死如歸的悲壯,喚起了所有讀者與聽眾的共鳴。排比語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思想更加深刻,語氣更加強烈,感情更加充沛。能產生排山倒海的氣勢和一瀉千里的激情,進而增強演講的表達效果。
四、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1.本文是一篇演說辭,作者面對著集會群眾充滿了熱情,但激昂的情緒并沒有使其結構有絲毫的紊亂。文章緊緊圍繞著爭取黑人民權這一中心,先談美國讓人激動的歷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讓人失望的現實,由現實中政府兌現諾言的緊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夢想。全文線索清晰,絲絲入扣,整體性強。其冷靜深入地分析,穩健嚴謹的結構,使得文章周密老到,無懈可擊。
2.文章在語言表述上極富特色。馬丁·路德·金有著“黑人之音”的美譽。他的這篇演說文字生動流暢,語調熱情,具有極強的鼓動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說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更顯示出作者超凡的語言駕馭能力。作者把美國應該履行的義務比喻成“空頭支票”,支票上蓋著“資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來,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虛偽與可鄙。“我夢想有一天”五個連續的排比段落使得這篇演講充滿了真摯熱烈的感情色彩,氣韻流轉,一氣呵成。這扎根于美國現實中的夢想是那么親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黑人群眾渴望自由平等的心聲,也增強了人們為民權而斗爭的力量。
五、小結
這篇演說辭蘊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筆勢揭露了美國的現實,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處境,贊頌了黑人群眾的高昂的戰斗精神和爭取民權的決心,滿懷憧憬地表達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權自由的強烈愿望。
六、擴展閱讀
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一刻
[美]理查德·尼克松
因為你們的成就,使天空也變成了人類世界的一部分。而且當你們從寧靜海對我們說話時,我們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獲得和平和寧靜。
在這個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為一體,他們對你們的成就感到驕傲,他們也與我們共同祈禱,祈望你們安返地球。
欣賞提示:
1969年6月19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點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該飛船的兩位美國宇航員首次在月球上登陸,開辟了人類歷史性旅程的新紀元。尼克松的這篇演講,就是當宇航員登上月球之際,通過電視向他們發表的。
也許可以這么說,這是當今世界的政治領袖們發表的最有特點的演講之一了。說它最有特點,并不僅僅是因為它簡短,只有幾分鐘,只有幾句話;也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兩位地球人發表的首次講話,雖然這樣的機會確實很難得很珍貴。我們說這篇演講很有特點,主要是因為尼克松抓住人類歷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珍貴時刻,把對這位宇航員的講話,擴大到以全體地球居民為對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篇幅中,談“天”說“地”,從月球上的“寧靜海”,談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寧靜”,使聽眾不由自由地產生某種聯想,不僅借機炫耀了美國的科技實力,而且宣揚了美國的對外政策。
鑒賞訓練:
假如有一天,你作為中國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學家,請你對全國乃至世界發表演說,你將怎樣演講?你能圍繞這個主題撰寫一篇精短的演講詞嗎?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9
【教學目標】
1.了解鴻門宴的情節,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表現手法。
2.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個性化解讀。
3.落實文言知識考點,史記語言魅力。
【教學重點】
項羽、劉邦二人,對話描寫
【教學課時】
四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0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由毛澤東的詩導入,為什么寫“不可學霸王”,霸王指項羽,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從他身上學到了什么呢?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學項羽劉邦的故事,司馬遷的《史記·鴻門宴》。
二、解題
鴻門宴:劉邦赴項羽的宴會,暗藏殺機,驚心動魄的飯局。后人常用“鴻門宴”指不懷好意的宴會。
鴻門:新豐鴻門,今陜西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
時間:BC206,陳勝吳廣起義的第三年。
背景:巨鹿之戰后,項羽消滅秦軍主力,攻破函谷關,駐扎鴻門。劉邦取道攻占咸陽后,駐軍霸上。
三、讀文
師生齊讀全文,解決一些字的正確讀法。
譬如:王(四聲)、饗、尹、語(四聲)、鯫、內(納)、長、卮、彘、騎、不、樊噲、眥、跽、俎、靳、彊(強)、桮(杯)
有些學生,就是不愿開后朗讀,也沒啥。我不能強迫學生做,好的老師能引導他們去做。
文章共才4段。讓學生明確,第三段在描寫鴻門宴的驚心場面,重點段。
四、析文
(一)、第一段,站起來叫學生讀一讀。思考,這一段,我們可以解讀哪些信息?哪些歷史人物出場?時間和地點,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
劉邦——霸上,十萬兵
項羽——鴻門,四十萬
曹無傷告密,沛公想稱王關中,降秦王子嬰,為之相。項羽想攻打劉邦,謀士范增力勸項羽殺了劉邦,并言劉邦具有天子氣,勿失機會,趁機消滅。交代了鴻門宴的緣由。
知識考點:
實詞:軍、霸、王、饗、山東、小、采
虛詞:為、之、為、于、為
句式: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為擊破沛公軍、貪于財貨、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二)、第二段,叫三個學生對話讀,一人演項伯、一人演張良、一人演劉邦。老師讀其他文字。活躍一下課堂,語文課,玩點味。思考,這一段寫了什么,文章開頭寫了項羽人勇兵強馬壯,這時,鴻門宴會前,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出場,改變了故事情節,勝利的天平傾向劉邦。你是如何評價這個人?他的出場,為鴻門宴會作了什么樣的鋪墊?
明確:項伯夜訪張良,勸其亡之。張良獻計劉邦,劉邦用婚姻關系,收買項伯。項伯歸來告訴項羽,劉邦不敢背叛大王。這為第二天,鴻門宴會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身翼護之,買下濃重的伏筆。項羽對付劉邦,有了轉機,天助劉邦。
知識考點:
實詞:是、夜、具、亡、語、距、內、王、當、固、背、安、故、活、幸、兄、事、要、壽、婚姻、豪、近、籍、非常、日夜、備、蚤、夜
虛詞:乃、之、為、為、之、為、為、以、且、為、為、而、之、之、以、因、而、因、之、因
句式: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長于臣、沛公奉卮酒為壽、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三)、第三段,本人最精彩的文字。鴻門宴,綿里藏針,驚心動魄,學生該讀二遍。全段朗讀后,請學生說說,這一段里,留給你們深刻印象有什么?你們喜歡哪個人物?樊噲語言動作的描寫入神(文學色彩),尤其生動形象。
明確:沛公拜謝項王,項王留飲沛公。范增玉玦示目,項莊舞劍擊殺,項伯翼蔽劉邦,張良見樊噲,樊噲勇闖軍門解圍,指責項羽,最后沛公如廁而出。
項羽:為人不忍,英勇重義,英雄重英雄
樊噲:忠勇、威壯、辯才、有謀
范增:老謀深算,
張良:足智多謀,
項莊——項伯
學生可能會喜歡的人物——樊噲,帶劍擁盾,側其盾以撞,瞋目,發指,目眥,覆其盾,加彘在肩,拔劍切而啗。文學性語言,歷史人物躍然紙上,無韻離騷之文。
勇闖軍門,盡職盡忠,善辨多謀。
知識考點:
實詞:從、騎、謝、郤、前、壽、坐、不、翼蔽、止、內、披、瞋、上、眥、
跽、啗、安、舉、刑、勝、王、迫、豪、近、軍、細說、如
虛詞:而、因、目、以、之、若、為、以、因、無以、以、而、而、之、且、如、以、而、而、耳、為、以、因
句式: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籍何以知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亞父者,范增也、若上前為之壽、若屬皆且為所虜、客何為者、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加彘肩上、還軍霸上、竊為大王不取也、
(四)、第四段,鴻門宴的收場。讀一讀,真得有必要,課堂里,學生不愿意讀,這是很失敗的。劉邦如廁抽身,如何脫身回營,計劃精密,狡猾至極。
明確:沛公脫身,張良獻璧玉,項羽受璧(正),范增破斗(反),誅殺無傷。
鴻門宴以劉邦成功脫身而收場,從而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劉邦聰明狡猾,善于聽取屬下的意見。
知識考點:
實詞:細謹、讓、會、軍、去、置、道、間、度、間、桮杓、拜、過、坐、破
虛詞:為、為、乃、為、乃、之、而
句式: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五、賞人
陣營
主帥
謀士
武士
內奸
項營
項羽
范增
項莊
項伯
劉營
劉邦
張良
樊噲
曹無傷
劉邦:圓滑奸詐,巧舌如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應變。
張良:老練多謀,眼光銳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義,膽識過人,干練透辟
樊噲:忠勇豪爽,有勇有謀,粗中有細。
項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義,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剛愎自用,高傲自大,易沖動,驕傲。
范增:老謀深算。
【教學板書】
故事情節:
始————無傷高密,項王急擊
發展———項伯夜訪,劉邦拉攏
高潮———項莊舞劍,樊噲勇闖
尾————劉邦脫身,誅殺無傷
人物形象:
劉邦:好領導
項羽:為人不忍
張良===范增:好軍師
樊噲:忠勇智
項伯:義氣,
【課文成語】
鴻門宴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zǔ),我為魚肉
秋毫無犯
勞苦功高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10
教學創意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學作品載負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連年內戰的中國,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留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遁世離群,浪跡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憂國憂民的苦悶,作者的主觀感情與故都的秋景有機地融為一體,“清、靜、悲涼”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絕好寫照。
因此,本設計的意圖就在于,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故都的秋》激發學生探尋作者附著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體驗,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感悟,去發現、領悟散文的魅力同時讓學生掌握散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格境界。
教學目標
1、培養朗誦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3、品味語言、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思路
本設計主要采取導學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由相關的三個環節組成:
1、披文入情,沿波討源;
2、感同身受,漸入佳境;
3、縱觀全局,探索主題;通過學生討論、合作、爭辯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
預習要求
1、讀標題,讀課文,讀注釋。
2、朗讀課文。
3、體會課文層次,體會課文大意,體會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今天,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自己怎樣的深情?(2分鐘)
一、披文入情,沿波討源(12分鐘左右)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初讀完此篇課文,仿佛看到一個青布長衫的旅人,在凄風苦雨間彷徨嘆息思索。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請大家看課文,聽老師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樂朗誦。)
問題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確:“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 《綠》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問題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蟬嘶叫閑話秋涼秋果奇景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我們讀者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問題3、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問題4、為什么作者要從聲色的角度來刻畫秋景?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問題5、描寫了那些秋聲和秋色?特別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色:碧空藍朵黃中帶白青布淡綠微黃
提問:
A:秋色的特點是什么?(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都是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
凄清如許。觀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喲!透人肌骨。
明確:聲:帚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掃帚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課文《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二、感同身受,漸入佳境(20分鐘左右)
秋聲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這樣的清靜的秋聲秋色里會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
問題6、請全體同學聽課文錄音,大家在聽的.時候找一找,看客觀的景(境)中的構成要素有那些?客觀的景是什么樣的呢?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隨著作者的聲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學生小組討論)
明確:
《故都的秋》中的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據傳達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種向心力而相互呼應粘合形成的意象群體。解讀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們可以從以下四組意象構成的整體畫面去賞析:
第一組意象——縈繞著皇家氣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顯的是“氣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蘊、氣息、味道還會是作者心中所思、所夢、所念的嗎?雖然全篇沒有著意進行酣暢淋漓、潑墨重彩的描繪,只是在不經意間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間無不彌漫著、縈繞著、暗含著這股故都的氣息、皇家的氣息、文化的氣息。
畫面上的景——
一椽破屋
天色碧綠,馴鴿飛聲景物透著破敗(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景物顯得落寞(扣秋)
牽牛化的藍朵
疏疏落落的尖細
且長的秋草(荒草碧連天)
畫面中的人——
早晨起來無事可做日光能細數嗎?(神態動作)清閑
靜對著藍朵干嘛?(神態)寂寞
主觀的情是——悲涼
以下作為參照:
第二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纖細柔弱與北方的秋的雄邁豪放、悲壯蒼涼作對比,凸現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氣、“雄”味、“雄”魂。“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氣來的潤,天空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所以作者“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第三組意象——秋聲、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現的是“秋味”。
①號鏡頭——北國的秋槐。粗獷中見細膩,極盡其柔軟的感覺。
②號鏡頭——秋蟬的殘聲。是否是秋的殘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隱在“秋日勝春朝”當中的一絲哀怨呢?
③號鏡頭——秋雨。其實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層平平仄仄的韻律……
④號鏡頭——北方的果樹。使灰冷、肅殺、蒼涼、清寂的北國之秋擁有了金黃色的、絕好的時日,也使故都的秋籠罩了一層皇家氣派而更加顯得渾厚、深沉、磅礴、生機無限……
第四組意象——以“天”作為大的背景。秋風秋雨,秋樹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可以盡情地在這個背景中描摹揮灑,也只有在這個背景中,才更能表現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對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鐘情、懷戀、寄寓。
第四種意象,作者是以“秋味”為魂,以皇都“氣韻”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對比為體,以“天空”為背景,勾勒、營造、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調、秋的意蘊、秋的味道——深沉、幽遠、嚴厲、蕭索、深情。
小結: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板書“以景顯情”)
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
問題7、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明確:主觀上,作者當時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悶逃避現實。因而,作者用這種感情來看外界時,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聲。那么,大家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不寫香山的紅葉,為何不寫頤和園的游人如織。(板書:“以情馭景”)
三、縱觀全局,探索主題(6分鐘左右)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
問題8、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是否閑筆?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靜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
問題9、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慢”“潤”“淡”
問題10、作者的感覺是“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為什么呢?
明確:秋景看不飽,秋味嘗不透,秋意賞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難以沉醉其中,那濕潤的空氣,那熙攘的人群難以觸發作者對秋的人生況味,只能使郁達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國之秋。
小結:
欣賞藝術,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秋的姿態,都籠罩著一層濃厚的主觀色彩。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11
教學背景
嘗試把文言文教學和議論文寫作教學相結合,摸索讀寫結合的新方法。
實施策略
本節課設計通過對課文的講解,給學生傳授三大方面的知識
(1)文中幾個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3)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掌握其中的一種論證方法和運用分論點的方法構思的技巧。
教學努力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和學生閱讀歸納以及讀背相結合,通過學生的朗讀熟悉課文內容,通過幻燈片展示引導學生背誦課文,并且直觀學習分論點對中心的論證所起的積極作用;掌握議論文要講清的三大內容(講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實施過程:
一、作者簡介:
荀況(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趙國人。戰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晚年到楚國,春申君任他為蘭陵令,以后居于蘭陵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況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論述學習問題的一篇重要。全文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長期積累,堅持不懈、用心專一的道理。
二、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學生試譯全文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此內容略)
四、講解設喻的運用,并分析
說明:設喻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稱為“設喻論證”。(通常又稱為“比喻論證”)其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來說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
(一)、誦讀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誦讀的準備。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2、 學生練習誦讀。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然后檢查學生試背,指出關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1、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2、提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這個觀點的。)
3、提問: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4、提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則“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1、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2、提問:這三組設喻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問: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
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學生參照幻燈片齊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師檢查。
(二)、誦讀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師提出幾個問題,以學生小組討論分析為主。
1、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列舉出來。
2、 問: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3、 問:結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組設喻,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復?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
學生熟讀、背誦這一段。
(三)、誦讀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五、總結全文,結合議論文的寫作,輔導學生議論文的寫作。
1、 中心內容。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講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意義(分論點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論點之二)(講清“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積累、堅持、專一——態度、方法(分論點之三)(講清“怎么做”)
教師點撥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 設喻的運用。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正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反復設喻,使內容逐步加深。
3、 對舉(對比)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業
1、 熟練背誦全文
2、 完成作業“思考與練習”三、四、五
教學反思
這節課對文言文和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嘗試,讀、析、講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課時的學習時間,無法從文言文的新課教學過渡到寫的能力的訓練,這是最大的不足。擬在今后的教學中,再次嘗試這種結合,希望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相關文章:
開學第一課教案08-23
開學第一課教案12-31
開學第一課教案07-12
開學第一課的教案05-25
開學第一課電子教案12-21
2022開學第一課教案09-28
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07-20
《開學第一課安全》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