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1500字
《活著》以普通、平實的故事情節講述了在急劇變革的時代中福貴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運,在冷靜的筆觸中展現了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揭示了命運的無奈,與生活的不可捉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活著讀后感1500字(精選2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著讀后感1
活著是為了什么,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無幾,也許活著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讓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也許福貴不過是生活在中國底層的人,他的故事也許是在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這本《活著》不僅是講述了極端情況下的不幸,更是描述了活著的信念意志,余華的語言并不優美華麗,但正是這樣質樸語言讓我感同身受。他沒有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福貴的苦難,但讓我的心卻悲痛萬分,也許這便是我們口中所謂的命運。
《活著》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述說福貴的苦難,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經歷充滿了失而復得的喜悅與歡樂,他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于每一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別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沒有高尚的品質,年輕時,他也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也終明白家的溫暖;當身旁一位位親朋好友的逝去,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后的夕陽下那與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吧!
我曾記得一個故事:一位年輕的生命,在天使的指引下從名望愛情、富貴、享樂、死亡中挑選一個,但他將所有的一切嘗試過后,沒有歡樂,沒有愉快留下的不過是恣意褻瀆的老年。我們這一生,就像徘徊過這個世界的流浪者,我們希望找到一個方向,來證明自己不是那么平凡,但卻從未實現。我從福貴的身上看到了許多的閃光點,他從未擁有過我們追求的東西,但卻永遠熱愛生命,還相信也許下一秒便會有轉機,試問在世間有幾位像他一般的領悟生活。
活著一詞是多么充滿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導,它讓我們生活下來,去感受去領悟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磨難、失敗以及惆悵。讓我們面對一個巨大的苦痛時,忘記絕望,化作我們心中最閃亮的光,指引我們生活的方向,讓們擁有堅強的理由。
也許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貴身邊最愛的人一位位的逝去,我的淚水便會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種送走親人痛徹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為何生活要充滿了離別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讓生者來擔當?但我也從這本書中明白,活著,團圓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貧,是福是禍,笑臉也隨處可見,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將永遠活在愛的人心里。
人活在世上也許只是為那一口氣,只要活著才有拼搏的資本,青春的小路上也許有許多失敗、迷茫、成功、喜悅,但只活著,才不會辜負愛的期望。笑看明天,也許才是真諦。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是福貴的一個信念,也是《活著》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每次看他在困難面前堅強的站起來,我的心就為之感動,在今天的社會,人面臨的壓力,那些自以為遭受失戀、失職后的萬念俱灰,相比于福貴親手送走愛人的苦痛不過是冰山一角。看著新聞里面報道的一位位生靈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為何他們的心如玻璃般一觸就碎,那一張張遺書,難道里面的只言片語便是你們放棄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給予愛人的苦痛,那是無法用歲月磨平的傷口。親愛的人,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們也渴望貪婪的看也這個世界,聽一次親人的呼喚,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遲暮的黃昏。你們可曾明白,那可用力跳動的心臟,充滿著希望的血液。所以我們要活著,才有美麗的明天。
也許這個世界就是那么無情,無論少了誰,它都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我們要明白,不能因親人的逝去而一蹶不振,我們的身上還承載他們的愛、信仰與寄托。所以我們要活下去,好好的活。
美麗的夕陽下升騰起希望的炊煙,那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刻畫了多少生活的無奈。我知道黃昏即將來臨,但生活仍在繼續。
記住: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讀后感2
在清明節放假期間,我開始閱讀余華的作品,而《活著》,是閱讀余華作品中的第一本書。雖然在一天內已把整本書內容閱讀完,給我帶來的震撼卻久久難消。
有的書,放下之后,感受是直接的,看過就看過,結束就結束。這本《活著》,放下之后,感受是極復雜的,你覺得沉重,你覺得深刻,你覺得看透了很多,卻又無從尋覓它的來源和蹤跡。你從故事里尋找答案。它會告訴你:“生命無常,且行且珍惜”,或是“人的命運起伏都是注定的”,也或是“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都不能少。”我想,這些感受,無分對錯、深淺,都是這本書相對于每個人不同的意義。
也如同“活著”本身,之前陷入一種虛無主義的誤區。我曾想,生命其實和非生命都是一樣的,都是元素的集合形態。這些來自于宇宙的元素,可以構成江河、土地,或是小草、動物。而所謂的“動”,只是一種復雜可以遺傳的偶然集合,所謂的“創造”,也只是一些元素從一個地方挪到另一個地方……
人本來就是極無知的,在狹窄的可見光世界中生活,在獨立的三維世界中探尋,在人類的視角去認識。我們觀測了整個宇宙,卻為廣袤所震撼,更不知追根溯源所在何處,伴隨著發現人本來就是極無知的,在狹窄的可見光世界中生活。在獨立的三維世界中探尋,在人類的視角去認識,我們觀測了整個宇宙,卻為廣袤所震撼,更不知追根溯源所在何處,伴隨著發現的越多,就越無力。關于我們從哪里來,幾乎一無所知。那么,往哪里去,又如何能知?
所以,活著的意義,也是有限的,并沒有無限的意義。
如果一個人只是自私的這樣活著,就會像一花、一草、一生靈一樣毫無區別,什么也不帶來,什么也不帶走,活在過程,沒有起因,也沒有結果,所以,才會有我們常說的“空”。
但是,對于作為我們的小社會群體:大學生活而言,“活著”是不同的。群體給了個人生命的全部,包括我們所有的情感。那些愛與感動,笑與幸福,淚與思念,怨與感傷,包括我們閱讀書籍、學習科學、暢想未來。甚至包括我們擁有的勇氣、向往的自由、崇尚的光榮,都是人類這個群體給我們的力量,也都是那些先賢生命的意義。
所以,“活著”不是個人自私的活著,不是脫離群體想怎么樣就怎樣那樣無意義的活著。我閱讀完這本書后的感想是:“活著”在群體中才是有意義的。那就是共同讓群體活的更好,走得更遠,使群體成為生命的延續,盡管群體的。“活著”也可能有盡頭,但相對個人是無盡的,所以意義,也可以是無盡的。
我們為什么歌頌和平、倡導秩序、制定法律;我們為什么要幫人、助人、不害人;我們為什么要愛護花草、動物以及我們的環境?因為這是一個普通人在一生中所能反饋群體的能量,也是一個普通人在人類群體中所能擁有的意義,當然,若是那打破冥頑的悟空,創造出新的圖景,只要讓群體更好,那么就充滿意義。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余華老師筆下的“福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在不斷失去財富與親人的痛苦中,在靈與肉的撕扯中,卑微的活著,已實屬不易,這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個會先來。生與死,苦難與蒼老,都蘊涵在每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鋒,所以在活著的光景里,活出真實的自己,不用在乎身外之物,也不被別人的任何評價左右。運用上天賦予的能力,積極利用所處的環境,去做那些自己該做的事情。在有限而珍貴的大學生活中,每天與同學在一起,究其實質,就是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且行且珍惜,畢竟一切不可能重來
總有人,僅僅只是活著,就已是竭盡全力。無親身經歷,便不能深有體會,唯有對當下的珍惜,是為之敬于生活。
“活著”,就是不自私的在群體中努力的好好活著。
活著讀后感3
我合上書,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周圍的空氣似乎靜止了,仿佛看到年邁的福貴和他相依為命的老牛在夕陽的余暉中漸漸遠去的背影。想到此,我便不由自主地感慨起來。
《活著》的作者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著。”《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生離死別等一系列動蕩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和衰落,他從冬天走到了夏天,從寒冷走向明媚,從死寂走向生機。命運善嫉,總吝嗇賦予世人恒久的平靜。主人公福貴先是賭錢輸掉了父輩的一百多畝土地,由闊少爺變成窮光蛋,父親被氣死了。
再后來,他的所有親人都比他先逝世,這讓我不禁感嘆他的命運坎坷,本該在老年享受幾代同堂、天倫之樂的福貴,卻只能與一頭老牛做伴,孤獨地過完余生。福貴是可憐的,但他的精神也是可贊的。曾經看過大海的人,不會再為其他的流水驚心動魄。在那亂世中,福貴經歷了文革、自然災害和生活打擊。這么多苦難,這么多平常人過不了的坎,福貴一個人挺了下來!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順其自然”來敷衍自己,卻很少承認人生路上的荊棘坎坷,相比較之下,平凡的福貴亦不平凡,他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也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不屈不撓地同生活作斗爭,始終背負著一個信念:讓自己活下去。始終堅信著: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黎明的寒星,似火的驕陽,濕透的衣襟,咬破的嘴唇,都在一一見證著福貴不愿向苦難生活妥協的心。
我們常常在現實缺陷中追求想象中未來的美好境界,永無止息,不停追求。當你抱怨命運不公的時候,是否有勇氣去改變?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有人卻要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血汗過完一生。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你想要得到一些東西,你就要準備好失去什么。
生老病死,我們都要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人活在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著就最好,要好好的活著!世界不是惡意的,也不是善意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認清它。然后,走過去。勇往直前也好,步履蹣跚也罷,總要走過去,只要好好活著那便足夠了。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霧中行走,遠遠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清方向和吉兇。人生會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如失業、落榜等,這些在生命面前卻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唯有經歷不如意,才能證明我們活過,經歷越艱難,活得越深刻;經歷越豐富,活得越精彩。
只要還活著,我們就不能輕言放棄。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重走一遍人生路,去彌補我們的過失和內疚,找回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關鍵是,活在當下,且行且珍惜。別說來不及,你知道的,只要你愿意,一切都還來得及!郭沫若曾說過:“生死本是一條線上的東西。生是奮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躍,死是睡眠。”
活著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來的生者,他們的肩上不僅多了責任,而且少了一個替他分擔痛苦的人。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現實,死者又怎能安息?所以,死者不能復生,生者則要堅強的面對現實,像福貴一樣堅強地活下去,即使再孤單再煎熬,也要昂首挺胸走下去,不許停也不能停。
真正的活著,其實是竭盡所能后的不強求,而并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因為有了對生活的憧憬,所以我們不顧一切,拼盡全力;因為有了對生命的期許,所以我們咬牙堅持,踽踽獨行。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選擇一個活法,真實自然并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讓自己的路走得更遠更長。因為心有不甘,因為沒有辦法心安理得地說服自己滿足于現狀,所以選擇艱難的向前走著,韜光養晦的活著!讀完《活著》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和牛漸漸遠去的背影,仿佛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聲音從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時我會感慨:“活著真好!慶幸時間尚早,路程還長,未來一切,皆還可期!”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活著什么也不為,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讀后感4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了余華的小說《活著》,它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老人的一生,他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平實的敘述中,訴說著主人公的一生的苦樂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著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敗家子,從小到大干盡了荒唐事,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窮光蛋。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后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后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活著,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著的意義并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戶,為了一家人活著,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活著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實了。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后面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吧。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著,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里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慶嘴唇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么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看到這里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如此荒唐,如此草菅人命,這是什么樣的社會。而主人公,他活著,因為家珍,想著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著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是個偏頭,卻極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著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著。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著他外公到了七歲,發著高燒,幫著徐福貴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后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么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著》并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活著讀后感5
余華的名著《活著》,悠悠在飛機上就幾乎一口氣讀完一半,很有一種欲罷不能的強烈感覺。可惜,飛機總不能始終在天上飛。當碩大的飛機在沉悶的發動機聲音中,飛行了三個小時之后,最終還是按照計劃安全地落地了。悠悠的心中卻漂浮起一股莫明的惆悵……
飛機落地后,正如悠悠所憂慮的,在日益繁忙的公務堆里,悠悠只能是忙里偷閑、陸陸續續地用了一周的業余時間,讀完了剩下的另一半。
然而,讀《活著》卻是很是震撼人心的。
小說的主人公福貴可謂是完整地經歷了人生的喜怒哀樂,也嘗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對此,美國《時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刊登的一段評論可謂切中要害:“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
是的,的確如此!
福貴出生于地方家庭,用福貴的話說:“我爹和我,是遠近聞名的老爺和闊少爺,我們走路時鞋子的聲響,都像是銅錢碰來撞去的。”家中有一百多畝良田,供給福貴一家享受著悠哉悠哉的富貴生活。徐家的祖宗從“養了一只雞,雞養大后變成了鵝,鵝養大后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就這樣一步步地發起來了。到了福貴他爹手里,就把祖宗留下的二百畝良田,變成了一百畝,而福貴最終又把這一百畝全部輸給了龍二。“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就將從白手起家養雞,雞逐步變成牛的反應進行了一次還原。福貴從一名闊少爺變成了龍二的佃戶。福貴想到死,但更想到了“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過日子了,我得養活我娘和鳳霞(福貴的女兒,筆者注)”。于是,福貴向龍二租了五畝地,開始了他的貧民生活。
福貴的貧民生活充滿坎坷,充斥悲哀!
他相繼經歷了兒子有慶為了救縣長春生的太太過度獻血而死、女兒鳳霞難產而亡、女婿二喜因工去世、相伴一生的妻子家珍積勞成疾而去。人生中所能經歷的痛苦無不在福貴的身上得到一一體驗。然而,這些還不夠。更為殘忍的是,最后,福貴將從“雞變成牛”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孫子苦根的身上。但是,即便這樣,這個與他相依為命的孫子也沒有留住,還是由于吃豆子因噎而死。
天災人禍,讓福貴受盡生離死別的痛苦與悲哀!
然而,與此同時,福貴還看到了,得到他的一百畝地,卻在解放初期的鎮壓地主中被槍斃的龍二,和從共產黨俘虜而成為共產黨縣長,又最終被迫害而亡的春生。
一個又一個看似意外的結局,終于讓福貴看清了自己的人生。得出的結論是:“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不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這句話,是不是福貴的真心話,是福貴在經歷了人生接連不斷的大悲之后,徹底看清人生后的由衷感悟,還是被苦難人生重重壓抑之下的由衷無奈!這,悠悠始終是不得而知,也許,就是作者余華自己也并不清晰。余華在《中文版自序》中,開篇就寫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而寫。”是的,余華的小說簡潔、簡單,而這種簡潔、簡單,是一種讓人欲哭無淚的簡潔、簡單!是一種直抵人心,讓人心靈顫抖、心靈震撼的簡潔、簡單!是一種無需復雜、也無法復雜的簡潔、簡單!
在閱讀過程中,悠悠時常覺得余華是否寫得過于殘忍了!
然而,當悠悠讀到福貴和那頭名叫福貴的老牛,漸漸遠去的身影,和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的歌聲時,悠悠又覺得這一切是真實的。生活,需要的是一種韌性,而這種韌性在福貴的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活著!
生活或許對某些人而言,是有著一種眷顧,讓那些人活得有滋有味。但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就像徐家,有“從雞變成牛”的輝煌,也就必然會有“從牛變成雞”的衰敗!這就是生活的哲學,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輝煌的生活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生活給出種種磨難中消沉,此時此刻,“活著”就顯得如此不易!
活著讀后感6
余華,‘辣手書生。筆鋒犀利得似一把剔骨的刀,下手穩準狠,刀刀見血,不慌不忙的一刀一刀把腐肉剔除,毫不留情。
問:余華先生,你真狠心!給了福貴一顆‘心’,卻又把他這顆心撕碎,一塊一塊的埋進土里,讓福貴又成了一個沒‘心’的人。
余華:福貴原本就有心,只是他的心被油蒙住了,沉睡著。良知和貧窮喚醒了他的心的。撕碎他的心的人不是我,我只是敘述者。現實生活的苦難是作家挖空心思也無法虛構出來的。
《活著》就是疼,爹娘、家珍她們死了,都不疼了。可,福貴活著,從他娘把他生下來就一直活著,無論遇到什么艱險苦難,他都掙扎著活著,死不了,福貴的命真硬!
徐福貴活得很疼很疼,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的死去,他親手把他們一個一個的埋葬在村西的墳地,看著這些墳頭,福貴自言自語,無欲無求,無痛無樂。
故事是這樣的:徐家原本是地主,出了兩個敗家子,福貴和他爹,他爹敗一半家,福貴嫖賭又敗一半家。福貴敗家氣死他爹,害苦他娘和媳婦、女兒,福貴愧疚的想死,想起娘和媳婦,福貴沒死,卻把自己的良心找回來了。
不當少爺的福貴再也沒享過福。出去給娘買藥被抓壯丁上了戰場,見識了戰爭帶來的死亡和絕望,福貴求生的欲望更強,與死亡相比,受苦挨餓都能忍受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福貴就這么想的。活著真好!
后來解放了,土改斗地主時,因為敗家,福貴成了貧農,因此福貴倒撿了一條命,福貴脊背發涼長長松了一口氣。
人,一旦成家,過日子過得就是孩子,看著孩子們一天一天的長大。福貴一兒一女,算是他和媳婦家珍的福氣,有家珍這樣知書達理、不離不棄和他過苦日子的女人,福貴知足了。想起以前對不起家珍,他也在心里默默地感謝丈人爹,在家珍懷孕七個月時,敲鑼打鼓的把家珍接走,既挽回了當初福貴對他不敬失去的面子,又暗中幫助徐家養了媳婦和孫子。福貴的兒子半歲之后隨家珍回到貧窮的福貴身旁,孩子沒改姓,依然姓徐。這是福貴生活中溫暖的一筆。
作者很厲害,描寫人性方面別具一格,我非常喜歡他對家珍父親心疼女兒,又暗地里幫助女兒女婿這一段。不直白的說道,卻能從中感受到溫暖的愛。
看整篇小說,福貴自從失去土地后,他的天空一直籠罩著一層厚厚的烏云,厄運時不時地關照他,沒有絲毫的憐憫。
徐家單傳,兒子有慶是徐家的根,是福貴的希望。有慶自愿給難產的縣長老婆輸血,醫院為了諂媚權貴抽干了有慶的血,福貴的兒子就這么死了。得知消息后,福貴奔命似得跑到醫院,醫生卻這樣說:“你有幾個兒子?”福貴說:“只有有慶一個兒子。”醫生說:“咋不多生幾個?”福貴想打人,他紅了眼,可他不敢,他只能踉蹌地跑去那間放著兒子尸體的小黑屋去抱著兒子的冰冷的小尸體嚎哭,他的心被撕碎了。他把兒子瘦小的尸體抱回來,埋在村西父母身邊的土里,連同他的一塊破碎的心埋了進去。
沒有說法,沒有制裁。雖然事后作為縣長、福貴戰場上的戰友春生多次來道歉,但家珍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我兒子的一條命就值200元錢嗎?”這是母親的吶喊和悲痛,家珍除了這樣什么也做不了,她的心死了一半。
聾啞的女兒鳳霞難產大出血死了,也躺在小黑屋那個磚頭臺上。女兒的尸體和福貴的一塊破碎的心也埋在村子的墳地里。
老婆家珍被疾病和饑餓掏空了身子,被兒女的死掏空了心,她沒了眼淚,干干凈凈的也隨著兒女躺進了村西墳地里。福貴把自己的一塊破碎的心陪著苦命的家珍埋進土里。
女婿二喜因為工地事故也躺在小黑屋磚頭臺上,又帶走了福貴的一塊破碎的心。眼淚是流干了,還是流在心里看不見了,福貴很難過,卻不會哭了。死了那么多親人,厄運還是不饒他,又奪走了他唯一的孫子苦根。福貴沒有心了,他破碎的心隨著親人埋進了土里。
我沒有看到福貴怨恨誰,他又能怨恨誰呢?怨恨要有對象的,福貴找不到怨恨的對象。他活著,掙扎地忍耐著。忍耐貧窮,忍耐欺凌,忍耐失去孩子的痛苦,忍耐無法擺脫的厄運。
活著讀后感7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是為了內心寫作,而不是為了討好讀者,余華就是這樣的一位作家,《活著》的靈感是來源于美國的一首民歌《老黑奴》,歌中寫了一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可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而《活著》這本書同樣也是寫福貴一生的遭遇,相反現實中有的人,窮其一生卻都被困在悔恨、咒罵之中,為什么丑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之外,我們總是無法忍受太多生活的真實,這本書讓我知道“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里的福貴經歷了多于常人的苦難,他失去的東西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可他仍用友好的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故事的結尾總是令人回首,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著身體,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想,活著的盡頭并不是死亡,死亡也并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
往事不能回首,歲月從不停留。我們不曾擁有,有時卻像失去了千萬遍,“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不得不走”。《活著》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書,當讀到有慶因為獻血而死去的時候,我關上了書,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一個這么天真活潑的孩子突然死了,回蕩在腦海的遠遠是他喂羊的場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當再次打開書,再次看到有慶時還是忍不住,眼淚一直流,他親眼看到兒子躺在自己面前時是有多絕望啊,他騙家珍的時候心又有多痛,我始終不能相信有慶死的這個事實,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吧。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人生亦逆旅,我亦是行人,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把悲傷滲透到骨子里的一本書,我們在現實世界里如此艱辛的活著,這已經是最大的幸運,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選擇一種安靜的生活態度,然后在安靜中,選擇不慌不忙的堅強。看完這本書失眠了很久,不知以后的人生改如何,像福貴這樣都能好好的活著,我又怎能頹廢的活著呢,人活著,比什么都強,我想,我們是該好好活著,笑著……
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煉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管遇到多少苦難,能一直活著到盡頭,以前都還是有些盼頭的,回過頭也許就會發現,有些東西即便不愿接受,也已經被迫承受過了?,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里等待我們的是什么,既然不知道,那就以友好的態度是看待生命。福貴失去了爹、娘、有慶、二喜、鳳霞、家珍、苦根,所有的人都離他而去,只有年歲看起來與他差不多的老牛了,他真的很艱難,活得很痛苦,可人的一直又有多少痛苦可以去承擔呢,他看破了紅塵往事,不是因為苦難又多難,是因為活著有多么不易,那個年代的人們共同的苦難就是怎樣好好活著,活在蜜罐里的我們才該想如何好好生活,他們那么不容易的活下來,生命誠可貴啊!
“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和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活著就是要讓生命變得有意義,而不是虛度光陰,我們都明白,沒有什么對活著更珍貴難得,看了《活著》,也就讓我嘗到了酸甜苦辣,我看過有慶死時福貴的撕心裂肺,看過家珍和鳳霞離開時的百般無奈,原以為上天開眼賜給了他苦根,卻讓我再次看到苦根吃豆子噎死在他面前的痛苦絕望,本以為命運不這么捉弄人,可歲月百般殘酷的將他最后一抹希望也奪去了,我不相信在他這里命運是什么,可他卻和命運抗爭到底,我想,這就是他,縱使命運待他不公,可仍相信命運。
福貴的一生坎坷凄慘,家道中落晚年親人通通離去只能和一頭老牛相依命,活著活著,卻都離開了他,比死別更痛苦的是生離,比死亡更絕望的是活著吧。你說如果那個老人年輕的時候不那么……是不是就會好多了,那個孩子也不會被抽干血而死……可世間卻沒有如果。誰也不能陪誰到最后,經歷生死離別后,沒有比活著更容易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活著讀后感8
花了兩晚時間讀完余華的作品《活著》,一個字一個字讀下去,有些字攔在那里,像一根又一根刺,不僅硬,而且尖。作者在第五次自序中寫到:“我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有時候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而我自己寫下的作品,有時候也同樣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
確實如此吧!我讀得很認真,捧起書就一直一直讀下去,中途兩耳不聞身外事,我不敢分神,怕自己一個轉身一次回頭就會丟了什么,那感覺就像在吃一根長壽面,必須一口吃下去才心滿意足,中途咬斷,心是不甘的,而且晦氣,最重要的是,再吃下去,便全然失去了之前的好味道。
讀到后半部分,我越發心急,讀得速度快起來,又時常把一大段文字反芻,這樣,我的眼睛就跟著一會兒一目十行,一會兒一行十目,然后,落下眼淚,一滴接著一滴,有些落在字上,有些流到嘴里,還有些滑到了衣服上,濕了一片。
前后一共哭了五次,一次比一次更難過。
第一次,有慶死。那個還在母親肚子里就被父親打,光著腳跑來跑去割草喂羊一天兩次跑五十多里路的小男孩,他勇敢地伸出胳膊去獻血,因為他們學校的女校長生孩子出了很多血,五年級的學生沒一個對上校長的血,除了有慶。有慶以此為榮,醫生抽了一點又一點,抽個不停,有慶臉都白了,嘴唇也白了,他說我頭暈,沒人理會,后來,他失去了心跳。
第二次,鳳霞死。從小伶牙俐齒的鳳霞在父親不在家的那段時間,發了一次高燒就再也不會說話了。她短暫的一生中,被送走過兩次,第一次,因為家里窮,要供有慶上學,被迫寄養給一戶人家做女兒,她過了些日子,哭著跑回了家;第二次,她風風光光嫁給了歪頭女婿二喜,二喜心眼好,實心實意愛鳳霞,鳳霞難產時,醫生問保大保小,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保大”,可惜,天不遂人意,留下了小的,大的產后出血不止,命沒保住。
第三次,家珍死。家珍家里闊,自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嬌生慣養,上學路上被富貴看上,三媒六聘娶回了家,這個家也闊,更闊,剛過門時有一百畝地,此前有兩百畝,被富貴的爹敗了一百畝,又被富貴敗了一百畝,兩代敗家子,活活苦了兩個苦命的女人,家珍的婆婆好日子沒過過幾天,家珍,沒過過幾天好日子。她終日勞作,病了,也要出工,下不了炕,也要縫縫補補,雖整天臥在床上,頭發依舊梳得整整齊齊,她放心不下兩個孩子,滿希望自己苦一輩子,兩個孩子往后可以有好日子過,不想,卻一次又一次白發人送黑發人,油盡燈枯,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第四次,二喜死。那么硬朗個漢子,好端端的,憨厚壯實能干,一身的力氣。他心疼鳳霞,相親第二天,他就帶著兄弟來鳳霞家干活,屋里屋外收拾打掃修葺,還連夜給家珍做了個小桌子,他傾盡所有將心上人娶回家,婚后百依百順,小兩口手拉手過日子,甜甜蜜蜜,鳳霞難產死后,他又當爹又當媽,一個人帶個小娃當搬運工,背著抱著領著,一刻都離不開這個越長越像鳳霞的小娃,當意外發生,他只留下頭和腳完好,其他部位血肉模糊,兩排水泥板夾過來,把二喜擠成個扁,最后,他只發出了一聲叫喊:“苦根!”苦根是小娃的名字。
最后一次,苦根死。苦根生來命就苦,沒了親媽,又沒了親爸,跟著外公富貴回到了鄉下,在鄉下和富貴一起下地干活,做了個小鐮刀,愛不釋手,他聽話,他相信“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又變成牛。我們啊,也就越來越有錢啦。”七歲時,他和富貴一起摘棉花,他頭暈,頭暈得厲害,苦根病了,病得很厲害,富貴老了,糊涂了,心疼苦根,給他熬了姜糖水,喂他喝下去,出工前,又用鹽煮了豆子留給苦根在家吃,結果,苦根豆子吃多了,嘴里有兩顆豆子還沒嚼爛就歪在床上,再也沒下床,再也沒有去拿他的小鐮刀。
是的,我哭了五次,富貴也哭了五次,哭他的兒子有慶,哭他的女兒鳳霞,哭他的女人家珍,哭他的女婿二喜,哭他的心肝小外孫苦根,他把他們一個一個送走,葬在一處。富貴享過福,吃喝嫖賭,真正的大富貴,真正的孽子,他見過大風大浪,他經過槍林彈雨,他當過兵扛過炮,他煮過鋼鐵吃過大鍋飯,他賣過菜種過地。
他活著,活了下去,活了很久,他身邊還有個伴兒,是一頭老牛,名字叫“富貴”。活著挺好,窮了,也要活著,老了,也要活著,病了,也要活著……
活著讀后感9
《活著》可以稱之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對于悲劇人物的塑造,余華先生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手法。這本小說我是抱著壓抑到喉嚨口的難過心情看完的。為什么難受,因為余華先生不僅沒放過任何一個善良、努力活著的人,對主人公福貴這個悲劇人物更是塑造得淋漓盡致。
熱烈的太陽下,老人嘴里喊著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的名字假以敦促老牛耕田,引起了在鄉下采集詩歌的年輕人“我”的注意。在和“我”的交流中,老人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富不過三代,爺爺輩打下的江山卻在父親輩、自己輩兩代人手上敗得精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福貴一夜之間從地主少爺變成了佃戶,和一家人經營著五畝地,被地主剝削的生活過得滿是苦澀。父親當場氣恨而亡,母親在他被國民黨拉去當壯丁的幾個月時間病逝。當他堅定著要活著回家信念從戰場上逃回家的那一刻,內心的喜悅只有一個,我終于回家了。雖然是茅草房+五畝地,但是家里有妻子和一雙兒女等著。當他走到村口遠遠便看到孩子們在田里干活,喊著他們的名字,我不禁濕了雙眼。當初天不怕地不怕,走到哪兒都騎在人背上的囂張福貴,吃盡了苦頭為的是能夠活著回來。福貴二字,長輩寄予了福貴未來能福氣、富貴的美好寓意,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福貴的生活過成了苦窮。通過名字和現實的強烈對比,諷刺了福貴實際窮苦的悲劇人生。
妻子家珍作為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兒,出身精貴卻并沒有因為福貴的落魄而慵懶世俗,一生都和福貴不離不棄。我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福貴第一次見家珍時,一身旗袍學生裝,溫婉地笑著。后來挺著八個月大肚到賭場找福貴跪求回家被暴打。轉眼間,家庭破敗,不得放下小姐身段,穿起粗衣糙布和福貴一起干活養家。可能是長期生活的艱辛導致她慢慢地得了無法治愈的軟骨病,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面對兒子有慶慘死時的悲痛,女兒鳳霞難產死時的鎮靜,家珍還在為支離破碎的家堅強地活著,即使是躺在床上無法動彈也沒有停止努力地活到最后一刻。對于家珍活著也許是一種沉重。
女兒鳳霞特別聽話懂事,可惜一次嚴重的發燒感冒使她變成了聾啞。優越的童年時光背后卻面臨著無盡的苦難。被村里人恥笑,父母生病時她挑起了養活一個破碎家庭的重擔。拼了命和隔壁鄰居爭搶一個地瓜,為的是能讓家人吃上一口糧。終于通過鄉長的介紹,和城里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當幸福來臨的時候,鳳霞沒能穩穩地接住。在生下兒子苦根的當天大出血去世。對于鳳霞活著也許是一條生命的延續。
兒子有慶出生時家庭已經破敗,從小靠姐姐鳳霞拉扯大,上小學的時候每天要光腳來回五十里路讀書、割草、喂羊,從不怠慢。后來卻因為全校要求為難產的縣長夫人捐血而活活被抽死。小小的生命終止在了一份本不該是他需要承擔的責任上。對于有慶也許活著是一種折磨。
生活對福貴的考驗還沒完,家珍離世后,便輪到了二喜。二喜在工地上打工時被水泥磚壓死,原本偏頭的二喜終于在死時直起了身子。唯一的依靠外孫子苦根也在孩提時吃豆子噎死。
鏡頭一轉,讀者的思緒被作者從福貴的回憶中拉到現實,老頭喊著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的名字假以敦促老牛耕田。福貴以為苦根死后很快也會輪到自己,沒有想到能活到這個歲數,和老牛相依為命。
書里面的一句話非常棒:“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并非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也許就是仿佛被水流洗滌地圓圓潤潤的鵝卵石般的老福貴內心的清透。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凈鉛華,變得純凈自如。年輕的你我也許未必會去度量死亡,但肯定會去思考如何活著,如何活地更好。愿我們游覽過千山萬水花花世界,經歷過生命中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生命中的一泓清泉,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美和潤,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謐美好。少年歸來,少些稚氣,多些恬靜,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著讀后感10
最近讀的第一本書是余華的《活著》,這本書久負盛名卻一直沒有去閱讀,正好趁著這個機會來好好看一下。
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地主少爺福貴,對妻子不好并且嗜賭成性,甚至當著眾人的面侮辱岳父,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在久賭之后敗光了家產成為了一名佃農。家道中落使其父親很快撒手西去,母親也是疾病纏身。在為母親去鎮上買藥期間被抓去做壯丁,經歷個各種生死瞬間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歸到家鄉后發現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撫養一對兒女,然而女兒鳳霞卻因年幼時一場病變成聾啞人。回歸家庭后的福貴變得很顧家想好好和家人一起生活,然而悲劇卻不停地在發生,兒子有慶在給因為生孩子難產的縣長老婆獻血被活活抽干了血而死,女兒本來嫁了一個好老公二喜,可是在生完兒子苦根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本來就得了軟骨病并在得知一雙兒女先后死去的噩耗后不久也死去。女婿在建筑工地失事而死,只剩下孫子苦根相依為命,可是苦根最后也因為吃豆子撐死,最后只剩下了福貴一個人和一只老牛一起回憶過去。
看完本書的心情是很壓抑的,每次的死亡都讓人心里很沉重,生活如果艱難,連活著都成了很奢求的事情。書中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每個人都在努力的生活,但在生死面前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
家珍是一個善良而體貼的女性代表,盡管最開始福貴對她不好,甚至當眾責罵她,對她父親加以侮辱,她都逆來順受,讓人覺得沒有一點脾氣如此軟弱。可是當福貴被抓去做壯丁,家珍一個人撐起一個家,在得了軟骨病的情況下為了更好的生活堅持勞作,在得知一連串打擊后重新振作,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都如此殘忍。可是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性的堅強,一個母親的偉大。軟弱和堅強,兩種完全相反的性格卻融為一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平凡人。
有慶,作為家里唯一的一個男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為了讓他上學,貧困的家庭不得不把鳳霞送人。雖然家庭很看重他,但是他并沒有被嬌慣,為了喂養家中的羊,每天幾十公里跑來跑去為羊兒割草,為了鞋子不磨損的太快,寧愿光腳跑著上學、割草。在縣長老婆難產需要輸血的號召下,純真的他積極地去進行配型,然而本就因為食不果腹而瘦弱嶙峋的身體,卻活生生被抽干了血,看著讓人心疼又憤慨。而醫生們的漠然態度更是讓人義憤填膺,一個家庭的希望就在這樣的自私自利中破滅了。
遭受了失子之痛的家庭在經歷了巨大的痛苦的之后,重點放在了鳳霞身上。鳳霞雖然是個聾啞人,可是并不是個自卑的人兒,仍然對生活有著很大的期望,在遇到了一個偏頭二喜之后,更是覺得人生很完美了。二喜對她溫柔體貼,對娘家也是當成自己家,自己還有了一個寶寶。只是幸福短暫的讓人失望,在生孩子時候因為大出血后去世,讓整個家庭又陷入一片悲傷。鳳霞的幸福本是悲劇生活的一個轉機,眼看著開始充滿希望卻一轉身又陷入了另外一個悲傷。
而此后賴以相依的二喜和苦根也一一離去之時,福貴就真的只剩下一個人了,周邊的親人都一一離開,那些過去的美好或者痛苦也都隨風飄去。福貴一個個地親手埋葬了親人,一次次地流下了悲傷的眼淚,可是以后呢,活人總還是得活下去的呀。福貴用積蓄買了一條老牛,給它起了一堆名字,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牛是他的朋友是他的親人更是他的傾聽者。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再痛苦的經歷也終究成為過去,當時感覺再難以過去的坎日后也會云淡風輕。現代社會,那么多人都在追逐名利,追逐權勢,堅信有了這些便可以過的更好。可是只有活著,追求的一切才有意義,如若為了追逐欲望而透支健康,違法犯罪,到最后生命都難以繼續,一切又有什么意義呢。活著實屬不易,珍惜當下的生活當下的人,去好好愛親人,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去看那想看的風景,過好現在每一天,用力生活。
活著讀后感11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于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并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后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后,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么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看完《活著》,是在這個落日的余暉灑在透明的寬闊的玻璃窗的傍晚。就像小說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
大自然都是平靜而肅穆的,只是我們附加在它身上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句話,世間無所謂幸福與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的相比較,僅此而已。只有經受了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的幸福;渴求過死亡的人,才能領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這讓我想起《我的兄弟叫順溜》里面陳大雷說的,沒有經歷過死亡的洗禮和死里逃生的人,不能理解那一刻我們的心情。那是他們在久經戰亂之后,聽到傳來日軍投降,抗戰結束之后的狂喜,不,是悲喜交集。
而這一次,又讓我明白,只要活著!
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唯有硬著頭皮活著!
只要活著,就什么都有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苦難,真的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們還能抱怨什么?因為那些不幸,足以見證,我們所擁有的,是多么的珍貴而奢侈。也許,幸福,就是靠苦難這么一點點堆積起來的。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生老病死。旦夕禍福。
人生無常這個詞可能不好,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事實。
沒人能預知未來會發生什么,也沒人能按想象中的模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一個圓滿的圓。我們能做的,就是虔誠地對待生命,平平靜靜,從從容容。
我不知道一部灰色的人生,幾個土氣的人能帶給我什么樣的感受,但是,當我一步步地讀下去的時候,我被感動了。眼淚算什么,心靈一次次的沖擊才是真正的震撼。那些久遠而陌生的歲月,那些苦難而堅韌的人生,生生地擊在心頭,傳來一陣陣隱忍的疼痛。
其實它們并不遙遠。
當我回望,那片我眷戀的土地上,某些影子與它們重疊。那是當我還不懂事時,母親所經受的如同鳳霞般的苦難;那是當我還年幼時,爺爺和他的老纖繩的喃喃低語;那是當我尚年少輕狂時,父親掩藏在煙霧后面的嘆息和咳嗽……
也許曾經,暮靄中也有如今天一般的嘆息吧……
其實我一直在想,都說苦難的人生是堅韌而頑強的,為什么他們的生命卻那么輕易地就逝去了?有慶,家珍,鳳霞,二喜。他們都是飽受苦難,飽嘗艱辛苦的人,他們也都如野草一般地活著,他們從不抱怨生活,也從不感嘆自己的命運。他們都有一顆如佛祖般寬容而美好的心,他們只要好好地活著,哪怕窮點,哪怕苦點。可是,命運卻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他們。
掩卷沉思,這也許就是這部作品賦予我們的意義吧——
活著吧,只要活著!
活著讀后感12
《活著》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活著”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于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并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么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并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著》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說它荒誕,是因為這部小說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里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夸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說它真實,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說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主義和文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太過于消極,過于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都會思索: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承受活著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著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已。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著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靜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里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么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當絕望和痛苦如狂風驟雨消失在寬廣的海岸線,溫暖而和煦的陽光總會相聚在某個云淡風輕的下午,讓我們都去到山澗,望著無垠的天邊,恬靜而從容的吶喊出心中的那一縷縷不凡和堅持——活著,只是為了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著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著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活著讀后感13
許是余華殘忍冰冷的語調碰撞到內心深處的脆弱,才令讀者的心難以平靜,久久震撼。
從解放到文革的漫長歲月中,人們安然接受著福禍相依,不測風云的宿命,什么都愿舍棄,但盼望活著的念力和力量使他們頑強,這并不是被現實蕩滌而變得麻木。
作者余華認為:我更關心的是人們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而小說中的主人公富貴用平淡冷靜的語氣陳述了自己坎坷悲痛的一生,作者說他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細細思考,有什么能像老人富貴一樣以悲慘的遭遇來詮釋活著的勇氣——即使命運荊棘叢生,我依然面對生活,走完這一生的歷程。
有時覺得余華太過殘忍,以最為簡單平淡的筆調書寫著人物的遭遇,仿佛那些不幸死去的人就該黯然消逝,那些悲慘的命運就是他們的宿命,之后的他們還要若無其事的活下去。但是作者若以同情而又悲憫的主線貫穿全文,那么我就無法體會到?活著?的真正意義。就像紅樓夢黛玉在寶玉新婚當晚香消玉殞的故事,升華為一種凄美而又憂傷的意境;像那一棵開花的樹,等來的是凋零的心,一種遺憾的感傷讓我們難以忘懷她的等待。
小說的主人公富貴先是一個紈绔子弟,作為財主的兒子,不學無術,最終所有家產被他敗光,而恰恰是貧困讓他發生改變,體會到妻子家珍的善良,懂得家的幸福,所以他努力生活。被迫入伍后,他日夜思念的是家,經歷過生死搏斗后第一時間趕到家中,也許這份念想才使得富貴在硝煙炮火之中緊抓活著的希望。富貴的兒子有慶因獻血而導致死亡,護士卻早已落荒而逃。我沉浸在有慶獻血的情景當中,悲憤油然而生,憎恨那些藐視弱小生命的人,他們為救勢力(縣長的妻子)不惜犧牲十幾歲小孩的生命。
余華并沒有從表面的字里行間進行筆誅墨伐,而是通過讀者的感受及思想對社會的現實進行了一種無聲的譴責,這正是小說寫作的高明之處,以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格調把自己的思想解讀給讀者,然后引起人們的深思。
女兒鳳霞,妻子家珍,女婿相繼死去。留下了孫子苦根與富貴朝夕相伴,由于貧困使得苦根越發懂事,當其他小孩嘻戲在田野里,河畔上,三歲的苦根已經幫富貴割稻子,小小的身影晃動在稻田間,富貴滿眼是幸福!是疼惜!
小說中苦根的死讓人覺得荒誕而又現實,生活太苦,苦根從來沒有吃飽過,鄉親送的豌豆對他來說是極好的東西,生病的苦根因吃的太急太都被活活脹死。類似的是電影1942的情景,老東家在逃亡的過程中,迫不得已把女兒賣進了腐朽之地,因吃的太飽難以下蹲的抽泣。
活著和1942皆處于悲劇的時代,多少人因饑荒而被剝奪生命,留給現實的只有悲涼。富貴并沒有悲涼,他只是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仿佛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他對作者陳述記憶時的冷靜并不是沒有痛苦和恐懼,而是當經歷了撕心裂肺的生死離別后,已經使得所有事情的變幻都變得自然而然,絕望也已經升華到坦然淡然的地步。
喜歡這本書的人大概也看過被改編的電視劇富貴,兩者的結局大相徑庭,小說中“老人和牛漸漸遠去。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富貴和老牛相伴,讀懂生活,平靜地走下去。而富貴結局是苦根和富貴迎接來了新生活,新的希望。我想那編劇和讀者都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感想,希望命運留給富貴最后的希翼陪他迎接到曙光。然而此時卻違背了作者這本?活著?的意義:即使命運蹉跎,我依然努力的走下去。
最喜歡結尾這段話:“我知道黃昏正在瞬間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和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降臨。”我總是這樣理解它的含義——黃昏過后是黑夜,即使有暴風雨的來臨,但我依然能體會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它帶來的是安撫,讓我坦然面對生活,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活著讀后感14
說起來也是一個奇妙的事情,昨天看微信視頻號給我推送了好多余華老師的視頻,然后我就突然特別想看余華老師的書,恰好有一本我從未翻開過的,余華老師的《活著》。
從昨天晚上十一點半一直看到了今天凌晨兩點半,我把這本書看完了。
全書主要寫徐福貴對過去的回憶,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描寫,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這本書讓我非常震撼,不僅震撼于福貴在經歷各種絕望后仍能樂觀的活著,更震撼于那段悲催的歲月對人造成的心靈與XX上的打擊與折磨。
余華老師曾自嘲到:為什么人們說我語言簡潔,那是因為我認識的字不多。《活著》是余華老師的代表作,語言可謂相當簡潔,但是給我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
在徐福貴賭博輸光家里的一百畝地后,本來被人尊敬的大少爺卻成了原本自己土地上的佃戶,女兒鳳霞卻懂事的讓人心疼,從XX變成窮苦的農民丫頭,從來沒有抱怨過,那么天真,開朗,頭一次吃粗糧也沒有吐出來,但因一次發燒,老天奪走了她聆聽和說話的能力,讓本來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
總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但降臨在這個家庭的災難,未免也太多了,在福貴上街給母親找郎中,被XX抓走充壯丁,一走就是兩年,讓本就困難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的勞動力,母親在他被抓住兩個月后也離開了人世,幸運的是,他沒有像其他壯丁一樣死掉,而是成功解放并回了家,他母親常說:人只要活的高興,窮也不怕。可是人生一世也不能只圖個活的瀟灑自在,他想起祖輩富有的過程,決定重新開始,第一步就是讓有慶上學,夫妻倆沒有辦法,把女兒送到人家去當使喚丫頭,有慶千百個不愿意,在上學當天哭鬧不止,他是姐姐帶大的,如今姐姐走了換來的是自己去上學,他寧愿不去,也要姐姐回來,福貴看勸說無果,狠狠地打了他的XX,無奈有慶只能去上學,因為太疼了。
生活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家里養了兩只小羊羔,夫妻二人很能干,后來鳳霞也回來了,也能幫家里出分力,可是家珍突然換上了軟骨病,眼見著兩個勞動力變成了一個,家里的擔子更多就由鳳霞挑起,鳳霞是個好女孩,只是干活,那么勤奮,樂觀。結果遇到了荒年,沒有糧食,怎么有力氣干活呢,兩個孩子越來越瘦,在這個節骨眼上,縣長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偏偏只有有慶的血型合適,竟把這個五年級的孩子活活抽死了。這是徐家唯一的男孩,我真的很難想象徐福貴當時是有多么的憤怒和絕望!
這還遠遠沒有結束,女兒因聾啞,找了一個偏頭的對象二喜,但是二喜對鳳霞極好,夫妻二人也很是放心,他們很快也孕育了婚姻的結晶,但是在生產時,鳳霞不幸大出血去世,時間不長,家珍也離開了人世,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可二喜也在一次意外中,被兩塊水泥板加中撒手人寰。現在只有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福貴把苦根帶回了農村。
苦根很能說,他說是因為自己的女兒不能說,所以全讓她的兒子說出來了,苦根五歲了,福貴給了他一把小鐮刀,他以后就跟隨著外公在田里干活,七歲那年,苦根發燒了,可是要下雨,田里的棉花還沒摘,福貴摘了半鍋豆給苦根煮熟,讓他在家里等他,結果等他回來,苦根已經死了,吃豆脹死了,發現的時候,嘴里還有兩個沒嚼完的豆,因為家里窮,苦根吃的不好,煮一鍋豆也是難得的美味,結果釀成大禍。
余下十年一直到遇見我,福貴一只和一只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那是他從肉販子手里救下的,人們還笑他買了個這么老的牛,可能他在這頭牛身上,看到了年邁孤苦的自己,兩個年邁的靈魂依偎在一起,樂觀的,平淡的繼續活著。
在老人給“我”講述這些的過程中,他無比平靜,好像在講述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一般,但給我的震撼,仿佛講述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一樣,他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也讓我又一次感受到那段歲月對人的折磨,也讓我又一次感慨與慶幸現代生活的美好,以后如果遇到了波折,《活著》應該一直能激勵我勇敢的,樂觀的活著。
活著讀后感15
余華的《活著》這本書是通過別人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為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前天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嘆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里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著,痛苦著。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蕩,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余的發了霉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后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后,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么在這個時候會為了一個并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里痛斥大罵這個余華,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慘,仗著自己有點才華就那么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個心思卻不得不嘆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的評價,艾米麗對《活著》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于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恒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余華在書中說“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內涵嗎?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是我猜測的一種。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后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我真的有種不愿意的猜測,余華是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僅僅活著,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并無任何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而沒有其他任何過多的意義?在表達手法上,他用一種近乎冰冷且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復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靜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里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么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著讀后感16
黑色的封面仿佛在向我低聲提醒著什么——翻開書,輕快而荒唐的鼓點隨著頁數逐漸放緩,加重。你不會知道下一頁還有什么苦難。活著,一個生活的幸存者的故事。故事的的開頭,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在近旁的田里開導一頭叫福貴的老牛,悠揚的聲音傳到我的身體里,身影刻畫在文章里。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老人向一位年輕的故事搜集者講述了他生活中的一天和整個人生。
主人公福貴青年時是一個闊少爺,嗜賭成性的他將家中祖輩積攢下來的龐大家業全部輸光,省悟后的他和母親、女兒過起了窮困潦倒的日子。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為青年時的過錯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去為母親求醫,半途上卻被國民黨殘兵抓了壯丁,回來時母親早已離世;為了讓兒子有慶上學,他把女兒送給了別人,不久后女兒跑了回來,全家重又團圓;縣長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輸血,結果兒子被一不負責任的大夫抽血過量致死,后來發現縣長竟是福貴在國民黨軍隊時的小戰友春生——春生經不住迫害,懸梁自盡;幾年后,鳳霞嫁了個好女婿,可不久死于產后大出血;兩個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孫苦根祖孫三代相依為命;幾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慘死,福貴便把外孫接到了鄉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沒幾年,小苦根因貧,吃豆子時被撐死,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貴買了一頭要被宰殺的老水牛,也給它取名叫"福貴",一個人平靜地生活下去。他說:
"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著收尸的人,村里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氣味誰也受不了。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去動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雖然名為活著,但一個接一個的死亡卻是那么觸目驚心。余華用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平緩語調敘述了這種生活的艱辛。他在自序中提到,“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著》就是這樣,用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的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面對這樣痛苦的,近乎殘酷的生活,誰還有足夠的意志活著?閱讀著福貴悠長而堅韌的生命,我的情感就像被不斷加熱的水,等待著沸騰。在閱讀文章時,我一直企圖在字里行間中捉住問題的答案:“為什么而活?”余華肯定的告訴我:“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太拗口了吧?家珍又用她一貫軟軟糯糯的聲音告訴福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漫不經心的話語直叩我的內心——現在想想,小時候,盡管可能單純的可笑,但驅使著我們前進的總是心底的小小興趣,沒有對未來的迷茫,沒有對生活本質的思考,沒有什么深沉而遠大的宏圖壯志。但那時的生活也正是最有韌性的——為了活著而活著。
活著是什么呢?是在生命繁瑣的持續著的過程,還是在生命中完成壯舉的那一個瞬間?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時期的我也會有不同的回答。但在書的末尾,年邁的福貴撫摸那同樣年邁的福貴的黝黑的脊梁,消失在視野里,我想,他的人生是在為了平平淡淡的活著而活著吧?我們應該佩服化解了困難,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圖景下孤獨的,但并不寂寞的福貴:這就是“活著”。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著讀后感17
曾經用一下午一口氣讀完了余華的《活著》,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能讓讀者不忍放下。《活著》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萬貫家財一朝虧空。貧困之中,在福貴為生病母親求醫的路上,被國黨抓去當壯丁,后來被解放軍俘虜,放他回了家。結果回到家中,母親已經病逝,妻子家珍獨自將一雙兒女拉扯大,女兒在一次意外中變成了啞巴,兒子尚且活潑機靈。本以為這次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但是悲慘的人生卻才剛開始上演,至親先后離他而去,留他一人和老牛相依為命。作者的自序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對這本書最好的詮釋:“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這是小說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主旨,當我們把自己和命運之間的關系看成一種友情的時候,生命便不再沉重了,沒有必要再為生命的不如意而抱怨,因為我們能更包容一切,接納所有生命中的不完美。
雖然在讀之前從別人口中聽到對這本書的評價就是“太悲慘了”,但是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從悲慘的福貴的一生中竟讀出了一種莫名的溫馨,使我在面對各種壓抑結局后,還有抹抹眼淚讀下去的勇氣。縱觀福貴的一生,最悲慘的無非就是親人都接連慘死先他而去,拋開這個不說,在我看來,他的一生,也并不是一無所有,黯淡無光的。起碼,福貴生命中遇到的大部分的人,都對他貼心的好。即便是設計讓他輸光家財的龍二,在后來也沒有對他十分惡劣,甚至在命運的安排下,代替了福貴去死。而其他在福貴生命中充當“反派”的人,也不過是那個害他被抓壯丁的軍官,厚著臉皮搶鳳霞地瓜的王四和有著丑惡嘴臉抽光了有慶的血的醫生。
而福貴生命中和他親近的人,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和外孫,都是淳樸善良的好人,還有村里的鄉親,對他也是不薄的。或許輸掉家產是福貴命中一劫,卻讓他感受到了父母給予他的真情,讓他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甚至讓他后來逃過死劫。福貴的妻子家珍,雖然是有錢人家的千金,卻從沒有大小姐的做派,即使福貴好吃懶做、吃喝嫖賭,可是她卻陪著福貴一生共苦難,即使在他被抓壯丁不知所蹤的日子,縱然她心中有疑惑、不信任,卻也依舊堅守著他們的家。福貴一生最大的福分,就是娶了家珍吧。
說到兒女,也很是聽話,懂得替福貴分擔。鳳霞雖聾啞,生命中除了父母弟弟,也能遇上真心疼愛她的二喜,即便在她身死之后,二喜也依舊放她在心中念念不忘,依舊將福貴視為自己的父親一樣互相扶持。而那機靈的外孫苦根,雖是伶牙俐齒,卻也像她的母親一樣,小小年紀便懂得心疼福貴,為福貴分憂。
這些便是書中的溫情,而書中最直擊人心的悲劇,便是將這些溫情從福貴的人生中一一以慘烈的方式抽離,留下福貴孤身一人。到了最后,讀者都和福貴一樣,覺得他活不長了,身邊所有的溫暖和人生的盼望都沒有了,年紀也大了,又能活多久呢?可是,福貴還是和那與他相伴的老牛一起,活了很久。
他最后對老牛的念叨,他對書中的那個聆聽他人生故事的“我”的感激,都是他對人生的回憶,到了最后他已了無對人生的埋怨,而是在那溫情的回憶中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滿足,甚至于自我安慰,親人的先他而去讓他最后能了無牽掛地死去。
這就是“活著”的意義,即使人生滿是苦難,滿目瘡痍,即使人生的最后孤獨一人,無人相伴,努力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能從那壓抑的悲劇中看到溫暖,能在漫漫黑暗中看到點點光芒,感受到人生無奈的同時也能堅強信念的力量,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吧。
讀完了以后,覺得自己的人生并沒有那么苦,存在于世,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好好活著。
活著讀后感18
《活著》是余華在1992年成書的,曾是墻里開花墻外香,如今已名揚海內外,是余華唯一一部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特征的作品。
我曾在幾年前看過由《活著》改編的一部電視劇。當時還小,只是看熱鬧并不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在這個暑假,我有重現看了一遍《活著》這部小說,感觸很深。
故事主要是講述了一個關于名為福貴的一個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著;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著。
他叫徐福貴,曾經是個闊少爺。他的祖父白手起家,從養雞開始,使雞變成了鵝,鵝變成了羊,羊變成了牛,于是家境變富裕了,擁有兩百畝地。但到了他爹這一代便開始衰敗,他爹揮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孫子,也就是徐福貴成了徹底的敗家子。吃,喝,嫖,賭,無一不做,也只會如此。終于把其余的土地也賭輸給別人了。從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仗,全家都貧窮了起來。他爹也就被氣死了。從此,他和母親,妻子,女兒三人相依為命,過著與往日大相徑庭的自力更生的農家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國民黨抓壯丁進了部隊,在那兩年的時間里,他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也體驗了身邊戰友離去時另人傷心的友情,但是,兩年后,他依然活了下來,他的命運還在繼續。
回到家后,他的母親已經死了。他開始與妻子兒女一起過安穩日子。但禍不單行,他兒子出意外夭折了。他是多么傷心啊!他又一次受到打擊。但這就是他的命運,他還要活著!在好不容易把又聾又啞的女兒嫁到了一個好心的人家后,沒過多少幸福日子,女兒也因難產死了,僅僅把徐家的根留下了,一條苦命的根。他老伴不久也傷心地走了,接著,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他的孫子,最后一個親人,也意外地死了。命運是如此的捉弄福貴!他的命好悲苦!但是,他依舊活著,否則,作者又怎么能聽他講述自己。
就是那段艱苦的日子,中國政局不穩,苦了老百姓的安穩生活。但是,人間的情義是每時每刻都存在著的。這種情不管是深是淺但確定的是一定是真情!偉大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交織在這個故事里,文字敘述的突兀感一直壓迫著人的心靈,使人欲罷不能。文字間流露出的感情像小溪般,流淌在讀者的心田。沒有大喜大悲的跌宕,但當你看到福貴的兒子與孫子都是懂事且孝順時你總會發自內心的愉悅,看到鳳霞找到了一個厚道本分的丈夫二喜時,你總會為之而喜;但同樣,當你看到那些可愛的子孫和孝順的女婿一一離去時,又會有種揪心的離別的痛楚。終于,當福貴唯一的孫子也有些死亡的征兆時,你會在心底小心的呼喊:“不要,別再讓苦根死掉了!”但,接下來的文字已無法改變,唯一的苦根也死了。
但有些東西依舊活著,比如那頭即將被人宰殺死的老牛,為人類辛勤勞苦一輩子,最終逃脫不了被貪婪的人吃掉的命運。但它遇到了福貴,他在眾人的嘲笑和不解下買下了它。也許它不會死了,至少不會死在人類殘忍的刀子下。它最后會在活著的狀態下死去,歸于塵土,像人類一樣。
當我讀完的時候,心里也曾這樣想過,如果我像他一樣經歷這樣的事情,我會不會像他一樣堅強的活下來,即使放下自己曾經大少爺的身份、面子。幸好我們沒有經歷這些事情,而我們是作為一個讀者,在閑暇的時間來品讀這些,來體會生活。這樣想來,我們都是幸運的生活,讀完它后,才會覺得活著也并不容易,有太多的快樂憂傷淚水與歡笑,只是在看你是否能夠承受的來,或許當你真正處在這種處境的時候才能理解福貴當時的感受吧。
拿余華在作品中的一句話送給你們:“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人的一生,漫長而艱難,你并不知道會遇到什么。但是能活著就是好的,活著需要勇氣,是勇氣讓你面對所有的風雨,并且告訴自己,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別,絕不生離。我們還年輕,我們有活力,我希望我們都能夠堅強地走過自己的一生。
活著讀后感19
希望我能以我微薄的力量,樸實無華的文字去贊美這樣一個倔強而堅強的靈魂。
他叫福貴,出生在地主家庭,年少時也曾享受過一段驕奢淫逸的生活,實在是個逍遙自在的闊少爺,有父母健在,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陪伴,算是家庭美滿,但他在他僅有的可以揮霍的年紀卻從未珍惜過自己的家庭。終于好景不長,他花光了家里最后一筆錢財,從家財萬貫的少爺變成了生活拮據的佃農。家庭破產之后,巨大的生活落差和心理落差刺破了他麻木冰冷的心,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開始孝敬父母陪伴妻子孩子……但老天爺似乎寧要他為他年輕時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一樣,家人陸續死亡之后,四代人竟最后只剩下了自己一個……遭受巨大打擊之后的福貴買了一頭老牛,繼續生活著或者說與生活的苦對扛著。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誠哉斯言,福貴他也是如此,在經歷父母離去、妻子兒女離去的雙重打擊之下仍然不放棄接下來的生活。揆諸現實,可能有人會說,小說終究只是小說,當下哪有這么多苦難需要一個人去承受?但小說是講邏輯的,而現實從來不講求邏輯,甚至現實生活帶給一些人的苦難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我曾在網絡上看到現實版《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他的一生便是如此,老伴子女離去,兄弟大哥離去,只剩一個不太聰明的弟弟和一條老狗。
但老天似乎也不是絲毫不近人情,有人在遇見他的十年后再次看望了他,本想著這位“福貴”該是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了,但當真正見到他時才發現原來生活終究還是會柳暗花明,他再次娶妻并擁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在撿廢品的日子里他依然堅強地生活,照顧著自己的弟弟……當有人好奇問起他這么樂觀的原因時,這位老人回答:“向前看!”。看似簡短的三個字卻緊緊圍繞了他的大半生,在經歷悲喜交加之后仍然不卑不亢,生活依舊有人間煙火氣。其實,往事迢遞,我們本就不應該踟躕不前,我們也應該擁有這樣充滿希望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夠支撐自己走過一個又一個漫無邊際的夜晚,走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正所謂,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世間之事總難一帆風順,因此學會怎樣“苦中作樂”便成為一門學問,而《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也生動詮釋了怎樣用自己瘦小的身軀去支撐一個強大的靈魂,去破解生活帶給他的種種難題。上天總愛捉弄世人,因此困苦是生命的本色,但世人也要勇于反抗上天,因此不論生存與生活,都要在凡塵中掙扎,即使筋疲力竭,倒下也要再堅強地站起來,繼而走完自己的生命旅途。正因如此,人只在自己站起來之后,這個世界才能屬于他。
山高水長,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我們不用和別人比,不需要在乎別人怎么看,真正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認真過好這一生。王小波曾說:“我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后代。而是來看花怎么開,水怎么流。太陽怎么升起,夕陽何時落下。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場偶然,我在其中尋找因果。”我想不管是小說的主人公福貴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福貴”都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明白了活著帶給他們的禮物。他們為了活著而活著,因為只有活著才能創造一切可能。只有活著并且不放棄活著,只有不放棄活著并且笑對生活,才能夠真正的活著。這可能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最好詮釋了吧。畢竟,滿懷希望才會乘風破浪所向披靡。
掩卷深思,與其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我更愿意將目光放在今天,繼而展望未來,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活著的意義,探索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價值。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卻也是對自己一生的一個交代,它可能開始于理想,但絕對不結束于理想。
最后的最后,愿我們都能清醒地活著,明白活著的意義,擁有一個似錦的前程和一個要追的夢!
活著讀后感20
我很抱歉,做了一個不算忠實的讀者。我以極度不單純的動機,抱著能讓我哭的怎樣要死要活的態度,來“審判”這本書。因為他們都說這是一本關于人生,關于苦難,關于悲劇的書。
關于人生。
我對此并沒有任何異議。“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少年時沒有羈絆,便隨心所欲,恣意妄為。此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時家道中落,經歷生死,在欲望和現實的溝壑中掙扎,有了值得牽掛和在意的人。此時“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老年時“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所牽掛之人都做了生命中的過客,最后只能歸于寂寥。
關于苦難。
我只想說每一部小說都是用文字建立起來的第二世界,這個世界可以屬于書中的人物,也可以屬于把思想浸在書里的讀者,我在余華先生的這個世界里站成了一顆沒有悲歡姿態的樹,但主人公福貴從未真正平靜的苦難生活,讓我不安分起來,最終我并沒有在這個世界站成永恒。
被欺騙而不自知,輸光家產,氣死父親的福貴,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歷經生死而歸來的福貴。因患軟骨病而死的妻子家珍,因生產時大出血而死的女兒鳳霞,因獻血過多而死的小兒子有慶,被水泥板夾死的女婿二喜,吃豆撐死的小孫子苦根。走著走著就,家就散了。一場場來勢洶涌的暴風雨,沖走了他所有的家人。垂暮之年,身側有的只不過是一頭老黃牛。誰也不知道,這災禍卷走得到底是誰啊!看似可笑的情節,卻有最真實的感情以及最苦難的生活。我說的苦難是指生活,而不是人生。因為人生太大,不能妄斷。
關于悲劇。
在把兵荒馬亂的萬千思緒安撫在一頁白紙之后,驟然而起的“感同福貴之身受的悲痛”又驟然而落。木心說過:如果頓悟不置于漸悟中,頓悟之后恐有頓迷來。是啊,悲痛不在己身,感同身受只不過是所謂的悲憫,片刻而已。
白紙上僅僅是一張人物關系導圖而已,紅筆劃掉死者人名之后,卻顯得尤為悲壯。如若真不算上那頭老牛,福貴就真真正正的是一個人了。按道理它不該不算啊!這樣,我又安下心來,雄赳赳,氣昂昂的為接下來的文字鋪平道路。對于接下來所寫出的一切,理由十足邏輯到位,便都可順利出現了。
我也不管我是否真會讀書,是否真的品到本書真味。但于千千萬萬字中,我只看到一句話福貴對“我”說的,“我全身都是越來越硬,只有一個地方越來越軟”。所謂悲劇,想來也乏然無味,僅此而已。
我有對于悲劇有異議,是因為我覺得他“慘而不悲,就不為悲劇”。
后來我就懂了,讀書的意義是讀書本身。悟你所讀到的東西就夠了,活著的意義便也是或者本身,不為外物,不被外人悟。
他們認為福貴在與于命運負隅抵抗,最終被命運屈打成招。呼到:好一個悲劇。其實《活著》講述的只是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余華說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士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世間的悲劇本沒有那么多,換一種溫柔得說法,就是:所有得悲劇都不完全。人心敏銳精明,將悲劇解說的精通,生要揪出所有苦難,可卻絲毫未察覺那總處在向陽面的美好。活著的悲劇大抵也不過如此了。要知道,面具既可偽裝,亦可美裝。所以,有的面具是不可以撕掉的,撕了就有點較真的意味了。和人間不值得硬碰硬,就太不值得了。
余華先生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大筆墨鋪敘。讓我們知道,原來福貴苦苦的一生有甜甜的家珍啊!她說,“我不累”。她說,“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她說,“福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若他在生命的盡頭,回想曾擁有一雙乖巧孝順的好兒女,定是含著笑的。這么說來,悲劇其實是用來自我評價的,用它來評價他人,這樣就顯得太單薄了。
故事的開始,福貴好好活著,活得光亮且油膩。故事的結尾,福貴好好活著,活得清楚且明白。這時候你便可以說他活得“好”了。
【活著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活著只為了活著_《活著》讀后感1100字05-23
《活著活著就老了》的讀后感02-26
活著活著就老了讀后感范文06-25
《活著》讀后感:活著,笑對苦難06-13
讀《活著》有感 《活著》讀后感11-07
活著活著就老了散文04-12
活著活著活著-說明文-高三01-12
散文:我為了活著而活著12-07
活著是美麗的-讀活著有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