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山不墨》的觀后感
一、《青山不墨》介紹
《青山不墨》是一部史詩級電視劇,馬永祥作為貫穿全劇的中心人物,其命運所承載的歷史風云所彰顯的時代脈博,在厚重感上堪比黑龍江傳統史詩伊瑪堪、摩蘇昆、烏欽中的英雄,份量足以承擔起史詩架構。傳統史詩通過固定講唱程式,以武功高強智慧卓越的英雄攻城掠地,殺邪惡于戰場,最終獲得勝利而告故事圓滿落幕,達到傳播史詩英雄胸懷部落、征戰沙場、造福一方的英雄主義氣概和不朽業績目的。劇情圍繞著破壞和保護森林資源這種事關林區生死存亡和國家生態安全大事件展開,無論從英雄人物選擇,矛盾沖突設置,最終團圓結局來看,都充滿著史詩元素和氛圍。
二、《青山不墨》觀后感(精選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山不墨》觀后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青山不墨》的觀后感1
近段時間,我正在收看央視一套熱播的《青山不墨》。
《青山不墨》一部反映新中國林業建設的電視劇,由王洛勇、李幼斌、顏丹晨等主演,它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國建設初期,林業工人為建設林場,建設新中國付出的艱辛努力。
《青山不墨》對場景的真實性,對細節的真實性要求很高。特色非常明顯,環境真實,人物面臨的困難重重。
開篇一陣暴風雪就撲來。一批新來的工人到達火車站。這批工人來自山東,這么大的風雪也讓這批工人不是很適應。道路結冰,走路都會跌跤。煎餅凍脆了,掉在地上都碎了。一個晚上,雪就把房門堵住了。
細節上,人們講話嘴里呼出白氣,眉毛掛著冰渣,房屋屋檐掛著冰簾,劇中不僅有熊瞎子在出沒,更有老虎在出沒,還有狼也在出沒。在這樣的環境下伐木,工人的勞動強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實這些內容起初并不能吸引我,直到我看到第一作業大隊隊長王胡子面對困難(糧食不夠,工作條件艱苦,任務重,伐木人手不夠,人心不齊,鋸子作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夠用。)覺得任務不可能完成,就不愿接受任務,結果被書記撤了職。王胡子干脆自己給自己放假,不上班。隊中的幾個工人不服從新隊長馬永祥的指揮,甚至有人說他頂替大哥王胡子的職位,這是“豬八戒啃豬蹄”。我很擔心也很好奇,馬永祥能翻過王胡子(馬永祥的結拜兄弟)這座大山,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嗎?我迫不及待想第二天接著往下看。
劇情出乎我的意料,他倆怎么和好如初的,我反復看了好幾遍,想弄清原因。原來,王胡子非常誠實,認為任務指標不可能完成,他做不了隊長,書記撤他的職他不鬧情緒。結拜兄弟,一起從日本鬼子的槍口下逃出來的馬永祥當隊長后,王胡子不在背后說風涼話,而是故意鬧情緒不上班,逼馬永祥大膽拿自己開刀樹立權威,助馬永祥建立威望。
馬永祥是無私奉獻的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對國家有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這些林業工人在國家建設需要木材的時候,拼盡全力支援國家建設。在沒有機械工具缺少糧食的困難情況下,馬永祥通過琢磨改進工具,提高效率來完成任務。他發明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安全伐木法,用一線工人的智慧提高產量。又在高產穩產的同時樹立起植樹造林思想,實現了越采越多永續利用的生態循環。
劇中,林業工人馬永祥勇于突破、大膽改革,“計件工資”、“營林承包”擊碎落后體制,帶領林區闖出一條新路。在林區綠色轉型時期他帶領家人種樹,成立護林隊與濫砍盜伐、毀林賣林的犯罪分子斗爭。其事跡和精神感動聯合國,終獲聯合國綠色環保獎。
觀看《青山不墨》時,我對劇中人物馬永祥佩服至極。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不抱怨,不畏懼,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大膽創新,以國家利益為重,替林業工人著想。他既給工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提高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又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砍伐任務。他無愧于全國勞模的稱號,他的心系林業、勇于突破的精神深深震撼著我。
由此我想到了班級管理。班里總有幾個調皮搗蛋,自律性差,整天惹是生非,讓任課老師頭疼的孩子。這些孩子,我也是絞盡腦汁,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希望他能有所改變。比如,小付同學,不會吹笛,我親自教他;紀律不好,給他管理別人的機會,想借此約束他自己;學習不好,肯定他其他方面的長處,給予其信心;作業方面,可以給他靈活,只要他能掌握所學知識;不放過他的任何一點進步和優點,發現就全班表揚;經常和家長溝通,家長態度很好,但效果基本沒有。自己做了很多努力,感覺效果不大,盡管和他交流,他態度不錯,只是沒達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心里有點失落。這些孩子,就是班級管理中擺在我面前的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困難,仍然需要我的耐心,我的智慧。
總之,我遇到的困難,和馬永祥的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我要向馬永祥學習,敢于直面困難,多向名師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創新工作。
關于《青山不墨》的觀后感2
跟隨央視一套熱播的大型生態文明題材電視劇《青山不墨》的觀看,伐木工人一次次喊山“順山倒”震撼了我的心靈。劇中的環境、場景、人物、情節是那么的真實,那么的'熟悉。我是上世紀70年代初來到伊春市美溪林業局的,這就是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我就是在這些故事的情節中長大的,就是這些平凡的林區伐木工人工作生活,一旦融匯到中國故事這部大書中,就引起了無比的心靈震撼。
劇中通過伊春林區創業、改革、轉型三個歷史階段,充分展示了林業工人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無畏精神和林區人紅色基因的傳承,譜寫了林區人弘揚馬永順精神、紅松精神,守護大森林的贊歌。演繹了林業工人由大肚子鋸、彎把子鋸伐木到油鋸伐木,由人工和牛馬牽引原木到集材50的使用;由利用河水的流送到小火車和汽車的運材,由采伐到種樹以及天保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各個階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馬永順是全國勞動模范,我是聽著他的事跡長大的,可以說他的事跡家喻戶曉,老幼皆知,通過觀看《青山不墨》我又重新感悟他的事跡,又一次震撼了我的心靈。他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14次接見,他一個人為國家伐木36500棵樹,退休后主動義務造林,直到晚年實現了向大山“還債”的夙愿。
孫海軍的事跡讓我感受到了林業工人的責任和擔當,他是育林功臣,所經歷的整地刨穴、植樹造林、打帶撫育的活我也做過,感同身受。他清醒地認識到山采伐禿了,林區的根就沒了,他栽的樹如果按照兩米的株距計算的話,可以繞地球一圈,這樣的事跡又一次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這是一部跨越70年的生態文明題材電視連續劇,他就發生在我的身邊,可我卻覺得他就是那么的平凡。如今,重新回顧那段歷史,真是處處平凡襯托的就是偉大,處處微小彰顯的就是豐碑。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匯聚了老一輩林業工人的英雄群體,為了全國的開發建設,用鮮血和生命貢獻了巨大力量。“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在劇中我看到了我的父親和外公的身影。我父親上世紀70年代來到伊春,就在林場小隊當工人,起早貪黑,冬季伐木季節還有農村來的牛馬套子的親屬住在我家,和我父親一起去林場伐木運材。我的外公也是老一輩林業工人成長起來的領導干部,在我的記憶里他永遠在上班,幾乎我見不到他。每天早上我醒來時他已經上班了,每天晚上我睡覺了他還沒回來,尤其是冬季他更是頂著星星上班,披著月亮下班。上林場,去小隊,同工人一樣,戰斗在伐木的第一線。那時的我對外公是敬畏的,現在通過觀看這部大型生態文明題材電視劇《青山不墨》,我才了解外公當時的生活和工作,從心底升起了對外公的敬仰,外公也給我帶來了心靈的震撼。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這部波瀾壯闊的電視連續劇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沿著時間的脈絡、隨著時間的推移,把林業三代工人的歷史使命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真實的展現了老一輩林業人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面對森林的過度采伐,林業工人陷入思考,進行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探索和變革,開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生理念。
這部電視劇質樸、純真、自然、清新,語言詼諧幽默,東北話貫穿全劇,配合藝術手法的運用,展現了東北人純樸豪放的性格,像大山一樣厚重、像冰雪一樣純凈、像紅松一樣挺拔,面向困難,敢于挑戰,敢于拼搏,敢于擔當,無私的奉獻;面向死亡,不畏懼,不退縮,沖鋒在前。這種品格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承載著光輝的歲月,遺傳著老一輩林業工人的基因,激勵著林業工人的后代,脈脈傳承、永無停息。
讓我們用不負綠水青山的使命,來描繪“青山不墨千秋畫”,譜寫“綠水無弦萬古琴”。踏著老一代林業人的足跡,為“讓伊春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貢獻力量!
關于《青山不墨》的觀后感3
近日,以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同成長為主題的大型生態文明題材電視劇《青山不墨》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劇中的一段話令人深思,發人深省:“這水有靈、山有靈、樹有靈、人是靈中之靈,水走彎道、山走起伏,這樹跟樹得在一個林子里,它才能長高長直溜了。人哪,也是這樣。
《青山不墨》以伊春林業戰線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林區三代人英模事跡為主要素材,藝術再現了伊春林區創業、改革、轉型發展的三部曲,描繪出“綠水青山永續利用”的多彩畫卷。
《青山不墨》的播出,讓我慢慢走進了那個時代,“渴飲雪、饑啃饃”,見證了林業工人在艱苦的環境下戰風雪、斗嚴寒,為共和國建設、為保護生態做出的貢獻,付出的艱苦努力,更為林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們有擔當,不求回報,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動人事跡,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煉出來馬永順精神、紅松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在這片黑土地上譜寫多姿多彩的人生樂章,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發展的基石、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最美勞動者。
作為一名林場職工,我一定牢記囑托接力奮進,綠色崛起勇毅前行,讓英模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發揚光大,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為新林區的發展改革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同時,也要教導我的孩子繼承和弘揚老一輩艱苦奮斗的精神,讓馬永順精神、紅松精神在林區新一代青年人身上發揚光大,以林業英雄為榜樣,在精神上勇于擔當、積極進取,在工作中踏實肯干、吃苦耐勞,不斷磨礪自身,更好地守護好綠水青山,為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關于《青山不墨》的觀后感4
按照局公司黨委工作部署,觀看《青山不墨》,暢談心得體會,做為一名基層支部書記,在觀看這部電視劇中我感觸頗深。
電視劇《青山不墨》描述了伊春國有林區七十載風云變幻,三代林業工人浴火涅槃。譜寫了小興安嶺林區吟唱感動新中國奮進三部曲,謳歌了幾代林區人歷經生產建設、改革開放、綠色轉型不同歷史階段,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動人事跡。經過林場黨員干部觀后研討中,使我充分認識到這部電視劇的現實教育意義。
深刻認識到伊春林區開發建設、轉型發展的艱難歷程,我一定要傳承和發揚老一輩林業人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擔當,在伊春國有林區三次創業過程中繼續愛崗敬業,勇于奉獻,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投身伊春國有林區生態建設保護的實踐中和轉型發展的創業中,為建設美麗的新林區而努力奮斗。
關于《青山不墨》的觀后感5
我觀看了著電視劇《青山不墨》,這部電視劇最大的特點是臺詞硬朗,型透了諸多東北黑土地上“豪橫”的林場工人形象。這種豪橫,有著諸多的精神來源。因為劇本創作層面上,角色非常扎實,所以這部電視劇人物鮮活、精氣神明確。外加上幾位戲骨級演員的加持,林業工人最直接的豪橫,就體現在伐木工作上。這是一項艱巨的重體力工作,一般體格的工人確實承擔不了,所以,在劇作當中,“順山倒”配合上工人們的伐木作業場面,可以實現對該劇以伊春林區不同發展時期的重要事件為線索,以享譽全國的馬永順、張子良等林業英模的感人事跡為主要素材,記錄并展現了伊春林業工人將茫茫林海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的”人間奇跡”,并呈現了一代又一代林業科技工作者,歷經生產建設、改革開放、綠色轉型等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畫卷。
該劇導演李文歧,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擅長拍攝東北題材電視劇,曾操刀《東北抗日聯軍》《愛在延伸》《雪城》《返城年代》等劇作。拍攝之前,導演李文歧攜主創團隊曾多次參觀馬永樣紀念館,博物館、資料館,拜訪林業工人及其親友,到各地方林業局、林場學習專業林業知識并查閱史獻。與一線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生活,切身感受他們的所做,同時,全劇所有畫面均實景拍攝,從原始森林到江河漢沼澤,從懸崖峭壁到深溝險壑,從伐區工棚到林場村落,展現了林業工人艱苦的作業和生活環境,高度還原了林區發展建設的場景,以及東北原始自然風光及風土人情。
【關于《青山不墨》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墨的詩歌06-25
關于墨的經典散文08-18
墨攻觀后感1000字09-14
關于《青山不老》說課稿09-29
關于青山書院的眷戀的作文04-06
關于循行數墨的成語04-26
關于清音墨染經典詩詞11-18
再見,墨墨500字作文12-25
再見,墨墨400字作文12-20
青山經典散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