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000字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000字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000字(精選4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000字(精選4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

  寒假里,我借閱了由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也許是出于對后進生的關愛吧,我對那些只要能幫助提高后進生學習的內容特別在心。所以,書中提到的“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一小節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又反復閱讀了三遍,覺得受益非淺,借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點滴感受。

  書中寫到:“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內容,第二天就忘了。對這些學生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必須使這些學生盡可能地多讀些書。因為在他們所讀的書籍里,在他們從周圍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經常會發現某些使他們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在他們感到驚奇、贊嘆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促使它加強工作。

  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差,就是因為他們的閱讀能力弱,對題意不理解,而我經常采用的方法是來到他們身邊,幫助他們讀懂題意,告訴他們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日復一日,他們的閱讀水平仍舊停留在原地,提高甚微。這樣一來,學生學得累,我教得更累。

  就拿在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中,考了不及格的學生——王錦陽來說吧。他那二十多分的閱讀題一分未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閱讀量太少,他平時根本沒有進行課外閱讀,因為他學習不夠積極,作業較拖拉,做題速度極慢,其他同學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卻需要半小時以上,這樣一來,他就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做作業上,少了許多閱讀的時間。常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還沒來得及看就得歸還了;《未來作家》報也是一發下來就被擱置在書包里;在校根本沒有時間看,在家又不愛看書,連語文書里的課文都讀得很少。因此,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像他這樣書讀得越少,理解能力就越弱,文章就越讀不懂;文章讀不懂,做題所花的時間就越多;做題時間一多,就越發沒有時間來閱讀了。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他的成績怎么提高得了呢?所以,要想使他的成績免于不及格,得借助閱讀來發展他的智力。只有讀書越多,他的思考才會慢慢地清晰起來,他的思維才會活躍。

  我以前經常鼓勵那些成績優異、學有余力的學生多看課外書,擴大閱讀量,增長更多的知識;而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他們多讀教科書就行了,以免分心。看來這一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可以想想,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后進生,就是因為他們不能讀好教科書里的內容,他們已經喪失了讀書的熱情了,所以他們的智力不能得到發展。我們不但要引導這些孩子多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而且應該讓家長們積極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現在,只要有學生家長向我詢問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對他們說:“請你多督促你的孩子看課外書吧!堅持每天看20分鐘到半小時,看完以后再讓他說說看了寫什么內容。這樣一來,你的孩子肯定會聰明起來的。”

  其實,在《語文新課標》里也提到:學生閱讀時間每天不少于30分鐘,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等。作為教師,有責任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特別是針對后進生,我們更要周密考慮,有計劃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書籍。在書籍的選擇上,可先從他們感興趣的那一類入手,引導學生去接近他愛好的發源地。對自然知識感興趣的,就為他選擇一些科普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少兒百科全書》等;對童話故事感興趣的,就為他選擇一些《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等。從一門學科入手,再去“點燃起許許多多的火堆”。因為閱讀時,書中鮮明的人物,動人的情節,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思想,勢必會引起后進生閱讀的興趣。后進生從閱讀中得到樂趣,從而不再感到學習的枯燥乏味,自然也就更喜愛讀書了。

  老師們,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個學生盡情地享受知識的雨露,讓我們的校園開滿閱讀之花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后,我首先對此書的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種崇拜之情,因為他是在不斷實踐、研討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這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書,能為我們一線教師提出這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并給自己帶來了對教育的一些新視點、新啟發,啟迪自己在現行教育環境下進行更多的思考。

  同時我還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模式等都與蘇霍姆林斯基時期有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仍有其積極的領導借鑒價值。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巨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能針對教師們的迷惑和不解,與教師交換,侃侃而談自己的教育體驗與心得。

  這本書有很多地方談到了學習,談得很好。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不斷完美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學習,才干獲得新知,增長才干,跟上時期步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著,我們不僅要不斷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會學而且樂學。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2條談到了教師要繼續學習,在第60條倡導教師要和學生共同窗習。“師生共同窗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態。”“師生共同窗習,是一種氣氛。師生共同窗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他站在師生關系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認識師生關系上都存在著一種“容器觀”,以為“教給孩于一杯水的知識,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識”,然而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觀點已不合時宜,杯子和桶雖然能盛水,但它們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動更新的無源之水。現今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來源廣,在某些領域,他們的知識甚至超過老師,因此現今的教育主陣地——課堂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窗習,共同提高的場所。誠如他說的“能勝任你現在的工作,是你繼續學習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動起來,學識豐盛起來。所以我們要學習,并以此增進學生的學習,我們的課堂應當是師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涌現,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得到知識的獲取與晉升,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當獲得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樣,通過對問題的共享和對話,師生在共同提高,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獲得相互的信賴和尊敬。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包含著關于協調的課堂的見解與建議。在《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談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書中所述:“學習上的造詣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造詣的標記,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詣。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贊成這一觀點。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式各樣的教師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顯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詣不看個人修為,只關注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后生常常顯得急燥,忽略了應當保護和培育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使得師生關系日趨緊張。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對教師的評價更科學,才干吸引教師在教學上自覺營造協調的師生關系,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充分施展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格的監視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就會想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就會坦率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他不會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考試時做小動作。在學習上取得造詣,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一條蹊徑。對于這一點,我以為應成為育人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種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感受都是愉悅的,教師在這樣的氣氛里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我曾經有過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行,以期達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讀完后,我深入認識到,上好一堂課后,應認真地整頓自己的教學思路,檢查自己的教學行動,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這樣傾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那樣才干在教堂中不斷地晉升自我,實現自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領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巧,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力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

  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歌德:“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莎士比亞說:“生活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沒有了太陽;智慧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書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書是知識的天空,書是無垠的草原。讀書一樣讓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悅。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修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

  暑假期間學校領導倡導每位教師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籍,我認真閱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通過此書讓我們體會到他的教學理念。尋覓他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的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的所在。讀理論性的書籍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抱著研讀的心態閱讀這本書

  蘇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長們建議,向教師們在日常工作中提倡進行一些創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實效的。從事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如此,那么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要精讀好這本書,必須要有認真研讀的心態,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條件。本書各條的內容雖也沒有明顯的條理性,教育觀點融合在教育敘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讀性非常強,通篇沒有晦澀的術語,語言明白如話。要消除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畏懼心理,靜下心來,一頁頁、一篇篇地去讀。可能在開始閱讀前幾篇時,會讀不下去,這樣也不能放棄,硬著頭皮讀下去,你會發現好象在聽一位忠厚長者的娓娓敘談,你會進入書中的思想境界。

  2、要認真閱讀書中的實例,領會作者的教育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個教育觀點,觀點融合在敘事之中。首先要認真閱讀書中的教育實例,特別是書中提到的教師的例子、學生的例子和學校中的實事,要認真體會作者列舉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礎上,再標畫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并作好閱讀筆記。在作閱讀筆記時,要反復體味作者的主要觀點,必要時,可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和讀書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點兩語也可。這樣會加深自己的閱讀效果。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蘇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許多事例,對我們理解作者的教育觀點,感悟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觀點的前后聯系,總結歸納

  本書的100條建議雖然獨立成篇,好像互不聯系,其實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體系是體現各篇短文之中的,我們在上一部分中,已經詳細分析了各條內容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聯系和總結歸納。這是閱讀好這本書的關鍵所在。例如作者關于“課外閱讀與獨立閱讀”的觀點,分別在16頁上、67頁、149頁下、166頁下、167頁上、210頁中、520頁等處涉及到。

  4、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閱讀蘇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論閱讀什么書籍,只有讀者進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會引起共鳴。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沒有艱深難懂的教育理論,也沒有玄奧晦澀的學術概念,作者猶如同朋友敘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了,我們閱讀他的文章,如同聆聽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敘談。特別是他文章中平易淺顯的教育理論和典型生動的教育實例,與我們的教育實際非常接近,能引起我們對作者提到的教育現象深深的思考。結合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閱讀蘇霍姆林斯基,會有更大更多的收獲。

  5、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學習優秀的經驗,并非把個別的方式、方法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運用其思想,要向優秀教師學習,就應取得某種信念。”

  這應當成為我們閱讀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對于學習優秀經驗,他還作過一個精彩生動的比喻:“我覺得經驗猶如盛開的玫瑰。我們要把一叢玫瑰從別的花園移植到自己的園地里來,為此,我們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這塊地的土質情況,然后再來移植。應當怎樣移栽呢?要連土一起移,不要傷根。而遺憾的是,有時人們卻不是這樣做。校長一聽說某座花園里的玫瑰長得很美,就對教師說,你們無去看看,把玫瑰帶回來,栽到咱們的園地里。于是教師就去觀賞盛開的玫瑰。馬馬虎虎掘出一株來,把活著的要都砍掉,有時甚至把花枝也折斷了,而這上面還開著香氣撲鼻的花朵呢。這樣移過來的玫瑰,沒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長和教師都很奇怪: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我們也像先進經驗的創造者那樣,該做的都做了,而經驗卻沒有生根開花……那就是說,這種經驗沒有什么可取之處,人們對它的贊揚沒有什么道理。以后,我們還是按照老章程辦事吧!”但愿我們都能從這移植玫瑰失敗的教訓中得到啟迪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

  有人說:“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別、最奇妙,最千變萬化的事情。”是的,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教育總是在變化的,但是教育也是最堅韌、最牢固、最不會變化的事情。古今中外,萬物改變迅速,但是人性進化緩慢,因此,人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人的學習與成長的過程有著普遍的規律可循,所以我們才會讀《論語》,讀《學記》,學習杜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從中獲取教育的真理,再度運用于現代的教育實踐。最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深受啟發與感染。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內心要始終深信,所有的兒童都有可能被成功的教育。在面臨兒童的每一次淘氣,每一次搗亂時,我們不能主動去和兒童發生沖突,兒童是經常在變化的人,他終有一天會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所以我們教師在感情上首先要保持穩定,要習慣在長時期內用心靈來認識接納學生,了解學生,只有你嫻熟的掌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你才可能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教學能手。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一次晚會上,他曾經聽一位女教師講,教師這個工作對她的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傷害,讓她不得不從這一行業退出。這種感觸可能很多老師都深有體會。學生、家長、學校工作等,所有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每一天對老師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所以在工作中我們應學會調節心情,盡量打消消極的心理,力求使自己做到不激動,讓自己平緩。同樣,在面對同學們的惡作劇時,我們要學會消除緊張,學會幽默。在面對家長的不理解時,我們要巧妙溝通,化解誤會。在學校工作繁雜無章時,我們要合理選擇輕重緩急,有始有終。

  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老師要善待學生,假如你的學生正在遭遇一些糟糕的事情,那么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遇到這種糟糕事你會怎么辦,當然不會見得提出開除、簡減品行分數之類的處理辦法。我們應首先去想如何挽救他們,如何幫助他們脫離困境。學生都是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們會銘記你的好,所以,老師們,做一個心懷善意的人吧。當這種內心狀態成為相互的,老師愿為學生著想,學生愿為老師操心,才能把師生感情真正培養起來。或許你說,學生遇不到什么實質性的困難,該怎樣與他們建立感情呢?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多觀察、感受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情感,從中感悟和體會所蘊含的情感,培養學生用心靈來感受這個世界。能用心靈感覺出別人情緒的孩子,就會變得謹慎、細膩、溫暖,所以我們要把兒童的心靈培養的能接受用愛撫、善良和熱忱進行的教育。

  老師要相信,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具體獨立的個體,我們要想方設法保持和培養每個學生的自尊心,理性的看待學生的個人成績和學習基礎,有些學生在一年級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閱讀理解等相關的習題,但有的學生要到二年級甚至三年級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善于判斷用什么方法、要多久、會有哪些困難,再判斷他們要大致達到什么樣的水平,針對他們進行仔細的分析,設定他們能完成的作業,這樣一步一步帶給他們提高學生成績,這樣亦步亦趨,對他們的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本身就是一種耐心的考驗和歷練。

  蘇霍姆林斯基還提到教師普遍頭疼的問題:批作業。日常工作中我們不僅要完成基本的備課、教學工作,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批改學生的作業,有的甚至能達到六七個小時,在批作業的過程中我們還會發現,很多同學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差錯,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會存在差距,讓你一度懷疑是自己還是學生的問題。其實這種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在之前低年級學習時,沒有把最基礎的知識牢牢保存在自己的記憶中,所以幫學生打好牢固的知識基礎是關鍵。首先要注意最基本的識字問題,在學習當中要帶有游戲的性質,因為兒童喜歡在各種各樣的游戲中進行練習,這能讓他們在頭腦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再經過不斷的各種各樣的練習,達成一種最基本的語言框架。其次,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知識內容,自主發現牢記不忘的部分,并為他們明確的判斷叫好、鼓掌,并神秘兮兮的告訴他們一個學習“妙招”,就是讓他們準備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來記下需要牢記不忘的知識。在學習材料后我們需引導學生之間開展互背互查活動,也就是防止遺忘的練習,從而起到鞏固的作用。

  其實,所有的理論、知識,都要去實踐才會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不管是學生學習新知識,還是老師學習新的教育方法。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本書值得反復研讀,并將給每一個閱讀者帶來工作的方向和便利。相信只要我們循著專業理論的指導,努力向著更好的方向去實踐,去前進,愿意付出,就會有收獲,就會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5

  第一次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是因為招聘考試中涉及到了相關的考點,想著這些偉大的教育家寫的書應該是長篇大論、晦澀難懂的書籍。

  但是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事實并不是我以為的那樣,里面所列的每個標題都是他的分享,看文章就像是在跟他對話一樣。雖然是初讀,但是體會很多,很多內容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下我結合自己這段時間教學的一些粗淺體會來談讀書心得:

  我的指導老師說過:每上一節課之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我們這節課到底要教什么,要怎么教。教學目的必須非常明確,教師應教會孩子什么內容,他們應掌握到什么程度,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學生學習落后和成績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對教材的首次學習學的不夠好。學生的意識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膚淺的觀念越少,他感到落后壓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對首次學習新材料就越有準備,課堂上的腦力勞動就會越有成效。”

  因此,學習教材的第一堂課,應成為特別的一課。這堂課必須進行得特別明確,我在教學到《10加幾、十幾加幾及相應減法》這一課時,首先我很明確要教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結論,我給出一部分關于十加幾的習題,讓學生去做,做完之后認真去觀察,做過的這些題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讓學生通過討論,自己去經歷發現規律的這個過程,最后教師再對規律進行一個總結。第一次孩子們發現規律可能比較慢,說得不夠完整,需要老師的引導。但是當我繼續出示一些關于幾加十的算式來讓他們找規律時,孩子們的速度明顯就加快了。他們在發現規律的這個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收獲的喜悅,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同時也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加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對這個規律有清晰明了和更深刻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4條建議中還提到:“成績不良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率,首先依賴于首次學習教材時他在課堂上當場有邏輯和有條理地工作到何種程度;不可只讓他聽同學們的正確回答和抄寫板書;一定要促使他自己動腦筋,耐心而有分寸地激勵他在每堂課上多獲得一點腦力勞動的成果。”這個建議給了我很多啟發。原來我在講評練習題時經常會讓孩子們一起回答,有幾次我就觀察到,我們班級有個女生總是在大家回答的時候不停地在寫,后來發現她其實很多題目并不會做,也不提問,于是在回答問題時“渾水摸魚”,等大家回答正確答案的時候趕緊寫上去。這樣交上來的練習是寫得不錯,但是等到考試還是不會做。所以每節課之前都盡量多去預設一下在哪個概念上、哪個算式上或者哪種題型中孩子可能會出錯,具體誰可能會出錯,盡量先解釋清楚,一旦出現錯誤馬上糾正,那么接下來的練習孩子花的時間相對就少一些了。上課的時候提問,盡量讓每個孩子都主動去思考,去動腦筋,不能在一開始就請會的孩子直接說出正確答案,應該讓他們去思考別人的對錯,去判斷別人的對錯。當一個孩子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后可以讓其他孩子對他提問,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和鉆研力,讓他們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產生更多的見解。

  這一學期,我面對的是一群7、8歲的孩子,他們剛剛從幼兒園升上來,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仿佛渾身充滿了力量,沒有一刻能夠停止。怎樣才能把這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強的、隨時準備出去玩耍的學生都吸引在自己的身邊呢?這令我非常苦惱!當你在上面講得口干舌燥,然而他們的腦子里卻在想著那些有趣的、令人神往和動人心弦的東西,不由得捫心自問:“怎么樣才能吸引住他們呢?”

  我在書中第35條建議中得到了啟發。“要掌握學生的注意力,就應深刻地了解兒童的心理和他們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小學校園,對小學生活充滿新鮮感,但又不習慣;對學習有好奇感,卻難以專心聽講;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這一系列特征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整堂課都能認真聽老師講。剛開始我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不能充滿感情地去上,感覺自己上課就像沒有感情的大學老教授,學生聽著聽著就走神了,結果一節課下來花了好多時間整頓紀律。后來看書所得的啟發加上不斷去聽課的感悟和學習,我才知道,一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知識設計有趣的環節和游戲,利用直觀教具,讓孩子發自內心對教師所講的內容產生興趣,再加上生動有趣的語言,把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結合起來,激起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自發想要去探究知識,邊聽邊思考,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疲勞和倦怠。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結合他自身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給我帶來啟迪,提供方法,使我不斷頓悟,獲得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正確學習的“靈泉”,同時也鼓舞了許許多多像我這樣的新教師,為我們在教育道路上指明方向,科學導航。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6

  在師范的時候就曾翻閱過《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當時就只是蜻蜓點水式地翻翻,沒有細讀,只留了個大致的印象,知道了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知道他還寫過一本書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他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讀他的書就像是在讀他的隨筆日記,書中記錄了很多教育教學的理論及方法。你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都能在書中得到解答。

  現在,越覺得很有必要再從頭讀讀《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蘇老很重視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他帶著孩子們到森林、湖泊去觀察生命的變化,用繪畫、寫童話故事等形式讓孩子們記錄所見所聞,他仔細地觀察每一個不同階段的孩子思維的不同發展。讓孩子們在自然現象面前發出驚嘆,發展智力是去自然界“旅行”的目的。“我們的觀察證實了兒童智力發展的一條很重要的規律性:兒童在課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這種腦力勞動越緊張,那末兒童就應當越經常得到知識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圍世界的形象和畫面就應當越鮮明的引入他的意識里去。”孩子總喜歡提問,在大自然面前會提出無數“為什么”的問題,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觀察的、觸摸的、聞見的一切事物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刻就像有一條鮮明形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孩子們的心里,這樣,他們的記憶才那么敏銳和牢固。他們在大自然面前提出的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問題使我們深為驚訝。可我發現,越到高年級,他們這種提問的品質卻逐漸消失了。日本實行小班化,一個班才20人,他們經常周游全國,學生每年有30天外出旅行的時間。在中國,我們的孩子每年有1次春、秋游的機會,可是孩子們真正觀察大自然了嗎?哪些孩子會向你提出:“老師,為什么花會有不同的顏色?植物的生長為什么這么奇妙?”又有哪個老師會和孩子們說:“我們一起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吧,看誰有新的發現。”孩子們對身邊的小草、花兒的形狀、湖畔的夕陽等事物并不在意,他們似乎對簡單的游戲、零食更有興趣。疲于工作的父母更是沒有時間帶孩子去踏青,他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甚少,獲得的感官刺激當然也有限。什么時候我們的孩子們也能在“思維的發源地”盡情暢游呢?

  日本的孩子在學習如何切割木頭,綁木塊,用鉆孔機打孔,他們還有上家政課。看到這些照片,我腦海里立刻想到的是蘇老對兒童勞動方面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1942年回到戰爭爆發前就一直熱愛著的教育崗位,從1948年到1970年,他一直是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他特別重視兒童在復雜的、有創造性的勞動中發展智力。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鉆研的智慧。”在帕夫雷什中學,有各種各樣的勞動試驗室。有的設計和裝配各種裝置、機械和一切的活動模型;有的是專門做物理實驗的;還有的是觀察植物和動物生命過程的實驗室。他鼓動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們積極參加這些活動小組,啟迪智慧的各種勞動教會他們思考,促進智力的發展。“這種對勞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在我看來,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發展思維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維終于因果聯系、機能練習和實踐聯系有關的那個極其重要的領域得到發展。”復雜、有創造性的勞動對孩子們智力因素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學做合一",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我們現在的學校里也設有勞動課、科學課。科學課向孩子們揭示生命科學的奧秘,他們無不為大自然生命物體的變化感到驚奇。但是他們用眼去觀察、動手去實驗的機會卻很少,因為沒有專職的老師,大量的實驗器材都閑置起來了,一些用語言無法解釋清楚的實驗活動能省則省。孩子們只能在腦海里形成粗淺的、表面的知識,這對他們的腦力發展是不利的!勞動課就更別提了,紙上談兵,對現實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作用。假如我們能把這樣的每一節課都扎扎實實去教給孩子們,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動手能力,那么我們的孩子大概也能日本的孩子一樣收獲到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了!

  以上是一些淺淺的讀后感受,胡亂想到什么就寫了。其實,每讀完一篇文章都會有一些想法閃過腦海,但都很零碎,以后要想到什么就要把它寫下來,整理以后也許就是讀后感了。

  我們提倡校園成為書香校園,讓老師寫讀后感是不錯的方式,寫讀后感的目的是為了讓教師多讀書,都能靜下心來讀書。最讓人擔憂的是大家別把讀書也像很多事情一樣變成“形式主義”了。我們老師先帶著一股書香氣吧,再把香氣熏陶給學生。讓我們一起讀好教育理論書,讀懂每一位孩子的心,進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靜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7

  在這個學期中,我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著作。讀完以后覺得這真是一本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要用心去品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后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而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于如何轉化“后進生”問題的深入剖析。眾所周知,“后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差、紀律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所以在教學中,對后進生的教學工作無非是教學中最難又最重要的一塊,就好比蘇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最難啃的硬骨頭”。這部分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但,而且這樣的孩子識字量幾乎為零,根本不能正常閱讀,因此學習上就會越落越遠。

  說起后進生,我真的是深有感觸。今年我接任了新一年級的班主任,班級中就有四、五名同學像書中所寫的這樣,不但所學的知識不能掌握,就連最常用的漢字都不認識幾個。而且這幾個孩子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愛與同學交流,比較自閉,性格十分內向。在與家長溝通后,發現他們從小就是在老人身邊長大,由于老人沒有什么文化,又不經常接觸外人,孩子們每天就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久而久之,養成了內向的性格。于是我開始耐心地去引導他們,想與他們多多溝通,可是每次交流都是我一個人在唱雙簧,這幾個孩子根本不會與人正常交流。后來我又想辦法,讓班級里優秀的同學利用課下時間來輔導他們,幫助他們多讀,多記,但到最后,還是一點用沒有。前一節課教他們識的幾個字,轉眼間下節課就又不認識了,所以就更不用提正確地書寫這些字了。所以在學習上,真是十分吃力,甚至有時自己都認為,在他們的身上是不會見到光明了,為此我真是十分苦惱,究竟如何才能充分調動這部分孩子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正常地與人交流呢?

  帶著疑問,我又繼續品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中所有關于改變后進生的部分,讀著讀著,自己便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書中的每一條建議仿佛都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般,讓我如饑似渴,深受啟發。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里,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后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后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讀到這里,我突然想到班里的一個孩子,在語文課上,所有要學習的知識他幾乎是聽不懂的,但是在一次數學課上,他出奇地回答上了一道計算題,當時我心里也為之一震,這個孩子雖然在語文學習上比較吃力,但在數學方面還是有一定發展的,于是便大大地表揚了他,自那以后,每節數學課上總少不了他高舉的小手,當然也會聽到他準確的回答。現在回想起來,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要想方設法尋找到孩子們獨特的地方,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可塑造的一面。我們的驚奇、贊嘆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小學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贊嘆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里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里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我們許多老師失去了等待后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后進生提高呢?作為一名教師要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后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黑暗里的光明,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讓每位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將為提高自己的水平、轉變自己的態度而努力!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

  通過幾天的閱讀之后,我覺得這本由B.A.蘇霍姆林斯基著作,杜殿坤編譯的《給教師的建議》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這100條樸實但充滿現實意義的建議,是每一個教師都必須聆聽的,因為在這里你可以看到許多對你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工作負擔十分有效的建議,我看了此書之后,學習并感悟了很多很多。

  總體來說這本書是專門面對教師的實用教科書,書中提到了教師怎么處理跟學生的關系、怎么安排自己的教學時間以及怎么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等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方法,書中所安排的場景跟面對的角色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在碰到的,所以在當作者每提一條建議的時候我就能回想我平時在生活中所碰到的類似的情況及自己的解決方法,在看了整篇的解釋之后我又時常在想自己的解決方法到底跟作者的差距在那,我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悟,我現在要做的又是哪些。書中還提列了許多跟教師的個人習慣有關的話題,比如:教師應當寫哪些計劃、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應該嚴格的把握自己的課余時間,盡量別浪費自己寶貴的私人時間,以求在教學上能有個全新的突破,書中許多建議都是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而來的,所以很適合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教育,因為我們剛踏入這個行業,要走的路還能長,要學習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所以個人覺得這樣的好書就好比一本人生的指導書,在漫長的教育路上當我迷失方向的時候我能用他來做我的指明燈,給我正確的解決方法,使自己少走彎路,給自己跟學生一條永遠只有前進的路可以走。

  具體的來說我感覺這書中的三條建議給我留下了最最深刻的印象,我想在這里提提我的感受和對書中良好建議的領悟,

  1、書中的第33條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書中講到:“在年紀尚輕的時候,應當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將至的時候而悔恨呢?”其實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首先像書中所說的必須點滴地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覺得書中給出看3種類型的書的建議是非常的有效,那具體哪3種書呢?

  (1)關于你所學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于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爭的書;

  (3)關于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能讓自己一輩子受用,我覺得在教書的生涯上這種類型的書都是好書,因為這三種書無論在心理上還是技能和思想上都有了提高,這正是年輕教師最欠缺的,作者在這點上可謂眼光獨特,很有可建性。

  2、書中的第50條學生負擔過重的奧秘在哪里,我們感到許多學生一種不好的做法(我們時常在看到),對于那些作為概括性的東西的本源的材料,本應當加以深入思考的,學生卻在背誦它,結果使自己的記憶負擔加重,以至在學生的頭腦里,連那些為了進一步順利學習而必須記住的材料,也無法保持,這樣必然有事倍功半的結果。那問題出在什么地方了呢?

  書中講的很明白,那就是正確理解教科書內容的重要性,而不是死記硬背,有些東西理解了效果就遠遠要好于背的,因為一個從意思上進行了理解,一個只是對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怎么做,我覺的我們應該像書中所指的(我對這點很贊同)讓學生知道“理解”的重要性,因為理解了,在碰到相關問題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很快出現你所想要的一切,所以請教師跟學生們注意在解決問題上理解問題才是關鍵。3。書中的第77條怎樣教會頭腦遲鈍的學生解應用題,其實像我這樣的數學教師時刻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在一道數學題面前,有些學生能很快的把題目做出來,有些學生卻不知所措。在這些解不了數學題的學生里我想大概就存在著像這本書中所說的兩種情況,一是他沒有學會思考,周圍世界里的各種事物、現象、依存關系和相互關系,沒有成為他的思考源泉。另一種是在他的記憶里一些基本的算式公式、轉算關系他都沒記住,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對各個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第一條存在問題的學生,我們就要進行碰到的事情來舉列說明,而不是一味的叫他背公式,死記公式;對第二條有問題的學生,我們就要對他細致的進行公式的講解,讓他在理解公式的基礎上去記住它,這樣學生就能靈活的使用公式了。在這樣相對性的解決問題辦法上,我們學生的成績肯定能夠更上一個臺階,而需要教師做的是給學生更多自己領悟的空間,在一段時間之后你就能看到學生有了質的飛躍。

  書中科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在各種建議下作者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讓每一個教師成為好教師。教師作為學生的啟明星還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書中的條條框框就是一個很好的規范,讓我們記住它,理解它,讓它成為我們前進的秘訣。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9

  品著作,悟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如何去教學?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給我們闡述了100條建議。其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了教育智慧,內容充實、分析精辟,又結合了生動且詳細的案例,深入淺出,啟人深思。因此,我將從下面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想。

  一、自身素質

  每一位教師在走上三尺講臺前都需要具備基本的教師素質。我認為,一是要有廣博和精深的科學文化識,這指的是要對自己所授教的學科有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儲備,以便能夠“授業,解惑”。二是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學素養,也就是說,教師要懂得教育理論知識、心理學知識來研究兒童的各項表現與行為,以便能夠選擇最適合孩子們的方法來教授。三是要有對教材的熟悉。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后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其實,我們不光需要熟悉掌握所授年段的教材,其余年段的教材也需要了解。例如,我是一名初中教師,在熟悉掌握初中教材的基礎上,我仍有必要去了解小學或是高中的教材,以便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加深對自己教學重要性以及有效性的理解,才有利于更好的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承擔輔助者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用心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所以,我們的教師首先要以“愛”開始,用愛去灌溉,去滋養,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對待,把愛融入到真正的素質教育理念去實踐。學會和教學方法相結合,將學生從沉重且乏味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他們的學習變得簡單;學會和學生互相合作,不再一味地宣示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而是懂得去讓學生更加個性化地思考,在思考中也個性化地活動,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體會學習的樂趣;學會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把學生引向一個真實、豐富、廣闊的生活背景,而不是讓他們的大腦里只有一堆抽象雜亂的數據,創造出一種“簡單”“有趣”“豐富”的課堂教學。這種“簡單”并不是單一,而是化繁為簡,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學生們能在周圍的不同環境影響下,還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趣”也并不是低級的玩笑趣味,而是一種創造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在每個人身上看到他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大開眼界看到自己。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在有時思想交叉碰撞的交集點上,啟發學生,讓他們能夠快樂的創造,感受學習的樂趣。當教學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沒有學生的自主活動,沒有思想的火花,沒有興趣的創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學。而“豐富”,則是需要教師組織多彩并激勵學生們的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愛的學科上或其他創造性方面懂的東西,超出教學大綱之外一點點,讓他們有一些自豪和滿足。如果這三點真正能夠得到滿足和體現,這樣用愛用心的教育,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

  三、書香伴人成長

  在《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有一個標題特別抓人眼球“一晝夜只有24小時,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我們總是每天忙于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為了教學成績一直在和學生斗智斗勇。下班后,又要忙于家庭。時間到底是從哪里來呢?答案是: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知識的渴求。狄金森也曾說過“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駿馬能像一頁跳著的詩行一樣——把人帶向遠方”。任何一個職業都需要不斷學習,教師更是。讀書,仿佛就是在和名家大師對話,多讀一些教學方面的書,就會時常驚嘆“這樣的情景創設會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那樣的環節設計好像會讓學生們更容易學會”。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增長知識面,創新教學新思路,提升課堂教學的水平。況且,在如此信息發達、科技高速運轉的時代,我們應當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的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勤讀書,善思考,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這樣我們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走在孩子們的前面,拜托“坐吃山空”的尷尬。另外,書讀多了,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就會學會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這節課給學生創造了多少收獲,又留下了什么不足;反思如何才能更好的設計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反思在班級管理中又有哪些做的不到位的?常讀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深刻的反省,既要正視自己之短,也要善于總結自己的優處和其他老師的經驗,從中提煉出課借鑒之處,為今后的成長夯實基礎。

  我們正年輕,還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唯有經過書卷的浸潤,才有可能超越自我,發展自我,創造教學生活和教學生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0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么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我總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么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老師。為什么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征。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愿望。

  課堂的四十五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難教的是什么?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難接受的是什么?”“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鑒的呢?別人的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么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系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后,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松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松、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后,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于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后,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鉆研。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1

  作為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困惑。由于經驗的缺乏,使我在開展教育工作中經常碰壁。前不久,我閱讀了學校發給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覺得受益匪淺,調解開了我心中很多的困惑。對于我這個個新教師來說,猶如是我在前進道路中的指明燈,給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作為一個新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最擔心出亂的環節就是課堂教學以及怎么樣應付后進生的問題。由于班級差異比較大,所以在課堂上如何針對不同班級的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方式,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大問題。同時,如何應對后進生,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所教學科是生物,在學生眼中是門“次科”,所以在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重視的情況下,后進生的問題更加突出。這兩個困惑一直都纏繞著,使我在教學中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當我讀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后,覺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年來深深困惑著我的問題終于找到了方向。

  從《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我在第一個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和第六個建議——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這兩個建議中得到很大的啟發:我覺得給我啟發最大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問題,而且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最初的小成功中滿足他的虛榮心自豪感,從而培養他的興趣。

  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幾倍;但絕大部分“后進生”都是由于好動,無心向學,課堂非常不認真所造成。

  所以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我們首先是要改變我們的看法了,對“后進生”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為轉變"后進生"就是為其補課,提高成績。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學生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那么該如何做呢?

  對于學生我們應采更多的是要發現他們的的優點,哪怕是肯定平常學習生活中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也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教師的肯定是對他們一種莫大的鼓舞。我們每個人都是喜歡被肯定,更何況是未成年的中學生。例如,在一次的公開課的課堂中,我發現一個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平時課堂好動的學生勇敢地舉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勵下正確地回答了問題。當場我就讓全班同學表揚了他,課后,我又單獨以進步獎獎勵了他。從此,他上課的積極性高漲了,學習生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其次,借助集體的力感染后進生,因為學生生活在班級群體當中,環境的感染力是最大的。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使后進生在環境中獲得進步呢。首先要把學生按照成績分成小組,要以好帶差;讓學生養成互助互學的良好風氣。自然他們就愿意交了。要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大家庭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樣整個班級的學期氛圍也會越來越高漲,后進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幫助。

  在第十六個建議——學科教學中地學生積極活動地內容和第六十四個建議——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地腦力勞動中,使我明白如何更好地控制好每一個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當課堂教學只以教師為主體,許多學生似乎在下面認真聽講,不停的做筆記,似乎課堂效果不錯。但當教師讓學生復述剛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后,我不得不承認,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他們只能先聽,先抄。在講課之初,我們并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說,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讀了這本書后,讓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得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并且更應該吸取別人寶貴的經驗。讓我們能夠在經驗中總結出一套有效率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不可能一種方法用到老。我們在善于總結自己經驗的同時,更應該閱讀和借鑒其它老師好的,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多樣化,堂課效率高。教無定法,讓我們在總結和借鑒中不斷提升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2

  以前也讀過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但是一直沒有讀完,斷斷續續地讀了一部分。一忙,就放下了,給自己的懶惰尋了個借口……

  這次,于老師給這些骨干教師布置的作業,截止到今天下午,終于逼著自己讀了一遍,有一點點囫圇吞棗的嫌疑,但總歸是瀏覽完了,感覺應給自己一點鼓勵^_^。

  經典就是經典,經歷過實踐的歷練,這些建議在時間的長河里依然燦爛無比。建議中都是我們熟知的事情,似乎每天都會在我們身邊發生,離我們那么近,好多列舉的反例自己似乎就曾經也犯過類似的毛病……每一條建議,都似是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那是一種對教育和教學發自內心的熱愛,閱讀的過程就是我們對蘇霍姆林斯基敬仰的過程,也是令我們感慨萬千的過程……

  現只能采擷點滴片斷,分享一下讀書心得。

  一、教師的重要任務要教會兒童學習

  第四九條建議,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小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兒童使用工具,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這個工具去掌握知識的。”這種工具裝有五把“刀”——即五中技能:讀、寫、算、觀察(周圍世界的現象)、表達(自己所見、所做、所想和所觀察而得到的思想)。

  聯系我們的課堂教學,這五種技能中,后面兩種應該屬于課標中要求的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范疇。平常老師們定位教學目標時大多是教會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對于這兩類目標還沒有被所有的老師所重視。于是同樣作為數學老師,課堂也就有了千差萬別。有的人能夠把數學課也上得有聲有色,在數學課上學生同樣也能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培養,而有的老師課堂上卻僅限于學會知識與技能,留給學生的就會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數字和加減乘除計算的課堂。

  表現在學生身上,如果對于觀察和表達兩項技能教師引領培養到位,我們平常所說的“學生素質”就會非常好。這樣的問題在賽課等活動中會有淋漓盡致的表現——好多老師在比賽時總會打聽承辦學校的老師,哪個班的孩子“素質好”“會回答問題”,一般不會打聽“哪個班的成績是第一”,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盡管它們之間并不矛盾,“素質好”“會回答問題”的班級,成績一定不會差到哪里去,但這樣的班級卻未必一定是第一。因為這樣班級的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實施的是全面的教育,他們的眼光不會僅僅停留在每節課的知識點上,他們會關注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會給學生更多的機會進行觀察、思考和表達,從而學會學習。現在對比這條建議,才更加明確這樣的課堂其實就是在教給學生學習的“工具”。

  由此,我更加明確了自己課堂以后的努力方向,不要怕浪費時間,在課堂中要充分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實踐這條建議,其實也就是在實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

  二、課堂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的教育素養

  從課堂最直觀的角度出發,學生是第一位的,首先能夠看到學生的表現,可是這表現卻直接來源于教師。課堂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節奏的快慢、氛圍的營造、問題的設計、思維的進程……都是由教師一首策劃和實施的,因此教師身上肩負的是策劃和主持雙重的責任,學生課堂的學習和體驗也都會因為不同的教師而有不同的效果。

  “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后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真正的教學能手必有豐富的情感”。“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對方(學生)發表討論。他提出問題,邀請大家一起來對問題進行思考。”

  這短短的兩段話中滲透了對學生的愛和課堂教學的方式。如果不愛學生,教師的課堂上就不可能由豐富的情感。只有從學生出發,在課堂中才會跟學生建立起一種密切的交往關系。

  我們在閑談時曾經不止一次談論過,身邊比較優秀的教師課堂。經過分析,一致感覺幼兒師范畢業的老師課堂的感覺要比普師畢業的老師更親切、課堂氛圍更好,在師生都投入的課堂中教學效果也有很大可能會更好。細想下來不無道理。幼師專業的老師應該屬于“全面發展”,文化課和藝術課并重,甚至對于孩子情感教育方面有更大幫助的藝術課地位更高。好多人對孩子有著濃濃的愛和尊重,她們的情感會很豐富,在課堂上語言會更有親和力,首先為營造一個充滿愛的氛圍奠定了基礎。

  ——這是我們學校的環境下存在的一個現象,并不代表全部,不管是什么專業,心中只有對學生充滿愛,課堂上才會情感鮮明,才會讓課堂教學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這其中語言的修養也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教師,如何讓我們的課堂真正變成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樂園,如何讓我們真正成為勝任學科教學的能手呢?只有讀書、讀書、再讀書了。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有了更深的感慨,原來我們日常的各種工作,還可以做的更細致、更科學。通過閱讀,讓我有了重新審視自己課堂的機會,也為日趨淡然的心再次點燃了追求的激情。現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爭取做到多讀書,多在課堂上實踐,多思考,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真正意義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3

  最近正好有機會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靜下心來細細品位,在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背后蘊涵的是如涓涓細流般的教學理念和反思。

  我是第一次承擔一、二年級的教學任務,之前我一直認為現在的一、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上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有良好的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后盾,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得心應手的,但是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徹底改變了我一有的想法,學生的基礎差異之大、反應速度之大都是令我驚訝的。有時候我甚至在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就在這時候我接觸到了這本書,里面有關介紹兒童特點和后進生的文章對我啟發很大,看了后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88至94頁中作者給教一年級的老師提出了一些建議,還提出了要研究孩子們的思維特點。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首先是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一個人的思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思維,一種是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是客觀存在的,那么我們的學生對學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作為老師首先應該承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平靜地接受他們的一些“落后”。但是更重要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做的是,怎樣平衡學生這種片面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況,找出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去努力:

  一、教會他們閱讀。

  國家教育總督柳斌說過:“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有經驗的生物、物理、化學、數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象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的留下來講,學生看見了越過必修的大綱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勵著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讀那些書,這也就是閱讀的興趣。

  是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中領悟到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的空間,讓學生通過上網或從課外書籍中尋找閱讀一些與數學有關的資料、背景;在課堂學習中也要選取適當的時機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提高自學能力,這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的培養。

  二、要教會他們思考。

  很多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是因為不愿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使。“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后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作為老師,要給他們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幫助,創造一些思考上的“樓梯”,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

  三、珍視他們的好奇心。

  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我們要特別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們成年人不斷地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應付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

  四、給于他們學習的自信。

  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時候一個無意的動作就會給他們的心靈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簡單的表揚都會在他們的心理激起層層漣漪。以前班上有個學習很困難的小女孩,就因為我讓她每天幫我收作業本從此數學課就成了她最盼望上的課了,她和媽媽的交流更是震撼了我的心靈,她說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了,這是她第一次有機會幫老師做事情。看著她每天那么負責地收著作業、上課時那么端正地坐著、那么認真地聽著,我的心里真有些說不出的滋味,這個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執著觸碰著我心靈最柔軟的角落,我開始思考是什么讓我變得冷漠?是我自己還是這個繁雜的社會?我是否能堅守住這片柔軟的角落?讓我們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評時注意點方式方法,在責問時多點耐心傾聽,多給他們學習的信心!

  那么是不是做到了上面這些就一定能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變得好起呢,不一定吧,應該說,一個孩子的變化遠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快,它需要時間的考驗,需要我們教育者以極大的耐心去澆灌這些剛剛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點耐心、多點希望!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4

  最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感觸很深。終于知道當一個老師是多么不容易,特別是當一個好老師尤其不容易。一個好老師不僅要有高深的學問,還要有許多教學技巧,老師要不停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促使學生不停地進步與發展。

  這本書里有幾條建議對我影響很深,雖然我還是一名學生還沒有走上教師的崗位,但我想這對我以后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作用,它教會我怎么去做一個好老師。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興趣的秘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于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么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這樣說有什么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里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于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那我們老師應該想辦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

  再者呢,書中還大量寫了閱讀的好處,在談到后進生的時候,如果老師只讓他們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這樣是特別有害的,這樣只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壞習慣,讓他們變得更加遲鈍。而改變他們學習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盡可能地讓他們多看些書。老師要挑選一些適合他們的書籍,這些書籍要引人入勝,要讓學生盡可能自己去發現這些書與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聯系,讓他們發出更多的疑問。隨著閱讀量的擴大,這會對他們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們的思考就越清晰,他們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老師要激發學生對閱讀科學書刊的興趣,這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

  最后,書中還提到了不要把打個分數作為檢查知識的唯一標準。在檢查學生作業時,老師習慣于給學生評分,有的分數很高,有的就會不及格。作者建議老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如果你給學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傷害,以致于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從而自暴自棄,放棄自己的學習。評分是一種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師給學生的評分應當包括學生一段時間的勞動,要包括學生的回答、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外閱讀和實際作業。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評分方法和評分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過老師的眼睛的,他們就會根據老師的要求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老師對他們的評分也會使自己很滿意,也就不會出現不及格的情況。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菲淺。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著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5

  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仰慕已久。有幸得此書一本,潛心拜讀,感觸頗深。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和引經據典,而是以比較親和的建議的形式,通過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實踐中的大量的教學實例,針對我們實際教學中面臨的困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

  閱讀的過程,猶如在與智者對話。書中每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實例都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書中每一條建議的真知灼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尊重差異,傾心投入。

  在第一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強調“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的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的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這段通俗樸實的語言一定會引起每位讀者的共鳴!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每個孩子性格各異,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種所謂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異的孩子身上,本身就違背了“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

  尊重個性差異,是教師必須遵循的教育教學原則!

  但實際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對學生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也側重于分數的高低,而對于后進生的補差工作也多采取“補課”的方法。換一種角度講,我們不二地承認孩子間的個性差異,但我們卻沒有遵循這一規律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

  在這方面,蘇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鑒。針對像費加一樣的后進生,蘇霍姆林斯基專門為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借用民間引人入勝的一個個小故事,編寫了大約有200道應用題。他還為費加收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以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

  在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時,我想,每位讀者篤定會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敬業精神所折服。

  二、重視閱讀,提升素質。

  關于閱讀,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中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點,多次被提及。他不僅強調學生要加強閱讀,教師更要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不經常閱讀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說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個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書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

  閱讀,對我而言,在平時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是個被忽略的環節;我也沒有養成每天堅持閱讀的習慣。即使平時閱讀時,也欠細細品味和深入反思。從現在開始,要在閱讀上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

  三、勤于反思,寫作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46條建議中提出“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教師日記并不是什么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像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魏書生等這樣的教育大家,都有堅持寫教育隨筆的習慣。我曾有一段時間,堅持寫了十多篇教育隨筆,隨時記錄了自己或課堂教學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學環節處理中的不足之處,或班級管理中的困惑和收獲。每次翻看一下電腦中的這些文章,都會情境再現且深有感觸,甚至感到意外和驚奇。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樣,“記日記有助于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只可惜,我只堅持了很短一段時間,若能持之以恒,記錄下工作中的點滴瞬間,我想,我積累下來的一定會是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自身也會迅速成長起來。

  由于諸多原因,《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滲透于其中的許多思想精髓我還不能完全領悟,這本書還需要進一步閱讀,仔細品味和反省。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6

  按學校的要求,本學期我精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對其中的前三十三條進行了精讀。

  不愧是一部教育學的經典,字里行間流露的教育智慧,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中滲透著對教師內心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感覺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這本書一開始,便反復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讓我了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里,切忌“一刀切”,對孩子要個別對待。這一觀點貫徹整本書,是一切教育教學的基調。

  對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本學期開學伊始,為了增加孩子們的文化底蘊,我制訂了一份誦讀計劃,本想這個學期,讓所有孩子熟練背誦掌握二十四首古詩、三十首晨誦詩、一百句增廣賢文的。對于古詩和晨誦詩,多數孩子背誦很順利,在課堂上,隨時講完隨時就掌握了,可是關于賢文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可能是因為孩子第一次接觸古文句式,在講解意思時興致勃勃,聽得很認真,可真正背誦起來,遠遠沒有晨誦詩容易,有的孩子反復背誦,痛苦不堪。開始時,我很著急,逼著孩子被,覺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這樣,本來是一件老師學生都受益的事,本該是高高興興地積累,積極地接受的事,卻因為這樣的逼迫,變得緊張和不安起來。

  當我讀了,這本書中的第一個建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一段話:“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要善于確定:每個學生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這句話,抄錄在自己的學習筆記上,反復讀著,漸漸感覺到自己的果斷。對一部分孩子來說,能背誦晨誦和古詩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至于賢文,他能跟著享受賢文故事中的樂趣,能流讀下來,在別人說起這句賢文時,他能夠會心一笑,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對于那些記憶力好,愿意背誦的孩子來說,可以作為一項挑戰,在背誦中獲得成就感。于是,在本學期后半部分,我改變了觀點,只是大力表揚背誦好的,至于背不下來的,能讀就行,這樣的規定,讓部分孩子如釋重負,我的心里也輕松了許多。

  沒有抽象的學生,這是前輩的經驗之談。若運用到教學中,課堂任務能夠分層次地布置與驗收,相信孩子們會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較多的現狀,使這一措施操作起來稍有難度。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終主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呵護孩子的心靈

  所謂的后進生,只是在行為習慣和知識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對于他們的額轉化,則是我多年來頭疼的問題。如何能讓孩子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首先要賞識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自信與關愛中成長。

  渴望被別人信任和重視,是每個人來自內心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聽到贊美和賞識時都會喜上眉梢,心里會為之一動。而對于孩子來說,這種渴望更加強烈,希望得到他人的羨慕、好感與贊揚,渴望得到老師和其它成人的尊重與賞識。

  關于這一點,我曾嘗試著運用這個教育規律,成功轉化過幾個所謂的后進生,可是這些孩子往往會出現反復,這段時間表現很好,可是不能堅持,這就是對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戰,始終相信孩子的本質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過程中也是要經歷刀刻的苦楚的,因此,當看到費盡苦心有所進步的孩子,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調皮和刁蠻時,我也學會了冷靜,你再調皮,你還是有可可以讓我抓住的小優點,你記憶力好,就讓你檢查別人背誦,當這位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時,他的心思,也許會慢慢轉變。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讓我困惑許久的問題在這里找到答案,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項高尚的工作,不斷的結合理論加以實踐,不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用心去愛每一個孩子,去教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充分感覺到的愛心、耐心和關懷。我相信教師鼓勵的眼神會使每一個對書本、對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學習的火焰。畢竟每個孩子最初都是想學、好學的,只是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恐懼,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導,千萬不能對他們有任何表示厭棄的態度,這樣無疑是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再一次沉重的傷害!

  這讓我想起一個寓言故事,能夠爬到金字塔頂的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鷹而另一種卻出乎意料的是蝸牛。看來只要堅持努力,沒有不成功的事情,看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說得也不為過,如果老師能吸引學生不斷堅持,萬事就能成功。

  我想:《給教師的建議》這樣的經典教育書籍大概是讀一輩子也讀不夠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7

  我是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卻又滿腔的熱情。教育專業畢業的我自然對教書育人有著特殊的感情,這種感情來源于內心對生活的感悟。

  從離開大學校園進入高中課堂,我深感責任之重大,為了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和學生們的期望,我決心盡我最大努力提高自身水平,爭取較出色的完成語文教學。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夫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擴充語文基礎知識,使自己能夠比較自如的進行教學,另一方面,繼續向書本,老教師們學習。我有幸接觸閱讀了學校的資料《給教師的建議》,它給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使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諦,同時,我也開始對“愛心教育”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動活潑、有個性的學生個體,教育工作不是一項用力去做就能夠做好的事,它需要我們用心去做。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傾注愛心。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教育與美好生活》中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創辦的帕夫什雷中學,把學生的人格發展放在了第一位,“那里是學習和生活的樂園”,“是學生們的天堂”,把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真實悟出了教育的目的——即為社會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題,作為老師,無論學生成績怎樣,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課,我們需要給他以關心,給他以鼓勵,增強他的勇氣。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師,學生才會喜歡你——“愛人者,人恒愛之”;唯有“其師親”,才會有“其道信”,學生才能學好,才會愿意學,樂于學,才會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師愛是偉大的,神圣的。她是人類復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著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一種沒有血緣和親情,沒有私利與目的“超凡脫俗”的愛。帕夫什雷中學的教師們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他們是真正的關注學生們的成長,在這上面也傾注了大量的愛心,對每個學生都給予關注和尊重,對每位學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這就是他們的愛心的一個集中體現,因為每位教師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對學生的一個啟示,點撥以及一個鼓勵,都可能對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也許老師的一聲呼喚完全可以喚醒一個塵封的心靈。

  愛是一種了解,關懷,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保護學生。”“愛”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和能力。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最基礎的美德,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更堅信了這一點。“沒有用愛心感化不了的學生”,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師愛”,學生才有機會與教師在教育中處于平等地位;正因為理解,才有了信任;正因為信任,學生與老師的心靈距離才會拉近。用愛心去培育學生,這是一種升華了的愛,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當然,我所說的“愛”并不是毫無保留,不假思索或是漫無目的的是愛,而是一種理智的愛,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師愛既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現出深刻的理智,不僅著眼與學生目前的得失與苦樂,更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前途。

  在帕夫什雷中學的校園內,處處呈現和諧景象,這是教育界值得自豪的盛事。其實,現代教育的失敗就在于我們剝奪了原本屬于孩子的一切,而這一切有需要他們去苦苦追求。我們究竟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值得我們思考。教師的職業雖然平常而且平淡,但總有一些東西讓人感動,要改變一個學生,我們需要“用心”去愛,必須用“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塑造他們完美靈魂。

  一本好書猶如一盞明燈,能夠照亮人心中最黑暗的一角,能夠啟迪人的心智。而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更應該多讀好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素養的提高的唯一途徑便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所以,我們每個有上進心的人都應該與書結下深厚的友誼。

  上面所述內容是我讀過《給教師的建議》后的一點感想,并不想以偏概全,因為教育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說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8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后來,中國的教育專家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其精華部分,另從他的其他著作里選譯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它并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著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對于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是一種創造。要知道,學習優秀經驗,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觀察多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學生情況,采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一、在聽課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工齡的長短并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里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復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并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說:“教師日記并不是什么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

  作為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致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后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在閱讀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我們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占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整得極好的土壤里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我們的學生是種子,他們不會一躇而就,立即變成參天大樹,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澆水、施肥、修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為心中理想的“大樹”,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為學生的成長“澆水、施肥”。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9

  作為教師,在辦公室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形勢下,我們應該怎樣做教師?好多人都覺得現在當老師太難了,常常內心茫然,手足無措。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個體差異大,個別學生厭學等情況,對他們進行教育時,也常常覺得黔驢技窮。因此,當學校組織學習《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如獲至寶,認真捧讀獲益淺。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看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后,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多次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么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后,學生快樂地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那么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當我再次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素養。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快樂和喜悅吧,在書的世界里,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0

  毫不夸張地說,我覺得《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我以前也聽說過,但從來沒有真正去閱讀過,從來沒有像看這本書那樣地看一本教育書籍。曾幾次水開了又涼了,涼了,又開了,也不記得去倒;曾幾次小鳥停在窗前嘰嘰喳喳地叫也不能喚醒我;曾幾次音樂停了也沒有感覺到……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個閱讀的機會。

  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著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么實在又那么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覺得自己幾十年的書教得是那么失敗。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后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我也想教育日記,但總是不能堅持;對后進生我更是一直認為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質地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無濟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秉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后,觀念轉變了,從心底里認可了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很困難很困難。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她“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她的意識里,來不及形成關于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她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采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復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于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后,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后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后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里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干,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后的不斷學習,不斷發展打磨“腦機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對閱讀特別看重,如《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中強調的也是說閱讀對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說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復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激發他們去閱讀,閱讀是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字寫得好壞,既取決于兒童閱讀得怎樣,也取決于他們閱讀的數量”……你這樣的句子在整冊書中隨處可見。我注意到這點后,對班里的同學分析了一下,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馬上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后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現在為止,除了背很熟的課文和段落之外,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包括課外的,不過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看課外書,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看來閱讀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閱讀的作業,給同學們講講故事,去報刊雜志多投投稿等,以此來引導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對我自己也有啟發,我自己同樣要加強閱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后,記憶力越來越差。

  其實,這里每一個我覺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給教師的建議》鼓舞著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領域中的偶像!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是我們人類精神的給養,思想的源泉,靈魂的家園。作為這世上一名知識的園丁,我更要手不釋卷,熱愛閱讀,豐盈自己的頭腦也遨游于更廣博的天地。寒假中,在學校的指導與要求下,我閱讀了由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其中包含案例之典型,理論之深廣,方法之獨到有效,無一不對我——這名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啟發萬千,醍醐灌頂。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向我們展現教師的崗位使命、精神引導與思想財富,其中不乏教師、閱讀、學生、家庭教育及其之間的問題與緊密聯系。蘇霍姆林斯基教導,“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在講課是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精神需要,而一名教師其精神家園的豐富,教育素養的健全更為重要。教師應該學會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不斷學習與掌握踐行有效的教育技巧。于此的基石便是教師自身自我充分的進修與提升,不斷的個人努力付出,提升勞動素養、思想素養,提升師德水平。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只有個人的思考,才有對自己勞動至深至切的研究精神。

  “閱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因為人在贊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閱讀和面對書籍思考,應成為學生的智力需要。這一點對于培養思維素養也是及其重要的,沒有思維素養,也就不可能有對學習的渴求和不斷掌握新知識的愿望”。從古至今,書是我們進步的階梯與基石,在速食文化的今天,我們步伐的更替遠遠甩掉了思想豐盈的腳步,精神世界的荒蕪與單調使得人們的精神世界日益骨瘦如柴,而書便為我們這些饑餓者的偉大食糧。作為一名教育者,更應義無反顧的躍入書香,有不倦的讀書興趣,有博覽群書的熱愛之情,更有安靜平和深入思考的獨立思想。同時,依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們的學生——擔當茁壯的生命力,更應以書為友,這是興趣的培養,習慣的使然,更是學生們實現智力發展、道德完善、審美提升的必采之法。

  “我希望孩子們成為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創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讓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創造的東西而感到自豪,為別人創造美和歡樂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的培養觀念也是我們所一直堅持和秉承的,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所有孩子的優秀。孩子們的專業、課程學習固然重要,這也是他們未來道路的重要基礎,但一個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中的愛更值得我們去關注與教育。我們讓孩子們從知識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鍛煉能力與思維方式,從每日的集體生活與人往來中提高溝通與適應能力,由此世界所需要并不是只通曉學科知識的學習者。

  我們常常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蘇霍姆林斯基也與此思想一致不悖——“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師的職責不僅限于學校中、課堂上、辦公室里對孩子的教授、指導,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正確、團結、一致的氛圍中接受教育,這也是一個人成長始終的重要環境因素。一位數學學習B級能力的孩子可能在A級的學生中就是“成績不理想”,但如果在同樣B級能力的孩子中,他的信息接收是越來越快的,效果反饋是越來越好的,那么這就是孩子的進步與值得肯定之處。因此家校的共同一致培養教育觀念才是孩子完整的成長環境,家庭中大到家庭文化,父母職業背景、審美情趣、事業精神等,小到家庭的家具擺放、陽臺的花草魚蟲、平日對話的應答習慣都是家庭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我們的教育應是回歸自然、舒暢、真理的教育,給予孩子完整自我的教育。

  由此結合我個人工作實踐,在英語的學習上,很多孩子是天賦稟然,英語句子朗朗在口,而也不乏單詞記憶困難,句子理解不全不透。教授學生單詞是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記憶,如何理解是什么更能夠影響到學生的日后學習。或許教師更為高層次的職責是讓學生愛上學科,從學科走出來更加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看到學科,看到英語詞匯、句法表達,想到“這就是昨天課上的ABC,這就是我的世界!”

  “要進入學生這個神秘之宮的大門,教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孩子”,讓我們打開內心的世界,滿懷信任、包容與愛,去繼續我們的教育事業!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2

  記得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女生有書法方面的特長,曾經在班級的書法比賽中得了第一名,老師和同學都夸獎她,她也以此為榮。但是,她生來膽小,沒有張揚的個性,只有臉上淡淡的微笑才讓人記得她是班級里的書法冠軍。平時,她并不愛說話,當然上課時也不常舉手,只有在自己確定準確無誤的情況下才會舉起那只難得舉起的手。

  兩年級時的一次語文課,老師請學生到黑板上去書寫新教的生字,這項任務太簡單了,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手想得到這次機會,這個任務對于那位女生來說簡直易如反掌,因此,她也舉起了手。結果,老師選中的正是她。我們都能猜到老師的用意。女生在全班同學羨慕的目光中走上了講臺,微微顫抖的小手握住了那支短短的粉筆,老師微笑地期待著她能夠快速而漂亮地完成這項任務。可不知因為緊張還是害怕,女生怎么也找不準寫字的位置,平時天天接觸的田字格一跑到黑板上就開始和她捉迷藏,四個小格子把她的眼睛都看花了,而且頭越來越暈,寫了半天,也沒能把字寫進格子里,這時的同學們已經開始有了不耐煩的議論聲,女生多么希望老師能制止同學的議論,同時給她指點一下寫字的正確位置,可是這時卻傳來老師不耐煩的埋怨聲:“哦喲,寫了半天怎么還寫不好,算了算了,回去吧,時間都來不及了……”女生默默無語,低著頭紅著臉,全班同學的目光像利劍直刺她的心窩。

  從此,本來不愛說話的她更沉默了。當然,課堂上要看到她舉起的手就更難了。

  朋友,那位女生就是小學時候的我呀!現在,我自己也成了一名語文教師,學生時代的這件事卻讓我至今難以忘懷,多么想對那位老師說:“老師,請愛護學生對你的信任,小心呵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吧!”最近認真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在《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一篇中寫道:

  “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當了整整六年的班主任,我深深地體會到:

  “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與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進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老師的任何一句不經意的責備都在漸漸扼殺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每個班級中難免會有幾個問題生,對待問題生,我想很多老師都會和我一樣,一開始傾注十分的耐心,久而久之,耐心耗盡,取而代之的將是厭棄,感覺無能為力。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生,從來都沒覺得自己那樣對待他有什么過錯,不過,自從學習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我才知道是自己潑滅了他對學習的燃燒的熱情。

  他是三年級轉學到我班的,一開始談到的他的家庭環境就引起了我的重視:父親在外省打工,一年難得回來幾次;母親在家照顧他,沒有工作,但是每天都混于娛樂場所早出晚歸。以至于孩子經常一元錢買早點,方便面結束晚餐。由于沒有人監督看管,很快,他的成績一落千丈,班級倒數第二,給他媽媽打電話,媽媽居然會因為在搓麻將而拒絕來學校,沒有約束的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發展到每天自己修改家庭作業,甚至不做,根本不背書,每天都拿不出任何作業,面對家長的無動于衷,我終于決定對他采取的特殊的處理手段:不再理會他的作業,放任自流,并且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了他。本以為這樣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根本就不會在乎我的幾句批評,本以為給了他這樣的教訓,從此他就能按時完成作業了。但是結局并非如我所愿,卻很好地印證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

  “而孩子是要以怨抱怨的,有時候甚至做出奇怪的、荒唐的、毫無意義的事來。”

  他非但沒有任何想改好的意思,而且漸漸地跟自己的命運妥協了,每天把他叫到辦公室,他毫無怨言,卻態度冷淡,準備好耐心地傾聽老師的諷刺和訓斥,根本無動于衷。依然交不出任何作業,聽寫幾乎全錯,而且字寫得無法辨認。我的教育方法宣告失敗了……

  回想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聯系現在所教的這位學生,我終于意識到是我吹滅了他渴求知識的微弱的火花,忘記了兒童是脆弱無助的,錯誤地認為兒童都是能頑強地克服困難的英雄,沒有鼓勵,只有同學的冷眼和老師的批評,他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又從何談起呢?我終于明白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篇文章的真諦:

  “促使兒童學習,激發他的學習興趣,使他刻苦頑強地用功學習的最大力量,是對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3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選擇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明白了原來學生這樣教會存在哪些不足,那樣教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讀后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大師給我指引教學方向心中激動萬分。同時,為自己過去的想法而慚愧。

  其實,在我們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總會遇到各類有差異的學生。如我班的某位同學,在學習上我用盡各種辦法,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作為老師的我很是懊惱,但是一次的運動會,卻讓我的感受發生了改變,我覺得她不是那么討厭,相反,我每天看見她有一中親切感,不是她有何變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同時也發現她的優點——我班最會掃地的學生,學習上她沒有什么造就,但她將來準會是個優秀的保潔員。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中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學生做出好的或者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為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的一個領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于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也并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教育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當盡可能地設計出不同版本的教學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多讀書。我經常對家人說,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干家務活。對朋友說,當老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閑的時間都沒有。這里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著去做這些事,心累。感覺整天做不完的事情總在身后追著,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是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做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么令人驚嘆啊!課后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里所具備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于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的。教師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系,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于字里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并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同行們,讀此書吧!大師給我們的這100條建議,會使我們當老師的受益終身。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4

  今天我繼續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仔細學習了其中的四、五、六條。通過學習,我進一步了解到這位教育大師為何能有如此強大的教育影響力。這主要源自他熱愛閱讀、用心發現、潛心研究、勇于探索、善于總結,也因此成就了他是這樣一個知識淵博、想法超群、教法獨特、手段新穎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還是從三方面談談今天的學習心得體會。

  一、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出現學業落后、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把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里,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這就像蓋一座樓房,墻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不管怎么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無濟于事,因為樓房始終處于由根基不牢而隨時倒塌的威脅之下。

  作為小學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學生構筑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教師不管教哪個年級,尤其是低年級教師,必須了解其他年級的本學科教學大綱,注意整個小學階段的知識銜接、貫通。還需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知曉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等學科的教材,再了解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明白要使學生以后能順利地學習,那么在自己任教的年級學生應當知道些什么。

  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基本讀寫能力。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2500個字會寫,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如果學生在小學里牢牢地記住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教師充分利用2500字的詞匯表,按日分配,每天只占學生幾分鐘熟記、思考,把好學生基本讀寫關。

  二、“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個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他教物理學科教了6年,總是盡量設法讓課外閱讀跟新學的每一個新概括相配合。推薦學生閱讀有趣、有吸引力的書籍。在教電流定則時,他搜集了一個專題的圖書架,供學生們個人在課外時間閱讀。這個圖書架有55種圖書,都是講自然現象的,而這些自然現象的原理都跟物質的各種電的性能有關系。學生們的思維積極性特別高漲,有許多不懂的東西。學生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愿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不得不說,這位大教育家知識素養極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徹,如果自己不熱愛學習,潛心鉆研,何來淵博的知識,又怎么能給學生推薦那么豐富、有趣的書籍呢?

  三、對“學困生”的工作。

  在我們教育工作中,“學困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應該沒有哪一位教師不認同的。有些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普通學生多出幾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見慣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必須使這些學生盡可能地多讀些書。他建議給每一個“學困生”挑選一些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書籍和文章,讓這些學生的頭腦里產生盡可能多的關于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疑問。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教過名叫費佳的學生5年,這是一個對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一竅不通的學生。他首先親自給這孩子精心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搜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絕大多數并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而是要求動腦筋思考。后來他還給費佳搜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后來又給費佳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200本)。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這孩子突然對物理發生了興趣。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畢業后,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后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床調整技師。

  讓我震撼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說他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學困生補過課。平時我們每個教師都在忙于補差,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現在我才明白我們補課的目的只是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標不治本。而真正應該讓學困生閱讀和思考。學生的學習越困難,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越多,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教師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通過《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學習,我發現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今后我一定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文化、業務素養,做一個教育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5

  春夏秋冬悠然輪回,不知不覺中我們在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熱潮中已經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我還記得初次見到這本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閑暇的時候捧著它,細細揣摩,仔細研讀,把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對照和反思。

  我喜歡讀文學方面的書,總覺得教育方面的書不外乎是高深的理論和空洞的說教,但自從見到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后,我就迷上了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激動、興奮、震撼,同時也引發了深深的共鳴。我想,如果我從踏上講臺的那一天起,就能以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那么我會少走多少彎路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有人從這部書中讀出了教師要讀書,也有人從這本書讀出了教師要快樂教育,但給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充盈于字里行間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這本書撥動我心弦的還要數第75條建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他說: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每一個孩子,不管他來自何方,出身尊貴,也不管他的穿戴與長相千差萬別,他都是懷著一顆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的美好愿望來到學校的。我們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可能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影響。

  課堂上那個性格內向的男孩在鼓足勇氣后舉起怯怯的小手,老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可他一言不發,同學們哄堂大笑。老師嚴厲的說想好了再回答。從此他再也不敢舉手。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新課改的課堂上,那個男孩在老師的親切的鼓勵下,勇敢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老師和同學都為他祝賀。我們呵護孩子的心靈正是源自與對教育事業的愛,我們沒有理由不愛自己的工作,沒有理由不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給弱小以強大,給愚昧以文明,給懦弱以力量。

  每天我們走進教室我都會對自己說:我愛教室里的每雙眼睛,從調皮搗亂的宇到老實憨厚的晶,從胖乎乎的健到只得7分的超,哪個孩子都有讓我喜歡的理由。古代大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深沉的愛,是學生尊敬教師的源泉,也是激發學生對教師熱愛的源泉,每個教師勞動的內涵在于塑造兒童美好的心靈。就像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同樣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的個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需要教師的關心和愛護。

  那么作為教師必須熱愛每個學生,假如你厭惡學生,那么當你工作剛開始,就已結束了。教育――這首先是教師跟孩子精神上的經常交流。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我跟孩子們沒有共同的興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靈的通道將會永遠堵死。既然我已經選擇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愿意永遠保持與擁有一顆永遠童真的心。

  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當初不過是一個鄉村小學的教師、鄉村初中的校長,和你我一樣,也是一個普通的教育一線的工作者。他沒有取得過很高的學位,不是莫測高深的理論家,是勤奮忘我的精神、熱愛教育的品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使他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愛孩子,應該說是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但如果是始終如一的愛,堅持不懈的愛,面向全體的愛,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愛得要純粹。不是施舍,不攙雜功利。只有這樣,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同時,無論年青還是年老,教師都要擁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孩子,你就能夠更寬容,更豁達,也能夠讓孩子更喜歡你。做一個有心人,細心的人,孩子的知心朋友,將孩子培養成具有鮮明個性,全面發展的真正的人。這是最高尚的師愛。

  正如孟子所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樂也。"這種美妙的感覺驅使著我一直眷戀教育事業。在這里,你會生出一種無名的神圣與莊嚴;在這里,你會有一種擺脫世俗喧鬧的踏實與坦然;在這里,你會有一種自我升華的愉悅;在這里,融進的是辛勞,是陶醉;融進的是師德,是師魂。別用異樣的目光看著我,就讓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走進孩子們吧,就讓我一如既往的呵護孩子得心靈!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6

  近來,我學習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深有感觸。明確了很多道理。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凈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著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里,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里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首先,教育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銳的態度。教師面對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才會發自內心的愛孩子,并因為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么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為一體。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學生作為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順乎人性。學生需值得去珍愛,在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教師在尊重學生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所謂“懲戒”,是指通過對不合規范的行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生,以促進合范行為的產生與鞏固。但懲戒必須注意幾點:一、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學生人格;三、懲戒應合理并公正;四、懲戒要符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不培養乖孩子。如果我們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群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

  總之,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確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這一次的理論學習必將使自己獲益匪淺。

  也許自己是師范生的緣故所以特別青睞于對如何能成為一名好老師有幫助的書。當在圖書館看到《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時,就莫名的感到它是特別的,些許是因為它的書本包裝封面,些許是有些被震撼,一百條建議?是哪一百條?怎么會有那么多?好奇心驅使我把它從書架上拿下。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這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書。這本書足足有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內容寫得相當充實,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另外,書中的一百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十分適合向我們這樣的未來將踏上教師職業道路的師范生閱讀。

  我讀后認為這是本教育經典書。我相信每個人讀完以后真的會像我一樣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薄,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也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讓人不至于會因為枯燥干澀而放棄,反而因為其是生動的例子而更加急切的想把它一口氣讀完。

  雖然讀這本書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我到現在還能夠說出那一百條建議之中的幾條,例如有一條是“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里”,這條建議是讓身為教師的我們要牢牢的讓學生把基礎扎扎實,就像是要有經濟建設之后才能有上層建筑,如果一個學生連基礎知識都不牢固那么他將一事無成。另外還有一條是“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讀后我認為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就像是許三多里面說的一個也不能少的道理是一樣的。

  除舉得這兩條建議之外,其他建議也都是十分精辟對成為一名好教師十分有實質性幫助的。我相信在每個人讀完這本書后,都會像我一樣感到這本書是令人倍感親切并且讓人深受啟發的,因為這里的每一條建議都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鑒。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7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人的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工作,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當成謀生的手段,就很難享受工作中的快樂。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做到熱愛自己的工作,從事業中追求幸福感?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到讀了鄭杰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才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鄭杰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著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鄭杰校長一百條建議的四個部分正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一、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教育不是讓學生將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概念簡單的復制到學生的大腦中。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在進行每一節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難懂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所教的學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五分鐘里榨出油來”,提高教學效率,那是在為學生節約生命……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三、繼續學習,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的理由很多,教師要繼續學習,不但是為了使自己的個人素養進一步發展,更是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而言,從為了學生發展的角度我認為繼續學習可以達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學會新的教育教學手段并應用到教學中去。

  只有教師自身教育素養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識積淀,在課堂上的教學才不會照本宣科、索然無味。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駕馭,才能游刃有余、融會貫通。所有這些皆來源于教師平日里的學習與反思,只有這樣,才能閃耀出魅人的光彩來。

  四、學會贊揚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有天才的一面。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反之,你只會看到無數的缺點。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必對他們進行嚴加管教,他們也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學困生時,一旦出了點問題,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后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教育指導。其實一味的處罰和說理未必能觸及后進生的心靈,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了類似的說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們預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訴我們每一位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

  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要教育學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后進生的心靈創傷只能用心靈的溫暖來醫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來洗滌。把那些我們已經用了好多年的訓詞換成贊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塵封在角落里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多給后進生一點關愛,他們就會感到教師真正地關心他,愛護他,就會接受教師的教誨和勸告,產生追求進步的動機和行動。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會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時代的要求。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8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運用于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

  當讀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一條建議時,我覺得獲益非淺。蘇霍姆林斯講到:“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而要保護兒童對教師的信任,就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關心兒童的人的尊嚴感”。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讓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沒有我們想象的能夠那么頑強地克服困難。因此,不管是面對犯錯的學生,還是面對某方面發展有障礙的學生,我們都應該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愛護他們、尊重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或許我們會發現,冷漠的訓斥并不能達到我們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學生,讓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卻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舉了一位歷史老師上公開課的例子,這位歷史老師的課上得非常出色。當別的老師問那位老師,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時,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第一個層次是堅持。讀書的好處幾乎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使人心明眼亮。“”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無時無刻都告戒我們要努力讀書,讀好書。是呀!讀本好書能使人開闊視野懂得更多知識,豐富大腦,更能使你增強自信心。有人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所以,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我想,讀書貴在堅持!所以,讓我們做一個樂學的教師,因為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

  第二個就是形成習慣。讀書就和我們的吃飯睡覺一樣,應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會有收獲,有長進。

  第三個是審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當我們讀一本好書,就好象在與一個個智者交流、探討、學習,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樣就能促進我們逐漸進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當讀到《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他”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里,來不及形成關于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采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復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于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后,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后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后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對他們要有信心、耐心和愛心。后進生思想覺悟較之好學生有差距,他們認識能力較低,思想基礎不牢,容易出現反復。所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上進心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老師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們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轉變的。后進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當他們做錯了事后,往往會感到懊悔。因此,教師對他們的思想反復、動搖要有充分思想準備,要更加關心他們,克服急躁情緒,不斷地從反復中發現他們的進步因素,教育引導他們向好的方面轉化。同時,要注意做好鞏固工作,防止后進生思想重新出現反復。這就需要我們做大量的持久的艱苦的思想工作,應該像對子女一樣愛護他們,要求他們,對他們負責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嚴父之情,要愛得得體,嚴得適度,積極為他們創造向進步轉化的條件。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9

  站在這神圣的三尺講臺上已有八年有余,工作中遇到種種問題有些可以很快解決,但有些卻因著心的浮躁被遺棄在塵埃里了。生活的擠壓、人心的躁動、社會的評價,讀書似春雨般珍貴。而立之年的我慢慢的學會自我調整,安靜的看書是最好的心靈慰藉。

  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是早在秦校長列出的書目中的一個,曾經的初讀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拜讀,醍醐灌頂。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

  現將自己感受最深的整理如下:

  1、“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是啊,沒人可以否認教師工作時間安排的緊張,早7晚7點,老師也是人,需要自己的家庭生活,一直以來,我也曾為此困惑煩惱,可文中那位歷史老師的話會讓我受益終生,“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對,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只有用書籍填滿人生的長河,累積的人生厚度和深度才不致被時代淹沒。過眼的永遠是云煙,沉淀的才是經典和真理。

  2、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

  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費盡心機地考慮,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實現這種提高,怎樣幫助學生“攀上高峰”,使他們成為“思想家”和“發現者”。教師竭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高水平的教師向課堂要質量,低水平的教師向課下要質量。

  現在整個中學教育界都在呼吁教學要向課堂要質量,實現高效課堂,廢除滿堂灌,實現學生之主體地位,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素質教育的雷聲隆隆,但很多教師唯恐“放手”會導致教學質量和升學率的降低,不愿也不敢“放手”

  就語文教學而言,我不敢妄言,個人認為語文課上重視思維過程,重視學法指導是相當重要的。教學目標的安排要重視思維訓練,能體現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教是為了達到最終不用教,我們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去學習。

  那么該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是老師們都關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對我們今天的教學具有著指導意義。期待著你和我一樣受到啟發。

  一,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

  二,課堂上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探究和思考。

  三,課堂上不能讓學生總是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這不利于學生思考。

  四,讓學生運用知識,經常完成一些實踐性的作業。

  五,個別布置作業,讓學生各盡所能。

  六,不讓任何學生做一切缺乏動腦的勞動。

  七,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讓我們看看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于讓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只有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黑暗里的光明,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讓每位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讀后才能體會到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學也是一種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將為提高自己的水平、轉變自己的態度而努力!

  親愛的老師們,熱愛你的學生吧,把無限的信任和贊美毫無保留的給予他們吧。讓他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記住亨利?海涅的話:“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每一個墓碑下面,都躺著一部整個世界的歷史。”

  熱愛生活,熱愛讀書,熱愛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0

  閑暇中,我有幸拜讀了偉大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雖然現在正值新課程改革之際,似乎這本書的出書時間并不符現代教育潮流,但它卻給我的收獲頗多,感觸頗深,使我受益匪淺。文中生動的實際事例,精辟的理論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如一汩汩清泉、一絲絲雨露滋潤著我的心田。

  蘇霍姆林斯基文中的這段話深深影響著我,他說“在年紀尚輕的時候,應當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將至的時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須點滴地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而提高自身素質的首要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也許有些教師會抱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組織參加各種活動,教學工作整天忙得團團轉,身體已筋疲力盡,哪有時間騰出來讀書?”對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們自身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計劃、學習計劃,總是能擠出時間來的。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古人云“善讀之可以醫愚”,因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讀書是很有必要的。讀書不光要讀所任學科的有關書籍,還要讀學科以外的書籍,要做到博覽群書,因為現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學科以內的知識,現代課程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有豐富、生動的語言,敏銳的思想,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熠熠生輝。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廣泛閱讀的緣故嗎?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備“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其次,我認為想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還必須虛心向他人學習,也就是蘇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講的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蘇霍姆林斯還教我們怎樣學習他人的教育經驗,他告訴我們,要把別人的經驗學到手,——這首先意味著:要理解一件事取決于哪些條件。否則,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學到別人的經驗。他說,學習優秀經驗,這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因此,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不能完全照別人的辦法教,按照別人的辦法教,教學效果是遠遠不如別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需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當然還需要全面地觀察、了解學生,在自我觀察、自我分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當然學習優秀經驗并不是光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還要學習他人的班級管理經驗,想想為什么別的班級教師在與不在都一樣,一樣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級就遜色多了,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學習,要向許多有教學管理能力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級中進行全面了解,把這些經驗進行篩選,選取有價值的經驗在班級中運用,并不斷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適合管理自己班級的有效方法。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只有管理好班級,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書中還有許多我們還需要學習的教育思想理論,如“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要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里”、“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教給學生觀察”、“怎樣使小學生愿意學習”、“必須教會少年閱讀”、“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學中的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樣寫教育日記”、“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等等類似這樣的話題,都是對我們老師的教學很有幫助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閃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論深深影響、啟迪著我,讓我如獲至寶。我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1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有幾點印象非常深刻:

  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育和教學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對學生(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當像彈鋼琴那樣,和諧地實施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每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重復,各有特色”,決不能忽視孩子的個性。一個只在上課時隔著講臺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心靈的。還應該懂得,決不能僅僅把孩子關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對于孩子們來說,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我校的教育理念: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其實也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化做出了注解。

  做為一個教師,只有師生情感相通,才能在課堂上真正交流。只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甚至是個別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才叫因材施教。師生才能共同感受進步的幸福和享受知識的快樂。

  反思: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備教案,讀教參,僅僅考慮到大部分孩子的進度和水平,努力保持著教學的一致性。而那些不同的學生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考慮到了嗎?“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地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唯其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方才可以“游刃有余”。唯其如此,教師的職業生命方才能夠永葆青春。

  但怎樣才能修練好談話的藝術呢?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蘇氏舉了一個頗具經典意義的例子,借那位開課的歷史教師之口,提出了“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對于所開之課的直接準備,只用15分鐘;而對于這一節課,卻又準備了一輩子——這看似矛盾的說法,實際上正突出了讀書的重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用一輩子的積淀來準備一節時間有限、內容明確的課,當然會駕輕就熟,厚積而薄發。

  反思:

  1、讀書提高內在素質。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

  2、讀書提高教學水平。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教師的魅力在于通過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淀,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總之,讀書,對于一位熱愛教育的老師來說,是如此的必不可少,“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他會自覺地捧起書本,用“學習”和“思考”來不斷為自己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他會深深地懂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也會清醒地認識到,為了“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閱讀可以使我們逐漸提升教學素養和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提升自我的內涵和素質,進而提升談話的藝術。

  三、對于學習中的作業,書中認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盡量減少不該有的錯誤,讓孩子一寫就正確。有人認為先讓孩子嘗試,嘗試不成功是沒有關系的,孩子能夠在一次一次失敗中接受教訓。但蘇霍姆林斯基不這樣認為。他說作業批改已經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檢查便可。這種說法卻是讓現在一直扎在作業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師們一個很大的啟發的。作業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講究方法,讓改作業發揮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里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學習和反思!我將秉承大師建議中寫道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這一百條建議凝聚著大師智慧的光芒,似一顆顆啟明星為教育者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此書將深奧的理念植入于簡潔質樸的文字中,用生動而翔實的案例闡述大師的教育思想,使人輕松愉快的在閱讀中得到啟迪。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選擇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書中眾多觀點對我影響都很大,其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就是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盡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為她修理好電視機后,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非常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著,哭著……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么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里,還蘊藏著天才呢……

  這一事例不禁促發我深思:既然是在學校的“兩分生”,還能很快成為一個技術很高的電視機修理工,我們在今后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中是否應該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盡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大家都知道,目前海州高中的學生中特長生比較集中,尤其在我所任教的文科班中,美術生、音樂生大概占半數,如果只用學習這一把尺子衡量,他們中的多數真的就是所謂的“兩分生”,往往被老師忽視。多年的這樣的教學經歷已經讓我完全轉變了觀念,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鼓勵、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比如歷史課學習西方繪畫史時,美術生會查閱資料引導大家欣賞那些曠世絕倫的美術作品,學習音樂史時,音樂生會發揮其特長,課堂中他們的表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的滿足,相信高中時代的這種經歷可能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積極影響。

  平時工作中偶爾也會遇到把我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的學生,。我現在任教的班級中有一位體育特長生,逆反心理極強,犯了錯誤不服管教,常與老師頂嘴,在與他的接觸中我發現,教師直接指出的錯誤往往會引發沖突,那我就考慮換一種方式,用表揚的辦法拉近他與老師的距離。說實話,想表揚他真的很難,終于機會來了。在一次考試時,我發完試卷,首先和同學們約法三章:不準傳遞任何東西、哪位同學借筆要告知老師。在監考過程中,我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支持響應我的竟然是這位有錯不讓說,經常與老師頂嘴的體育生,舉手告知我他需要借筆,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對他的行為大加表揚,不僅帶動了其他同學,使考場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這位同學身上逐漸地發生了越來越多的改變,與老師的關系越來越親近,與班級同學越來越和諧。

  海高教學大樓正廳有這樣一塊宣傳板“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用尊敬的態度待老師”,在欣賞中我會發現孩子們越來越多的閃光點。一個不愛學習,常常溜號的同學會在假期的雪后給老師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掃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責任和擔當。

  老師的欣賞會換來學生的尊敬和熱愛。在3月27日海高校報上登載了這樣一篇文章,給大家節選一段“海高的老師,是那么的熱情,那么的親切。我為能擁有這么多的好老師而自豪,例如我們的歷史課張老師,她和藹而認真,細心而又嚴謹,她的熱情早已經將我們班的同學連在了一起,她總是象班主任一樣來教育我們,怎樣擺正學習態度,甚至怎樣待人處事,有時還親切地糾正我們的不足,在她的口中我們幾乎天天聽到鼓勵我們的話語,讓我們覺得她就像我們的家長”。雖然只是這樣一篇小短文,登在讀者有限的海高校報上,可每每想起卻總是讓我感到溫暖和幸福。

  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特異性,用愛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發揮其潛能,塑造其完美人格。蘇霍姆林斯基雖然與我們處于不同時代,來自于不同的國家,但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引起了我的共鳴,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3

  暑假中讀了《給地理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收獲很大,使我進一步理解掌握地理教學的各個環節,發現了一些以前總是似懂非懂問題的解決方法,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幾點體會。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首先要認真讀一讀“原著”《課程方案》和《地理課程標準》,在反復閱讀掌握要領精髓的基礎上,再結合各種“解讀”書籍的研修,就能拓寬視野、加深理解、領會奧秘。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1.初高中教材必備常看。

  2.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每一堂課。

  3.認真及時寫好教后札記。

  4.常備一個小本子,做一個收藏家,在平時要準備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小本子,遇到與教學有關的,有用的地理知識,就立刻把它記下來,以備后用。

  5.及時消化最新的教學參考資料。

  6.經常上網,瀏覽相關網站。

  7.有敏銳的觀察力,關注身邊的大小事。

  8.常寫論文,提高理論水平。

  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調控課堂教學節奏,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調控者,必須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控,使教學活動循序漸進,層次分明,輕重得當。首先要認真備課,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合理搭配,將它們分配到每一環節中。否則,教學就會出現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完不成教學任務的失衡現象。課堂教學語言要靈活多變,語言要幽默風趣,吸引學生注意力,要抓住學生心理,要注重語言的聲凋高低,速度快慢,重點內容,可用重音,放慢速度或稍做停頓,也可以用輕聲,同時還輔之以簡單明了,形象的體態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使學生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課堂上要動靜結合,有張有弛。在課堂過于寂靜時要設法擊活,在課堂空前“熱鬧”時要設法歸于平靜,這樣課堂才能波瀾起伏,學生學得既認真又輕松愉快。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充分體現他們的地位、意愿和作用,但又要服從教師引導調控,步調一致。學生可以在教師所控制的知識范圍內敞開思想,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如分組討論,集體交流、答問、爭辯等,但不能過分突出個人意愿,瞎說亂談,這就是放中有收。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語言,是地理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掌握好地圖的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學中如何很好地利用地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首先要會讀圖,讀圖順序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在教學中要嚴格堅持讀圖名、讀圖例、讀正圖的順序閱讀地圖,收效明顯。

  2.劃要讓學生敢于刪繁就簡,有意識的勾劃出較為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稱并掌握他們的地理位置。

  3.描地圖上有許多線狀地理事物和符號一定要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描繪,以加深印象。

  4.摹地理教材中有許多示意圖要學生對此類示意圖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照原圖進行臨摹,以求加深記憶、理解、掌握的程序。

  5.析析圖就是讓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挖掘出一些隱性信息,以培養學生較高層次的讀圖能力。一般來講,析圖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①第一層面:挖掘信息。②第二層面:提煉信息。

  6.轉轉就是地圖教學中的圖文轉換,①圖轉文:將圖中的信息用簡單明了的文字或表格總結出來,既便于學生理解,又便于學生記憶,②文轉圖:將課文中的文字信息變為圖表形式。

  試卷評講課的上法很重要,要改變過去常規上法,即:對全班錯誤率比較高的試題進行比較詳細的分析,告訴學生應該如何答題,錯的原因是什么。這樣評講印象不深,學生記憶不深刻,可采用以下上法:每一次試卷改好后,要作詳細統計,將失分率較高的題目統計出來,并在每一個學生試卷上將這些錯題打上著重號,然后發下去要求學生重點訂正這些題,同時在每一題后用簡短的文字說明錯誤的原因。學生訂正好后,又將試卷收過來,分析,歸納原因,找出典型代表。正式上評獎課時,先讓那些代表闡述錯誤的原因,并讓他們說明以后遇到此類問題該怎么辦,待處理完這些錯題后,隨即發一份針對這些錯題而出的練習,讓學生當場實踐自己承諾的糾錯措施。題目不多,一定要當場完成,學生做好后,立即將答案發下去,同座位相互批改,讓學生相互“揭發”,誰犯了同樣的錯誤,讓同座位再出類似的題目要求錯的人重做,做不完,只有當課后作業,直到他改正錯誤。每隔一段時間后,將幾次考試中出現的問題來一個徹底圍剿,也就是集中出類似的題目,讓學生當場完成,當場相互批閱,將過去評講試卷的筆記拿出來對照,看有誰事隔一段時間后又犯錯,這些犯錯的同學就被單獨喊出來,再做專為他們特制的相關試題,以幫助他徹底糾正錯誤的思維。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4

  看了鄭杰著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發現這是一本給教師的精神家園指明方向的書。好像與學校題目文不對題,但我還是對這本書做如下摘錄與思考。

  本書第一條談到教師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鄭杰說到,“教師如何充實自己的精神空間,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像豐子愷、夏丏尊,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諄諄教誨學子,像季羨林,以人格的無限魅力熏染學生。無限相信書的魅力,多讀書以滋養身心,多經事以歷練處人。”可見,教師要成為完整的人,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必須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賺大錢,就別來當教師了。當然也不會苦于生計,衣食是無憂的。既然物質方面我們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發展。

  書中講到教師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有保障,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

  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教師精神追求的基礎,藝術生活的追求為教師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師壓力確實很大,我們要學會宣泄,要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不平則鳴,鳴也要鳴得有價值,勞作中的健身總比單純的健身來得有意義。同樣,藝術的宣泄,一方面使我們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無意之中也創造了價值。說不定以后你的歌聲,你的畫作,你的文章,你的書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這層追求讓教師以工作為樂趣。幸福的第三層是獨立思想,這層追求讓教師將教育工作當成思想的起點。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太累,我們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說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書中有許多好的建議,我羅列一下標題:比如:讓我們“現代”起來,教師要繼續學習,講演使人完美,學會傾聽不容易,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樂的事,從四十分鐘里榨出油來,這些都是從教師工作方面、自身素質方面的自我實現來達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師要有赤子之心,關懷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教師要有靜氣,要有寬容精神,要學會做減法,捧著良心教書,保存天真,這些都是從教師的修養內涵上要求教師的精神追求,給教師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另外,書中還將教師置于改革的潮流中,在社會、市場、改革中磨練教師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競爭的歸宿,把困難當做機會,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我們應該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實現的目標,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們才不會在商品經濟社會迷失自己,丟棄我們的本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教師自己的靈魂都出了問題,那怎么去影響學生的靈魂,使其正確地對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鄭杰講到,要我們為沉重的負擔找到良好的理由。有兩種可能導致無法承受工作的負擔:一是你沒有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過于追求外在價值而不是內在價值。只有我們的工作輕松,我們的靈魂空靈,我們自己才有更好的發展,學生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我最欣賞里面的這樣一段話:“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嘗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致。”“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最后還是能得的,所以不必擔心,我們得到的不是物質,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高貴,還有節日里,學生的祝福,課堂里,幸福的微笑。能夠收獲這些,我們還不知足嗎?

  讀完之后,總之感受頗深,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更加熱愛了。讓我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書中講道:“真正的學習并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梁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借助于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想想作為一個基層一線教師始終可以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三句話: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讓學生喜歡我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那么我都做到了嗎,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前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5

  我喜歡聽課,聽課對我來說就像每天都在看一場電影,而且是現場直播。近距離和演員接觸,聽內容,看表演,真乃幸事!

  初入教壇,心里沒底,我就去聽同組內教師的課,也會去聽其他學科的課,每次只要有可以聽課學習的機會,我都特別開心,仿佛我又可以享受一次饕餮盛宴了!我沉浸在聽課的狀態中無法自拔,欣賞著,學習著。一個學期下來,我獲得了一筆寶貴的財富:4本聽課記錄本。

  一次偶然機會,我發現張祖慶老師的一本書《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本書中寫了關于那些與課糾纏不休的歲月:聽課史,仿課史,磨課史,換課史,評課史等等。我趕緊買了回來,如饑似渴地讀著,畫著,想著,寫著,我和名師來了次面對面地心靈交流。讀完后,我更加深切地確信教學一定要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教師只是主導,不是主角,是學生的促進者,幫助者,引導者,切不可本末倒置。

  聽課。剛開始聽課,自己總是最關注聽講課內容,PPT制作的精美度,教師的教態,環節的處理,導入語,銜接語,結尾語,關注的重點總是在教師身上,一直覺得“好玩有趣、耐人尋味、行云流水、環環相扣、詩意盎然”就是好課的標準。但往往有時被電影的美感暫時蒙蔽了雙眼,經常忘記電影的內在美:真!學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動學習語文?教師是否在真正教學生思考、教學生主動學習語文?課堂是不是真正的讓每個孩子在思考、在主動學語文?精彩是教師個人的精彩還是教師喚醒學生,讓每個學生真的走向了精彩?是否真正在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自己聽課的關注點更應該多放在學生身上,看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生是怎樣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突破重難點的?關注點多放在學生學的身上,我們給孩子們上課就會有側重點,有的放矢,可以高效有力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學的輕松而有效率。

  仿課。我喜歡余映潮老師的課,從剛開始上課時,我就喜歡條理清晰的課。慢慢我發現原來這種做法有個專業名詞就是板塊教學。板塊教學可以讓學生思維更清晰,更有條理性,內容也不會太復雜。余老師還有兩出拿手好戲就是主問題設計和詩意教學。主問題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線串珠,抓住關鍵詞,深入文本,拓展思維,概括性強,深入性強。詩意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人文性素養的深刻體現。帶領學生深入其境,感同身受,培養孩子們語文語感和語文素養。“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教學,既要講究技法之“器”,更要研究技法背后的“道”——語文教學的規律、兒童成長的規律。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年齡階段出發,從學生的理解角度出發設計問題,補充內容。他始終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不斷引導鼓勵孩子,讓孩子去總結反思,不斷讓自己和自己比進步,授之以漁,讓孩子能吃到自己想吃的每條魚。我除了喜歡余老師的課,我更欣賞余老師的為人,始終奉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不拋棄,不放棄,用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話語點燃了每個孩子內心對學習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模仿一位老師的課,不僅仿其形,悟其神,更重要學習老師的人格。張光瓔老師說過:“人品大于學問,要想上好課,先要做好人。做人沒學好,課格高不到哪里去。”關注孩子,以德育人,以文化人。

  磨課。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教師日常生活中的水流花開,才能推動自己的永續成長。把每節常態課上成公開課,把每節公開課上成常態課。逐漸淡化公開課和常態課不同的意識,打破邊界意識,形成完美融合。不斷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練自己的教學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課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多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好好練朗讀,好好練板書,好好寫批注。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真正上好每節課。這一切除了是在夯實教師的基本功,更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育,最關鍵的代名詞就是影響。打鐵還須自身硬,自身課堂的風格也就形成了學生學的風格,并形成學生自身的風格。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消化吸收,以課標為導向,以孩子為主體去磨課,俯身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懂得孩子的疑惑點,想本課的學法,才能真正走進學生,讓學生不斷成長。教師其實扮演著雙重角色:在教師主導地位的引導下,也要學會做孩子的同伴,做學習的主體。

  “樸素是優雅的靈魂”。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說:“讓學生動起來,卻看不見教師過多自我的痕跡,課堂行云流水都是學生的云與水,而不是教師自身的流水。”我們不能把“演繹課堂精彩”當作教學的唯一追求,而是把“協助學生學習”作為頭等大事。善于做報春使者,“俏也不爭春”;善于點燃智慧火把,亮也不灼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6

  閑暇中,我有幸拜讀了偉大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雖然現在正值新課程改革之際,似乎這本書的出書時間并不符現代教育潮流,但它卻給我的收獲頗多,感觸頗深,使我受益匪淺。文中生動的實際事例,精辟的理論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如一汩汩清泉、一絲絲雨露滋潤著我的心田。

  蘇霍姆林斯基文中的這段話深深影響著我,他說“在年紀尚輕的時候,應當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將至的時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須點滴地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而提高自身素質的首要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也許有些教師會抱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組織參加各種活動,教學工作整天忙得團團轉,身體已筋疲力盡,哪有時間騰出來讀書?”對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們自身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計劃、學習計劃,總是能擠出時間來的。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古人云“善讀之可以醫愚”,因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讀書是很有必要的。讀書不光要讀所任學科的有關書籍,還要讀學科以外的書籍,要做到博覽群書,因為現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學科以內的知識,現代課程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有豐富、生動的語言,敏銳的思想,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熠熠生輝。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廣泛閱讀的緣故嗎?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備“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其次,我認為想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還必須虛心向他人學習,也就是蘇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講的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蘇霍姆林斯還教我們怎樣學習他人的教育經驗,他告訴我們,要把別人的經驗學到手,——這首先意味著:要理解一件事取決于哪些條件。否則,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學到別人的經驗。他說,學習優秀經驗,這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因此,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不能完全照別人的辦法教,按照別人的辦法教,教學效果是遠遠不如別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需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當然還需要全面地觀察、了解學生,在自我觀察、自我分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當然學習優秀經驗并不是光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還要學習他人的班級管理經驗,想想為什么別的班級教師在與不在都一樣,一樣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級就遜色多了,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學習,要向許多有教學管理能力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級中進行全面了解,把這些經驗進行篩選,選取有價值的經驗在班級中運用,并不斷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適合管理自己班級的有效方法。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只有管理好班級,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書中還有許多我們還需要學習的教育思想理論,如“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要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里”、“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教給學生觀察”、“怎樣使小學生愿意學習”、“必須教會少年閱讀”、“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學中的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樣寫教育日記”、“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等等類似這樣的話題,都是對我們老師的教學很有幫助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閃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論深深影響、啟迪著我,讓我如獲至寶。我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7

  暑假里,手捧《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第一頁,全身心地投入到書的海洋中去。

  “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從人性關懷的角度論述教師應如何進行藝術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者”則是從職業化的嶄新視角深入剖析教師當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這一話題,頗具新意。一百條建議,融匯在一起,讓我感受頗深。以下幾點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干同樣的事,干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于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千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徹底,卻急于表功,事情沒有干完,就要評這許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致。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為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嘗作為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來,一起放飛心情吧!

  二、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學校老師們口頭上流行的要學會“偷懶”相似。那么,在重壓之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偷懶,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教育目的是什么?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于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其二,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說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為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后,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游刃有余。還記得,當時教某班的時候,我對班上不完成作業的同學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認真完成。連續幾天,這部分同學的作業都做了一半按時交了,我也都很滿意,并在班里表揚了他們。課堂上,他們也聽得認真了,不斷受到老師們的表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用“加法”不奏效時,為什么不試一試“減法”呢?

  三、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很不易,才成為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在教書時,只認了教科書和大綱,卻容不得半點質疑;如果我們只守著自己習慣的教法,借助于習慣的手段和方式,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如果我們聽了某些宣傳或說教,認為某種教育理論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確或惟一必須信守的,那么我們還是不寬容。

  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臟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么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著我干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銳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8

  一、讀“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有感。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為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為人的惟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于我們教師來說,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么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時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泄”,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說、電影等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于我們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么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于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作者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二、讀“順乎人性是最美”有感。

  在這條建議中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化平民化的今天,不應再將教師的職業神圣化,也更應告訴所有人:每一個教師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對于我們教師來說,首先應擺正自己的位置:“當老師,首先是當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著證明自己像個老師。其實你無須證明,你就是老師。如果你真實,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學問,那么就盡情地在學生面前表現你自己吧。當你表現自己的時候,在學生心中,盡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瀟灑,但是你最美。”這使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一個老師能把他自身的優秀品質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學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捫心自問,我留給了學生什么?我又為學生做了什么?在讀了作者的另一條建議“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后,我深受啟發。

  三、讀“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有感。

  作為校長,作者不僅為他的教師搭建“幸福的三層樓”努力,而且提出教師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義并不是培養領袖、科學家、企業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人生幸福服務,尤其是為當前的人生幸福服務。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應該為我的學生童年時代的幸福服務。我想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幸福源泉。對那些樂于學習、擅長學習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各種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獲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要分析他們學習差的真正原因: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教師除了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外,更應引導學生尋找另一條到達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學生在綠蔭場上尋找到了幸福,有的學生在歌舞臺上尋找到幸福,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為何還要在學習上苛求他們取得同樣的成功呢。誠如作者所說:“我們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處境,了解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成為孩子們學會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力的守望者”。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于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9

  最近好多老師向我介紹《給教師一生的建議》這本書,《給教師一生的建議》是一本什么樣的書?怎么如此吸引人們的眼球?帶著好奇,我拜讀了這本書,真切領教了此書的魅力。它是從全國許許多多優秀教師的材料中,精選的40多位杰出教師的精彩個案,分為"師德篇"、"教學篇"、"育人篇"和"修養篇"四個部分,向廣大教師介紹了他們優秀而感人的事跡,展示了他們探索和創造的風采。在這些優秀教師的精彩個案中,無不閃耀著愛崗敬業、追求卓越和勇于創新的風采和光芒!

  愛是教育亙古不變的主題。當我看到周成平教授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中第一個建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時,就被它深深吸引。此書編寫共分師德、教學、育人、修養四個篇章,提供了四十三條建議,結合優秀教師的經典案例分別作了深度反思,給予我們深刻的教育啟示,可以說處處讓我感動,處處令我深思。"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教學,更需要教師的耐心","別讓后進生成為教育的遺憾","腹有詩書氣自華,做個閱讀教師"……讀此書,讓我感覺仿佛與一位身邊的教育工作者暢談日常教育感悟,沒有板著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是一個個教育生活中的真實、鮮活的"故事",這些故事中蘊蓄著豐富的教學智慧;有的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余香,受益匪淺。尤其是第一條建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讓我感觸最深。

  本書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開篇之作,使之位列教師師德之首。"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學生的關鍵就在于愛,表揚也好,批評也罷,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愛的本質是沒有差別的。""激勵、賞識、參與、期待",給予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尋找一切機會教育學生,把學生都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好公民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做到的。

  我也是一名小學教師。小學教師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瑣碎的,每天我們都會累的疲憊不堪,每天我們又都會忙得不亦樂乎。是什么使我們教師甘為人梯,勤勤懇懇呢?我想那一定是我們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愛,是這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大作家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是教育的基本準則。教師是紅燭也好,是園丁也罷,總之不熱愛學生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不熱愛教育的老師更不配為人師表。

  書中《別讓"后進生"成為教育的遺憾》一節,也很打動我。"后進生"轉化始終是擺在班主任工作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想要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善于捕捉和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不吝嗇對他們的贊美之詞,培養其自信心,使其逐步由后進變為先進。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于學生標新立異的構思、與眾不同的見解、違反常識的提問、超乎常規的答案、別出心裁的想法、新穎獨特的思路,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對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大思維中的閃光因素,點燃創新的火花。通過贊美與表揚,增強"后進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從而達到轉化"后進生"的目的。

  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贊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教師的贊美是一座橋,能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河;教師的贊美是一種無形的催化劑,能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教師的贊美也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的贊美越多,學生就越顯得活潑可愛,學習的勁頭就越足。

  我們作為教師,必須以愉悅的,積極的心態陶冶自己,感染學生,必須以家長的身份育人,從學生的角度教書,讓快樂陪伴著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

  《給教師一生的建議》這本書是一份精神大餐。讀完這本書,讓我重新理解教師這個職業,讓我重新去思考,它將讓我真正體會教師職業的價值,從而更深愛她。我將和千千萬萬的教師一起,把領悟到的教育理論的真諦和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在教育中實踐"愛",在教育中揮灑"愛",在教育事業上把愛進行到底!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0

  如果說世界上有兩種職業最為重要,那我一定會選擇教師和醫生。因為醫生能夠維護機體的健康,拯救人類的生命,使人生存;而教師,在心靈的花園里播撒希望的種子,塑造人的靈魂,使生命更有價值。

  暑假期間,讀了學校推薦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一書,感觸頗多。我再一次深深體會到做一個合格教師的不易。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要比其他職業具備更高的道德品質,具有終其一生不斷學習的熱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以及積極靈活的外交技巧等等。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其底線是善良,然后是博大的胸懷,悲憫和慈愛。只有如此,才能讓下列品質水到渠成。

  1、尊重職業,恪盡職守。

  書中這樣寫到:“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一種為人師表的責任,一份以教師的理想、智慧、激情和魅力影響學生一生的責任。”責任驅使教師去思考,去奮斗,勤奮耕耘,責任心促使教師熱忱、自覺地投入工作,他們將教書育人內化為自身需要,把職業的責任升華為博大的愛,于細微處發現豐富,于瑣碎中尋找歡樂,于平凡中創造奇跡。于是,有了那么多敬業的老師每天找后進生談心,有了披星戴月、廢寢忘食的感動。

  2、關愛和信任,讓教育充滿希望。

  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用慈悲的心去感動,用悲憫的心去教化。讓絕望的家長因為教育而充滿希望,而不是讓家長更加絕望。

  每個班級都有很多學生,每個個體,對老師來說,他是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折掉一個兩個,似乎無關大局。可這每一個個體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則是百分之百,在每一個個體身上,都寄予著一個家庭的厚望。所以,善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富貴或貧賤、不因聰明或愚笨、不因乖巧或頑皮,一視同仁。

  身兼家長和老師的雙重角色,我們更理解每一個家長擇校、選擇老師的迫切的心情。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什么樣的老師,我就做一個什么樣的老師;我希望孩子的老師在哪些方面能給予我幫助,那么我就在哪些方面幫助家長;我因哪些事情而心生絕望,那么我就會在這些地方讓家長重新燃起希望。推己及人,讓教育更具有人性色彩。

  3、為人師表,用人格影響學生。

  因為善良、因為寬容、因為愛,所以我們更具有責任心,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耐心,更懂得尊重。所以,也就具有更高的人格魅力。

  關于人格魅力,書上是這樣描寫的:“人格影響力是人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影響力,它蘊涵著難以估量的強大力量,猶如無聲的命令,潤物的春雨和撥開云霧的燈塔。”教育學生是個過程,不管教師自覺不自覺,對學生都在起作用,產生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成長、成人、成才,而教師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讓自己的人格充滿魅力,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不愿將不堪展現在一個高尚的教師面前。

  其次,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

  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機,捕捉最能觸動學生思想深處的一個事件、一次對話、一個行動甚至是一個表情,需要經常擦亮一雙慧眼,細心觀察,把握準確,以便創造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記得在藍纓的時候,學生都住校,要在校十天,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又是第一次離開家門住校的學生,因此很多人都會想家。在新學期的第一個月,他們在學校一連住了21天,于是開始散漫,懈怠,班級里彌漫的動蕩和不安。恰逢9月下旬班級里有3個學生過生日,于是,我把握這個時機,精心策劃了一個增強集體凝聚力的活動方案。在班會課上,我串通一位老師,把這三名過生日的學生請出教師,然后拿出三張賀卡,讓班級的每個學生寫上祝賀的話,并簽名,然后在這三個學生走進教室的時刻,我們打開燈,大家一起唱生日快樂。然后許心愿,切蛋糕,等等,當時三個過生日的學生眼淚汪汪,他們感受到的是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關心和友愛,全班學生也都很感動,他們發現自己很重要,自己對同學的一句短短的祝詞,竟然能讓平淡的關系變得脈脈溫情,這個班級也因此而溫暖。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班級成為最穩定、最團結、最溫暖的集體。

  所謂把握教育契機,并不神秘。“本是平常一段歌”,關鍵是如何讓這首平常的歌唱得動人心弦。教師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在教育工作中應該致力于尋找這種最佳的教育契機,把它逐漸變成自發自覺行為。當教育學生的“契機”未到,要善于等待;當“契機”來臨,要立即抓住;當“契機”已過,應善于迂回并創設新的契機。

  最后,教師要不斷學習,具有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和我們在同一時間、用同一媒介更新知識,接受新消息,甚至比教師的速度更快。因此,新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學生和家長對老師不斷更新的要求,包括知識的提升,教學方法的升級,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的技巧等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通往合格教師的道路上,我們上下求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1

  “我認為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閱讀過程中自動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臺上、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說教之后,在難得的清閑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么珍貴。”也許正是這段話打動了我,讓我迫切地想見識一下這位“另類校長”的新銳而獨特的真誠建議。

  讀著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卻意蘊深遠的文字,一種強烈的共鳴感染著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全書,這才發現我真正地被這位“另類校長”的“另類”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心門,仿佛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著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余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嘗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鄭杰所說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后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扎扎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

  記得在我剛工作幾年內,因為長期不充電,確實懶得捧起書本,習慣了每天浮躁的生活狀態,也就麻木地混著日子。后來看著別的同事都忙著學習進修,自己也才幡然醒悟,然后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重新一頭鉆進書本,才體會到原來徜徉在書本中也別是一番滋味。現在我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學習習慣,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習進修都不覺得可怕,而且能夠把學到的理論努力貫徹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能不說是靜氣帶給我的收獲。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致,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致。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不培養乖孩子

  不培養乖孩子,并不是說我們都要把孩子培養成“壞孩子”、“搗蛋鬼”、“破壞狂”。“乖孩子”這三個字是中國長輩對兒童的“最高獎賞”,用于贊美孩子的服從和滿足成人心意的行為。如果我們贊美兒童“乖”,一般都因為他(她)聽話,我們一次次贊美,培養了孩子們的乖,他們開始學會放棄,學會依賴。

  “乖”是一種文化,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到我們孩子言行和品格的價值判斷,這不啻是父母們的專利,同時也是做老師的“武器”,只要“靜思”一下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就知道,聽話的孩子是如何增添了我們的“職業歡樂”,而痛楚則來自于他們的“叛逆”和“搗蛋”。我們從來不會欣賞他們的“不聽話”,你只要回想一下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想想他們的名字,再想想他們的行為和品質,原來他們大多是“聽話”“乖巧”“懂事”的,再想想我們評出的“三好生”等,有幾個男生,有幾個“特立獨行”?原來教育中有那么大的偏見,原來我們理應公正的教育其實并不公正。

  而如果,我們做老師的自己都在傾一生之力學著做“乖老師”,我們就只有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我們發現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中,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群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中。

  這絕非危言聳聽。君不見,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在社會的競爭中被無情淘汰。君不聞,現代職場上,很多曾經的“乖孩子”不會交往同事,不善融入團隊,最后在職如坐針氈!難道十幾年寒窗的苦讀就學到這種程度?難道天之驕子竟如此之“驕”?太多的例子提醒我們,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應該深思嗎?

  其實很多教師閑談的時候都有這樣的感慨:某某品學兼優的“乖孩子”雖然考上了某某重點高校,但是最終卻沒能真正在事業上出人頭地,結果只是“泯然眾人矣”;而某某調皮的不是很循規蹈矩的卻很有個性的孩子,雖沒能考上讓老師驕傲的學校,但是在工作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內卻脫穎而出,事業有成。這不能不讓我們想想我們的教育究竟該培養什么樣的孩子這個問題。

  全書值得深思的地方當然遠遠不止于這兩點,透過這兩個方面我們已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另類”的觀點確實豐富了“另類校長”的“另類形象”,讓我們仿佛觸摸到了鄭杰那顆真誠的“赤子之心”。鄭杰說:本書無害,不妨一讀。而我要鄭重地告訴你:此書不僅是一本無害的書,而且一定是一本對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大有裨益的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2

  我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使我受益非淺。它告訴我們教師要做一個善于反省的人。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再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書中的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教師帶給課堂不僅帶著“智力”、“體力”去,還得帶著“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軀殼,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齡,忘了功與利,你“思無邪”,你的“心”就那么真切地坦蕩在孩子們面前,去了塵埃的一顆心啊,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語言、舉止都超凡脫俗起來,凡是忘我的超脫凡俗的都會產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隨你遨游天外;二是平日里的學習與體悟,學習與體悟如果是自覺的超功利的行為,那么就會成為你人生的修養的“法門”,你會非常通暢:學問的通達與為人的練達;你會非常的厚實,在你身上個性化地聚集了“真、善、美”,你便“神形兼備”,渾身閃耀魅力的光彩來。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幸福是什么?每個人對他的詮釋都是不一樣的。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進長,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干點,不給錢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著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盡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著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于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后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是呀,可能當每位教師初次走上講臺的時候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這里的明星。可是由于眾多誘惑,幾年或者是幾十年后,每個人的追求不同、要求不同和方法不同,最后每個人所達到的結果也會大相徑庭。我們要經常的反省自己,在自己困惑的時候拿這個標準衡量下自己,你幸福嗎?你現在位于幸福第幾層,你能做到哪一層?

  三、“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

  教師真的越來越難當了,特別是遇到一些差的學生,教師變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打學生早已歸入一條罪狀——叫體罰,被明令禁止了;現在連批評也不敢了,批評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頭來是教師吃不了兜著走;為了少惹麻煩,一些老師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取不作為的消極態度。可是,誰都知道,對那些特別差的學生,教師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懲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這一小部分“害群之馬”的行為,那么最終受傷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學生。但教師卻越來越感覺到“黔驢技窮”了。那怎么辦,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又保護教師自己呢?

  在過去,家長和教師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場上來管教孩子的。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過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長看來,滿腹經綸的教師簡直像神一般,需要頂禮膜拜的,教師焉能有錯?二是因為在過去,人們將師生關系定為一種倫理關系,而且這種倫理關系是仿效倫理中的斧子關系來確定的,在家里,“老子”打兒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所以有的家長或許還會授意老師:這小子不聽話,任老師揍他!可現在,教師“為所欲為”的兩大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在家長眼中,教師可能沒什么了不起,你是“一流人物”還能只當個教書匠?在整個國家民主化進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再被認為是一種仿效家庭倫理的血緣關系了,在很多家長看來,教師僅僅是幫助孩子成功的“工具”,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于是,教師早已被請下了神壇,新的師生關系應該被建立起來。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建立在國家法律制度的基礎之上,建立這種新的關系意味著教師不必再扮演“一日師終身父”的角色,而應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這種關系首先不是以血緣,其次不是以感情來維系的。教師對學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鐵不成鋼”,只要對每一名學生盡心盡職,就算是對這份職業有所交待了。當然教師的不作為不應被寬容,積極的態度應該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懲戒學生。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尊重學生人格,懲戒應合理并公正,要符合相關程序。

  讀書是教師必修的功課,記得有人曾說過:“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讀書對教師而言可能它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使孩子親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3

  《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推薦》這本書里面,談了關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當然不是金子,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為我們所借鑒。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為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方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一樣膚色、穿著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沖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臺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里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采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誅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占去了全部業余時刻。’……應對著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栗,這不僅僅是正因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說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后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尸,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為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尸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能夠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必須時刻,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為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致、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超多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刻。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說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刻少了,等同于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因此,能夠這樣說:“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后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能夠稍作修改,采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十分詼諧搞笑:“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于讓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好等待‘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取,我想說:“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峰。”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鑒,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為,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就應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潛質、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就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必須能到達頂峰,而且,個人的頂峰又不等同于全社會的頂峰。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方提到的這兩個原則,才可事半功倍。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000字】相關文章:

《給英語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7-13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5篇02-14

教師關于《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范文4篇02-14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實用范文4篇02-14

《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讀后感范文10-01

有關《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通用范文3篇02-14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02-12

《給教師的推薦》讀后感02-09

給學校的建議06-04

給學校的建議書400字 給校長的建議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