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高中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1-12-01 14:15:52 高中語文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語文說課稿

  什么是說課稿?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而【說課稿】則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說“怎樣教”,說課稿則重點說清“為什么要這樣教”。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的原則,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說課稿(精選41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精選4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說課稿1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茶館》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峰是《茶館》寫于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劇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后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蕩、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茶館》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后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于戲劇,他們僅僅在初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說對戲劇知識他們了解一些,但戲劇的鑒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沖突。

  3、培養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過程和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沖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茶館》電影VCD光盤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系,創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鑒賞法。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說預習

  1、觀賞《茶館》全劇,了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閱資料或翻閱書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復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二)說導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解題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四)說步驟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節

  習得知識

  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習得知識”分兩個脈絡進行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復述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于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范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節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群策群力,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沖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A、王利發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態度,原因是什么?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說明了什么?

  C、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沖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識拓展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了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遷移應用

  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么模樣。

  課堂小節中交代本文的重點、難點完成情況。

  布置作業

  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高中語文說課稿2

  教學目標:

  ⑴學會通過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⑵欣賞戲劇的語言藝術

  ⑶掌握欣賞戲劇的一般技巧

  ⑷通過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

  ⑴通過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藝術

  教學難點:

  ⑴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于“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⑵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現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么,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復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沖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

  三、布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沖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為外在沖突和內在沖突

  ⑴在這場戲中,主要外在沖突是否表現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沖突?為什么?

  ⑵沖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么特點?

  ⑶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沖突表現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閱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說說激烈的沖突來自于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說的都是瘋話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這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為什么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贊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沖突應為主要沖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并以為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于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為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小(弱小到一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郁、延遲、

  3、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實的,直接反映了現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復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贊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盡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擔重任并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著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著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六、學生現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

  七、學生評議

  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進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里看到他”,并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為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選)與《雷雨》(節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

  (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突出人物性格的舞臺藝術

  (2)不同點《哈姆萊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臺說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鑒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勸學》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里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采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煉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布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導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注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致

  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夸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造就創新意識和創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閱讀為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4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后,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觀點后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于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鑒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彌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鑒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于《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并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于中關于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于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于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后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于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并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于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鑒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級展示。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后,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于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于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么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氓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托,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采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5

  一、說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跡》(其三)

  (一)、說教材

  《詠懷古跡》(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里選的是第三首,是詠嘆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游歷昭君村時,觀古跡而抒己懷,詠嘆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跡》(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系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初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跡、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鑒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三)、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并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說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高中語文說課稿6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后,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觀點后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于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鑒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彌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鑒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關于《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并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于中關于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于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于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后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于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并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于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鑒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級展示。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后,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于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于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么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氓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托,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采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三首《如夢令》體裁相同,題材相異:蘇軾意在東歸耕作,秦觀旨在遣懷自傷,納蘭性德情關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語短言長的表達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深切婉細的情感表達,都為我們學習古典詩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因此,學好這三首詞,關鍵不在于“魚”而在于“漁”:掌握一種讀詞(特別是小令,尤其是《如夢令》這個詞牌)的方法。學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實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說學情

  其實學生對《如夢令》并不陌生,他們初中就已經學過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閱讀量小,知識面窄

  (2)了解不多,認識不足

  (3)熱情不高,興趣不濃

  (4)方法單一,一知半解

  這所有的一切情況,既是我們在詩歌教學中的障礙,也是我們詩歌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一〕設置依據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三首《如夢令》本身的特點

  3.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二〕教學目標

  1.學習借助抓“詞眼”來解析作品結構、體悟思想情感的鑒賞方法。

  2.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3.通過適當的訓練(詩改詞,寫鑒賞作品),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設置依據

  1.《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2.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

  〔二〕教學重難點

  1.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2.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五、教具準備

  1.多媒體播放系統

  2.交互式電子白板

  六、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2.質疑問難,激蕩思維

  3. 比較探究,討論交流。

  七、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圣陶先生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必須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交流分享,理解詞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難。

  3. 師生共研,細品情感。

  八、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以學生初中學過的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舊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導入未知,激發學生興趣。

  〔二〕師生交流,投石問路

  1.齊讀新詞,整體感知

  2.師生交流,直陳感受

  交流的問題:①讀了三首《如夢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學習了李清照《如夢令》的基礎上,你認為該如何鑒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呢?

  【設計意圖】生生交流,分享閱讀感受,加強學生對詞作內容的理解;師生交流,共享鑒賞方法,加強教師對學生情況的把握。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準備工作。

  〔三〕巧用“詞眼”,平中見奇

  1.教師點撥,找準“詞眼”

  【點撥】同學們對“詩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們是了解詩歌或是散文的關鍵,那么我們能否從“詞眼”的角度來鑒賞《如夢令》呢?

  (1)什么是詞眼?

  【明確】詞中的描寫形象最為真切傳神或表達感情最為集中精粹之處,它通常體現在一首詞的某一關鍵性詞語。

  (2)這三首《如夢令》的“詞眼”是什么?

  【明確】“歸去”、“無寐”、“誰省”

  【設計意圖】點撥學生于詞中忽略之處,點明詞眼,既抓住三首《如夢令》詞體曲調的共同特點,又為鑒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個角度。

  2.師生共論,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討論的問題:三位詞人為什么會發出“歸去”、“無寐”、“誰省”的慨嘆呢?

  (在討論中,教師可根據情況適時用PPT展示三首《如夢令》的創作背景。)

  【明確】

  蘇軾《如夢令》“歸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觀《如夢令》“無寐”(無法入睡)——羈旅之苦失意抒懷

  納蘭性德《如夢令》“誰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語悵然失落

  【教師小結】通觀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為“詞眼”所作的鋪陳,最后一句是對“詞眼”進一步的升華。

  【設計意圖】通過對“詞眼”的追問,理清三首《如夢令》所寫內容,引導學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處。

  3.師生共研,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研究的問題: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相同,感情傳達的效果也相同嗎?

  (研究方式:將蘇軾的《如夢令》與秦觀的《如夢令》相比較,蘇軾的《如夢令》與納蘭性德的《如夢令》相比較)

  【明確】蘇軾輕快怡然

  相似的處境處世胸襟

  秦觀孤獨冷寂

  蘇軾痛苦過往

  相似的追憶人生況味

  納蘭性德剎那美好

  【設計意圖】研讀為“詞眼”鋪陳的部分,細細品味三首《如夢令》在情感表達效果上的不同之處。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4.教師總結,明《如夢令》鑒賞方法

  (1)抓“詞眼”,明章法

  (2)觀“詞眼”,品感情

  (3)析“詞眼”,悟人生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讀《如夢令》的方法,以期學生學以致用。

  〔四〕學以致用,變換詩句

  試將杜甫《登高》改寫為《如夢令》

  【示例】風急天高猿哀,落木蕭蕭鳥回。滾滾長江去,多病獨登高臺。霜鬢,霜鬢,新停濁酒杯。

  【設計意圖】用改寫的方式,以學過的詩歌作為基礎,從舊知到新知,加深學生對《如夢令》的認識和理解。

  〔五〕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從“詞眼”的角度重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鑒賞短文。

  【設計意圖】舊詩重讀,強化新知,舉一反三,平中見奇。

  平中見奇

  九、板書設計章法

  詞眼感情

  人生

  十、說思考

  古典詩歌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教學對于陶冶性情、加強美育、繼承傳統,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在詩歌教學中,知識、技巧訓練大于思想的領悟、價值的追求、審美的熏陶。高中詩歌教學求新求變迫在眉睫。在新課程背景下,變的是思想、方法,不變的是道德感悟、審美追求。

  因此,本節課不僅意在給學生鑒賞《如夢令》的方法,給學生鑒賞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過“詞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詞之間不同層次的比較,在挖掘《如夢令》深層意蘊的同時,給學生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既是鑒賞詩詞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體悟多味人生的胸懷。給方法,給能力,給境界,是本課希望達成的目標,亦是詩歌教學的一種追求。

  高中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屬同一詞牌創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三位詩人的不同風格。從比較鑒賞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細細品味之處。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韻和諧;都有不流于俗的語言,言簡意“遠”,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詞都以數點筆墨,通過虛實情境的靈活選用,借助時空的變化,來串聯意象,成功創設各個不同的豐厚意境,表情達意。這無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國詩人布萊克說“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現實時空是有限的,但文學的語言要求在有限中給人以無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練的古典詩詞,更是如此,這其中,便有時空收放的藝術。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誦讀揣摩,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時空變化。

  2.回歸情境,感受時空變化對提升詩歌意境,豐富詩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三首詞的比較鑒賞,體會時空安排與意境情感的密切關聯,體會虛實之間展現的藝術張力。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在學習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思維僵化,淺嘗輒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僅流于機械式的賞析,眼中只看到了詩歌大的輪廓,不愿讀透,從而無法品味詩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詩內”;二是摳挖字眼,執著于表面的字義詞義,肢解作品,將體味詩中的韻味、作者復雜多元的感情拋之腦后,“出不得詩外”。如何讓學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詩中,體悟情感出得詩外,便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需要反復實踐的重心。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比較鑒賞法

  圍繞一個鑒賞點,將三首詞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系比較中理解詩歌意境情感的不同,來體會時空虛實情境設置在此間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重難點上,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多角度多層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比較鑒賞,文本較多的情況下,將本課中幾個關鍵性的結論以提綱的形式羅列,讓學生有更好的整體把握。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共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結反饋。

  (一)引入新課:

  以介紹大師的金句入手,陸機在《文賦》中說道:“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這句話不難理解,“四時”、“萬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詩人們在四時的交替中嘆息,在觀萬物后引出紛繁的思緒,這實際上明確道出了詩人與時空的緣分。以此帶入新課,以這組小令為例,和學生一起來粗淺的感受古典詩詞中時間和空間的運用藝術。

  (二)讀詩,梳理概括:

  引出這一概念后,帶領學生落實文本。在誦讀之后,先就常規的鑒賞思路,自然地請學生把握三首作品整體的意境和情感,為后面的品析打好基礎。

  1.提問:這三首詞各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

  蘇軾:雪后小橋,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營造了素凈空明的意境

  牽掛期盼歸“鄉”之思

  秦觀:緊風,曉寒,冷霜,陋舍,鼠窺,人馬喧鬧,營造了凄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凄涼羈旅之愁

  納蘭:落紅,冷簟,孤燈的景象,營造了迷離冷清的意境

  忐忑輾轉迷戀之苦

  這三首小令,意象特點明確,抒發情感的關鍵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難度不大。

  2.接下來,請學生在理解了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梳理出時空脈絡:

  提問:三首詞在營造意境時,除了選取典型的景物,還交代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背景?有沒有變化?

  明確:時空

  蘇軾:過往冬日雪后如今春日雨后黃州小橋京城玉堂

  秦觀:一夜驛舍內

  納蘭: 之前(偶遇)如今(輾轉)未來(寂寥)金井房內

  有的學生可能在梳理時會有錯亂,教師可以點撥,怎么把握時空呢?學會關注詩歌的時間空間順序,如暗示時間的詞、點明季節的特征景物,和人物的活動軌跡。

  (三)品詩,思考探究:

  明確了時空背景之后,便引入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分組討論,有選擇性的思考“時空”對于詞作意境與情感的作用

  提問:其實詩歌時空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對表情達意都有一定的作用。這里,請同學們結合其中一首或兩首,來具體談一談你的閱讀感受。

  這里的設計意圖是促動學生去體會,詩歌作品的時空組合,往往會讓詩歌有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生發出獨特的魅力。學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鑒賞,看得比較淺,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引導,如秦觀詞,引導學生去發現時空的高度緊縮的特點,關注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異常細致的描寫,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兩者存在的反差,再去體會時空的緊縮對刻畫這一特定時刻的詩人形象的獨特作用。(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時空越緊縮,感受卻越豐富,感受越豐富,越又顯得環境越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途中,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文本,去啟發學生,比如納蘭詞,我們可以援引《雨霖鈴》中相似的時空跳脫的方式,詞中三次時空的騰挪,甚至是交疊的手筆,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而詞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心緒,更因此而得以強化。這種張力,便是時空在凝境顯情方面“點鐵成金”的妙筆。

  這一環節,教師預留比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的研讀文本,加深認識。需要說明的是,三首詞在時空的運用上各有不同,都有豐富的作用,不必強加給學生教條式的結論。名家有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不拘泥于形跡,只要學生能抓住“神韻”即可。

  附:

  時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蘇軾:這首詞清淡自然,空明灑脫,詩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種時節,就回憶起當年在東坡耕作的悠閑快意,表達了思歸之情,當然,這里的思歸,并不是歸鄉,而是回到他曾經生活過的有深厚感情的黃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對遠離官場紛擾,堅持自我氣節的一種寄托。這本是一首很簡單的詩,情感清晰,寫景也接近于白描,但詩人在時空上做了一個突破,引入了對過往離開黃州時記憶中的那座小橋,架構了另一個時空支點,這個支點,使眼下的春意盎然與離開后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黃州的小橋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為豐富,牽掛的那個地方便也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身處京城的詩人時刻牽掛的卻是離開時那破敗的那一抹畫面,思歸的情感也就有了落點,表現的更為真切。

  時空的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秦觀:這首詞時空高度緊湊,選取了詩人在貶謫途中住宿荒野客棧的一個晚上來展開。短短一個晚上,閉塞狹窄的空間中,時間凝結于一點,而詩人卻著力于這一點,不管是霜風緊吹,短睡驚醒,或是饑鼠窺燈,曉寒侵被,戶外嘈雜,詩人細致入微、不厭其煩的描述著這一夜在客棧房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環境越緊湊,感受卻越多,感受越多,越顯得環境的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中的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時空的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納蘭:這首詞是學生最容易體會到時空的騰挪變化的。起筆是回憶當初在一個落紅滿地的暮春時節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后突然跳脫,到當下表白自己的心緒,急切猜測對方是否對我也有意呢?誰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誰省,誰省?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見詩人郁結于心的情緒應該噴涌而出了,卻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時空,以一幅未來的詩人于冷席之上孤燈難眠的畫面,來結束全詩。由過往,到如今,到將來。當然,學生可能對這首詞的時空判斷意見不同,實際上這首納蘭的愛情代表作,評論家也有很多的解讀,“滿砌落花紅冷”既可以理解為當時邂逅之景,看基調又可以理解為如今看到金井的蕭條景象,映襯詩人此刻的低落忐忑;“從此簟紋燈影”既可以理解為將來的落寞場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這番光景。詩無達詁,不管學生作怎樣的理解,如何對這首詞進行時空組合,都不妨礙我們體會到在時空的穿梭里,詩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無奈情感。而時空的變化多樣,穿梭甚至交疊,也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

  (四)悟法,小結反饋:

  借助探究環節的反復推敲,以這三首小詩為基點,實際上是可以讓學生粗淺的了解到詩歌中時空收縮,拓展,交疊穿梭的幾種組合。當然,時空的組合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一節課并不能囊括。但通過這節課以及課后的遷移閱讀,讓學生明白,詩人在營造意境時對時空的靈活運用,或實或虛,實際上能夠在拓展詩歌的意境,映襯詩人的形象,支撐詩歌的情感方面有“點睛”的妙用。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生只有悟出這一點,才算更進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神韻。

  五、作業布置:

  時空收放藝術是古典詩詞具有極大藝術張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時空嵌套的手法,讓人叫絕,“離”的惆悵中有憧憬的溫馨,“合”的美滿中卻蘊含回憶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兩度時空交錯,凸顯著人的聚散離合。課后請學生試著賞析,并再舉幾例,通過對更多古典詩詞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對此的認識。

  附:說板書設計:提挈綱領,簡潔明了

  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時空組合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高中語文說課稿9

  一、說文本——解得妙曲如夢

  本課三首詞都用《如夢令》作為詞牌,共同抒發了個人內心不同的感懷。

  蘇詞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當時53歲,在汴京為翰林學士。這首詞是寄給黃州友人的,它表現了作者對當年貶官黃州,躬耕于東坡時清靜自適生活的懷念,和遙想東坡,意欲歸去的心情。

  秦詞作于1096年(紹圣三年)。秦觀一生,屢遭貶謫,這一年詞人自處州再貶郴州。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詞借描寫夜宿驛亭苦況,訴行旅艱辛,嘆宦游坎坷。

  納蘭詞創作時間不詳。詞中描寫了詞人在暮春時節和鐘情之人一次美麗的邂逅,卻因彼此無緣相聚而陷入內心的紛擾,表現了作者綿綿不盡的相思憂愁。

  三首詞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說策略——探得幽徑漸明

  (一)說目標

  三首詞都以抒發內心感懷為主,但在表現情感上又有不同之處,所以在教學時要緊緊抓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一特性,同時從提高學生鑒賞古典詩詞能力角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了解《如夢令》詞牌的格律特點;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詩歌的創作背景。

  2.能力目標:指導學生從詩歌的不同角度進行鑒賞;比較文本,找出異同;仿照文本,嘗試改詞。

  3.情感目標:結合作者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經歷,分析三首詞抒發的不同情感。

  (二)說重點

  如何在每首詞中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品鑒文本,揣摩情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說難點

  高中生鑒賞古典詩詞大都以單篇為主,比較鑒賞很少涉及,因此本課對三首詞的比較鑒賞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

  1.誦讀賞析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文本,品味本文精煉卻富有深蘊的語言。

  2.知人論世法:指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文本的創作背景,準確把握文本蘊含的情感。

  3.比較鑒賞法:指導學生通過對三首《如夢令》進行比較,找出同一詞牌下三首詞的異同點。

  (五)說課時

  一課時

  ㈥說教具

  多媒體課件

  三、說過程——踏得小令慢行

  (一)導入:知人論世

  1.將去掉詞牌,去掉作者的三首《如夢令》呈現在多媒體幻燈片上,請學生齊讀,然后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三首詞的作者。如果學生不知道,再提供三位詞人,讓學生嘗試將作品和相對應的作者連線。

  (設計意圖:采用猜作者和連線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過渡到詞作和作者的關系上)

  2.學生對蘇軾比較熟悉,對秦觀和納蘭性德比較陌生,此時提供三位詞人生平經歷和詩歌創作背景的材料:

  生平經歷

  創作背景

  蘇軾

  一生屢遭貶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曠達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所作,此時詞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擠,心情并不舒暢。

  秦觀

  因涉黨禍,半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遷徙。

  詞人自處州再貶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納蘭性德

  出生高貴,家室顯赫一生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稱天上癡情種,人間惆悵客。

  源于一次與鐘情女子短暫而美麗的邂逅。

  看完材料,師生討論出用恰當的詞語概括三位作者的相關信息:蘇軾“曠達率真”、秦觀“苦悶憂愁”,納蘭性德“多情善感”。

  追問學生,三首詞哪一首體現了“曠達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悶憂愁”,哪一首寫的最“多情善感”。

  學生根據問題,結合內容,對號入座。教師借機進入下一環節——品鑒文本。

  (設計意圖:通過知人論世導入,使學生在宏觀上把握文本,在詞風上了解詞作,為后面鑒賞奠定基礎)

  (二)尋異:品鑒文本

  (以下環節,視學生自己挑選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過分析文本,揣摩詞人情感。)

  三首詞都呈現了不同的個性和不同的情感,請學生討論交流,鑒賞詩詞的時候,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鑒賞?

  課堂預設:學生會調動以前所學知識,從多個角度去回答問題,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詞語,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師加以引導,然后分別從每首詞選擇一個切入點進行鑒賞。

  1.析意象——人生如夢念歸去

  主要引導學生重點抓住“玉堂”和“江上”兩處描寫地點的意象。

  問學生此時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卻向往江上,為什么?

  “玉堂”——苦悶,束縛,不自由。

  “江上”——閑適,灑脫,無束縛。

  結論:通過兩處對比,可以看出詞人雖居廟堂之深,但念東坡之閑。

  2.煉字詞——驛路如夢怕無寐

  重點引導學生煉字詞,重點抓住“遙”、“沉”、“緊”、“閉”、“破”、“窺”、“侵”、“嘶”、“起”等傳神的動詞和形容詞,體會煉字描述典型環境,表達羈旅愁思的妙趣。

  “遙”——長夜漫漫。“沉”——夜色深沉。“緊”——風聲凄厲。

  “閉”——驛亭荒寂。“破”——美夢破碎。“窺”——荒涼破敗

  “侵”——霜寒襲人。“嘶”——催人上路。“起”——人在羈旅

  結論:凝練傳神的詞語,寫出了無寐之夜的沉重壓抑和寒冷孤寂,表現了羈旅之人內心憂愁苦悶和沉重無奈。

  3.賞場景——相逢如夢問誰省

  重點引導學生賞場景,重點抓住相逢時和相逢后兩個場景。

  場景一:實寫相逢瞬間。在“轆轤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紅冷”暮春時節,詞人和鐘情女子美麗邂逅的場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紅”已冷,仿佛又昭示著結局,“心事眼波難定”,更是傳達出了驚鴻一瞥的美好情感轉而陷入了內心的紛擾。

  場景二:虛寫別后相思。“從此簟紋燈影”,相逢的喜悅過后,苦于對方的心思無法琢磨,對于未來的不可測,詞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開始想象別后深宵,青燈旁,孤枕畔,轉輾反側,相思不眠的場景。

  結論:兩處場景,一實一虛,前后觀照,更能體現詞人別后相思之苦,輾轉無眠之愁

  小結:學生再次齊讀三首詞,歸納三首詞分別在情感上的不同之處。

  鑒賞點

  情感不同

  蘇軾

  析意象

  廟堂之深

  東坡之閑

  秦觀

  煉字詞

  貶謫之苦

  宦游之倦

  納蘭性德

  賞場景

  相思之痛

  無眠之愁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從詩歌的不同角度進行鑒賞,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鑒賞詩詞的方法,提高鑒賞詩詞的能力)

  (三)覓同:比較鑒賞

  1.因韻誦情:

  提問學生,三首詞分別使用了不同的手法,體現了不同的情感,但它們有沒有相同之處呢,比如在字數、句數、韻腳等方面,和你們初中學過的哪首詞相似呢?

  學生回答李清照的《如夢令》

  學生尋找《如夢令》詞牌共同點,教師歸納總結。

  格律上:單調,七句,押五仄韻,一疊句。

  詞牌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韻)。平仄(韻),平仄(疊句),平仄仄平平仄(韻)。

  格調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們發現三首詞的抒情風格上,也有共同點,都更適合抒發個人的愁思。所以我們回過頭再來看這些詞的情感,發現都是抑郁的情愫,難以排解的憂傷,即便曠達如蘇軾,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憂傷。這主要和詞的仄韻有關,用仄韻,能夠表現出詞人的深情。

  結合剛才的分析,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詞,讀一讀,感受詞韻,品出感情。

  2.據詞擬題:

  教師提供《如夢令》詞牌的由來。

  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

  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如夢令》源于后唐莊宗李存勖創作的一首詞《憶仙姿》,但蘇軾因嫌其詞牌名不雅,認為該詞的尾句“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最為巧妙,尤其是“如夢,如夢”的繁音促節,一語道出詞人心緒,堪稱點睛,遂改為《如夢令》,從而使該詞牌廣為流傳。

  追問學生,為什么蘇軾改的巧妙?

  討論歸納:這重復的詞語,是小令的轉折之處,是使詞的意境升華,感情強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節,基本上都能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感。

  引導學生用用同樣的方法為三首詞擬題。

  教師再次提示學生把握詞中詞人情感:蘇軾歸去心切,秦觀羈旅無眠,納蘭性德相思誰省。

  據此,可以引導學生分別將三首詞擬題為《如夢令·歸去》、《如夢令·無寐》、《如夢令·誰省》。

  結構上:

  《如夢令》一詞在結構上,后三句基本上宕開一筆,富有轉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兩句繁音促節,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稱壓軸之句,點睛之筆。

  (設計意圖:把握住詞韻和格調以及結構的共同點,進行鑒賞,采取因韻誦情和據詞擬題方法,環環相扣試圖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學。)

  (四)作業:學以致用

  根據所學知識,以《如夢令》為詞牌,嘗試填詞并誦讀品情。

  教師呈現下水詞作。

  如夢令·風定

  昨夜堂前初醒,殘月孤燈人影。

  驟雨送清明,絮語暮春飛杏。

  風定,風定。只此扁舟微冷。

  結合內容板書的最后詩意收尾:

  不同的詞人,平平仄仄起來,《如夢令》便是他們的憂愁,歸去,歸去,是蘇子的曠達率真;無寐,無寐,是少游的苦悶憂愁;誰省,誰省,是納蘭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夢令,三分詞韻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如夢令。

  高中語文說課稿10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通過鑒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鎖定重難點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1.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題歌曲。

  (二)自主 合作 探究關于作者及《離騷》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么“離騷”是什么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范讀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3)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①重要詞語(投影)苗裔(ì):后代子孫 孟陬(zōu):正月 揆(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嶺上 騏驥(qíì)駿馬 申椒(iā) 申地產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羈 憚(dān):害怕 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腳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iǎn):忠貞的樣子羌(qiāng)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②通假字肇錫余以嘉名:錫通“賜” 賜給來吾道夫先路也

  ③同類活用名余曰正則兮。名詞用作動詞 命名字余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 給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節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研讀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明確]“扈江離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尋道夫先路也”,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高尚的品德,鍛煉出眾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后”和“堯舜” 一樣的圣明君主。總之.詩人自我的形象,代表著美好和正義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2)《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 ,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愁悶。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學生小組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明確]“恐美人之遲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懷王“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對君王的忠誠,對古代君王舉用群賢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潔情操,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為重,舉用群賢,了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還使用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群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羈“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4.品讀鑒賞

  (1) 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明確]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2)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并摘抄。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3)分析特色: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其偉大的人格,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②比興手法的運用。依詩取興,引類比喻”《詩經》中的比興傳統在《離騷》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以比喻最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③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煉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后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5.探究閱讀

  (1)(多媒體播放屈原行吟澤畔、抱石投江的鏡頭)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并支持下才能實現,他的高潔的節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學習這篇,你有哪些啟發?(言之有理即可)觀點:

  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斗,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在污濁的環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3) 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后人所傳頌。課后搜集有關屈原的對聯、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

  高中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氓》是《詩經》中的重要作品。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一個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自己的戀愛悲劇。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為今后的詩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概述詩經的基本知識,熟練背誦本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物形象,樹立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

  教學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說學生:

  這是學生升入高中以來首次接觸《詩經》,但是,在初中時學生有《關雎》的學習經歷,對于《詩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解決完詩歌的詞語之后學習起來應該比較順利。但相對于實驗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還是弱了些,所以,我擬定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生掌握《詩經》基本知識,且在認知性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把握賦、比、興手法;第二課時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感受人物形象,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樹立正確人生觀。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三、說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誦讀法、講解法、啟發法、討論法等。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并加以強化;講解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說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采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領背與自己誦讀相結合,通過反復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劇原因。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結合初中及上節課所學,回顧《詩經》的相關知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在此環節,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應的文學常識知識點:

  第一部詩歌總集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四言為主,重章反復

  2、認知性誦讀。這一階段分為學生領背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熟悉文本讓其對詩歌敘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理解性誦讀。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4、評價性誦讀。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鑒賞。這是本課教學的探究部分。在本環節中,通過“為什么自由戀愛竟以悲劇收場?”這一問題的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著“悲劇原因”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寓于其中,從而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5、師生合誦《致橡樹》。《詩經》產生于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對于新時代的學生如何讓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樹》。采用師生合誦這種方式,有兩個初衷:一是豐富課堂內容,加深情感體驗;二是激發學生對詩歌朗誦的興趣。

  高中語文說課稿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蜀道難》,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做解說。

  一、教材分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普通高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學習目標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對詩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本文是李白在長安時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屬于一篇古體詩。

  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了解李白豪邁飄逸的詩歌特點,整體感知詩歌寓意。

  2.反復誦讀,鑒賞詩歌的意境美,了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3.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為:把握與體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點撥法。只有反復的誦讀學生才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要適時的啟發、點撥。

  教是為了學,教師的教授只有在學生那里轉化為學習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所任教的班級屬于音樂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并且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本課根據詩歌的特點采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教學手段上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學過程

  本課我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回憶李白的詩句導入,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想到“床前明月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發三千丈”等詩句,由此得出李白詩歌一個很大的特點,奇特的想象,夸張的表現手法。從而引出《蜀道難》。此環節意在由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引發他們更大的學習新課的興趣。

  【環節二】、認識李白。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課前預習情況。

  【環節三】、誦讀感悟

  詩歌學習重在誦讀,所以,此環節首先設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來朗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后師生共同欣賞flash配樂朗誦《蜀道難》,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再以配樂的形式讓學生學生集體朗誦,加深理解。

  【環節四】、討論文本

  學生上一環節通過充分地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的印象,本環節主要用討論法、啟發法來理解詩歌內容,分析藝術技巧。新課標對古詩文的學習要求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討論解疑.把提出的問題交給學生解決,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并且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教師在這個環節要給予正確的點撥。

  例如當學生討論本首詩歌的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說法,最后確定一種最有據可循的說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又使理解不發生偏差。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藝術技巧上,由于學生對夸張這種修辭很了解,所以會很容易發現原文有多處夸張時,而學生沒有意識到的手法,則需要教師點撥。

  例如學生提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時,教師要適時的補充虛實結合的手法。

  這樣,看似無序地問,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環節五】、拓展延伸

  課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評析詩歌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并且與《蜀道難》進行比較閱讀。此環節意在擴展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深化對教學重點的理解。

  【環節六】作業設置

  背誦詩歌。意在通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高中語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地位和教師的主要任務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氓》這首詩語言障礙并不大,結合課下注釋學生能夠理解《氓》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這節課的主導思想就是:以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盡力把新課改的精神融入到整個課堂中去。

  對《氓》這首詩歌,作為一名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帶領學生去“傾聽”那個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情感,幫助學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這種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文本本身的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體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課堂的討論重點放在鑒賞層面:體會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處境下的復雜情感;

  (2)表達復雜情感時所采用的表達方式。

  3.深入挖掘,體察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推測判斷人物未來的人生命運,從而引發更深刻思考。

  三、說教學設想,從教師層面說。

  我主要通過三個問題來組織課堂,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發現和理解婚姻失敗之后的嚴肅與冷峻,引導學生對我們自己現實人生的關照;產生對這個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們情感價值觀。

  從學生層面說。

  引導學生一切從文本出發,自由讀,整體讀,個別讀。實現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辯論、探究。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充分對話。在活動中讓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把語文教學活動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從而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質。

  從教學環節層面說。

  倡導語文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構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的,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的新型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設計我的課堂的,具體的課堂流程也會隨著這些因素發生變化。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自古以來,愛情就是文學中永恒的主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出了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那是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這些都是詩經當中描寫愛情的詩篇。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詩經》,來繼續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自由誦讀,尋找稱呼。

  自由朗讀文章,尋找詩歌中女主人的對男主人公稱呼的微妙變化,你會發現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5分鐘)

  第一章里,先是稱“氓”,也就是一個陌生的小伙子,說明女子對他毫無認識;接著稱“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這時,女子已經跟他很熟了,把男子當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稱“爾”了,這是兩人感情很好以后的親昵的稱呼。

  第三、四章而稱之為“士”,視其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經淡漠了。

  最后兩章連“士”也不稱呼了,心里積攢的怨氣使她連提也不想再提這個人了。

  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敘述中,由于感情的變化,不自覺地選擇、轉換指稱,從她對男子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感情的發展,很有意思,耐人尋味。

  板書:戀愛---------婚變-----------決絕

  3、二讀詩歌,關照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學習“比、興”的藝術手法

  思考淇水在這幕悲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詩歌中淇水出現了幾次?展現出女主人公怎么樣的思想性格?運用了什么手法?(多媒體展示)

  明確:她在文中出現三次,她是婚姻悲劇的見證者,當初情意綿綿的送別,后來歡喜披著紅蓋頭嫁過去,再后來帶著受傷的心痛苦回來。她見證了這一場由美麗愛情開始最后以悲劇收場的失敗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戀、幸福(板書)純真癡情,活潑熱情&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傷心(板書)勤勞能干,任勞任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憤恨、決絕(板書)冷靜決絕,堅強果斷

  在課堂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反應,我可能會適時的用下面瑣碎的問題,引導學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進女主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真正與主人公對話。

  導致氓變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場婚姻中我有沒有責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還有那些因素給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個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從這場愛情中總結了哪些經驗呢?她用什么藝術手法來闡述這個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決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離婚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4、討論、辯論分析婚姻悲劇原因

  為什么如此一個集中國傳統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婦女為何會被休棄呢?(學生討論辯論)

  1.性格決定命運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變心

  4.社會原因

  戀愛-------------------------婚變--------------------------決絕

  高中語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高中語文小說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是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看,都具有極高的欣賞性,堪稱千古佳作。《項鏈》以其精巧的構思,出色的心理描寫、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學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體味作為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學習本文,可以為學習《陳奐生上城》打下基礎;學習本文,還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外國小說的無窮魅力。學習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可以從思想上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確定依據

  (1)那么鑒賞小說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形象、小說的語言、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等方面著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對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進行鑒賞。

  (2)本文的特色:本文構思特別精巧,作者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由逆境到順境,然后再墜入了逆境的曲折經歷,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一次又一次的擺布著瑪蒂爾德的命運,開著瑪蒂爾德的人生玩笑;演繹著瑪蒂爾德的命運悲劇。瑪蒂爾德的心理,瑪蒂爾德的性格,瑪蒂爾德的命運均在這曲折的情節中實現。

  鑒于上述原因,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A、知識目標:

  1、分析小說的情節,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體閱讀小說,客觀、全面地評價瑪蒂爾德的形象。

  B、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抓住線索,快速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審視小說人物的能力。

  3、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展開思維的翅膀,培養學生仿照原文風格寫作的能力。

  C、德育目標:

  體味人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中的執迷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實的限制下的無奈、荒誕與虛幻。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本性的堅持和女扭曲。從瑪蒂爾德身上吸取和發揚人性中善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要學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傳統的理解,人們常常從單純的階級論出發,忽略了從人性的角度去詮釋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和評價瑪蒂爾德這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德復雜人物,是本課重點;探求隱藏于悲劇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的相關評價。

  (2)、品讀本文情節和心理描寫

  導入新課后,要求學生抓住項鏈這一線索,在項鏈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再由學生找出情節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特點的。賞讀情節后,要求學生按照情節找出描寫瑪蒂爾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據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蒂爾德的性格。

  (3)、重點難點的突破:

  1、仿寫:

  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要求突現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沒有那份請柬。B、“啊!假的”

  2、結合課后題對瑪蒂爾德定位,并要求從原文找出依據,同組討論后,選派代表發言。

  3、形象對比分析:將瑪蒂爾德與簡愛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發現瑪蒂爾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德的肯定評價。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A、俗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赤足”;B、多面人。

  (4)、作業

  續寫該文,注意盡量模仿原著的寫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情節————心理————形象

  羨項鏈——痛苦不堪愛慕

  項借項鏈——忐忑不安虛榮瑪

  失項鏈——驚慌失措堅強蒂

  鏈賠項鏈——悲苦不堪誠實爾

  還項鏈——輕松欣慰善良德

  識項鏈——當頭一棒

  高中語文說課稿1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錢鐘書先生的《談中國詩》。本次說課將從教材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六個部分來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談中國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是全套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具有融會貫通的功能,擔負著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重任。

  三篇課文或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審美現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言。《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構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上;《說“木葉”》可以看作 “咬文嚼字”的范例;《談中國詩》文采飛揚,中外詩例信手拈來,令人視界大開。

  整個演講,錢鐘書先生旁征博引、綱舉目張、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又批評中國人由于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橫掃了西方人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通過本文的學習,能使學生掌握了解中外詩歌的異同,掌握比較的方法,對我國詩歌鑒賞的理論高度有所提升。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高二學生,從能力與學生生活經驗方面來看,其已有了高一一年對閱讀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包括課上學習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對課外文章的充實等等,這些體驗都是對這篇文藝評論性文章學習的一種良好的鋪墊。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會非常吃力。

  作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淵博,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表現出了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從認知結構、知識的縱深度來看,作者的引用語句的精妙與內涵以及比喻的妙用對學生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教學設計的指南針和風向標。在充分考慮教材和學情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基礎上,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3)目標設定

  1.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并學會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象。

  2.過程與方法:采用情境導入、活動探究和互助討論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互動和合作過程中帶領學生把握作者行文的結構思想以及文章的寫作意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分析他就精神和對待中國詩歌研究的正確態度;感受作者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妙趣橫生的豐厚學術涵養。

  (四)教學重難點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并使學生能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的行文布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引用、比喻之法。

  二、教法學法

  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流程的順利展開都離不開得當的教學與學法,接下來介紹教法與學法的使用。

  (一)教法

  設計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以教學方式的改變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變傳統教學為師生或生生互動式教學。這種教學要求課堂上要創設情境,加強與學生的合作,為學生鋪路搭橋,點撥引導,令其學會自主有效的閱讀方法,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授課目的。

  理論來源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和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發展的建構主義思想也強調老師在設計教法和學法的時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基于以上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同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反復閱讀,感知文本。本文寫得典范古雅,行文布局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2.點撥引導,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要掌握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然后逐層展開,使文章跌宕生姿。

  3.探究合作,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的旁征博引以及比喻的妙用,都要用心揣摩體會。

  (二)學法

  必修五作為必修教材的“終結者”及選修教材的銜接者,承擔著“授人以漁”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是:

  1.自主研讀法。 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的能力。

  2.組織學生合作,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

  3.拓展思維法。“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

  (三)課時安排

  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在學生進行課外搜集資料和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檢查學生在字音重點詞語的掌握情況,交流印象中的錢鐘書先生,理清文章的結構。第二課時重在研讀文本,突破重難點,同時進行課外延伸。

  三、教學手段

  1.使用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視聽設備。導入新課時引播放鄭愁予的旋律《錯誤》,配上問題設計,讓學生隨著音樂進入情境,自然的與文本進行鏈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

  2.孔子提出“不憤不啟”的啟發式教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也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內部發生了什么,是無法確切探測的“黑箱”。因此,利用文字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不僅方便快速,還能通過刺激反應推進課堂生成,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運用能力。

  4、教學過程

  理論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教學步驟:(共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以“香”引蝶—情景導入

  伴隨ppt課件輕柔優美的音樂旋律播放鄭愁予的《錯誤》(課件展示內容)之后,老師吟誦:

  中國是詩的國度,它從遠古的《詩經》走來,歷經了建安的蒼涼、盛唐的繁華,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從小至今,我相信大家學過不少中國詩。結合如上詩歌,談談中國詩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發言)下面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么說的。老師適時展示課題:《談中國詩》

  [設計意圖]“花香蝶自來”,好的導語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學生語言能力也能起到熏陶作用。本課采用配樂誦讀,老師牽引能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

  環節二:合作探究,解讀文本

  這個環節意在突破整個文章的重難點,主要以課前準備作為鋪墊,遵循循序漸進,步步深化的原則,從三個大的方面進行操作:

  (一)引“人”入勝——印象作者

  (二)把握“脊骨”——研讀文本

  (三)豐滿“血肉”——深入探究

  我們一個一個來

  (一)引“人”入勝——印象作者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作家資料及背景材料,老師加以補充,以便為理解文章奠定良好基礎。在介紹作家時,不僅僅當其是枯燥的文學常識,而是把每一位作者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物,用他們的人格和精神激勵我們的生活。這部分主要用講故事方式來介紹,這樣學生們會記憶深刻,對培養作文的思路也有幫助。

  (二)把握“脊骨”——研讀文本

  解讀文本部分主要通過設置三個問題解讀行文結構,理解作者利用對比把握中國詩的個性與普遍性的方法。真正明白作為“中國的”詩,它有哪些別具一格的特點,而如果不分國界,它們的共同之處又是什么,作者這樣寫的意圖何在。問題的設置如下:

  1、閱讀思考——理行文思路

  (1)錢鐘書認為中國詩有哪些特點?(學生討論后概括歸納,老師請2-3位學生答并適當補充) (2—7段)

  (2)本文是篇演講稿,面對一群金發碧眼的美國人,錢鐘書先生是用什么方法來論述中國詩的?(學生找答題段落,歸納) (第1段)

  (3)作者通過比較中西詩的異同,得出了什么結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第8段)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訓練學生合作篩選信息以及概括歸納能力。

  (4)小結:行文結構及中國詩的特點

  結構: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國詩的發展特點及其一般規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

  第四部分(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

  特點:(突顯個性和普遍性)

  篇幅簡短,韻味悠長(形式) ——“輕鳶剪掠”

  富于暗示,引人遙思(技巧) ——“微雕”藝術

  筆力輕淡,詞氣安和(語言) ——“中和之美”

  無地心引力一蹴而至(構思) ——“空中樓閣”

  多社交詩,少宗教詩(內容) ——“無甚差異”

  2、討論分析——解文法之妙

  學生分組討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此部分重在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豐滿“血肉”——深入探究

  1、旁征博引

  這小節主要讓學生找出文中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例子,討論分析,最后師生交流,概括作者這些引用的特點。

  (1)感受豐富

  (2)感受巧妙

  (3)感受貼切

  【設計意圖】:在讀和品中感受作者引用的特點,通過閱讀和鑒賞,激發學生對作者學養淵博的體悟。

  2、妙用比喻

  通過問題“這篇文章錢先生用引用的方法,將觀點議論地如此深入,那又如何讓美國人聽懂并心領神會的呢?文章在晦澀難懂處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進入到比喻的分析,具體做法是讓學生交流印象深刻的比喻句子;投影所有比喻句并小結,歸納方法。

  【設計意圖】:對于學生易把握的比喻,由學生交流,教師小結,領略幽默大師的風范。

  至此,教學重難點得以落實。

  環節三:演練提升,課外延伸

  1.學以致用 ——演練提升

  結合所歸納的方法,欣賞下列比喻句,分析其妙處。(課件展示例句)

  [設計意圖]此環節由學生欣賞,品讀后口述完成。其設計旨在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2.由此及彼——課外延伸

  鼻鐘書所闡發的“中國詩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鳴嗎?你認為中國詩還有其他方面的特點嗎?請結合自己閱讀詩歌的體驗談一談。

  [設計意圖](這道題的設置,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不僅溫故而知新,還能進一步對中國詩歌的特點做縱深化的了解。)

  環節四:余韻留香,布置作業

  完成課文后第53頁“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比較曹操的《觀滄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異同,看看相同大海背后的異國文化。

  [設計意圖]對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訓練,既能檢驗學生的課堂吸收情況,又能訓練寫作表達能力,這對適應當前高考是很有好處的。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一節課的微型教案,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能把知識點串珠成線,結線成網。為了突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對應教學過程,我設計板書如下:

  談中國詩

  對比

  五、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上看,本節課重邏輯性、啟發性,循序漸進。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合作,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做了一些嘗試。但在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方面做得不夠。對于文章妙句和引用挖掘不深,如能更細微入至的思考,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的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16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聲聲慢》。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必修四第二單元編選的是宋詞,在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四位詞人的作品。四人中蘇軾和辛棄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詞人,四人在詞壇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后,教給鑒賞詞的方法。通過鑒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了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后對詞的鑒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塊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鑒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為以后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塊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

  閨怨主題是唐宋詩詞創作的一個傳統題材,“閨怨詞”是專門表現婦_活和情感的一類詞。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婦女表達情感,雖別有一番風味,但終歸和婦女復雜、內隱的心理隔了一層。李清照是詞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寫自己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視角和筆觸比男性詞人更敏感、細膩。《聲聲慢》即是此類作品的代表作。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于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部分唐宋詞,當時的學習要求只是讀一讀,背一背,了解大意,體會情感而已。進入高中階段,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們放在整個宋詞的發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鑒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高一的學生心理上擺脫了對成人的依賴,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可塑性極強。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如果在課堂上能幫助每一位學生習得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將是他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通過“直覺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層深入地鑒賞詩歌。

  (3)情感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涵,體會詞人情感的變化。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閑愁”與“丟家棄國之愁”的`區別,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

  (2)教學難點:這首詞選擇的意象很符合傳統的審美視角,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復雜的內涵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教學方法

  ①首先是誦讀法。詩詞教學,無論采取哪一種教法,都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作品背誦下來。因為背誦是鑒賞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誦讀就談不上深入的鑒賞。要對誦讀給予充分的重視,那種先講解再誦讀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師可以做示范背誦,讓學生明白背誦的重要性。總之,能卓有成效地進行誦讀訓練,從中體驗女詞人孤凄愁絕的情感。就可以說完成了教學目標的一半,決不能等閑視之。

  ②“情境法”教學。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③比較法。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多誦讀、多分析、多聯系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構想:通過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以對聯“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貫穿全文,結合詞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過意象的解讀領會此詞的“愁”的內涵。

  四、學習方法

  教學相長,教與學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學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學生學習宋詞的熱情煽得旺旺的,能點燃他們興趣的熊熊之火,使學生個個喜歡宋詞,個個迷戀宋詞,因為興趣是的老師。

  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經歷生疑、矛盾、掙扎、釋惑的學習樂趣。

  ②朗讀法。讓學生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使難以理解的文字變為易懂的,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能力,從而感染學生,使他們更進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現在我們先來聽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滿西樓》,這首歌的歌詞化用了哪位詞人的哪首詞?(李清照《一剪梅》)那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中,李清照的情緒若用一個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這個愁字前面加上定語的話,應是怎樣一種愁?(閑愁,閨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現的是一種閑愁、閨愁。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聲聲慢》,看看寫的又是什么愁?(板書:聲聲慢,李清照)

  設計意圖: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氣氛,讓學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發學生的情感。

  2、朗讀訓練,初步感知。以朗誦為起點,在與錄音的對比中尋找突破。通過學生齊讀、錄音朗讀、個人朗讀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領會情感。引導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和輕重讀音,注意感受朗讀中的情感基調——哀婉凄涼。

  都說“一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般深的“愁”該怎樣抒發呢?請同學們齊讀此詞,找出課文中直接抒發情感的句子。

  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人通過這句,直接抒發了自己的愁情。這次第,是指什么時候呢?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寫此詞時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記)

  李清照大事記

  1103—1126年:與趙明誠結婚,婚后融洽歡娛,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研究,度過了這一生中最安寧、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_透頂,金兵入侵,圍困京師。

  1127年:金滅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終年49歲。李清照時年46歲。

  1130年:李清照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臺州、黃巖、溫州之間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會稽,又逢盜賊,重病纏身,幾欲喪命。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被判刑兩年。

  1134年:整理完成趙明誠遺著《金石錄》。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她死于何時,葬于何處。

  李清照寫此詞時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經歷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寫此詞的?(國家滅亡,失去丈夫,顛沛流離)正是在此情形下,詞人在《聲聲慢》中寫下了自己的愁思。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容,引導學生注意語調、節奏和音樂的烘托,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

  3、鑒賞意象,體驗情感。《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這樣寫到:“語文教學應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高中語文說課稿17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后,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觀點后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于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鑒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彌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鑒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明確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于《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并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于文章中關于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于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于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后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于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并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于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鑒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級展示。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后,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于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于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課堂小結

  什么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氓

  甜蜜戀愛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勤勞、果斷)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托,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采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18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xx,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xx》是~教版-年級下/上冊第-單元的第-篇課文,該單元以“xx”為主題展開。

  《xx》是一篇散文(文章體裁),作者選取了~(畫面、景物、事件)進行描摹,將~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的感悟,寄予(情感)或揭示(道理)或說明了一個(態度),結構(層次)明晰,語言(凝練、優美、質樸),感情真摯(情趣美)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悟文章,訓練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對文章情趣(旨趣)的審美能力。依據這樣的思考,參照新課標三維目標要求,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課前預習)/了解本課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 品讀文章,把握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可作為教學重點)

  3、 鑒賞富有特色的語言,領悟本文的(情感、道理、態度)

  (二) 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教師若在處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則會顯得淺而亂,所以有相對明確的教學重點尤為重要。(本課的一些特點:如語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鑒賞和品味本文的語言美當作一個重點)語言美視情況而定,也可放于難點中。

  “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以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無非是想寄予一種情感,揭示一個道理,說明一個態度等等,但這往往是文章深層的東西,需要去挖掘。本文運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手法,言了什么志?抒了什么情?是本文需突破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導學法,點撥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因為作為一篇散文,反復誦讀是增加積累、加深體悟、進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條捷徑)、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另外,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我還以討論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這樣的:現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嘆》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寫進歷史,千分之一能成為景觀,萬分之一能激發詩情。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處。她繁富繽紛,延往續來,既孕育了萬物生靈,又滋潤了人類靈魂。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面對那即使是只有萬分之一才能激發詩情的景物,寄懷感慨,與自然同悲喜、共哀樂。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作家,聆聽他與自然的心靈碰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觸及人與自然的話題,將學生帶入情境)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內容及脈絡)

  1、 讓學生放聲朗讀,目的是培養語感,讓學生熟悉內容。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問:(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或這篇文章寫了幾個畫面?請為這幾個部分擬個小標題。/為了突顯出~的特點,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寫的?)(因為本文層次清楚,學生基本上可以歸納、提煉出來,這樣提問的目的在于,快速提煉課文的要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這一環節主要為下面的課堂重點服務)

  環節3——直擊重點

  針對課堂重點,我提的問題是:

  a.你覺得主人公有什么樣的性格、品質

  b.文章是如何表現的?語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請你選擇一些能反映認為性格品質的句子來鑒賞。

  a.作者如何從各個方面突顯xx的美(特點)

  b.你覺得哪些描寫的語句特別美/值得回味,富有哲理?結合自身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這些疑問的目的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擁抱文本,這里我采用的是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鑒賞散文語言的能力,以提高他們概括、歸納的水平)但是學生的概括往往不夠全面和深入,這時需要再次體現老師“導”的作用,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字詞替換以及修辭方法的運用等方法品味語言,教給學生鑒賞散文語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如:xx)

  至此,通過對內容、結構以及語言的分析,學生對文本的(畫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體會,這是本文重點的落實,但學生對文章僅僅認識到這個層面還是不夠的,要真正理解本文,還必須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文章,進入另一個層次,這就涉及到下一個環節。

  環節4——突破難點

  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如:這篇文章寄托了一種什么情感?)請結合課文內容和前面的分析進行討論。(這一討論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再一次擁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養學生挖掘文中關鍵信息的能力,這是讀懂本文的關鍵之一,也是閱讀的重要能力之一)通過討論,學生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板書),這種寫法就叫(托物言志)

  環節5——課堂總結

  語言和畫面美的文章一旦賦予了深層的內涵(情趣美)(板書),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盤菜一樣,現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無窮。

  環節6——拓展延伸

  為了鞏固學生對這節課所學內容,我設計了xx個練習題:

  (可設計比較題)(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之類)

  環節7——課后作業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說板書設計

  畫面美 追求自由生活

  語言美 (托物言志)

  情趣美 追求獨立人格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故事

  語言 質樸 —— 人性美

  感情

  高中語文說課稿19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李清照詞兩首》,這是高一第二學期后半學期的學習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詞兩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宋詞,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價值。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聲聲慢》放在最后,屬略讀篇目,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醉花陰》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發“相思閑愁”,《聲聲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將重點賞析,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夫喪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本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深入熟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為以后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學情介紹

  通過本單元前面六首詞的學習,學生對豪放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已有了大體認識,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鑒賞方法已有所掌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本課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如果不了解詞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難把握兩首詞中深層的感情內涵。

  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學生在課前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兩詞。

  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①背誦這兩首詞,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②通過反復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閑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還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據這兩點所以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二,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③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三。

  教法與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本課將通過誦讀法、情境法、對比探究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說完了教法與學法,緊接著我將要說的是“教學過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前播放《菊花臺》歌曲,學生欣賞完我會問:為什么說“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么象征意義?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可能會想到鋪滿皇宮的菊花,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我會順勢總結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以花

  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如桃李”, “美人二八顏如花”, “綠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為這一習慣借用的對象,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臺》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著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著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凄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之所以設計這樣開頭,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一情境和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二、誦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所以在本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誦讀把握兩首詞的不同愁緒,然后提問:為什么一般黃花別樣愁?這樣就順利進入到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后全班一起探究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然后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問,我會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思維靈活,已能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所以這個問題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討論,學生可能會賞析出《醉花陰》中的黃花是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

  《聲聲慢》中黃花的賞析學生由課前預習和導入可能會想到①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可能想不到深層次的,這時我會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并創設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說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學生在引導下可能會說出睹花思人這層意思。我會說: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為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

  是形影相吊,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③作者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巨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鑒賞古詩詞時學會知人論世。探究完本問題,我會緊接著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

  2、自讀并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通過前一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陰》中是相思閑愁,是浪漫的愁、是懷著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著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說的愁。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感受兩首詞中愁緒的不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

  接著我會總結到:從黃花意象背后,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

  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里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后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著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指導完詩詞鑒賞方法,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三:

  3、作者還通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認知發展論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遷移,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可能會賞析到過雁、酒、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對淡酒、過雁可能賞析不到位,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獨創性的賞析要給予表揚和激勵。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到: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我形單影只,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涌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為全詩奠定了凄慘悲涼的基調。

  之所以設置這樣的活動,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心理學家皮亞杰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同時這一活動的完成就實現對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會以下面一段話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閑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鑒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請同學們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 課的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的反復誦讀、賞析理解,學生背誦本詞已沒有多大障礙,這樣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①,教學目標③則貫穿在整節課的誦讀賞析中,教學重難點的依次突破,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后,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我會安排課后作業:

  五、課后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新課改還提出學習語文應該養成積累和梳理的習慣。因此我設置了這兩項作業。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20

  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漁父》,我將從教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流程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說教材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本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閱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通過經典文本學習,思考“直面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本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本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本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①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

  ②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說重難點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并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說教學方法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采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五課時設計

  因為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著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

  找一位學生介紹,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為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游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后便懷石投江。

  2、找學生范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結合注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古今異義詞:PPT,板書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來)

  (2)詞類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后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游于江潭(狀語后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后置)

  圣人不凝滯于物(被動句)

  自令放為(被動句)

  4、疏通文意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生明確: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間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為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么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于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眾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

  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5、擴展

  ①屈原和漁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對立起來的目的是什么?

  作為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總結:這是一次靈魂的對話。

  6、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茍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后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度?更欣賞哪一位?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三位人物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么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么叫做堅韌執著;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么叫做瀟灑豁達。

  (四)結課

  那么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業設計

  1、背誦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說課講完了,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各位。

  高中語文說課稿21

  一、說教材

  這個單元是戲劇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 話劇《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從二十世紀三十年問世以來,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為話劇藝術的瑰寶,原因有三:首先是緊湊集中的藝術結構,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后三十年錯綜復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系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其次是個性化的對話語言,劇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最后是用必要的“舞臺說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現主題,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是:“午飯后,天氣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燥——”這個說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臺氣氛。《雷雨》是中國現代話劇中極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雷雨》是一出四幕話劇,選入課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藝術結構精巧的作品,它的戲劇沖突非常集中,在該劇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體現,這將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鑒賞解讀戲劇。

  2、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詢、分析、整理、積累信息。

  3、體會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戲劇沖突 ,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4、通過語言的品味來分析戲劇人物的個性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訓練獨立閱讀、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2、分角色進行全文的朗讀,了解劇情的發展。

  3、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雷雨》(經過剪輯)

  4、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探究劇中的主要劇情及人物性格特點,分析作品的主題。

  情感目標

  1、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人文情懷。

  2、能辨證地思考神權論、宿命論、人文主義等。

  3、了解封建資產階級自私冷酷、兇殘奸詐的本質特征

  4、了解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工人階級的覺醒。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1、了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學會鑒賞解讀戲劇。

  2、分析課文中的戲劇沖突,引導學生領會作者通過這一幕劇中的矛盾沖突所表達的人物思想情感。

  難點:1、以人文意識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2、了解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工人階級的覺醒。

  3、通過劇情對資產階級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階級本質的揭露

  四、說教法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點撥、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1、指導朗讀。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戲劇常識及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知識點撥,初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形象。

  2、思維點撥。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并發展能力的目的。

  3、整合討論。開展課堂討論,整合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 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首先,指導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整體把握課文故事情節。其次,指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指導學生朗讀,品味個性化臺詞,理解人物內心狀態,提高文學語言的感悟能力。

  五、 說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了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3、深入研讀文本,開展合作探究,討論教學難點。

  4、著重把握話劇人物的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階級屬性。

  5、通過對劇本的分析,學生鑒賞能力獲得提高,能夠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題。

  六、 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步感知全劇

  1、 課堂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從《竇娥冤》中的“三樁誓愿”導入本課的教學, 引導學生揣摩“雷雨” 的象征意義,簡單介紹劇本的寫作背景:年僅23歲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為我們留下了這么一個悲劇結局、一聲嘆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著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雷雨》,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啟示。 接著,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2、 字詞梳理:拜望:原是敬辭,指探望。文中含諷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斷地下流。諦聽:仔細地聽。諦:仔細。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見地:見解。交涉:跟對方商量解決有關的問題。文中含有辦成事情的意思。驚愕:吃驚而發愣。昧心:違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彌補:把不夠的部分補足。

  作者簡介:

  3、作者簡介:曹禺,原名萬家寶,《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學生積累作者的創作)

  4、《雷雨》簡介: 《雷雨》以現實與往事相間的手法,寫了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以及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于歸于毀滅的結局。(用課件展示)

  5、學生探究《雷雨》標題的意義, 明確:《雷雨》這個劇名,既指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高潮和結局又發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劇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沖決封建羅網的迫切心情。同時,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6、學生閱讀劇本后梳理《雷雨》中的人物關系,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

  7、組織學生討論探究節選部分的結構:

  課文節選自第二幕,主要寫周樸園與魯家母子的對話,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樸園和侍萍再次相見。

  第一層:侍萍以敘述別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樸園的罪惡,訴說自己的遭遇。——寫他們過去的矛盾

  第二層:通過周樸園態度的變化,暴露他的偽善面目,表現侍萍這個勞動婦女的階級本色。——寫他們現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侍萍與周萍母子見面。

  通過周樸園和魯大海的激烈沖突,揭露周樸園壓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階級的反抗斗爭。

  分段依據: 第一部分從家庭生活方面來揭露周樸園;第二部分從社會生活方面來揭露周樸園。

  為了使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新仇舊恨集中在一幕戲中得到反映,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回顧”的方法,把歷史和現實,過去和現在緊緊聯系起來了,用以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

  第二課時 課堂教學重點:圍繞人物語言和劇情發展分析人物的個性

  一、人物形象分析: 教師指導學生展開

  1.探究周樸園的性格特征:

  課文通過周樸園與侍萍的對話,深刻地揭露他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本性,說明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個性化語言)

  這些性格特點,在魯大海同周樸園的面對面的斗爭中進一步地揭露出來。周樸園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鎮壓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團結,并且開除了工人罷工的領頭人魯大海。魯大海在憤怒斥責周樸園時,揭露他血淋淋的發家史,所以周樸園是一個壞到了連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的人,揭露了周樸園的反動階級本性。

  2.探究侍萍的性格特征:

  侍萍是一個受侮辱,被損害的女子,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剛毅、倔強。她自己被遺棄以及三十年掙扎的痛苦經歷中,認清了周樸園的真面目,表現了對自己的命運的抗爭,對不公平的社會的控訴,從自己痛苦的經歷和現實的磨練中堅強起來了,表現了她的自尊與剛強。(課文分析中應重點分析侍萍不要錢的情節)

  3.探究魯大海的性格特征:

  魯大海與周樸園,從血緣上看,他們是父子;從階級關系上看,他們是你死我活的仇敵。在同周樸園的斗爭中表現出他是一個覺醒了的工人,代表廣大工人群眾面對面地同周樸園談判,斗爭,他堅定、勇敢、無私、求實。他對資本家有著清醒、透徹的認識,資本家的威脅、訛詐、利誘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無所施其計。他義無反顧地在反抗斗爭的道路上走下去,具有反抗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性格,同時在斗爭中也顯出經驗的不足、魯莽等弱點。

  二、拓展學習實踐,教師布置:

  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整理材料,評價劇中其余人物----蘩漪,魯貴,周沖,四鳳等

  第三課時 分析劇本的結構特色重點、個性化語言、舞臺說明

  一、結構緊湊集中:

  作者靈活運用“回顧”和“穿插”的表現手法,推動劇情的發展。在侍萍同周樸園相認的過程中,通過侍萍“回顧”過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這樣,既揭露了周樸園罪惡的歷史,又用過去的矛盾推動了現在的矛盾,進而暴露了周樸園偽君子的丑惡面目,構成緊湊的戲劇沖突。

  二、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集中: (三一律,戲劇創作的特點)

  因為劇本的演出,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盡可能集中。 周樸園在家策劃破壞工人罷工;魯侍萍不愿女兒幫人,前來尋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鳳;魯大海代表工作來找董事長談判。這樣,就使得三個人物在一個夏天的午飯后,在周公館客廳里相遇了。通過魯家母子的控訴,把周樸園三十多年來在家庭和社會上的罪惡活動揭露出來。其中侍萍被周家趕出,含恨投河及母親被氣死等情節,因受舞臺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對話表現出來的。

  三、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語言不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隨著劇情的發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者在用詞和語氣的處理上,也都相應有所變化。劇中人因出身、地位、經歷、個性不同,所以他們的說話口氣,措詞風格也不同。周樸園盛氣凌人,侍萍抑郁平緩,魯大海直截了當。

  四、舞臺說明的作用: 1.周家客廳的布景設計:既看出是個闊綽豪華的資本家家庭,又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一個立柜和上面觸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發生的根由,又為劇情發展提供了條件。這舊家俱、這照片,在劇情發展的幾個關鍵處都發揮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裝: 魯侍萍上場,她的“衣服樸素,潔凈”“頭上包著一條白毛巾”,衣著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頭是勞動婦女的習慣,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動作: (魯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關上窗戶,慢慢走向大門”,這是人物動作的說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這屋里生活過,有關窗的習慣。“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動作,自然地使周樸園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動劇情發展。

  4.表情: (周樸園)“汗涔涔地”顯出一副狼狽相;(周樸園)“驚愕”表現出他極度的恐懼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場: 作者總是在劇情發展的最需要的時候讓人物登場,讓人物下場,又是為劇情下一步發展創造條件。上下場都是為戲劇的沖突和發展服務的。

  五、作業設計:

  1、完成《示范課堂》和校本教材《高效導學》

  2、進行寫作實踐,為《雷雨》構思續集

  高中語文說課稿22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并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于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鑒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圣陶先生曾說“詩要反復地讀,詞要低回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鑒賞方法是本課的著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 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于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鑒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 詩中圣哲。

  學生借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系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 )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鑒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么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彌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后,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后,播放名家范讀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鑒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鑒賞程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說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布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記本上。

  [ 內 容 結 束 ]

  高中語文說課稿23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說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祝福》是屬于前者。

  小說是擁有眾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人物之間的沖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在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學習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于學生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將來的小說閱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福》是中國現代小說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說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最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說的閱讀,小說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說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說的情節。

  2、 理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 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5、 體會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三) 教學重難點

  1、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2、 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源的認識。

  二、說學法

  (一)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于小說并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閱讀小說。但是學生閱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說的故事情節。所以老師要適時采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二) 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A、預習

  此文長達萬余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強調預習,培養閱讀的自覺性。

  B、對比閱讀法

  由于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藥》相比,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則是壓在底層的被雇傭的鄉村勞動婦女的生活;其二,雖然都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于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則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最后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現的主題思想存在著差異,各自采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敘為主,以此表現"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孔乙己》順敘中有補敘,使歷史和現實連為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必然性。《故鄉》順敘中有插敘,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福》則采用了倒敘,把祥林嫂的被淪為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后再追敘祥林嫂的生前事跡,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為今后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C、比較法

  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2)教師課堂教學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導、提問法。

  三、說教法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著重 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說語言,要注意把握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說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鑒賞小說了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鑒賞小說的方法,然后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鑒賞本篇小說,并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說的鑒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二) 點撥法——分析引導,拓展思路

  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征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采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講述人物遭遇

  學生讀小說最關注的是情節,所以就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選幾位同學復述祥林嫂的不幸經歷。

  要求:(1)只作純粹的敘述,不帶議論分析。

  (2) 敘述時要突出與悲慘命運有關的細節

  (3)要有感情地復述,盡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二)理清情節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介紹小說的情節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

  在復述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

  序幕: 魯鎮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討環境描寫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禮的社會環境的描寫

  祝福之夜的自然環境的描寫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心變化。

  初到魯鎮:順著眼—— 善良、安分

  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 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的故事:直著眼,瞪著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 再受打擊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 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 一絲希望

  3、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描寫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4、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動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懷疑靈魂——問

  總結 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還暗含了心理描寫)

  (五)問題探究

  1、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從小說情節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為什么做工?為什么改嫁?為什么捐門檻?為什么行乞?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 不被承認后砍門檻的情節,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總結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三) 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境會互相作用:環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環境,這會使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抗爭,仍無法改變環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怎樣為創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說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業布置

  把祥林嫂喪子之后回到魯鎮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并進行排練。

  (四)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24

  一、說教材

  《藥》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小說,作者魯迅以辛亥革命為背景,描寫了干革命者夏瑜的鮮血這被當成了平民華老栓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鋼刀鎮壓革命和利用“軟刀”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這篇小說主題深刻,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安排精巧,環境描寫典型,既是魯迅短篇小說的代表,更是作為小說教材的典范。編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說單元的第一篇對于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小說,如何欣賞小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目標

  教學《藥》這篇小說必須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職高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要求學生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比如小說的三要素;識記有關文學常識,比如作家作品;積累字詞。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通過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的主題。三是情感目標,體會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對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感情。

  三、說重點、難點

  《藥》是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的小說。重點確立在對這個雙手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過對康大叔的肖像、語言、動作的個性化描寫,充分表現了康大叔兇狠、殘暴、貪婪、無恥的性格特征。丑陋的外衣里包裹著一個丑惡的靈魂,通過人物的性格認識他所代表的階級的反動本質。教讀本文的難點是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情感態度。小說描寫了一群人,是一幅社會眾生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態度是不相同的,這跟他所持的立場密切相關,他對當時的社會的認識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站到了斗爭的最前線,用他那支犀利的筆同舊的勢力作不妥協的斗爭。“橫眉冷對千夫指”,作者在《〈吶喊〉自序》中說,“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分析比較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來比較他們性格的異同,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閱讀能力較弱,沒有課前預習,會浪費很多課堂教學時間,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利用校園網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作家生活時代的特征,利用工具書識記文本的字詞并積累部分詞語,了解小說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寫出你的猜想。在課堂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長文短教的辦法,檢查學生預習后,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師生之間共同解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難,然后就抓住重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突破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就整篇小說而言,作者的情感態度是帶有強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態度,但是作者對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對康大叔是一種階級仇恨,是憎恨;對華老栓等社會平民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怨恨,對革命者是一種帶著悲哀的惋恨。小說的主題也能夠通過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表現出來。課后,要求學生完成練習,說說以“藥”為題的含義。

  高中語文說課稿25

  一、開場白: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亭送別》。

  二、說教材:

  《長亭送別》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目的是培養學生鑒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鑒賞能力。

  課文節選部分曲詞優美,文采飛揚,高中語文大綱指出:“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為:

  1、識記有關文學常識,了解故事情節。

  2、鑒賞曲詞的美

  3、欣賞鶯鶯的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中的經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實甫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造了文才斑斕的元曲語匯,吸收借鑒這些,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寫作,而且對加厚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我們的學生的鑒賞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詞鑒賞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來突破。

  三、說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課中主要體現為讓學生將書上內容與老師習進行以及動畫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啟發--發現探究法

  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鑒賞誦讀法。

  五、說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有細致的了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西廂記,運用上節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

  高中語文說課稿26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為什么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于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于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并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系,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松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于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于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表見解,并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于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并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布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系。

  第一課時:

  1、導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為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著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為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導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為鼓勵,并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復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并對照注釋,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系。

  “青,取之與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并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系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么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8、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并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高中語文說課稿27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 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 關于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 關于考綱 據《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 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 關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 關于學情 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 說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① 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 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注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 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 說學法、教法

  (一)學 法

  ① 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 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③ 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 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二) 教 法

  ① 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 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 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注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 教師配樂示范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范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著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 一學生示范朗讀,其余學生看注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布置作業

  五、 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 說 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 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二段 對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

  醫、師、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師生,師道關系

  四段: 寫作緣由

  (三)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課時的方法學習三四段,并檢查課文名句的背誦情況。

  其次,進入課文的分析。本課從分析討論課文的第二段開始。這一段中,對比論證使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我設問[提問]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 “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鍛煉搜尋有效信息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系一一列出,并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通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從而在誦讀與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的使用效果,并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并背誦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舉例的手法論證“圣人無常師”。在設計中,我設問[提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用文中原句回答。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所舉例子背后所蘊含的道理,明確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分析后,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背誦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講解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全文,并試著檢查名句的記憶情況。加強誦讀訓練的力度,培養語感。第四步,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問題是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說》都是和學習有關的論說文,說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么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關系的發展。

  最后總結全文,布置作業,一,抄寫積累到的名句;二,就課堂討論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

  高中語文說課稿28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類型:古代記敘散文、山水游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燭之武退秦師》屬于古代記敘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所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

  編者希望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希望學生在反復朗誦中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敘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 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 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 賞析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 教學中難點及確定依據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討語言藝術定為教學重難點。

  (四) 教學內容重組、拓展、安排

  布置預習

  1.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并結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左傳》。

  2.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戰".

  3.參看歷史教材畫出春秋時期的地圖。尤其標注出秦、晉、鄭的方位。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于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著眼于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著眼于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B、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范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曹劌論戰》,誰還記得當中所講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劌是怎樣的形象?(學生回答)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那么我們今天來學習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來結識另一位謀臣燭之武。

  燭之武要面對怎樣的考驗呢?那么就讓我們一同展開當時的那幅歷史畫卷吧。找同學來畫一下春秋時期的區域地圖。

  現在如果你是鄭國的臣子,正面臨一場考驗:晉國聯合秦國來公攻打鄭國,面對軍事實力懸殊的情況,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嗎?(可以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

  大家想了這么多的辦法,那個辦法能奏效呢?

  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鄭國危難,誰顧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講授新課,分析鑒賞

  第一階段:掃清文字障礙,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相關知識。

  1、教師范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注有疑問的內容。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為 "所"字詞組

  句式: 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第二階段:分析鑒賞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秦晉為何出兵圍鄭?鄭國所面臨的局勢如何?(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并且可以拓展討論:雙方談話有哪些語言藝術?

  (三)討論總結,認識升華

  1、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 作業布置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題。

  2、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

  3、 預習《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當中有怎樣的語言藝術。

  (六)板書設計

  情節發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詳略得當 語言簡潔

  故事情節波瀾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語文說課稿29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概括總結(體裁、主要內容、思想感情、意義和影響)

  如:《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古代敘事散文,主要講了xx,展現了xx,是一篇千古流傳

  的散文佳作。

  2、課文的定位與價值(本文在教材中所處位置、承前啟后的作用)

  如:《燭之武退秦師》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1第2單元,本單元是古代敘事散文單元。高一學生已經初步具備xx能力,本單元旨在進一步培養xx,提高xx。(參考每個單元首頁的介紹)

  3、教學目標

  新課標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文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xx,掌握xx,提高xx。(知識與能力層面)

  如:掌握重點的文言文實詞與虛詞的意義,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了解春秋時期政治局勢;提高淺顯文言文的翻譯能力和閱讀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創新思維等。(過程與方法層面)

  如:提高學生運用工具書進行自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3)領會xx,陶冶xx,培養xx興趣。(情感與態度層面)

  如:感受文言敘事的簡潔之美,感受邏輯思辨的智慧之美,培養對文言閱讀的興趣和對國學經典的熱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詩歌類:反復誦讀,感受語言之美,體悟詩中的意象,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現代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反復誦讀,掌握重點實虛詞、文言句式,翻譯成現代文。

  (2)教學難點

  詩歌類:感受詩歌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現代文:分析文章的表現手法、寫作技巧和行文風格。

  文言文:培養閱讀興趣,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二、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將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

  (1)誦讀法:培養語感,領悟感情。

  (2)講解法:理清思路和重點,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問答法: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提高全體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啟發式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4)練習法:通過強化練習,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文言字詞。

  2、學習方法

  教是為了學,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才能達成教學目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新課標鼓勵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結合本文的情況,我設計了“朗讀—討論—欣賞”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充分擁抱文本,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如錄音、圖片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過程

  【注意】教學過程是說課的一大重點,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最能考察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此處僅羅列要點,結合《燭之武退秦師》加以說明。建議在說每一步教學

  過程時,遵循“教什么(內容)—怎么教(方法)—為什么這樣教(效果)”的思路,與之前提到的教學目標相呼應,體現上述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并解決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問題。

  1、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2)背景知識介紹(由學生課前自主探究完成,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3)誦讀課文(播放錄音或視頻,營造氛圍,感受韻律,完成注音;再由學生自由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感悟語言之美)

  (4)分組討論(尤其適用于文言文,培養學生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5)文本整體分析(采用問答法、講解法,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掌握教學重點,把握行文結構等)

  (6)課文小結(總結文章內容主旨,重申教學重點和難點)

  (7)拓展延伸(可參考課后習題)

  (8)布置作業

  2、板書設計

  如:《燭之武退秦師》 出處:《左傳》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實詞、虛詞、判斷句等

  敘事邏輯順序:秦晉圍鄭 燭之武出山 燭之武說服秦伯 晉國撤軍

  結語: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注意】備課時間有所限制,一般40分鐘左右,不要看著還沒輪到自己應試就慢悠悠地寫~~ 我的備課時間用完后,監考老師接著就把教材收上去了,然后又等了20多分鐘才輪到我說課~~ 幸好老師比較好心,允許我待考時在無課本狀態下繼續寫字~~ 各地情況不同,但盡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備課。

  【附】《高中語文說課模板 通稿》是一篇不錯的文章,很有幫助,推薦,可文庫搜索。

  高中語文說課稿30

  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

  (2)風格流派、文體;

  (3)名句填空;

  (4)對相關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

  (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中第二單元的宋詞,通過學習本課,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提高鑒賞宋詞的能力。

  學情分析:高二學生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所以要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教學目標: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目標:了解蘇軾的的創作風格及豪放詞的特點

  ②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提高鑒賞宋詞的能力

  ③德育目標: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

  ④方法目標:誦讀法;講授法,不斷啟發學生從而把握全詞意境;討論法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征,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了解蘇軾的豪放詞風和情與景的自然結合,難點是體會作者深刻含蓄的情感。

  教學方法: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1)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

  (2)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3)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高考的分量。

  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⑷“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高考作好準備。

  教學過程:上片以講授為主;下片以討論為主.

  導語設計:三國是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其中赤壁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而且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時光如水,斯人已矣,但每一個為這一戰所激動著的人來到赤壁,當年的沖天火光、震天喊殺聲仿佛又能縈繞于腦海。赤壁之戰后八百多年,一位偉大的天才人物來到赤壁,寫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戰一樣流傳千古的偉大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為偉大的天才人物就是蘇軾。

  示范朗讀:激情充滿壯志豪情

  檢查自主學習的效果:熟悉課文內容以后,指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查閱資料,由學生口頭介紹作者;在個性化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篩選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與高考接軌。

  (多媒體顯示:字詞積累,隨堂訓練。)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當時

  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詩詞跳躍性大,而我們的學生史學知識欠缺,所以我在講述時補充了一些史學知識,這似乎把語文課講成了歷史,也不知得當與否,算是一種嘗試,還望各位前輩提出批評意見。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板書設計: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用多媒體顯示如下板書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上闋赤壁奇景波濤洶涌山勢險峻

  下闋懷周瑜儒將風度非凡膽略

  抒己感慨人生如夢壯志未酬

  要先給學生方法: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拓展延伸: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全文總結:江月是永恒的,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人只是滄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暫,又何苦讓種種“閑愁”縈回我心呢?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的詩人浮現在我們眼前,在他的自解中仍有一腔豪邁之情。

  遷移應用:學以至用。讓學生了解蘇軾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教學效果預測:總之,在新課標教育理念下,從以下幾點可見這堂課的效果①沒有將文質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幾大塊,維護了散文的整體美。②突出了新課標以“學”為主,而不是傳統的以“教”為主,從復述故事到板書設計,從質疑到評價,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③使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以適應新時代終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能力。⑤使學生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

  高中語文說課稿31

  一、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越來越不愛朗讀,通過學習,培養他們對美文的閱讀和朗讀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和山水有關的美文,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提升對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工具性)

  能力目標:精神感染,培養興趣,閱讀、朗讀優美文本的興趣;初步領悟這一類詩的共性,提高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

  (研究性)

  情感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課前準備:課件;必要的準備:朗誦音頻、相關圖片。

  二、教法

  比較朗讀,比較鑒賞,先學后教,練習鞏固;重學輕教,重引導啟發輕注入說教。本文是經典的朗誦篇目,也是現代詩歌的重要代表,朗誦必不可少,提升朗誦的教學作用也是有用的嘗試。

  三、學法

  聆聽模仿名家朗讀,比較領悟后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詩歌的特點,讀出作者的匠心。引發聯想與想象,通過合作交流,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

  1、導入:由學生熟悉的《沙楊娜拉》引入對作者及其詩作主要風格的了解。

  2、課件展示:介紹學習目標,簡單的提示寫作的背景,簡單地介紹相關文學常識

  (新月派、格律詩)。簡單地了解徐志摩和劍橋的源源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里蘊蓄的情感;文學常識對本課的學習來說并不是而很重要,知道新詩發展史是有這重要的一個團體及他們倡導的主要寫作手法也是為后面學生自己領悟詩歌特點做知識儲備。計劃時間2分鐘。

  3、聽名家朗誦,比較鑒別,說出自己的看法;結合剛才的范讀模仿朗讀文本。這一環節我為學生選擇了三種不同版本的朗誦,分別是徐濤、黃磊、丁建華的作品,三種不同的風格,應該可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喜好,并且為他們提供比照和模仿的依據。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生自己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完成認知目標。計劃時間10分鐘。

  4、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解決教學重點。主要由學生通過朗讀思考發現本詩的迷人之處,教師點撥主要從詩情和“三美”方向引導。文學作品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或情感的,特別是詩歌。學生根據朗讀產生的感悟,在課堂上交流,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充當詩歌的評論者和質疑者,引導學生發現美并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閱讀中感受到的美,刺激學生的合作交流欲望。同時,通過點撥加深學生對詩情的感悟,提高學生朗誦的質量。這首詩并不難懂,詩人抒發的情感以及詩歌講求的“三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體味就可以自己研究出來。對學生的答案要求不需標準,通過引導、點撥達成能力目標。計劃用時10分鐘。

  5、再讀文本,完成教學難點,達成情感目標。這一段學習角度從詩歌畫面美入手,抓住色彩來鑒賞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根據前一時段的深入研究,學生完成這一項任務就比較容易了,通過學生對意象的把握也提高他們對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計劃用時8分鐘。

  6、學案練習計劃8分鐘,字詞等基礎知識落實;設計與文本相關的鑒賞練習,驗證本堂課的學習效果,插漏補缺。

  7、課后小結,播放學生最喜歡的一個朗誦范本,學生一起和著范讀背誦全詩。作業:從本文中任選文段改寫成散文。計劃用時2分鐘。

  高中語文說課稿32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xxxxxxx,我今天非常榮幸有這么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說課的內容分別是說教材,說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于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鑒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鑒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盡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采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后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后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托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只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并使其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于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于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說有什么感悟接著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著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后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于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么態度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借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于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么說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后有什么隱蕆義

  明確:

  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就能不斷發現美.

  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并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3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難》是蘇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詩從肺腑出”板塊的一篇文章。本板塊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錦瑟》(李商隱)。本詩是專題第一篇,在專題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本詩在李白詩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體現為:內容上傷時憂世、關注國事的憂樂意識和熱愛大好河山的誠摯感情,藝術上新奇大膽夸張想象的浪漫手法,風格上熱情奔放宏偉豪邁的基調等。特殊性體現為:作者采用古樂府形式,卻又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本詩運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三次變換。

  2.說學情分析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已接觸過不少李白的詩歌,對其詩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實際上仍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次;另一方面,他們又擔負著艱巨的應考任務。因此,本文教學既要立足課文解讀,也要著眼全局,使學生通過學習本文,舉一反三,加深對李白詩歌、盛唐詩歌的理解,學得一些詩歌鑒賞的方法。班級學生素質一般,對本文文字有較多障礙,難度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夠的教學時間———兩課時,并且布置預習作業。

  3.說課程標準: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基于以上幾點,本詩意象雄渾,筆意恣肆,詩風豪放。努力滲透新課程理念,擬以“難”為切入點,以“嘆”激趣、導疑,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品讀意象→體味詩風→感悟情感,最終達成對詩歌的綜合體驗。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

  (1)研習意象,體驗討論,品析蜀道之“難”,感悟詩人情感。

  (2)學習詩歌描寫蜀道難的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而把(1)作為教學重點,(2)作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感受音韻之美。朗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詩歌的朗讀要把握好兩個重要環節。一是音步,即詩歌的停頓及由此形成的節奏。二是輕重音調,即語調。音步和音調都應該根據詩歌內容劃分。因此,朗讀的第一步是深刻體會詩歌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朗讀也是感受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通過反復朗讀,可以加深對詩歌情感的體悟。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三、說學法

  1.朗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流程

  1.導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詩,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讀全詩,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

  (2)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咨嗟”。

  3.激疑

  (1)嘆什么?

  引導學生重讀全詩,從詩中找出蜀道“景物”:“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川”“黃鶴”“猿猱”“青泥(嶺)”“悲鳥”“子規”“連峰”“枯松”“瀑流”“劍閣”。

  (2)為何嘆?

  引導學生在自由精讀全詩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讀體驗。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標、沖波回川、近天連峰、倒掛枯松、飛湍瀑流極寫蜀道山川的雄壯奇麗。

  三嘆蜀道之兇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山道之峻險;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兇險。

  (3)如何嘆?

  A.鋪墊: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用疊詞將詞人內心堆積縈繞的愁緒描寫得真切入微。

  B.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

  鋪墊:賀知章看了李白此詩后,屢屢稱嘆,號其為“謫仙”,當即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詩中“仙氣”何在?

  反復詠嘆: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兇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夸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峰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

  反復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C.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松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兇,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4.悟情

  思考:

  (1)你從李白的嘆息中聽出了什么?

  引導學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礎上分析詩人情感:贊嘆其雄奇偉麗;驚懼其峻峭險惡;遺憾其高不可越;憂慮其兇險多事。

  (2)有人說,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詩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你贊成嗎?為什么?

  理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各抒己見,不求統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緊貼文本,找出根據。以本題為例,詩人本身可能未必有這層意思,但學生結合詩人生平,讀出這樣的感受也應予以尊重。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兩點: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據是文本;第二,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可能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是多元解讀不能漫無邊際,要防止不顧文本過度解讀。

  5.體驗

  (1)學生在涵泳的基礎上自由吟誦全詩。

  (2)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范讀)。

  五、說板書

  蜀道難

  李白

  開辟之難

  難度越之難手法:形象聯想、鋪墊、烘托、夸張

  安居之難安史之亂

  理由:詩歌的內容通過結構直觀的顯示出來,對高中生來說,板書不必過多、過細,但必須點到恰處,點到亮處。)

  高中語文說課稿34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后,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有助于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鑒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凄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導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然后聽配樂示范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彌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并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并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鑒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說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后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布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說課稿35

  一、 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八課《詞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學品位,并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全詞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雨霖鈴》是課內自讀課文,但也可以做教讀課文,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作為課內自讀課文來處理,主要比較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為觀止。

  (三)鑒于以上兩點,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會唐詩、宋詞的藝術特點;初步掌握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通過詞中意象,具體領會唐代幾位詩人和宋代幾位著名詞人的藝術風格;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3)情感態度: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作者當時的理想;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重點:學習名句鑒賞的方法:易詞造意法;

  3.難點: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因為這是從鑒賞評價的層次來要求)。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詩詞作品,因為詩詞語言的優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詩詞,對詩詞的一般性鑒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個著名的詞作家,早已為同學們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中學教材中涉及的術語雖然不多,但學生普遍感到混亂。澄清這些相近的概念是學生準確運用這些概念的基礎。

  (二)學法指導:

  把握整體察背景品味詞語反復吟

  聯想想象悟主旨再現意境體詩情

  易詞造意賞名句求同辨異見風格

  熟讀背誦常積累改寫運用爭創新

  學生主要運用:快速閱讀法、圈點批注法、發現法、比較法、品析法以及討論法。例如:

  1.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2.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

  3.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

  高中語文說課稿36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于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背誦全文。

  2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 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 鑒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為主,加以點播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為《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2、解題 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為什么要些表,寫給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書上有注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4、范讀正音

  為何要在范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注釋的時間呢?因為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注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范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于課本注釋比較詳盡,也為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注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后,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后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為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6、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并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范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7、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啟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

  8、作業布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

  我向來認為語文板書以簡潔為要,實用為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只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

  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運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才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37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鑒賞,啟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導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于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于學習的什么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注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后,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我會設置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 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 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 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 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本鑒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置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 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后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布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 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 把握文章脈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高中語文說課稿38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特點與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

  本冊第二單元是一個詩歌單元,教材主要內容為唐詩宋詞。單元總的教學目標是希望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提高學生對我國古典詩詞的感悟、品味、以及評價、鑒賞的能力。

  (二)課文特點以及課文在單元中的地位

  雨霖鈴是本單元第八課《詞七首》中兩個教讀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詞代表作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而雨霖鈴則是婉約詞風的杰出代表。該詞以“離情”為線索,描繪了情人之間難舍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過對這首柳詞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對柳永其人及其詞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理解,掌握柳詞“虛實結合,點染相彰”的藝術手法(知識與能力目標);在此基礎上,關鍵是要提高學生解讀意象,品味語言的能力,進而提高對作品的評價鑒賞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當然,同時也希望通過對本詞的教學,提升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審美情趣(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將采用誦讀法,討論法,以及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嘗試著設計了“誦讀感知——講解品味——評價鑒賞”三位一體的教學流程。結合授課對象已經是高二學生這一具體學情,再加之柳詞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不再對字詞作重點講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走入文本,親臨美的現場。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僅讓他們參與課堂討論,而且還將把詞的下闋交給學生自己來解讀,讓他們親自體驗“細讀文本,品味語言”的樂趣。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與安排,能夠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并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39

  高二年級重點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第三單元則重點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現代文閱讀多是散文體裁的。因此,我想通過《淚珠與珍珠》這課的教學,教會學生鑒賞散文的幾個角度和一般方法。

  本課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與合作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我運用的教學理念主要是:1.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下,將教師職能轉型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讓學生通過閱讀散文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3、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補充提供較豐富的相關資料,初步培養學生自主研究與合作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細心品味所引詩文的含義;

  2、能力目標:透過字面含義揣摩文句所滲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標:感受“淚”的深刻含義,熱愛生活,體驗人生真情,營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二、教學重、難點:

  1、領悟作者小中見大的抒情方法;

  2、品味文中各種淚水中包含的豐富感情;

  3、對“眼因流多淚而愈益清明”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模式):

  通過瀏覽展示學生自己制作的有關“淚珠”的幻燈片,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學手段,教師點撥幫助突破難點;通過口頭作文,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鑒賞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淚珠與珍珠》是臺灣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滿真情的懷鄉之作,然而作品又不僅限于此,而是由此引伸到作者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本文由書中淚寫起,談及生活淚,借說信仰淚,表達作者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即人隨著人生經驗的的豐富,精神境界也會隨著提高,這樣人的淚珠就會變為晶瑩剔透的珍珠。文章說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

  五、教學準備:

  1、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搜集與“眼淚”相關的詩詞,分小組繪制成幻燈片;

  2、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本課質疑并寫在預習本上交上來;

  3、教師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話語導入。

  導入:世界是變化萬千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們都品嘗過,其中的喜怒哀樂我們都經歷過。大家可曾記得自己流淚時的情景?也許是激動的淚光,也許是幸福的淚花,也許是傷心的淚水……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琦君的作品《淚珠與珍珠》,一起去體會一下作者筆下的幾種淚水所蘊含的深意。

  (一)介紹作家作品:

  琦君,女,生于1920年。臺灣著名作家,曾任教于臺灣中央大學。本文作于1987年,選自《琦君自選集》,略有刪節。琦君的作品兼散文及小說兩類,而以散文的成就為大。多次榮獲文學大獎,著有《淚珠與珍珠》、《桔子紅了》、《琴心》等作品極受海內外讀者喜愛。有人評論其散文不是濃妝艷抹的貴婦,也不是粗服亂頭的村婦,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

  (二)整體感知,揣摩情感。

  1、理清思路:

  ① 書中淚——生活淚——信仰淚。

  ②書中淚包括:憂患淚、真情淚和自我淚。

  ③生活淚包括:分離淚、親子淚和奮斗淚。

  ④信仰淚包括:感恩淚和慈悲淚。

  2、作者的認識過程:

  初解----------深解---------- 真解

  (天真率直)(懷鄉思人) (感悟人生)

  3、書中淚有什么含義?

  答案:書中淚有三種:憂患淚、真情淚、自我淚。

  注:引文1(馬區夫人的話)是說人的眼睛因流淚而變得更加清澈透明;心因經歷生活的磨礪而變得更加墩厚仁愛。

  引文2(冰心散文中的話)是抒發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作者對自然的喜愛之情。

  引文3(白居易和杜甫的詩句)都是為自己而流之淚。只是前者為欲哭有淚,而后者為欲哭無淚。

  4、又是一根什么線把這淚珠和珍珠連在一起的?

  答案:“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5、文章中三次出現了“眼因流多淚而愈益清明”,三次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答案:①引入話題,雖然喜愛,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貫穿全文,說明戰勝苦難與憂患的韌性與意志。

  ③與開頭呼應,更深切的體會到我們應感恩這個世界。

  6、淚珠是如何變成珍珠的?答案:文章由作者對書中淚的初解談起,經歷生活的風浪洗滌后,作者對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懂得了生活淚的真諦。最后作者談到信仰淚,使文章中心得到了一個升華,由生活中的各種為自己而流的淚水上升到為眾生而流的仁愛的淚水。

  7、本文抒情的特點有哪些?答:妙引詩文和小中見大。

  (三)通過習題鞏固本課所學內容。

  (四)課外遷移練習:讓學生找來有關淚水的詩詞,加以鑒賞(主要體會情感)。

  (五)小結:一篇好文章,其精彩動人,或是寓意深遠,都要透過生命的錘煉,以及情感的激蕩,才有可能產生。透過琦君的文章,我們知道:在人生旅途上,只有歷經種種困苦,流下辛酸的汗水,方能讓那顆心靈的珍珠,更加明亮,充滿光澤。

  (三)展示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的有關“淚珠”的幻燈片,聯系實際以“一次流淚的體驗”談談學習本文后的感受。

  教師在此環節中,一方面參與、啟發,提示、點評;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一次流淚談談感受。達到師生情感交流,體驗人生真情的目的。

  七、課堂總結:對學生口頭作文的簡單講評,總結鑒賞散文的幾個角度。

  答案:不同角度:內容(思路)、情感(過程)、文章主旨、表現手法。

  八、布置作業:

  在口頭作文互相借鑒,開拓思路的基礎上,再以“一次流淚的體驗”(何時、何地、為何)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的散文學習后,對于散文的學習要求和語言特色已經有了不少的了解,他們對于一些較淺顯的散文已經能夠把握學習方法和寫作技巧。通過兩個單元詩歌鑒賞的學習,他們對散文中的一些引文也有一定的體會,而且可以引用一些相似的作品,來抒發他們自己的情感。)

  九、教學反思:

  鑒賞能力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上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簡單地說,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閱讀鑒賞散文的情感及表現手法,教師就要將鑒賞的思路及技巧傳授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在本節課上所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師生之間或者生生之間的互動,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學生自己設計制作幻燈片,可以令學生對“淚珠”與“珍珠”有一個直觀上的感受,便于學生展開聯想、發散思維,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高中語文說課稿40

  一、教材知識篇:“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穿越千年的愛國主義悲歌

  《離騷》原有372句,2464字,本文節選46句。《離騷》是我國第一首抒情長詩,屈原是我國第一位愛國詩人。《離騷》又是楚辭的巔峰之作,屈原的悲情絕唱。廳偉詭譎的想像,浪漫綺麗的傳說,天馬行空的表達,熾熱滾燙的情感,香草美人的手法,共同締造成了一朵光耀千古的詩歌奇葩。“其影響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因此,《離騷》是每一個中國學子必須深入學習的輝煌篇章。

  但《離騷》由于是用楚地方言寫成,加之年代久遠,艱澀難懂,佶屈聱牙,學習上有一定的難度,應采取“先讀懂,后鑒賞”的原則。教學目標定位如下三點: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常識;

  2.重點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征為主的表現手法及與作者理想的關系;

  4.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確定為

  1.體會詩中豐富絢爛的文采背后蘊含的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

  2.掌握相關文言詞匯和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

  二、方法程序篇:’“循序漸進,登堂入室”——走進浪漫主義的神奇之作

  本課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讀懂課文。第二課時鑒賞課文。第三課時在多媒體教師觀看專題片《百家講壇——屈原》。

  在第一課時中,主要采用講解討論法。導入用一副對聯:

  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

  解題突出歷來的兩種不同理解;

  1.司馬遷、班固認為是遭受憂患的意思,“《離騷》者,猶離憂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曹憂作辭也。”(《離騷贊序》)

  2.王逸解釋為離別的憂愁, “離,別也;騷,愁也。” (《楚辭章句離騷經序》)

  整體感知誦讀和自行疏通為主,要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后的提示、注釋、資料等文字。此時,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3.被后世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那些特點?

  之后,教師明確并精要講解。分析時要啟發學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義,教師的語言要唯美。

  在第二課時中,著重鑒賞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及非凡的藝術技巧,主要采用探究研習法。在本課時,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認真鉆研,通過討論入查閱《名師一號》等相關資料理解屈原誓死報國的裝置豪情及香草美人的表現手法。教師適時要歸納梳理,并且結合練習題鞏固強化。

  第三課時,觀看武漢大學博導李敬一教授的講座。教師之前要做好引導,讓學生明白屈原當時所處的地位及政治環境及個性稟賦。觀看時可適時停頓提問思考,之后要做好總結點評和拓展延伸。著重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后自行探究《離騷》的其余段落及《楚辭》的其他篇章。

  總之,在本課的學習中,要培養學生通過理解詞句探究詩歌情感的能力,學會知人論世,準確品評。同時增強研習詩歌的濃厚興趣,不斷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高中語文說課稿41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贊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麗。在這一節課中,郭老師執教時最大的特點是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中:

  1、媒體激趣,觸發語感。

  葉老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課堂伊始,郭教師在板書課題后,伴隨著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組靜態的荷花圖片及動態的池塘荷色,并引導學生或詞或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又激起了他們親近文本的欲望,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讓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教學中來。

  2、充分誦讀,領悟語感。

  葉圣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中的美讀,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讀就是讀者將作者文中當時的情感還原出來。要到位地還原,就要讀者沉入文中,體會文意,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郭老師的課中,抓住作者寫荷花荷葉的精妙之筆,咬字嚼句,反復品味,不僅讓學生欣賞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準確,而且通過遷移學習,訓練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運用個別讀、集體讀、想象讀、配樂讀等形式,實現了預定的訓練目的。在課堂上,通過多層次、多坡度的多元誦讀,以及通過對重點詞語的解讀,還原了語言形象,又通過教師適時的點撥,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反饋了出來。

  3、多元解讀,積淀語感。

  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反饋,適時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作出多元的解讀。

  師: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指名讀說)

  生1: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朗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師:你們從這個句子聽出了什么?

  生2:我覺得這個“冒”字寫得特別美。

  師:“冒”字還可以其它字嗎?

  生:(長、鉆、伸、露、探、沖……)

  師:體會一下,怎么樣的長叫“冒”?

  生:(使勁地、不停地、急切地、筆直地、爭先恐后地、生機勃勃地、興高采烈地、精神抖擻地、喜氣洋洋……)

  教師在處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個句子上,應該是相當自然,引導得水到渠成的。而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是非常出色的。聽課過程中,我感覺到孩子們已經逐步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他們對詞句的品讀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尤其是對“挨挨擠擠”、“冒”等詞的體會,讓課堂實現了真正的“對話”。并且,學生能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現出來,使得課堂里時時出現精彩的誦讀聲,,給課堂帶來了生機。

【高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1.高中語文《雨巷》說課稿

2.高中語文說課稿《沁園春長沙》

3.高中語文《赤壁賦》說課稿

4.人教版高中語文 采薇說課稿

5.高中語文《蜀道難》說課稿

6.高中語文說課稿《短歌行》

7.高中語文說課稿:《短歌行》

8.《蜀道難》高中語文說課稿

9.高中語文《蜀道難》說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