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
一、什么是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2、教學設計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二、《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通用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后寫34年后的啟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著手。
學情分析:
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該不該放魚,學生思想上可能有掙扎。由于學生的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很難。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系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過對“我”和“父親”言行的朗讀感悟,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尤其要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從人物心理活動及變化入手,體會“我”所獲得的啟示的意思。
第一課時
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1、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第四單元,請同學們翻開課文57頁,認真閱讀單元導讀,想想要怎樣學習這一單元。
2、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板書:①整體把握;②體會關鍵詞句
一、板書課題,理解“啟示”(從釣魚這件事得到的啟發)
二、學前閱讀,掃清理解障礙
1、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課文,咱們先閱讀《為什么要禁捕》和《鱸魚》兩篇文章。
2、知道為什么要禁捕嗎?(定時禁捕是對魚類繁殖、生長進行保護。)
三、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生字詞,不懂的字問同學或查字典。
2、學習生字。(投影出示。讀。強調“鉤”與“釣”的寫法。)
四、品讀課文,整體感悟
1、再次閱讀課文,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多讀幾次,讀出自己的體會,或者在旁邊簡單寫下自己的感受。
2、學生自由讀
3、導讀:根據學生讀的情況,教師重點引導讀好以下句子
(1)那是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分別放好魚餌,然后舉起魚竿,把釣線拋了出去。晚霞輝映的湖面上濺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漣漪。不一會兒,月亮升起來了,湖面變得銀光閃閃。(導:我們一般什么在時候去釣魚?作者在什么時候去?晚上釣魚,這叫刺激,浪漫。我們要把這種夜幕出垂、明月東升、泛舟湖上的情調讀出來。你讀得老師心里也起了漣漪,知道漣漪的意思嗎?不但要讀到看到漣漪,還要心里有漣漪。)
(2)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也許是魚想擺脫我的魚鉤,不停地跳躍著并甩動尾巴,湖面上不時發出“啪啪”的聲音,濺起了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導:看得出你是釣魚的能手,說說讀的時候該注意哪些詞?不知有沒有釣魚高手呢?釣魚專家?)
(3)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通過你的讀,讓人覺得這條魚很大,但還不夠大,誰能讀大一點?誰能讀得?)
小結:通過朗讀上面兩段話,如果讓你寫“釣魚”的一個片段,你會寫嗎?要注意什么?(要注意用上準確的動詞;還要注意周圍的環境;自己的心情)
(4)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
(父親是用什么語氣說這句話的——低沉、斬釘截鐵、語重心長、意味深長…這個時候我的心情怎么樣?分角色讀)
(5)盡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鱸魚有力地擺動著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把魚放回湖中,我情愿嗎?從哪里看出來?再讀一遍,把不情愿的感覺讀出來。)
(6)轉眼間34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位的建筑設計師了。我再沒有釣到過像34年前那個夜晚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我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段話寫什么?我的啟示是什么?)
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經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誰能告訴我,課文圍繞“釣魚的啟示”寫了哪幾個方面內容?誰能用簡短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四、精讀課文,提出疑問。
現在請同學們再次快速閱讀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問。
教師梳理或直接提出待探究的問題:在放與不放這個問題上,“我“和爸爸的心情分別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怎樣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上得到的啟示?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怎樣學好本組課文?(整體把握;體會關鍵詞句)
2、上節課我們已經基本把握了整體內容,這節課我們要通過體會關鍵詞句來解決我們的疑問。)
二、深入探究,感悟心理變化
1、投影出示問題:在放與不放這個問題上,“我“和爸爸的心情分別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怎樣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上得到的啟示?
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對爸爸感興趣的同學探究父親的心理變化,對“我”感興趣的同學探究“我”的心理變化,自主閱讀3——9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好好體會體會。
2、學生自主閱讀、探究學習
3、師生共同探討。著力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理解。
(1)“我”雖然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之下,無可奈何地放了魚,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心理斗爭。
(可這樣引導:①學生交流“心理變化”,教師板書:得意—急切—委屈—乞求—無可奈②比讀3、9自然段,對比釣魚的喜悅和放魚的不舍。)
(2)父親也喜歡這條魚,也經歷著道德的考驗,但從父親的話里看出,父親的態度是堅決的,體現了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愛。
(可這樣引導:父親的心理又是怎樣的?你能從對父親的描寫中發現什么嗎?)
4、小結:從父親和“我”的心理活動我們可以知道,父親堅持要我放魚,而“我”
希望的是不放,你們認為該不該放呢?
5、辯論:該不該放魚。
5、小結:父親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實踐道德是沒法妥協的,必須從小嚴格要求,這是作為一位真正愛孩子的父親必須做的。至于放與不放,大家想想,一條魚和做人的道理哪一個重要呢?
三、聯系實際,感悟“啟示”。
1、導語: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誰來讀一讀“我”的啟示?
2、引導學生感悟
(1)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在放與不放之間,作者作出選擇容易嗎?(聯系“我”放魚心理之掙扎、抉擇之艱難、實踐之無奈來體會。)
(2)閱讀“拓展”中的《舉手》《巧克力的誘惑》《冰棍的呼喚》等文章,感受“實踐起來卻很難”。
(3)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就象那條鱸魚一樣,使我們難以作出抉擇。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會有怎樣的誘惑呢?
五、打寫
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左右為難的事嗎?你是怎么做的,寫一個片段。
要求:注意要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的描寫表現人物的心理。
板書:
整體把握
體會關鍵詞句
13釣魚的啟示
得意——急切——委屈——乞求——無可奈何
實踐起來很艱難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魚餌、魚鉤、小心翼翼、操縱、皎潔、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能正確抄寫描寫月夜美麗景色的句子和課文的重點句。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的原因。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
2.媒體資源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導語:大家知道詹姆斯蘭費蒂斯嗎?他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建筑師,他為我國的廣大讀者所了解,不是因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好。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這就是我們即將要學習的一篇課文。
文章選入課文時的題目改為《釣魚的啟示》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揭題設疑。啟示是什么意思?課文題目的意思是
二、初讀課文,梳理內容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詞畫出來。
教師板書生字:
放好魚餌拋出釣線湖面漣漪耐心等待
魚竿劇抖大魚掙扎小心翼翼操縱釣線
魚躍不已筋疲力盡拉魚上岸父子得意
祈求無果不容爭辯放魚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獲得啟示遇到誘惑思父告誡
道德抉擇簡單問題道德實踐勇氣力量
教師依次指導學生進行生字學習。
2.詞語的學習。
朗讀中,找出不明白的詞語,請指出來。
教師重點指導乞求不容爭辯誘惑告誡抉擇等詞語。
下面我們聽聽課文范讀,加深對生字新詞的學習。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
3.大家學習新課的積極性很高,能夠迅速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詞。那有誰能告訴大家:課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后回答。
三、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1.默讀課文,初步了解情感
從課文內容的可以知道,這是一篇寫事的記敘文。讀這樣的課文,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了解課文內容。但是,我們必須讀出課文隱藏的情感。請用心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洋溢在文中的是什么情感?
教師以提問的形式隨機指導,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2.深入體驗我的情感
(1)自讀課文,體會我的情感變化。
文中的我的情感貫穿于從釣到大鱸魚到把魚放回湖里去的整個過程,最后我得到的啟示是:
請再次瀏覽課文,找出描寫我情感變化的相關語句。
(2)學生出示語句:
教師引導:釣到大魚時的心情把魚放回湖里的心情
3.父親的情感
(1)自讀文章,注意文中父親的情感。
我們體會到兒子從釣到魚到放回魚的情感,那么父親又是怎樣的呢?把大鱸魚放回湖里,他的情感又有什么不同呢?
(2)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問題。
重點引導以下句子:
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導:得字可以體會到什么?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指導:從父親平靜的語氣中你體會到什么?
盡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導:不容爭辯是什么意思?結合文中的插圖,想想體會當時的情景。
從父親不容爭辯你體會到什么?
4.全班交流討論:
父親要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態度為什么那么堅決?父親做得對不對?為什么?
四、課堂小結,制造懸念
在鱸魚捕撈開禁前的2個小時,我掉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父親的堅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整個過程并沒有其他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啟示?又怎樣影響到我的成長?
五、布置作業
1.結合老師的講解熟讀課文。
2.抄寫文中的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課文,導入新課
1.聽寫生字詞,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把寫錯的字多寫幾遍。
2.溫習釣魚部分的體會。
從我釣到大鱸魚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變化,你體會到什么?
從父親要我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時態度的堅決,你體會到什么?
(1)要把釣到的魚放掉真的很難很難;(2)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二、學習課文,研讀感悟
1.朗讀課文,思考: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得到什么啟示?你是從課文什么地方體會出來的?
2.讀書后,畫出文中相關的語句。
教師指名回答問題。
教師適時指導:
(1)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得到什么啟示?誰說說是怎么得到啟示的?
重點研讀:轉眼間34年過去了,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其中,但是,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畫上橫線。
學生齊讀劃橫線的句子。
懂得這一點很不容易,也許花上數十年時間;懂得這一點又很了不起,它能讓人在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有足夠的力量戰勝自我這也是他后來成為著名建筑師的重要原因。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魚指的是什么?
魚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誘惑,指各種各樣的個人利益。
(3)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非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指導:剛滿11歲那年,我在鱸魚捕撈開禁之前2小時釣到一條大鱸魚,是留下還是放回湖里,是道德問題嗎?
捕撈鱸魚的時間沒到,把釣到的鱸魚留著,這就是錯誤的;而把鱸魚放回湖里,就是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抉擇就是這么簡單。從作者放魚回湖心情的沮喪,可以看出實踐道德很難,實踐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魚,放棄個人利益。
(4)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齊讀這個句子,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什么?
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這種教育其實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這句話是說,從小受到嚴格的道德教育,就會有勇氣和力量去實踐道德。
三、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交流自己搜集的有關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
2.正因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腦海中留下永久的回憶和終身的啟示。我相信,這個故事也一定給大家帶來了啟示。讀了父親告誡我的話,你是怎么想的?這節課對你有怎樣的影響?請同學們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課前準備
1.重點句子的課件、掛圖.
2.其他有關誠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有關道德實踐方面的點滴小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閱讀“單元導讀”,引入新課
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在學習本組課文時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看一看課文中描述了怎樣一件事?(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通讀課文
檢查預習情況:生字生詞,朗讀情況.
重點理解“乞求、不容爭辯、誘惑、告誡、抉擇”等詞語.
通讀全文,思考課文大意.
揭題質疑
讀課題你有什么疑問?教師歸納:“啟示”是什么意思?課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啟示?為什么釣魚會使我從中受到啟示?這節課我們就圍繞大家提出的問題閱讀課文,解決疑問.
初讀理解
“啟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讀課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啟示,畫出有關語句.(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我”在釣到魚、放走魚的過程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復習生詞
認讀生字、詞語:捕撈、魚餌、濺起、魚鉤、小心翼翼、操縱、魚鰓、皎潔的月光、嘴唇、沮喪、誘惑、告誡、實踐、抉擇、翕動.
誰還記得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課時
情景導入,細讀感悟
在我十一歲那年的一個夜晚,和往常一樣我和父親來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島上釣魚,而三十四年前的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卻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這是為什么呢?
自由讀第3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誘人的大鱸魚:
來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
爭誘人的大鱸魚:“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
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b.分別指導朗讀相關句子,體會鱸魚的來之不易和誘人之處.
c.齊讀第3自然段.
多誘惑人的魚呀!我和父親是多么興奮、得意呀!可父親卻讓我把這條鱸魚放回湖里去.請默讀第4自然段,同桌說一說,這是為什么?
讀5~8自然段,思考:11歲的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漂亮的大鱸魚,父親卻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親”和“我”,請你們討論討論“這條如此誘惑人的‘魚’該不該放”?各自說出自己的理由.聯系上下文,與周圍的同學合作、討論.
小組匯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找到描寫我心情的詞語,一起來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盡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撈鱸魚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在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魚放回到湖中.
對比讀第3、9段,對比感受我釣到魚時的喜悅以及放魚時的不舍心情.
轉眼問三十四年過去了,當年沮喪的我,已經成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我對父親當年的舉動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沒有釣到過像三十四年前那個夜晚所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b.默讀感悟:這里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結合父親告誡我的話談感受:放不放鱸魚只是個簡單的對與錯、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做起來卻很難!
c.齊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正因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我相信,這個故事也一定給大家帶來了啟示.讀了父親告誡“我’’的話,你是怎么想的?請同學們結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對“我”或父親說一句話,還可以寫一句話,送給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誦文中你最喜歡的一兩句話.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
在讀中感悟本文在心理上的活動描寫,體會“我”的心情,釣魚帶給我的啟示是什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從而懂得嚴格要求自己做講道德的人。
教學重點:
體會本文在心理活動方面的描寫,體會“我”的心情,從中感受父親對我的教育,做講道德的人。
教學難點:
釣魚帶給我的啟示是什么?
教學設計:
(一) 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老師的業余愛好是打排球,你們有什么業余愛好,能跟老師說說嗎?
生1:我的愛好是打籃球
生2:我的愛好是踢足球
師:昨天我們還認識了父子倆,他們的業余愛好是什么?
生:釣魚
師:請大家齊讀課題(釣魚的啟示)
師:你們還記得他和父親什么時候釣魚嗎?
生:傍晚
師:讓我們也一起享受一下那晚的景色吧!出示文字(晚霞輝映的湖面上賤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漣漪,不一會兒,月亮升起來了,湖面變得銀光閃閃)
師:我想請女同學讀(生讀)
師:男同學想不想試一試呀?
生:想(齊讀)
師:全班同學想不想齊背一下呀?(全體背)
[閱讀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建夠,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心靈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
(二) 讀中感受,體會父子心情
過度語:是呀!多么美麗的傍晚,在皎潔的月光下釣魚,怎能不讓人興奮呢?尤其是釣到了大鱸魚,更讓人感到欣喜,就在這個時候,父親對我說了什么?
師:能用文中的一句話說嗎?誰來讀一讀?
生:“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師:這么大的魚,父親不喜歡嗎?
生:喜歡
師:從哪兒可以看出父親喜歡這條魚?別著急,讓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找一找。
[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中,才能對人物的心情有所了解,有所感知,拉近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能夠在課堂真誠交流,去感受當時的情境]
生1:“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腮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生2: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
師:其中有一個字最能代表父親喜歡這條魚,是什么字?
生:盯
師:你釣到這么大的魚,舍得嗎?
生:不舍得
師:那文中的小作者舍得嗎?
生:不舍得
師:請讀(2—9)自然段,邊讀邊畫出作者不舍得的理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便迫不及待的再一次投入到讀書中去,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對學習有了積極性]
師:把你所畫的多讀幾遍,一會展示給大家聽。
師:誰來讀一讀呀?
生1:“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
師:誰來評一評?他讀的怎么樣?
生:我認為他讀的很平淡,沒有讀出“我”當時的心情。
師:你能讀出這種語氣嗎?勇敢的試一試。
生:“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
師:你讀的的確不錯,看來小作者的心情很著急。
生2匯報:“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
師:“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3:非常傷心,舍不得呀。
生4:小作者是多么想留住這條魚呀。
師:應該怎么讀?換做是你,你該怎么問?
師:自己試著讀一讀(生練讀)
師:誰來讀出這種語氣?(指名讀)
師:男同學想不想在讀?(男生讀)
師:你們真了不起,讀出了“我”的心情。
師:下面咱們接著匯報。
生1:“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師:“乞求”,是什么意思?我的心情又是怎樣想的?
生:“乞求”是哀求的意思,多么希望父親能同情我呀!
師:讓我們在他們父子的對話中,去體會他們當時的心情,出示文字:(男同學讀父親的話,女同學讀小作者的話,老師讀旁白)
師:我認為咱們讀的還不夠好,能擁有自信的再次試一下嗎?(女同學讀父親的話,男同學讀小作者的話,老師讀旁白)
[在讀對話中,去感受父子倆人的心情,使學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印象中的父親更加嚴厲]
師:還可以從哪兒體會到我不舍得這條魚?
生:“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他放回到湖里去。”
師: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嗎?
生:小作者是多么舍不得呀!
師:就連這種乞求父親都不滿足我,是父親不愛我嗎?
生:不是
師:那他這么做是為什么?讓我們讀一讀父親的話,誰想讀?
生1:“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生2:“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師:從父親的話中,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交流)
生:我覺得父親是一個遵守時間的人。
師:你可真會發現,哪那句話能體現出來呢?能讀一讀嗎?
生: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
師:這說明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生:對我要求很嚴格。
放掉了這條大鱸魚,值得嗎?
生:值得
師:為什么?(小組討論)
[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時間,給學生自主的學習環境,這是心靈自由馳騁,情感相互交融,思想彼此砥礪,創新自然生成的必由之路,在討論中感受,會有所啟迪]
生1:放掉了這條大鱸魚是值得的,因為這是一個道德的問題。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作者用抒情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釣魚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形象,使學生懂得,自覺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素養。作者對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寫得特別細膩,教學中應著重感受他愉悅──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到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學校地處農村,學生缺乏閱讀材料,對于一些規則尤其是生態保護方面的規則了解甚少。因此,課前需要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學生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一些真實的反面資料。通過將近四年的培養,學生已經具備了自能讀書、擅長批注、樂于交流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出現的生詞;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和表達,感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3、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感悟的同時將學文與導行相結合,使學生懂得如何結合實際,遵守規則。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課前搜集了哪些有關規則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資料。師補充有關名言和美國的一些生態規則。板書課題:釣魚的啟示。)
(“閱讀,歸根結底是閱讀自我。”設身處地的閱讀文章,會更多地涉及讀者個人的生活體驗。生活體驗越豐富,理解就越豐富、越深刻。搜集、交流材料豐富了學生的已知經驗,為閱讀文本作好了鋪墊。同時強化了學生搜集資料的意識。)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認識文中生字詞,逐步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學生讀課文后指名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三、回顧學習方法學生自學交流
1、師:上單元我們又學習了兩種自學方法:第一種是解答自己提出問題的方法。
生:看問題的上文;看問題的下文;從全文整體內容理解。
師:第二種是做批注筆記,能使我們更深入的學習課文。如何做批注筆記呢?
生:畫出自己喜歡的重點詞句,記下不懂的問題,做簡單的歸納概括,在課文旁邊或者頁下寫一兩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師提出自學要求:
⑴ 再讀課文,在文中空白處做批注筆記。
⑵ 小組內交流體會。對于仍有困惑的問題小組代表記錄到黑板上。
3、學生自學課文,老師巡視,指導學生實踐自學方法。
4、小組內交流讀書體會,組代表將困惑記錄到黑板上。
(自學、做批注和小組內交流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朗讀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交流體會,形成對話
1、各小組代表交流組內體會,其他成員可以補充。
2、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創設對話情景,抓住課文重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⑴ 師:請同學們讀37頁金鑰匙的內容。怎樣能使自己深入課文,對課文產生深刻的體會?
(學生自讀)
生:把課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
師:請同學們把文中的詹姆斯換成“我”,然后深入讀課文2~12自然段。
(學生練讀課文2~12自然段。)
⑵ 指名學生讀課文。
⑶ 師:請同學們進行細致評價,如果覺得讀得好,說說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處說說應該怎樣讀,為什么?
(學生進行細致評價。)
⑷ 再指名讀課文,讓學生在評價中設身處地體會,讀出作者的情感。
(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進行指導,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第一人稱的閱讀方法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產生深切的體會。評價促讀使學生的理解與讀書渾然一體,鍛煉了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3、展開辯論深化思想:
⑴ 魚到底該不該放呢?請同學們敞開心扉,實話實說。
(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該放或不該放。)
⑵ 根據學生觀點,將全班學生(或按座次)分為正反兩方。
正方:必須放魚。
反方:不必放魚。
⑶ 展開辯論:
辯論過程中,老師作好方向引導,如,激發學生從自己的已知經驗──河水的干涸,生物的滅跡等方面來體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全班參與辯論,發揮了集體智慧,給更多學生表現的機會,體現關注全體學生發展的新理念。“話不說不清,理不辯不明。”在辯論中學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認識上升到另一個層次。)
⑷ 總結辯論,升華思想:
師:“只有按照正當的法規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動物。”遵守規則應成為每個人內心的一種意識,不受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你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什么啟示?根據感受寫出自己喜愛的規則名言。
(學生書寫名言并交流。根據交流情況,張貼學生寫的名言。)
(“語文課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凝聚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五、積累拓展
1、小組內合作鞏固生字生詞。
2、做摘錄筆記。
【總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中注重學習策略的學習和實踐,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交流學習中也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學交流空間,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材特點進行有重點的引導,使得學習過程有層次,有深度。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通過自讀自悟讀懂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讀書,通過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釣魚的啟示》一課,通過記敘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使“我”獲得的是終身受益的啟示。課文在敘事的過程中插入了許多細節描寫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這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課文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自讀自悟,體會文中細節,解讀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同時發揮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魚餌、魚鉤、小心翼翼、操縱、皎潔、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能正確抄寫描寫月夜美麗景色的句子和課文的重點句。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教學重難點】
1、抓住細節描寫和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體會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領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
1、掛圖,字詞卡片。
2、學生在課前尋找、查閱關于魚類生活習性的資料,初步了解定時禁捕對保護鱸魚繁衍生長的意義。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直奔“啟示”
1、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詹姆斯·蘭費蒂斯嗎?他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師,他為我國廣大讀者所了解,不是因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因為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那么,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13課,選入課文時題目改為《釣魚的啟示》。
2、(板書課題)理解題目意思:“啟示”是什么意思?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啟示呢?
二、整體感知,初識“啟示”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可以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指名分段讀課文,正音,隨機釋詞。
3、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指名交流。
4、題目是《釣魚的啟示》,請你用“( )”畫出作者在釣魚中收獲了一個什么啟示。指名讀。
三、品讀賞析,感悟“啟示”
1、初步了解情感:
從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寫事的記敘文。讀這樣的課文,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了解課文內容。但是,我們還必須讀出課文隱藏的情感。請用心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體會到了課文中的什么情感。
(提問,學生隨機回答。體會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做過高要求。)
2、深入體驗“我”的情感變化:
⑴ 自讀:
在釣魚的過程中,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一直變化著的。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找出有關描寫“我”的情感變化的語句,并用“──”表示,邊讀邊體會,可以在旁邊做上批注。
⑵ 指導交流:
① 出示語句:
課文哪些語句,寫從釣魚到放魚“我”的情感變化?
A、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輕輕翕動著。
B、“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
C、“可是不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哭出了聲。
D、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E、我慢慢地把魚鉤從……放回湖里。
② 釣到大魚時的心情,相機指導朗讀。
③ 把魚放回湖里的心情,相機指導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在想象中體會“我”在這一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高興、得意→急切、著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傷心
3、深入體驗父親的情感:
⑴ 自讀:
我們體驗了兒子從釣到魚到放魚回湖的這一系列情感變化,那父親呢?把大鱸魚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課文什么地方體現出來的。
⑵ 指導交流:
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父親的態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出示相關語句:
① 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導:從“得”字你體會到什么?
②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指導:從父親平靜的語氣從中體會到什么?
③ 盡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余地的。指導:“不容爭辯”什么意思?
請看看課文中的插圖,體會體會。請展開想象,當兒子向父親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時候,父親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從父親“不容爭辯”你體會到什么?
⑶ 討論:
父親要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態度為什么那么堅決?父親做得對不對?為什么?先在小組里討論,然后在班上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爸爸神態的細節和相關詞句,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愛。)
4、感悟“啟示”:
⑴ 在鱸魚捕撈開禁前的2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父親的堅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這一過程并沒有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啟示?會怎樣影響我的成長?我為什么對父親滿懷感激之情?
⑵ 學生默讀思考:
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得到什么啟示?出示文中的重點語句:“轉眼間34年過去了,……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① 這“魚”指的是什么?
(“魚”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誘惑,指各種各樣的個人利益。)
②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什么意思?
(因為把還沒到捕撈鱸魚時間,把釣到的鱸魚留著,就是錯誤的;而把鱸魚放回湖里,就是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抉擇就是這么簡單。從作者放魚回湖心情的沮喪,可以看出實踐道德很難,實踐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魚,放棄個人利益。)
③ “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從這句話體會到什么?“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這句話是說,從小得到嚴格的道德教育,就會有勇氣和力量去實踐道德。)
⑶ 指導朗讀這段話。
四、引起共鳴,升華“啟示”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會經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誘惑,也就是像這位作者所說的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遇到過誘惑嗎?遇到誘惑時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電視很精彩,是完成作業還是看電視?你……
在學校:考試,老師多給了分數,你……
在公共場所: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給你,你……
……
五、課外拓展,延伸“啟示”
搜集有關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
同學們,請記住: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
【板書設計】
13、釣魚的啟示
釣到大魚:得意、高興
放魚回湖:急切、著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傷心
受到啟示:嚴格教育
道德實踐
勇氣和力量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魚餌、魚鉤、小心翼翼、操縱、皎潔、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尤其要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正確領會“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聯系實際,受到“自覺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4、了解課文按事情發展敘述的順序,學習作者在敘事過程中穿插運用細節描寫及人物心理活動描寫的手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從而受到“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情感熏陶。
教學難點:
課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義比較深刻,學生受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是教學的重點,但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建議: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從中受到啟示,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重點,教學中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首先應立足于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讀懂句子的意思,然后再適度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爸爸”和“我”,用自己的平凡行動為生活這本書增添新的篇章。切忌“標簽式”的空洞說教。
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1、鼓勵學生尋找、查閱關于魚類生活習性的資料,初步了解定時禁捕對保護鱸魚繁衍生長的意義。
2、引導學生讀有關誠信的文章。收集自己喜歡的名言警句。
3、回憶或收集生活中有關道德實踐方面的點滴小事。
4、老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關于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你們有自己喜歡的嗎?(學生交流)
2、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一條名言——(多媒體顯現)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學生自由讀、齊讀這段話)。
3、讀了這段話,大家有什么話想說嗎?(學生質疑。)
4、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出課題——13、釣魚的啟示(板書),(學生齊讀課題)課題中哪個詞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啟示)課文哪個自然段直接點出了這個詞?(第11段)投影出示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齊讀該段。師問:讀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再次引導學生質疑,以激起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期待)
5、小結,導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是啊,三十四年前的那次釣魚與以往有何不同?為什么會給作者以終生的啟示?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回到34年前那個不同尋常的夜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認真讀一讀這篇文章吧,要求把字音讀準確,特別是課文中出現的生字,可以多讀幾遍;把句子讀通順。邊讀邊思考一下:作者在釣魚時究竟發生了什么不同尋常的事情,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讀書情況。
(1)指名分段朗讀,對學生讀書中出現的問題,老師隨即指導點撥,對于難讀的句子,老師可范讀,指名讀,讓學生讀通、讀對。
(2)投影出示:(檢查學生的認讀、書寫及詞義的理解情況)
魚餌漣漪(讀時理解)掙扎操縱小心翼翼
魚鰓翕動(文中理解)皎潔鱸魚筋疲力盡
3、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1)“我”在釣魚時究竟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導學生簡要概括)
(2)在概括內容的基礎上,理清課文層次——先寫“我”釣到一條少見的大鱸魚,特別驚喜;接著寫父親態度堅決地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我依依不舍甚至有些沮喪;最后寫這件事讓“我”得到了終身受益的啟示。
三、深入文本,品析詞句。
(學習釣魚部分)
1、請同學們先用心默讀1——3段,看你能否讀出這次釣魚與以往有何不同?三十四年過去了,哪些情景一直令作者難以忘懷?
(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總結這次釣魚與以往的不同:釣到了以前從沒見到過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這真是出乎作者意料之外的驚喜。再以“哪些情景令作者終生難忘”這一問題引出重點段第3段的學習。)(投影出示第3段)
(1)、指名讀、自由讀。“這是一條怎樣誘惑人的魚?”找出相關語句進行描述。
(2)此時作者和父親的心情怎樣?(驚喜、得意、興奮)
(3)這種驚喜、得意的心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詞句體會寫法)
a、直接表達內心活動,如:“啊,好大的魚!”“我和父親得意的欣賞著……”
b、用月夜的描寫襯托高興的心情,如;“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c、“我”釣魚的動作及魚兒掙扎的情景刻畫極為細膩,如:“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迅速拉上岸、得意地欣賞”;“魚兒不停地甩動魚尾并跳躍著,在湖面上不時發出‘啪啪’的聲音,濺出不少水花……”進一步體現了作者此時驚喜的心情。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假如你就是作者,該怎樣讀才能表達出此時興奮的心情呢?(先選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可自己邊品味邊讀,可同桌互相讀,可小組成員齊讀;再指名讀,發現問題及時指導或范讀、領讀。最后齊讀。)
3、教師小結
在三十四年前的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喜出望外地釣到了一條又大又漂亮的鱸魚,當時那一美好的情景,令作者回味無窮。
接下來又發生了與以往釣魚怎樣不同的事情呢?請課下仔細品讀第二部分——放魚。
四、鞏固練習
1、抄寫生字、新詞。
2、摘抄1——3段中優美句子,并嘗試背誦積累。
3、進一步熟悉課前收集的有關鱸魚生活習性的資料和有關誠信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檢查反饋。
1、聽寫部分詞語:捕撈魚餌小心翼翼操縱魚鉤濺起魚鰓
2、教師根據聽寫情況進行重點指導。
3、引導學生運用聽寫的部分詞語,概括第一課時所學內容。
二、繼續研讀,深化感悟。
(一)(學習放魚部分)
1、回顧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作者跟父親一起釣魚,作者釣到一條出乎意料的大鱸魚,心里特別驚喜。那一美好的情景給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可是,面對這條誘人的鱸魚,他和父親沒得意多久,就面臨著一個難題,什么難題呢?
2、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4——9段,交流“面臨的難題是什么。”
3、面臨著“是留?是放?”這樣一道人生難題,我和父親的態度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再深入地讀4——9自然段課文,看看當時哪些情景一直清晰地留在作者的腦海中。
4、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語句體會人物心理及情感)
父親:
(1)“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你猜,父親此時在想什么?
(2)“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從哪個字中你體會出父親態度的堅決和不容爭辯?
“我”:
(1)“‘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我”的不理解)
(2)“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
(“我”的委屈、不舍得)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此時,“我”沒有再爭辯什么,可從“乞求的目光”你想像一下作者想對父親表達什么?
(4)“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鱸魚有力地擺動著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我”的依依不舍、魚游走時的沮喪)
5、指導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人物的不同心理。
6、展開辯論,深化理解。
這條魚的確太誘人了,到底是放是留呢?文中的“我”和父親都沒有講出其中的理由。假如你是作者,你會以什么理由來勸父親把這條魚留下?假如你是父親,你又會以怎樣的理由勸孩子把魚放回湖里?請同學們聯系課文以及課外的相關資料,找出充分的理由說服對方。(辯論過程,教師要做好方向導向,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環境、生態需要、做人誠信的故事等進行)
7、教師小結。
(1)小結:盡管只有兩個小時就到鱸魚捕撈開放時間,盡管除了他們父子二人不會再有他人知道這件事,盡管詹姆斯是那樣的不舍得放掉那條少見的鱸魚。但是,在爸爸的嚴格要求下,他還是把魚放掉了,遵守了釣魚的規則。
(2)過渡:雖然34年前“我”不理解父親的嚴格要求,但34后“我”不但理解了父親,而且每當想起這件事就對父親充滿崇敬之情。所以,作者說——父親當年的勸誡給了“我“終生受益的啟示。下面咱們跟隨作者一起再次品味父親的教誨。
(二) (學習啟示部分)投影出示第10段
1、同學們,把魚放回湖里,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可作者卻經歷了多么艱難的過程。所以說——引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1)理解道德的“是”與“非”。
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我”做起來卻覺得很困難?(引導學生結合前文理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原因——它往往需要我們放棄自己的利益,需要有戰勝自己的勇氣和毅力。)這么難以抉擇的事情,我還是做到了。這得感謝誰?
(2)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引導體會)
a、這誘人的“魚”還是海里的魚嗎?(對自己有利卻違背道德的事物)
b、在人生的旅途中,“我”還會遇到哪些與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各抒己見,理解透徹。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的誘惑。)
c、面對這些誘惑,“我”抵制住了嗎?是什么力量讓他戰勝了誘惑,戰勝了自我?(在次讀父親勸誡自己的話)
d、“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一位的建筑設計師了。”用“因為……所以”說一說“放魚”與“成就”之間的關系。
e、“我”當年放棄了那條大鱸魚,卻在人生路中收獲了更寶貴的財富,是什么?
2、老師小結。
作者正是因為這次不同尋常釣魚,受到了父親嚴格的教育,才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所以(引讀11段)——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三、聯系實際,理解升華。
1、同學們,作者把34年前釣魚的故事寫給我們,希望我們勇敢的挑戰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生活中,你也很可能遇到與那條大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是怎樣選擇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啟示?是否也像作者一樣樂于與大家分享?(引導學生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做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2、老師向把孟德斯鳩的一句名言送給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四、讀寫結合,鞏固提高。
1、根據文章內容,寫一句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2、將自己生活中類似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五、課后練習解答
1、想一想為什么“我”不愿意把鱸魚放回湖里,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么做?
“我”從沒釣到過這么大的鱸魚,放回去也許再也釣不到這么大這么漂亮的魚了。而且當時出了“我”和父親,沒有別人會知道這件事。
2、根據課文內容,用適當的詞語概括“我”心情的變化。
得意——(不理解)——(委屈、難過)——(依依不舍、沮喪)
3、課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請找出來并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理解。
(1)轉眼間三十四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一位的建筑設計師了。
重點理解:當年那件讓孩子“沮喪”的事與后來他“成為的建筑設計師”之間有什么聯系。“因為他從小受到了把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在面臨到的抉擇時,有足夠的力量戰勝自我——這是他后來成為設計師的重要原因,也是對父親嚴格教育的回報。”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這句話的理解需聯系實際。誘惑人的“魚”即吸引人的、讓人動心的事物,諸如:金錢、地位、榮譽……包括那些暫時帶來一點方便、一點好處的事。考試時遇到難題,不經意間看到同桌的答案,是作弊還是放棄?過馬路時,紅燈亮了,但周圍沒有民警,是沖過去還是燈……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在我們生活中的確會經常碰到。
(3)到的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是”就是正確,應該;“非”就是不對,不該。聯系課文內容理解這句話,既捕撈鱸魚的時間沒到,把釣到的鱸魚留著就是錯誤的;而把鱸魚放回湖里就是正確的。道德抉擇就這么簡單,可坐著放魚回湖的沮喪心情可以看出實踐道德是很難的,因為實踐道德往往需要放棄個人利益。
(4)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一個人如果從小受到嚴格教育,就會產生抵制誘惑的力量。當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產生明辨是非和自我約束的能力,戰勝自我,戰勝誘惑。
4、課文中哪些語句對你尤啟示?你由此想到了什么?寫下來和大家交流。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和生活、社會實際,暢談自己的想法。
板書設計:
釣到魚時:驚喜異常
放魚回湖:依依不舍
人生旅途:終生受益
嚴格教育
釣魚的啟示道德實踐
勇氣和力量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出現的生詞;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和表達,感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3、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感悟的同時將學文與導行相結合,使學生懂得如何結合實際,遵守規則。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搜集了哪些有關規則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資料。師補充有關名言和美國的一些生態規則)。
板書課題:
釣魚的啟示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認識文中生字詞,逐步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學生讀課文后指名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三、回顧學習方法 學生自學交流
1、師:上單元我們又學習了兩種自學方法:第一種是解答自己提出問題的方法。
生:看問題的上文;看問題的下文;從全文整體內容理解。
師:第二種是做批注筆記,能使我們更深入的學習課文。如何做批注筆記呢?
生:畫出自己喜歡的重點詞句,記下不懂的問題,做簡單的歸納概括,在課文旁邊或者頁下寫一兩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師提出自學要求:
⑴ 再讀課文,在文中空白處做批注筆記。
⑵ 小組內交流體會。對于仍有困惑的問題小組代表記錄到黑板上。
3、學生自學課文,老師巡視,指導學生實踐自學方法。
4、小組內交流讀書體會,組代表將困惑記錄到黑板上。
四、交流體會,形成對話
1、各小組代表交流組內體會,其他成員可以補充。
2、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創設對話情景,抓住課文重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⑴ 師:怎樣能使自己深入課文,對課文產生深刻的體會?
(學生自讀。)
生:把課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
師:請同學們把文中的作者換成我,然后深入讀課文2~12自然段。
(學生練讀課文2~12自然段。)
⑵ 指名學生讀課文。
⑶ 師:請同學們進行細致評價,如果覺得讀得好,說說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處說說應該怎樣讀,為什么?
(學生進行細致評價。)
⑷ 再指名讀課文,讓學生在評價中設身處地體會,讀出作者的情感。
3、展開辯論,深化思想:
⑴ 魚到底該不該放呢?請同學們敞開心扉,實話實說。
(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該放或不該放。)
⑵ 根據學生觀點,將全班學生(或按座次)分為正反兩方。
正方:必須放魚。
反方:不必放魚。
⑶ 展開辯論:
辯論過程中,老師作好方向引導,如,激發學生從自己的已知經驗──河水的干涸,生物的滅跡等方面來體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⑷ 總結辯論,升華思想:
師:只有按照正當的法規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動物。遵守規則應成為每個人內心的一種意識,不受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你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什么啟示?根據感受寫出自己喜愛的規則名言。
五、積累拓展
1、小組內合作鞏固生字生詞。
2、做摘錄筆記。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9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0
【教材簡說】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第九冊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分為釣魚、防魚、啟示三部分,重難點“啟示”部分說教味比較濃,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課。
【學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從十一歲的釣魚一事講到三十四年后的啟示,時間跨度大,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距離;尤其是作為課文的重難點“啟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讓小學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積淀,難度肯定很大。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引起情感共鳴,體會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認識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從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板書“啟示”,理解意思。
2、板書“釣魚的”,展現完整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接觸難點
1、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課文,你最難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讀這段話,讀準,讀通。
三、探究難點
1、課文是用什么例子來說明道德抉擇這個問題的?
(釣魚。)
2、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里的“是”指什么?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書: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結論。
(捕撈鱸魚的時間沒到,把釣到的鱸魚留著,就是錯誤的;放了就是正確的。)
板書:
放 不放
3、引:
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來道德的確是──(齊讀: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就是這么個簡單的放與不放的問題,究竟“難”在哪里呢?
板書:
難
請學生找找,并相機出示。
⑴ 魚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
從哪看出“大”?
(“從來沒有”,感嘆句的形式。)
⑵ 魚難釣:
(從第三自然段中“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的抖動了一下,一定是個大家伙上鉤了。”“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說明釣這條魚是經過漫長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讀讀這兩個句子嗎?讀出釣這條魚的不容易。
(從“像往常一樣”“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釣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動作嫻熟,釣過不少條魚,但是從來沒釣過這么大的魚,而且是鱸魚,這種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說“三十四年再也沒有釣過那樣大的魚,可見確實很罕見,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無人知:
環境的描寫:“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說明只有父子兩人,別無他人,“沒人知道什么時候釣到這條鱸魚”。
4、在這種情況下要放棄魚,真難啊:
如果釣魚的人是你,釣到這么大的鱸魚,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勵學生說真話、說心里話,帶著自己的觀點在書中找理由。孩子們展開讀書、對話,領著孩子們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可我最終放棄了,只因為父親的一句話,哪句話?
⑴ 出示這句話:
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細細讀這句話,你又讀出了什么?
引導學生關注“盯、好一會兒,得”。
(父親也很不舍得放這條魚,從“盯”、“好一會兒”可以感受到,同時父親又在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選擇了放,從“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這樣,父親在“我”面臨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選擇,就幫我擺正了標準,讓我明白了什么是是與非,如何去選擇,這難道不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嗎?
讓我們再來齊讀父親的話。
四、深悟啟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會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投影出示這句話。
理解這個“魚”是什么魚?
(就是誘惑自己的利益。)
2、在這34年中,“我”會遇到什么樣誘惑的“魚”呢?
聯系生活實際出示:
當“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卻發現老師沒有改出我的錯題時, 。
當“我”上學快遲到,過馬路遇到紅燈而沒有警察時, 。
當我買東西發現多找了錢時, 。
文中的“我”會怎樣做呢?
為什么會毫不猶豫的這樣做呢?
3、出示:
“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理解“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是什么?來自哪里?
五、升華啟示
1、小練筆:
34年后的我已成為美國著名建筑師,當我又一次來到湖心小島釣魚時,想把對父親的感激之情寫出來。我會寫些什么?
2、齊誦:
一次擇善而從,在我們的記憶中會永遠地留下清香。這是一個足以讓我們自豪地講給朋友和兒孫聽的故事。
──詹姆斯·蘭費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鳩
【板書】
13、釣魚的啟示
放──是 魚好大
難? 魚難釣
不放──非 無人知
【反思】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設計,不僅強調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獲得,還應重視學生情感態度的充分發展。而《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有比較強的實際指導意義,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少。在道德與利益之間應該做何選擇?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是與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該怎樣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自覺講道德、守規則的人。
但是本文的課文的重難點“啟示”部分,說教味比較濃,學生也很難理解。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真正有質量、有深度的對話,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難題。于是我設計的教學從“啟示”──“釣魚”──“啟示”。一開始讓學生讀通這段話,因為這段話由兩個長句構成,讀來拗口,應要學生讀通順。接著結合具體事件“釣魚”理解“是非”的具體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內心活動,并說說自己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想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加深對啟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奧的啟示拉近學生身邊,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建構價值觀,提升了學生的精神境界,將課堂上的閱讀活動化作成了一次師生共同參與的鮮活的“道德體驗”。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后寫34年后的啟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著手。
學情分析:
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啟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于學生的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很難。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討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設計理念:
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系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過對“我”和“父親”言行的朗讀感悟,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尤其要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朗讀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我”所獲得的啟示的意思。
2、理解“與那條鱸玉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讀題。
2、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釣魚、放魚、獲得啟示)
二、初讀啟示,質疑。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將“我”獲得的啟示劃出來。
2、讀讀啟示,提出疑問。
三、自讀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與“非”。
1、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我”做起來卻覺得很困難呢?
(二)理解道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A:體會讓“我”覺得做起來難的原因。
1、請同學們默讀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學生先默讀、自學,而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
3、匯報交流,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說理由,讀句子。
(1)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釣到的。
“過了好長時間,……濺起了不少水花。”
(2)這條鱸魚很大、很美。
“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
(是呀,這么大、這么美的魚,我很難拒絕這樣的誘惑。)
(3)當他釣到魚的時候,周圍沒有人。
“到處是靜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4、魚的極大的誘惑,周圍的環境,都讓我難以下決心把魚放回湖中,但最終“我”還是作出了“放魚”的選擇。
是誰讓我作出了這樣一個正確的選擇?(爸爸)
B:體會“我”實踐的艱難過程。
1、“我”雖然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之下,無可奈何地放了魚,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心理斗爭。讓我們再來讀3-9自然段,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2、學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寫體會。
3、匯報交流。
(1)“得意”
讀句子:“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輕輕翕動著。”
(引導學生積累詞語:驚喜、喜出望外、高興、興高采烈)
再讀句子。
(2)急切、不理解
讀句子:“爸爸!為什么?”
(3)委屈、難受
讀句子:“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
(4)乞求(換個詞)
(5)無可奈何、戀戀不舍、遺憾……
讀句子:“從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沒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爭辯、沒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魚從魚鉤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們看,“我”把魚放回湖中,經歷了一個多么艱難的過程。所以說:(引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5、分角色讀對話,或者表演對話內容。
6、引導學生進行超文本對話,進一步提升對父親要求“我”把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體會到父親要求我遵守規定,做一個誠實的人。)
(三)理解如果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1、34年前,父親的嚴格教育讓我作出了道德的選擇,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讀最后10、11節,找出相關句子,讀讀,談談體會。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匯總,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1)讀讀這句話,有問題嗎?
(2)理解“誘惑人的魚”,討論一下,這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
(教師點撥:金錢、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讓人喜歡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會遇到哪些誘惑人的魚,會怎樣對待這些誘惑?
4、小結:真因為這樣,所以——(引讀:“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
5、可以說,當年他把魚放掉是因為父親的威嚴,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他現在的選擇卻是——自覺的,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因為——他已經在從小嚴格的教育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四、聯系實際,指導行為。
1、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遇到過誘惑嗎?你是怎樣對待的?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將怎樣做?
3、再讀啟示,銘記在心。
五、布置作業。
1、根據文章內容,寫一句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2、摘抄文中描寫月色的優美詞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邊的人遵守道德規范的故事,開個故事會。
板書設計:
29 釣魚的啟示
釣魚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魚 乞求
無可奈何、戀戀不舍
獲得啟示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2
一、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學習本組課文,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抓住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后“我”還是依依不舍地把魚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樣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班上絕大多數同學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具有較強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已入高段,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圍繞文本展開問題對話,關注詞句的感情色彩和具體含義,在語言揣摩和表達方法的初步領會中體現文本價值。本組課文為“生活啟示”專題,要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會作者得到的啟示,并抓住細節描寫和關鍵詞句體會其含義及表達效果。促成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進一步形成。
三、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自讀自悟,體會文中細節,解讀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同時發揮文章教育人的作用。教學從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從而達到思路清晰,脈絡分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貫穿始終,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里一個個句子,一種種規范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學目標
1、會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結合生活體驗多種形式理解“小心翼翼”、“翕動”、“沮喪”、“告誡”等詞語的意思或表現的情形。積累文中描寫景色的詞句和重點句子。
2、融入理解有感情朗讀課文,抓住細節描寫品讀,體會父子倆的心理活動,把握“我”的心情變化。
3、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推想文中關鍵詞句的含義和表達效果,理解父親堅持要“我”放魚的直接原因和深遠意義。
五、教學重點
1、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鱸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六、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鱸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七、教學準備
1、制作簡易課件幫助學生學習。
2、學生按統一的預習要求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導語:知道詹姆斯·蘭費蒂斯嗎?他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師,他為我國廣大讀者所了解,不是因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選入課文時題目改為 《釣魚的啟示》(板書課題) 強調“釣”與“鉤”,我們一起把課文的題目讀一遍。
2、理解題目意思。
師:“啟示”是什么意思?課文題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課文
1、生字讀音
這篇課文的生字多達20字,而且有的很難讀。所以啊,我們就從檢查生字的讀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會讀了,大家有信心嗎?
老師把課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詞串,請自己讀一讀。 (課件顯示) 放好魚餌 拋出釣線 湖面漣漪 耐心等待
魚竿劇抖 大魚掙扎 小心翼翼 操縱釣線
魚躍不已 筋疲力盡 拉魚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無果 不容爭辯 放魚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獲得啟示 遇到誘惑 思父告誡
道德抉擇 簡單問題 道德實踐 勇氣力量
2、哪些字的寫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結構。
生字詞掌握得這么好,課文內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誰來告訴大家: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導: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在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和父親去釣魚,釣起了一條大魚,卻在父親的要求下把它放回湖里去了,后來我從這件事中悟到了啟示,這就是課文的結構,作者的寫作思路。
(板書:釣魚 放魚 啟示)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認識“沮、踐、戒、鉤、翼、鰓”等生字
2、能通過課題了解
3、能明白課文“啟示”的過程及含義
4、能領悟以小見大的技巧
教學重點:
明白課文獲得“啟示”的過程及含義
教學難點:
能領悟以小見大的技巧
教學過程:
一、啟發導入,初探“啟示”含義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想先來考考大家,看看哪位同學知道的最多。(出示幻燈片)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2、這些都是來自生活的?(啟示)
3、什么叫啟示呢?(出示幻燈片)(出示幻燈片:啟發指示,使有所領悟。)
2、引出課題:《釣魚的啟示》
(1)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的是——《釣魚的啟示》,請大家一起看到這個字,它讀“釣”(出示幻燈片),和我們要學的一個生字很相識“鉤”(出示幻燈片),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是?讓我們一起來記住它,請在草稿紙上寫釣魚,魚鉤,寫對了的請舉手。
(2)讀課題:很好!請同學們抬起頭,看到課題,讓我們把釣字還到課題中讀一讀,請字正腔圓的讀,請干脆利落的讀
二、初讀課文,初探啟示結構
1、在釣魚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請大家翻到課文,輕聲細讀課文,注意做到兩點。(幻燈片1、讀準字音,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剛才同學們已經讀完了,我從課文中選了幾個句子,看看你們會不會讀。(幻燈片)
(1)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zòng)著。(很流利,誰來第二句?)
(2)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lú)魚,看著魚鰓(sāi)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xī)動著。
(了不起,三個生字全讀對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還有第三句)
(3)當年那個沮(jǔ)喪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
(這個詞讀?什么時候我們會沮喪呢?你已經完全領悟了它的意思。第四句特別長,誰敢來讀一讀呢?)
(4)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jué)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jiè)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jiàn)起來卻很難。
(太厲害了,這么長的句子,你竟然讀得準確無誤。父親告誡我什么呢?我們一起來讀——)
3、如果我把生字提出來,你能不能根據課文內容,把這些生字合理的填進去呢?(出示)
鱸魚大,誘餌鮮,熟練操縱拖上岸;(填得好)
鰓翕動,月皎潔,心情沮喪難抉擇;(填得對)
是非易,實踐難,父親告誡記心間。(填得準)
4、請同學們連起來讀一讀
5、讀著讀著,你發現了什么?這其實是課文的什么?(濃縮)
6、我們再來讀一讀,看看有什么發現,第一句,告訴我們他們在干什么?(板書:釣魚)第二句,告訴我們他們決定干什么?(板書:放魚)第三句,告訴我們什么?能不能用這幾個詞連起來說一句話呢?很好,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板書:啟示)(出示幻燈片)
7、我們一
三、細讀課文,感悟“以小見大”
1、帶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我當時釣到了一條怎樣的魚?
啊,好大的魚,我從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
魚大嗎?你們來讀一讀?不夠大?再來,有點大?再來,這么大?不僅大,而且?(漂亮)哪里寫到了?(生匯報)
2、釣這條魚容易嗎?(不容易)花了多久的時間?(晚霞輝映到晚上十點)釣到這樣的魚時,父親高興嗎?我高興嗎?你高興嗎?(其實我也跟著高興)可是,父親卻要我干什么?(放魚)連續叫三個人
3、父親怎么說的?(出示)
父親: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父親: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4、我是怎么爭辯的?讓我們找找“我”說的話
“我”:爸爸,為什么?(我怎樣的問?)急切
讀出我的急切,再急一點。
“我”: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怎樣的說)大聲
請讀出我的大聲,又急又大,又急又大又快哭。
5、讓我們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請男同學來讀一讀父親的話,女同學讀一讀“我”的話。
6、他們在干什么?(放與不放的問題,也就是舍與不舍的問題)板書:畫“舍”,)父親為什么要我把魚放了?
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捕撈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
5、也就是說,捕魚的時間還沒有到。為什么捕魚還要規定時間呢?我這里有一個資料。禁漁期。
5月1日至翌年1月31日為青魚(鯡)禁漁期。(看看誰的數學好)
(半年多的時間啊!)
6月20日至8月20日為毛蚶禁漁期。
(多久,整整兩個月。)
4月15日至5月31日為淡水湖區與水庫禁漁期。
(這又有多久呢?一個半月)
最短也是一個多月。禁漁期這么長,這深更半夜,不就差短短兩個小時嗎,我不放又會怎樣?
6、在父親眼里如果不放回去意味著什么呢?
誠實、信用、道德。
7、可我當時為什么不肯放呢?
魚大,魚美,魚釣起來難,關鍵是放了魚別人也看不到。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學生讀句子)所以我把乞求的目光再一次投向父親,但有用嗎?為什么?
8、父親的話沒有商量的?(余地)父親的聲音不容?(爭辯)
9、父親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來看看這位名人是怎么說的?(出示幻燈片,無人看到而舍才是道德)父親是怎么解釋道德的呢?(出示)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看來,釣魚事小,放魚事大,舍棄事小,得到是大,這叫以小見大!(板書)
10、放與不放是一種選擇,但這種選擇難不難?(難)艱難的選擇叫什么呢?(抉擇)我的抉擇是什么?(放魚)(道德)誰來讀一讀我放魚的句子。
11、在我的人生中,僅僅這一次(放魚嗎?)文中怎么說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12、相似誘惑人的“魚”,對一個三十四年過后,也就是一個中年人來說可能是什么?
可能是帶來方便的、帶來好處的、帶來利益的。
面對這些,我都選擇了?(“舍棄”)為什么我會這樣做?(出示)
13、生活中,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魚”呢?)
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過紅燈。能不能?為什么?你很善于思考,他告訴我們(過馬路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撿到錢包。(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為什么不占位己有?他告訴我們撿錢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沒人發覺的情況下抄作業。他告訴我們能不能?為什么?(做作業事情小,但誠信大。)
在沒有人看到的情況下亂扔垃圾。你有沒有扔過,你的做法是文明的。(他告訴我們扔垃圾事情小但文明大。)
……
四、聯單元課文,拓“以小見大”手法
1、同學們說得很好,你們說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告訴我們的都是大道理。這也是“以小見大”(指板書),我很高興,也想把這句話送給你們。(出示幻燈片)
有這樣一本書——書中沒有一個字,卻處處都是學問;書上沒有作者的姓名,但每個人都是書的作者。這本書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讀這本書的人,不僅會從中有所發現,得到啟示,還會為這本書增添更新更美的
你們知道這段話哪里有嗎?(單元
它告訴我們:要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有所發現,有所啟示,我們回過頭來看,這
2、這一單元的課文其實都是這樣的,比如這
作者從父親與我們談花生的好處,從而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這就是啟示,這種寫法也叫?(以小見大)
你們有沒有發現,啟示都是從什么事情中得到的?(平凡小事)
3、以“小”悟“大”寫啟示。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平凡小事,我這也搜集了一個生活中的“小”事,看看你們能不能悟出大道理。(出示)
我去海灘游泳,大浪向我沖來時,我嚇得趕忙往岸上退縮,可反而嗆到海水,但如果我站直身子,鼓足勇氣,勇敢地迎著浪濤向上跳,浪濤就在我的身下過去了。這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五、課后設疑,思考“小”字寫法
同學們很聰明,看來你們已經學會了“以小見大”的
六、板書設計
釣魚的啟示
小見
以釣魚大
放魚
啟示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4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誘導學生寫課文標題
師:小朋友們好!我們今天一起學習《釣魚的啟示》,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有勇氣,敢上黑板寫課文標題,志愿者請閃亮登場、一展豐采!
設計理念
“黑板”使用權的易主,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表現自我的欲望,這種親身體驗是主體參與學習的一個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體,指導學生讀課文
師:請大家仔細讀課文,用心體會。我相信你們經過十分鐘的練習,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設計理念
讓學生在練讀中把課文逐步讀正確、流利。具體做到:“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營造氛圍,調動學生朗讀興趣
師:你們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喜歡讀的內容和方式去讀。
設計理念
學生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有了自由朗讀的空間,他們將更樂于參與讀書。同桌、小組競賽讀書,這樣,有助于學生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有助于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從而真正實現每個學生都得以發展的目標。
四、自讀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師:下面,咱們仔細讀課文,將自己的疑難問題寫在黑板上。
生:邊默讀,邊思考,然后,陸續將問題寫在黑板上。
設計理念
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
五、鋼筆描紅,輔導學生練寫生字
師:仔細讀一讀課后生字,認真看一看字型結構,然后用鋼筆描紅、臨寫、注意書寫姿式,做到頭正、身正、臂開、腳平放;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本子一尺,胸離桌邊一拳。(教師可以放《漁舟唱晚》的古箏曲,或其它輕音樂,讓孩子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舒暢、愉悅地練字。)
設計理念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識字、練字的興趣,培養其綜合素質。
第二課時
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注
師:孩子們,《釣魚的啟示》一文中有許多印刷的空白,這是有待咱們開發的“黃金地段”,咱們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寫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賞、評價。
設計理念
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交流“批注”,教師與學生對話
師:孩子們,看了你們書本上密密麻麻的閱讀批注,我知道你們的批注是“豐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嗎?
生:自由交流
師:(創設對話情景,主持對話)
設計理念
教師跟著孩子的思路走,與學生真誠對話,學生就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共享知識的甜蜜,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三、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
1。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兩天內完成)
2。摘錄文中優美詞句。(當天完成)
3。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本周內完成)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學習部分生字新詞。
2、深入體會大鱸魚的誘惑和放魚時的人物心情。
3、初步感悟啟示的意思。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對啟示的理解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喜歡釣魚嗎?釣上過怎樣的魚?對釣魚有沒有心得體會?
一、導入
一次普普通通的釣魚也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你們信不信?
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師詹姆斯.蘭費蒂斯就有過這樣的經歷。由此他還特地寫了一篇文章:釣魚的啟示。你能說說對“啟示”的理解嗎?
過渡:是啊,啟示就是對人有啟發的有教育意義的道理。
二、接下來就讓我們好好讀課文。讀準里邊的生字新詞,想一想釣魚的啟示在哪里告訴你了?用筆畫下來。
三、找到了嗎?
1、出示啟示。
2、齊讀。
3、能說說你的理解嗎?
4、有什么問題想問?
5、老師:抓住父親的那句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為什么實踐起來(也就是做起來)卻很難?,我們去看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四、老師先請大家讀一讀第三自然段。
1、讀了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鱸魚大……)板書
2、鱸魚之大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3、交流句子并朗讀指導。
(讀出感嘆詞,讀出形容詞)
1)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讀出感嘆)(出示鱸魚的圖片)
2)湖面上不時發出“啪啪”的聲音,濺起了不少水花。(讀出形聲之詞)
3)魚竿突然劇烈地抖動起來……(讀出形容,解釋或者給劇烈找個同義詞)
4)對于我這個老手來講,也是十分不容易釣到。
5)從我和父親的得意之情反襯出。
4、想不想去看看這條大鱸魚?(出示圖片).想象:這條鱸魚如果是你釣到的,它還可以給你帶來些什么?
過渡:同學們,這樣品嘗美味的機會來到你身上了,這樣賺錢的機會給你了,你愿意放棄嗎?
是的,這么大的誘惑“我“怎么愿意放棄呀,(板書:誘惑)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請大家接著去讀讀課文的4——9節。
五、發生了什么事?
1、板書:我 父親(放)
2、此時此刻我的心情是如何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3、學生找讀句子。
4、老師整體出示句子,能圈出心情變化的詞語嗎?
5、去試著讀出我當時的心情。
6、老師想配上父親的話,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體會我當時的心情。
7、出示:父親劃著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距離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他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
到處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親。
父親不容爭辯地沉默著。
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中。
8、現在你特別能理解我的心情嗎?可以選擇一種來說說.
9、當說到乞求一句:出示圖片這就是那個寧靜的夜晚,你看到了什么?你只看到了什么?
這對我和父親來講意味著——可以把魚偷偷地帶回去,無人知道。
10、然而呢?——
11、難道他不受誘惑嗎?
12、他為什么這樣做?
1)讀句子“離鱸魚捕撈開放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6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捕撈、魚餌、小心翼翼、操縱、魚鉤、乞求、抉擇、皎潔、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理解其中帶點詞。
2、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心情變化的過程,理解父親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
3、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的啟示,明白每個人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重要。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理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鱸魚放回湖中的原因。
【教學難點】
感悟從放魚中得到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掌握字詞,理清寫作思路
二、指導學生略讀、復述釣魚的過程,體會釣到大魚的“得意”
三、研讀4~9自然段。感悟“放魚”時的復雜心情及“放魚”的原因
1、心情變化:
得意→急切→傷心→盼望→無奈。
2、指導感情朗讀。
3、討論父親一定要我“放魚”的原因:
(父親)放魚 (我)不放魚
對 錯
(嚴格的道德教育 深深的愛)
四、研讀10~11自然段,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感悟“放魚”后的啟示,明白每個人從小都要進行嚴格的道德教育的重要
1、“啟示”的含義:
道德實踐
是 非
(難) (易)
(嚴格訓練,獲得勇氣和力量)
2、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父親嚴格教育對我一生的影響。
3、引導學生聯系自己或生活實際談談怎樣實踐道德的“是”與“非”。
五、轉換遷移,訓練運用
【學案】
一、學習提綱
1、讀通讀順作文,自學生字新詞:
⑴ 書寫難字:濺、皎、沮、誡。
⑵ 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漣渏、皎潔、翕動、乞求、沮喪、誘惑、抉擇、告誡、小心翼翼。
2、默讀課文,按“釣魚→放魚→啟示”把課文分成三段,概括主要內容。
3、自讀課文1~3自然段。按“景美→釣魚→心情”復述釣起大魚的過程。
4、自讀課文4~9自然段。用適當的詞語概括“我”心情的變化:
得意→( )→( )→( )→( )→( )
5、討論:
為什么“我”不愿意把鱸魚放回湖里,而父親一定要“我”這么做。
6、自讀課文10~11自然段:
⑴ 我從釣魚這件事獲得了( )啟示。“啟示”的含義是( )。
⑵ 聯系“放魚”談談“我”和父親怎樣實踐道德的“是”與“非”。
⑶ 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談談怎樣實踐道德的“是”與“非”。
二、練習提綱
1、聽寫生字、新詞,選一個詞造句。
2、抄寫文中人物行動、心理及環境描寫的優美語句。
3、作文:
從( )想到的(括號是填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一種社會現象)。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7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會讀“鱸、餌、縱”等11個生字,會寫“撈、餌、濺”等14個生字,理解“漣漪、翕動、抉擇、告誡”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 理清文章體條理。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過程與方法
(1) 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學習生字詞。
(2) 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3)通過想象朗讀、品味語言,感受人物內心情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法的人。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理變化。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在一個如水的夜晚,一個剛滿十一歲的小男孩和他的父親去附近的小島上釣魚。就是那一次釣魚,給小男孩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身的啟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釣魚的啟示”。(板書課題:釣魚的啟示。)
2、 齊讀課題。
3、 釋題。
師:“啟示”就是通過一件事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 自讀課文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拿起書,自由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就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
(二)檢查生字詞
(小黑板出示):魚餌 魚鉤 魚鰓 捕撈 操縱
抉擇 告誡 實踐 皎潔 沮喪 誘惑
濺起漣漪 小心翼翼 輕輕翕動 不容爭辯
1、自由讀、開火車讀。
2、解釋詞語。
a、漣漪(細小的波紋。)
翕動(一張一合地動,多指嘴巴。)
b、找近義詞。
抉擇(選擇)
告誡(勸誡)
師:(拿出兩只顏色不同的粉筆)我想從中選一只,能不能說“抉擇”?(不能,“抉擇”指很難的選擇,可能是影響一生的選擇。)
“告誡”什么時候能用呢? (多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警告、勸誡)
(三)概括課文。
師: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誰能用簡單的話講一講。
(課文講了作者回憶小時候隨父親去釣魚,在父親的要求下,嚴格遵守時間上的規定,將已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水中。)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
1、師:作者釣到了一條大鱸魚舍不得放,但父親堅持要我把魚放回水中 。
板書: 我————不放
爸爸————放
2、師:請同學們默讀3—9自然段,找找“我”不放鱸魚的理由,并劃出關鍵詞語。
(生默讀)
3、交流理由
師:誰來說說你找到了哪些理由。
(釣魚之不容易 魚大 無人知曉 只差兩個小時)
a、釣魚之不易
1)、師:多好的鱸魚,多大的鱸魚,十一歲的“我”舍不得放走它,因為釣起這條魚是多么不易。大家找到“我”釣魚的段落讀一讀 ,看看哪些詞語給你的印象很深刻。
生說:過了好長時間 小心翼翼 一收一放 等 迅速 拉
2)、朗讀感受
3)、說話訓練
師:小男孩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難道這僅僅是一收一放嗎,當時的情景可能是怎樣的呢?
生自由說
4)、感情朗讀
b、釣上魚之后的興奮:“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得意地欣賞著”
通過反復讀,體會“我”釣到大魚后得意的心情。
4、師:魚放回去之后就很難再——————釣到這么大的了。指導朗讀。
師:當時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了,而且當時并沒有人看見我們,也不知道這魚是什么時候釣的。我有這么多的理由不放,那為什么最終又放了呢,父親當時又說了什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生自由練讀,指名讀。
想象說話
1)、師:從你的朗讀和表情中,我感受到當時父親說這話時非常平靜。(停頓,環視大家)可是父親內心真的像他表現的那樣平靜嗎?(學生思考)
聯系上下文說說: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他心理在想——————,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2)、無論我怎樣——無論我怎樣——-,都得————,因為時間未到。
5、朗讀第10自然段。
師:最終“我”把鱸魚放回了湖里。指名讀。
我感受到小男孩是非常得依依不舍。再次朗讀。
四、教師小結,留下懸念
師: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的內容,在鱸魚捕撈開禁前的兩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父親的堅持下,又把它放回了湖里。這一過程并無人看見。小時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啟示會影響我的成長嗎?這些內容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板書
釣魚的啟示
我:不放 ———— ———— 爸爸:放
釣魚不易 時間未到
大
只差兩個小時
無人知曉
(非) (是)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8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11歲的詹姆斯釣到了他所見過的最大的一條魚,但那是一條鱸魚,按規定只有凌晨以后才可以釣鱸魚,當時還差兩個小時,父親堅決讓他放掉,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掙扎,他最終放掉了那條魚。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嚴格遵守社會規則,自覺是一個公民應有的修養。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生字,會寫生字6個。
2、 作者對詹姆斯的心理變化描寫得特別細膩,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和表達,并感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3、 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感悟生動形象的課文故事,將學文與導行相機結合,懂得如何結合實際,遵守規則。
教學重難點:
1、作者對詹姆斯的心理變化描寫得特別細膩,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和表達,并感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2、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感悟生動形象的課文故事,將學文與導行相機結合,懂得如何結合實際,遵守規則。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釣魚的啟示。看老師板書課題,齊讀。
2、 質疑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這到底是怎么樣一個故事呢?釣魚的啟示是什么呢?)
老師們往往逢公開課或優質課評選時費盡腦汁設計各種出人意料花樣繁多的導課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有時卻是本末倒置,占用了學生去讀文思考的時間。倒不如,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導入新課。像李老師的這種導課方式,用時短,直接切入課文內容,同時在學生主動質疑當中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欲望,可謂多快好省。
二、 認識生字,整體感知。
1、 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翻開課本35頁,自由的、大聲朗讀課文,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邊讀邊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 屏顯生字:
船塢 遛狗 壓抑 詹姆斯
逆行 扭動 教誨 嗖 沉甸甸
(1) 自由讀
(2) 開火車讀
(3) 重點指導: 沉甸甸
(4) 齊讀兩遍。
3、 交流:這篇課文主要講了11歲的詹姆斯釣到了他所見過的最大的一條魚,但那是一條鱸魚,按規定只有凌晨以后才可以釣鱸魚,當時還差兩個小時,父親堅決讓他放掉,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掙扎,他最終放掉了那條魚。從中得到了啟示。
整體感知課文與學習文中生詞,是小學中高段閱讀教學中不可缺、不可丟的環節。但這個過程不可像蜻蜓點水,應該扎扎實實根據學情夯實。李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生詞的時候,發現“沉甸甸”這個詞語讀不準,于是,停下了,對這個詞語做了專門的指導。扎實,有效,體現了學生為本。
三、 緊扣文本,熟讀體悟。
1、 那么從開始釣魚到把魚放走,小詹姆斯的內心都有哪些感受?自由朗讀課文2—12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有關的句子,想一想,你體會到了什么,在書中做旁批。
2、交流:我們首先交流一下釣魚時詹姆斯的心情。
(1) 突然,詹姆斯的魚竿猛的被拉彎了,他馬上意識到那是個大家伙。他吸了一口氣使自己鎮靜下來,開始慢慢的遛那個大家伙。
(我體會到詹姆斯當時非常緊張,非常興奮,所以才吸了一口氣使自己鎮靜下來。)
那你能把小詹姆斯緊張激動的心情讀出來嗎?(生朗讀)
(2) 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圓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這是他見到過的最大的魚。
(體會到他內心非常高興、非常驚訝、欣喜若狂)
10公斤是多沉?(20斤)
一條2斤的魚有這么大,那20斤得有多大?那小詹姆斯該有多高興,多激動,多興奮啊!快把這種心情讀出來!(齊讀)
李老師采用了用2斤來比20斤的以小比大的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較好地體會出了魚大的特點。
(3) 詹姆斯盡力壓抑住緊張和激動的心情,仔細的觀察自己的戰利品……(體會到他的心情十分激動、十分緊張,激動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好,你來讀一下。
(4) 兩個小時過去了,大家伙終于被遛得筋疲力盡了,詹姆斯開始慢慢的收鉤。(我體會到詹姆斯釣到這條魚非常不容易,所以他的心情一定非常高興。)
3、現在你就是詹姆斯,你正抱著這條魚,第一次、好不容易釣到這么大一條魚,什么心情?
(激動、緊張、興奮)
把這種心情讀出來!
(齊讀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圓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這是他見到過的最大的魚。)
那么現在你抱著它最想干什么?
(回家向親人、朋友炫耀/好好做成魚宴/……)
可現在沒有了,它被放掉了,小詹姆斯的內心又是什么感受呢?
在課堂上,我們看到了李老師攥緊拳頭,臉色通紅,這樣的場景讓在座的聽課老師忍不住會心一笑。是啊,如果文本不能把教師感染,教師又怎能去感染學生呢?所以,李老師先激動了,先遺憾了,先悲哀了,先痛苦了,很快,她的學生們也進入了情境。
4、交流:
(1) “爸爸!” 詹姆斯大叫起來。(小詹姆斯非常不情愿)
(2) “可哪能釣到這么大的魚呀!”兒子大聲抗議。(小詹姆斯在抗議,不愿把魚放掉。)
(3) 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沒有一個垂釣者,也沒有一條船,當然也就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件事。他又一次回頭看著父親。(我體會到小詹姆斯還是不愿意放掉魚)
屏顯[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沒有一個垂釣者,也沒有一條船,當然也就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件事。他又一次回頭看著父親,說:( )]他想對父親說什么?(爸爸,現在沒有一個人會知道這件事,就讓我留下這條魚吧!)
(4)詹姆斯知道沒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勁的閉上眼睛,腦中一片空白。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睜開了眼睛,彎下腰,小心翼翼的把魚鉤從那大魚的嘴上摘下來,雙手捧起這條沉甸甸的、還在不停扭動著的大魚,吃力的把它放入水中。(小詹姆斯的內心非常痛苦,痛苦極了)
(5)那條大魚的身體在水中嗖的一擺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他非常痛苦,非常難過。)
5、要放走這么一條大魚,小詹姆斯極不情愿,他抗議,他乞求,可父親就是不同意,魚被放走了,小詹姆斯的內心痛苦極了、悲哀極了。同學們,為什么釣到鱸魚就得放走?用書上的話告訴我。(從第二天凌晨起就可以釣鱸魚,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小時!)
6、可當時并沒有人知道呀,為什么父親這么堅決一定要放掉那條魚,他是怎么想的?
屏顯[父親看了看大魚,又看了看兒子,他想( ),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7、自己練習讀5—12自然段,注意讀出詹姆斯的內心感受。師生合作讀。
8、一晃34年過去了,如今詹姆斯已成為紐約市一名成功的建筑設計師,但那次釣魚的經歷仍深深的印在他的腦海里。這次釣魚給詹姆斯帶來怎樣的啟示呢,請大家自讀課文14、15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有關的句子。( 要做一個遵守規則的人,不論什么情況下,遇到何種誘惑。)
文章內容較繁瑣,段落繁多,如何擯棄繁瑣的內容分析?李老師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前提下,以“內心活動的變化”為主線,設計了學生自讀自悟、集體交流、指導朗讀的簡潔高效的教學步驟。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在學生交流時精致到位的點撥讓學生豁然開朗,那一個個畫龍點睛的追問,幫助學生很快地領悟了文章的主旨,獲得了獨特的情感體驗。
9、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遵守或不遵守社會規則的例子嗎?(不遵守交通規則,闖紅燈,這樣很容易出危險,而且交通秩序也亂了。買東西不排隊,都往前擠,這樣很亂,其實時間更慢了。)
10、在英國,人們在公共場合吃蘋果,一定要把核也吃掉,最后剩下蘋果梗和種子再用面巾紙小心的包起來,帶回家。所以英國環境十分整潔,穿同一雙鞋走一個星期,也不會沾上一點灰塵。最后送大家兩句話
屏顯[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只有按照正當的法規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動物。——[俄國]列夫.托爾斯泰]
自覺遵守規則是每一個社會公民應盡的義務,更是一個人應有的修養,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文言警句還是英國公民的故事,李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暗示:語文,不僅包含課文,不僅包含課堂,課堂和文本之外的大語文是有趣且有意的。學語文,就要善于從課堂和文本中走出去,走到大語文天地中。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9
【設計理念】
在本課學習中,我將努力追求“本色語文”的教學觀,體現課堂“原汁、原色、原味”的特點。從文章的主旨出發,沿著中心句層層解讀文本。在教學中,以讀為本,以讀為主線,有目的讀,逐層深入的讀,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力求做到“潛心會文本”“披文以入情”。在人文熏陶時不忘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訓練。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出現的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出現的生詞;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設身處地地體會詹姆斯的心理變化過程,理解詹姆斯對“規則”的態度和認識。
3、引導學生在感悟體會文本的同時將學文與導行相結合,使得學生懂得如何結合實際,遵守規則。
【教學重點及難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詹姆斯釣到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教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聯系上下問理解詞語;理清文章的脈絡,弄懂課文的主要內容。(略)
第二課時: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詹姆斯釣到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第三課時:指導學生摘錄好詞好句、寫讀書筆記;聯系生活,引發討論,拓展對“規則”的理解,并指導編寫“規則”。(略)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破題,抓文章的主線,走近“啟示”
1、解讀課題,抓住重點詞“啟示”
2、用一句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3、找到“啟示”具體內容,出示中心句
正像父親教誨的那樣,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或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著很大誘惑的時候。
4、初讀中心句。重點品讀“誘惑”。
二、走近鱸魚,解讀“誘惑”
1、就34年前作者和父親一同去釣魚這件事情而言,作者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誘惑”?(一條又大又美的大鱸魚)
2、找出文中描寫鱸魚的句子,視學情進行品讀,體會詹姆斯內心的驚喜。
重點研讀句子:
①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圓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這是他見過的最大的鱸魚。
②他發現,這不是翻車魚,而是一條大鱸魚!
3、過渡:這樣一條又大又美的大鱸魚,對于一個喜歡釣魚的年僅11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多么大的誘惑啊!可是嚴肅的父親卻不容置疑的要求小作者把到手的魚放回湖中,小作者情愿嗎?讓我們一同走近詹姆斯和父親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他們心理歷程吧!
三、走近主人公,解讀“道德抉擇”
1、小游戲:讀詞秀
眼珠瞪圓→盡力壓抑→大聲抗議→小心翼翼→十分悲哀
2、找出詞語的特點(都是描寫詹姆斯心理的詞語,詹姆斯的心理在變化。)
3、找出詹姆斯心理變化的語句,讀一讀,并做好批注筆記。
4、交流:詹姆斯的心理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驚喜——沮喪———悲哀)
5、通過分角色朗讀、對比讀、設身處地讀,重點品讀課文5—11自然段,體會詹姆斯和父親的心理。理解詹姆斯和父親對于規則的不同態度。
①合作朗讀父子對話部分,體會詹姆斯的沮喪和父親的理智。
②對比讀4和11自然段,體會詹姆斯由驚喜轉為沮喪的過程。
③出示“金鑰匙”,將課文中重點段中作者該成“我”進行品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6、探究父親的心理:父親喜歡這條大鱸魚?他為什么必須要自己的孩子放回鱸魚?你贊同父親的做法嗎?
7、讀寫訓練:假如你是詹姆斯的父親,此時你是怎么想的?
讀寫訓練:
詹姆斯的父親面對著這條大鱸魚和苦苦哀求的兒子,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再次品讀中心句,深入理解“誘惑”(不僅指物質上的“誘惑”,更指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該如何實施道德的抉擇。)
四、聯系生活,走進“啟示”,升華文本。
1、讀課文第14自然段,理解“魚”的含義。
2、聯系生活中的系列道德問題,探究我們的做法。
3、回歸文本:34后的那個委屈的小男孩在回憶起自己當年的那段經歷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4、如果你是詹姆斯,你會對父親說些什么?
5、再次朗讀中心句,加深理解。
6、作業: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創作一條道德名言,并展示交流。
7、小結,贈送名言。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20
我走進了新課程高段的語文教學,我頓時有語文課越來越難上的感受,語文課到了高段,教材更加的深奧,可以教學應該落實的點也很多。這讓我的教學陷入了教學環節多、教師講解多、淺層問題多怪圈,堂上常常是顧此失彼、力不從心。學生因為自主活動少、學習難度低,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這樣導致語文教學花費的時間很長,效率卻很低下,我很困惑。到了高段我應該怎么教,教什么?我應該怎么向課堂要效率?怎樣的教學設計才能使教學最優化?這樣的迷惑深深地困繞著我。
面對新的挑戰,我進行了有效的嘗試。通過實踐我發現,我們的語文教學其實就像一棵果樹,有主干,有枝葉。它會開花、漫天的花瓣常常很吸引人。但是,有經驗的果農卻不在意這些,他們最終的目標是碩果累累。所以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剪去旁枝雜葉,用棒打去多余的果實,以保證剩余的果實得到充分的營養,主干得到壯大。我們的教學就應該學習果農的經驗,從課文的整體入手,抓住重點內容,突出主線。下面結合《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初讀——整體入手,感知文本。
張志公先生認為,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出發,最后再回到整體,帶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因此初讀課文時,要先從整體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大意,奠定深入學習的基礎。根據《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敘事類的文章。在揭題之后,我就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處在高段的五年級學生語言發展已經初步規范,內部言語的心理機制也開始成熟。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多數的學生當鋪能說出課文的大致意思。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文本,學生如能做到從全文的角度去把握,就會提高閱讀教學的速度和效率。
二、精讀——整合問題,突破重點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非常的深奧,生活中一件非常細小的中作者體會到了做人的大道理。寫作上也有很大的特點:有對話、有豐富的心理描寫、有優美的景物描寫、還有深奧的啟示。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為教學的重點來抓,而這恰恰是閱讀教學最忌諱的一點。第二學段,這時學生的朗讀能力已基本形成。因此,應將教學重點放到以默讀、感悟為主要方式的語段訓練上,同時進行言語表達和語感訓練。其中,言語表達主要是指用規范語言簡要概括信息的表達能力,語感訓練則是通過對典型語例的精致化教學,以課文的思想情感為背景,感悟體驗不同言語表達形式的作用和差異。第二學段仍要加強朗讀教學,但與第一學段不同,主要是通過典型語句的朗讀比較,感悟句段內的語言組合規律,以發展良好的語感心理圖式。
(2)文本的重點與難點要根據淺教的原則確定
文本解讀的重點和難點,不一定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但根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啟示”,只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3)學生的真實起點
學生的真實起點,一是指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學習內容的難度超越學生心理特征,學生學起來必定是困難重重。二是指學生已經知道什么。美國奧蘇伯爾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見,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非常重要。對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說,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聯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才能化難為易,學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釣魚的啟示》這類課文所蘊含的哲理。
2、優選組合淺教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逐步提高)
剛開始唱歌時調子起高了,就難以唱下去。教學也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對深奧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 “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么說? 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 ”,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
(3)引導思維,問題解決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外問題解決。
如,《釣魚的啟示》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 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問題之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對“啟示”的理解。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