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

時間:2021-12-14 16:17:26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

  一、心理素質的組成

  心理潛能

  國內外的一般共識是,每個人生來都具有一定的潛能,特別是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還肯定,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優秀的潛能;每個人都亟欲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或得到實現;每個人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充分發揮或實現自己的潛能。潛能并不神秘,它是人的心理素質乃至社會素質賴以形成與發展的前提條件或某種可能性。或者說,正因為人具有一定的潛能,所以就能把他們培養成為真正的人,而動物沒有此種潛能,所以雖然花費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使它們向著人的方向發展。

  心理能量

  亦稱心理力量或心理能力,也可簡稱為能或力。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包括精神)都有一定的能量,即都是有“力”的。人也是如此,“人生莫不有力”(《論衡·效力》),可稱之為人力。人是一個系統它又是由身體系統與心理系統構成的,而這兩個子系統也是有力(能量)的,前者為體力即身體之能力,后者為心力即精神之能力。這種心理能量乃是人的心理素質的體現,也是用意識來調節的能量作用,其大小強弱也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水平。

  心理特點

  特點、特性、特征、屬性等是一回事,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種東西。人的心理活動總具有自己的特點,可以把它歸結為六對: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質量與數量的統一、時空性與超時空性的統一、人的各種心理現象也具有各自的特點,如感知的直接性與具體性,思維的間接性與概括性,情感的波動性與感染性,意志的目的性與調控性,等等。心理特點也是心理素質的具體標志。

  心理品質

  心理品質與心理特點有聯系,但二者也有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它并非心理活動本身所固有,而是后天習得的。品質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個別差異,即人與人之間各具有不同水平的心理品質;一是培養標準,即要求人們的心理所應當達到的水平。幾乎每一種心理現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質,如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備用性,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情感的傾向性、多樣性、固定性、功效性,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等等。心理品質的優劣最能表現出人的心理素質的水平。

  心理行為

  人們無論簡單的行為還是復雜的行為,歸根結底都受人的心理的支配,都是人的心理的外部表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稱為心理行為。這種心理行為是心理素質的標志,通過它可以檢驗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而且,前述心理素質的四個組成因素如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等,也都會明顯地或不明顯地在行為上反映出來。可見,心理行為是構成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成分。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精選7篇)

  想要了解一些情況或事件時,我們有必要仔細地調查清楚,并最終形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1

  【摘要】實踐證明,大學的心理教育課程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的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養成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心理健康;高校;大學生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我國社會進入到轉型期的階段,社會壓力逐步增大,社會結構大幅調整,這些都使當前的大學生們在畢業之后,感到各種壓力交織增大。致使有許多大學生會感到社會現實與學校學習生活反差太大,有了無所適從、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對于適應環境、管理成才、人際關系、交友戀愛和求職擇業等現實問題沒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心理困惑和矛盾會日益突出和遞增。所以,這些社會現實與學校的巨大反差,都在進一步的考驗學生的心理素質,為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由于我國的大學生群體基數較大,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關系到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重視。在大學開設心理教育課也是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素質健康的時代發展需求,更是當前高速發展的社會性要求和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可以說,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賴于大學心理健康課程的質量,心理健康課程更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證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時,開設心理教育課也是高校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和必要的途徑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許多高校都對心理教育課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來了許多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清醒的認識到,心理教育也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其內容、形式、教學方法和目標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狀態,并且在其中有許多的問題出現,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標都很難以量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當前大學開設心理教育課主要存在的幾點問題

  1.1心理教育課體系建設上存在的差距對學生學習心理學的影響

  大學的心理教育課屬于是大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疇,也是大學德育教育中的關鍵環節,這些也都被人們所共知和共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各高校開展這項工作時,由于所處的起點的不同,又因為沒有統一的教學應用大綱,對心理教育課程的計劃、實施、總結等的不統一,使得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并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規范,也使得這門課程只能由每個高校自行解決和安排,沒有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和體系,因而在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實施、教學內容方法、教學評估機制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這門課程缺少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教學體系。

  1.2心理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對學生學習心理教育課的影響

  心理學教育其實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才剛剛起步,各方面還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師資力量等方面,專業課程教師的缺乏也嚴重影響心理學教育課程的成熟發展。現在在高校心理學教育的課堂上,任課的教師大多沒有進行過心理學的正規培訓,很多都是“自學成才”,還有一部分來源于兼職任教教師。有許多的教師在心理學課堂上表現出了一種自我認識能力不強的素質,有些教師則是一直都處于講心理學教育課不專業的狀態,這樣的心理學教育課程是沒有什么質量可言的。同時,在教師的心理學授課能力評估上,也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許多相應政策沒有制定或是不落實的現象還很嚴重。所以,師資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學的心理教育課質量難以保證,導致學生學習心理學方面提高緩慢。

  2.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有成長的過程和潛力,而在心理學中,從事心理學的教育者必須得有一個成熟而又積極的心態和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只有這樣心理學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導學生,并能使他們有信心和決心去解決生活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擾。所以,心理學的最高宗旨和體現也可以說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學的課堂上,教師也應該樹立一種以學生心理剖析為主的教學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現實心理表現,才能更好的解決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矛盾,才能引導學生克服心理瓶頸,積極提高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教師要盡量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使學生在積極的心理教育課中,潛移默化的被引導和激勵。教師還要在關鍵的環節,對學生的心理學研究進行指點,促進學生從問題和討論中領悟心理學的道理,從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門大學的學科課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時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學的教材更新上卻遠遠跟不上學生心理變化的節拍。因此,現代心理學教育應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識范疇,與時俱進的開展好心理學教育課程,使心理健康課程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希永,田萬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20xx,32(3):130.

  [2]王春娜,金鵬.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體系探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xx.

  [3]王玲,鄭雪.高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xx.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2

  摘要: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體系較為成熟, 但大學心理素質評價體系仍需完善。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的難點是心理素質評價的制約因素之一。本文在心理素質研究基礎上, 分析心理素質培養評價的難點, 針對評價難點提出對策, 為心理素質培養評價體系的完善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心理素質; 評價; 難點; 對策;

  近年來因心理素質水平較低引發的各類社會問題屢見不鮮, 心理素質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心理素質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 通過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 在適應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的、穩定的心理品質[1]。心理素質作為一種心理品質, 是一個逐漸養成的動態過程。心理素質養成的動態性就要求我們要對心理素質培養過程進行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比, 過程性評價較難。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的難點并提出對策。

  1 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的難點

  1.1 心理素質特點導致評價難

  1.1.1 內隱性

  心理素質是素質的成分之一, 具有內隱性的特點[2]。作為一種內在屬性, 心理素質主要是通過人的活動及其結果表現出來的, 不能直接地被觀察到。由于其具有內隱性特點, 無法直接對心理素質進行測量, 只能通過對心理素質的外在表現進行間接測量來推測心理素質發展水平。對個體外在表現進行評估首先要考慮個體的外在表現是否由其心理素質水平決定, 個體的外在表現是否受到客觀情境的影響。對個體外在表現和心理素質的相關性方面, 缺乏相關的評估體系。這些方面導致了心理素質評價難。

  1.1.2 可塑性和養成性

  心理素質的可塑性是個體通過自身努力、接受教育和外部環境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質。由于心理素質具有可塑性特點, 個體心理素質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會發生改變。心理素質的發展受部環境的變化, 有提高和下降兩個方向。

  心理素質的養成性指心理素質的養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內化過程, 在個體的成長中不斷變化[3]。心理素質發展的不穩定性和養成性要求我們對心理素質的評價要進行動態評價。動態評價也稱過程性評價, 動態評價需要對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進行評價, 因而難度較大。

  1.2 多樣化的培養導致評價難

  高校對心理素質培養方案在培養原則和培養目的上是一致的, 培養方式上靈活多樣。從培養內容看, 既有專業知識的培養也有非專業知識的培養;從培養方式看, 既有理論培養, 也有實踐培養;從培養主體看, 既有學校培養, 也有單位培養;從培養理念看, 既有意志力為核心的培養理念, 也有挫折承受力為核心的培養理念。培養方法的多樣性要求心理素質評價模式多樣化, 為心理素質評價帶來了難度。

  1.3 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心理素質評價體系已較為完善, 而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體系尚不成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周期較長, 對對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較大。高校心理素質評價體系也是參差參差不齊, 心理素質的不完善性也給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增加了難度。

  1.4 心理素質各項要素所占權重模糊

  心理素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和認知特征等構成的具有基整體性、層次性和交互性的綜合心理品質[4,5]。心理素質各項要素所占權重較為模糊, 導致對心理素質的測評以綜合評價為主。綜合測評能夠測到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水平的綜合狀況, 而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各個要素的測評不夠清晰。模糊的心理素質各項要素所占權重加大了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的評價難度。

  2 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難點的對策

  2.1 針對心理素質特點制定相應的評估方式

  2.1.1 創造條件讓個體暴露其心理素質水平

  由于心理素質的潛隱性, 對心理素質的測量依賴于個體的外在表現。可以通過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讓個體充分暴露其外在表現, 通過外部表現評估其心理素質水平, 這樣就降低了對心理素質進行評價的難度。

  2.1.2 對心理素質進行動態評估

  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水平受到環境和教育的交互影響, 在不同的階段表現為不同的特點。這表明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評估應是一個動態的形成性評估和靜態終極性評估的結合。

  2.2 界定心理素質各項要素所占比重

  心理素質是由認知、個性和人際適應等維度構成的綜合體, 心理素質各項要素的權重模糊就導致了難以對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價。因此, 界定心理素質各項權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清晰的心理素質各項要素所占的權重有利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進行更好的評價。

  3 結語

  大學生心理素質評價體系的完善有利于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質評價體系, 離不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難點及對策的研究。摸清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的難點有利于尋求解決對策。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難點和對策的相關研究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同時也應看到心理素質培養過程評價難點的存在。這些難點也推動著相關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1]王韜.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 20xx:48.

  [2]趙琳.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 20xx:8-10.

  [3]王淑敏, 張大均.關于心理素質訓練評價標準的探討[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 20xx, 5 (3) :54-55.

  [4]高野.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心理素質的構成——關于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xx, 24 (10) :1837.

  [5]梁寧建, 殷芳.師范生心理素評價體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 20xx, 23 (3) :315-317.

  [6]湯永明, 陳艷龍.學習者外、內向性格研究與英語教學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 (高教研究版) , 20xx, 7 (1) :86-87.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3

  1 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1]并明確提出“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2]的指示。

  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高素質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據國內外醫學專家、心理學專家研究認為:現實社會心理素質不高、心理學知識匱乏、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約占70%以上。由此可見,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對于在校大學生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在大學教育中心理素質教育忽有忽無,極為薄弱,我們緊緊抓住了以大學生心理學全校性選修課的開設為切入點,開始了進一步向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縱深研究。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學生的訪談記錄,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開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質培養體系,即形成了以在校大學生為對象、以心理學選修課教育為主要途徑、以心理協會和心理咨詢中心等組織的培訓和實踐為輔助、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人才為目的的培養體系。

  2. 具體方法

  2.1 建立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學生知識建構和智慧技能形成的教學內容體系。

  2.1.1大學生心理學科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學雖然只是近年來剛剛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但其發展速度很快,而且其在規范大學生心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大學生正確走出挫折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績同樣不容忽視。

  當前的大學教育中有了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但其內容卻在界定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對于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界定所存在的問題,可以從概括和具體兩個角度來進行闡述:

  A.概括的主要問題

  概括來說,現行大學生心理學課程的內容,存在 “三多三少”的現象,即:對大學生心理學概念、原理進行哲學式的闡述多,對大學生心理學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的大學生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具體出現的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識少;要求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學的概念、原理進行機械性的闡述多,要求學生運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踐問題的技能訓練少。

  B.具體的四個問題

  具體來說,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第一,理論無法真正引導實踐。當前大學生心理學只是把所關心的轉變為科學的語言形式, 然后再用傳統的研究方法進行處理。這實際上是使教材真正適用于教育教學活動,而不是使大學生心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實用性學科。

  第二,缺乏統一的理論指導。當前大學生心理學很大程度與普通心理學相似,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學與思想道德修養也時常會有概念或認知上的混淆。

  第三,側重于討論個別的心理現象,而不強調整體的心理特性。

  第四,內容缺乏創新點。一方面,現行教材中的有些內容,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緊密結合大學教育實踐而進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學觀念,沒有被吸收進教材。

  2.1.2解決方法及建議:

  A、界定遵循的原則:

  (1)根據大學教育目標決定大學生心理學內容體系的框架。

  (2)內容的選擇上遵循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此外,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的界定還要遵循一些現實意義上的原則:實事求是的原則;針對性、前沿性、實效性的“三性”原則。

  B、界定的實際操作:

  一方面,要堅決刪除現行教材中對大學生心理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與大學生心理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關于不良學習的研究、關于心理問題導致異端行為的研究等。

  其次,要強化解決實際存在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大學生掌握解決心理學問題的技能技巧。

  再次,大學生心理學應提供可能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學的背景知識。從而使大學生不僅僅對自身的心理問題有一個表象的認識,還要有一個深層次的認知,通過對深層次知識的把握,有助于大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再重復出現同樣的問題和同樣的錯誤。

  此外,必須打破以心理學的相關分支學科的理論為主線編寫教材的“貫例”,消除教材中的“條塊分割”現象,以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為主線,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地組織起來,構建大學生心理學的內容結構。這可以使學生形成有關心理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完善認知結構。從微觀方面的“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心理、學習心理、挫折心理、人際關系心理、戀愛心理和性心理以及職業選擇心理和網絡心理”到宏觀的“高校校園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大學生心理問題入手,力求從大學生的人格、氣質、性格、情緒調節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心理咨詢等方面進行初步的探討。

  C、對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界定:

  大學生心理學應該包括十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部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心理。

  第三部分:大學生的學習心理。

  第四部分:大學生的情緒及調節。

  第五部分:大學生的挫折心理。

  第六部分:大學生人格、氣質與性格。

  第七部分:大學生人際關系心理。

  第八部分:大學生戀愛心理和性心理。

  第九部分:大學生職業選擇心理及調適。

  第十部分:大學生的網絡心理衛生。

  第十一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心理。

  第十二部分: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第十三部分:心理測驗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第十四部分:心理咨詢與大學生的人生發展。

  2.2 采用立體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應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心理學是一門心理學類應用課程,在傳授大學生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大學生應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優化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學生心理學課程根據學生現實需要以模塊方式進行教學,加強實踐環節,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小組活動、在線討論、影片賞析、團體訓練等多種方式,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變客體為主體,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和自我成長。

  (1)答辯式研討。

  大學生答辯式研討是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學生自選課題,自設問卷,面向學生調查,充分展示學生的創造力和對心理科學的濃厚興趣。學生調研課題內容可包括生活狀況、綜合素質、戀愛問題、網絡依賴、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每一項調研都關乎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為廣大學生了解身邊群體提供了一個窗口。另外,可爭取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課題組同學為全校輔導員、班主任宣講調研結果,請學校領導親臨現場,實現學生給自己的老師上課。

  (2)小組討論與讀書心得。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學討論,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閱覽室的資源,實現“三個一”具體要求,即每位同學每學期閱讀一本心理學書籍,撰寫一篇心理學讀書心得,參與一次心理學課外學術討論活動。通過這些措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小組討論與讀書心得等體驗式教學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打破傳統課程教學的固有模式,將課內與課外、教育與自助緊密結合,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3)影片賞析。課程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資源增強教學效果的直觀性,《認識兩性》、《生命過程》、《愛德華大夫》等心理類影片展映倍受同學們歡迎。這樣,同學們不僅感性地了解了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知識,而且更深刻、形象地認識了心理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神奇魅力。

  (4)在線答疑、社區討論、郵件互動。借助于大學生心理論壇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進行網上心理知識的學習、課件下載,一般心理測試以及適時心理咨詢。這些可作為心理教育平臺的延伸。此外,主講教師還適時組織在線答疑、社區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實現心理教育的自助和互助,并以郵件方式隨時回復學生提出的問題,解答學生存有的困惑。網絡平臺極大地拓展了心理教育空間,成為《大學生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5)專題講座。《大學生心理學》主講教師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涯規劃方面的專題講座,不僅為廣大同學介紹了心理學研究最新成果,豐富了課程學習內容,而且教給了學生識別、維護自我心理健康的技能技巧,為學生指明了方向,化解了問題。另外,還可以積極邀請校外專家學者來校做專題報告,就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答疑釋惑。

  (6)團體訓練與拓展活動。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人際關系、情感等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成長性問題,課程主講教師適時開展專業的咨詢與輔導。對于具有共性的問題積極開展團體訓練,讓學生在團體中獲得同伴支持和理解,從而走出自我。此外,豐富多彩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心理素質,通過人際關系訓練、情緒識別與管理訓練等活動,學生可深刻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認知策略及思維方式,并予以積極調整完善。

  (7)成長工作坊。為了讓更多同學受益,作為大學生心理課堂的重要延展,利用展版、宣傳欄開設“心理成長工作坊”專欄,專欄文章選取日常咨詢和課堂討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現象為主題,展開分析和輔導,以拓寬心理教育的受益面。如推出“心理輔導老師給新生的話”、“陷入困境的你孤立無援嗎”、“朋友間能給予的,不僅僅是友誼”、“停止吧,一個人的戰爭”、“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與微笑相伴成長”、“為了心靈的一片晴空”等專欄。

  2.3 心理學協會培訓提高

  由于大學生心理學課時有限,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學生會加入心理學協會,協會聘請心理學專業老師任指導老師。在協會中,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如大型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名家論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大型簽名現場咨詢活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大型手語歌曲晚會、心理電影展播與賞析等系列活動,通過組織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廣泛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為學生建立增強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臺,全方位的加強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協會中,大家經常溝通,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探討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通過協會的培訓,大學生的心理學知識逐步完善,視野逐步開闊,心理調適能力逐步增強,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

  2.4 心理咨詢中心實踐

  心理咨詢中心是由心理學專業老師擔任、面向全校學生展開心理咨詢活動的機構,主要針對有心理障礙和想提升心理素質的學生。老師們都有自己的科研課題和服務對象,對于心理學基礎比較好、愿意參與科研和實踐活動的學生,老師們可吸收一部分參與進來,利用心理學實驗室做一些實驗,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動手能力。對特別優秀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地做一些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在咨詢中,學生可做老師的助手,包括預約、記錄、整理檔案等工作。

  3 結語

  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體系,從在校高年級學生和已經參加工作學生的反饋情況看,效果很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xx]16號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4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內隱的、具有基礎衍生和發展功能的、并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1]。時至今日,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深入到大學教育理念當中,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出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質、有膽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以體育專業大學生男女心理素質特點入手,針對大學生如何面對挫折和壓力,引入體育課教學中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并得出有針對性的開展體育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表一可以看出,體育專業男生和非體育專業男生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有著明顯差異和不同,體育專業女生和非體育專業女生差異更明顯,值得慶幸的是,調查中沒有學生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選擇自暴自棄。大多數體育專業男生、女生和非體育專業男生對于參加體育運動后的感受是很愉快很舒暢,而40%非體育專業女生參加體育運動后無特殊感,甚至16%的人會感覺疲憊不舒服。通過表一和總結分析可以看出,體育專業的學生大部分認為,參加體育運動可以是心情舒暢,也就是說,通過體育運動是可以緩解大學生緊張的學習壓力,釋放心中的不快和陰霾,培養自己勇于面對、敢于擔當的心理素質。相對來說,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用體育運動舒緩壓力的情況明顯弱于體育專業,尤其是非體育專業的女同學們,那么,如何養成正確面對挫折、懂得釋放壓力的自我調節方法,也就成為了體育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體育課教學中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1.有針對性安排教學內容。已有研究證明,整個身體素質結構中,各種素質的形成都要以個體的心理素質為中介和基礎[2]。體育教學一直被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教育的沿陣地,肩負著培養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任。那么在體育課教學中,應如何有針對性的、合理的安排體育教學內容,就成為大學生心理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體育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通過幾節課時間,通過同學們在體育課堂上的表現,大概掌握每位學生的體育課參與情況,包括積極性、熱情度、認真度以及情感體驗等,并針對男女生不同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生理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組織形式,加上正確的教學手段,來實現通過體育課教學實現心理素質教育的目的。

  2.合理的進行評價。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對同學們體育運動參與情況的積極評價,往往能極大促進學生體育參與熱情。大學生體育課堂,主要就是以室外體育運動和體育技能學習為主,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到體育教師對學生某個動作或者某段時間表現作出評價,這個是時候,積極性的、鼓勵性的評價會使學生有極大的滿足感,即使面對教師提出來的缺點和不足,也能欣然接受,并從意識上去主動改進,長此以往,學生不僅能夠形成積極進取的運動精神,也能學會如何面對和指出別人的不足,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小技巧;反之,如果體育教師只是批評,甚至是謾罵,則會使學生漸漸失去信心,減少體育熱情,嚴重則會導致學生不愛溝通交流,出現自卑自閉的嚴重問題。

  3.體育教師參與體育社團建設。社團是大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體育社團作為大學校園社團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參與熱情最高的社團類型,如果體育教師能夠參與社團發展和建設,甚至是社團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體育社團作用可能就不單單是一個體育活動社團,可能會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體育興趣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綜合性活動群體。當然,體育教師參與體育社團的深度和廣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體育教師、學校團委和社團負責人等部門和個人的充分協調和統籌安排。

  三、心理素質理論與體育實踐相結合

  體育教師作為整個體育教學的主導,在開展大學生體育課教學及其安排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滲透既然作為相應心理素質的教育,因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從心理上塑造和完善個體,大學生體育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重要組成部分,既承擔著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技能和傳授體育運動知識的責任,也肩負著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因此,在開展體育實踐活動的同時,必須要把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相關理論知識傳授給同學們,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質的基本構成及其影響心理因素,認識到體育課對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運動體育運動的方式來舒緩自己的低落的情緒和緊張的生活學習壓力,從思想上認可體育課對心理素質提升的積極作用。總之,因為體育課的實踐性和運動性,使大學生體育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是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張大均.論人的心理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xx.1(2):143-146.

  [2]張大均主編.學校心理素質教育概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第65-66頁.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5

  題目:網絡境遇下大學生身心素質與個性心理對策研究

  摘要:大學作為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給大學生的生活、戀愛、學習以及擇業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多重壓力,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現實問題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學生缺乏自我調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時的心理疏導和關懷,進而不僅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出現各種不測的問題和嚴重后果。如今,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心理問題介入對象的重災群體,因此,如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開展情感教育拓展訓練,打造大學生強健的身心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日漸成為現實高等教育的一個主題。

  關鍵詞: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情感教育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于20xx年公布的關于大學生心理調查數據表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約占17.37%,有某種單一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占44.9%,并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持續上升,大學時期是人生最為美好階段,大學時光總是給人帶來無比的留戀和無盡的人生回憶,大學期間的個性心理也日間趨于成熟,與此同時,也是大學生心理上情感較為豐富,情緒多變化,人格相對不夠穩定的時期。

  對調查結果做橫向質性分析,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情緒化嚴重,遇事易興奮,易暴怒,大學校園里可以經常舉辦各種文體活動,放松大學生的焦躁情緒,如果這種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干預,便會使大學生產生驕傲自滿的心態。大學生從不成熟向成熟階段的過渡,青春期極易產生興奮沖動,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會有情緒失控行為。二是習慣性抑郁。大學階段通常會感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壓力超負荷,比如學業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等常常會使他們感受到外界壓力而在學生內心產生抑郁的不良情緒,甚至會出現厭惡、痛苦、自卑,郁郁寡歡,覺得生活苦悶。三是嫉妒心強。高中階段的佼佼者,自進入大學以后,遇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才俊們之后,自己的失寵狀態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產生嫉妒的情緒,若不及時調整心態,會使大學生的人格變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慮。焦慮想必是每個大學生經常會有的情緒體驗,如考前對自己信心不足,對考試結果過于擔憂,生活中無法適當與人正確溝通,與同學相處產生誤解和摩擦等都會使得他們產生心理焦慮,身處群英聚集的大學校園里,如果過于輕視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頗心態得不到有效的干預,同樣會使他們產生心理問題或者社會問題。五是冷漠孤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對大學的期望值過高,會使得大學生感到落空,進而產生自暴自棄的心態,日間變得冷漠,得過且過,感情淡薄,外加大學生普遍都是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和親朋,對外界環境的陌生感,對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戀,也同樣會使他們感到孤寂,這些心理問題必須通過適當的心理拓展訓練才能有效地解決。

  目前,美國高校在大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干預教育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有一擋節目叫《生存者》,于20xx年被《時代》周刊評為最受歡迎電視節目,節目通過其巧妙的構思、獨特的情節設計以及高超的拍攝手法,值得我們好好品讀借鑒,而對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拓展訓練來說,實為一部好教材,對我國各校正在開展的入學新生軍訓加入拓展訓練項目的編排設計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或告別虛弱,而且精神層面的健康也同樣重要,所以健康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狀況良好和道德評價體系健康。因此,改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緊迫任務。

  特別是對大一新生而言,經歷了十幾年寒窗苦讀和緊張的高考,其社會適應能力顯然會比其他高年級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遜色一些,好的一面是進入大學之后便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期待,都試圖去努力地做大膽嘗試,較為自信地解決實際問題,再加入學心理教育的介入,都會使新生在新環境下盡快適應新環境,充滿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階段,然而,有些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夠進入高校學習的大學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數較為理想的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學習自覺性相對比較強,但是,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和成長經歷往往也不盡相同,同時又普遍都是從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特立獨行的個性比較強,規范自己獨立生活的自律性較差,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沒有社會責任感和缺乏擔當精神,自我約束上表現不佳,沒有危機意識,對未來的人生走向缺少規劃而且選擇不夠明確,在遇到困難時隨即表現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時會選擇逃避現實。心理咨詢網絡平臺的開通,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徑,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賴心理健康資源,網絡信息的內容涉及面廣,豐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野,通過網絡可以使各個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空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運用新多媒體技術,采用多樣的信息呈現手段,使學生通過體驗、感知心理變化情景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網絡世界是個虛擬社會,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去網上沖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過網絡平臺毫無顧忌地傾訴,以達到心靈溝通和心理平衡,同時,網絡社會又在某種程度上說存在著真實性,在虛擬空間里的人們反而更容易傾情流露其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說,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比較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向,洞察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剖析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需要從多維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學校教育是否健全、社會因素以及大學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綜合分析,家庭作為社會細胞往往承擔著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對學生個體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家庭環境是個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識和閱歷、家庭經濟收入以及住房面積等都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諧氛圍會直接影響學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諸多家庭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生活在這個特定環境中的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國外的研究數據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開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體行為選擇,并且鼓勵和積極地去引導其思想的正確表達,并且耐心地聽其傾訴,而且求同又忍異,以此方式為媒介將會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打開一扇開放的溝通橋梁,著往往使孩子們在追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有效地抑制和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促進他們向健康化軌道發展。相反,如果父母教養方式是以嬌縱子女的手段去溺愛,這往往和子女的溝通經常告別使用處罰和拒絕等手段去無條件滿足,這只會給子女在社會適應能力磨練上產生的負面影響。此外,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容易受到網絡負面信息的思想侵蝕,而且較少得到家長的關注,大多家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識的提升上,這更容易導致孩子身心發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擾亂了他們正常的社會化歷練并且直接影響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筆者在韓國留學讀博期間,以自己在國外的親身經歷對中韓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做了橫向比較分析,韓國學生在高中階段在課余時間外出打工的經歷基本都有,而國內的孩子上大學之前的勤工儉學經歷基本很少,甚至說是沒有。

  參考文獻

  [1]夏和國。吉登斯風險社會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xx.

  [2]錢廣貴。中國傳媒體制改革研究:從兩分開到三分開[D].武漢大學,20xx.

  [3]常青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滲透研究[D].蘇州大學,20xx.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6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高校學生數量日益增多。針對數量眾多的學生群體,高校需要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然而,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過分關注心理問題學生,很難照顧到普通同學的心理健康發展,而積極心理學的出現解決了這樣一個難題。積極心理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人的積極潛能的開發。本研究探討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新途徑,服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學現有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人的積極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們通過理解和建立積極的情感、滿足及意義,而變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過愉快、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正如馬丁·塞利格曼所言,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的視角鎖定在幸福的這三個方面進行,倡導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研究每個普通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社會制度。在積極情緒體驗方面,積極心理學家將主觀幸福感、滿意和滿足、充實與快樂、希望與樂觀等作為研究內容,并把主觀幸福感作為個體積極體驗的核心,同時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標,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 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種享受愉悅的心理狀態。積極心理學家認為要過幸福的生活需要發揮自身的才能、興趣和優點并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優點和美德上,即積極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積極心理學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學校和家庭方面,因為這不僅是個體形成積極人格的有效支撐,也是個體積極情緒體驗的直接來源。

  二、心理素質的基本內涵

  個體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在所處環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品質,并在認知、情感、意志、需要、愛好等品質上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特質,我們稱這種心理狀態和品質為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由智力素質(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情緒素質(包括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素質(包括個性傾向、性格、氣質、自我意識等)三方面構成,在人的綜合素質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優劣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個體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課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以239 名自愿選修《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大學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為17-20 歲之間。男女生分別為141 人和98 人,工科、理科和文科類學生分別為147 人、56 人和36 人。研究時間為期一學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學張大均、王滔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二)研究過程

  1. 前測。在課程開始前,對研究對象團體實測“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了解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

  2.實驗方案設計。課題組根據95 后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理念,共設計了16 次累計32 學時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識講解、積極心理訓練、角色扮演、團隊討論、訓練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寬學生積極心理知識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及互動中完成自我的適應與成長,養成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心理素質,投入的生活。

  3. 方案實施。從《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開課之日開始,自愿選修本課程的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教育活動。每周一次,每次兩個學時,1.5小時。

  4. 后測。課程結束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第二次心理測驗,并與前測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三)研究資料處理: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處理。定量分析是指對心理測量表的數據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數據處理方式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定性分析是指對學生課程結束時的自我成長報告進行分析,看學生主觀感受對參與訓練的評價及自身的改變。

  (四)結果

  1.“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前后測量結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驗證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實效。研究利用“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對選修《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的學生上課前、后心理素質各個維度及因素的變化進行了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參加《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239 名同學,課程前后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情緒特征、動力特征、個性特征方面的變化是顯著的。即從數據分析上看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特質是起積極作用的。

  2. 學生自我成長報告分析

  所有參加《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學生在最后的自我成長報告中均反映出在積極心理學課中獲得的收獲與蛻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環境適應能力得到積極提升

  “在積極心理學課上,我由一開始的被動參與到最后的主動參與,再到搶占每一次機會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滲透著成長的努力。走出積極心理學課,融入大學校園,感覺一切都是那樣的和藹可親,不再是剛剛入學時的陌生和迷茫。突然發現,大學是那樣的讓我陶醉,大學生活是那樣的讓我期待,我會以積極的心態享受新環境賜予我的挑戰和驚喜。”

  (2)自我認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積極心理學課為我提供了一種認識自我的新途徑,從而可以看到更加積極向上的自我。進入大學后,看著身邊的小伙伴們一個個多才多藝,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學習也不再是優勢,我整日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在積極心理學課上,通過活動的參與,尤其是“優勢大轉盤”活動,讓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優勢,原來不起眼的我也有這樣多的優點。于是,我學著課上老師教的方法,開始每一天的改變,說來也奇怪,我發現自己每一天都在變化。現在的我對自己是那樣的充滿信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長,我不再把學習作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標,反而在學習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3)情緒調控能力得到積極改善

  “積極心理學課教會了我很多情緒調節的方法,我認識到情緒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現在的生活并投入到生活中,讓自己的青春發光比糾結于壞情緒重要得多。”

  (4)獲取積極溝通的方法

  “每周一次90 分鐘的積極心理學課是我與大家溝通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我都積極投入到活動分享中,與大家心與心的交流。在交流與溝通中,我們學會了理解與信任,增強了團隊凝聚力。在團隊中,我明白了奉獻與付出的重要性,同時理解了大局意識的重要性。這讓我在人際交往的路上陽光明媚。”

  四、討論

  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的數據分析和對學生自我成長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積極心理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維度和發展是起明顯作用的。研究結果發現,經過15 次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方案的訓練,學生最為顯著的發展是在個性維度上,重點表現在動力特征、情緒特征和自我特征上。因為積極心理學倡導學生積極的人格特征、積極的情緒體驗,作為一門課程通過知識講授、角色扮演、素質拓展等方式使學生在課程中能獲得積極的情緒和自我發展體驗,進而能夠在積極的氛圍和團體中感受到溫暖、信任,發展出敢于自我探索,積極悅納自我的人格特征,這也與學生課后的自我成長報告相吻合。

  在認知維度上,訓練前后并未出現顯著變化,但在反應性和實踐性上發生了變化,原因可能是課程設計上需要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配合并積極行動,這就無形中將學生認知維度上的反映性和實踐性調動起來,進而促進其發展變化。大學生的適應性是心理素質維度中更容易受成長和發展環境影響的因子。積極心理學課雖然盡可能真實地提供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但還是區別于真實地社會環境,因此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建議應建立學生心理素質提升訓練的長效機制,除了保證課堂內外的活動外,還應該為學生提供應對真實學習生活的環境并在其中歷練。

  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情感反應及其表達方式。所以,我們認為,在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除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盡心思考外,還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來建構,將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園文化活動的環境中,探索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7

  1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意義

  從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質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能夠滿足其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大腦的機能。開發人的大腦潛能,對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要素進行訓練和提高,使學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學會有意識的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同時,通過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學會在紛繁復雜的生活、學習、工作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正常狀態,對于大學生發展自我、開發智力、改善思維、提高創造力、適應社會有著基礎作用。

  2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及原因

  2.1環境變化導致心理適應不良

  在校大學生們離開父母進入集體生活,從熟悉的家到陌生的異地,許多領域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首先,在學習方面的變化導致心理適應不良。不少學生在中學成績很好,進大學后,發現山外有山,樓外有樓,自己不能在學習上強人一等,失去了學習的優越感;加上大學的學習方法與原來中學的學習方法有很大差異,使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不能正確處理學習目標與學習現實的關系,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現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不當、對學習缺乏信心、沒有興趣等;也有部分學生由于錄取的專業與原來的愿望不符,對現學專業不了解,造成情緒波動很大,較長時間不能調整過來。由此使他們處于心理沖突與痛苦之中,精神過度緊張,出現強迫、焦慮、郁悶、孤獨、失眠等適應不良,以致影響到學習。

  2.2人際關系復雜導致心理調適矛盾

  進入青春期的大學生,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期,一般會表現出特定群體的情緒特點:一是多樣性,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各種新需要的強度不斷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負等多樣性的自我情感。二是沖動性,表現在對某一種情緒的體驗尤其強烈、富有激情。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各種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緒一旦爆發就有些難控制;特別是在激情狀態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學生情緒的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并不總是一致的,在某些場合和特定問題上,有些大學生會隱藏、文飾和抑制真實情感;帶有明顯的波動性,時而情緒激動,時而消極情緒頹廢。而大學生離開原來熟悉的朋友圈進入新的人際圈,遠離家庭的呵護開始獨自的寢室生活,這些變化都使大學生們特別是大一的新生面臨著復雜的人際關系。一旦這些關系處理不好,就會使他們處于心理糾結之中,導致多種心理不適應接踵而來。

  2.3情感挫折導致心理失落

  大學生時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戀愛季節,大學生活又為男女學生廣泛接觸提供了機會,因此大學戀愛已經成為高校一種普遍現象。但是,由于大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對于婚姻與戀愛缺少正確的認識,往往是盲目尋求感情寄托或認為上大學沒有談過戀愛是一件很丟人的事,致使部分學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損害,或在交友失敗后情緒低落而影響到學習與生活。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不少,如對失戀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戀而悲觀、墮落等等。

  2.4就業壓力帶來心理問題

  近幾年來,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增多;再加上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經濟形勢低迷使就業崗位減少,使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特別是一些不公平現象,比如在就業當中托關系走后門,使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找到了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就業或找不到滿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表現出憂慮,產生沮喪情緒,許多不良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3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是一個既艱苦又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多層次形成合力來共同教育和幫助。作為高等院校來講,具體可以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3.1創造良好校園文化環境

  良好健康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校園里如果充滿高尚校風、豐富多彩文體活動,有著良好教學秩序、寬敞教室、衛生清潔食堂、溫馨舒適宿舍等,不僅能美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發大學生奮發向上。因此,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但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緩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壓力。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感染、熏陶、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也是提高心理素質教育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可以積極運用校園內外的各種媒體如廣播、學報、校刊、網站等等,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這方面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些文化傳播媒體,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介紹各種心理調節的方法,以喚起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覺要求,引導其主動開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質教育。

  3.2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完善預警機制

  高校應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詢機構,推廣專、兼職咨詢員進行心理咨詢工作。應定期定點地給大學生進行心理檢測、咨詢,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備案;針對學生共同關心、帶有共性的心理問題舉辦系列講座,開展心理沙龍、心理衛生協會等社團活動,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利用大眾傳媒手段和宣傳陣地開展心理教育宣傳等,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異常傾向,努力給大學生創造一個能傾吐心聲、發泄情緒的場所,從而有利于矯正大學生中可能有的心理問題,使其心理障礙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從而防患于未然。在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與教育等措施基礎上,高校還應建立預警干預機制,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預警體系,完善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的組織結構,以便采取措施,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減少危機發生的不良后果。

  3.3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溝通網絡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園心理素質溝通組織網絡,即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機構指導下,以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等為聯系紐帶,建立班級心理健康聯絡網絡,使大學生的心理活動、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發現,及時有針對性解決,促進大學生學習及培養健康的身心。同時,可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檔案資料庫,形成對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資源的基礎配置。這樣做既可以使學校對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狀況進行及時、全面地掌握,同時也便于學生在學校心理健康溝通網絡內對檔案庫的資料進行查閱而自我檢查和評價。

  3.4實現心理素質教育和各學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應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基礎學科的教學中去,根據課程的內容、特點、思想性及其內在的邏輯聯系進行相關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去。通過專業知識的講授,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特別要注意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據和前提,而正確的思想品德觀念認識指導著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學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質的完善離不開正確的思想觀念、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在要求。當然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有效運用,也會有助于思想品德實踐的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生如何做人的問題。

  3.5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發揮人格表率作用

  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師及學校員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學生的情緒、興趣、情感、態度等心理狀況與教師的表現緊密相關,教師的心理狀態對學生產生暗示、示范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恪守師德,為人師表,切忌以消極的心態給學生以消極的影響。同時學校也要創造條件加強教師、輔導員等學校員工的心理修養,要定期或不定期對教師及輔導員等學校員工開設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學習、培訓,不斷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1.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

2.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8篇

3.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2500字

4.大學生個人心理素質自我評價范文(精選8篇)

5.大學生身體心理素質方面的自我評價(通用5篇)

6.哭是心理素質教育

7.大學生調查報告參考

8.大學生打工調查報告

9.談談胎兒的心理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