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優秀公開課教案
思鄉是個永恒的主題,熱愛故鄉、依戀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相信許多背井離鄉的人都會有所感觸,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春夜洛城聞笛優秀公開課教案(精選5篇),希望大家喜歡。
春夜洛城聞笛優秀公開課教案1
教學內容: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教學目的:
1、品味古詩的思鄉懷親的主旨。
2、掌握通過意象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思念家鄉親人的古典詩歌小學背過不少吧?比如說李白的《靜夜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學生背誦以上古詩。
3、背完后老師提示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表達思鄉懷親的感情,提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詩中的思鄉之情?請同學們初讀一遍感知表現主旨的詩句。
4、學生讀完后詢問這兩首詩表現主旨的詩句,教師總結:這兩首詩都有“故園”,點出這兩首詩的思鄉懷親主題。
二、學習理解:《春夜洛城聞笛》
1、教師范讀《春夜洛城聞笛》
2、學生朗讀這首詩,并結合注釋初步把握詩的內容。
3、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怎樣來理解“暗”?
照應題目中的“夜”;寫出了“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笛聲,想尋找它的來源,卻又不知道何人所吹,從何而來;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經意間打動了許許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滿洛城”是夸張寫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聲本來是悠揚的,又當夜深人靜,加上春風吹拂,說它飛遍洛城并不過分,客居的有心人,應該是聽到的。
春夜洛城聞笛優秀公開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和內涵。
2、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3、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
4、啟發和引導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口味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學生差距較大,大多數素質低,基礎薄弱。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課外知識積累較少。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2、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課前交流
思念家鄉,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海里會涌現出許多有關思鄉的詩句。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關于思鄉的詩句呢?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纏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思鄉之作——《春夜洛城聞笛》。是什么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活動2【講授】揭示課題,了解詩人。
1、詩的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誰能用自己的話把詩題的意思說一下?知道“洛城”在哪嗎?
2、簡介作者。請1~2名學生根據積累介紹李白,老師適時補充。
活動3【講授】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古詩,注意字的讀音。
2、抽查生朗讀,師生共同糾正讀音。
3、師:同學們,讀好古詩不僅僅要讀準它的字音,還要講究節奏,停頓,讀得有韻味,如同唱歌一樣。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4、老師指名生讀,評議,再指導.
5、師范讀,生練讀。
6、師生合作讀。
7、師:我們反復讀了幾遍,是什么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你感受到詩人聞笛的心情了嗎?是什么曲子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呢?讓我們接下來學習詩句,尋找答案吧!
活動4【講授】再讀古詩,感悟想象
1、學習一、二句
(1)、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有可能是誰家的笛聲呢?(生答)你從這笛聲中悟出了什么情感?(生答)
(2)、師:你覺得這兩名詩中哪些字用得好呢?(生答。師對“暗”飛“散”重點講解)
(3)、師:想一想,這么凄涼,這么憂傷的曲子在春風里飄散,飛遍了整個洛陽城。作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呢?
(4)、有感情地齊讀一、二句。
2、學習三、四句
(1)詩人此夜聽到的是什么曲子?那么“聞折柳”是什么意思呢?
“折柳”指“折楊柳”曲調。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
(2)、欣賞《折楊柳》
(3)、師:春宵人靜之時詩人忽然聽到了一陣悠揚的笛聲,仔細一聽,這笛聲乃“折柳”曲。詩人此時的心境如何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4)、師:李白因望明月而思鄉,又因聞折柳而思鄉。這種寫作手法叫什么?(觸景抒情)
景物與情感緊緊融合在一起,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水乳交融
活動5【練習】鞏固提升
出示唐代詩人武元衡的《春興》,與本詩進行對比,完成下面小題
(1)、如何理解詩題《春興》。
(2)兩首詩同是寫思鄉,其中蘊含的情感和運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請結合詩歌三、四句簡要分析。
活動6【作業】總結與布置作業
1、通過學習本課,你都學到了哪些知道?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2、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寫一段200字的文章。
春夜洛城聞笛優秀公開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和內涵。
2.學習詩人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的寫法。
3.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試著通過想象,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寫詩中提示的音樂。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尤以古代詩歌為精華,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名篇名句。今天就讓我們去誦讀詩仙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同詩人一起去感受那濃濃的思鄉之情。
二、揭示課題,了解詩人
1.詩的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生:告訴了時間,地點,事情)誰能用自己的話把詩題的意思說一下?(生:一個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聽到了笛聲。)知道“洛城”在哪兒嗎?(生:今河南洛陽)不錯,看注釋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2.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李白的資料并用多媒體展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史稱“詩仙”,生于中亞細亞碎葉城,長于蜀地,25歲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終葬在安徽當涂。他一生創作豐厚,詩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浪漫的手法,謳歌祖國的大好山河,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這首詩是他在開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陽時所作。那么,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一問,提出下一節學習要求]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注意兩個多音字的讀音。
2.抽查學生朗讀,糾正字音:
3.老師示范:(打節奏,并放笛聲錄音),學生模仿練讀。
4.老師再次指導學生讀(大家打節奏并放配樂)
師:讀古詩啊,除了注意節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詩人的情感,注意音讀的輕重和速度的快慢,表達出詩的情感,這就得學會抓重點詞!(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讀得低沉、緩慢;滿,要讀得飽滿、延長音;故園情,要字字延長,一詠三嘆)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好嗎?
5.師范讀,生練讀。[從詩的節奏到情感,由易到難,教學顯出節奏]
6.師生合作讀,在吟誦中理解詩人情感,感受節奏和內涵。
7.詩,咱們反復讀了幾遍,你感受到詩人聞笛后的心情嗎?(生:思念家鄉,思念親人)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鄉情呢?讓我們接下來學習詩句,尋找答案吧!(二問。用問題轉入下一節教學,帶動學生注意力的轉移)。
四、再讀古詩,感悟想象
1、教師范讀《春夜洛城聞笛》
2、學生朗讀這首詩,并結合注釋初步把握詩的內容。
3、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怎樣來理解“暗”?
照應題目中的“夜”;寫出了“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笛聲,想尋找它的來源,卻又不知道何人所吹,從何而來;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經意間打動了許許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滿洛城”是夸張寫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聲本來是悠揚的,又當夜深人靜,加上春風吹拂,說它飛遍洛城并不過分,客居的有心人,應該是聽到的。
(3)誰來解釋一下“折柳”這個詞在文中的意思?
李白在夜晚聽到幽幽的笛聲,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楊柳》這首歌,唐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所以由送別的傷感馬上想到家鄉和親人。因此,本詩根據“折柳”的意象來表達“故園情”的。
(4)啟發提問:《春夜洛城聞笛》中用了那些詞來表達作者心中的思鄉之情呢?學生大概會找到“玉笛”、“折柳”,教師板書。
(5)提問,激發創造力:
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別呢?同學們猜一猜。這里讓學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說,教師最后總結兩點:
1.“留”與“柳”諧音,折柳贈人是希望對方能留下來。
2.柔順裊娜、隨風擺動的柳枝,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分別時戀戀不舍的心。
五、熟讀。
1、全體讀,要求讀出詩中表達的離愁別緒。
2、指名讀,同桌之間互相聽讀。
3、小組比賽朗讀,教師指導點評。
4、全體一起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六、“故園情”系列詩詞賞讀: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春夜洛城聞笛優秀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柳”的寓意,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描述詩歌意境。
2、深情朗讀,合作探究,學會抓住關鍵詞語體悟詩歌情感的方法。
3、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欣賞李白詩歌的風格特色。
學情分析
我教一個班的語文課,共有學生53人。班里大多數學生對語文課的知識接受基本沒問題,但也有部分學生連拼音和識字都不能進行,更別說寫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對于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段落、古詩,多數的學生都能完成。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積累一些好的詞語和句子。在讀課文方面,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做到讀正確。但是對于理解古詩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還存在一定困難。
重點難點
1、理解言外之意的詩意體現方式。
2、區分表面意思與實際意思的層次性理解。
教學活動
一、導入
1、激活求知欲——朗誦一遍之后問:這首詩大家應該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峰回路轉)讀懂了,那編課本的編輯們還要我們學習它什么呢?請回答!
大家課前讀過這首詩嗎?有沒有同學問過這樣的問題?或者有問這首詩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同學嗎?(這些提問,讓整堂課有了一個角度和制高點)
2、(再次峰回路轉)李白是個開朗豪放的詩人,屬于浪漫主義詩人,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詩句中,我們知道李白是一個很開朗豪放的詩人。可《春夜洛城聞笛》表現的,卻是一種壓抑且揮之不去的綿綿思鄉之情,這與他的豁達性格是不是很矛盾?
答:不矛盾!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到這首《春夜洛城聞笛》,表現的雖是孤獨而幽思不絕,但讀起來卻也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從風格上完全符合他那奔放的個性。
活動2【講授】整體感知
二、走近作者
請同學說出自己了解的李白,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師:酒和詩是李白一生的最愛,人說“太白十詩九月”,同學們知道哪些李白寫月的詩?自由回答,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三、學習《春夜洛城聞笛》
1、找生試讀,學生評價。
2、了解寫作背景
3、聽配樂朗讀
4、自由讀。
5、了解詩意。
6、賞析詩歌。
活動3【活動】深入研讀
四、學生自學、師生互動、教師精講點撥:
(1)“暗飛聲”中“暗”如何理解?
(2)“散入春風滿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小組內交流討論,班內展示。
1.再創作,改寫成散文。
2.小結
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一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的游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
春夜洛城聞笛優秀公開課教案5
【文題解說】
這是一首李白思鄉的詩。題目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余韻,令人回味無窮。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于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課時:
本課為1課時。
【重點】
1、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與水平。
2、背誦全詩。
【難點】
1、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寫詩中提示的音樂。
教學導入:
導入一:歌曲型
[設計意圖]通過流行歌詞《李白》,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同時產生對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創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創作了哪些高端的詩歌呢?我們來欣賞一首(出示課題、作者)。
導入二:激情型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揭題激趣。
同學們,鄉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遠的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王安石的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顥的鄉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馬致遠的鄉愁;那么“詩仙”李白的鄉愁是什么呢?(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什么勾起了他的鄉愁?(生:明月)在這首詩中明月能勾起他的鄉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詩中,還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鄉愁?(板書文題: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一、資料助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
【課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然后教師指名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加深印象。】
1、關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終身不得志。李白詩以抒情為主,詩之風格豪放、灑脫、大氣,清新俊逸,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他是繼屈原之后,中國最杰出的詩人,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一部分詩抒發其內心的幽怨之氣。有《李太白集》。
2、關于背景: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認識,并較熟練地朗讀全文,為下面的了解詩意奠定基礎。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注意兩個多音字的讀音。
2、抽查學生朗讀,相機正音:散(sàn)折(zhé)師:同學們能根據意思的不同而選擇它在詩中的正確讀音,真棒!當然讀好古詩,不光要讀準字音,還要講究節奏、停頓,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師示范讀(老師邊讀邊在桌子上輕輕地敲打節拍),學生模仿練讀。
4、老師點名學生讀(大家打節奏)。
師:讀古詩除了注意節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詩人的情感,注意讀音的輕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詩人表達出的情感,就得學會抓重點詞。如:“暗”要讀得低沉、緩慢;“滿”,要讀得飽滿、延長音;“故園情”,要字字延長,一詠三嘆。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好嗎?
5、師范讀,生練讀。
6、師生合作讀,在吟誦中理解詩人的情感,感受節奏和內涵。
7、我們反復讀了幾遍詩,你感受到了詩人聞笛后的心情嗎?(生:思念家鄉,思念親人)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鄉情呢?讓我們接下來學習詩句,尋找答案吧!
三、再讀古詩,感悟想象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
1、學習
一、二句,想象“玉笛飛聲滿洛城”。
想想可能是誰家的笛聲?(學生先自讀
一、二句,然后老師播放笛曲《望鄉》,讓學生閉目邊聽邊想象)師:你從這笛聲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嗎?生:思念家鄉,想念親人。
師:那你聽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有點想念在遠方的爺爺奶奶。
師:這笛聲勾起了許多同學對親人的思念。同樣,這悠揚的笛聲如果在洛陽城響起,會不會也勾起許多人對親人的思念呢?生:當然會。師:為什么會?生: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鄉曲,洛陽城中一定有遠離故鄉的人。詩人李白不就遠離故鄉嗎?師:不錯,想得合情合理。“暗飛聲”又該怎么理解?生:笛聲是看不見抓不住的,又由于聞笛是在“春夜”,所以說“暗”。
師:笛聲雖然看不見抓不住,但詩人卻能聽得見想得到,你聽,誰家的笛聲已悠然傳來——(播放古曲《折楊柳》,曲音由弱漸強,又由強漸弱)這笛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漸漸飄散在洛陽城。請同學們自悟、自讀一、二句。
師:這悠揚的笛聲是怎么飛入作者的耳際,又是怎么漸漸飄散在洛陽城的?四人一小組交流并匯報。
生:伏案疾書的李白抬起頭來,因為一曲凄清、憂傷的笛聲打斷了他的思路。這笛聲一會兒強一會兒弱,像少女低聲的傾許,又像湖面的漣漪蕩漾開去。
生: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那曲調一會兒歡快一會兒憂傷,李白側耳傾聽,這笛聲又像長了翅膀的小精靈一飛而過。
生:時斷時續的笛聲在這寧靜的春夜中飄散,傳入作者的耳中,這笛聲斷斷續續,好像有淡淡的鄉愁,如同一灣悠悠的小溪緩緩流淌,流向遠方。
師:讓我們帶著感悟再次齊讀
一、二句。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是我們學寫作的重點。
師:這么凄清、憂傷的笛聲在春風里飄散,飛遍了洛陽城。想象一下這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這笛聲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生:一個個綠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個個小精靈,在春風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種子撒向洛陽城。
師:好個通達人情的小精靈呀!她會把思念的種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這些人又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師出示句子,生想象補充。
“這些小精靈在春風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種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來覆去難以入睡。
師:旅店的旁邊有什么?生:茶樓,撒向茶樓,出門遠行的人正在這兒歇腳,一邊喝茶一邊聊著家鄉的事情。
師:茶樓的旁邊呢?生:有店鋪、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師:人家的旁邊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這些小精靈在春風的陪伴下,來到了湖面,飛過亭子,把思念的種子撒進了小船。船客來到船頭,仰望著天邊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師:是啊,笛聲在春風的陪伴下飛遍了洛陽的角角落落。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2、學習
三、四句,體會“折柳勾起故園情”。
指一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
三、四句,了解大意。
師:原來詩人在笛聲中聽到了《折楊柳》呀。《折楊柳》是什么樂曲?表達了什么情感?(1)理解“折柳”。
生看書中注釋。
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
師補充。
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柳”與“留”諧音,暗含要行人留下來。早在《詩經》中就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來表達離鄉眷戀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后來,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有人說這個地方的楊柳被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
(2)師播放笛曲《折楊柳》,生閉目欣賞體會。
師:你們聽后感覺這笛聲像什么?試著把無形的笛聲有形化,仿照例子試著寫一兩句話。
例句: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把無形的蟬聲比喻成有形的浪)蟬聲如行云如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游其中。又如澎濤又如駭浪,拍打著你心底沉淀的情緒。(把無形的蟬聲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濤、駭浪)
生1:笛聲好像少女低聲的哭泣。
生2:笛聲就像家鄉的云霧將我繚繞,仿佛我已夢回故鄉。
生3:笛聲是深秋的風,掀起思鄉的波瀾,讓人心顫。
師:在這寧靜的春夜,李白獨自客居洛陽城,原來他聽到的笛聲中有這敘述離愁別苦的《折楊柳》呀!他的心中會怎樣呢?生:會思念故鄉、親人。
師:這種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園情。
師引讀:何人不起——生接讀:故園情。
師:除了詩人李白,還有誰的心中會升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生:出門旅行的人,外地經商的人,他鄉工作的人,外出求學的人……
師:總之,是遠離故鄉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思鄉啊!因為思鄉,納蘭性德“聒碎鄉心夢不成”;因為思鄉,范仲淹“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思鄉,李白又會怎樣呢?此時的他,會有怎樣的動作、神態、心理呢?結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寫一寫。
生1:這首曲子觸動了他孤獨傷感的情緒,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經與親友在春風中折柳贈別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著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鄉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個柔弱的身影在古井邊一俯一仰。那是他母親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淚,淚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來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的思緒漸遠,耳邊響起的已不是笛子的聲音,而是遠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噓寒問暖,一句句嘮叨飽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一陣春風吹來,他收回思緒,伏案坐下,寫下了這首《春夜洛城聞笛》。
(3)分句引讀。
師:在這寧靜的春夜,不知從誰家飛傳出悠悠笛聲,飄散在洛陽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師:李白聽到了感傷離別的《折楊柳》--此夜曲中聞折柳。
師:這么動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鄉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園情。
(4)再次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感悟詩情。師導讀: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游洛陽時,聽到哀怨幽咽的《折楊柳》引發了他濃濃的故園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思鄉之作。(生深情齊讀古詩)師: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鄉之情,現在又因《折楊柳》的笛聲而生思鄉之情,這種寫作方法叫作“觸景生情”或者說“借景抒情”。
師:我們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聲)與內在的情(思鄉)有機地聯系起來,如何走進唐朝詩仙李白的“故園情”?在接下來的寫作中要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充分想象、聯想,試著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四、學生寫作,展示佳作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聽音樂,引導學生感受獨特的情感,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1、師生交流感受,學習詩人由音樂引發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
2、生寫作(可以從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稱等)。
3、交流展示,師生評價。
五、小結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找到改寫古詩的方法。
總結“借景抒情”類古詩改寫的方法:(1)抓住描繪景物的詞語想象畫面;(2)借助背景資料揣摩人物內心;(3)不同角度進行改寫。
李白的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學們要多多學習這樣的寫作方法。
背誦并默寫《春夜洛城聞笛》。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借景
抒情
↓
《折楊柳》
↓玉笛聲
故園情聯想
【春夜洛城聞笛優秀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01-10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09-22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02-09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12-15
春夜洛城聞笛教學設計04-02
春夜洛城聞笛教學設計06-08
《春夜洛城聞笛》翻譯賞析04-18
春夜洛城聞笛-800字02-02
春夜洛城聞笛英語作文03-26
《春夜洛城聞笛》詩歌賞析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