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彈力選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了一些力學的知識,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種力的學習為過渡到本節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在本章內容中本節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整個章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內容,可以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體系,并且本節內容的一些彈力知識,也是高考必考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學知識,同時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們欠缺的是將我們實際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實驗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彈性形變和非彈性形變的概念。
2、知道彈力的概念,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彈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變的,讓學生掌握彈力產生的原因。
2、讓學生通過實驗知道實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關注及探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物理用物理,將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培養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判斷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形變、彈力的概念,彈力產生的條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學難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導出。
五、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取了如下的講學方法:
1、直觀投影法:通過ppt圖片等投影的方式進行直觀教學,充分調動起課堂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知識結構形成的過程。
2、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導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學的知識和重點,充分顯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我進行分組分類進行討論,學生為主導,總結結論,初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教學學具:
橡皮泥、海綿、彈簧、木板、鐵架臺
七、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請同學們回憶這樣兩個問題:
1、什么是力?
學生: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學生:、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發生形變
關于第一個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將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個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物體形變時會產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3—2彈力
學生活動一
給你桌面上的彈簧、海綿、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什么叫形變?
問題2:撤去力后,觀察有什么不同?
問題3: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
問題4:用手擠壓桌面,它發生形變了嗎?
老師:什么叫形變?
學生:物體形狀發生了改變
學生:物體體積發生了改變
通過學生回答,和學生一起總結得到形變的概念
一、形變
1、概念: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老師:撤去力后,物體的變化有什么不同
學生:彈簧和海綿撤去力后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復原狀。
老師:我們把向彈簧、海綿這樣撤去力后可以恢復原長所發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把橡皮泥這樣撤去力后不能恢復原長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在形變后撤去作用力時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在形變后撤去作用力時不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
老師: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如果用力過猛,彈簧形變量過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復原形。引出彈性限度。形變小時,能恢復原狀。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演示實驗一
學生活動二
全體起立,用你的手去擰你同桌的胳膊。同桌兩人互相感受。學生和我做一次實驗。
我受壓迫——我要反抗——我對壓迫者生產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我受壓迫被形變——我反抗(要恢復原狀)——我對壓迫者產生彈力。(與我接觸的物體)
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彈力的概念。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發生彈性形變。接觸
演示實驗二
找一個學生上講臺,讓學生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讓全班學生觀察木板的形變方向,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的學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說出來,全班學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學生一起總結彈力的方向。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老師: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變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為施力物體,木板給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變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為施力物體,手指給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學生活動三: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著消失。
一般來講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系,比較復雜。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形變量的關系則比較簡單那有什么關系呢?
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
器材:
鐵架臺、彈簧、刻度尺、
鉤碼(每個50克)
問題5:采用什么方法給彈簧施力?
問題6: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問題7:什么是彈簧的伸長量?怎么測量?
問題8:表格記錄數據,數據怎么處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電場力等力的學習都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彈力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現象,用理想的思維總結規律。
八、板書:
3—2彈力
一、形變
1、概念:物體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2、分類:彈性形變
非彈性形變
3、微小形變——放大法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接觸、發生形變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4、大小: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F=kx——胡克定律
X=形變量【伸長量,壓縮量】K=勁度系數,單位N/m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1、形變:物體發生形變是力作用的結果,形變方式有形狀和體積的改變,任何物體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發生形變,只不過有些形變程度很小,只有通過儀器及實驗手段才能明顯顯示出來,在力的作用下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形變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彈性形變,一種是非彈性形變。
2、彈力:彈力是接觸力,物體間產生彈力,兩物體必須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兩接觸物體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用假設法來判斷,若假設接觸的物體間有彈性形變,則有彈力作用,若物體所處的狀態與事實不相符,則假設不成立,無彈力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②、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①、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是學生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秘,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內容及應用。
2、難點: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授課類型】新授課
【主要教學方法】講授法
【直觀教具與教學媒體】黑板、粉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問題1:力的定義是什么?
——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問題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形狀發生改變。
問題3:能夠舉出一些外力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的例子?
——壓縮彈簧、擠壓海綿、用手彎曲直尺、小鳥壓彎枝頭、拉動橡皮筋等。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問題4:以上例子中各物體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物體的形狀或體積都發生了改變。
結論: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體的形變都非常明顯,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變非常微小,無法看清。例如書本放在桌面上,桌面發生的形變;人站在地面上,地面發生的.形變。這些形變我們需要通過儀器及實驗手段來判斷。任何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都會發生形變,只不過形變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擠壓海綿,海綿發生形變,松手后恢復原狀;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斷裂,無法恢復原狀。
總結:物體發生形變,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復原狀,如例子中的海綿,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而有些物體由于形變過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從而不能恢復到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任何物體的形變如果超過了彈性限度,將不能恢復到原狀。
演示:①、被彎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筆頭,放手后粉筆頭被彈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紙團,放手后小紙團被彈飛。
問題5:為什么粉筆頭、小紙團會被彈起?
引導學生回答: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會對和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就被彈起。我們把這個力叫做彈力。
問題6:如果粉筆頭、小紙團與形變的物體不接觸,會受到彈力嗎?
引導學生回答:不接觸一定不會受到彈力。
總結:彈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直接接觸并發生形變。
(二)幾種彈力
學習了彈力的定義,我們通過幾種常見的彈力進一步來研究彈力的問題。問題1:課本放在桌面上,根據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課本和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課本多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課本的支持力。
問題2:它們是彈力嗎?為什么?
——它們是彈力,因為它們符合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并且發生形變。
教師精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由于重力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書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要恢復原狀,對書產生垂直于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學生活動:靜止的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有壓力,木板對書有支持力,知道學生畫出力的示意圖,分析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體;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引導學生分析靜止時懸繩對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懸掛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緊懸繩,使重物、懸繩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重物由于發生微小的形變,恢復原狀時對繩產生豎直向下的彈力F1,這是重物對繩的拉力;懸繩由于發生微小的形變,恢復原狀時對重物產生豎直向上的彈力F2,這是懸繩對重物的拉力。
結論:拉力是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彈力有無的判斷可以采用假設法。
產生彈力必須要接觸,但接觸的物體之間不一定有彈力。引導學生分析如圖4中靜止的小球與墻壁之間是否有彈力。
結論:墻壁與小球之間沒有彈力。可以采用假設法,假設墻壁與小球之間存在彈力F,則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會靜止,會向右運動,這與題目中小球靜止相矛盾,所以墻壁對小球沒有彈力。
這是判定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有哦彈力的基本方法,說明兩物體接觸但沒有發生形變。
(三)胡克定律
結論: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壓的
演示:①、直尺彎曲不同的程度彈射粉筆頭,彎曲程度越大,彈射越遠。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彈射小紙團,拉伸程度越大,彈射越遠。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也隨之消失。這是對彈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彈力與形變的關系,一般來說是比較復雜的,但是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系是比較簡單的。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或壓縮量滿足關系式:
F=kx
即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這個式子是由英國科學家胡克首先發現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彈力,x表示彈簧的型變量(既可以是伸長量,也可以使縮短量),k表示彈簧的勁度系數,其單位是牛/米,符號是N/m。生活中常說有的彈簧“硬”,有的彈簧“軟”,指的就是彈簧的勁度系數不同,彈簧的勁度系數和彈簧的粗細、材料、長度、直徑、繞法等有關,它反映了彈簧的特性。每根彈簧都有其特定的勁度系數。
【布置作業】課本56頁問題與練習2、3、4題。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3
通過本課教學,在初中對彈力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進—步深化對彈力的來由、性質、效果的認識,并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觀察——思考——歸納”科學方法。
鋼鋸條、彈簧、泡沫塑料塊、銅皮、面團、白紙、墨水瓶(灌滿紅墨水)、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見圖1)、激光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兩套)、物理小車、橡皮筋、小螺旋槳、小球、掛圖1:顯示桌而微小形變裝置示意圖(見圖2)、掛圖2:比較重力與彈力(見表1)。
表1比較重力與彈力
針對高一新生正處于從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階段的特點,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并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初中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教師覺得“沒戲可唱”,學生則有“炒冷飯”之感。其實,對于學生,高中物理不僅因在知識內容上加深、拓寬而造成臺階,還因抽象思維、科學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學生倍感困難。所以幫助高一學生在初始階段跨好初、高中臺階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會他們學習物理的方法。根據本節教材知識內容學生較為熟悉、易學易懂的特點,我們可將教學重心放在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傳授上,使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分析與歸納。基于此,本
一、引入教師指出,彈力與重力一樣,是依性質而命名的一種力。告訴學生,本節課將圍繞彈力展開對3個方面問題的討論,以弄清彈力的來由、彈力所遵從的規律。
二、研究問題1:什么是形變?
教師指出,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從實驗入手,從觀察啟步。我們的研究也將這樣進行。關于什么是形變,將演示一組實驗,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實驗中物體發生的變化和變化發生的原因。
演示實驗1:鋼鋸條在手的作用下彎曲。
演示實驗2:彈簧被拉長或壓短。
演示實驗3: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
演示實驗4:銅片被彎成直角狀。
演示實驗5:面團在重力作用下下墜,形狀變化。
演示實驗6:紙張被手揉皺。
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實驗桌,桌面有形狀變化嗎?
請學生再觀察,觀察物體形狀的微小變化,并講解觀察的方法——把微小效應“放大”的實驗方法。
演示實驗7:玻璃瓶的微小形變效應。
演示實驗8:桌面的微小形變效應。
引導學生對眾多的實驗現象作出歸納——這么多的實驗現象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當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會發生形狀的改變。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在實驗中,物體發生的形狀改變有哪些形式。歸納出形變有拉伸、壓縮、彎曲、扭轉等不同形式,它們屬于兩類情況:一類是,受力發生形變,外力停止作用,物體可恢復原狀;一類是,受力發生形變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復到原狀。
至此,對什么是形變的問題作一
三、研究問題2:什么是彈力?
這里安排4個演示彈力作用效果的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注意彈力發生的條件。
演示實驗9:彎曲的鋸條將小球彈出。
演示實驗10:壓縮彈簧將與之相毗鄰的物理小車推出。
演示實驗11:伸長著的橡皮筋將與之相連的物理小車拉過來。
演示實驗12:扭轉著的橡筋條使與之相系的螺旋槳轉動。
根據實驗現象,由學生歸納出彈力發生的兩個條件:(1)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必須直接接觸;(2)施力物體必須發生了彈性形變。教師指出,這是直接判斷有無彈力存在的基本依據。
作出什么是彈力的結論。
四、研究問題3:彈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實驗9~12中的彈力實驗為據,逐一分析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間的關系,由學生歸納出彈力方向總是指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的規律。
教師與學生一起對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的方向作具體分析,使學生一方面弄清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作為彈力的一種效果而得名,同時,掌握判斷它們的方向所依從的規律。
對于彈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與施力物體形變程度有關,不作詳細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直接給出胡克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kx。
五、
采取將彈力與上一節課學過的重力作比較的方式,既
最后,要求學生們課后不僅要回憶本課學到了哪些知識內容,還應體會本課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主黑板:
第一版
問題1:什么是形變?
觀察→思考→再觀察→
歸納: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都會發生形狀改變。進一步思考→
歸納:
結論:見課本第14、15頁。
第二版
問題2:什么是彈力?
觀察→
歸納: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直接接觸;施力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
結論:見課本第15頁。
問題3:彈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歸納:彈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
第三版
具體分析(壓力、支持力)→
結論:見課本第16頁。
具體分析(繩的拉力)→
結論:見課本第17頁。
大小:
分析→
結論:胡克定律。
該定律適用于發生彈性形變的彈簧。
副黑板: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教學大綱對彈力沒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沒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彈簧秤的原理,學會用彈簧秤。
由于彈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同時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彈簧測力計的原理,課程標準將它納入教學內容: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彈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具體事例和實驗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新教材在編寫這部分內容時,首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彈簧等,讓學生感受它們對手有力的作用,從而引出彈力的概念。然后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彈簧測力計等,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知道形變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建立彈力的概念;通過實驗,探究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通過制作,探究學習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培養學生勤于動手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
三、教學方法
建立彈力概念主要通過演示觀察、學生操作和交流討論的方式;學習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彈簧測力計的制作主要是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對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主要是通過交流評估的方式進行。
四、教學過程
(一)塑性、彈性、彈力概念的教學
由直觀到抽象,從現象中歸納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
(1)活動感受:學生的課桌上備有彈簧、橡皮筋、一段導線銅心、一段鋼絲,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把玩等活動感知這些物體的特點。
提問:通過大家的觀察、動手活動,你們對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點評:上述提問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誘導,因而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放,學生很可能會在物體(物質)的導電性、金屬與非金屬等方面加以認識,會有許多新奇的想法。學生也會在物體能夠恢復原狀或不能夠恢復原狀方面加以描述,對塑性、彈性、彈力等概念逐漸明晰。當然,也不排除過度的開放會使學生顯得無所適從,這時,教師只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提示,學生也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2)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提出塑性、彈性、彈力的概念。
(二)關于彈簧測力計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彈簧的形變程度(伸長)與彈力大小的關系
讓學生經歷基本的探究過程,通過觀察、實驗,然后
實驗與體會:在彈簧或橡皮筋下面掛不同數量的鉤碼,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提問:對此現象你有什么想法?
點評:這一問題的提出能夠滿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學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學生會得到規律性的結論;善于動手實踐的學生會想到制作設計測力計。因為沒有限制問題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放性和創造性思維,目的在于能夠引導學生得到三種不同的回答: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能夠用于工程技術上;我們可以根據同樣的道理設計制作一個簡單的測力計。而這三種回答其實都是我們非常需要的。作為一個探究活動,在學生回答完問題時才真正進入探究,因為學生的類似以上的回答其實是試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結論性語言應該要求學生設計實驗進行論證。因此,可以說上述教學步驟僅僅是探究活動的一個引子。
探究:學生探究彈簧(或橡皮筋)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
……
2、彈簧測力計的制作探究
導引:我們已經知道了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這一關系,并且我們也想到了根據這個道理可以設計制作一個測力計。那么,現在就請大家實際制作一個測力計,同時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設計制作
(2)交流制作
(3)制作過程。可以用實驗室
(4)交流評估。課堂上,先讓學生交流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獲得的經驗,然后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彈簧秤,掛重物稱量,并和準確的彈簧秤進行對比,如有較大差異,分析誤差原因。
點評: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很難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上述探究活動,因此可以專門安排一節課時間(科技實踐活動時間或物理課)進行交流,將每一個同學的作品都展示出來,互相學習,并進一步完善。
(5)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根據制作過程中的認識以及在交流評估中老師的一些示范操作,讓學生討論和
點評:這一章節的
(1)提倡使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具體感知了彈簧、橡皮筋、一段導線銅心、一段鋼絲等生活中常見物品,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
(2)重視過程體驗。學生設計制作的具體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點,體驗探究的過程是教學的基本任務。
(3)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探究過程中的高度開放性既重視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各種實驗
(4)重視對實驗結果的評估與交流。一般教師在布置此類任務時,都對后果不抱太大的希望,往往流于一種僅是說說的口頭形式。本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來理解物體的彈性、塑性以及彈性有一定限度這些較為抽象的概念。
2、通過親手去拉皮筋、壓彈簧、搬尺子來感受彈力的作用,再通過抽象性思維歸納出彈力的一般概念,從中隱約地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質的科學思維方法。
3、通過演示“共同自制彈簧測力計”自然而然地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構造,并且能增強自我創造的自信心。再通過觀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測力計能夠找出它們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彈簧的形變大小與所受外力大小的關系,將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轉化為直觀的長度或角度的大小)。并以此能拓展認識到其它基本測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過“使用測力計”的分組實驗總結出使用的要領,并且聯系前面學過的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們有共同的使用要領,從而對逐類旁通的學習方法產生一些自發的認識。
教學重點: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教學難點:
彈力概念的理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彈性、塑性及彈性限度
1、演示一:
(1)拉橡皮筋,觀察其伸長,撤去拉力,觀察其恢復原狀。
(2)拉泡泡糖條,觀察其伸長,撤去拉力,觀察其不能恢復原狀。
(3)壓海綿,觀其變薄,撤去壓力,觀其復原。
(4)壓橡皮泥,觀其變薄,撤去壓力,觀其不能復原。
(5)壓鋼尺,觀其彎曲,撤去壓力,觀其復原。
(6)壓鐵絲,觀其彎曲,撤去壓力,觀其不能復原。
2、用示意圖再現以上六個演示實驗的現象。
3、學生分組討論,將以上六個現象分類。
4、各抒己見再導向統一,得出彈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較大,很大的力分別拉同一根彈簧,觀察其能否復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彈力
1、學生動手實驗:拉皮筋,壓彈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彈簧、尺子對手的力。
2、分析以上彈力的產生,得出彈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長時,對手施加的力叫彈力。
(2)彈簧在被壓縮時,對手施加的力叫彈力。
(3)鋼尺在被壓彎時,對手施加的力叫彈力。
將“皮筋、彈簧、鋼尺”抽象為物體;“被拉長、被壓縮、被壓彎”抽象為發生彈性形變;“手”抽象為使前者發生形變的物體。之后順勢得出彈力的概念。
3、板書彈力的概念,強調出彈力產生的條件。
4、鞏固記憶彈力的概念。
先介紹記憶的方法,而后讓學生敘述,教師做示意動作。
三、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構造
1、自制測力計
引領學生一起“無意”制作,而后再“意外”發現如此裝置能測量力的大小,最后模仿溫度計、電流計的命名方法將如此裝置命名為彈簧測力計,板書出標題:二、彈簧測力計。
2、觀察儀器廠家生產的實驗室所用的彈簧測力計:
觀察視頻資料:測力計的構造與原理。
3、歸納測力計的構造原理:
先師生共同歸納后教師板書。
4、觀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測力計:
觀察視頻資料:各種測力計。而后總結其共性:都是利用彈簧的形變與外力的關系,
把力的大小轉化為長度或角度。最后再回想溫度計、電流計、電壓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測量工具的共性:將抽象的大小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大小。
四、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1、分組實驗:測量頭發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學生各自說出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涉及到“0”刻度線時放視頻資料:0點的校正。
3、歸納板書: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線
正看刻度板
4、拓展:引領學生回想刻度尺、溫度計、電流計的使用要領,從中發現基本測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領。
5、練習讀數:條形刻度板測力計讀數、扇形刻度板測力計讀數。
五、小結與作業: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學到的兩塊知識,從而點出本節課的標題:13.1彈力、彈簧測力計,而后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示此標題。最后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13.1彈力與彈簧測力計
一、彈力:
物體在發生彈性形變時對使它發生形變的物體施加的力叫做彈力。
產生條件
二、彈簧測力計:
1、原理: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力越大,伸長得越多。
2、構造:
彈簧、指針、刻度板。
3、使用:
看清量程、看清0刻線、看清分度值、正看刻度板。
【八年級物理下冊《彈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彈力》的教學反思范文12-25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計劃范文03-22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學計劃(15篇)01-23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口技》教學設計12-06
《春酒》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2-06
《春酒》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2-06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范文12-28
八年級下冊《喂——出來》教學設計12-17
《活板》教學設計(蘇教版八年級下冊)12-06
《馬說》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