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心得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心得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1
近些天,我翻閱了孫瑞雪的書《愛和自由》,讓我明白了,愛孩子就要給他充分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chǔ)上的。
《愛和自由》的一個最具有顛覆性教育觀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論,所謂的“精神坯胎”是說,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一瞬間,內(nèi)在就有了一樣?xùn)|西,這樣?xùn)|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dǎo)兒童的發(fā)展,指導(dǎo)兒童該去抓什么,摸什么。這種觀點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yù)定好的這種精神發(fā)展模式發(fā)展。基于這種觀點,兒童的成長不需要大人灌輸什么新內(nèi)容,而只需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成長的環(huán)境和條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就不難看出,環(huán)境對兒童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歲前,兒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語言,在這個過程無需大人為孩子專設(shè)課程,兒童便能在周圍充斥的語言聲音中自行掌握語言,可見,兒童是自我發(fā)展的。而這種自我發(fā)展基于感覺之上,從感覺中發(fā)展并由感覺伴隨著。我很贊賞這本書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這個與中國大陸“知識至上”的教育觀念似乎完全相悖,“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灌輸知識,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現(xiàn)狀,殊不知這種完全違背兒童內(nèi)在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觀念,正在吞噬著孩子的心智。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chǔ)上,也是說,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范疇時,我們應(yīng)該是有權(quán)利說“不”的,但這個“不”要怎么說,以什么方式去引導(dǎo),去告訴孩子呢。在蒙錯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通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通過感知而發(fā)現(xiàn)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強調(diào)孩子自我教育,家長和老師只是觀察者,引導(dǎo)者,能夠讓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紀律和約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規(guī)則。這個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網(wǎng)上現(xiàn)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熱,家長們熱衷于送孩子們上數(shù)學(xué)班,音樂班,大大小小的教學(xué)機構(gòu)都高懸蒙氏的金字招牌。轉(zhuǎn)也趕過潮流去上過幾期早教課,當時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當然現(xiàn)在也不是很了解。對當時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繚亂的教具。我覺的現(xiàn)在中國的早教機構(gòu)已經(jīng)把蒙氏教育當成是萬能的,已經(jīng)有些脫離了愛和自由的原則。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征得他們的同意了嗎,當他們不愿意的時候我們遵從他們的意愿了嗎?我想答案是沒有。我們應(yīng)該坐下來好好反省,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還是為了讓孩子學(xué)習更多的語言能力,數(shù)學(xué)能力,繪畫能力。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2
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愛和自由》,讓我感觸頗多。這本書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關(guān)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在這里,希望推薦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啟迪。
《愛和自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她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早已過時。
我們都曾經(jīng)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后,現(xiàn)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著他們,學(xué)校學(xué)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應(yīng)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yīng)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來自于實踐。她說,兒童的智力來自于感覺,他們的感覺經(jīng)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chuàng)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chuàng)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xiàn)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jīng)歷作斗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xué)習各種知識,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lǐng)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著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yǎng)他,我心里愛他。是的,不頂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xùn)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著別人的面訓(xùn)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里來人時,你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為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tài)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jù)這種愛在未來去創(chuàng)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著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fā)上低聲交談,花叢里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wǎng)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里高談闊論這一切并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托在兒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于內(nèi)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xué)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于獎懲,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強大的內(nèi)驅(qū)力促使他們學(xué)而有成。作為成人,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nèi)在的動機不受干擾和破壞。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于兩種,剝奪他的兩樣?xùn)|西,一個是內(nèi)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自尊。我們暫且把內(nèi)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問題過于復(fù)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們成人訓(xùn)斥孩子,或者說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地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于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說:看看,我早給你說過,你怎么這么笨等等。但大多數(shù)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xué)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復(fù)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并順利做完為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復(fù),他會專注地反復(fù)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tài)度使兒童有挫敗感。
學(xué)會觀察、學(xué)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3
愛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他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
對于愛和自由這個話題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話要說,可是這個話題太大太大又讓我不知從何說起,不是一一媽的督促,還不知道這個作業(yè)什么時候能交呢。
愛,是什么?無數(shù)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對于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lǐng)域又是不同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xué)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自己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guī)則和束縛,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wù)勎覍@本書里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里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很多觀念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xiàn)的夢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背負著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應(yīng)該都有所收獲,能更寬容面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fā)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fā)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xué)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xué)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為人父母,應(yīng)該清楚知道對于孩子來說什么東西是對于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后面都有著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jīng)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yè)的人!,玫lin凱的媽媽,從小就一直告訴她寶貝,你一定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直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一定會是美好的,他會學(xué)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jīng)歷,把困難當成挑戰(zhàn),把挫折看做是磨煉,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xué)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于我們的態(tài)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于我們的技能,今天很多學(xué)校,從幼兒園到大學(xué)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nèi)绾巫龅谋绕匠H烁茫?0%的教育在于事實與數(shù)字僅有10%在于感覺與態(tài)度,花90%的時間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guān)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為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zhàn),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yōu)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起來,而不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4
每每讀完《愛和自由》的各個章節(jié),內(nèi)心都激蕩著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隨著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于,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fā)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wù)屬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觀察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外在表現(xiàn),在于能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并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fā)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提供條件和幫助”。可是這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沖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huán)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fā)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fā)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說,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仿佛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著我們,喚醒著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diào)說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dǎo),而是自動自發(fā)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復(fù)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zhuǎn)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qū)使下,才能學(xué)到更多的知識。
“愛和自由”仿佛是一個靈魂向?qū)В灤┯谡麄蒙氏教育體系。身為一名新老師,務(wù)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向?qū)硪笞约海怪c自己的靈魂相融。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5
沒有讀《愛和自由》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有聽過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這個詞時更是一頭霧水,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雖然此刻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繼續(xù)學(xué)習的欲望。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個母親不愛自我的孩子的,而又有幾個母親真正懂得愛孩子的?
作者這樣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是我們成長的結(jié)果,那可能是不愛。”我十分同意作者的這個觀點,而愛是什么?書中是這樣寫的: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處,不輕易發(fā)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雖然讀完了這本書,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還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興趣的就是作者所舉出的例子,因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從沒想過這些現(xiàn)象意味著什么?不記得在哪里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不要以大人的觀點去告訴孩子,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讓孩子在過程中自我去確定事物的真?zhèn)螌﹀e。思索自我的行為,每日從我們口中吐出多少個“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chǔ)上,也是說,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范疇時,我們應(yīng)當是有權(quán)利說“不”的,但這個“不”要怎樣說,以什么方式去引導(dǎo),去告訴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經(jīng)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經(jīng)過感知而發(fā)現(xiàn)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讀完這本書,不得不承認,在教育這方面,我了解的還遠遠不夠,但任何一種教育理念都不能讓它走向一種極端,這本書里觸動我心靈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明白自我的不足,就要確定自我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學(xué)生活中,我會加強理論知識的學(xué)習,使之成為自我教學(xué)工作的強力支撐,加油!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6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發(fā)達的國家里早已有了水族箱。一只剛剛從蝌蚪轉(zhuǎn)化為青蛙的青蛙被人抓入了一個家庭水族箱。在這個水族箱里還生活著一只龍蝦、一條小泥鰍、兩條小鯽魚和三只小螺絲。小青蛙問小螺絲:“你們是什么時候來到這兒的?”“嘿,哥兒們,別去打擾他們,不然,他們會爬到你身上來的,我有這種經(jīng)歷——很難受!”龍蝦插話了。“那么謝謝!”青蛙聳聳肩,繼續(xù)問:“那龍蝦先生,您知道怎么樣才能逃出去嗎?”“哦,不!難道你不喜歡這種衣食無憂,安逸舒適的生活嗎?”龍蝦尖叫起來。“我喜歡光明和自由!”
青蛙輕輕地嘆了口氣。終于,青蛙找到了出逃的路口——排水管道。小泥鰍、小鯽魚、小螺絲都跟著青蛙逃走了,只有那只龍蝦還待在水族箱中。上帝賜給小動物們希望,排水管道的出口是一條大河!他們這一次的出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找到了光明和自由!龍蝦最終被主人吃了。臨終時,他想:“要是我跟著青蛙出去,那該多好呀!原來不管人還是動物,都要想想將來,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啊。”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7
今年是我走進“愛和自由”教育的第三年。三年后重讀《愛和自由》這本書,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三年前的我,剛從大學(xué)出來參加工作,那時候,對于“教育”兩個字包含的含義,沒有太多的認識和感受,最多也就是:“我要當一個孩子們都喜歡的老師,堅決不打不罵。”對于各種教育理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淺顯的字面意思上。但是當我第一次讀完這本書后,我的感受是:“這樣的教育狀態(tài)簡直太美好了,我一定要成為這樣的老師。”于是帶著滿腔熱情與憧憬,化理念為實踐。但是在剛開始的階段,在實施“愛和自由”理念的道路上,當面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束手無策時,總會有一種無力感。當時的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愛和自由”教育理念實踐的困難。
但是我們一邊摸索、一邊學(xué)習、一邊前進,我們不停地重讀《愛和自由》,重復(fù)地開展讀書分享會,一遍又一遍地分享、討論,每讀一次,都對《愛和自由》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受。書里說,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愛表現(xiàn)在:洞察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心理,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協(xié)助孩子成長,給予孩子能量,允許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長、發(fā)展,而不是服務(wù)于成人的目的。當我們想通了這一點,也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焦慮了。愛孩子是需要學(xué)習的,學(xué)習用正確的、科學(xué)的意識取代過去從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潛意識,然后再把正確的意識變成潛意識。書里也說到“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或許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如果說從第一次讀《愛和自由》這本書到現(xiàn)在,我得到了什么,我想應(yīng)該是一種“力量”。一種內(nèi)心更加從容的力量,以及心態(tài)上的轉(zhuǎn)變。我們改變了以前那種傳統(tǒng)的固有的語言模式,學(xué)會真正地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我們學(xué)會了自我覺察,學(xué)會了真正的理解與傾聽,對自我的接納度提高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8
我們知道兒童喜歡重復(fù)做一件事。反復(fù)聽一個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煩。他從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細為兒童選書,要讓他吸收好東西。
兒童的感覺、思維、智力、思想的最初發(fā)展需要的時間比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復(fù)。蒙特梭利說:“如果反復(fù)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反復(fù)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她又說:“指導(dǎo)教師必須引導(dǎo)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從具體到抽象,到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有過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觸過孩子的人也知道,兒童喜歡重復(fù)進行一件事。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給孩子講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復(fù)讓成人生厭。但是兒童不這樣,兒童是今天聽這個故事,明天也聽,后天也聽,十天半個月他老聽這個故事,不讓換新的。兒童從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景,然后是準確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為兒童選書,最好你先讀一讀。因為很多書邏輯上有錯。如果你沒有自信心,最好選名著,或是名家譯的,名家配畫的,好出版社出的,這樣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覺訓(xùn)練也經(jīng)常是這樣。如果他今天摸這個瓶子,他會不斷地反復(fù)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訴他:“這個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腦內(nèi)的感覺配上對。當你把瓶子拿起來讓孩子觸摸的時候,他感覺到的就是一個具體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們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紙上,再讓兒童看,它就是一個半具體半抽象的東西,甚至是純抽象的。如果這個時候用文字告訴孩子“瓶子”,這時候它已經(jīng)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兒童對世界的認識必是從感覺開始,當他不斷觸摸、感知后,他會對他所感知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后產(chǎn)生一個概念。這個過程和機會要把握好。教育兒童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從具體出發(fā),從事實出發(fā),從生活出發(fā),盡量避免想像,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則。這個原則使現(xiàn)實充滿了意義,使概念生成過程是完整的,從而使概念密切結(jié)合于現(xiàn)實,這個原則使兒童發(fā)展起駕馭現(xiàn)實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個概念,兒童就會使這個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比如說兒童今天經(jīng)驗了“瓶子”,又經(jīng)驗了“圓”,有了這兩個概念,兒童就會把這兩者之間聯(lián)系起來,這種聯(lián)系不用人教。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兒童剛剛開始說“媽媽,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長串一長串句子說出來。這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這些概念連接起來,由他自己來組織,不依靠成人。
老師的任務(wù)之一,就是引導(dǎo)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有時當我說“給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說:“那照你這么說,農(nóng)村的孩子應(yīng)該發(fā)展得很好,因為沒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灘野地里玩!”這里的問題在于語詞表達的學(xué)習和正確概念的建立。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幼兒院來了一個孩子,他在農(nóng)村長到四歲。他見了牛說“肉肉”,見了雞說“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這個東西叫牛,他叫牛“肉肉”。我當時感到很驚訝,就跟老師說:“他在農(nóng)村,他本來應(yīng)該知道這些概念的。”實際不是這樣,因為他在農(nóng)村接觸過這些東西,也有感覺,但沒有人給他概念正確表達的語詞,他的精神從未得到過提升和發(fā)展。那么這個人的心智就不會發(fā)得很好。
在教學(xué)的過程中還需要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說的:“應(yīng)該用一種方法來隔離孩子的內(nèi)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覺上。”比如一個老師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訴孩子“這是紅色”,那么這個老師就沒有做到“用一種方法把孩子的內(nèi)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個事物上”。因為她同時給孩子指示了很多東西:衣服、顏色、穿衣服的這個人……
如果你用色板給孩子解釋顏色就不同了,那是一個隔離出來的實物。兒童看色板的時候,他的視覺能排除任何其他顏色的干擾、刺激和引誘,而單獨感覺這一個色,并建立一個概念。你問:“這是什么顏色?紫色,它的準確名字叫紫色。”如果你是用色板給孩子這樣說紫色,孩子可能就會對你說:“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們幼兒院開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還有我們那個教具也是紫色的……”這個過程顯然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的過程。兒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這一概念一旦建立,兒童就會把這個顏色使用在任何一個物品上。如果你用花教的話,兒童會認為花是紅色,紅色是個花。
蒙特梭利給教師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點要求是:教師教學(xué)時說的話必須要簡單,只引起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或抽象概念之間的聯(lián)想。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之間的概念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我拿出這個三角形的時候,我會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不再說別的。
與此同時重要的是,如果要讓兒童概念掌握得準確、快捷和徹底,你還必須準備兩三件供兒童對比抽象的東西,比如色板,你要在兩三個不同色板中指示顏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狀中對比,比如在圓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話,兒童會把語詞暫時存在記憶中,等待抽象的機會。這個過程可能很長。
兒童可以通過名稱建構(gòu)他的意識活動。比如,兒童對球體的認識可能來自于皮球,也可能來自于球體(教具的一種),也可能來自于圓月等,當成人說到球體或圓時,兒童可以通過記憶,在思想中把名稱和物體聯(lián)系起來。這是從普遍意義來講的。在具體的教學(xué)中,我們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個準確而具體的概念,當兒童不能指給我們這一物體,我們就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兒童還沒有將名稱和物體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能力。讓我們學(xué)著等待兒童的這種心智狀態(tài)的來臨吧。
蒙特梭利說:“如果孩子沒有犯什么錯誤,老師便可以喚起和這一物體概念相關(guān)的活動。”這個“錯誤”指的是,兒童是否準確、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前不久,我對六歲的兒子說:“你一生追求什么?”他說:“玩!”我說:“我指崇高的理想。”他問:“你說什么?”我說:“真、善、美怎樣!”他說:“打針的針嗎?”我心想:“我不能說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說:“真實的真!”他哈哈大笑說:“你為什么不說真理的真呢!”“真實”、“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發(fā)展。也就是兒童完全掌握了這個東西的時候,你才能加入另一個內(nèi)容。
當我們給孩子講生物鏈時,我們講到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腐爛之后的動物如何滋養(yǎng)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會馬上說:“噢,這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大孩子會說循環(huán)。甚至一個小孩子,他不斷用手比劃著,想表達什么,畫了一圈又回到起點。這時我們只說“循環(huán)”。把這一詞匯同他的大腦的概念配上對就足夠了。
蒙特梭利說:“關(guān)于將孩子所學(xué)的概念一般化的問題,即把這些概念應(yīng)用于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中,我并不主張在一定時間,甚至在幾個月內(nèi)上這樣的課。”兒童如果將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對環(huán)境的自發(fā)的探索過程中一般化,這是一個內(nèi)在機制轉(zhuǎn)換的過程,也是兒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時間,有的兒童可以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長的時間。這是個認知的延遲問題,不僅兒童,成人也有。當你告訴兒童這些內(nèi)容的時候,可能兒童一年都不使用這個概念。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環(huán)境的時候,他可能突然就說出來了,并領(lǐng)悟了它全部的意義。有的孩子是當時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時候你以為孩子沒有掌握,其實他已經(jīng)接受了,只是他還沒有使用而已。
我兒子四歲時,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對色基本上認識了,但從不對我談起,似乎對色一無所知。前不久,我孩子突然開始對我說:“媽媽,你看,這個顏色是淺粉色的。這個顏色比這個淺色深一點,是深粉色的。”一天到晚總給我說,我也沒在意。說多了我才感覺到,邏輯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組是三元色,第二組是間色,第三組是從深到淺,有七塊深淺不同的色)他已經(jīng)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也就是說,他已經(jīng)將概念一般化了。
關(guān)于蒙特梭利教具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小故事。我們的色板大都是木頭做的,中間一塊板子,兩邊是白色的。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頭在感覺上不一樣,塑料的.很輕,你拿一下木頭和塑料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塊很漂亮的木頭,一塊像方磚一樣大小的木頭,你一定會撿起來。如果是一個塑料塊你很可能不去撿起來。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們做了成人,我們已經(jīng)不太能說清我們更原始的感覺了。但我認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質(zhì)可能跟自然的東西相通。兒童喜歡摸木頭的東西,確實,就我們感覺,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話,它有可能給孩子產(chǎn)生一種玩具的感覺,非常有可能。有的木頭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來是很有重量的。有時候孩子抱不不動,貼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來抱。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個感覺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劉老師拿了一塊木頭,像書那么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我兒子看見以后就要了來。結(jié)果那塊木頭在那一周就“吃香”得不得了。幼兒院的孩子一般不強制拿別人的東西,但那塊方木塊例外。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兒,一回頭方木塊準就不在了,立刻被另一個孩子拿走了。那個孩子一不留神,又被另一個孩子拿走了。晚上辛辛站在門口大哭,說:“我的木頭讓琪琪拿回家了。”我說:“什么木頭?媽媽再給你找一塊。”“不!就那塊木頭,就那塊木頭!”后來我問劉老師,他說:“是我們工廠的一塊木頭,我覺得特別好,摸著特別好,我就給辛辛了。”我對兒子說:“你不要著急,媽媽明天給你拿來。”
第二天,那個木塊又出現(xiàn)在幼兒院里,一個傳一個。后來我就問:“這個木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劉老師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說:“木頭很奇怪,尤其那種‘言林術(shù)’,拿在手里的感覺妙不可言。”至于這個“妙不可言”妙到什么地步我說不出來,但是我們的老師都有感覺,劉老師說他“極喜歡摸”。這就讓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說,一個小孩子摸葫蘆,上課摸,睡覺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別人把他那個葫蘆硬是給砸了。這當然就破壞了孩子對這個葫蘆的感覺能力。
這個木頭塊那段時間成為孩子們的黃金塊,它傳了很久,我兒子為它哭過好多次,一個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9
還沒看過蒙特梭利的原著,先讀了這本書。由于是在網(wǎng)上看的電子版,結(jié)果好多版本都是從十五章后就是簡短的書摘,沒有具體的內(nèi)容。好在后來在搖籃網(wǎng)里搜到了完整版。(其實看后面幾章,孫老師一直在強調(diào)蒙氏幼兒園有多好多好,雖然收費也是好貴好貴。俺只想說沒錢上蒙氏的孩子她娘,你們傷不起)
先說下幾點心得吧:
書中最強調(diào)的一個詞就是"精神胚胎",與傳統(tǒng)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歲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發(fā)展起來。而且這是一種自然的,健康的發(fā)展途徑。
所謂"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長需求,就像一顆種子,它總是會要求發(fā)芽,要求長大。孩子自身也有這種成長的渴望。
孩子依照著"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付之于行動的過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實體化","實體化"對孩子的心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兒童的智力就是從"實體化"中發(fā)展而來的。
但在現(xiàn)實中,兒童的這種自由常因各種原因被遏制了。比如,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再比如,父母總是從自己的一些固有觀念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事情,會因為自己的想當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選擇,也就是所謂的"上帝姿態(tài)"。
而這一切對兒童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掠奪。
為什么說要給兒童自由?因為很多時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兒童的做法,他就可能會給兒童這么做的自由。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誤解的時候,他就會阻止、會干涉。而兒童依照精神胚胎所進行的活動,一直都是自發(fā)而有意義的,它不應(yīng)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時候,相信孩子這么做總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就是正確的選擇。
給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養(yǎng),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統(tǒng)領(lǐng)者,而是一個監(jiān)護者,一個觀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導(dǎo)和幫助,愛撫和安慰的時候,他能適時地出現(xiàn)。
而這個適時,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需要不斷學(xué)習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10
是的,讀書只是一種提升自我的開始。
當我拿起孫瑞雪老師寫的《愛和自由》的時候,我覺得抓住和把握一個兒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或許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會覺得,我們真的要像孫瑞雪老師說的那樣,學(xué)會從一切如是里面將愛剝離出來,那樣的時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愛的禮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我聽過一堂孫瑞雪老師關(guān)于《愛和自由》的講座,那時候,對于一切還是很茫然,包括對于孫老師這個人都是一樣的,充滿好奇,可是,當見到她的時候,原來,她給人的感覺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大姐姐一樣,樸實,真誠,讓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溝通交流,突然讓我想起,她寫在書中的一首最愛的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如果兒童要創(chuàng)造自己,他就必須生活在愛和自由里,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和支持,這樣,他才擁有創(chuàng)造自己的機會,就像兒童成長在自由當中,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xùn)|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他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這就是心理學(xué)中常說的一句話,“你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為你自己”,你要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好多的家長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都覺得很慶幸,因為每一個人在育兒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這本書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學(xué)習的地方,對于每一個孩子的每一階段的成長期,敏感期的關(guān)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自己的內(nèi)心會得到一個豁然開朗的答案,這真的是一本適合教育者以及家長去讀有深度的好書。
書中說:以愛的感情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guī)則的內(nèi)化形式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nèi)在智慧,以平等的關(guān)系引導(dǎo)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確,幸福和快樂感一定要在童年經(jīng)歷,經(jīng)歷了,體驗了,感覺了,就會對幸福和快樂有了認識,將來就會成為這樣,這正是幸福成長的內(nèi)涵,幸福也是要成長的,所以之前所說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并不是我們以往認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識,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你的計劃不被任何人破壞。
可能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遇到過很多頭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來看看這本《愛和自由》,當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便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扇窗,發(fā)現(xiàn)兒童,亦發(fā)現(xiàn)自己。
我想,我們一生能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11
《愛和自由》最近開始看第四遍了。這個時候再讀這首泰戈爾的詩又有了新的感觸。
相見恨晚。記得剛遇見《愛和自由》的時候,一度有強烈的想法--要買上幾十本,送給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新爸新媽。也許,我們都會從中學(xué)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健康、愉悅地成長。
很仔細地讀。每讀一遍,總是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想想自己初為人母時的種種所作所為,就有想坐時光機回去揍自己一頓的沖動。沒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愛?母雞也會愛小雞。什么是自由?很多時候,我們自已的成長還停留在七八歲而渾不自知。以前也買過很多育兒書,感覺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細節(jié)的操作性;而《愛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質(zhì),深入淺出,讓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愛。書中,字里行間都是作者對孩子滿滿的愛,讀著讀著,內(nèi)心便柔軟起來;讀著讀著,眼前便清晰起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12
自由,是什么?每個人都在追求自由,“愛”和“自由”的定義是一樣,沒有明確的答案。
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lǐng)域又有不同。
簡單地說,在心理學(xué)上,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這本書里,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我們應(yīng)該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不要給孩子強加太多的規(guī)則和限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書中有一段是關(guān)于孫老師的兒子(辛辛)的。孫老師有一個朋友來她家玩。朋友想逗他,于是他要餅干吃,辛辛不吃。朋友假裝說:“你不給我,我就搶了哦!”然后做出搶的動作。辛辛一下子哭了起來。這時,朋友對孫老師說:“你的兒子還是蒙氏幼兒園的呢!這不行,這樣就哭了,我家兒子就不哭,因為他知道這是和他鬧著玩的。”孫小姐說:“我的孩子在蒙氏幼兒園沒有接觸過這個,所以他無法理解,蒙氏幼兒園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長做這樣的事情來引導(dǎo)他,這對他沒有好處。”
成年人給孩子的每一個動作和語言,孩子都在吸收,父母、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語言都應(yīng)該是積極的,因為孩子沒有能力區(qū)分真假事物的好壞,無論好壞他都會吸收。
我們的老師應(yīng)該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敏感時期都給予關(guān)注和指導(dǎo)。當孩子們“發(fā)展自己”時,我們應(yīng)該尊重他們的思維。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他們就會失去獨特的思維能力。
當一個人在樹林里散步的時候,他可以沉思很長時間,他可以想到浪漫的聯(lián)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鐘聲從遠處傳來,那么他會感到這種感覺加深了,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一個好的蒙特梭利老師,她的突出之處在于,當孩子在森林里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口鐘,可以加深這種美好的感覺。
當一個孩子在0歲到6歲之間形成了健全的品格時,內(nèi)善就成為了他的自然驅(qū)動,他一生都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在六歲之前很好地成長,他就更容易進入更高狀態(tài)的思想、情感和人類科學(xué)理論境界。如果我們被某些東西所限制,那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nèi)。
童年,尤其是從0歲到6歲,與成年人相比是人生的另一極。就像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一樣。7不是6的延續(xù)。事實上,在六歲之前所奠定的是一生的基礎(chǔ),而不是為某種文化,某種學(xué)校,或某種知識的轉(zhuǎn)變所做的準備。
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是聰明、自信和快樂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作文12-08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領(lǐng)會心得10-29
讀《愛和自由》有感01-20
《愛和自由》讀后感01-19
孤獨和自由_初二作文12-17
愛讀書征文12-30
愛情名言:愛的時候,讓他自由11-11
苦和愛作文02-24
我和自由有個約會_700字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