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文言文翻譯

時間:2024-01-28 16:54:01 文言文 我要投稿

(精華)高中文言文翻譯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高中文言文翻譯15篇

高中文言文翻譯1

  《歸去來兮辭(并序)》

  我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夠用來供給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沒有儲存的糧食,維持生活所需要的東西,(我也)沒有得到它的辦法。親戚朋友經常勸我出去做個小官,我自己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求官又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我的叔父因為(看到)我貧困艱苦(就加以推薦),于是就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在那時,戰亂還沒有平息,心里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距離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請命要了下來。(但)沒幾天,思念田園,就產生了歸鄉的念頭。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強做作所能夠改變的;饑凍雖然是切膚之痛,但違背自己本心(更會)使我受到雙重的痛苦。我曾經做過一些事情,(但)都是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強驅使自己;于是煩惱得憤懣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喪,于是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著這件事情來抒發自己心里的情意,寫了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2望見家鄉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著南窗寄托著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4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高中文言文翻譯2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高考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高中文言文翻譯3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樣算是善,這樣就有了不善。”(傅佩榮)這是說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對產生的。老子經常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問題,如“大道廢,有仁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有些現在看起來合理的,有得則不是很合理。很顯然,如果我們困在這樣的邏輯中,不管我們作何種辯說,似乎都是徒勞。這個時候就需要“超越”。類似的話題在生活場景中時常會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陳鼓應)在現代社會,我們當然不必標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這種舒張胸懷的態度還是值得學習的。有時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來像是很務實很真實地活著,實際上卻讓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彈性。失去了彈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續很久?

  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八章)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陳鼓應)“處眾人之所惡”千萬不能理解為做為大眾所厭惡的事情。這是用水來比喻,說明謙下不爭的道理。因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的,所以處眾人之所惡并不意味著被損害,反而預示著“擁有”的到來。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這段話的意思是,“車輪上的三十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陳鼓應)三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說明了“無”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無”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視掉。但如今也許人們對老子的這個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無”形來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個碗若沒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沒有碗的概念。因此我們再用“相需為用”來概括這四句話。

  5、“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第十五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傅佩榮)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跟這有相通的地方。當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著不能“清”。怎樣才能從混亂中找到頭緒,唯有鎮定沉著。言之易而為之難,需要靜下來。

  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第十六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致虛和守靜的工夫,做到極篤的境地。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陳鼓應)不管我們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我們總需要比較實際的措施。致虛和守靜是比較實際的建議,能做得來,但不是做做樣子就好的,只有你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別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第二十二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夸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長久。”(陳鼓應)老子對這一點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個地方用肯定的語氣又說了一遍,“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二十四章)很明顯這些警句都指向一個方向,怎樣面對自我的問題。什么時候可以被稱為果敢堅定?什么時候才叫剛愎自用?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踮起腳跟,無法站得久;跨步前進,無法走得遠。”(傅佩榮)一個人的才華展示就像用腳尖跳舞一樣。用這種方式固然可以創造出美麗的芭蕾舞來,可是也只是在跳舞的時候才用腳尖,日常行走還是要遵循自然。“企者不立”,意味著我們必須有堅實的基礎,哪怕是才華橫溢,也要修煉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實,從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時常可以立,關鍵的時候可以立。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圣人要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傅佩榮)很多人覺得《老子》書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讀時,一時卻未必有切理厭心的感覺。其實,只有讀完《老子》后,再返回來觀察社會和身邊的生活,我們才會真實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過分的意義,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適的聯系我們就會感覺很有道理。比如我們在生意或者事業很好的時候,我們想進一步發展,計劃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時勢是變動的,當下有利的條件不會持續幾年甚至一年。所以計劃的時候不僅是個展開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個控制收縮的過程。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第三十一章)這句話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處之。”(傅佩榮)這句話反映了老子反戰的思想,同時也揭示了一個道理。很多人贊同把社會看作是像戰場一樣,充滿了殘酷和陰謀。雖然這種看法無可非議,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樣的,屬于“不祥之器”。是要謹慎對待的。

  11、“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一種解釋是,“將要收斂的,必先擴張;將要削弱的,必先強盛;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舉;將要取去的,必先給與。這就是幾先的征兆。”(陳鼓應)另外一種解釋是,“將要收斂它,必須暫且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強化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抬舉它;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這叫做微妙的啟明。”(傅佩榮)他們之間的區別在于是否把老子的這句話看成是“權謀術”。前者以一種自然的心情靜觀事態的起落,后者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參與。也許這兩個之間的差別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積極的啟示……

  12、“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反而沒有棱角,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樂反而聽來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跡,道幽隱而沒有名稱。”(陳鼓應)這幾個詞最為人們所喜歡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種各樣,但有一種可能大概是因為他告訴我們有些事情在“數量”的層次上聚合是沒有意義的,從“小”超脫到“大”的境界總是要等到一定的時候才能悟到。相信這一點,我們可以坦然面對很多挫折。

  13、“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您愛不愛“名”?您好不好“財”?您對生命如何珍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名聲與身體,哪一個更親近?身體與錢財,哪一個更貴重?獲得與喪失,哪一個更有害?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儲存豐富必定招致慘重的損失。”你愛不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為它所累。

  14、“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第四十七章)

  “走出戶外愈遠,領悟道理愈少。”(傅佩榮)這種解釋似乎有點違反我們的常識,但若不拘泥于習慣的話,我們似乎感到其中也透著鮮活的氣息。一個人不斷地去追尋某個東西,越走越遠,越走越深入,越來越專業,但他的興趣和知識也就越來越集中,那么他所關注的范圍相對來說就比較狹窄了。若我們承認知識是無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該如何分配?或者問一聲,我們當前追求什么最合適?專業就是最好嗎?專業就能代表我們前進的方向嗎?

  15、“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第五十六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塞住出口,關上門徑;收斂銳氣,排除紛雜;調和光芒,混同塵垢。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榮)這句話老子也重復過,可見他很看重這種與世沉浮的生存姿態。我們說“與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義上的,實際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們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來罷了。其實,圣人也罷,俗人也罷,“和光同塵”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

  16、“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以清靜之道治國,以詭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攪擾人民來治理天下。”(陳鼓應)這不僅是治國的道理,也是作為為人處世的借鑒。遇到難題,我們可以用智慧,出“奇招”來解決,但正常的時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時候,事業也保持一種正常的常態,就像老子曾經說過的'“企者不立”一樣,歸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歸仁之時。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這幾句話沒有任何難以理解的字眼,說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經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他的學生李斯也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雖然學問的家數不盡相同,但同樣的重視程度正了表明這句話內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遠。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時,怎么能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傅佩榮)同樣這也是老子闡述治國之道的話。將大道理變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懼的,是人生存的底線,可以絕境中必須面對的。一旦天天面對這個絕境,便不復畏懼,死不再是人們的不可逾越的底線。也就是說,不要時時挑戰他人的底線,也不要輕視別人的底線,否則您的自大將使您自己毀滅。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第七十九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經過調解,一定還有余留的怨恨,這樣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傅佩榮)這是討論解決怨恨的辦法。一旦結上怨仇,其在雙方心理上的影響是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經過調解,只是將顯性的情感障礙變成隱性的罷了。怎樣才能徹底消除呢?這也許是與人生存相始終的一個話題。只要是人,心理上的所遺留的惡劣感覺便不會輕易的消除,或者說補救的代價是無法預測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本著寬和的心態,在交往開始的時候,就控制導致結怨的因素。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實在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實在。”(傅佩榮)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可能還相當普遍的,但未必盡然。“信而美”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高中文言文翻譯4

  《荊軻刺秦王》

  1秦國大將王翦打敗了趙國,俘虜了趙王,全部占領了趙國的領土,向北進軍侵占土地,直到燕國的南部邊界。

  2(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請教荊軻說:“秦國的軍隊早晚就要渡過易水,那么雖然想經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夠呢?”荊軻說:“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現在去卻沒有什么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如果真的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必然高興地接見我,那我就有機會報答太子了。”太子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非常困難才來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私仇,卻傷害長者的心,希望您再考慮一下別的辦法吧!”

  3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太刻毒了。父親、母親和宗族,全被殺戮或沒收為官奴了。現在聽說購買將軍的頭,賞格一千斤金、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辦?”樊將軍仰天長嘆,流著眼淚說:“我每次想到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個計策來!”荊軻說:“現在有一句話,既可解除燕國的禍患,又可報將軍的仇恨,怎么樣?”樊於期走上前說:“怎么辦?”荊軻說:“希望得到將軍的頭用來獻給秦王,秦王必然高興愿意接見我。(到那時)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將軍的仇報了,燕國被斯侮的恥辱也除掉了,將軍有沒有這個心意呢?”樊於期脫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進一步說:“這是我日夜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聽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頸自殺死了。

  4太子聽到這個消息,急速駕車趕去,伏在(樊將軍的)尸體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無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頭,裝在匣子里封好它。

  5于是太子預先尋求天下鋒利的匕首,得到了趙國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買下,讓工匠用藥水加工。于是打點行裝派荊軻上路。

  6燕國有個勇士叫秦武陽,十二歲時就殺過人,人們不敢對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陽做副手。7荊軻等待另一個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遠,還未到來,為此而留下等待他。8過了一陣還沒有出發,太子嫌荊軻動身晚了,懷疑他改變主意后悔了,就又請他,說:“時間已經快到了,荊卿難道不想去了嗎?請允許我先派秦武陽去!”荊軻生氣了,呵斥太子說:“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用的人。現在只提著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預測的強暴的秦國,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個朋友同他一起去。現在太子嫌動身晚了,我就辭別了。”于是出發了。

  9太子和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冠來給荊軻送行。到了易水邊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高漸離敲著筑,荊軻隨著拍節唱歌,發出了聲調悲涼的聲音,送行的人都流淚哭泣。(荊軻)又向前唱道:“風瀟瀟啊易水寒,壯士一去啊不再還!”筑聲又發出激憤的聲調,送行的人聽了,都怒目睜眼,頭發都豎了起來。于是荊軻就上車走了,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10到了秦國后,(荊軻)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優厚地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

  11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說道:“燕王真的懼怕大王的威勢,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國上下都做秦國的臣民,排在諸侯的行列里,象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稅賦,只要能夠守住祖先的宗廟,按時祭祀就行了。(燕王)害怕不敢自己來陳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頭,并獻上燕國督亢的地圖,用匣子封好,燕王親自拜送庭前,派使者來報告大王。一切聽憑大王的吩咐。”

  12秦王聽后,非常高興,于是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賓”大典的禮節,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13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的匣子,秦武陽捧著地圖匣子,按次序前進。走到殿前的臺階下,秦武陽臉色變得很恐懼,群臣感到很奇怪,荊軻回頭對秦武陽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蠻夷地區的粗陋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原諒他,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對荊軻說:“起來,取過武陽所拿的地圖!”

  14荊軻取過地圖奉送給秦王,展開地圖,地圖全展開時匕首就露了出來,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著匕著刺他。還沒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驚,自己掙著站起來,袖子斷了。(秦王)拔劍,劍太長,握住劍鞘。當時心里又怕又急,劍插得又緊,所以不能立即拔出來。

  15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群臣都驚呆了,事情突然發生沒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態。并且秦國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帶一點兵器;那些宮廷的侍衛拿著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沒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時候,來不及召喚殿下的侍衛,因此荊軻追逐秦王,而倉猝間驚慌失措,大家沒有東西來打荊軻,于是用手一齊同荊軻搏斗。

  16這時,隨從的醫官夏無且用他捧著的藥袋投擊荊軻。秦王正繞柱跑,倉猝間恐懼慌忙不知所措。兩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劍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劍來擊殺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傷殘倒地,就舉起他的匕首投擊秦王,沒有投中,投在柱上。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

  17荊軻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著柱子笑著,兩腳伸開象箕的樣子坐在地上。罵道:“事情所以沒有成功,因為想劫制你訂立盟約,一定要得到盟約來報答太子啊。”

  18(秦王的)待臣上前,殺死荊軻。(事后)秦王頭暈目眩了好長時間。

  《鴻門宴》

  1沛公(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有能跟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占領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他的)國相,(相所有的)珍珠寶器都歸為自己所有。”項羽(聽了)非常生氣地說:“明天用酒肉犒勞士兵,要(讓他們)打敗劉邦的軍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縣鴻門;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駐扎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愛好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這(表現)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過他那里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成為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云氣啊。(你)趕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2楚國的左君項伯這個人,是項羽的叔你,平時和留候張良友好。張良這時候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詳細把事情告訴(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劉邦),說:“不跟(我走)將會一被殺。”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我)逃跑離開是不講道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說:“怎樣應付這件事呢?”張良說:“誰替大王獻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說:“淺陋無知的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一會兒)說:“本來不如人家,將怎么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他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立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并)約定為親家,說:“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說:“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于是項伯又連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里,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么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3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里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的話,我怎么會這樣呢?”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你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的為人(心腸太軟),不忍下手。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順便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并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終于)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4于是張良到軍門外去見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樣?”張良說:“非常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噲說:“這太緊迫了!請讓我進去,和他們拼命。”樊噲就帶著劍拿著盾牌進入軍門。拿戟交叉著守衛軍門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盾牌一撞,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揭開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著項羽,頭發直堅起來,眼眶都要裂開了。項羽手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他是沛公的衛士樊噲。”項羽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立起,站著(一口氣)把酒渴了。項羽說:“賞給他一只豬腿。”(左右的人)就給了他一只半生的豬腿。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切著吃起來。項羽說:“壯士!能再喝嗎?”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辭!秦王有象虎狼一樣兇狠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懷王曾經和諸將領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一絲一毫都不敢占有動用,封閉了官室,退軍駐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出入和發生意外的事變。象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是滅亡的秦國的后續者啊!我自己認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樣的做法”。項羽無話可答,說:“坐吧。”樊噲使挨著張良坐下。

  5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順便招呼樊噲(一道)出去。劉邦已經出去,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召呼劉邦(回來)。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么辦呢?”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張良留下(向項羽)辭謝。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些什么(禮物)?”(劉邦)說:“我拿一對白玉璧,準備獻給項王,一對玉酒杯,要送給范增。正趕上他們發怒,不敢獻上去,你替我獻給吧。”張良說:“遵命。”在這個時候,項羽的軍隊駐扎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劉邦丟下隨從的車輸、人馬,離開這兒,獨自一人騎馬,同持劍拿盾徒步跑著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一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劉邦(行前)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請你估計我到了軍營,你再進去(見項王)。”

  6劉邦已經走了,(估計)抄小道(已經)回到軍中,張良進去辭謝,說:“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經醉了,不能(前來)告辭。謹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對,敬獻給大王;玉杯一對,敬獻給大將軍。”項羽說:“沛公在哪里?”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他脫身獨自離開(—鴻門),已經回到了軍中。”項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丟在地上,拔出劍砍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7劉邦回到軍營,立即殺掉曹無傷。

  《燭之武退秦師》

  1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這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3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4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的軍隊也撤離鄭國。

高中文言文翻譯5

  《逍遙游》

  1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憑借風力飛行,背負青天而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現在這樣飛到南方去。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么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么!

  2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么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于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嗎?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于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么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愿,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而宋榮子卻譏笑他們。世上的人們都贊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宋榮子他對于整個社會,從來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對于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至于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么呢!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

  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高中文言文翻譯6

  《勸學》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完美。格式。編輯

  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八只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高中文言文翻譯7

  1、李邕鑒真跡

  蕭誠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別書,二人俱在南中,蕭有所書,將謂稱意,以呈邕,邕輒不許。蕭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數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見者皆以為數百年書也。蕭詣邕云:”有右軍真跡,寶之已久,欲呈大匠。”李欣然愿見。蕭故遲四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論及,李故請見,曰:”許而不去,得非誑乎”蕭于是令家童歸見取,不得,驚曰:”前某客來見之,當被竊去。”李誠以為信矣。蕭良久曰:”吾置在某處,遂忘之。”遽令走出。既至,李尋繹久,不疑其詐,云是真物,平生未見。在坐者咸以為然。數日,蕭默候邕賓客云集,因謂李曰:”公常不許誠書,昨所呈數紙,幼時書,何故呼為真跡鑒將何在“邕愕然曰:”試更取之。”及見,略開視,置床上,曰:”子細看之,亦未能好。”《封氏聞見記》

  【譯文】

  蕭誠十分擅長書法,李邕也自己寫東西說自己擅長鑒別書法。兩個人都住在南中。蕭誠寫了副字認為不錯,就拿給李邕看,李邕覺得一般,蕭誠對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滿,就造了幾張假的古字畫,天天把玩,把字畫弄得很舊,看見的都說這是數百年前的字畫,蕭誠對李邕說:”我有王羲之的真跡,珍藏了很久,現在想拿給你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蕭誠故意拖延數天,不肯拿出來。后來兩人談及此事,李邕執意要求看看,說:”你答應了卻不讓我看,不是在騙我嗎?”蕭誠于是讓家仆回去取來,家仆沒拿到,驚呼:”前幾天有客人來,見過,估計被他偷了。”李邕信以為真,蕭誠過了很久說:”我放在某個地方,后來忘了。”就讓李邕跟著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觀摩了很久,沒懷疑是假貨,說:”這樣的真跡我這輩子都沒見過。”在座的都認為這就是真跡。又過了幾天,等到李邕的客人們都聚會,于是蕭誠對李邕說:”你從來都看不起我的書法,前幾天給你看了幾張我小時候寫的字,你怎么就認為它是王羲之的真跡,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驚說:”你再拿來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幾下,扔在床上說:”現在仔細看看,還是不怎么樣。”

  2、范仲淹以工代賑

  皇佑二年,吳中大饑,殍殣枕路,是時范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饑歳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于是諸寺工作鼎興。又新敖倉吏舍,日役千夫。監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文正乃自條敘所以宴游及興造,皆欲以發有馀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荒政之施,莫此為大。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饑發司農之粟,募民興利,近歲遂著為令。既已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一·官政一

  【譯文】

  宋朝仁宗在政期間,吳州一帶鬧大饑荒,當時范仲淹正在浙西當職,他下令散發米糧以賑濟災民。并鼓勵百姓儲備糧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備。吳州的百姓喜歡賽舟,并且信仰佛教。于是范促淹鼓勵這兒的百姓舉行劃船比賽,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飲。從春季至夏季,當地的百姓幾乎每天都扶老攜幼在湖邊爭看賽舟。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方丈住持,對他們說:”鬧饑荒的年份也是工錢最是低的時候,正是寺院大興土木建院修造的大好時機。”于是各寺廟住持開始招募工人大肆興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興建了朝廷的谷倉及官府衙役的宿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達一千人。監察的官員認為范仲淹此舉是不體恤荒年朝廷的財政困難,竟然鼓勵百姓劃船競賽和寺院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所以上奏朝廷,奏請治范仲淹的罪。范仲淹上奏說:”我之所以要鼓勵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和官府大興土木,用意是借有錢的百姓,來救濟貧苦無依的窮民,使他們靠出賣勞力來過生活,能夠依賴官府和民間所提供的工作機會生活,不致于背井離鄉,餓死荒野。”這年全國的大饑荒,只有杭州一帶的百姓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

  3、貪官不如盜賊

  雷于粵為最遠郡。崇禎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盜。知其守也,殺之,并殲其從者,獨留其妻女。以眾中一最黠者為偽守,持牒往,而群詭為仆,人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狀,雷人相慶得賢太守。其寮屬暨監司使,咸誦重之。未幾,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隸毋得納金陵人只履,否者,雖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嚴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無敢舍者。問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詰朝守出,子道視,非父也。訊其籍里名姓,則皆父。子悟曰:”噫!是盜矣!”然不敢暴語,密以白監司使。監司曰:”止!吾旦日飯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環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謁,監司飲之酒,出其子質,不辨也。守窘,擬起為變,而伏甲發,就坐?之。其卒之環守者,亦破署入。賊數十人卒起格斗,胥逸去,僅獲其七。獄具如律,械送金陵殺之。于是雷人之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盜云。

  東陵生聞而嘆日:”異哉!盜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盜也,而其行鮮不盜也,則無寧以盜守矣!其賊守,盜也,其守而賢,即猶逾他守也。”或曰:”彼非賢也,將間而括其藏與其郡人之資以逸。”曰:”有之。今之守亦孰有不括其郡之藏若貲而逸者哉!”愚山子曰:”甚哉,東陵生言也!推其意足以砥守。”

  【譯文】雷(地名)是廣東的偏遠的郡縣。崇禎年初,一個金陵人以部曹的官職出任雷的太守,他坐的船在江河中遇到了盜賊,盜賊知道他是太守,就殺了他,并殺了他的隨從,只留下了他的妻子女兒。盜賊們以他們中最狡猾的一個當假太守,拿了真太守的牒文,而其他的盜賊扮作他的仆人,外人都看不出來。他們到了雷超過一個月了,為官甚是清廉,治理狀況很好,雷的百姓互相慶祝自己的了一個好的太守,他的屬下監監司使都稱頌他。沒過多久,太守出示了禁令禁止游客來,而且不能收受百姓的哪怕一只鞋,違犯者就算來了也要要坐牢。因此雷人更加信服這位新太守能像這樣嚴格執法。沒多久,真太守的兒子來了,到了雷,沒人敢給他東西。他問了周圍的人,知道了這個禁令,感到很奇怪。等到太守出來,他在路上仔細看了那太守,發現并不是他的父親,咨詢了太守的籍貫和姓名,都是他父親的。他的兒子知道了,說:”啊,這是盜賊啊!”然而不敢將此暴露出來,秘密的跟監司使說了這事。監司使說:”好,我明天請太守吃飯,然后你來。”于是叫兵吏嚴守,,叫士兵圍住了太守的住處,并且在酒觀埋伏了兵甲。第二天,太守來了,監司使和他喝酒,使真太守的兒子出來對質,他無法辯解。太守很窘困,想要發起變亂,而埋伏的兵甲出來,在他的座位上抓住了他。那些包圍守衛的士兵,也沖進來。數十個賊人馬上起來與之格斗,很多都逃跑了,只抓住了七個。將他們押到監獄,并都送到金陵殺了。因此雷人才知道以前的太守不是真正的太守,是強盜。東陵生聽說了后嘆到:”奇怪啊!盜賊竟能像這樣當好太守?如今天下真正的太守不是盜賊,而他們的行徑很少有不像盜賊的。這個賊人作的太守,是個強盜,但當太守時十分賢明,這個都超過了其他的太守啊!”有的人說:”他不是賢明的人,因為他搜刮了他的寶藏以及他的百姓的錢財逃跑了。”有的人說:”他是賢明的人。如今的太守哪里有不搜刮百姓錢財而逃跑的呢?”愚山子說:”東陵生所言既是!他的治理心意足可以比得上其他太守。”

  4、宰臣善辯

  文公(晉文公)之時,宰臣上灸而發繞之。文公召宰人而譙”讀音qiao四聲,責問)之曰:”女”通‘汝’)欲寡人之哽邪?奚為以發繞灸?”宰人頓首再拜請曰:”臣有死罪三:援礪”讀音li四聲,磨刀石)砥”讀音di三聲,磨)刀,利猶干將”讀音gan、jiang一聲,古代善鑄寶劍的人。這里指利劍)也,切肉斷而發不斷,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貫臠”讀音luan,二聲,肉塊)而不見發,臣之罪二也;奉熾爐,炭火盡赤紅,灸熟而發不燒,臣之三罪也。堂下得無微”隱匿,暗中)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誅之。

  【譯文】

  晉文公的時候,炊事官上的烤肉上有毛發纏繞在上面。文公叫炊事官來訓斥道:”你想讓寡人噎著嗎?為什么在烤肉上繞著毛發?”管家不斷磕頭下拜請罪道:”我有三條致死的罪:拿磨刀石磨刀,磨得比干將”的劍)還鋒利,切斷肉而毛不斷,這是我的第一條罪;拿木棍穿肉塊卻看不見毛發,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用熾烈的爐子,炭火都是通紅的,肉烤熟了但是毛發卻不會被燒掉,這是我的第三條罪。這堂屋下是不是暗藏著嫉恨我的人吧?”文公說:”對啊!”于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責問,真的”找到了),并且誅殺了他。

  5、嚴母教子

  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數句;苦兒幼不能執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先外祖家素不潤,歷年饑大兇,益窘乏。時銓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繡組織,凡所為女工,令小奴攜于市,人輒爭購之;以是銓及小奴無襤褸狀。

  記母教銓時,組繡紡績之具,畢置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旋復持兒而泣日:”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復令讀;雞鳴,臥焉。諸姨嘗謂母曰:”妹一兒也,何苦乃爾!”對曰:”子眾,可矣;兒一,不肖,妹何托焉!”

  【譯文】

  我四歲的時候,母親每天教我《四書》幾句。為了我太小,不會拿筆,她就削竹枝成為細絲把它折斷,彎成一撇一捺一點一畫,拼成一個字,把我抱上膝蓋教我認字。一個字認識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個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絲拼成前一天認識的字,直到沒有錯誤才停止。到我六歲時,母親才叫我拿筆學寫字。我外祖父家素來不富裕,經歷了幾年的災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時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親親手做的。母親精于紡織刺繡,她所做的繡件、織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帶到市場上去賣,人們總是搶著要買。所以我和年幼仆役從來衣冠整潔,不破不爛。回憶我母親教我的時候,刺繡和紡織的工具,全放在旁邊,她膝上放著書,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著書讀。母親一邊手里操作,一邊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讀書聲,夾著吱吱啞啞的織布聲,交錯在一起。我不起勁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幾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說:”兒啊,你這時候不肯學習,叫我怎么去見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親坐在床上,拉起被子蓋住雙腳,解開自己衣服用胸口的體溫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讀;我讀得倦了,就在母親懷里睡著了。過了一會,母親搖我,說:”可以醒了!”我張開眼,看見母親臉上淚流滿面,我也哭起來。歇一下,再叫我讀;直到頭遍雞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幾位姨媽曾經對我母親說:”妹妹啊,你就這一個兒子,何苦要這樣!”她回答說:”兒子多倒好辦了,只有一個兒子,將來不長進,我靠誰呢!”

  6、阿留傳

  阿留者,太倉周元素家僮也。性癡呆無狀,而元素終蓄之。嘗試執灑掃,終朝運帚,不能潔一廬。主人怒之,則帚擲地,曰:”汝善是,何煩我為?”元素或他出,使之應門;賓客雖稔熟者,不能舉其名。問之,則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龍鐘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記,則闔門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數物,客至出陳之。留伺客退,竊叩之曰:”非銅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滌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斷木之歧生者為之;持斧、鋸,歷園中竟日。及其歸,出二指狀曰:”木枝皆上生,無下向者。”家人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數株,元素恐為鄰兒所撼,使留守焉。留將入飯,則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類此。

  元素工楷書,尤善繪事。一日,和粉墨,戲語曰:”汝能是乎?”曰:”何難乎是?”遂使為之,濃淡參亭,一若素能,屢試之,亦無不如意者。元素由是專任之,終其身不棄焉。

  傳者曰:樗櫟不材,蘄者不棄;沙石至惡,玉人賴焉;蓋天地間無棄物也。矧靈于物者,獨無可取乎?阿留癡呆無狀,固棄材耳,而卒以一長見試,實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靜退之士,每不為造命者所知;遲鈍疏闊者,又不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當其材,則廢棄隨之。于戲!今之士胡不幸,而獨留之幸哉!

  【譯文】阿留,是太倉人周元素的家僮。生來癡呆無比,但周元素一直收養著他。主人曾讓他負責打掃,”他)整個早晨揮舞掃帚,沒能掃干凈一間屋。主人沖他發怒,”他)就將掃帚摔在地上,說:”你會做這事,為什么要麻煩我呢?”周元素有時到別的地方去,讓他照看門戶;來的賓客即使是熟悉的,”他)也不能說出名字來。問他,他就說:”又矮又胖的,瘦長有胡子的,長得很好看有,老態龍鐘拄著拐杖的。”后來的想想都記不住,就干脆關起門拒不接待。”周元素)家里收藏有古尊古彝古鼎古敦等多件古董,客人來了就拿出來陳列一番。阿留等客人走了,偷偷敲一敲,說:”這不是銅吧?為什么這樣深黑?”跑去拿來沙石,就著水又洗又磨起來。矮榻缺了一只腳,”周元素)要阿留砍一根樹的分枝做個榻腳;”阿留)拿著斧頭鋸子,在園子里走了一整天,等他回來了,”只見他)伸比二根手指比劃著說:”樹枝都向上生長,沒有朝向下邊的。”家人因此哄堂大笑。房子前新栽了了幾株柳樹,周元素擔心鄰居家的小孩搖動它,就讓阿留守護著。阿留要進屋吃飯,就將柳樹拔出來收藏了。阿留可笑的事情,大概諸如此類。

  周元素工于楷書,尤其擅長繪畫。有一天,”他)和好顏料,開玩笑似地對阿留說:”你能干這個嗎?”阿留說:”對于這事,有什么難的呢?”于是”周元素)就讓他畫起來,”只見他)色彩的濃淡,調和得參互均勻,完全像是素來就會。多次讓他調色,也沒有不如意的。周元素從此專門要他調色,終身用他,沒有廢棄。

  作傳者說:樗櫟不成木材,但找木材的人并不嫌棄;沙石非常難看,但雕刻匠們需要它;大概天地間沒有可以完全拋棄的東西。況且比其他生物靈巧的人,偏偏就沒有可取之處嗎?阿留癡呆無比,本來不過是可棄之材罷了:最終卻因為一技之長被任用,實則是”因為)周元素能夠容人。如今天下那些正直清靜的人才,常常不被當權者所了解:不聰明而又迂闊的人,又不被他們所喜歡。能夠了解并且喜歡的人,使用他們時又不能適合他們的才能,接著就棄用他們。唉!如今的人才為什么不幸,而只有阿留幸運呢?

  7、東坡日課

  朱司農載上嘗分教黃岡。時東坡謫居黃,未識司農公。客有誦公之詩云:”官閑無一事,蝴蝶飛上階。”東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對,東坡稱賞再三,以為深得幽雅之趣。

  異日,公往見,遂為知己。自此,時獲登門。偶一日謁至,典謁已道名,而東坡移時不出:欲留,則伺候頗倦;欲去,則業已通名。如是者久之,東坡始出,愧謝久候之意。且云:”適了些日課,失于探知。”坐定,他語畢,公請曰:”適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對云:”鈔《漢書》。”公曰:”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鈔也?”東坡曰:”不然。某讀《漢書》至此凡三經手鈔矣。初則一段事鈔三字為題;次則兩次;今則一字。”公離席。復請曰:”不知先生所鈔之書肯幸教否?”東坡乃命老兵就書幾上取一冊至。公視之,皆不解其意。東坡云:”足下試舉題一字。”公如其言,東坡應聲輒誦數百言,無一字差缺。幾數挑,皆然。公降嘆良久,曰:”先生真謫仙才也!”他日,以語其子新仲曰:”東坡尚如此,中人之性豈可不勤讀書邪?”

  【譯文】司農”管錢糧的官)朱載上曾經分教于黃岡縣。當時蘇東坡被貶謫居住在黃州,不認識朱司農。有位客人吟誦朱司農的詩說:”官閑無一事,蝴蝶飛上階。”蘇東坡驚愕地說:”什么人作的詩?”客人回答是朱司農所作,蘇東坡再三稱贊,認為很有幽雅的情趣。

  有一天,朱司農去拜見蘇東坡,他們于是成為知己。從此,朱司農經常登門拜訪。偶然有一天來拜見,負責接待的人已通報了姓名,但是蘇東坡好長時間不出來:他想留下來,則等候得很疲倦了;想離開,又已經通報過姓名。像這樣過了很長時間,蘇東坡才出來,表達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說:”剛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課,沒能及時來接待你。”兩人安坐定落,別的話說完后,朱司農請教說:”剛才來時,先生所說‘日課’是指什么?”蘇東坡對答道:”抄《漢書》。”朱司農說:”憑先生這樣的天才,打開書看一遍,可以終身不忘,哪里用得著手抄呢?”蘇東坡說:”不是這樣的。我讀《漢書》,到現在總共經過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個字為標題,以后要抄兩字,現在就只要抄一個字了。”朱司農離開座位,又請教說:”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書給我看看。”蘇東坡就命令老兵在書桌上取來一冊書。朱司農看了后,一點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蘇東坡說:”請你試著列舉標題一個字。”朱司農按照他說的做了,蘇東坡應聲就背誦幾百個字,沒有一字差缺。共挑選了幾次,都是這樣。朱司農心悅誠服贊嘆了好長時間,說:”先生真是被貶謫到人間的仙才啊!”以后朱司農把這個話告訴兒子新仲說:”蘇東坡尚且如此勤奮,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奮讀書嗎?”

  8、董閼于為趙上地守

  董閼于為趙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澗深,峭如墻,深百仞,因問其旁鄉左右曰:”人嘗有入此者乎?”對曰:”無有。”曰:”嬰兒癡聾狂悖之人,嘗有入此者乎?”對曰:”無有。”“牛馬犬彘”讀音zhi四聲,豬)嘗有入此者乎?”對曰:”無有。”董閼于喟然嘆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無赦,猶入澗之必死也,則人莫之敢犯也,何為不治?”

  【譯文】

  董閼于”人名)做趙國上地”地名)的守”官名),走在石邑”地名)的山中,”看見)山澗很深,峭壁像墻一樣陡,深有百仞”仞:古代長度單位),于是問那附近鄉村的百姓道:”人有到這里面去過的嗎?”回答說:”沒有。”問:”小孩、傻子、聾子、瘋子這樣的人,有到這里面去過的嗎?”回答說:”沒有”“牛馬狗豬曾經有進去的嗎?”回答說:”沒有。”董閼于喟然嘆息道:”我可以治理了。讓我的法沒有赦免到,就像進入山澗一樣必死的狀況,那么人們就沒有敢觸犯的了,還有什么不能治理呢?”

  9、吳起為西河守

  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還,賜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人爭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韓非子·內儲說上》)

  【譯文】

  吳起擔任魏武侯時的西河郡守。秦國有個小哨亭靠近魏境,吳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會對魏國的種田人構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為此征集軍隊。于是吳起就在北門外靠置了一根轅木,然后下令道:”誰能把它搬到南門外,就賞給誰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沒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動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說:”誰能把它搬到西門,賞賜如前。”人們搶著搬它。于是吳起下令道:”明天將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國大夫,賞他上等田地住宅。”人們爭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個早上就拿下了。

  10、孫泰退屋

  孫泰,山陽人,少師皇甫穎,操守頗有古賢之風。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托,曰:”其長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詰之,泰曰:”其人有廢疾,非泰不可適。”眾皆伏泰之義。嘗于素食遇鐵燈臺,市之,而命洗刷,卻銀也,泰亟往還之。中和,將家于義興,置一別墅,用緡線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吳興郡,約回日當詣所止。居兩月,泰回,停舟徒步,復以余資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是睹一老嫗,長慟數聲。泰驚悸,召詰之,嫗曰:”老婦常逮事翁姑于此,子孫不肖,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憮然久之,因紿曰:”吾適得京書,已別除官,固不可駐此也,所居且命爾子掌之。”言訖,解維而逝,不復返矣。 “節選自《唐摭言。節操》)

  【譯文】

  孫泰是山陽人,年輕時師從皇甫穎,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風度。孫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兒。起初是姨母年紀老了,把兩個女兒托付給孫泰,說:”長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孫泰娶了姨母的長女為妻。有人問他的緣故,孫泰說:”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給我就嫁不出去了。”眾人都佩服孫泰的義氣。孫泰曾經在都市遇見一座鐵燈臺,把它買了下來,叫人洗刷,原來是銀制品。孫泰趕忙前往歸還賣主。中和”唐僖宗年號),搬家到義興”地名),購置了一坐別墅,花掉銅線二十萬錢。交付了房價的一半以后,孔泰去吳興郡”地名)游學,約定回來那天見買主交房。過了兩個月,孔泰回來,停了船步行,把剩下的錢交給房主,等著他們搬到別的地方去。看到一位老太婆,大聲慟哭了好幾聲。孔泰感到驚奇,叫過來問她,老太婆說:”我曾經在這里侍奉過公公婆婆,我的子孫不孝順,房屋被別人買去,所以感到悲傷。”孔泰發怔了好久,騙他說:”我恰好收到京城來的信,已經改任到別的地方當官了,所以不能再住在這里了,這屋子暫且還讓您的兒子掌管。”說完,解開船纜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11、晏殊不隱私情

  晏元獻公為童子時,張文節薦之於朝廷,召至闕下,適值御試進士,便令公就試。公一見試題,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草尚在,乞別命題。”上極愛其不隱。及為館職,時天下無事,許臣寮擇燕飲,當時侍從文館士大夫各為燕集,以至市樓酒肆,往往皆供帳為游息之地。公是時貧甚,不能出,獨家居與昆弟講習。一日選東宮官,忽自中批除晏殊。執政莫諭所因,次日進覆,上諭之曰:”近聞館閣臣寮,無不嬉游燕賞,彌日繼夕,唯殊杜門與兄弟讀書,如此謹厚,正可為東宮官。”公既受命,得對,上面諭除授之意,公語言質野,則曰:”臣非不樂燕游者,直以貧無可為之具。臣若有錢,亦須往,但無錢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誠實,知事君體,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夢溪筆談》)

  【譯文】晏殊少年時,張知白以”神童”名義把他推薦給朝廷,召至殿下,正趕上皇帝親自考試進士,就命晏殊做試卷。晏殊見到試題,就說”臣十天前已做過這樣的題目,有草稿在,請另選試題。”皇帝非常喜歡他的質樸不隱。入朝辦事后,當時天下無事,容許百官各擇勝景之處宴飲,當時的朝臣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以至于市樓酒館,都大設帷帳提供宴飲游樂的方便。晏殊當時很窮,沒錢出門游玩宴飲,就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一天皇宮中給太選講官,忽然皇帝御點晏殊上任。執政大臣不知為什么皇上選中宴殊,轉天上朝復命,皇上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游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么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機會,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說”為臣我并非不喜歡宴游玩樂,只是家里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皇上因此更飲賞他的誠實,懂得侍奉君王的大體,眷寵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12、閻應元殺賊護家室

  應元起椽史,官京倉大使。崇禎十四年,遷江陰縣典史。始至,有江盜百艘,張幟乘湖闌入內地,將薄城,而會縣令攝篆旁邑,丞薄選愞怖急,男女奔竄。應元帶刀鞬出,躍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從我殺賊護家室!”一時從者千人,然苦無械。應元又馳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墻。應元往來馳射,發一矢,輒殪一賊。賊邊斃者三,氣懾,揚帆去。巡撫狀聞,以欽依都司掌徼巡縣尉,得張黃蓋,擁毒,前驅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為榮。

  【譯文】閻應元開始任公職是當掾史,做過京倉大使。崇禎十四年”1641)年,調任江陰縣典史。剛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強盜駕著數百艘船,張掛著旗幟乘漲潮侵入內地,將要迫近江陰縣城。恰巧又逢本縣縣令到別的縣里去代理政事,縣丞、主簿既膽怯又無決斷,束手無策,居民四處奔逃。閻應元帶著刀箭趕出來,在街上策馬飛馳,大聲呼喊:”是好漢的,跟我一起去殺強盜,保衛親人!”不一會,身邊就集聚了上千人。但苦于沒有兵器。閻應元又飛馳到竹行前高喊:”情況十分緊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貨款將來由我統付!”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槍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長墻。閻應元來回地飛馬射擊,發一箭,便射死一個強盜,一連射死三人。強盜的氣焰被壓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巡撫寫文狀向上報告退江盜的情況,用皇帝的名義讓閻應元參同都司的官銜,執掌巡回檢查的縣尉職權,外出可以乘車加黃蓋,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過。這是慣例中所沒有的待遇,當地人都引以為榮。

  13、起用家客馬周

  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于中郎將常何之家。時太宗令百官上書言得失,周為何陳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何對曰:”此非臣所發意,乃臣家客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謁見,與語甚悅。令直門下省,授監察御史,累除中書舍人。周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故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于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

  【譯文】馬周是博州茌平人。貞觀五年,他到了京城,住在中郎將常何的家里。當時唐太宗要求百官上書討論得失問題。馬周為何陳商議了二十多件事。太宗讓上奏,每件事都令太宗滿意。太宗懷疑他的才能,便問何陳。何陳說:”這不是我的提議,這是我的客人馬周的提議”。太宗當天便召見他,當他還沒有來的的時間,還四次派人催促。到了會見他時,與馬周談論的很投機。下令門下省,授予馬周監察御史之職及中書舍人。馬周很善辯,能夠明查事端及時上奏,每次都令太宗滿意。太宗常說:”馬周對于我來說,一會兒看不見,就會想念他”。

  14、張仲冶三日定疑案

  張仲冶以翰林出守萊州,恃才傲上。謁新撫長白某,撫謂其無禮,心甚嗛之,語方伯曰:”張守,書生耳,太守為一郡表率,能勝任耶?”方伯曰:”張守雖書生,尚不誤民事。”會有劇盜桀驁狙詐,屢翻屢斷,承訊官皆莫可如何。撫又謂方伯曰:”君謂張守不誤民事,渠如能定讞,當令赴任,否則將登白簡也。”方伯商諸廉訪,延張至臬署訊盜,僉問:”其幾日可結?”曰:”三日足矣。”又問:”需用何刑?”曰:”刑具用時再議,最要者,金華極精干脯一大盤,紹興佳釀一大甕,聊助談鋒,斷不可少。”翌辰,張至臬署廳事,箕坐炕上,幾置金華極精干脯一大盤,階置紹興佳釀一大甕,一僮扇爐暖酒,一僮執壺侍側,一書吏在旁錄供。呼恣跽于前,左手把杯,右手翻閱案牘而問之曰:”汝郯城人耶?”盜曰:”然。”“汝年幾何矣?”曰:”三十有七矣。”“汝居鄉乎,城乎?”曰:”居城。”“汝有父母乎?”曰:”小人不幸,父母俱亡矣。”“汝有兄弟乎?”曰:”兄弟三人,小人其長也。”“汝有妻子乎?”曰:”小人有二子,長年十八,能獵獸矣,幼年十三,尚未能獵獸也。”“汝家何業也?”曰:”無所事事也。”時方伯、廉訪皆在屏后竊聽,以張素工言語,必能摘奸發覆,不意所問皆瑣事,恐不能結,深以為慮。越日,張又至臬署,問盜曰:”汝郯城人耶?”盜對曰:”然。”“汝年幾何矣?”曰:”小人今年三十有九,明年且四十矣。”“汝居鄉乎,居城乎?”曰:”居鄉。”“汝有父母乎?”曰:”父早亡,母已下堂矣。”“汝有兄弟乎?”曰:”兄弟三人,小人其次也。”“汝有妻子乎?”曰:”小人有一子一女,皆孩提也。”“汝家何業也?”曰:”薄田數畝,務農為業也。”至第三日,張至臬署,方伯與廉訪問曰:”君言三日了結,今三日矣,果能了結耶?”張笑曰:”今日下午當可了結,請無慮。”因傳諭預備刑具,聽候結案。乃至客廳,仍箕坐炕上,以干脯下酒,呼盜跽于膝前,問曰:”汝郯城人耶?”盜曰:”然。”“汝年幾何矣?”曰:”去年四十,今又添一歲矣。”“汝居鄉乎,古城乎?”曰:”時而居城,時而居鄉也。”“汝有父母乎?”曰:”小人有母,年逾七十矣。”“汝有兄弟乎?”曰:”小人有兩兄,皆亡矣。”“汝有妻子乎?”曰:”小人有子,呱呱在抱也。”“汝家何業也?”曰:”無田可耕,漁而或樵也。”日晡,命僮取巨觥來,連滿飲三巨觥,命將酒脯撤去,傳集皂隸,備刑具聽用。乃正色危坐而語盜曰:”我觀案牘,前承訊各官所讞,一一屬實,汝何屢斷屢翻也?人謂汝桀驁狙詐,實不謬。我與汝絮語三日,皆家常瑣事,三日所答,前后迥不相符,瑣事尚如此反復,況正案耶?汝果從直吐實,尚不愧為好漢,如再敢飾言強辯,我即將三日所答瑣事,以證汝之反復,雖嚴刑處死,亦不為過,汝須自忖,毋自討苦吃也。”盜猶欲強辯,張叱左右施嚴刑,斃命勿論。盜急叩頭乞命,愿吐實,誓不再翻。張大喜,立命畫供,案遂結。

  【譯文】清代詩人張問陶任萊州知府時,一次奉命審訊一名屢屢翻供的巨盜,限期三天結案。張詩人于是索要佳釀一甕,肉干一盤,坐炕上自斟自飲,一邊和案犯扯閑天兒。連續三日,日日如此。到第三天太陽快下山時,張問陶態度突變,下令撤去酒肉,招呼刑具,疾言厲色地對案犯說,三日之中,我問你的只是年齡居址及父母兄弟家中瑣事,而你的回答卻是前后矛盾,迥不相符,”瑣事如此反覆,況正案耶?如再敢飾言強辯,我即將三日所答瑣事,以證汝之反覆,雖嚴刑處死,亦不為過!”該盜遭此突襲,難于招架,只得招供畫押。案遂結。

  15、李建勛東山遇奇叟

  李建勛罷相江南,出鎮豫章。一日,與賓僚游東山,各事寬履輕衫,攜酒肴,引步于漁溪樵塢間,遇佳處則飲。忽平田間一茅舍,有兒童誦書聲。相君攜策就之,乃一老叟教數村童。

  叟驚悚離席,改容趨謝,而翔雅有體,氣調瀟灑。丞相愛之,遂觴于其廬,置之客右,叟亦不敢輒談。李以晚渴,連食數梨。

  賓僚有曰:”此不宜多食,號為五臟刀斧。”叟竊笑。丞相曰:”先生之哂,必有異聞。”叟謝曰:”小子愚賤,偶失容于鈞重,然實無所聞。”李堅質之,仍脅以巨觥,曰:”無說則沃之。”叟不得已,問說者曰:”敢問’刀斧’之說有稽乎”曰:”舉世盡云,必有其稽。”叟曰:”見《鹖冠子》。所謂五臟刀斧者,非所食之梨,乃離別之’離’爾。蓋言人之別離,戕伐胸懷,甚若刀斧。”遂就架取一小策,振拂以呈丞相,乃《鹖冠子》也。檢之,如其說,李特加重。 出自:《湘山野錄》正文·卷上

  【譯文】李建勛在南唐被剝脫宰相之位后,被命令鎮守豫章。有一天,和賓客同僚去東山游覽,各自都穿著寬松的鞋子,輕便的衣衫,帶上酒菜,在山溪叢林船塢之間游玩,遇見風景優美的地方就坐下飲酒。忽然看見平整的田野間有一座茅屋,里面傳出來兒童的讀書聲。于是和大家拿出書本一起走近,看見原來是一個老頭在教幾個村里的孩子。老頭很吃驚的離開席位,改變了表情前來道歉,但是他舉止文雅得體,氣度瀟灑不凡。李建勛很喜歡,就在茅屋里喝酒,把老頭安排在客人的右邊,老頭也不敢隨便開言。李建勛因為后來有點渴,連著吃了幾個梨子。賓客同僚里有人說:“這個東西不適合多吃,有外號叫做‘五臟刀斧’”。老頭偷偷在笑。李建勛說:“先生的笑,肯定有不同的說法。”老頭道歉說:"小人蠢笨而且低下,偶然在您面前失禮,但是確實沒有什么意思"。李建勛堅持詢問,同時用大杯酒來威脅他,說“不說就要灌你。”老頭不得已,就問開始說話那人:“敢問‘刀斧’這個說法有典故嗎?”那人回答說:“全世界都這么說,肯定有典故。”老頭說:“出自《鹖冠子》。所謂五臟刀斧的說法,不是吃的梨,而是離別的“離”啊。這是說人們在離別時,心里受到刺激,比受刀斧還要疼痛。”于是咋書架上取來一小本書,彈拭掉灰塵上呈給李建勛,正是《鹖冠子》。大家檢視看,跟他說的一樣。李建勛因此很看重他。

  16、張巡智斗令狐潮

  令狐潮圍張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聲問不通。潮聞玄宗已幸蜀,復以書招巡。有大將六人,官皆開府,特進白巡,以兵勢不敵,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賊。巡陽許諾。明日堂上設天子畫像,帥將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將于前,責以大義,斬之,士心益勸。

  城中矢盡,巡縛稿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數十萬。其后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潮軍大亂,焚壘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慚益兵圍之。

  巡使郎將雷萬春于城上,與潮相聞,賊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動。潮疑其木人,使諜問之,乃大驚,遙謂巡曰:”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謂之曰:”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未幾出戰,擒賊將十四人,斬首百余級。賊乃夜遁,收兵入陳留不敢復出。”選自《資治通鑒》)

  【譯文】

  令孤潮將張巡圍困在雍丘,兩軍相互對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訊一點也得不到。令孤潮聽說唐玄宗已經到蜀地去了,又用書信招降張巡。”張巡手下)有六個可以開設府署的大將,他們特意進來用兵力不夠、無法與敵對抗的現實勸說張巡,并且還說皇上是死是活還不知道,不如投降敵人。張巡假裝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擺出天子的畫像,率眾將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張巡將這六人拉上前,以國家興亡的大義斥責他們,然后殺了他們,士氣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張巡將禾桿束成上千個草人,并給他們穿上黑衣,晚上用繩子拴著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爭先恐后的射向他們,很久才知道他們是草人;張巡得箭數十萬只。這以后又在夜里從城墻上放下人來,賊兵覺得好笑沒有防備。于是張巡派敢死隊員500人,砍向令孤潮的軍營,令狐潮的軍隊大亂,燒掉營壘逃跑,巡部追了敵軍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慚愧,增加士兵繼續圍困張巡他們。

  張巡派部將雷萬春在城墻上與令孤潮通話,賊兵用弩射雷萬春,雷萬春面部中了六箭卻一動不動。令孤潮懷疑看到的雷萬春是個木人,于是派探子問明詳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驚,從很遠的地方對張巡說:”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你的軍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張巡對令孤潮說:”你不識人倫,怎知天意?”時過不多久,張巡派兵出戰抓住賊兵將領14人,割下賊兵首級一百多,賊兵于是連夜逃跑,退到陳留,不敢再出來。

  17、國淵巧用《二京賦》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也。太祖辟為司空掾屬。每于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淵屢陳捐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太祖征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田銀、蘇伯反河間,銀等既破,后有余黨,皆應伏法。淵以為非首惡,請不行刑。太祖從之,賴淵得生者千余人。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工,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遷魏郡太守。

  時有投書誹謗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淵請留其本書,而不宣露。其書多引《二京賦》,淵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輦,而少學問者。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功曹差三人,臨遣引見,訓以”所學未及,《二京賦》,博物之書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師,可求能讀者從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讀者,遂往受業,吏因使作箋,比方其書,與投書人同手。收攝案問,具有情理。遷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祿賜散之舊故宗族。恭儉自守,卒官。

  (《三國志·魏書》)

  【譯文】國淵字子尼,樂安國蓋縣人。曾拜師事奉鄭玄。后來與邴原、管寧等人到遼東郡躲避兵亂。返回故鄉以后,受太祖征召任司空掾屬;每每在曹公府上議論政事,常常正色直言,退朝后再無私議。太祖想要廣泛地興辦屯田,讓國淵主管這項事務。國淵屢次陳述應當減損增益的項目,考察土地,安置民眾,計算百姓數量,設置官吏,明確考核的辦法,五年的時間里,就使糧倉豐實,百姓竟相勉勵,樂于從事這項事業。太祖征討關中,讓國淵任居府長史,總管留守事宜。田銀、蘇伯在河間謀反,田銀等人被打敗,余黨人數不少,接律都當伏法,國淵認為這些人不是首惡分子,請求不對他們執行死刑。太祖聽從了他的意見,依賴國淵這個建議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寫戰勝賊兵的文書,舊例往往夸大,以一為十,到了國淵上報斬殺首級數量的時候,實有多少就報多少。太祖詢問原因,國淵說:”征討境外敵寇時,多報斬首捕獲士兵數量,是想要夸大戰績,用意在于顯示給百姓去看、去聽。而河間在我國境之內,田銀等人叛逆,雖然制勝有功,但我私下里仍為這事感到恥辱。”太祖很高興,提升國淵為魏郡太守。

  當時有人寫匿名信諷刺朝政,太祖痛恨這種舉動,很想知道寫信人是誰。國淵請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傳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賦》的內容,國淵敕令功曹說:”這個郡本來很大,現在雖是首都,卻少有喜好學問的人。你選擇聰明有知識的年輕人,我想派他們去拜師學習。”功曹選派了三個,國淵在派遣前先召見了他們,教訓說:”你們學習的東西還不廣泛,《二京賦》是博學多識的書,世上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講解它的老師,你們可以去找尋能讀懂它的人,向他請教。”又秘密地告訴他們自己的真實意圖。花了十來天時間就找到了能讀《二京賦》的人,三人就去拜師。官吏趁機請那個人寫了一紙箋書,與那封信一比較,看出與寫信的人是同工種筆跡。隨即把那人拘捕審問,得到了全部事實真相。升為太仆。國淵雖然位居列卿,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祿賞賜都分給親朋故舊,自己保持著謙恭節儉,最后死在官任上。

  18、郭槐現身說法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譯文】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后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摹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愿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仆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后再默思,那么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么做,自己也跟著做,那么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幾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么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

  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于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并拜他為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后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土兵們心情舒暢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19、戴胄執法嚴正

  貞觀元年,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嘗被召,不解佩刀入東上閣門。出閣門后,監門校尉始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議:以監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大理少卿戴胄駁曰:”校尉不覺,無忌帶刀入內,同為誤耳。夫臣子之于尊極,不得稱誤,準律云:‘供御湯藥、飲食、舟船,誤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錄其功,非憲司所決。若當據法,罰銅未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聯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無忌國之親戚,便欲撓法耶?”更令定議。德彝執議如初,太宗將從其議,胄又駁奏曰:”校尉緣無忌以致罪,于法當輕,若論其過誤,則為情一也,而生死頓殊,敢以固請。”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時朝廷大開選舉,或有詐偽階資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詐偽者事泄,胄據法斷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斷從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胄曰:”陛下當即殺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虧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竊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貞觀政要》)

  【譯文】

  貞觀元年,吏部尚書長孫無忌曾經被召到朝廷,不將佩刀解下,從東閣門進入,出閣門后,監門校尉才發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提出意見,監門校尉沒發覺,應當抵死罪,長孫無忌誤將刀帶如宮中,囚禁兩年,罰銅二十斤。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理少卿戴胄反駁說:”校尉沒有發覺,長孫無忌帶刀進入,同時失誤的事。而大臣對于至尊,不能說失誤。按照法律說:供給皇帝湯藥,飲食,舟船失誤不符法律的,都是死罪。陛下要是考慮到他的功績,這就不是法律所能決定他到底出什么罪的了,要是根據法律,罰銅又不符合規定。”太宗說:”法律,不是我一個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有什么可以因為長孫無忌是皇室親族,就想枉法的?”就另外在議論。封德彝還是持以前的意見,太宗要采納他的意見,戴胄又反駁啟奏皇帝說:”校尉因為長孫無忌而受罪過,在法律上應當從輕,如果說長孫無忌的失誤,就是一個人情,可生死卻不同,還要請求。”太宗于是免校尉死罪。

  這時,朝廷大開檢舉之風,有的詐騙自己資產的人,太宗命令他們自首,不自首,致死罪。有時又說慌的人事情泄漏,戴胄根據法律料理并啟奏皇帝跟流水一樣快。太宗說:”我剛開始下大赦的命令,不自首的人死,現在根據法律斷案,把無信顯示給天下了。”戴胄說:”陛下那時就殺他,不是我能夠管的,既然交給了所主管的官,我就不敢枉法。”太宗說:”你自己守法,而使我失去信義么?”戴胄說:”法律,是國家用來給天下施大的信義,說的話,是當時喜怒的發泄。陛下一時生氣,而允許殺了他,既然知道不可以,就把他交給法律,這是忍耐小的生氣而保留大的信義,我私下里為陛下珍惜。”太宗說:”我運用法律有失誤,你能把他更正過來,我又擔憂什么呢?”

  20、劉敬慎議和親

  劉敬者,齊人也。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之。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是時漢兵已逾句注(山名),二十余萬兵已業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系敬廣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當是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數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曰:”誠可,何為不能!顧為奈何?”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嫡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嫡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yānzhī,匈奴王后的稱號),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諷喻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譯文】

  劉敬是齊國人。漢朝七年,韓王信叛變,高帝親自去攻打他。到晉陽聽到韓信與匈奴聯合準備一起進攻漢朝,高帝非常憤怒,派人到匈奴偵探。匈奴把精兵和肥壯的牛馬都隱蔽起來,只顯現一些老弱的士兵和牲畜。十多個派去的人都回來報告說,可以攻打匈奴。高帝又派劉敬去匈奴查看,劉敬回來報告說:”兩國交戰,這應該是夸耀并顯示自己的長處,現在我去到那里,只見到一些老弱殘兵,這一定是他們故意露出短處,埋下伏兵以出奇制勝。我認為匈奴不能攻打。”這時候漢朝兵馬已經走過句注山,二十多萬兵馬都已經出發,高帝大怒,罵劉敬說:”你這齊國的俘虜!憑借嘴巴子得到官位,現在又用荒謬的話來詛咒我的部隊。”把劉敬捆綁到廣武關押起來。于是高帝領兵向前,到平城,匈奴果然突出奇兵把高帝全軍圍困在白登,七天后才得以解圍。高帝到達廣武,赦免了劉敬,說:”我不聽您的話,以至于被圍困在平城,我已經把十多個說可以攻打匈奴的使者都殺了。”于是封劉敬為二千戶,做關內侯,稱為建信侯。高帝平城戰停回來后,韓王信逃亡到匈奴,在這個時候,冒頓做單于,兵力強大,號稱三十萬大軍,(漢朝)多次在北面遭到侵擾。高帝憂慮這件事,問劉敬。劉敬說:”天下開始穩定,士兵因戰爭而疲憊,不可以用武力征服匈奴。冒頓殺掉父親代立王位,把他父親的妃子都霸占了,是憑著武力為威勢的,不可以用仁義道德去說服他。只可以從長遠打算,謀劃他的子孫做臣子。但是恐怕陛下不能做到。”高帝說:”如果行的話,為什么不能做!只是該怎么辦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正出大公主嫁給他,厚禮送給他,他知道漢家嫁給正出的女兒,又送來厚禮,蠻夷一定敬仰她,立她為王后,生下兒子必定做太子,代替單于。為什么呢?是因為貪圖漢家的錢財。陛下每年用漢家多余的而他們缺乏的東西多次送去慰問,并派善于言辭的使者用禮節勸喻他們。冒頓不死,他是漢家女婿;

高中文言文翻譯8

  司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司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齊景公時,晉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齊師敗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穰苴曰: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愿君試之。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

  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桴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馳入軍中。穰苴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問軍

  正曰:馳三軍法何?正曰:當斬。使者大懼。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乃斬其仆,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度水而解。于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

  (節選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徇:示眾

  B.士卒次舍 次:按次序

  C.士卒暴露于境 暴露:日曬夜露

  D.身自拊循之 拊循:撫慰安撫

  5.以下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穰苴能附眾威敵的一組是(3分)( )

  ①身與士卒平分糧食 ②援桴鼓之急則忘其身

  ③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 ④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

  ⑤燕師聞之,度水而解 ⑥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晏嬰識才舉薦,齊王能納諫任賢,使穰苴的才能得以發揮,未戰而屈人之兵。

  B.穰苴很有謀略,請派國君的寵臣為監軍,又逆君命將他斬首,借此附眾、立威。

  C.穰苴體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戰而擊退晉、燕之師,盡復所亡封內故境。

  D.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請纓抗敵,表現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5分)

  譯文:

  (2)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5分)

  譯文:

  參考答案:

  4.B(次:駐扎。)

  5.D(排除①②③,①是表現其附眾的原因,也不能表現其威敵,②是莊賈作為監軍應該履行的職責,③是穰苴向景公的請求。)

  6.A(B忤逆君命將他斬首有誤,斬首應在君命出來之前,談不上忤逆君命C一戰不對,齊師是不戰而勝;D挺身而出,請纓抗戰錯,是晏嬰舉薦,表現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牽強。)

  7.(1)齊景公召見了穰苴,跟他共同議論軍國大事,齊景公非常高興,立即任命他做了將軍,率兵去抵抗燕、晉兩國的軍隊。(說通悅,譯成高興,1分;將譯成率領,帶領,1分;捍,譯成抵抗、抵御、抗拒,1分;句意2分。)

  (2)規章號令已經制定,日暮時分,莊賈才到來。穰苴說:為什么約定了時間還遲到呢?(約束譯成規章號令1分,乃譯成才1分,期譯成約定時間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司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孫。齊景公時,晉國出兵攻打齊國的.東阿和甄城,燕國進犯齊國黃河南岸的領土,齊國的軍隊被打得大敗。齊景公為此非常憂慮。于是晏嬰就向齊景公推薦田穰苴,說:穰苴雖是田家庶出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歸服、順從,武略能使敵人畏懼,希望君王能試試他。于是齊景公召見了穰苴,跟他共同議論軍國大事,齊景公非常高興,立即任命他做了將軍,率兵去抵抗燕、晉兩國的軍隊。穰苴說: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軍王把我從平民中提拔出來,置于大夫之上,士兵們不會服從,百姓也不會信任,人的資望輕微,權威就樹立不起來。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寵信、國家尊重的大臣,來做監軍,才行。于是齊景公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派莊賈去做監軍。穰苴向景公辭行后,便和莊賈約定說:明天正午在營門會齊。第二天,穰苴率先趕到軍門,立起了計時的木表和漏壺,等待莊賈。

  但莊賈一向驕橫貴顯,認為率領的是自己的軍隊,自己又是監軍,就不特別著急;親戚朋友為他餞行,挽留他喝酒。已經到了中午,莊賈還沒來。穰苴就推倒木表,摔破漏壺,進入軍營,巡視營地,整頓軍隊,宣布了各種規章號令。等他部署完畢,已是日暮時分,莊賈這才到來。穰苴說:為什么約定了時間還遲到?莊賈表示歉意地解釋說:敝人的朋友親戚們送行,所以耽擱了。穰苴說身為將領,從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應當忘掉自己的家庭,來到軍營宣布規定號令后,就應忘掉自己的親朋,擂鼓進軍,戰況緊急的時刻,就應當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敵人侵略已經深入國境,國內騷動不安,戰士們已在前線戰場暴露,無所隱蔽,國君睡不安穩,吃不香甜,全國百姓的生命都維系在你的身上,還談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軍法官叫來,問道:軍法上,對約定時間遲到的人是怎么說的?回答說應當斬首。莊賈很害怕,派人飛馬報告齊景公,請他搭救。報信的人去后不久,還沒來得及返回,就把莊賈斬首,向三軍巡行示眾。全軍將士都很震驚害怕。

  過了好長時間,齊景公派的使者才拿著符節來赦免莊賈,車馬飛奔直入軍營。穰苴說:將領在軍隊里,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問軍法官說:駕著車馬在軍營里奔馳,軍法上是怎么說的?軍法官說:應當斬首。使者異常恐懼。穰苴說:國君的使者不能斬首。就斬了使者的仆從,砍斷了左邊的夾車木,殺死了左邊駕車的馬,向三軍巡行示眾。讓使者回去向齊景公報告,然后就出發了。士兵們安營扎寨,掘井立灶,飲水吃飯,探問疾病,安排醫藥,田穰苴都親自過問并撫慰他們。還把自己作為將軍專用的物資糧食全部拿出來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樣平分糧食,特別照顧體弱多病的。三天后重新整訓軍隊,準備出戰。病弱的士兵也要求前行,爭先奮勇地為他赴敵戰斗。晉國軍隊知道了這種情況,就把軍隊撤回去了。燕國軍隊知道了這種情況,渡黃河向北撤退,因而潰散。于是齊國的軍隊趁勢追擊他們,收復了所有淪陷的領土,然后率兵凱旋。

高中文言文翻譯9

  第一冊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會疑惑而無所得。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7.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第二冊

  8.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9.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樂,自由自在。

  10.寒暑易節,始一返焉: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

  1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1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

  14.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很多了。

  第三冊

  15.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三峽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足以遮擋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16.雖乘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長風,也沒有這樣快。

  1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滿地,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錯,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18.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喜歡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鉆牛角尖。

  19.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親友請客,五柳先生毫不客氣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走,不和別人虛情客套。

  20.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貧*,不汲汲于富貴:不為貧*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

  第四冊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北方有人欺負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殺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

  2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26.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駕馭它不采用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第五冊

  29.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異形態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30.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它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們的盡頭。

  31.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體消散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護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3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武器裝備的強大。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少。

  37.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38.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39.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

  4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

  42.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時登上這岳陽樓,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43.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么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廷里做高官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擔憂他的君王。

  4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人的憂愁之前憂愁,天下人的快樂之后才快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第六冊

  4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

  46.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47.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防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廷外府法度不一。

  48.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落到衰敗的原因。

  49.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只希望亂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諸侯里聞名,飛黃騰達。

  50.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先帝并不認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聞,卻讓自己降低身份,在駕相顧。

  5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在兵敗的時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難的關頭我奉行使命。

  52.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賊,復興漢朝王業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

  53.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征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并采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

  54.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有人對優厚的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接受它。那優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好處呢?

  5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

  5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輕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詳審,但一定依據實情處理。

  57.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作戰是*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竭盡了。

  58.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蘆葦青蒼蒼,白露已經結成霜,心中懷念這個人,在河岸那一方。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高中文言文翻譯10

  1.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5.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6.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8.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1.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12.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3.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4.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5.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0.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1.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22.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高中文言文翻譯11

  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

  孝惠帝元年,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其后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后相曰:“治無大于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相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于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歸,間侍,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卒,謚懿侯。

  (節選自《史記·曹相國世家》)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使人厚幣請之 幣:禮物

  B、告舍人趣治行 治:整理

  C、參去,屬其后相曰 屬:囑咐

  D、從吏幸相國召按之 幸:幸運

  3、下列能直接說明曹參采用“清靜無為”的管理辦法的一組是(3分)

  ①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②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

  ③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

  ④惠帝怪相國不治事。

  ⑤擇郡國吏木拙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垂相史。

  ⑥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國⑤ D、②承孚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關于如何治理齊國,曹參采用黃老之術而不采用儒家的辦法。

  B、曹參和蕭何在沛縣時,關系不錯,分別為將相時卻關系不好,但都很敬重對方的才能。

  C、曹參常常把那些要來提建議的官員灌醉,也不懲罰那些醉酒高歌、狂呼亂叫的官吏。

  D、惠帝責怪曹參辦事情不認真,于是免了曹參的職位,曹參只當了三年的相國。

  5、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l)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3分)

  譯:

  (2)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3分)

  譯:

  參考答案:

  2、(3分)D“幸”的意思應為“希望”。

  3、(3分)C(①中所說的是曹參不知道對儒家的辦法如何選擇取舍,這是最后使用黃老之術的原因,不是直接的管理辦法。④中所說的是惠帝責怪曹參,不是直接的管理辦法。⑥說明曹參為什么要采用清靜無為的管理辦法。)

  4、(3分)D(惠帝雖然曾經責怪過曹參,后經解釋就很贊賞曹參的做法了,因此并沒有免曹參的職務。)

  5、(6分)(1)曹參于是讓出自己辦公的正廳,讓蓋公住在那里。(“避”“舍”“焉”各1分)

  (2)曹參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誰更強?”(“謝”“察”“孰與”各1分)

  【譯文】

  平陽侯曹參,沛縣人。秦朝時曹參做沛縣的`獄掾,蕭何做主吏。

  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參為齊國丞相。曹參做齊國丞相時,齊國有七十座城邑。當時天下剛剛平定,悼惠王年紀很輕,曹參把老年人、讀書人都召來,詢問安撫百姓的辦法。但齊國原有的那些讀書人數以百計,眾說紛紜,曹參不知如何決定。他聽說膠西有位蓋(gě)公,精研黃老學說,就派人帶著厚禮把他請來。見到蓋公后,蓋公對曹參說,治理國家的辦法貴在清凈無為,讓百姓們自行安定。以此類推,把這方面的道理都講了。曹參于是讓出自己辦公的正廳,讓蓋公住在那里。曹參治理國家的要領就是采用黃老的學說,所以他當齊國丞相九年,齊國安定,人們大大地稱贊他是賢明的丞相。

  惠帝二年,蕭何去世。曹參聽到這個消息,就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整理行裝,說:“我將要入朝當相國去了。”過了不久,朝廷派來的人果然來召曹參。曹參離開時,囑咐后任齊國丞相說:“把齊國的獄市拜托給你,要慎重對待它,不要輕易干涉。”后任丞相說:“治理國家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嗎?”曹參說:“不是這樣。獄市,是善惡并容的,如果您嚴加干涉,壞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這件事擺在前面。”

  曹參起初卑賤的時候,跟蕭何關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將軍、相國,便有了隔閡。到蕭何臨終時,(蕭何向孝惠皇帝)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做事情沒有任何變更,一概遵循蕭何制定的法度。

  (曹參)從各郡和諸侯國中挑選一些質樸而不善文辭的厚道人,立即召來任命為丞相的屬官。對官吏中那些言語文字苛求細微末節,想一味追求聲譽的人,就斥退攆走他們。曹參自己整天痛飲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們見曹參不理政事,上門來的人都想以言相勸。可是這些人一到,曹參就立即拿美酒給他們喝,過了一會兒,有的人想說些什么,曹參又讓他們喝酒,直到喝醉后離去,始終沒能夠開口勸諫,如此習以為常。相國住宅的后園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飲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參的隨從官員們很厭惡這件事,但對此也無可奈何,于是就請曹參到后園中游玩,一起聽到了那些官吏們醉酒高歌、狂呼亂叫的聲音,隨從官員們希望相國把他們召來加以制止。曹參反而叫人取酒陳設座席痛飲起來,并且也高歌呼叫,與那些官吏們相應和。曹參見別人有細小的過失,總是隱瞞遮蓋,因此相府中平安無事。

  曹參的兒子曹窋(zhuó)做中大夫。漢惠帝埋怨曹相國不理政事,覺得相國是否認為自己年紀輕,于是對曹窋說:“你回家后,試著私下隨便問問你父親說:‘高帝剛剛永別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輕,您身為相國,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根據什么考慮國家大事呢?’但這些話不要說是我告訴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時回家,閑暇時陪著父親,把惠帝的意思變成自己的話規勸曹參。曹參聽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說:“快點兒進宮侍奉皇上去,國家大事不是你應該說的。”到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曹參說:“為什么要懲治曹窋?上次是我讓他規勸您的。”曹參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誰更強?”惠帝說:“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相比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而治,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惠帝說:“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后有三年時間。他死了以后,被謚為懿侯。

高中文言文翻譯12

  原文: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翻譯:陳勝年輕時,曾經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伙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雇傭來耕田的,哪里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9、項羽志大才疏

高中文言文翻譯13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是高考試題中的保留項目。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譯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為10分。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翻譯文言文?文言文翻譯又存在哪些答題誤區呢?

  一、翻譯的標準

  信、達、雅是得到公認的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準。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翻譯的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簡言之,通讀全句,標注要點;關注全文,準確理解;按照詞序,對應翻譯;調整全句,符合規范。

  四、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有: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高中文言文翻譯14

  寡人之于國也

  先秦:孟子弟子錄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開始交戰,戰敗的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數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燭之武退秦師

  先秦: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選自《左傳》)

  譯文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延伸閱讀: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

  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謚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

  例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把它們保留下來,照搬到譯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如“披荊斬棘”“氣象萬千”“千鈞一發”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譯,否則反而顯得不通順。

  二、換替換詞語。

  文言文里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現在仍在用,但現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意思與之相當的詞進行替換。

  例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列論戰》)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攻打我們魯國。

  此句中的“師”“伐”要用“…‘攻打”來替換。

  另外,有的詞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內容有區別,翻譯時不能用今義去推敲古義,而要用現代漢語中與文言文詞語的意思相當的詞去替換,以免造成誤解。

  例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世膈絕的地方。

  “妻子”和“絕境”的古今意義差別很大,不能套用今義去理解。

  三、調調整語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來調整語序。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你太不聰明了!

  何以戰?(《曹劌論戰》)(賓語前置)

  ——您憑借什么應戰呢7

  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后置)

  ——從揚州回家。

高中文言文翻譯15

  《赤壁賦》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凄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阿旁宮賦》

  六國的君主滅亡了,全國(為秦所)統一;蜀地的山(樹木被砍盡,)光禿禿的,阿房宮建造出來了。它(面積廣大,)覆壓著三百多里地面,(宮殿高聳,)把天日都隔離了。它從驪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轉彎,一直走向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宮墻里邊。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如綢帶般縈回,牙齒般排列的飛檐像鳥嘴向高處啄著。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低傾斜而建筑,(低處的屋角)鉤住(高處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盤結交錯,曲折回旋,(遠觀鳥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沒有起云,為什么有龍?原來是一座長橋躺在水波上。不是雨過天晴,為什么出虹?原來是天橋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歌臺上由于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雨凄涼。一天里邊,一座宮殿中間,氣候卻不一樣。六國的宮妃和王子王孫。辭別六國的宮樓,走下六國的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他們早上歌唱,晚上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這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青的云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髻;渭水漲起一層油膩,這是宮妃們拋棄了的胭脂水;煙靄斜斜上升,云霧橫繞空際,這是宮中在焚燒椒、蘭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響,這是宮車駛過去了;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膚,每一種容顏,都美麗嬌媚得無以復加。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有的宮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沒能見到皇帝。燕趙收藏的金玉,韓魏營謀的珍寶,齊楚的精華物資,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從他們的人民那里掠奪來,堆疊得像山一樣。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里邊來。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沙礫,丟棄得到處接連不斷,秦人看起來,也并不覺得可惜。唉,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秦皇如此奢侈浪費,)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項羽放一把火,可惜(華麗的阿房宮)化為了一片焦土。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族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就順次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王朝滅亡得太迅速)秦人還沒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鏡子來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

  《蜀道難》

  啊!多么險峻,多么高!蜀道難走,比上天還難。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從那以后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邊擋著太白山,只有鳥道,高飛的鳥才可以橫渡峨嵋山頂。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后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下面有沖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內要轉很多彎,盤繞著山峰。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問你西游什么時侯回來?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巖難以攀登。

  只見鳥兒叫聲凄厲,在古樹上悲鳴,雌的和雄的在林間環繞飛翔。又聽見杜鵑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滿空山。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讓人聽了這話紅顏衰謝。連綿的山峰離天不到一尺,枯松靠著陡直的絕壁倒掛著。急流瀑布爭著喧囂而下,撞擊山崖使石頭翻滾發出雷鳴般聲響。就是這么危險,你這遠道的人,為什么來到這里?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守關的如果不可靠,就會變成當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長蛇,磨著牙齒吸人血,殺的人數不清。錦城雖然是個安樂的地方,還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側過身向西望著,長長地嘆息。

  《氓》

  那個人老實忠厚,拿布來換絲。并不是真的來換絲,到我這來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過淇水,直送到頓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時間,而是你沒有好媒人啊。請你不要生氣,把秋天訂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墻,遙望那來的人。沒看見那來的人,眼淚簌簌地掉下來。終于看到了你,就又說又笑。你用龜板、蓍草占卦,沒有不吉利的預兆。你用車來接我,我帶上嫁妝嫁給你。

  桑樹還沒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新鮮潤澤。唉,斑鳩啊,不要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愛情中。男子沉溺在愛情里,還可以脫身。姑娘沉溺在愛情里,就無法擺脫了。

  桑樹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枯黃,紛紛掉落了。自從我嫁到你家,多年來忍受貧苦的生活。淇水波濤滾滾,水花打濕了車上的布幔。女子沒有什么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愛情沒有定準,他的感情一變再變。

  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勞苦活兒沒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沒有一天不是這樣。你的心愿滿足后,就兇惡起來。兄弟不了解我的處境,都譏笑我啊。靜下來想想,只能自己傷心。

  原想同你白頭到老,但(現在)白頭到老的心愿讓我怨恨。淇水再寬總有個岸,低濕的洼地再大也有個邊(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襯男子的變化無常)。少年時一起愉快地玩耍,盡情地說笑。誓言是真摯誠懇的,沒想到你會變心。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那就算了吧!

  《逍遙游》

  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

  《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么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借著風力,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后才開始朝南飛。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干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蟬和小斑鳩這兩只小蟲、鳥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

  商湯問棘,談的也是這件事。湯問棘說:“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借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云層,背負青天,然后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里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里去呢?’”這是大和小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只小鳥一樣。而宋榮子對這種人加以嘲笑。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贊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

  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對于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借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么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于求功,有道德學問的圣人無意于求名。

  《永遇樂》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著中原仍然記得揚州路上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么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祗來供奉,而不知道這里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念奴嬌》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虞美人》

  春花秋月什么時候才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夜又刮來了春天的東風,在月明中對已亡的本國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朱紅的顏色已經改變。問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東流。

【高中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高中文言文翻譯10-27

高中文言文翻譯03-21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譯01-27

必考高中文言文翻譯04-20

高中文言文閱讀與翻譯答題技巧10-11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08-13

高中《文言文翻譯方法》課堂實錄07-27

高中文言文原文和翻譯最新03-20

文言文翻譯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