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文言文的弊端
一、我國的兩個文化斷層
各國在創立文字時,初期都存在與語言脫節的問題;但隨著書寫文字材料的進步,很快都與語言一致,使文字成為語言的表達工具。唯有我國,文字獨立于語言,不是民眾語言的表達工具。在古老的年代,由于文字刻寫在骨殼(甲骨文或者骨箋文字)、石頭和竹簽(蝌蚪文)上,只好簡化記事,與語言不同。但是,當開始在絲絹,特別是紙張上,完全不限制文字的書寫時,我國的古代文人依然沿老祖宗的習俗,進一步發展先秦古文和文言文,與民眾的語言的距離愈來愈遠。主要的原因是我國文人自持清高,即“萬般皆下品,唯一讀書高”。文言文就成為文人比普通庶民高的標志和臺階,成為他們自我標榜、自居上品的本錢。普通民眾的語言、書信和民間文藝,都使用通俗文字,被文人們鄙視成下里巴人的行為;不堪與他們文人,陽春白雪的高貴人物為伍。從我國有文字到上世紀初的五四運動,足足四千余內,文人們一直高高在上,不愿與民眾靠近,致使文言文只用于官方、文人和文史的活動,同廣大民眾的語言基本上沒有關系。不做官和學問的一般人,包括普通文人或者落魄文人,使用的也是通俗言語和通俗文字。這就形成了我國的第一個文化斷層。
解放后,為了便于人民識字,推廣了簡體字,的確減少了老百姓學習漢字的困難,但卻導致我國的第二個文化斷層的產生。文言文和繁體字,就構成我國文化的兩條鴻溝,成為中國文化獨有的特色。這個特色正是我國文人嚴重輕視廣大民眾、脫離人民的標志和罪孽!自從白話文在全國推廣開始,官方、文人和平民都使用白話文和普通話之后,文言文便變成了古僵尸,與近代社會和民眾沒有關系。
二、解決文化斷層的辦法
因為電腦的普及,繁體字這個文化斷層很輕易的就解決了。采用轉換軟件,可以在1秒鐘內,把一篇繁體字文章變成簡體文。因此,臺灣等地區的文字資料,很快可以轉化為內地人可以閱讀的東西;而不需要在中學開設繁體字課,讓大家再學習繁體字。同樣,內地以外的中國人也不必學簡體字,照樣可以查看內地的資料和文件。
惟獨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對廣大人民一直不使用的文言文,仍然戀戀不舍,非要大家學習這種沒有實際用途、絕大部分人一輩子也用不著的文字呢?
在教育中,一直強調“學以致用”的原則。“學”是為了“用”。“用”既是動機,也是目的。在廣大人民的生活中,沒有需要學習文言文的動機,更不要使用文言文的需要。這種既無學習動機,又沒有使用的目的文言文教學內容,為何在中學課程中,就不能取消呢?
先秦古文大都用蝌蚪文和大篆寫成,通過對古文經學的認辨和訓譯成今文經學,大部分文人不再學習蝌蚪文和大篆文,只學習今文經學。為什么我們不能像我們老祖宗翻譯古文經學那樣,把我國古文和文言文書寫的所有資料翻譯成白話文,而非要大家學習沒有實用價值的文言文文字呢?學習馬列主義的著作,不都是采取翻譯的方式,而不是要大家學習德語和俄語嗎?
當今的文言文中,有關古代的記事都是由從古文翻譯過來的。例如,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都是由先秦的大篆文訓譯而來。后來的文人(包括現在極力主張全國人都要學習文言文的老夫子在內)都不再學習大篆文,而直接閱讀文言文的譯本。如果不學文言文,就有忘記我們祖先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導致“文化自卑,文化自殘”、“民族堪憂”、“漢語,我為你哭!”等等駭人聽聞的局面(見文章[1]),那么,請問專門搞文學的專業人員,不學大篆文,去閱讀“易經”等四書五經的原著,你們只學習這些原著的文言文譯本,應該扣什么帽子?
復古派對有些學者可以用英文寫論文,卻讀不懂“論語”耿耿于懷(見文章[1]),作為“文化自殘”、“民族堪憂”的證明;試問:你們專門搞文學的看不懂大篆文,只能讀懂“論語”的文言文譯本,閱讀不了大篆文的“論語”原著,該如何上綱上線?你們不讀爾等老祖宗孔夫子用大篆文書寫的原著,只讀文言文的譯本,能算是繼承了先秦古文的文化嗎?如果說只讀文言文譯本就可以繼承中華民族遠古代文化,為什么近代人通過閱讀白話文譯本,就是忘了中國文化,拋棄了中華的文明呢?
我們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國,但這個“古”字也給我們帶來許多災難。一些形左實右的人,總以為古代好,極力主張恢復“周禮”。誰見過大周的社會風情和習俗啦?不過根據大篆文的記載,就信以為真。夸大、粉飾太平是文人的特色和職業病,說不上大都是作者和后來人的烏托邦式的推崇和想象!就像陶月明的“桃花源記”一樣,不過是借題發揮和故意編造而已,實際上并不存在。在悠悠四千余年中,我們把主要精力都花在維護古老文化、文明和習俗上,試問有多少進步、改革和創新?自己首先發明火藥,卻熱衷于制造取樂的“煙花”,結果外國老用火藥轟得我們手無還擊之力!
試問:古代的儒家文人花在發展生產、科學技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的精力又有多少?絕大部分精力自我陶醉在古詩古詞上,要不就是跟著統治者欺壓平民百姓。到上世紀末,世界列強的入侵,打得我們一敗涂地,才醍醐灌頂,使中國人都清醒過來,復古先生們也老實了一陣子;但是,國家稍強盛一點,這些復古派們又開始鼓噪起來,居然用“文化自殘”、“民族堪憂”等高帽子,來壓著大家崇古、學古和復古,搞“回歸傳統”。說穿了,就是不滿意目前儒家文人的社會地位,日夜向往著古代由儒家文人主宰一切的日子;這些人“哭”的不是“漢語”,而是他們失去的權勢。甚至在近幾年,把文人的老祖宗孔子抬出來,大祭特祭;實際上是某些人想以此來炒作,爭回失去的地位,恢復過去那種儒家文人在中華大地叱咤風云的歲月。
應該強調的是:不要把文言文文字和文言文所記述的我國古代文化混為一談。文言文文字不能代表“漢語”,更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和中華文明。因為,我們民族曾經使用過的文字,不只是文言文;在漢朝以前,通用的文字是大篆文;另外,還有蝌蚪文、甲骨文等。文言文只是在漢朝之后才逐漸在文人中推行起來的,它一直是極少數人使用的文字。能夠代表漢語的,只能是廣大漢族民眾所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在過去是通俗語和通俗文,在近代則是普通話和白話文。由文言文翻譯的先秦古文以及后來用文言文書寫的政治、軍事、史籍、文學等資料內容,才屬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它們絕對不等于文言文文字,因為這些文化遺產既可以用文言文書寫,也可以采用白話文來表達。通過將全部文言文資料翻譯成白話文,就等繼承了我國的歷史文化。不規定全國人民(專業人員例外)學習文言文文字,并不等于忽視民族文化的繼承;因為它只是我們的祖先,曾經使用過的文字工具中的一種而已。
總之,基于儒家文人都是靠閱讀先秦古文的文言文譯本過日子,不讀孔夫子等的原著;因此,筆者再次呼吁:取消讓全國人學習文言文的規定,在中小學廢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出版所有文言文著作的白話文譯本,絕大部分中國人只閱讀白話文的“論語”、“易經”、“春秋”和其它古文資料。因為,反正它們不少都不是原著,統統是翻譯本;有白話文譯本閱讀,有什么理由壓著大家非要先學習文言文的文字,再去看文言文的翻譯本?難道不覺得:這種做法實在太笨拙和愚蠢?
只在大學,對文學、歷史、考古、政治等專業的學生才開展文言文的教學。當然,一些對古詩感興趣的人,可以自學文言文,反正這方面的書籍有的是;完全沒有理由因為極少部分人要欣賞古詩,而在中學開設文言文課程,占去語文教學時間的一半,最終結果連一封求職信都達不到“文從句通”。這不是在坑人,浪費和扼殺中小學學生的生命嗎?
【談文言文的弊端】相關文章:
《月談賦》文言文09-11
吳士談兵文言文翻譯04-29
紙上談兵文言文及翻譯01-26
文學常識:由《史記》談文言文01-28
紙上談兵文言文及其翻譯02-02
紙上談兵文言文及其翻譯07-26
科技的弊端作文10-21
濕著頭發睡覺的弊端02-19
商鞅變法的影響及弊端05-31
關于競爭的弊端作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