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的虛詞用法總結
縱觀近年各地中考試題,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二是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譯。前兩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顯性考查,后一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隱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識記常用文言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②結合語句翻譯確定該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③根據文言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來替代;④先多朗讀,體會語氣,再進行判斷。
在初中階段常用的文言虛詞大致有四類:一類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類是起組合作用的,如“以、于、為”;第三類是起連接作用的,如“而、則、乃”;第四類是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焉”。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于”。
之:
(一)代詞。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當于“他(她、它)們”、“它”、“這” 等。一般用在動詞后面,作賓語。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
例句:
1、問所從來,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當于“他們”—— 《桃花源記》
2、操蛇之神聞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譯作“這件事” ——《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代物,指狼,相當于“它”。 ——《狼》
其他例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代知識,指學過的知識)
2、公與之乘,戰于長勺。(代人。他,指曹劌。)
3、陳勝佐之,并殺兩尉。(代人。他,指吳廣。)
4、肉食者謀之。(代這件事。)
5、默而識之。(代學習所得。)
6、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頭”)
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指代前面的狼。)
8、漁人甚異之。(指代漁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9、聞之,欣然規往。(指代漁人進桃花源這件事。)
10、以其境過清,不宜久留,乃記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代千里馬)
12、環而攻之而不勝。(代城)
13、屬予作文以記之。(代重修岳陽樓這件事)
14、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代齊軍)
15、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代齊威王納諫這件事)
16、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樂趣)
17、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
18、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例: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
例: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
例: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例: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動詞。
可譯為“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點名詞。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
(一)結構助詞。
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
例: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
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
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一)并列關系
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例: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二)承接關系。
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
例: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連接的分句有明顯的動作先后,可譯為“接著”。——《鄭人買履》
2、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而”相當于“就”) ——《鄒忌諷齊王納諫》
3、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涉世家》
4、舌一吐而二蛇盡為所吞。—— 《幼時記趣》
5、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醉翁亭記》
6、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7、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為轉折連詞)
8、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轉折關系。
譯作“但是”“然而”“可是”“卻”。
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
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遞進關系。
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例: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五)修飾關系。
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例: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跟其它詞構成復音虛詞。有以下幾種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例句: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當于“然后”。
例句:
1、假諸人而后見也。—— 《送東陽馬生序》
2、衡于慮,而后作。——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既而”、“已而”,相當于“不久”,“一會兒”。
例句:
1、既而風定。—— 《山市》
2、既而兒醒。—— 《口技》
3、已而夕陽在山。—— 《醉翁亭記》
d、“而或”,相當于“有時”。
例句:
而或長煙一空。——《岳陽樓記》
其: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例句:
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師的那個人。《論語十則》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它的,指狼的。《狼》
3、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戶” 《狼》
4、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漁人”《桃花源記》
5、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他們的,代齊軍。《曹劌論戰》
6、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
7、例: 蹲其身,使與臺齊。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稱《童趣》
8、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指示代詞。
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例:
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例: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三)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
例:
①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愚公移山》)
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
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四)連詞。
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
例: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例: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
例:
①屠懼,投以骨(《狼》)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用來”。
例: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例: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或者不譯。
例:
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可譯為“認為”。
例: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四) 特殊用法,通“已”,已經。
例句: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焉 :
(一)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
例: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
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三)代詞,相當于“之”。
例:
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四)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于“從這里”“在那里”。
例:
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雖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一)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例: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二)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
例: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例:
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
例: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
例: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
例:
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好像……似的”。
例: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
(一)作副詞。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
例:
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
例: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
例: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于“是”“就是”。
例: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
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于是”。
例:
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
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
譯為“你、你的”。
例: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于 :
介詞,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等。
(一)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
譯作“在”“從”。
例句:
1、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曹劌論戰》——在
2、子墨子聞之,起于魯 《公輸》——從
3、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4、舜發于畎畝之中。《〈孟子〉二章》——從
5、其一犬坐于前。《狼》——在
6、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在
7、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在
8、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口技》——在
9、雖然,受地于先王。《公輸》——從
(二)表示動作的對象
譯作“向”“對”“同”“給”“到”等。
例句:
1、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2、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出師表》——對
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給
4、欲報之于陛下也 《出師表》——給
5、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到
(三)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
譯為“被”。
例:
“受制于人”的“于”。
(四)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
譯作“比”、“勝過”。
例: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五)表原因
譯為“由于”“因為”。
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為 :
“為”有三種用法:名詞、動詞和介詞。
作為名詞性的用法不多。
例句:
或異二者之為?為:心理活動,(上述兩種心情)。 《岳陽樓記》
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讀wéi,可依據語境的不同,譯成各種相應的動詞,如:“做”,“成為”,“雕刻”,“是”等。
[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
譯作“向”“對”等。
例: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二)表示被動
譯作“被”。
例:
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
譯為“替”“給”等。
例: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短文兩篇》)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
譯作“為著”“為了”。
例: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五)表動作、行為的時間
譯為“當”“等到”。
例: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中考文言文常用虛詞意思用法歸納
在初中階段,對古漢語中的20多個文言虛詞要加以了解,要重點掌握“之、其、者、而、則、乃、且、然、以、于、為、也、乎、夫、焉、寧、去”這17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其作用和意義,還應與現代漢語做比較,明確哪些作用保留下來了,哪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發生了變化;在解釋時,應準確地運用現代漢語中與之相當的字詞來替代,借助歸類進行比較,掌握各個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之: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桓侯故使之問之。(《扁鵲見蔡醒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宋定伯捉鬼》)
⑤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動詞:去、到、往
① 吾欲之南海
② 輟耕之壟上
三、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①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四、介詞:在 如:懸掛之四壁 (《觀巴黎油畫集》)
其
代詞,代人、代事、代物,“他”“他們”“他們的”“那個”“其他”
【中考文言文的虛詞用法總結】相關文章:
中考文言文虛詞用法總結05-31
中考文言文虛詞的用法04-27
文言文虛詞用法總結05-30
文言文虛詞的用法05-17
文言文虛詞于的用法05-18
文言文虛詞而的用法11-11
文言文虛詞與用法08-04
文言文的虛詞用法04-28
文言文虛詞用法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