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乘船》解析
在我們上學期間,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乘船》解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釋】
歆輒難之:華歆當即對此事感到困難。
俱:一同、一起。
輒:當即。
幸:幸而,恰巧。
尚:還。
可:肯,愿意。
賊:這里指作亂的人。
舍:丟棄。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起先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為考慮了這種情況。
疑,遲疑。
納:接納,接受。
托:請托,請求。
寧:難道。
邪:(yé)通假字。相當于“嗎”,表示疑問。
拯:救助。
華歆:三國魏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人。字子魚
【翻譯】
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難。(途中)一個人想要搭船,華歆當即感到很為難。王朗說:“(船里)恰好還很寬松,為什么不同意?”后來作亂的賊兵追上來了,王朗想要拋棄所攜帶的那個人。華歆說:“先前之所以猶豫不決,正因為考慮到這種情況了。既然已經接納他了,難道可以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呢?”(王朗)于是還像當初一樣救助這個人。世人通過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出處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有南北朝宋朝(420-581)年時期,宋朝臨江王劉義慶(403-444年)帶領一大批文人編寫,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重點
人物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慮問題十分周到。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不有失君子風度,有基于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
故事道理
《乘船》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答應別人的請求就要負責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此為言必行,行必果。
作者
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后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他的人生分為三個時期:
(一)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云,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說新語》 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仆射﹝相當于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仆射一職。
(二)荊州時期(30-37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政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游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時期(37-42歲)劉義慶擔任江州刺史與南兗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世說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于41歲病逝于京師。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劉宋皇室的權力斗爭。
【文言文《乘船》解析】相關文章:
文言文乘船擴寫02-26
擴寫文言文乘船500字02-25
《愛蓮說》文言文解析10-17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解析09-24
文言文翻譯技巧解析08-08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解析07-26
文言文的閱讀及譯文解析10-05
文言文試題與答案解析09-24
文言文解析參考:《狼》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