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化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元素
文言文教學,首先要解決“言”和“文”的問題。“言”是指理解詞句的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常見的文言詞匯,掌握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文”是對文章主題與思想的把握,體會文本蘊含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傳統的文言文教學過多地關注“言”,讓原本饒有趣味的作品,在師生的共同肢解下,只剩枯燥乏味的字、詞、句,進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功能。
《核舟記》一文的教學,“言”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文下注釋詳細,學生可通過歸類總結與對比分析,理解與掌握字詞;那么,怎樣解決“文”的問題呢?細細盤點起來,這枚小小的核舟,承載著這樣的文化信息:
第一,核雕文化。
據《核工記》載,明末清初核雕工藝堪稱一絕,核雕精品是當時江浙一帶縉紳商賈的熱門藏品。桃、橄、杏等果核經民間藝人巧手精雕,成了扇墜、念珠、手串等裝飾品,核舟是當時奇貨可居的藝術珍品。在核雕中,橄欖核雕最為常見,桃核舟最為名貴。從選料到設計布局,再到雕刻完成,需要藝人具備超乎想象的耐心和近乎傳奇的技藝。民間自古以來一直把桃木奉為祛邪扶正、避兇趨吉之物,如桃符、桃梗等,因而桃核舟的產量屈指可數,為宮廷秘藏,貴比金銀。所以,桃核舟被視為果核雕刻的禁區,當時能雕刻桃核舟的大師寥寥無幾。
第二,名人文化。
這枚核舟以“大蘇泛赤壁”為主題。蘇軾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大家學過他被貶黃州時所作《記承天寺夜游》,而核舟所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十六字,恰出自蘇軾被貶黃州時另外兩篇文章《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此二賦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作者長期被貶而又能自解其愁的仙風道骨。
第三,宗教文化。
蘇軾政治上堅持儒家的人世精神,在生活上則更多地持有莊禪的曠達態度,執著超脫,無往不可。事實上,蘇軾前后《赤壁賦》中,并未提及魯直、佛印二人,但王叔遠并沒有拘泥于蘇軾夜游赤壁的原型,而是通過大膽的想象,獨具匠心地創造了一個似不真實、卻又令人深信不疑的藝術品。他“安排”黃庭堅與他們同游赤壁,合乎藝術的真實。而船頭又安排了和尚佛印,也不是無稽之談,因為蘇東坡的世界觀非常矛盾復雜,他不僅對儒家思想、道家哲學深有研究,而且也精通禪學,與和尚往來頻繁,關系密切。可見王叔遠對蘇東坡的宗教信仰了如指掌,想藉此刻舟,有所披露。
至此,《核舟記》一文的教學,就不是單純的“言”的內容了,更不是簡單的“對勞動人民的智慧與高超技藝的贊嘆”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所能包容的。語文教學需要有文化培育。文言文形式典雅、內涵豐富,是古人思想精髓的集結。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如是說,“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中汲取民族智慧,評價其意義”。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依賴于“言”與“文”的緊密結合,二者不可或缺;重文言字詞解釋、輕文章內涵感悟是舍本逐末;忘卻了“工具”之外的清風明月、秦磚漢瓦,忽略了內在的文化追求,文言文教學就會失去其燦爛的本色。
因此,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言”盡之后,并不意味著教學的終結,還應該把文學史上的燦爛圖畫展示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語言文字再次感受歷史文化、奇聞異事的熏陶。這樣,帶給學生的就不僅僅是幾個干癟的生字詞,而是無限絢麗的文化視野。
【文化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元素】相關文章:
文化的幾個元素作文01-28
《元素》的教學反思10-20
精選元素教學反思05-20
《元素》教學反思05-20
元素的化學教學反思11-11
元素的化學教學反思10-20
元素的化學教學反思04-22
《元素》的教學反思模板08-15
文化對禮儀的重要性12-12
元素的化學教學反思范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