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文言文中的幾種習慣句式

時間:2023-04-18 15:10:54 洪熔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言文中常用的幾種習慣句式

  在平時的學習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中常用的幾種習慣句式,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中常用的幾種習慣句式

  文言文中的幾種習慣句式1

  第一種:如何、奈何、若何

  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如何、奈何、若何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對(把)怎么樣(怎么辦)。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如何、奈何、若何也可緊縮為如何、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作謂語時,用來詢問辦法,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怎么樣、怎么辦;作狀語時,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為什么、怎么辦;作狀語時,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為什么、怎么。例如: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第二種:有所無所

  有所無所都是動賓詞組;有、無是動詞,所是所字結構,相當于一個名詞,作有無的賓語。例如: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木蘭詩》)

  如有所語。(《核舟記》)

  第三種:有以、無以

  有以、無以,意義上相當于有所以、無所以。有、無是動詞,以是介詞,當用(拿)講。有以相當于有可以拿來的,無以相當于沒有可以拿來的。例如:

  吾終當有以活汝。(《中山狼傳》)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勸學》)

  河曲智叟亡(無)以應。(《愚公移山》)

  文言文中的幾種習慣句式2

  所謂習慣句式,是指那些結構比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這個格式中,“亦”起加強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可譯為“不是……嗎”“不也……嗎”。如:

  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

  2、無乃……乎?

  表對某種情況的估計或對某件事情的認識,帶有反問兼感嘆的語氣。“無乃”可譯為“恐怕”“只怕”。如反問的語氣較重。也可譯為“莫不是”。如:

  ①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教之戰》)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句末的語氣詞用“與”,反問的語氣較強一些。

  3、得無……乎?

  表測度。“得無”可譯為“恐怕”“也許”。如果詢問的語氣稍重一些,可譯為“莫不是”“該不會”等。如:

  ①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也許。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詟說趙太后》)──該不會,該沒有。

  4、如……何?若……何?奈……何?

  這是三個意義相同的表示疑問的習慣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動詞,含有“辦~處置~對付”一類的意思。“何”是疑問副詞作補語,當“怎么”講。可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離散不見,……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與妻書>)

  5、何……為?何以……為?

  這是表詢問或反問的一種句式。“何”是疑問代詞,作狀語。“為”是語氣詞。“何……為”式“何”后邊是謂語動詞。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為”式中“以”是動詞,當“用”講,作謂語,它后邊帶名詞或動詞作賓語。可譯為“哪里(怎么)用得著……呢”,也可譯為“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為什么要告辭呢?

  ②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顢臾》)──哪里用得著攻打呢?為什么要攻打呢?

  6、……孰與……?

  動詞性結構,用于表示比較的疑問句中,用來比較兩個人的高下、優劣,或兩件事的好壞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較的內容的(如例①),可譯為“與……相比哪個(誰)……”。句中沒有提出比較的內容的,(如例②)可譯為“與……比起來怎么樣”。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7、有所……,無所……

  在這種句式里,“有”“無”是動詞謂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無”的賓語。翻譯時應該結合上下文仔細體會“所”字指代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靈活地譯出,不必機械地譯成原文的語法結構。如:

  ①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竊符救趙))──“所”指國君的命令。句子可譯為“大將在外,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兩個“所”分別指財物和婦女。句子可譯為“財物沒有拿取什么,婦女沒有寵愛哪一個”。

  ③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毛遂自薦》)──“未有所”等于說“無所”。

  8、有以……,無以……

  對這種句式的結構,多數語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無以……”等于說“有所以……”“無所以……”,“有”“無”是動詞作謂語,它后邊是一個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語充當賓語。可譯為:“(沒)有什么用來……”“(沒)有辦法……”等。如:

  ①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有以報太子”,有辦法報效太子。

  ②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無以為樂”,沒有什么用來作樂。

  ③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未有以對”,沒有什么拿來回答。

【文言文中的幾種習慣句式】相關文章:

文言文常用句式之習慣句式06-11

文言文中較為常見的固定句式06-12

文言文中被動句式的解析06-11

文言文中非重點句式匯總06-12

文言文中特殊的倒裝句式06-12

文言文中的固定反問句式09-13

文言文常用的習慣句式06-11

文言文常用習慣句式集錦06-12

高考文言文幾種特殊句式的用法詳解參考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