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復習重點歸納
中考文言文復習重點歸納
《曹劌論戰》 《左傳》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左傳》,《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編年體史書,保留了我國自公園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二、語音:劌(ɡuì)孚(fú) 轍(zhé) 軾(shì) 遂(suì) 盈(yínɡ)靡(mǐ) 玉帛(bó) 鄙(bǐ) 又何間(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專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異義詞:
1、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牢。
2、犧牲玉帛 古義:古代是指牛、羊之類用于祭祀的祭品。今義:為人民、為正義事業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3、齊師伐我 古義:討伐,攻打。 今義:砍伐。
4、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中間,隔開,不連接,空間,時間
5、肉食者鄙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輕視,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義:虛夸,以少報多。 今義:增加。
7、雖不能察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8、再而衰 古義:第二次,兩次。 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重復。
9、必以信 古義:言語真實。 今義:書信 。
10、忠之屬也 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
11、可以一戰 古義:可以用來。 今義:能愿動詞,表示可能或能夠。
五、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詞用作動詞,賜福
2、一鼓作氣 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六、重點字詞解釋:
何以戰:憑借什么作戰。以:用、憑。 對曰: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養;//不;//獨占。 小信未孚:為人所信服。
雖不能察:弄清楚。 齊師敗績:潰敗。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齊軍。
下視其轍:車輪滾過地面留下的痕跡。 遂逐齊師:就,于是。//追擊。
既克,公問其故:已經。//戰勝。//原因,緣故。 一鼓作氣:振作。
彼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難測也,懼有伏焉:推測,估計;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七、理解性背誦:
1、《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屬也”具體指什么?)
2、曹劌沖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一鼓作氣。
5、“曹劌請見”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6、曹劌阻止魯莊公追擊的原因是懼有伏焉。(限四個字)
7、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敘述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有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魯軍發起反攻的時機選擇在彼竭我盈之時,魯軍追擊敵軍的時機選擇在齊軍轍亂旗靡之時。這可以說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制人。
9、文中表現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請見、請從。
10、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的“將鼓”“將馳”表現了魯莊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現了曹劌什么?“將鼓”“將馳”表現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未可”“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2、曹劌分析取勝的原因有兩條:一條是選擇有利于進攻的時機,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條是把握有利于追擊的時機,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轍亂旗靡。
3、如何評價曹劌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論戰表現出他的勇氣,作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充分體現了他謹慎和豐富的軍事經驗。
4、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莊公的論戰中,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里?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魯莊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托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于民是獲勝的保證。
5、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戰前:魯 淺陋 ; 曹 有遠謀 //戰時:魯 不作調查,急躁冒進;曹 實地調查,抓準時機 //戰后:魯 茫然不知 曹細說原委//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能。
6、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
答:(1)政治方面:認為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2)軍事方面:善于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或:適時出擊,適時追擊)
7、談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為下文寫莊公作鋪墊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8、文章第2節主要內容是齊魯兩國長勺之戰的概況。
9、文章第3節主要內容是戰后曹劌論述戰斗取勝的原因。
10、文章第2節通過曹劌的言行表現了他的.品質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揮從容、善于把握戰機。
11、文章結尾一段表現了曹劌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戰中善于把握戰機,注意觀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
12、就曹劌和魯莊公的對話,聯系全文,說說曹劌在對話中表現出來的主要思想。
只有盡心盡職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戰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13、曹劌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內容略作分析。
(1)有愛國心與責任感。祖國被侵伐時,立即“請見”,去參與“肉食者謀之”的事,并主動要求作戰。
(2)對作戰的條件有深刻的見解。把國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為取勝的先決條件,有“遠謀”,其見解顯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說服他人的說話技巧。
與地位相當的鄉人說話,直接解答疑慮,簡潔明快。與國君商討問題,循循善誘,啟發、分析,促其領悟。
14、用自己的話說說,曹劌否定了“公”前兩次的回答,這是因為“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擁護,第二次寄托于神靈的保佑。
九、開放性試題
1、根據上文有關內容,發揮合理想像,在“齊師敗績”前簡要補寫出戰斗的經過(可以運用文中原有的字詞靈活組合或用自己的話敘述)。
如:公鼓之,齊師士氣已竭。
2、.“一鼓作氣”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卻有人常常把它誤寫成“一股作氣”、“一鼓足氣”等。想一想,你怎樣運用文中的知識來幫助人們避免這些錯誤。
(合理解釋“鼓”和“作”的意思)
3、學習這篇文章之后,你能從曹劌或魯莊公身上獲得什么啟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結合文章說理由)
從曹劌身上獲得啟示:可從遠見、愛國、責任感等方面說
從魯莊公身上獲得啟示主要是從納諫、領導與人民的關系方面說。
4、你是否贊同曹劌“夫戰,勇氣也”這一觀點?請談談你的理由。
開放性試題,談出自己的看法,并對自己的觀點作簡要闡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參考“示例”,根據所給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另寫一個含這個字的成語。
[示例]遂逐齊師——隨波逐流 (1)既克——克敵制勝(攻無不克)
(2)夫大國,難測也——深不可測(高深莫測、莫測高深、心懷叵測、居心叵測、天有不測風云) (3)望其旗靡——望風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風靡、望風而靡)
6、有人說,“長勺之戰”的勝利,曹劌功不可沒;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莊公也有一定的功勞。你的看法呢?
本題是開放題,可從“有功”“無能”或“兼而有之”三個角度來答題,能自圓其說即可。從“有功”方面答:魯莊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作為決策者,有一定的功勞。也可從“無能”方面答: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作為統治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他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軍事上的無能,完全依靠曹劌的才能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可以把“有功”“無能”結合起來答。
7、文中曹劌的形象,令人敬佩。請寫出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愛國將領,并用一句話加以評價。
8、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么呢?請聯系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魯國獲勝的主要啟示有:(1)獲勝的根本是取信于民,獲得人民的支持。(2)戰爭中要善于分析敵情,把握戰機。(3)統治者應善于聽取并采納群眾的意見……
9、選文闡明了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原則是什么?請再舉出一個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所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原則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制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成皋之戰、昆陽之戰。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戰國策》,《戰國策》是一部重要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國策》、《國事》等名稱,經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定名為《戰國策》,體裁是國別體,長于議論和敘事。
二、語音 :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于齊 間(jiàn)進
三、通假字 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
四、古今異義詞
1、今齊地方千里 古義:土地方圓 今義:名詞,地點,處所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古義:國君近旁的近臣 今義:方位詞。
3、明日,徐公來 古義:“旦日”的后一天。 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4、能謗譏于市朝 古義:指責別人的過錯。 今義:誹謗。
5、窺鏡而自視 古義:照。 今義:偷偷地看。
6、暮寢而思之 古義:躺著。 今義:睡覺地方。
五、詞類活用
1、鄒忌修八尺有余:長,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在早晨 服:名詞用作動詞,穿戴。
3、私我也:形容詞用作動詞,偏愛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聞寡人之耳者: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聽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美,認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名詞用作狀語,當面。
六、重點字詞解釋: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納:接受。
而形貌昳麗:光艷美麗。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較。孰,誰,哪一個。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為,認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過者:當面指責。 能謗譏于市朝:公眾場合。
時時而間進:不時,有時候。//偶然進諫。間,間或、偶爾。 期年之后:滿一年。
七、課文內容理解:
1、面對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贊美,鄒忌從“不自信”到“暮寢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樣的品質?
圍繞“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來答。
示例:不盲目輕信,對別人的褒獎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能正視自己。
2、鄒忌認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因為齊王身邊的人阿諛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聽到真實的情況。
3、“王曰‘善’。”請你結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達作用。
體現了本文語言精練的特點。一個“善”字,既表達了齊王的贊同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他的矜持和尊貴。
4、揣摩“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說說這段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活動,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動分為三個層次。鄒忌對徐公“孰視之”,表明他的認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窺鏡而自視”是為了作比較,顯示出鄒忌雖不自信但也不輕信;“暮寢而思之”則表明他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
5、齊威王下令后,進諫者由“門庭若市”到“時時而漸進”,再到“無可進者”,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齊王納諫后,朝政的弊端越來越少。或齊王納諫后,需要改進的地方越來越少。納諫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6、鄒忌以什么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7、鄒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8、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9、諷諫的結果如何?
齊王接受了諫言,并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后“無可進者”,終于“戰勝于朝廷”。
八、開放性試題
1、請就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或寫法寫一段評注性的文字。
示例:內容方面:鄒忌能以自身為例,由家事巧妙地聯系到國事,諷勸齊王納諫除蔽;寫法方面:把家事和國事進行類比,推己及人,以此達到諷勸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異,初時“門庭若市”,后來“無可進者”,請根據“無可進者”寫出“門庭若市”的反義成語。“門庭若市”體現了威王的“廣開言路”,在我們學過的古文中,還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廣開言路”的問題?(2分)
“門可羅雀”或“門庭冷落”《出師表》
3、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從語言運用的角度,鄒忌的進諫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與同學、父母、師長等的交往過程中,在向對方提出意見或建議時,如果能講究說話方式,語言含蓄委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順耳,從而使對方愉快接受。
4、對文中的鄒忌和齊威王,你更欣賞誰?請簡述理由。
示例1:喜歡鄒忌——他有勇氣,說話講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歡齊威王——他胸懷寬廣,虛心納諫,有富國強兵的愿望等。
5、鄒忌的諫言和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進言有相似之處, 鄒忌的建議是什么?請用《出師表》中的四字詞語來回答;鄒忌進諫的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么啟示?
建議:開張圣聽(“咨諏善道”或“察納雅言”)
啟示:他的勸說方式,即委婉勸說,它的優點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樂于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鑒這種做法。
6、從文中看,齊威王最終能使齊國“戰勝于朝廷”,達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請結合你的生活體驗,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7、歷史上敢于直諫的賢臣和從諫如流的明君:魏征——唐太宗;曹劌——魯莊公;
8、歷史上進諫難,納諫尤難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諫商紂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紂王剖心而死;春秋時吳國的大臣伍子胥,他勸吳王夫差殺死越王勾踐,以免后患,吳王不聽,他堅決同吳王爭論,最后被迫自殺;戰國時楚國的屈原——楚懷王;西周召公——厲王。
《愚公移山》 列子
一、文學常識
選自《列子·湯問》。后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古代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本文通過寫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重點字詞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齔[chen] 窮匱[kui]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④亡以應:“亡”通“無”。 ⑤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⑥隴斷:“隴”通“壟”,高地。
一詞多義:
①方:指面積,方七百里;剛剛,方其遠出海門。 ②且:將近,年且九十;況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堅決,吾義固不殺人。
⑤亡:通“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逃跑,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⑥焉:疑問代詞,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古今異義:
①懲:古:戒。(懲山北之塞)←┈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今:處罰。
②陽: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陽。 ③陰:古:山之北,水之南。(達于漢陰) 今:陰天。
④諸:古:之于。(投諸渤海之尾)今:各個、許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毀山之一毛)今:毛發。
⑥已:古:止,停止。(懼其不已也) 今:已經。
詞語活用: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 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作動詞,用盡。
聚室而謀:聚,動詞使動用法,使…聚。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荷擔者三夫。(譯:三個(能)挑擔的人。)
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應為:汝之不惠甚矣!先說“甚矣”有強調意味。)
譯:你太不聰明了。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2、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節,始一返焉。/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
三、回答下列問題。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達于漢陰。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移山的態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對丈夫的關心而“獻疑”的,她不反對移山,所以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譏笑,阻止移山,也體現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對舉,有何深意?從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實上,“大智若愚”,他有遠大的抱負,移山是為了造福后代,他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力量是“無窮匱”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實為“鼠目寸光”。
5、《寓公移山》選文中“雜然相許”與“其妻獻疑”意思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雜然相許”表明寓公提議受到眾人的擁護,“其妻獻疑”是出于對寓公的關心,并不反對寓公移山。
【中考文言文復習重點歸納】相關文章:
中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復習重點03-26
中考文言文名詞作狀語的復習歸納03-28
中考文言文重點篇目復習(二級)12-05
中考文言文重點篇目復習(三級)12-05
中考重點文言文《陋室銘》知識要點歸納總結09-19
中考文言文重點句子06-13
中考文言文復習12-24
中考重點文言文《醉翁亭記》知識點歸納09-19
中考文言文重點篇目考點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