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覯改字文言文翻譯
字泰伯,號盱江先生,北宋建昌軍南城(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北宋時期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覯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李覯改字是語文考試的重點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信息,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原文:
范文正公①守桐廬②,始于釣臺建嚴先生祠堂,自為記③,其歌詞④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讀之三,嘆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將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語,于義甚大,于詞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擬換作‘風’字如何?”公凝⑧坐頷首,殆欲下拜。
【注釋】: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謚“文正”,故世稱范文正公。
②桐廬:古地名,今浙江桐廬市。
③記:傳記。
④歌詞:指記文后的贊詞。
⑤瞿然:驚訝的樣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譯】:
范仲淹在桐廬做太守的時候,最早在釣臺建了一個嚴先生祠堂(紀念嚴光),自己做了一篇記文,文章內(nèi)說: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寫完之后拿給南豐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贊嘆不止,站起來說:先生的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后,必將會在世上成名,我大膽地想(幫你)換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驚訝,拱手請教他。(李泰伯)說:云山江水那一句,意義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來修飾“德”字,好像有點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換“風”字,你看怎么樣啊?范公坐在那里點頭,幾乎要下拜!
李覯介紹
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南城在盱江邊,李覯在此地創(chuàng)建盱江書院,故世稱盱江先生。他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shù)十百人。仁宗皇祐初(1049),范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后為直講。
李覯研究
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富國策》),提出了一些發(fā)展經(jīng)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nèi)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chuàng),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云。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別辟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蒙)、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xiāng)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方平》、《璧月》、《梁帝》、《送僧游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居易錄》以為"風致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并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為佳。《直講李先生文集》,有《四部叢刊》影明左贊刻本,共37卷,外集3卷前附年譜,后附《門人錄》。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李覯集》,即據(jù)此校點。
李覯生平
李覯自幼聰明好學六七歲始“習字書”,十二歲就能寫文章。十四歲父親去世,母親“墾閱農(nóng)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凍餒之苦。服喪三年,十七歲始出外游學。二十歲以后,文章漸享盛名。李覯也象其他讀書人一樣,想通過科舉,登上仕途,干一番事業(yè)。但是,他在科舉仕進的道路上卻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嘆“生處僻遐,不自進孰進哉!”景祐年間,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尋求仕進之途,毫無結(jié)果而歸。次年,參加鄉(xiāng)舉,又名落孫山。慶歷元年(1041),應茂才異等科,有旨召試。李覯入京,又未中選,在京城“憂愁經(jīng)歲”,抑郁不鄉(xiāng)。遭受這幾次打擊之后,遂無意仕進,隱居著述。南城立學,被聘為郡學之師。創(chuàng)立盱江書院,教授自資。
李覯著作
李覯是北宋一位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著書立說,大膽創(chuàng)新,在哲學上持“氣”一元論觀點,認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認識論上,承認主觀來自觀,因此,成為宋代哲學唯物主義學派的先導,在我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覯還具有比較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他卓有膽識地提出功利主義的理論,反對道學家們不許談“利”言“欲”的虛偽道德觀念。他從實際物質(zhì)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這一基本觀點出發(fā),解釋社會歷史現(xiàn)象。他認為“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富國策》第一)。治理國家的基礎,是經(jīng)濟,是物質(zhì)財富。所以,他反對把實際物質(zhì)利益和道德原則,即“利”和“義”對立起來。李覯認識到,物質(zhì)財富多寡不均的癥結(jié)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為了解決土地,問題他專門寫了一篇《平土書》,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張,引經(jīng)據(jù)典,煞費苦心地為統(tǒng)治者提供解決土地問題的歷史借鑒。為了拯救北宋日趨貧弱的局面,緩和階級矛盾,他提出富國、強兵、安民的主張,寫了《富國策》、《強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闡述自己的見解。李覯哲學上的唯物主義觀點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為稍后于他的王安石實行變法進行了哲學理論上的準備。由此看來,他的弟子鄧潤甫等人成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那就是很自然的了。李覯不僅是一位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著作家。他主張文以經(jīng)世、致用為貴,所以他的文章內(nèi)容比較充實。即使是解經(jīng)之作,也常常以古說今,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潛書》十五篇,即是出于“憤吊世故,警憲邦國”(《潛書序》),“以康國濟民為意”(《上孫寺丞書》),纂寫而成。《慶歷民言》三十篇,更是“言言藥石,字字規(guī)戒”的為民請命之作,人稱“紅國之書”。這些政論文章,大膽地指責時弊,闡發(fā)己見,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戰(zhàn)斗性。李覯的其他散文,如書信、志銘、碑、記等,也都寫得通達有識,邏輯性強,為人們所稱道。在這些文章的字里行間,他的用世思想時有流露。他的《袁州州學記》,起語不落俗套,立論警切,結(jié)構嚴謹,文筆穩(wěn)健,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稱他“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范仲淹薦李覯疏》)。
“在北宋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間,別成一家”(《宋元學案補遺》卷三)。李覯還是一位詩人。王士真在《居易錄》中曾稱贊李覯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關僧還廬山》和《憶錢塘江》五首絕句“風致似義山”。對此《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傖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稱,亦可謂淵明之賦《閑情》矣。”他的詩“受了些韓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詞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詩算得宋代在語言上最創(chuàng)及酬和之作,但也寫了不少有著充實的現(xiàn)實內(nèi)容的詩篇。”“根生但為松,翼飛但為風。王侯尚可輕,道義本來重”(《寄懷》),字句質(zhì)樸,語出自然,而重道義爵祿的情操,躍然紙上。“居官無藉手,選部豈知賢?廉善雖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張評事》),揭露了當時吏治的黑暗。由于他關心國計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所以,也寫了一些批判時政,反映農(nóng)民疾苦的詩,表現(xiàn)了他對現(xiàn)實的滿和對人民的同情。“產(chǎn)業(yè)家家壞,誅求歲歲新”,“朱門仍奢侈,柴門轉(zhuǎn)窶貧”(《村行》),“役頻農(nóng)力耗,賦重女工寒”(《感事》),抨擊了官府對農(nóng)民的殘酷剝削,反映出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的現(xiàn)實。他在《哀老婦》詩中,寫一個有兒有孫的老婦人還要改嫁。什么原因呢“子豈不欲養(yǎng)?母豈不懷居?”都不是,而是因為“徭役及下戶,財盡無所輸”。這是一種多么凄慘的景象啊!他的詩文,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三十七卷,另有《外集》三卷附后。《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李覯改字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鄉(xiāng)思李覯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22
李將軍文言文翻譯11-02
文言文李寄翻譯和原文03-10
魏文侯問李克文言文翻譯11-05
文言文《李賀小傳》原文及翻譯08-21
李惠拷皮文言文翻譯02-24
李待郎紱文言文翻譯04-27
李存審教子文言文翻譯08-08
李賀字長吉文言文翻譯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