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斷句八種方法與技巧指導
文言文是我們語文學習中誒場重要的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于高考文言文斷句八種方法與技巧指導,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要點提示】
(一)文言斷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
1。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
2。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
3。要重視內容,斷完后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
例: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試一試】
(1)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斷句具體方法】
一、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
⑴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在。其余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于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我們把這一步工作總結為標名(代)詞,定主賓。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2、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師。
2、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3、(趙困于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于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韓非子·說林下》
譯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點,眼睛不如刻得小一點。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無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無法改小了。辦任何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對于那些不能恢復挽回的,開始就得特別謹慎小心,那么,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二、虛詞斷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④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⑥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例子】
1、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8226;刺奢》)
3、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
5、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三、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例】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
4、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4、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①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
“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
“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
②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例: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
2、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①頂真: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驚
【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②對稱: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③反復: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出現,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
【練】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8、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9、君子之學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了解這些知識對文言文的斷句也會有幫助。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總分關系斷句法。
依據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例】
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2、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3、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七、再回首,細檢驗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例】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
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余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么“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后加上一個逗號。
那么,如何衡量斷句的正確與否呢?下面兩條方法可供參考。
⑴斷句后,意思是否講得通。
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斷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后有一句總結性的話,有人給斷為: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如何理解呢?
⑵斷句后,內容是否合理。
《師說》最后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如果斷為“……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細推敲,就不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藝經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這里說的李蟠“通習”的是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這些在當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之。
八、重平時,需勤練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檢測練習】
1、師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壞于壁
2、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3、昔虢太子死/扁鵲治而生之/扁鵲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鵲/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雖醫和不能治矣
高考文言斷句訓練試題及答案
1.祖父母愛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訓汝/汝傲而弗親/今吾不測/汝代吾為子/可不仰體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2.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3.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4.吳人有養猴于籠十年/憐而放之/信宿而輒歸/曰/未遠乎/異而舍諸大谷/猿久籠而忘其習/遂無所得食/鳴而死。
5.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黨斗而訟于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
6.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管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7。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8.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9.昔者有饋魚于鄭相者/鄭相不受/或謂鄭相曰/子嗜魚/何故不受/對曰/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10.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子哉。
11.太宗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
12.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
13。惇久竊朝柄/迷國罔上/毒流搢紳/乘先帝變故倉卒/輒逞異意/睥睨萬乘/不復有臣子之恭。
14。臣聞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門/張公室/棄無用之費/損不急之官/惜日愛功/亟戰疾耕。
15。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于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16。蘇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繳感襄王/蒯通以娶婦悟齊相/此隱而諷之也/五者/相傾險诐之論/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則/理而諭之/主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隱而諷之/主雖暴必容。
17。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尸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18。鄉人管彥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獨以為必當自達/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許為婚。
19.人不得/則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