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焉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焉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ā墩撜Z》)
譯:多個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個可以做我的老師。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譯:堆土成為高山,風雨自然會從這里興起。
2.相當于“于何”。可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譯:并且將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①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譯:尚且跟從老師學習,向老師請教。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譯:生都還不知道,怎么知道死?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譯:殺雞怎么要用殺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哪里有仁愛的人處在君主的地位,對陷害百姓的事卻能做得出來呢?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譯: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荊卿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禍患。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譯:一根羽毛不能舉起,是因為不肯用力量。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譯: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譯:不通曉句讀,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譯: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生氣,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間。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的”。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譯:盤旋屈曲的樣子,就像蜂房水渦,矗立著不知有幾千萬座。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譯: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fā)出硿硿的響聲。
擴展資料:
一、“焉”的兼詞義
首先,先跟大家解釋什么是“兼詞”。
兼詞,是指古代漢語中,有的字是兩個詞的結合。這種字從語言單位看是單音節(jié)詞,但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即A=B+C 。
“焉”作為兼詞,兼有介詞“于”和代詞“此”的意義和用法。我們可以表示為:
焉=于+此
在文言中,“焉”作兼詞例子有很多,比如《勸學》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其中“風雨興焉”可以變成“風雨興于此”,翻譯為“風雨從這里興起”。
再如《論語十二章》中的經(jīng)典語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其中“必有我?guī)熝伞笨梢宰兂伞氨赜形規(guī)熡诖恕保g為“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二、“焉”的翻譯:狀語后置的處理
兼詞“焉”在翻譯時,大部分時候要注意狀語后置的處理。
何為“狀語后置”?指的是文言文中,介詞結構(多為由介詞“于”、“以”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時往往會置于謂語后。是倒裝句的一種。狀語后置常見結構有三種,感興趣同學可以回顧往期文章學習:
「文言句式」一篇文章帶你搞懂狀語和“狀語后置”,文言不再怕
“焉”=“于+此”,“于+此”是一個介詞結構,如果文言中“焉”作兼詞放在謂語前面,就會出現(xiàn)狀語后置情況,翻譯時需要調(diào)整謂語和狀語的語序。
比如,剛才我們舉的“風雨興焉”的例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時候,我們其實對“焉”和“興”的語序進行了調(diào)整。
從語感角度,如果不調(diào)整語序,“風雨興起從這里”的翻譯也略顯奇怪。我們讀的時候也會產(chǎn)生調(diào)整語序的意識。
我們來看一則高考模擬題的語段:
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摘自《晉書·王羲之傳》)
我們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一句。
其中“焉”是兼詞,“終”是謂語動詞,和“焉”組合,出現(xiàn)了狀語后置,正確語序應該是“焉終”,“在這里終老”的意思,“便有終焉之志”意思是“便有了在這里終老的想法”。
三、文言中其他“兼詞”舉隅
在文言中,像“焉”這樣的兼詞不止一個,常見的還有:諸、盍、叵。
1.諸:相當于“之于”。不少學者認為“諸”是“之于”的合音字。大家可以嘗試3倍速去讀“之于”,還真是這么一回事。
常見例子,比如“反求諸己”,其實就是“反求之于己”,指反省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而不責怪別人。
2.盍:相當于“何不”。
比如“盍各言爾志?”,就是“何不各言爾志”,
何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呢?
3.叵:相當于“不可”。
比如成語“居心叵測”,就是“居心不可測”,這個成語可以形容一個人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焉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疑問代詞:相當于“怎么”、“哪里”,多用于反問句,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敢進入虎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
指示代詞:相當于“之”、“此”,如“以俟夫觀風者得焉”,意思是“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從這里得到它”。
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意思是“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
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陳述或疑問語氣,如“此百世之仇,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意思是“這是百世的仇恨,趙國為此感到羞恥,而大王卻不知道厭惡它”。
詞綴:用于形容詞之后,相當于“……的樣子”,如“盤盤焉,囷囷焉”,意思是“盤旋的樣子、屈曲的樣子”。
“焉” 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幾種翻譯:
一、兼詞
相當于 “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ā墩撜Z述而》)這句話中的 “焉” 可理解為 “在他們之中”。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這里的 “焉” 可譯為 “從這里”。
二、代詞
相當于 “之”。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這里的 “焉” 指代老師,可譯為 “他”。
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 表示 “哪里”。
三、語氣詞
句末語氣詞,可譯為 “了”“啊”“呢” 等。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這里的 “焉” 可理解為 “了”。
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 “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此處的 “焉” 表示停頓,無實義。
【焉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相關文章:
文言文焉的用法03-21
文言文中“然”字的用法09-24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03-22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12-07
關于文言文中的異讀06-15
文言文中精辟的名言12-27
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09-24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06-26
高考語文文言文中“與”字的考點02-27
文言文中常見的通假字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