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材論文言文翻譯

時間:2021-04-05 15:14:54 文言文 我要投稿

材論文言文翻譯

  《材論》是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出自《臨川先生文集》。該文論述統治者應如何去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對人才的重要性和選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當精辟的論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材論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材論文言文翻譯

  材論文言文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于治亂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敗亂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吾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于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于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也。故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求其所以異者,蔑矣。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并驅,則雖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騏驥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能復先王之法度。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況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劃戰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翻譯

  在天下值得擔憂的事情中,不必擔心人才不多,只是擔心處于上層地位的人不希望有很多人才;不必擔心有才能的人不想有所作為,只是擔心處于上層地位的人不讓他們有所作為。使用人才,就像為國家豎起棟梁一樣,得到了人才,就會帶來國家的安全和光榮,失去了人才,就會使國家滅亡、給它帶來恥辱。那么處于上層地位的人不希望人才很多,不讓他們有所作為,是什么原兇呢?這是因為他們思想上受到了三方面的蒙蔽。其中顯得最突出的蒙蔽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地位可以不會受到危亡和恥辱的威脅,終身沒有天下危亡的禍患;失去有才能的人對于國家太平或者發生動亂的命運沒有什么影響,所以便安心地隨意按自己的意志辦事,可是最后卻要陷入衰敗、動亂、危亡和恥辱的境遇之中。這是他們思想上的一種糊涂認識。又有一種人認為我的爵位、俸祿、權勢和錢財足夠引誘天下的有才之士,他們的榮辱、憂傷都取決于我,因此我就可以安然坐著用傲慢的態度對待天下有才能的人,而他們將沒有不投向我的,可最后這種人也要陷入衰敗、動亂、危亡和恥辱的境遇之中。這也是他們思想上的一種糊涂認識。又有一種人不研究培養、教育和錄用人才的方法,卻成天憂心忡忡地認為天下實際上沒有有才能的人,而他們最后也要陷入衰敗、動亂、危亡和恥辱的境遇之中。這也是他們思想上的一種糊涂認識。這三種糊涂認識,所帶來的禍患是一樣的。然而對于他們中間用心好的人,還可以討論一下他們失誤的原兇,只不過是自己認為天下沒有人才罷了。大概他們的本意并不是不想起用天下的人才,只是對有才能的人不了解,才那樣作。

  何況一個人有才能,他和別人的外形哪有不同的地方呢?只是他處理事情就能把事情辦好,出謀劃策就能得到好處,治理國家就能使國家安定富強,這就是他們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處于上層地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地了解他們、慎重地使用他們,那么他們即使懷抱皋陶、夔、稷、契那樣的才智,也不可能顯出和常人的不同,何況才智低于皋陶、夔、契的人呢?世上那些有糊涂認識的人將會說道:“人們身上具備特殊的才能,就會像錐子裝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會顯露出來,所以具備實際本領而沒有被發現的事是沒有的。”說這種話的人只是看見了錐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卻沒有看到良馬在馬廄里的狀況。在馬廄里,劣馬、駿馬混雜在一起,它們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樣子一樣,要找它們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當駿馬拉著重車,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著老是鞭打它,也用不著駕車的人多操心,一松開韁繩,千里路程就跑完了。在這個時候,讓幾匹劣馬并駕齊驅,即使跑壞了車輪、拉斷了韁繩、累傷了筋骨、晝夜不停地追趕駿馬,也還是遠遠地趕不上。經過這樣比較以后,才分別得出哪是日行千里、萬里的駿馬,哪是跑不快的劣馬。古代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不認為天下沒有有才能的人,而是用盡辦法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找來加以試用。試用的辦法,不過是讓他們擔任適合自己才能的工作罷了。

  南越地區有一種長得很長的竹子,把它削成箭桿,用千錘百煉的優質金屬給它安上箭頭,用秋天鶚鳥的羽毛給它安上箭羽,再把箭安放在強勁的弩弓上而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即使是穿著用犀牛皮作護身甲的人,也沒有護甲不被立即射穿而死去的。這種箭是天下銳利的武器,是在武力爭斗中決定勝負的一種寶貴東西。但是不懂得它的用處,拿它來敲敲打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爛的棍棒沒有兩樣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才智卓越的人物,可是使用的方法不恰當,那結果也就會像拿這支箭敲敲打打一樣。古代君主懂得這個道理,于是精心衡量一個人的才能和慎重地安排他們的工作,使具備大的、小的、長的、短的、強的、弱的才能的人,沒有哪一個和他們的工作不相稱的。他像這樣做,即使比較愚昧、見識比較淺薄的人,也都能發揮他們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況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唉!后來處于上層地位的人,大概是沒有了解有才之士的主張并把它放到實際工作中加以試驗,于是就說天下果真沒有有才能的人,這也不過是未動腦筋罷了。

  有人說:古人對于人才是采用教育方法來造就他們,而你只講尋求人才加以使用,這是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這是因為,天下法令制度未建立以前,就一定要求得天下的人才加以使用,如果能任用天下的人才,就能恢復先王的法令制度。能恢復先王的法令制度,那天下就連小事也沒有和先王時代不一樣的了,何況通過教育的方法來造就人才這樣的大事呢?這就是我只說要尋求人才并加以使用的道理”

  唉!如今天下還有人擔心沒有人才可以加以使用。我聽說過,戰國時六國聯合之際,于是辯論、游說的人才就出來了;劉邦、項羽并存于世,于是籌畫的謀士、打仗的武將這類人物就出來了;唐太宗希望把國家治理好,于是運籌謀略、敢于直諫的輔臣就出來了。這幾類人,當那幾位君主沒有出現時,他們大概也是不會顯露的,君主們想得到他們,這些人就出來了。今天也是這樣,值得擔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罷了。憑著天下這樣廣大,人物這樣眾多,而偏要說真的是沒有人才可用,我就不相信。

  注釋

  (1)材論:即人才論。

  (2)蔽:遮擋,障礙。指錯誤想法。

  (3)去辱絕危:遠離恥辱,斷絕禍害。

  (4)數:命數,命運。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縱,展開。

  (6)卒:終于。敗亂危辱:失敗、動亂、危亡、恥辱的結局。

  (7)爵祿:官位和俸祿。誘:誘導,吸引。

  (8)憂戚:憂傷。戚:悲傷。

  (9)是否:或是或否。坐驕:傲視。

  (10)趨我:趨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懼、憂慮貌。

  (12)特:僅僅,只不過。

  (13)形:外貌。何以:以何,憑借什么。

  (14)畫策:策劃,出謀獻策。畫:謀劃。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這里指統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傳曾被舜帝任為管刑法的官。夔,舜時期的樂宮。稷,是厲山氏的兒子,名農,能種植百谷。契,相傳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為商朝的祖先。

  (17)“猶錐之”二句:語出《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說:“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會被埋沒的。囊,口袋。末,尖端。見:通現,顯露。

  (18)廄:馬房。

  (19)駑:劣馬。驥:好馬。

  (20)芻: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類)。嚙:咬。

  (22)引:牽引,拉動。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馬鞭。這里指鞭打。

  (25)御:駕馭。

  (26)頓:振,抖動。轡:控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27)傾輪:車輪傾斜。絕勒:韁繩拉斷。勒:帶嚼口的馬絡頭。

  (28)不舍晝夜:不分晝夜。《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9)遼乎:遙遠的樣子。

  (30)騏驥:良馬。騕褭:駿馬名。駑駘:劣馬。

  (31)南越:古國名,其地在今廣東一帶。脩簳:細長的竹稈。

  (32)鏃:箭頭。此處謂安裝箭頭。精金:即精鋼。

  (33)鶚:一種長翼而兇猛的鳥。鷹雕一類。勁翮:堅硬的翎管。

  (34)彍:張滿弓弩。此處指射至。

  (35)犀:雄犀牛,兩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兇猛,彪悍。

  (36)覿武:以武力相見,指打仗。覿:相見。

  (37)敲撲:古時用作鞭刑的兩種刑具。長者為撲,短者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偉杰出的人才。

  (40)銖量:仔細稱量。引指詳盡地考察衡量。銖:古代衡制中一個微小的重量單位。《漢書·律歷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41)卓犖:超凡、杰出。

  (42)六國合從:指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起來與秦國抗衡。因六國地連南北,故稱他們的聯合為合縱。從:通縱。

  (43)辯說之材:指縱橫家之流。其著名者,有張儀、蘇秦等。《史記》有傳。

  (44)劉、項:劉邦、項羽,皆為秦末反秦起義軍領袖。秦亡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其后,楚漢間歷經長達五年的戰爭。最后(前202),項羽兵敗自殺,劉邦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即漢高祖。《史記》有《本紀》。

  (45)籌劃戰斗之徒:謀士與戰將。陸續聚集于劉邦旄下的,謀士有蕭何、張良、陳平諸人;戰將則有韓信、彭越、樊噲等。《史記》均有傳。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他常以“亡隋為戒”,任賢納諫。他在位的“貞觀”(627—649)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有所恢復,被史家譽為治世。

  (47)謨謀:設謀劃策。諫諍:規勸爭辯。唐太宗朝,謨謀之臣,有房玄齡、杜如晦;諫諍之臣,則以魏征為代表。新、舊《唐書》皆有傳。

  閱讀題目及答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患上之人不欲其眾患:擔心

  B.故偃然肆吾之志肆:擴張

  C.故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審:慎重地

  D.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策:鞭打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特未知其故也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B.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C.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D.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3.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上之人)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

  B.(驥)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

  C.當是之時,使駑馬(與之)并驅

  D.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之)信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對于人才的使用有三種錯誤觀點,其中“不去尋求培育和選用人才的方法,認為天下沒有人才”的觀點危害最嚴重,因而文章的重點也就針對這種觀點而發。

  B.文章開篇就認為“得到人才國家就能安定而繁榮,失去人才國家就會衰亡招致屈辱”,這就將人才的得失上升到關系國家社稷安危的地位,為下文觀點的闡述作了鋪墊。

  C.在文中,作者駁斥了一些人對人才“錐處囊中,其末立見”的錯誤觀點,并以良馬和駑馬為喻,說明要給人才以機會,統治者要在實踐中考察、選拔人才,盡其所能。

  D.作者在文末列舉了六國時出現了辯論游說的人才,楚漢時出現了出謀劃策、能征善戰的人才,唐太宗時出現了多謀善斷、直言規勸的人才的史實,說明了人才是應時而生的。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

  (2)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

  (3)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參考答案:

  1.B(“肆”應解釋為“放縱”。)

  2.D(D第一個“而”是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因而”;第二個“而”是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卻”。A兩個“其”都是代詞,“其中的”;B兩個“且”都是連詞,“尚且”;C兩個“之”都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3.B(從上下文可知,省略的是“馭者”,即趕車的人。)

  4.A(文中說“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意即三種觀點的危害是相同的。只是持“天下沒有人才”的觀點的人用心不壞,尚可救藥,因而文章著重針對這種觀點而發。)

  5.(1)再說有才能的人,他們的外貌和一般的人能有什么不同呢?(采分點有:“人之有材能者”是定語后置句,“其”譯為“他們”,整個句子是反問句。)

  (2)有特殊才能在身上的人,猶如錐子放在口袋里,錐子的尖兒馬上就會顯露出來,所以沒有具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被發現的。(采分點有:“人之有異能于其身”是定語后置句,“見”通“現”。)(3)這就是我只說尋求、任用人才的道理的原因了。(采分點有:整個句子是判斷句,“所以”譯為“……的原因”。)

【材論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管仲論》蘇洵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晁錯論》蘇軾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范增論》蘇軾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敬姜論勞逸》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留侯論》蘇軾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莊辛論幸臣》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論毅力_梁啟超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

唐太宗論三鏡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8-10

《深慮論》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7-19

《董遇論三余》文言文翻譯注釋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