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與《醉翁亭記》比較的教案
柳宗元和歐陽修的山水園林小品,雖同樣優美生動,婉轉曲折,卻是各有千秋,藝術風格不同。不妨以新課標課本所選的《小石潭記》與《醉翁亭記》為例比較一下。
一、景物描寫:一實一虛
劉大批《真州東園記》:“柳州記山水從實處寫景,歐公記園亭從虛處生情。柳州山水以幽冷奇峭勝,歐公園林以敷娛都雅勝。”正好說出了二位作家不同的散文風格。
“漱滌萬物,牢籠百態”,是柳宗元記山水的特點。他刻畫山水美,能夠顯出各種事物的本色和個性特征。在《小石潭記》篇,他寫石潭、樹木、潭水、游魚、潭身、潭岸等,無不形象生動,各具特色。他寫潭水游魚,整段文字沒有一處寫水,卻又處處寫水,通過“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這樣一幅畫面,以潭魚的生動活潑,反襯出潭水清澈透明至極,做到了“一語勝人千百”的效果。他寫游魚,先寫靜態,說魚兒“佁然不動”,后寫動態,言魚兒“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寫潭上景物,用“斗折”狀溪身,拿“蛇行”喻溪水,以“犬牙差互”寫兩岸形狀,真是曲盡其妙,其精工達到了窮態極妍的地步。抓住景物的個性特征,精心描繪,細致入微,形神兼備,富有活潑的生機,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歐陽修寫景物,疏筆淡墨,高度概括,極是簡練。如寫瑯琊山四季景色變化,只用四句話:“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寥寥數語,四季分明。寫游人活動,同樣勾畫了了,不枝不蔓。如寫太守酣宴后的情形,僅用“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九個字,其醉狀便躍然紙上,其樂態也擠出字縫而達到極致。雖然簡約,卻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抒情方式:一融一蓄
柳宗元從實處寫景,把自身的遭際跟永州山水緊密聯系起來,緣情寫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托物寄興。比如,第三段寫潭水來源,用“不可知其源”說明溪水源遠流長,也給人一種惆悵茫然的感覺。第四段寫小潭四周景色:“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文章借凄愴的氣氛,抒發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到沉重打擊后,凄涼寂寞的心情;即便寫潭魚歡游,“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也把自己的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有意構成一種幽靜的境界。這也正應了他自己所說的“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的屈原式的憤慨。
歐陽修從虛處生情,一唱三嘆,千回百轉。“樂”字作為《醉翁亭記》抒情主線,前后出現十次,富于情韻。作者遭貶而壯志難酬,縱然縱情山水,到底心意難平,但作者并不直接說出這些,而是把要表達的情意寄托在景物和人物上,情在篇外,含蓄不盡。歐公即使“氣盡語極,急言竭論”,仍舊從容不迫,能夠寫得“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蘇洵的這些話,正好說明歐陽修表達感情的特殊方式。
三、語言風格:一秀一平
柳宗元描寫入微,句式較為嚴謹,遣詞造句多用形象化的手段,精確、洗練如水沖去浮面的雜物,形成“清瑩秀麗,鏘鳴金石”,音節響亮的語言風格。《小石潭記》許多短語的使用,就顯示出他的語言精美,如:二字短語“為坻,為嶼,為堪,為巖”;三字短語“隔篁竹,聞水聲……心樂之”;四字短語“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這些短語嵌入句中,嚴整中有變化,姿態橫生。
歐陽修措詞平易,“文從字順”而自成風格,流暢圓融,富于情致,卻能保持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光彩。另外,精心選擇和使用虛詞,也加強了表達效果。《醉翁亭記》篇,“也”字出現過21次,全篇都用“也”字斷句,避免了平庸的敘述。本文句式駢散相間,舒卷自如,長短錯落有致,音調抑揚頓挫,形成搖曳多姿之勢,既熱烈酣暢,又從容不迫。本篇還多用單句對、雙句對、三句對,形式優美,加強了委婉抒情的氣勢,音調諧美,如詩如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