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07-03 16:55:25 宗澤 醉翁亭記 我要投稿

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

  導語:《醉翁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

  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注釋

  1、環:環繞。

  2、皆:副詞,都。

  3、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

  5、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6、壑:山谷。

  7、尤:格外,特別。

  8、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而:表并列。

  10、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

  11、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12、潺潺:流水聲。

  13、而:表承接。

  14、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15、回:回環,曲折環繞。

  16、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7、然:......的樣子。

  18、臨: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19、于:在。

  20、作:建造。

  21、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22、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23、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24、曰:叫做。

  25、輒:就。

  26、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27、意: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8、乎:相當于“于”。

  29、得:領會。

  30、寓:寄托。

  31、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32、開:消散,散開。

  33、歸:聚攏。

  34、暝:昏暗。

  35、晦:陰暗。

  36、晦明:指天氣陰晴明暗。

  37、芳:香花。

  38、發:開放。

  39、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

  40、秀:茂盛,繁茂。

  41、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42、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43、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44、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45、休于樹:在樹下休息。

  46、傴僂:腰彎背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

  47、提攜: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

  48、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49、漁:捕魚。

  50、釀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瑯邪山醉翁亭下。

  51、洌:水(酒)清。

  52、山肴:野味。

  53、野蔌:野菜。蔌,菜蔬。

  54、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55、陳:擺放,擺設。

  56、酣:盡情地喝酒。

  57、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

  58、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非絲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簫。

  59、射: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60、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61、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

  62、觥:酒杯。

  63、籌:酒籌,用來計算飲酒數量的籌子。

  64、蒼顏:臉色蒼老。

  65、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

  66、歸:回家。

  67、已而:不久。

  68、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69、翳:遮蔽。

  70、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71. 樂①其樂②: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樂①:意動用法,以…為樂。樂②:快樂。

  7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73、謂:為,是。

  74、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賞析

  宋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領導的新政失敗,被貶河南鄧州。積極參與新政的歐陽修,“慨言上書”,一度下獄,后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 第二年(1046)。他此時的心情和范仲淹應該同樣是憂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憂”,“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 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就是以憂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歡樂。這一點我們在分析《岳陽樓記》時,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而歐陽修卻沒有像范仲 淹那樣“進亦憂,退亦憂”,他在《晚泊岳陽》中這樣寫:

  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雖然有“云水蒼茫”的“失路”之感,但是歐陽修還是聽到了“清輝”中的歌聲,聽得很入迷,仍然享受著“輕舟”“如飛”的感覺。從這里,可以看到歐陽修和范仲 淹在個性上的差異。到了《醉翁亭記》中,這種差異,就更明顯了。歐陽修大筆濃墨,渲染了一派歡樂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歡樂,而且與民同樂。這是不是說歐陽修 沒有心憂天下的大氣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全面分析《醉翁亭記》。

  第一句,“環滁皆山也。”一望而知,好處是開門見山。但這種境界,就 是在講究史家簡潔筆法的歐陽修手中,也不是輕而易舉地達到的,而是經歷了反復。據《朱子語類輯略》卷八載:“歐公文亦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 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開門見山而后,徑直寫山水之美。先是寫西南的 瑯琊山:“蔚然而深秀”,接著寫水(釀泉):“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山水都有了,跟著寫亭之美:“翼然臨于泉上。”三者應該說都比較簡潔。“翼 然”,把本來是名詞的“翼”化為副詞。雖然早在陶淵明就有過“有風自南,翼彼新苖”(《時運》),但陶氏是把“翼”化為動詞,而這里則是化為副詞,用來形 容飛檐,很有神韻。除此以外,并沒有刻意的修辭痕跡。但是這幾個短句卻構成十分別致的感覺。別致感從何而來呢?有人把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漢語,我們引用來作 一比較: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特別的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 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山勢曲直,路也跟著彎轉,于是就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 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是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里飲酒,喝一點 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飲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從 詞語的意義來說,應該說翻譯大致是確切的。但是讀起來,其意蘊卻可以說損失殆盡。這除了古今詞匯聯想意義的誤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譯文把原文中很特色的句法和語氣全部沒了。原文的第一句,表面上看來,僅僅是開門見山;實質上,還在于為全文奠定了一個語氣的基調。如果要作吟誦,不能盡情直遂地讀成: 環滁皆山也。而應該是:

  環滁……皆山也……。

  只有這樣,才能和全文的句子的語調統一起來。如第一段: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從 句法來說,一連八個句子,都是同樣結構(……者,……也)的判斷句,都是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語氣二分式。這本是修辭之忌。景物描寫以豐富為上,不但詞語要 多彩,而且句法上也要多變,這幾乎是基本的、潛在的規范。句法單調和詞語乏采同樣是大忌。而歐陽修在這里,卻出奇制勝,營造了以一種不僅僅在語義上、而且 在語氣上一貫到底的語境。這種前后二分式為什么值得這么重復,又能在重復中沒有重復的弊端呢?關鍵在于,這種前后二分式的句子,不是一般的連續式,而帶著 一種提問和回答式的意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先看到景色之美,然后才回答,“瑯琊也”。

  “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先是聽到了聲音,然后才解釋:“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先有奇異的視覺意象,然后才回答:“醉翁亭也”。

  這 種句法結構所提示的,先是心理上的驚異、發現,后是領會。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特點在于,第一,先有所感,次有所解;先有感覺的聳動,后有理念的闡 釋。第二,這種句法的重重復復,還提示了景觀的目不暇接和思緒的源源不斷。如果不用這樣提示回答的二分式句法,而用一般描寫的句法,也就是連續式的句法, 就得先把景觀的名稱亮出來:

  瑯琊山,蔚然而深秀;

  釀泉,水聲潺潺而瀉出

  醉翁亭,其亭翼然而臨泉上。

  這 就沒有心理的提示、驚異、發現和理解的過程,可真是有點流水帳了,太呆板了。歐陽修這篇文章的句法之奇妙,還得力于每句結尾,都用一個“也”字。這本是一 個虛詞,沒有太多具體的意義,但在這里卻非常重要,重要到必須使用在整篇文章從頭到尾的每一句中。這是因為“也”字句,表示先是觀察之,繼而形成肯定的心 態和語氣。這個“也”式的語氣,早在文章第一句,就定下了調子。如前面的引文把它翻譯成:

  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

  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

  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

  意 思是差不多的,但讀起來為什么特別殺風景呢?因為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語氣消失了。有這個語氣和沒這個語氣,有很大的不同。這不但是個語氣,而且有完成句子 的作用。比如:《中庸》:義者,宜也。“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斷的肯定語氣。此外,它還有一點接近于現代漢語的“啊”、“呀”。不同的是,在現代漢語 中沒有“啊”,”呀”,句子還是完整的;而在古代漢語中,沒有這個“也”字,就不能形成判斷的肯定語氣,情感色彩就消失了。比如:

  “仁者, 愛人。”這是一個理性的、或者說是中性的語氣,如果加上一個“也”字:“仁者,愛人也。”加上這個語氣詞,肯定的情感,就比較自信,比較確信了。《詩大 序》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果把最后這個“也”字省略掉,語氣中 的那種情緒上確信的程度就差了許多。又如《左傳》,齊侯伐楚,楚王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如果把句尾上的“也”字去掉,變成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不但語氣消失了,而且情緒也淡然了。同樣,我們已經讀過的袁枚《黃生借書說》中“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如果把最后的“也”字 刪除,變成“少時之歲月為可惜”;語氣就干巴了。不少賞析文章都注意到本文從頭到尾用了那么多“也“字,但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個“也”字在語氣和情緒上的 作用,一般都誤以為語氣詞本身并沒有意義。殊不知語氣詞雖然沒有詞匯意義,但是其情緒意義卻是具有抒情的生命的。特別是當“也”字不是孤立地出現,而是成 套地組成一種結構的時候,其功能是大大超出其數量之和的。

  當然,重復使用“也”字,也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就是導致單調:句法的單調導致語 氣和情緒的單調。但是,這種情況在《醉翁亭記》沒有發生,相反,是情緒的積累遞增。因為句法和語氣反復,被句法的微調所消解了。文章并沒有停留在絕對統一 的句法上,而是在統一的句式中,不斷穿插著微小的變化。例如,“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都打破了并列的 “者……也”型的句子結構。這種微妙的變化,還是只是形式上的。更主要的變化,是內涵上的。在同樣是“者……也”型句子結構的排列中,情思在演進,在深 化:開頭是遠視,大全景(瑯琊),接著是近觀的中景(釀泉),再下來,是身臨其境的近景(醉翁亭)。如果這樣的層次還是客觀景色的描述的話,接下來就轉入 了主體的判斷和說明:先是亭名的由來(太守自謂),再是為何如此命名(太守飲少而輒醉,年事最高)。這樣的句子,表面上看來是說明,但是其中滲透著某種特 殊的情趣。情趣何來?因為這里說明的是自己,本來是第一人稱的表白,卻用了第三人稱的說明。設想,如果不是這樣,而是用一人稱來寫自己如何為亭子命名,甚 至可以帶點抒情的語氣,而情感和趣味則大為不同。而現在這樣,先是像局外人似的說到有這么一個太守,明明喝得很少,卻又很容易醉。明明年紀不太大(才四十 歲左右),卻是自稱為“翁”。這個自稱“醉翁”的太守來到這里喝酒,卻宣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中的情趣,至少有幾個方面:其一,號稱 醉翁,卻不以酒為意;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襯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這就不是在說明,而是在抒情了。文章到這里,手法已經遞升了三個層次:第一個是開頭的描 寫,第二個是說明,第三個是抒情。這里的情趣,全在作者有意留下的矛盾:既然意不在酒,為什么又自稱“醉翁”,還把亭子叫做“醉翁亭”呢?這不是無理嗎? 是的,的確無理。理和情就是一對矛盾。純粹講理就是無情;而不講理,就可能在抒情。但是,歐陽修在后一句,對抒情又作了說明:“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心里對于山水是有情的,不過是寄托在酒上而已。這是一個智性的說明,使得抒情的無理又滲透著有理。這已經是文章的第四個層次了。

  文章的開頭,目的不過是為了提出最為關鍵的是山水之樂。這種樂的實質是什么呢?接下去的幾段文章就是對于山水之樂的一步步地展開。

  首 先,當然是自然景觀之美:從日出到云歸,從陰晦到晴朗,從野芳發的春季,到佳木秀的夏日,再到風霜高潔的秋天,到水落石出的冬令,四時之景不同,而歡樂卻 是相同的。(這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陰晴不同情感不同有多么明顯的區別)山水之樂在于四時自然景觀的美好,這是中國山水游記的傳統主題,早在酈道元 的《三峽》中,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歐陽修這么幾句話,文字很精練,但從根本上來說,并沒有什么新的發現,充其量不過是為他下面的新發現提供了山水畫幅 的背景而已。下面這一段,就超越了自然景觀,進入了人文景觀,逐漸展開歐陽修的新境界了。

  山水之樂更高的境界,不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 人之樂。往來不絕的人們,不管是負者、行者,彎腰曲背者,臨溪而漁者,釀泉為酒者,一概都很歡樂。歡樂在哪里?沒有負擔。沒有什么負擔?沒有物質負擔,生 活沒有壓力。這實在有點像陶淵明的桃花源理想境界。但如果完全等同于桃花源,歐陽修還有什么特殊的創造?歐陽修山水之樂的境界,在于各方人士和太守一起歡 宴。歐陽修反反復復提醒讀者“太守”與游人之別,一共提了九次。但是和文字的一再提醒相反,在飲宴時,卻強調沒有等級的分別:打了魚,釀了酒,收了疏菜, 就可以拿到太守的宴席上來共享。歐陽修所營造的歡樂的特點是,人們在這里,不但物質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沒有等級,因而特別寫了一句,宴飲之樂,沒有 絲竹之聲,無須高雅的音樂,只有游戲時自發的喧嘩。最能說明歡樂的性質的,是反復自稱太守的人,沒有太守的架子,不在乎人們的喧嘩,更不在乎自己的姿態, 不拘形跡,不拘禮法,在自己醉醺醺、歪歪倒倒的時候享受歡樂。和太守在一起,人們進入了一個沒有世俗等級的世界,賓客們忘卻等級,太守享受著賓客們忘卻等 級,人與人達到了高度的和諧。這一切正是歐陽修不同于陶淵明的桃花源的地方。這不是空想的、去了一次就不可能再找到的世界,而是他自己營造的。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于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復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醉翁亭記賞析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后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并不屬實,說除了瑯琊之外,當地并沒有什么山,見錢鐘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著過多地糾纏于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瑯琊山(瑯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瑯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后幾經回環,才在“峰回路轉”之后出現臨于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動感。歐陽修采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于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與民同樂)伏了一筆。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后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里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變無疑具有現實背景,也體現著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跡,因為在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歐陽修的詩文中竟成了經常性的主題。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并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于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游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瑯琊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二、勾勒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睛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一句經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環抱的滁州的壯麗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聯綿不斷,巍峨壯觀。當你正為宏偉的群山陶醉時,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諸峰”,那里樹林和山谷尤其美好。當你正被“西南諸峰”吸引時,他又告訴你,再往遠看,那樹木繁茂,幽深而秀麗的,就是瑯琊山。這樣,從群山到諸峰到瑯琊,由遠而近,盡收眼底。再進山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條山泉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出,這就是釀泉。這里作者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糅合在一起,靜的山景和動的釀泉,相映成趣。當你還來不及飲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轉,忽見有一亭子,緊靠在泉邊,四角翹起,猶如鳥兒展翅欲飛,這就是醉翁亭。于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飛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輝映的秀麗山水圖,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接著,作者探根尋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稱“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為醉翁亭。為什么身為太守的歐陽修常同客人來這里喝酒呢?為什么喝得不多就醉了呢?為什么歐陽修到滁州當地方官的時候正是壯年,卻自稱是“翁”呢?不言而喻,這里面蘊含著他遭受貶謫,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實現,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澆愁的郁悶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欣賞山水之樂,雖樂中寓悲,但畢竟可以譴愁,這就為第二部分寫游之樂奠定了基礎。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間景物,由于朝暮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幻,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清晨旭日東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云集,山巖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蔭蔽日;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雖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游,并在那里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背著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后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這里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游樂圖。接著又寫到肥魚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復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后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著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運用“……者……也”的句式,并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這些方面,都是可資借鑒的。

  醉翁亭記賞析

  【作品介紹】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作者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

  【譯文】

  環繞滁州的,盡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森林溝壑更美。一眼望去郁郁蔥蔥,幽深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是自號“醉翁”的那個太守。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其實,醉翁的意圖并不在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是領會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有時太陽升起,山林中云氣散盡;浮云歸來,巖洞里暮色蒼茫。黑暗與光明交替變化的,那是山中的黎明與黃昏。野花怒放發出清香,樹木茂盛深秀成蔭,風高霜白,水落石出,那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老少少往返不斷的,那是滁州百姓來這里游玩。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因此魚也肥;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也香,還有野味蔬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琴弦簫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勝了,只見酒杯和籌碼交錯雜陳,人們站起坐下大聲喧鬧,那是賓客們樂極了。這時,有個蒼顏白發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們中間,那是太守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只見人影散亂,那是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逐漸陰暗起來,陣陣鳥鳴聲忽上忽下,那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們快樂作為快樂的啊。在酣醉的時候能與人們一起快樂,酒醒之后又能寫文章敘述這些事情的,那是太守。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啊。

【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醉翁亭記的原文及賞析03-18

《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02-27

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02-04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7-20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賞析10-14

文言文《醉翁亭記》原文賞析11-01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6篇11-02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5篇)02-11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5篇)10-19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賞析6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