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精選13篇)
歐陽修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歐陽修的主要經歷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了解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娛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復雜思想感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3、學習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于變化的寫法。
教學設想:
1、對文章字詞的學習,用自主參與教學法,充分利用課內時間,學生進行閱讀思考,教師解疑釋難,減少講解和分析。
2、通過示范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了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于變化的寫法。
3、通過“線條串聯法”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從而背誦全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導入
二、解題
“記”是古文中一種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體裁,多用來描寫作者的旅行見聞。它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類似的文章有:《岳陽樓記》、《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滿井游記》、《桃花源記》等;類似的古文文體還有:“銘”(《陋室銘》)和“說”(《馬說》、《愛蓮說》)。
三、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
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后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后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醉翁亭記》,對歐文的風貌也可窺見一斑。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師范讀文章,學生標示生僻字的讀音和句子的停頓。
2、學生齊讀一遍文章。
四、學生分四人小組疏通文字障礙(提醒學生利用課下注解和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
教師解疑釋難,明確:
1、需重點掌握的字詞。
環:環繞尤:尤其、特別山:沿著山路
翼然:像鳥的翅膀的樣子臨: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謂:稱呼、叫、是輒:就
在乎:在于開:消散歸:聚集、回家
幽香:散發出幽幽的香味繁陰:形成濃郁的樹蔭
傴僂:代指老人提攜: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酣:正濃絲竹:代指音樂
頹然:醉醺醺、搖搖晃晃的樣子已而:不久
陰翳:枝葉茂密成蔭樂:樂趣、快樂、以┅┅為快樂
2、需重點掌握的句子。
①環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間之朝暮也。
⑤野芳發而幽香……山間之四時也。
⑥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⑦至于負者……往來而不絕者。
⑧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五總結歸納每段大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解釋“醉翁”及“醉”的意義時轉入對寫山水之愛,點出“樂”字。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點“樂”字。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與“樂”有關。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情形,并點出作者名姓,仍點到“樂”而“樂”中又嵌入兩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縱觀全文,“樂”字貫穿全篇始終,“樂”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作者的情況和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詞障礙。這節課我們要在此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誦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寫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記》的朗誦錄像,學生注意欣賞和模仿。
三、學生分段朗讀。
1、學生齊聲朗讀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師事先標明朗讀的節奏和生僻字的讀音)。
2、教師簡單點評學生齊聲朗讀的情況,并提出新的要求: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第三和第四段(難度加大,沒有標明節奏和生僻字的讀音)。
3、教師點評學生單獨朗讀的情況之后全班齊聲朗讀第三和第四段。
四.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十分清楚,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了醉翁亭,它包含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后一層介紹,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這句話。
(答案:(l)開頭一句話含兩個層次:前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環境美;后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兩層;第一層寫,先用“”一詞領起,后用“”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先用“”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寫了、、和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這句話。
(答案:(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游樂,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后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太守眾賓、游人之樂,先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路前一層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第二層寫,這兩層中間用“”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結尾部分也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二層寫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這句話,把“醉”與“樂”統一起來,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五總結、拓展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復雜感情。寫景和抒情相結合,文字簡練而生動句式錯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樂”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墮落的表現。因為,本文描摹山水,抒寫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淪表現,實質上,作者筆下如此美妙的勝景,抒發的自得其樂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勝景、享樂折射出來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績,是積極從政的結果,是“與民同樂”的.積極思想。
六、師生共同探討文章的寫法(線條串聯法)。
1、通過剛才的反復朗讀,我們對文章的內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大家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呢?
明確:醉翁亭的地理環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間朝暮四時的景色、眾人出游的情況、醉罷晚歸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醉歸
2、如果每一部分都與醉翁亭掛上鉤的話,可以歸納為: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此處為教師專門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們能不能讓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確: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間朝暮四時——醉于眾人出游——醉在自己的樂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樂”字的短語來歸納,該怎樣歸納呢?
明確: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或者: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5、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樂”呢?
明確: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游人之樂——醉翁醉自己之樂
教師小結:這個環節我們通過線條的串聯理清了文章的層次,不難發現貫穿全文的線索是“醉”和“樂”字。而“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面現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那么作者想通過這種寫法表達什么樣的主旨呢?
五、師生共同探討文章的主旨。
1、請大家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兩人小組討論一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確:(圍繞以下三點發揮均可)
①作者自號“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實際上是借寄情山水來排遣內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寫“太守宴”之前先寫“滁人游”,是為了表現與民同樂的旨趣。作者被貶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變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樂其樂”乃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識拓展:文章告訴我們,作者此時的身份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務政事而整天游樂呢?
明確:作者雖然被貶謫,但并沒有消沈,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魚肥、山肴野蔌),是一種盡責之樂。
梁啟超:盡責最樂;盡得大的責任,便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便得小快樂。<<飲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江澤民:無官一身輕(盡了責任后的最大放松)。(黨的十六大結束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六、布置學生綜合全文的內容設計文章的板書。
七、在設計板書的基礎上理解性背誦全文。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2
設計思路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誦讀和語言的品味,積累語料,積淀語感。同時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注重誦讀和涵泳。美讀是文言教學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精心組織學生美讀,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潛入文境,盡情涵泳,自主體會名家名品的精妙。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實詞;反復誦讀,體味“也”之精妙;背讀課文。
2.學習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沉潛涵泳,體悟作者“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反復吟誦,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吟誦美讀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
1.比比誰字音讀得準
首先提出舉行一次讀書比賽,看誰字音讀得最準,給學生5分鐘時間,讓學生主動地大聲地朗讀課文。同時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決生字問題。5分鐘后,比賽開始。8分鐘后,讓學生齊讀全文,同時思考:文章寫了什么?從哪兒看出來的?
明確:欣賞山光水色,飲酒只為了助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環節學生不僅在正音,還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作品進行了初步感知,主動而自然。)
2.比比誰停頓得對
先用2分鐘時間講授如何把握停頓。如:頓號停頓的時間最短,逗號比頓號長一點,接下來是分號、句號、段落間的停頓等。接下來,進行賞讀,聽著名朗誦家(童自榮或喬臻等)的配樂朗讀。讓學生感悟停頓的`要領,時間約4分鐘。然后讓學生試著讀出停頓,學生評價,比較誰停頓的最好。
接下來舉例為學生介紹劃分句中停頓的方法和符號。句中停頓有長短之分,大的停頓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劃分,小的停頓根據句中詞語表達的意思來劃分。
(此環節學生主動疏通了文意。因為想讀準句中的停頓,就要理清句子結構,理解詞義。)
3.比比誰重音讀得好
吟誦要讀出感情,必須處理好重音問題。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都會有作者想要強調的東西,在吟誦時,需要加重語氣來表現。讓學生自主討論哪些詞語應該重讀,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再讀。
(此環節學生在確定哪個詞語需要重讀時,實際上是在品味語言,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逐步走進文境。)
4.比比誰語氣、語調、語速讀得巧
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讓學生進行對比朗讀,體會去掉“也”后,語氣、語調、語速有何不同,傳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此環節學生在對比誦讀中體會文章行文瀟灑自如的特點,體會“也”字使用的精妙之處,體會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
5.比比誰能背下來
學生一遍又一遍吟誦,帶著感情反復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不斷加深記憶。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3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文。教學要結合初三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習的時候除了要注意讓學生掌握本課的難解生字詞和句子外,還要抓住“樂”這條主線,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學習目標:
1、學習,掌握本課中的難解字詞。
2、體會古人“與民同樂”的思想。
3、理解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并介紹寫作背景。
復習《岳陽樓記》由范仲淹導出歐陽修:慶歷5年(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為其辯解而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寫的一篇散文,在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
二、投影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通過展示學習目標,哪些是重點難點,通過這一課要學習什么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三、檢查預習情況。
請說出下列紅色字的正確讀音
林壑暝暝傴僂凜冽
佳肴陰翳觥籌交錯
四、新課學習
一、簡介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二、聽錄音初步感知課文。
三、學生自學交流。
四、重點字詞檢查。
望之翼然若夫山水之樂
林霏開晦明至于傴僂
提攜絲竹觥籌交錯陰翳
五、結合問題思考。
1、第一段作者是從哪里落筆,如何觀察按什么順序寫的?
作者是從遠山落筆,立足于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后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瑯琊。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里,先聞水聲,后見泉水,最后峰回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來寫。
2、第二段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主要寫了一天中清晨和傍晚之景,讓人遐想神弛。然后又寫了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
3、第三段主要寫了哪幾幅圖?為什么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游?
滁人游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駝背彎腰的龍鐘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游人,可以看出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于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第四段中,作者寫了哪些樂趣?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
山林之樂、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5、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現主旨的?
主線是“樂”字。“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6、結合課文說說寫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討論并歸納:
(l)寫亭的環境:從遠到近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六、全文總結
1、結構嚴謹。
2、寫景、抒情、敘事緊密結合,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3、語言極具特色。
七、課外延伸
《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對比閱讀
相同點:
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兩篇散文的語言都非常優美,讀起來瑯瑯上口。
不同點:
1.結構技巧有別。
《岳》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醉》文則以“樂”字提挈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后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后;“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后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2.語言表述有別。
《岳》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瑯瑯上口,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鏗鏘;思之,文情壯美。《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升。
3.主題深度有別。
《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范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4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3、教學過程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1)《醉翁亭記》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千古傳誦的散文名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什么獨特的魅力?現在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這篇美文吧
師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
學生思考: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自號為“醉翁”?
討論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
1、太守為什么而醉?
2、我們為什么而醉?
二、合作探究
一):太守為什么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1、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么而醉。
討論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2、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
討論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瑯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系了起來。
(3)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3、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么,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著怎樣的神態?
討論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討論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寫樂)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3)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4)、那什么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義?
討論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二):我們為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歐陽修為這里的景、人、情而醉,寫出了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么,我們為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為何能讓我們陶醉?
討論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著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板書。(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3)韻律獨特,回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三、反思閱讀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你認為應如何欣賞一篇散文佳作?
學生朗讀課文、討論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①誦讀感悟內容②探究思想背景③賞析行文特色
四、遷移練習: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1、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這個案情十分復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不可。(水落石出)
五、作業
1、學生朗讀背誦課文,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2、課后習題2、3、4。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時
以醉寫樂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眾賓歡
樂中含悲
醉情:與民同樂
醉
形象精練,融情入景
文美
我們醉句式靈活,對散結合
情美
韻律獨特,回環往復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語言的優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歐陽修的曠達情懷,“與民同樂”的積極政治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誦讀式教學。
教具:
錄音機,投影機。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1、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課文
2、簡介歐陽修的生平
參考課文注釋①并補充有關內容。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觸動保守派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于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謫,卻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間,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的。
3、聽錄音朗讀,學生輕聲跟讀。
4、教師介紹“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5、齊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提示: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接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6、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樂”是本質。“醉”、“樂”二字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清晰,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醉翁亭,包括兩個層次:1層介紹醉翁亭的;2層介紹醉翁亭的。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這句話。
(2)中間兩段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分兩層:1層寫,先用“”一詞領起,后用總收一筆。2層寫,先用“”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寫、、和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分兩層:1層寫,2層寫,這兩層中間用“”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用“”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的.主旨。
提問學生,然后教師作糾正、補充。
7、參考文中的注釋,請三位同學翻譯文章
8、教師小結,并板書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并點出作者名姓。
二、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復雜感情。
三、布置作業
誦讀課文,熟讀優美的寫景佳句。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6
【教學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由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
3、理解、評價作者“與同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偉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1、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歐陽修在同一次考試中發現并挖掘出“三蘇”的故事;
3、歐陽修“六一居士”的來歷;
4、歐陽修被貶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誦讀
1、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并體會“也”在文章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2、學生自由誦讀;
3、抽查部分學生朗讀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學生質疑,教師點拔。
3、重點詞語積累:
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樣子(蔚然、翼然、頹然)
活用詞:山(沿著山路)、釀泉(用釀泉的水)
重點詞:意、臨、開、絲竹、籌、傴僂提攜、芳、秀
判斷句式:……者……也
四、自由誦讀
五、作業
按要求背誦語句:
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宴請賓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眾賓客歡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按要求誦讀
二、總結各層意思
1、醉翁亭的環境、地理位置及名稱來歷。
2、山間早晚、四季景色不同樂亦無窮。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山間之四時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歡飲: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4、層層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關鍵句(把醉與樂聯系起來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也無窮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之從太守游而樂,卻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
3、完成板書:
山水之樂
醉能同其樂 宴酣之樂 與民同樂
樂人之樂
四、小結
《醉翁亭記》是一篇文辭優美的山水游記,但它不僅僅是記山記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許多感情,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五、作業
1、積累寫景的名句。
2、比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篇“記”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課后小結】
文章寫景中自然融入了個人的情感,但怎樣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難點,在小結時把該文與前兩篇記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寫作背景進行了對比,進而讓學生體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的思想。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7
教學設想:
作為初三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解決翻譯問題,因此課前預習要求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翻譯好課文。課內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解釋難句,不多費時。采用“旅游賞景”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用自主參與教學法,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課內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
2、探尋古人足跡,感受祖國美麗山水風光和燦爛的文化。
3、掌握作者寫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學設計:
1、采用“旅游賞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體設備。
教學要求:
作為初三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解決翻譯問題,因此課前預習要求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翻譯好課文。
材料準備:
1、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2、歐陽修的生平經歷,思想。
3、滁州地理環境的圖文介紹。
教學實錄片段:
師:同學們,歡迎乘坐旅游班車。今日我們要隨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到滁州旅游。現趁班車行駛的時間,我請導游為大家介紹我們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處安徽省東部,是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綺麗的自然風光。
生:滁州還有豐富的人文古跡,是歷代文人墨客的游覽勝地。唐宋文人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詩人如蘇軾、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覽,寫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師:不知那位同學記得他們寫的詩?
生:《醉翁亭記》。
生:還有《滁州西澗》。
師:對!誰來背誦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生:《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師:很好。同學們,我們現已到達滁州。哪位同學來說說我們的行程?
生:(播放瑯琊山旅游景區示意圖及相關風景片。)滁州——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師:剛才介紹了滁州總體情況,現在請同學來介紹我們所見到的滁州的地理特點,以及瑯琊山的風光。
生: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師:誰來解釋?
生:鳥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瑯琊山。群峰連綿,樹林陰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遠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瑯琊山自古享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它是天然的植物園,1985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森林公園,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瑯琊山不但林壑優美,風景如畫,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全山現已發現從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處,及多處亭臺樓閣。
師: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醉翁亭,請同學們好好觀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它位于瑯琊山深處,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圖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樸美觀,有飛檐翹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圍設有欄桿,側旁刻有“醉翁亭”三個巨大的篆字。
師:剛才我們游覽了醉翁亭,俗話說飲水思源,那我們知道“醉翁亭”這亭子的來歷嗎?
生: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當時的太守歐陽修。
師:我們經常到各地旅游,如何把我們在游覽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呢?《醉翁亭記》這篇課文就是很好的示范。現在我們來分析作者是如何展開描寫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寫為主,描繪了瑯琊山秀麗的環境,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第三、四段以記敘為主,敘述人物游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
師: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來寫?
生:寫景主要突出“美”的特點。筆下所繪山、林、泉、亭,無處不美;四時朝暮變幻,無時不美。
師:作者寫景時是按什么循序展開的?
生:作者寫景是按由遠而近,由靜到動展開的。
師:敘事時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生:(播放“賓客宴”的畫面)寫了滁人游、賓客宴、禽鳥歸、太守醉等內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師:怎么理解“醉翁”這個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歐陽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師:我們又如何理解他“醉”這個現象?
生:從“飲少則醉”來看,作者并不勝酒力,而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看出歐陽修之醉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秀美,百姓安居樂業。
師: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么字概括?
生:可以用“樂”字概括。
師:本文在山水風光的描繪,游人活動的敘述中抒發了個人情感,抒情貫穿全文始終。作者是如何寫“樂”的?
生:全篇共用了十個“樂”字。第一段“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現“樂”字,與結尾“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應;“然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則進一步抒發情感。
師:作者借游山玩水表現了怎樣的感情?
生:表現了歐陽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悶的復雜感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師:作者為什么要寄情于山水,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當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當時的滁州偏僻貧窮,作者為政以寬,以自己的政績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樂于山野之間,歐陽修也常與民眾同游。
師:今天,我們隨著歐陽修游覽了滁州,觀賞了瑯琊山優美的風光,探尋了古人足跡,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希望同學們今后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成為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人。
教學后記
一、新穎求異,激發興趣。《醉翁亭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歐陽修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不勝收的大自然畫卷,抒發了自己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如何上好這一課呢?回想起來,以前上這一課時,都是按“讀——譯——析——背”這一路子,其實也不單這一課,絕大部分文言文都是這樣上的,就像輸入了電腦程序的生產線,一成不變,總是按部就班。也因為這樣,語文教學引起了很多爭異,外界的爭議倒罷了,關鍵的是學生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下變得沉默不語,原有的學習積極性、興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退、泯滅了。學生沒有積極性學習起來就不自覺,教學效果也就出不來。其實學生的積極性并不難激發,關鍵是教師如何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保持新鮮感。因此上《醉翁亭記》這一課時我抓住它是游記性散文這一特點,從“游”字上做。讓老師成為導游,學生成為游客,把課上成“旅游課”,使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大自然中。“旅游課”這嶄新的課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學生。學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現,他們都會以極大的熱情去關注,精神也會為之一振。興趣來了,熱情也就高了。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聲畫同步,并且介紹一些課外相關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增長見識,也能讓他們保持新鮮感
二、探究多種授課形式。要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中一點就是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授課形式,讓他們常有新鮮感。要有新課型,首先要有創新精神,要敢于拋開原有的舊模式,熟套子,雖然這樣會給老師帶來不少麻煩,增加不少備課時間,但只有這樣才能從語文低谷中走出來,開創教育的新局面。其次要有創新思維。語文其實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少課文涉及到其他學科,因此我們在備課是要考慮到這一點,開動腦筋,找出課文的特點,構思出不同的授課形式。第三是要培養創新能力。把課上得一成不變往往是缺乏這種能力的表現。現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我們要掌握這一技術手段,這樣可讓我們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們在備課時獲得更多的資源和靈感。上這課時我就從互聯網上查到了許多資料和圖片,一些圖像的運用使學生對知識不但有理性認識,也有感性認識。
三、做學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們在上課時常強調統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學生誤認為只要我在課堂上抄好了筆記,考試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唯標準答案是聽”,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求知欲、探索能力,最終扼殺了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現在,我們要重視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強他們的求知欲,積極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在學習中,我們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異,不拘泥于標準答案的權威。在課堂上,我們要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放開學生的手腳,激勵他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甚至展開爭論。不少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為在課堂上能“舌戰群雄”,自然會在課前做足準備功夫。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激發思維,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中把知識遷移轉化,最終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8
一、 教學目標
1. 理解文本,梳理出文段層次。
2. 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3. 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質。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2.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質。
三、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點撥式
四、 教學過程
導語: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陽樓;催生了《岳陽樓記》,慶歷五年秋,歐陽修謫守滁州城,開發了醉翁亭,寫作了《醉翁亭記》;兩個人都受人愛戴,兩篇文章都堪稱經典;不同的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陽樓竣工之后,扶著欄桿慟哭數十聲,心境慘淡;而歐陽修卻在人民豐衣足食的時候,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游山玩水,樂在其中。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醉翁亭記》,欣賞滁州城的美景,領會歐陽修的情懷。
課前復習
一、 聽,整體感知
配樂輪讀。用一個字概括對文本的感受,說說理由。
二、 寫,文本品讀
1.齊讀第三段,將所描寫的`四副畫面找出來。
2.把畫面改寫成現代文。
3.小組合作交流。
三、悟,文載情懷
1.自由朗讀,畫出含有“醉”和“樂”字的句子。
2.思考太守因何而“醉”,“醉”的本質是什么?
3.合作探究,各抒己見。
四、 論,叩擊心靈
醉與醒 樂與憂
五、作業
請同學們以《醉與醒》或《樂與憂》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觀點。
結束語:醉不是真醉,是世人皆醉我獨醒,通過自己滁州城的實踐更加清醒的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能讓天下的百姓都和樂。樂不是真樂,是處江湖之遠的憂,是另一種形勢的反抗。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9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文中寫景順序,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課文,評析語句,感受課文精煉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接受課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學習作者熱愛大自然、與民同樂的情懷。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精煉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理解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
【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宋代有這么一個人,他幼年喪父,家境又十分貧寒,他的母親就以河邊的荻桿畫地來教他認字讀書,就是這么艱辛的求學環境,通過他不懈的努力,在24歲參加科舉考試時中了進士,這是一個才華橫溢、博學多識的人。但后來他由于支持當時的政治改革,在改革失敗后,屢遭貶斥。有一次他被貶到了滁州,任滁州知州,對于和他一樣被貶的人來說,難免會心情抑郁,憤懣不平,那怎么辦呢?他們往往會寄情山水,借山水美景來抒發自己的這種傷心抑郁之情,這個人呢,也是如此。在他被貶滁州期間,他寫下了一篇游記,這篇游記佳作一出,盛傳不衰。滁州人唯恐失之,就請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來又嫌字小字淺了,怕日久磨滅,又請大文學家蘇軾用真、草、行三種字體書寫重刻,往來文人墨客乃至商賈都爭相摹拓,可見此文感人的藝術魅力。那么這是怎樣的一篇游記呢?它的作者又是誰呢?大家知道嗎?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板書課題。
好,前面大家已經通過探究研討,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內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這篇游記中所描繪的美麗風光,感受作者精煉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去體會他游覽山水的樂趣和與民同樂的情懷。(出示學習目標)
請大家齊讀課文。
二、朗讀課文,把握寫景順序,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
1、文題《醉翁亭記》,即交代了本游記的游覽地點,就是醉翁亭。那么作者在首段是如何引入醉翁亭的呢?請各人自讀第1自然段,分析第1自然段的寫景順序。這是什么順序?(空間順序)
分析寫景順序:
全景——————————————局部
群山環繞圖→瑯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這是什么寫法?(移步換景)
播放微課《移步換景——醉翁亭》——移步換景:移步換景是游記最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視點(即立足點和觀察點),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對所看到的不同事物進行敘述或說明。視點和要說明的對象都在移換。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點的空間變換順序交代清楚。
2、如果說第一自然段的寫景順序是空間順序的話,那么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又是怎樣的順序呢?
利用時間推移,抓住了朝暮及四季的景物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
提示:對于時間順序,要注意抓住文中的關鍵詞,找到時間點之間的銜接關系。
三、賞讀課文,品味語句。
1、我們掌握了本文中寫景的順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景的。
請每人找出文中你覺得最美的`景物描寫的句子,讀一讀,并在旁邊寫下你的感悟,寫好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1—4小組賞析第1自然段,5-8小組賞析第二自然段。)
⑴環滁皆山也。
賞析參考: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卻領起了全文,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言簡意賅。
⑵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賞析參考:
這里先寫,后寫,再寫,最后推出醉翁亭,層層遞進,托出主景,引人入勝。
“水聲潺潺”“峰回路轉”“有亭翼然”幾句話,寫水,寫山路,寫亭,都神形兼備,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從大山深處引出一個亭子,僅用了幾十個字,文筆十分簡練。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這些交織為一體,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
“蔚然而深秀”,這樣寫瑯琊山,使得瑯琊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
群山作為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有亭翼然臨于泉上,壯麗的群山映襯下,越發顯得山泉的清朗,而亭子偏又踞臨于泉上,更別有一番風光。
沒有山,那泉就不美,沒有泉,顯得山很孤單。沒有亭子,那山泉就會失色,有了亭子,就有了趣味。山水亭臺,輝映成色,有了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⑶朝暮變化之美。
賞析參考:
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
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郁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了清新翠綠的顏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巖石洞穴一片昏暗。作者傳神的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說明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又細,可以根據不同的景象寫出不同的境界。
⑷四季變幻之美。
賞析參考:
作者生動的寫出了四季的景物變化。他細心的選取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天;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隨四季變幻,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好像四幅畫面,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
四幅畫面互相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冽。
齊讀第2自然段。
2、在這么美麗的風光下,自然免不了人的活動。下面讓我們跟著醉翁的腳步一起,也去分享一下滁人的游玩和太守宴飲的樂趣吧!
把第3自然段中你覺得最有趣味的活動場景找下來,讀一讀,并寫下你的感悟,寫好后在小組內交流。
賞析參考:
滁人游玩,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有背東西的人,有走路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擁,往來不絕,十分熱鬧。從側面反映出太守的治理十分好,老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
宴飲所需要的東西,無論是酒還是魚,無論是肉還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說明了滁州這個地方十分富饒。
宴飲之樂,沒有嘈雜的絲竹打擾,但有投壺的,下棋的,喝酒的,劃拳的,十分熱鬧,充滿了野宴的樂趣。
對于太守的描寫十分簡練,他醉在其中,也說明他樂在其中了。
四、研讀課文,體會情感,把握主旨。(課后第2題)
1、全文中,洋溢著濃濃的樂趣,請分析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寫了“樂”的哪幾種情境?
禽鳥樂
游人樂 樂什么?
太守樂
2、小組探討“樂什么”,再把自己作為文中的一員,說說你感悟到的樂。
融入情境,說“樂”:
禽鳥樂:大自然是禽鳥的家園,游人的到來驚擾了它們的正常生活,所以當人去山空后,鳥兒們又和鳴林間,唱出歡樂的歌。
游人樂:游人們跟著太守一塊游山玩水,生活的十分富足而安定,當然十分快樂。
太守樂:太守既知禽鳥之樂,又樂游人之樂,既能同醉,又能自醒,還能寫文章來記述這些事。他做到了與民同樂。
3、誰樂的境界最高?為什么?
鳥樂是本能的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只有太守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
五、小結。
讀罷此文,我們仿佛聽見了啾啾的鳥鳴和潺潺的流水聲,聞到了空氣中醞釀的野花的芳香,看到了一幅幅早晚變化、四時各異的美妙圖畫。而這一切都來源于醉翁——歐陽修曠達自放的品性,他擺脫宦海浮沉、人事紛擾,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領略風光之美,人情之美,真正享受游賞之樂,同樂之樂以及人生之樂!好,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背誦課文。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10
【課型】
活動課。
【教學內容】
夢游醉翁亭。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致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
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
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序】
一、內引鋪墊
北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在今宜昌擔任過縣令,你知道他是誰嗎?指名學生回答:歐陽修。
板書并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歷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游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板書:醉翁亭。
斗轉星移,幾千年后,現在的醉翁亭還健在嗎?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終于同夢幻旅游公司聯系好了,在公司導游先生和導游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游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游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游并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已的行禮,檢票下車。(重復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后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游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是:______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后由另外幾名導游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游。隨著導游細致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致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游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游公司的導游為我們介紹了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參觀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么寫?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游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夢游醉翁亭
歐陽修
目標:
1、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細致描繪。
3、寫作訓練。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夢幻之旅: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練習:景點介紹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語言的優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歐陽修的曠達情懷,“與民同樂”的積極政治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誦讀式教學。
【教具】
錄音機,投影機。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1、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課文。
2、簡介歐陽修的生平。
參考課文注釋①并補充有關內容: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觸動保守派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于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謫,卻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間,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的。
3、聽錄音朗讀,學生輕聲跟讀。
4、教師介紹“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5、齊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提示: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 陳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于介紹人名)。
⑶ 感嘆(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接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6、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樂”是本質。“醉”、“樂”二字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清晰,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⑴ 開頭一段介紹醉翁亭,包括兩個層次:1層介紹醉翁亭的_______;2層介紹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
⑵ 中間兩段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分兩層:1層寫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詞領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總收一筆。2層寫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寫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⑶ 結尾部分也可分兩層:1層寫___________,2層寫___________,這兩層中間用“____________”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用“__________”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的主旨。
提問學生,然后教師作糾正、補充。
7、參考文中的注釋,請三位同學翻譯文章
8、教師小結,并板書: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并點出作者名姓。
二、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復雜感情。
三、布置作業
誦讀課文,熟讀優美的寫景佳句。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12
一、設計理念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遵循四個“重”。
一重學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一切為了所有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從出發點到教學目標到課堂生成都應該圍繞全體學生進行設計。師生在課堂關系的處理上應該明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發展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組織者。
二重教學活動。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常出現教師教學碎問碎答、枯燥無味的現象,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堂失去興趣。為避免這種現象發生,教師要充分備課,巧妙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有聲有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動中學,動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課堂活動中,學生仍舊是學習的被動者,就會使課堂氛圍及效果變成黑白色。學習的.自主性源于學生的內生動力,黑白色的被動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使學生漸漸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相反,倘若學生能夠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語言文字的美感,就會使語文課堂變得色彩斑斕。
四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如果僅僅把課程目標著眼于對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沒有充分利用教材來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此教學設計力求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優化語言建構能力,提升思維邏輯高度,表達審美體驗與價值觀。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七、八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方法,有了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九年級學生有較為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發掘與審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師的積極引導與訓練。本篇課文是古文名篇,兼寫景物與人物,蘊含無限情思,需充分發揮想象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描寫景物、人物的段落進行反復誦讀和補白,感受作者筆下山水的絕美景色與百姓的安居樂道,收獲自己的心得與情感體驗,逐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記》是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領略歷史文化底蘊為主題展開,作者在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負。《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歐陽修以“醉”“樂”為主線,由醉于山水之樂到醉于與民同樂,抒發自己與民同樂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曠達樂觀的胸襟。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指導朗讀課文,讓學生讀準字音、讀出韻律、讀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閱讀技巧。
2.通過誦讀補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品味詩文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品味詩文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 篇13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體會文中對偶句的特點及作用。
2、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以“樂”為線索貫穿全篇的結構特點。
3、 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內容
1、 通讀全文,疏通文意,解決生字詞。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紹: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學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幾位?)
⑵ 作背景簡介:作者當時被貶,遭到打擊,心情依然樂觀。
⑶ “記”古代一種文體,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⑷ 全文線索:“樂”
3、課文分析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名字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⑴ 自然環境
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
總領寫景的句子:環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現在還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師指出重點詞語,學生朗誦課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⑵ 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 總結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對偶句。(學生回答)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
⑴ 四層(一句一層):
滁人游 太守宴
眾賓歡 太守醉(核心)
⑵ 學生指出對偶句,教師分析其特點及作用。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美。
⑶ 前后照應:本段最后一句與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應?(學生討論回答)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
⑴ 禽鳥鳴林的樂趣
游人的樂趣
太守的樂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應:“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與“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相照應。
2、 中心歸納:本文以“樂”字為線索,表達了作者歲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回答)
3、 課外拓展
⑴ 你對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態度?
⑵ 作者身處逆境,心情依然樂觀的處世態度對你有什么啟示?
三、處理課后練習題
(略)
四、板書設計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及名字的由來 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 民
醉翁亭記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同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 樂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公開課】相關文章:
《醉翁亭記》公開課教學設計07-19
《醉翁亭記》公開課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09-08
初中語文《醉翁亭記》公開課教學設計07-04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05-31
《醉翁亭記》 教學設計04-28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06-05
《醉翁亭記》經典教學設計07-26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08-25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0-05
《醉翁亭記》初二下冊公開課教學設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