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醉翁亭記導學案
【原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fā),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課文簡析】:
這篇著名的游記,是歐陽修人滁州太守時所作。文中記敘醉翁亭的話只有三句:“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作者的主要筆墨,用于描繪醉翁亭所在地瑯琊山的景色以及游人的游樂,表達了作者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亭名的由來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樂趣。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環(huán)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
〖注釋〗環(huán):環(huán)繞。 皆:副詞,都。環(huán)滁:環(huán)繞著滁州城。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 其:代詞,指滁州城。 之:舒緩語氣,無義。 蔚然:茂盛的樣子。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是釀泉。
〖注釋〗山:名詞作狀語,在山上。 潺潺:流水聲。 于:從。釀泉:泉水名。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高踞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
〖注釋〗峰回路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回:回環(huán),曲折環(huán)繞。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然:......的樣子。臨:靠近。本義是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是坐落在高處的意思。于:在。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建造亭子的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
〖注釋〗名:命名。太守:官名。這里是作者用古自指。自謂:自稱,這里是用自稱(即醉翁)來命名的意思。
○只說“太守”而不稱其名,為文末“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設伏。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太守同賓客來到這里飲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
〖注釋〗號:取別號。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紀最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
〖注釋〗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別有用心。乎:于。介詞。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注釋〗 得:領會。 寓:寄托。后一句的兩個“之”,都代“樂趣”。“得之心”“寓之酒”,即“得之(于)心”“寓之(于)酒”,介詞“于”均省略。
□以上是第一段。開頭一句“環(huán)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讀者的視線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瑯琊、瀉出于兩峰之間的釀泉,引向泉上的醉翁亭。這樣,不僅讓讀者了解醉翁亭的所作方位,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接著寫亭的得名,引出太守寄情山水之樂。醉翁亭是怎樣得名的呢?“太守自謂也。”但太守謂誰,暫且不提,埋下伏筆,直到全篇結句點出。這樣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首尾照應直到效果。在說明醉翁亭命名原委以后,文章接著寫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自然過渡到抒發(fā)胸臆,并以“樂”為主線,把全篇各部分串連起來,形成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寫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要說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幻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
〖注釋〗若夫:用在段的開頭,用來表示提出另事。可譯為“像那”。 而:就,表順承的連詞。霏:霧氣。 開:散。 歸:回,指散開的云又回聚到山來。 暝:昏暗。 晦:陰暗。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春天野花開放,散發(fā)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美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秋天天高氣爽,霜露潔白;冬天水位低落,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注釋〗芳:香花。發(fā):開放。 佳木:好看的樹木。 秀:開花,草木繁盛,這里指滋長的意思。繁陰:濃陰。.
○“風霜高潔”是一種并提式結構,要理解為“風高霜潔“的意思。因為風可以說高,但不能說潔;霜可以說潔,但不能說高。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早晨進山,傍晚回來,四季的景物不同,人們的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前兩個“而”是連接時間狀語和謂語的連詞,表示偏正關系;后一個“而”是表示順承關系,連接兩個分句。
□以上是第二段。將“山水之樂”具體化,文意加深一層。“若夫”表示承接上文,另提一事。先寫朝暮變化之美。生動表現(xiàn)了瑯琊山“晦明變化”的朝暮景象。接著寫四季變化之美,一季一幅畫面,都選取了最富有季節(jié)特點的景物,無不情狀俱到,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朝而往”以下四句,寫出了流連山中四時美景的無窮樂趣。
第三部分(第三段):寫太守、眾賓、游人之樂。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旅游。
〖注釋〗至于:連詞,用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一事。 傴僂:腰背彎曲,“傴僂”用指老人。提攜:被攙領著走,指小孩。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釀酒,泉水香,酒清而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在面前擺著,這是太守舉行酒宴。
〖注釋〗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漁:捕魚。釀:釀造,利用發(fā)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貌清澈。 山肴:拿山野里打來的鳥獸做的菜,俗稱“野味”。指山獵獲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魚肉。 蔌:菜蔬。 雜然:交錯的樣子。
○魚、酒、肴、蔌,皆取之當?shù)兀畹糜窝缰畼贰?/p>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起或坐,這是賓客們盡情地歡樂。
〖注釋〗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射: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guī)定的杯數(shù)喝酒。 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觥: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記數(shù)用的簽子。
【蒼然白發(fā),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一個臉色蒼老,滿頭白發(fā),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注釋〗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 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tài)。
○照應上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文意又深一層。
□以上是第三段,是全篇的主要部分,描寫最細膩,感情也最強烈。“至于”把文章推進一層,由前面寫欣賞美景之樂轉到寫眾人游宴之樂。先寫滁人之游,表現(xiàn)了滁人和平生活之樂,再寫太守之宴,表現(xiàn)了太守與民眾的宴酣之樂。最后寫太守的醉態(tài)。這里以醉翁亭的美麗風光為背景,描繪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圖,同時也顯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簡。
第四部分(第四段):寫太守醉游歸來,自得其樂。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后面。
〖注釋〗已而:不久,后來,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個比較固定的詞組。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這是游人離去鳥雀就歡樂了。
〖注釋〗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去:離開。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游玩為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因他們的快樂而快樂。
〖注釋〗然而:轉折連詞,但是。 樂①其樂②: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樂①: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樂。樂②:名詞,快樂;樂趣。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后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
〖注釋〗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對于作者來說,“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注釋〗謂:為,是。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現(xiàn)在江西省吉安市。
○文中提“太守”共九次,到此才點明姓名。
以上是第四段。“已而”承接上文,表示時間的過渡。游人盡興而返,又是禽鳥飛鳴相樂的時候了。以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層層推進。整篇文章貫串一個“樂”字,山林之樂,滁人和平生活之樂,眾賓游宴之樂,無不統(tǒng)攝于太守之樂。最后點出作記人的姓名,點明自己的身份。
本文通過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個“了”字像一根彩線連綴各個畫面。寄情與山水,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對景物的變化觀察精細,根據(jù)不同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妙趣橫生,各具情態(tài)。寫山水,是抒發(fā)“得之心”的樂;寫游人不絕于途,是表現(xiàn)滁人和平生活這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而所有這些“樂”,又都是為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的“樂其樂”。在結構上前后緊相呼應,針腳細密,渾然一體。全篇采用判斷句,共用21個“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唱三嘆的吟詠句調,極有特色。文中用了不少對句,既有單句對,又有雙句對,這種句式節(jié)奏感強,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
【補充說明】
【譯文】
環(huán)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高踞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太守同賓客來到這里飲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要說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顯得得昏暗,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幻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開放,散發(fā)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秋天天高氣爽,冬天水位低落,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傍晚回來,四季的景物不同,人們的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旅游。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釀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在面前擺著,這是太守舉行酒宴。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起或坐,這是賓客們盡情地歡樂。一個臉色蒼老,滿頭白發(fā),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后面,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這是游人離去鳥雀就歡樂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游玩為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因他們的快樂而快樂。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后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詞類活用:
1.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發(fā):開放,散發(fā)。名詞作動詞 秀:植物開花結實。這里有繁榮滋長的意思。名詞作動詞
2.山行六七里 山: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3.釀泉為酒 釀泉:用釀泉,名作動。
4.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5.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6.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7.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后樂)樂趣,名詞。
背景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jīng)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文體
記這種體裁出現(xiàn)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是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記景目的往往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和抱負(感情和主張),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
“記”是散文的一種體裁,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記人、記事、記物),“記”的文字含義是識記,在這種含義基礎上,“記”逐步獲得了它的文體意義,成為經(jīng)史中一種專事記錄的文章體式。作為一種文體,“記”在六朝獲得文體生命,唐代進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wěn)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wěn)固。根據(jù)史志中以記名篇的書目數(shù)量和文學總集中記體文內容的變化和類目的增減,可以更客觀地了解“記”作為一種文體其內涵發(fā)生的變遷。
文章成語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回路轉】 亦作「山回路轉」。
①謂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經(jīng)歷曲折后,出現(xiàn)新的轉 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也比喻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謂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
【風霜高潔】 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前呼后應】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現(xiàn)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絡繹不絕】 絕:斷。 絡繹:前后相接,連續(xù)不斷。形容車船人馬等前后相接,往來不斷。
文章主旨.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擊的復雜感情。
作者對滁州優(yōu)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著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yōu)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運用“……者……也”的句式,并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
中心思想
全文圍繞“樂”字下筆,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場面,表現(xiàn)了作者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中學生醉翁亭記導學案】相關文章:
《醉翁亭記》導學案(精選10篇)03-25
《醉翁亭記》導學案練習題及答案01-11
離騷的導學案04-19
《離騷》的導學案04-12
《圓明園的毀滅》導學案教學案06-14
《木蘭詩》導學案03-25
《將進酒》導學案03-23
《化石吟》導學案03-23
《勸學》優(yōu)秀導學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