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范文(通用2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
這一節課,我認為較成功的地方在于把握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理念。
我先設計了“談話激情,導入讀書”的環節,這就給這節閱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學生閱讀情感上的基礎。而后,在學生讀書過程中,設計了幾個學科特點很突出的教與學的“點”。
一是深入地讀,富個性地悟,開放地談。
深入地讀,是把心放在文章內容里去讀,體會這篇散文的優美和深刻;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讀,讀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個性地悟,是結合每個學生個人經歷,調動這些讀書個體的內心情感體驗去進行讀書感悟;開放性地談,是學生讀書,感悟之后的閱讀互動和交流。可以說,學生在讀書,感悟之后,各抒己見,是很好的互學過程,學生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說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的閱讀教學方面要求,這節課上有好的體現。
二是注重讀書中的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匆匆》這篇散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段,用得精當。學生應認識這些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主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并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中有這方面的考慮。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堂背誦部分句、段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設計。
尤為突出的是學習、積累與運用的緊密結合。學生調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法,學習作者的表達風格,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時光寶貴的真實體驗,進行大段的讀后語言訓練,效果好。
三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觀的變化。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必須樹立讓語文教學由“小課堂”走向“大課堂”的新認識。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那么,課堂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了這樣的觀念,我便積極適當地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一方面,抓住教學重點訓練項目施教,引導學生讀文,從文中內容想開去,適當延伸;另一方面,大膽擴展讀書新領域。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查閱,了解朱自清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況,課后,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讀讀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學設計中“延讀”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課內外閱讀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體現了小語文教學觀向大語文教學觀發展的變化。
不足之處:
從整體看,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后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么問題,自悟會有什么困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助他們考慮不多,前面說“學習過程設計不夠”就是這個意思。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后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系還需進一步認識。自讀、自悟是根本,是基礎,讀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與互動。那么,設計時要考慮學生讀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設計適當的指導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生的學,就會更實用。
走進新課程、樹立新理念、深入課改實踐是我們的任務。我們應從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節課堂教學做起,把課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2
日出日落就是一日,花開花謝就是一年,我們不禁感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下面分享一些我在教學中的心得反思:
一、反復誦讀,積淀感悟。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讀,讀是學習語文的金鑰匙。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節課,我給學生大量的讀書時間,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從聽讀錄音讀準字音,到朗讀課文讀懂文心;從靜心默讀到個性品讀;學生讀得有情,讀得有趣,讀中有思考,不僅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使學生在讀中體味文章的語言美,更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融入角色,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會受到情感熏陶,會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實現了學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對話。符合“讓學于學生,還學于學生”的理念。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彰顯,而教師的引領作用也得以展現,教學落到了實處。
二、感受語言,體會情感。
朱自清先生說,“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此篇散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傾聽作者的無奈,傾聽作者的傷感……及對人生的思索。
縱觀全文,課文語言優美,描寫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從客觀事物中捕作形象,抒發自己的情懷。“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又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來了又去了,楊柳枯了又青了,花兒開了又謝了,這本是自然界的一種自然現象。作者確觸景生情,追索生命的價值,發出惋惜的慨嘆。作者又依托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轉化為具體,思緒化為形象,增強了文章的美感,可讀性。本文巧妙的用詞使句子變得優美,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句子更生動,更能感染學生。“伶伶俐離”、“跨”、“飛”幾個詞的運用,使看不見的時間一下子成了活潑可愛的孩子,既天真又調皮。設問、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運用,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
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三、讀寫結合,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葉圣淘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怎樣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呢?著名作文專家丁有寬說:“讀寫結合,事半功倍。”在教學中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在精讀課文第三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我讓學生先讀文中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然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日子”是怎樣在自己毫不注意時消逝的,接著讓學生去發現,文中表示時間流逝的詞語不僅僅是“過去,過去”,還有什么?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飛去”、“跨過”、“溜走”等,我讓學生給自己剛說的句子加上合適的動詞,學生的思路開闊了,說得漸漸多了,,學生興趣盎然,有的說:“聊天時,日子從嘴邊過去;玩耍時,日子從腳下跨過。”有的說:“看電視時,日子從眼前晃過;寫作時,日子從筆尖滑過。”有的說:“跑步的時候,日子從跑道上飛過;喝水時,日子從水杯里流過。”有的說:“睡覺的時候,日子從夢中溜過;抽煙時,日子從輕煙中飄過。”
閱讀不是一個被動、機械地吸收課文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從課文里吸收各類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仿寫,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而要真正學會仿寫,關鍵是老師要指導幫助學生品評其中的錦詞佳句,學習其立意和寫作技巧等,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總之,從讀到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是“生本、師生、生生”多維對話的平臺,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佳徑。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提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領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細節決定成敗,”一節課的細節有很多,只有我們將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周全,才能真正向課堂要質量,只有我們將每個細節都巧妙安排,才能向課堂要效率,這將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3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的特點鮮明: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教學中我以讀促講,讓學生陶醉于如詩如畫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課后我深思,比較成功的方面有學習本文時,特別是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先引導學生深入地讀,采用各種新式的讀,反復誦讀,讀出語氣,讀出設問反問,重點語句的指導朗讀范讀,指名讀,分組讀,對答讀。在讀中讓學生感悟體會散文語言的優美。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會,在讀中領悟,交流和討論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
再是結合課文第三段進行仿寫:“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結合學生的現實實際,回憶我們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 的時候,……從 …… 過去 ”的句式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后的獨特感受。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目的。
最后是放手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長歌行》,談談自己讀后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明白時間匆匆而過,懂得從小就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才不虛度光陰,浪費此生。
也有不足之處:教學中,沒能準確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由于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比較散文與記敘文,說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還有讓學生對其他自然段的自讀、自悟的學習不夠充分。下次在教學這一課時,一定注意到這幾點的教學滲透,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4
在沒有教材、沒有教參的情況下,準備出來這樣一節課,心理還是有些小驕傲的。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我把握了本單元的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遵循了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網上教學的特殊性。其中,第一課時的設計,是我最得意的,因為它既扎扎實實地處理了基礎知識,又啟迪學生的'智慧,引發課學生對課文內涵的深入思考。
在開課伊始,我先讓學生書寫了課題“匆匆”二字,這兩個字看似簡單,卻極易寫錯。這個時候指導學生書寫,會讓他們把正確的知識記得更加牢固。
初讀課文后,我花了很多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生字詞學習,從讀生詞,到多音字辨析,到易錯字指導,再到理解生詞,每一步穩扎穩打,為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奠基堅實的基礎。
接著,我采用教師配樂范讀的形式,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老師讀得動情,把學生帶到了朱自清的語言環境里。這個時候,學生對于文章的主旨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老師不急著讓他們發言表達,而是通過補充資料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堅定自己的判斷。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寫作背景后,其實學生心理已經有了清楚的認知,但這個時候老師依然沒有讓學生表達,而是賣個關子,為第二課時的學習留個懸念,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究。
都說語文課一直是老師“牽”著學生學習,但是“牽”也是有技巧的,也應該是無痕跡的。在“牽”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索思考,達到情智共生,這才是我追求的理想化的語文課堂。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5
我對本課的教學失誤之處在于一個字:粗。本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的表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情感真實。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在傾吐自己對時間匆匆一去不復返的感受時,用大自然中多種可感的景象,用整齊、相同的句式進行表達,完全可以改成現代詩的形式,讓學生邊讀邊說給人的整齊美感。課文一開篇就以獨特的詩意創造,感動人心,語言如詩一般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如一首流淌著的小詩,沁人心脾,給人遐思。而我卻沒有這樣做,只是粗淺地讓學生說出人人都會的這是排比句就算完事,卻把精美精致的詩意丟棄了,白白讓一次學生實踐語言形式變形的好機會溜掉了。這是我授課質量差、沒有新意、不能吸引人、沒有創意的最好證明。
第二個粗的表現是好文章要靠讀者的讀來傳情達意。尤其是本課,篇幅精短,句式簡短,多種表達手法的運用,使全文活潑靈動,是學生練習朗讀的好材料,讓學生通過讀,把作者的美感和對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惋惜與無奈之情傳達出來,感染讀者,引起人的思索,對自己的.言行有所觸動,從而珍惜時間,形成時不我待的時間觀念,進而做到學以致用的學文方法。
其三粗是,如此經典的一篇課文,讓我講的寡淡無味,無波無瀾,不能感染人啟迪人,如雞肋一般,學生怎能受到感染,樂于學習語文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我沒有找到這篇課文感人之處何在?自己滿足對文章了解的囫圇吞棗,沒有綱舉目張,沒有提綱挈領,如此,怎么能引導學生很好地把握課文呢?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6
《匆匆》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也凸顯朱自清散文的特點。本周星期三我們學習了這篇文章。學習中我積極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釀造課堂的“語文味”,讀起《匆匆》來像一首流淌的小詩。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閱讀這樣的一篇文章,的確是很好的心理享受和情感體驗。深入閱讀,個性領悟。體會文章的優美和深刻,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讀得有趣,讀得有情,讀得有思考,結合我們自己的經歷,調動每個人的內心情感體驗去感悟,讀后各抒己見,是一次很好的互學互動的過程。
《匆匆》這篇散文朱自清采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比喻、反問、排比等,用得巧妙,用得精當,讓學生認識到運用這些修辭手法在表達上的好處,去積累好詞,好句,好段,并在學習中靈活運用。朱自清思緒萬千,帶著飽滿的情感,運用通俗易懂的語句,以細膩獨特的筆觸,形象奇妙的構思,寫出了自己無法挽留時間的感概及對生命價值的思索。作者獨具匠心,以十一個問句一步緊似一步地展露內心的思緒,加強文章的語氣與感赤裸彩。在看似不求回答的文字中,逐步深化主題,問而不答,將答意隱含其中,顯示作品的含蓄之美,使我們不得不緊隨作者的思路去思考人生問題。在作者不斷地追問、反問、責問中,讓我們感受到作者不甘虛度光陰,努力上進的精神。
《匆匆》這篇文章,字字句句引人深思,耐人尋味。是啊,“一寸光陰一寸金”。既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不能虛度年華,應該珍惜時間,努力拼搏。才不會給我們的人生留下遺憾……
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細膩的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之情。“燕子去了又來,楊柳枯了再青,桃花謝了又開。我們曾經赤裸裸地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偏走這一遭啊?”我們為何不趁此大好時光,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為達成珍惜時間的最終目的而奮斗呢?
朱自清先生的許多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背影》等,我是在二十六年前開始讀的,至今已經看了不知多少遍。每次拜讀時心中都似有所感,似有所悟,可是仔細品味時,又無法確切的明白其中的滋味。多年后,我在生活的磨練中,品味了世事的艱難,人生的變遷,對社會、對人生、對價值漸漸有了新的看法,在閑暇時偶爾內心也會浮現出《匆匆》上的一些話語,平淡里卻蘊含至深哲理。似有所獲,似有所得,才漸漸體會到這篇文字優美的散文,在淡淡的愁思里卻寓意深刻。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7
朱自清是我自小崇拜的作家,他的散文,我至今能背誦好幾篇。《匆匆》是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文章手法細膩,用詩一般的語言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文章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大量的疊詞,讀起來輕巧、婉轉,適合朗讀背誦。所以,我把這一課教學重點定位于朗讀背誦,感悟時光匆匆,加倍珍惜時間上。
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
讓學生充分讀課文,找出描寫日子來去匆匆的有關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在讀中理解,領悟這些語句是如何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
結合生活實際研讀拓展:
文中還有許多經典語句,如,“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時的學生已經面臨畢業升學,六年的光陰一晃而過,還有半年大家就要分別了。想到這里,每一位同學都很激動。回顧過去的的點滴,同學們展開聯想,寫出了這樣一些句子,“打球的時候,日子從操場上過去;游戲的時候,日子從笑聲中過去;寫字的時候,日子從筆尖上過去……”我禁不住動容,與學生一起深情吟詠,直到成誦……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8
近日,教研組組織上網聽了二七區外國語小學張方老師執教的《匆匆》一課,收獲頗多,受到了不少啟發。
老師《匆匆》這節課不論是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張方老師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讀中感,感中悟,悟中思,最后再有感而發,將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引入孩子的情感中,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去體會,去感受,并有感而發,暢談自己的想法。這是語文課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在實現這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孩子們活了,積極主動地思考、發言,挖掘出了作者的幾乎所有情感,也讓我們聽課的老師眼前一亮,甚至受到了孩子們的啟發。
再次,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張方老師沒有花哨的臺詞,沒有華麗的課件,只有簡明扼要的引導與啟示。剛上課時,老師幾句簡單的話語拉近了她和學生的距離,為新課教學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了探究氛圍。
接下來老師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如各種形式的朗讀、說出你讀到的感悟、四人小組寫出你們的“時間散文”等等,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調動。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自發地創造了一種自主學習的精神,把教學創造成了學生主體自主學習的活動最后,在評價方法的設計上,張老師很自然的運用了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如“讓你的好朋友點評一下你剛才的朗讀”、“大家推選出朗讀最棒的男一號和女一號”、“看他讀得多認真啊,他完全融進了文字里”、“請給我一次我朗的機會,若是覺得我讀得還好就給我掌聲鼓勵”等等。這些評價不止局限于師對生,同時有生對生,生對師,而這些形式多樣的評價的作用也不止局限于被評價者個體,它對全班同學都有啟示作用,有助于學生主動的`反思與進步。
總之,張方老師的這節課是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通過一遍一遍的朗讀,細細品味完成的。在這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取了相關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了發展。我也從中受益匪淺,我將繼續研讀新課標,希望不久的將來在我的課堂上學生也能如此“活”!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9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而生動,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而且文中有許多短句適合朗讀。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課堂實踐,我感覺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有些地方還有待改進。
一、能較好的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上課一開始,讓學生齊讀《人生》小詩,并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繼而引出本文《匆匆》。
二、精心選用教學語言,讓學生感受語言美。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傾訴和思緒的流淌,語言都很美,本文亦是如此,因此在課堂上,我盡量使用與文本一致的語言。例如“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的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三、拓展讀書領域,讓學生認識學海無涯。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為拓展學生的讀書領域,課上介紹有關朱自清的圖片簡介,配樂課文朗讀引導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散文境界中,課后通過多種方法收集有關事件的名言警句,進一步感受時間的珍貴。
四、反復朗讀,積淀感悟。
《匆匆》一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的讀,富有個性的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傷感,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和體會,在交流和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讓學生進行仿寫。
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是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實踐中雖有閃光點,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對文章主題的挖掘不夠深刻。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情況下應分三課時完成,但為了顯現課堂結構的完整,只設計了兩課時完成,導致有些地方該深入理解的只是幾句話帶過,再比如作者寫作意圖,不僅是為自己虛度時光而感嘆,惋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這一點也應該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并深入體會。
二、課堂上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較少。要想讓學生和教師在教學中互動,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還需要教師的遷移、引導。可在這次課堂教學實踐中,自己做得不是很好,沒有把握好教學時機,因而沒能激發起學生的交流熱情,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還要在這方面不斷的完善自己。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0
在茫茫然中,我嘗試靜下心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就《匆匆》一課制定了初步設想:細化指導過程,把握特色,進行讀寫遷移。
認真研讀著課文,我將教學重點放在了二、三小節上。旨在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在追尋“匆匆”的腳步中,感知時間“匆匆”。怎樣學習作者將看不見的時間用有形的事物細致描寫的方法?以往,我會通過引讀的方式進行,自由暢談之后,揣摩作者流露的心緒,進行感情朗讀。遇到寫自己匆匆而逝的時間時,學生茫茫然。有必要在這里給孩子一個指導,提醒他們放慢腳步,潛下心來找尋語言的表達特色。“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日子來去匆匆的?”讀中圈畫,發現時間是在“洗衣、吃飯……”的生活小事中悄然逝去,是那樣的輕快靈活。品析詞語,領悟作者用詞的精妙,體味“跨、飛、溜、閃”增強的表達效果。再聯系生活,聯系自身進行仿寫練習,學生更得心應手了。細節處的精彩,有時需要老師的點撥,引起學生的關注,在欣賞作者文筆的細膩靈動中,受到語言的熏陶,情感的.浸潤。難點在細致的指導過程中得以突破。
領悟文中蘊含的哲理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重點。作者的自責、無奈、不甘心在一個個問號中流露。對于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蘊涵著深深思索的散文,怎是一個“讀”了得?讀在其中,思在其中,悟在其中,不失為學習散文的好方法。“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緊扣“痕跡”,補充資料,走進作者,受到人生的啟迪!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1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創作于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采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一、有效的課前預習,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五至六年級的學生要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幫助自己理解課文。《匆匆》這篇文章寫于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當時的作者剛剛二十出頭,大學畢業,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但社會的動蕩,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為,但又找不到奮斗的目標,心情特別壓抑,因此寫下了這篇散文。我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了解這一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關代表作,又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學生進行預習:
1、通過資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寫《匆匆》的時代背景。
2、自學課文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語言表達。
3、劃出自己不能完全讀懂的句子,在書上提出自己的問題。
這一環節的安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了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學生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離于作品之外。
二、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課文。“教學的一切成果都要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發展來體現,而學習者自身的發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課堂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因此,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便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理解課文。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根據課后思考與練習去學習課文,有的學生則采取反復誦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并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有的學生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把自己在閱讀中對部分詞句的理解批注在書上。我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一環節的安排,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絲毫沒有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實踐機會。事實證明,學生的感受確實是獨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學生特別喜歡第一節,并在邊上批注“從這一小節的描述中,我發現作者是個心思細膩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陳凋謝,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發情感的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學根據課后習題要求,模仿作者來描寫一天里時間轉瞬即逝的蹤跡,“游戲的時候,日子從歡聲笑語中淌過;閑聊的時候,日子從閑聊的嘴邊滑過;敲擊鍵盤的時候,日子又從鍵盤上溜過……”有的學生在“八千多日”上打上問號,提出“這里的幾千多日”是虛指還是實指?有的學生則對“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們”提出問題:這里的他們指的是誰?我不時在行間巡視,了解學生閱讀情況,存在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在下一環節的指導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三、重視有效交流,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因為未來的社會里,所有密集性產業都需要通過員工的精誠合作來完成,合作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又能讓學生學會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因此,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組織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小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組,交流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人人發言,互相補充,可以是談對課文的認識,可以是通過朗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不懂的問題,互相切磋。實在在小組里無法解決的,就暫時擱下,等大組交流時再提出來。
以上是小組交流的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就是協商推選大組發言的人選和內容,這一環節由小組里的組長負責,首先決定發言人選,其次根據組內的學習情況,把理解的最好的`部分進行整理,讓發言人練習發言,如有問題也請他一起在匯報時提出,這一輪合作就注意了全體學生的參與與鍛煉,做到了人人有發言權,人人有發言的機會,然后進行大組交流。在大組交流過程中,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進行有機的組織、點撥,比如,第一組的發言人悟的是對第一節的理解,那么其它小組有沒有也是準備談這一節的?如有,就應該再讓他們來發言,補充對第一節的認識,如果老師覺得學生對部分關鍵詞語忽視了,那老師可以先問同學在這一節里是否提出了問題?有,就讓學生提,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對學生在朗讀中的處理,教師不必強調一致,只要他讀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處理。比如有學生提出“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時間”中的他們指誰,我先讓同學自己思考,讓他們各抒已見,有的說,這個他們是虛指,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人的壽命,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時間,那到底指什么呢?我告訴學生,這里的他們是代指時光老人所給予的一個人的壽限,但一個人究竟能活多久,我們彼此都無法知曉,朱自清也一樣,所以他在這里用上“他們”一詞。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為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后再有感情地朗讀,并進行拓展練習,但由于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文質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范。我在教學本課以讀為主線。
一、以讀激情
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
二、以讀導練
“你在……的時候,……從……過去”,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后的獨特感受。
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較成功的是:
1、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進行對話。
2、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現美。
3、使閱讀中領悟到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中,特別是在學生說完“我能做……”后,我又說出了對學生的希望,把課堂推向了高潮,還贏得了學生的掌聲。
4、本課學完后,學生在課間時還回味著,交流著:跳繩時,日子從腳下跳過……可以說這節課學生在讀中有了很深的感悟。
不足之處:有些相關背景知識沒有引導學生去掌握。因此,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3
《匆匆》是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現代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在備課初期我就感覺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很難去理解大作家的文章底蘊,而本篇文章又寓意深刻,課文語言優美,極具感染力。于是在本次教學中從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開始入手,重視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融入角色。
回顧整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從閱讀品句中感悟寓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去體驗感受作者多時間流逝的無奈,并說出自己對時間的理解。
運用多媒體教學,聯系課文利用學生生活實際繪制一幅時間流逝圖,使學生更直觀的看到自己每天時間的流逝,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并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當什么時候時間從哪里溜走,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本當然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在教學設計中用于閱讀的時間過長,這樣顯得后面學生根據實際去說的時間就顯得更緊湊了,有的學生甚至還沒說夠就下課了,針對這方面下次設計時要注意可以把讀和說相結合的更緊密一些,品讀的同時就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效果應該會更好。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這課的重點放在“重體驗”這方面。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用心聽、用心誦、用心訴”達到與作者的交流,當然也是與文本的交流。這樣拉近了學生與文本情感上的距離,容易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與文本“用心”交流的過程中,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感悟體驗。比如,運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有朗讀,有默讀;有小組、全班齊讀,有學生自由朗讀,有教師范讀,有教師和學生互動式的接讀,也有對文章的賞讀。在讀的過程中,勢必加深了學生的體驗。還有,為了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在課堂上還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體驗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說到自己的.度過的“八千多個日子”,我讓學生結合自己度過的“四千多個日子”來談,這時候學生思維比較活躍,體驗也更進一步。另外,仿照作者說的日子匆匆的語言形式,讓學生也來說,更讓學生體會到時間的流逝,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作者的這種表達。課后,讓同學們把談的內容整理出來,題目是由《匆匆》所想到的……給學生一個很好的練筆機會。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在兩個班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匆匆》這篇課文。我感覺在第二班的教學效果要好,大概是在第一次教學反思的后果。
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孩子們體會了幾個重點的句子。
課文的開篇用了一個排比句,我引導認真體味了這個句子。第一,從這個句子中你體會出了什么?不少的孩子都能體會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什么都可以再來,惟獨時間逝去了再也不會回來。第二,讀了這句話,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讓學生練習寫話“讀了這個句子,我仿佛看見,春天來了……”第三,引導孩子們有感情朗讀這個句子。這樣循序漸進設計教學,讀思寫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
在教學第三個自然段的時候,我重點指導了仿寫。課標指出“詞句訓練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語句訓練。”我本著“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指導仿寫的時候,我先讓學生仿照課文說一句話,這樣的訓練比較簡單,孩子們的發言都很踴躍。看著孩子們興趣盎然,于是我讓孩子們仿寫一個自然段,也用上排比的.句式。雖然看上去這個任務也簡單,但是,孩子們在完成的效果并不是特別好。因為有的孩子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可以說是挖空心思,搜腸刮肚,而寫的句子實在是太牽強;還有的部分孩子干脆套用別的同學的發言,沒半點創意。雖然部分學生的仿寫效果并不是太好,但是,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還是有收獲的,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新的嘗試!
在學習第四自然段的時候,我不但引導孩子們體會作者為自己過去的碌碌無為而后悔,更引導孩子們仔細朗讀“為什么要白白走這一遭啊”?反復讀,反復悟,讓孩子們體會到作者并不是空有蹉跎,他也下定了決心,絕不會讓自己白白走這一遭,從而作者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能留下這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第二次教學的時候,我重點引導孩子們進行了朗讀了仿寫的訓練,并注重了實效性,并不是走走過場而已。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孩子們進行有效的訓練才是有用的教學。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6
《匆匆》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筆下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奈和惋惜。文章的語言委婉細致,意境幽雅深遠。可是六年級的學生能體會到何種程度?課始,我配以舒緩的樂曲把課文朗誦了一遍,并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頻頻贊嘆文章的語言之美。接下來我把整節課的時間都用在了指導感情朗讀和背誦。一節課,書聲朗朗,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有的學生還主動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第二堂課,我先讓學生暢談上節課的讀書收獲。當我再讓學生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很自然地提出了幾個問題,如:“聰明的,你告訴我,為什么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這句話為什么出現了兩次?為什么說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這些問題都抓住了文章的.重點,我又讓學生朗讀全文,然后小組討論,因為有了充分的朗讀,這些問題也迎刃而解。同時,我還讓學生觀察沙漏,感受時間的匆匆流逝。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境。我又開展了一次配樂朗誦比賽,學生們都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上臺表演,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很多學生都感嘆時間的一去不復返,為自己沒有珍惜時間而后悔、惋惜。講完這課,我對《課標》中的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朗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是培養語感的前提,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7
學習朱自清的《匆匆》一課。上課伊始,我先跟學生談話:孩子們,再有三個多月你們就要小學畢業了,一轉眼我們在一起六年了,時間過得可真快呀……說完,我看到許多同學不住點頭。于是,先讓學生說說形容時間過的飛快的四字詞語有哪些?話音剛落,一個個詞語接二連三就出來了:轉瞬即逝、轉瞬之間、日月如梭、時光如電、彈指之間、光陰荏苒、斗轉星移等等,看來孩子們平時積累的詞語還真不少。有了這些詞語做鋪墊,接下來,我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是怎樣寫時光匆匆的,你從文中哪些詞句感受到的?教書要教給方法,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文章內涵的方法。學生邊讀邊批邊畫,把自主學習的時間留給孩子,不要急于讓他們回答,讓他們多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有了充分的讀書時間,因此在交流的時候,他們都能從自己所畫出的詞句中體會到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留戀。我重點引導學生從第一段的`四個追問和最后兩段中的追問中再去體會,因為這一點孩子們理解很膚淺,他們僅感受到時間一去不復返,作者對已逝時光的無奈,其實作者當時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應該是很復雜的,讓學生通過再讀這些語句,更深的體會幾個追問中隱含著的作者對逝去時間的惋惜、后悔、茫然、痛苦等心情。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這句話是理解的難點,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逝去的時間比作“針尖上的一滴水”,把“時間的流”比作“大海”,使本來無形的時間變得有形。從“溜”“沒有聲音,沒有影子”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非常快。學生理解到這一點,我讓他們算一下,“八千多個日子”是指作者從1898年出生到寫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這八千多個日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溜走了。作者為什么會“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面對逝去的日子,覺得自己光陰虛度而無所作為,不禁流淚落汗。由此,學生馬上感悟到作者是十分在意時間的,因為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能感受到時間的無情流逝,才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才會用一日一日的計算時間。于是,我讓孩子們再算算他們的時間,12歲,剛好是24的一半,有多少時間從我們手中溜走?這四千多個日子里自己都做些什么呢?結合生活,從自身去感受,在感悟時光匆匆的同時,讓學生明白要珍惜時間,不能碌碌無為。
理解感悟課文內容以后,我讓學生討論:怎樣的人生是沒有虛度的,才算是沒有白白的在這個世界上走一遭?舉例談偉人、名人的事例,也可以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然后,出示朱自清資料,引導學生談感受:你覺得朱自清先生有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聰明的孩子通過朱自清寫本文時的年齡和他一生的成就對比,馬上得出了答案。再次使學生受到啟發:要珍惜時間,不做碌碌無為的人。不知不覺,一節課匆匆就結束了,這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感受到了時間對于每一個都是一樣的,是一去不復返的。我們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出無限多的事情。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8
語文是充滿“詩意”與“美”的藝術,因而,語文教學也離不開一個“美”字,語文課堂是應該飛揚著靈性,飄溢著詩意,流露著美感,給人以享受的。在新課程理念下,充滿“美感”的課堂應該是我們一種理想,一種追求。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努力凸現“美”,做到:
牐犕誥蛭謀久饋1疚氖竅執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特點是滿貯著詩意和善于通過平易的敘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現出他散文的特點,語言詩般優美。所以在教學中,我努力挖掘文本美,特別是語言美,引導學生品嘗“語言美”,釀造課堂的“語文味”。如品味抓住重點詞語分析推敲,體會時光匆匆等,這樣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訓練,落實工具性的目標,也讓課堂充滿著語文味。特別用課文詩般的語言改成小詩,《匆匆》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在傾吐自己對時日匆匆這一瞬息間的感受時,依托于大自然多種可感的景象之中,一開篇就以獨特的詩意創造,產生動人的效果,語言像詩般優美,讀起來像一首流淌著的小詩。挖掘到這一文本美的特點后,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文中排比、比較、追問等精妙的表達方法,進而發現文本詩意的美,然后順學而導,將課文那詩意的語言變成一首小詩,最后通過學生個性化朗讀、師生合作朗讀,配樂朗讀等美讀積累和升華。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美。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19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課堂上力爭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學習作者的語言。因此在整堂課中,我將朗讀訓練貫穿在整個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不但讓學生多讀,而且指導學生會讀,在效果上達到讀好的目的。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將整體讀和重點讀相結合,讓學生一讀再讀,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課堂上采用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師生對讀、教師范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以讀促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熟讀成誦積累豐富的語言,同時培養了語感。特別是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稍縱即逝,我采用和學生合作對讀的方式。學生在和老師的對讀中,逐步體會到時光飛逝,因此在朗讀的語氣上也明顯地變化。他們抑揚頓挫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內心也開始為時光匆匆而感到憂心。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借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就設計了一個小練筆(挑戰名作家,仿寫名句)。我認為學習語文的目的不是了解內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運用語言,所以我設計了這一練筆的機會,讓學生化文本語言為自己的語言,并于仿寫練習中。同樣,有了前面朗讀指導的基礎,學生在此的仿寫也變得很純熟,這里的答案折射著他們對時間的理解,對生命的感悟。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20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詩歌般的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足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舊時代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內容趣味性強,運用了大量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具體。
這一節課,我認為有幾點較成功的地方:
1、我擴展了讀書領域: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時也是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為了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我擴展了讀書領域,上課時,課件播放有關朱自清的圖片簡介,配畫課文朗讀引導學生提前進入如詩如畫的散文境界中,為新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課后,收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進一步感悟時間的珍貴。
2、反復誦讀,積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說:“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此篇散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傾聽作者的無奈,傾聽作者的傷感……及對人生的思索。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這節課上也有較好的體現。
3、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寫: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多不足之處,如:
1、個別學生參與不夠主動,依賴小組其他成員。
2、還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形成系統,表達不夠明確,有的地方支離破碎。
3、還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21
《匆匆》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本文通過生活中的點滴事例,闡述了時間在無聲無息中流逝,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啟示人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人生的價值。教學完本課,我的收獲頗多。
首先,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我能較好地創設情境。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盡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再者,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思、劃、悟”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在學生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后讓學生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采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么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22
我驚嘆學生的出色表演,連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在課上,我僅僅觸動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并運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接著便把時間交給了學生,讓閱讀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第一階段,提出能夠喚起學生體驗的問題,第二階段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感悟的問題,第三階段提出讓學生品味的問題,第四階段提出讓學生模仿練習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探究,進行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正是我要研究的問題。本節課,朝著研討方向,教學安排有梯度,形式多樣化。
這節課,正是我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興趣。正是我的放,才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將"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以情激情,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有所獲。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積累,運用語言,語言表達得以提升。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23
《匆匆》一文將空靈而又抽象的時間化為具體的物象,引發出傷時、惜時的深長感嘆,感嘆日子的飛逝無痕,給人一種音樂的美感。本課文質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范。
針對該文的特點,在教學本文時,我將“讀”貫穿于整個教學教程中。通過入情入景的朗讀,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課文的語言美,同時了解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以讀導練,“你在……的時候,……從……過去”,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后的獨特感受。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24
《匆匆》教學反思時間過得很快,在周二劉潔瓊老師的立標課上完之后,組里安排了組員上學標課,我是本組第一個上學標課的成員,這一次講授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全文的語言優美,但是也不乏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主要是利用第一課時解決字詞句的理解以及本文的大概內容的掌握;第二課時主要是解決重點段落的理解和落實情況,從而延伸到積累拓展。
一、朗讀指導對于每節語文課來說都很重要。從教六年了,但是對于指導朗讀這個環節的操作還是不能夠做到很順利的完成,針對這節課來說就是在第三段和第四段的.處理過程中應該很好的指導學生朗讀重點的句子,但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沒有落實這一個環節。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這一個環節的處理,也希望自己慢慢的熟練這一個環節的教學。
二、無痕教學如何落實。在這節課的講授過程中,我們組的領導評價我的教學中有一個環節做到了無痕教學,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學,什么時候才可以做到每一個環節都是無痕的教學。如果要問什么事無痕的教學,怎么做才能夠做到無痕的教學,我想就是首先應該做到的是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其次是設計好每個環節的過渡語言,這樣也許能夠做到無痕教學吧。
三、教學語言。在這一次授課結束后大家對我的教學語言的評價是干脆、利索。其實我自己認為自己僅僅做到了這兩點,但是存在的不足就是我的語速太快,以至于自己原來帶出來的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語速也很快,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朗讀沒有得到鍛煉,但是課堂的容量無形中就增大了。
總之,每上一次公開課都會讓自己成長一步,每成長一步就能夠很好的激勵自己更好的前進,加油!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25
《匆匆》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材中一篇精讀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的刻畫了時間匆匆流逝的蹤跡,教育人們要珍惜時間。我在教學課文第三段時設計了仿寫,因為它是課文的重點段,課標指出“詞句訓練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語句訓練。”我本著“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這一宗旨,我設計了仿寫。之所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兩次教學提出的要求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第一次講時,我讓學生仿寫一句話,我想多讓幾名學生說一說,也可以起到互相學習的作用。結果給我的感覺是這個問題提得有些簡單了,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內在潛力。
經過深思熟慮,在第二次試講時,當學生讀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說:“同學們,時間既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從人們身邊匆匆流逝,作者是怎樣用它那豐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捕捉時間的蹤跡的呢?
學生紛紛在書中尋找答案,知道了時間在洗手時,吃飯時,睡覺時,遮挽時,嘆息時都會悄然而逝。我又相機啟發:“同學們,作者的語言魅力無窮,同學們的創作潛力無窮,愿不愿意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時間匆匆流逝的例子也寫一寫呢?下面請同學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仿寫一段話,小組交流,選擇最好的句子組成一段話,全班交流,看哪組寫得精彩。”同學們個個充滿寫作的沖動,筆下生花,你寫一句,我寫兩句,有的甚至寫三四句話。“當我躺在床上不愿起床時,日子輕輕地從被子上飄過;上學路上,當我邊走邊玩時,日子大搖大擺地從我身邊跳過;課堂上,當我東張西望時,日子伶伶俐俐地從我眼前流過……。”
這種設計使我有很多感悟:
1、我抓住了語句訓練為重點這一契機,讓學生充分在語言文字中暢游一番,學生深深地領悟作者的語言魅力,這時才會產生寫作的動機,進行仿寫,才會產生“筆下生花”的效果。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仿寫效果更好,具體表現在: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集思廣益,擇優組段,才會出現佳句連連的態勢,同時對字、詞、句、標點等方面也進行了訓練,真是一舉多得。這是第一次設計與它無法比擬的。
3、與第一次教學相比,第二次教學我更注重情感的熏陶,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推動學生的也是情,震撼學生的也是情。我在推波助瀾中點燃了學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發揮了語言魅力,用充滿激情的、生動的語言渲染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使他們情不自禁地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了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提升了語文素養。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 篇26
有了第一次執教《匆匆》的經歷,聽了大家的建議,我重新審視自己。
教學中,過于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進行授課,面對中間出現的突發狀況沒有及時調整,因而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我沒有給予及時的示范引領。在交流句子中,有的孩子沒有聽清要求,一股腦地將從參考書中抄來的理解和盤托出;還有的孩子思維跳躍,交流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時,竟提到了“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面對課堂上出現的這些超出我預期的問題,我的陣腳亂了,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引領,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有那么幾秒鐘我怔住了。從沒有像這次執教帶給我那么大的觸動,帶給我那么多的思考,也讓我真正體驗到“預設與生成”之間,會有那么多的意想不到。
說實話,當初進行《匆匆》設計時,我沒少犯愁。對于這樣一篇經典散文,感悟文中所流露出傷時惜時的情緒,學習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畫時間匆匆的寫法,對于十二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是關注內容理解,還是側重學習表達?經過一番斟酌,我將學習內容定為從文中發現文字表達的奧秘,欣賞其中的精妙,領悟作者思索中帶來的啟迪——珍惜時間,不白走這一遭。
如何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處?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欣賞文字,品情悟理上。在簡單的導入之后,學生帶著要求自讀思考,勾畫批注,碰撞交流所思所想,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理解與感悟。在一層層的研讀中推進思考,發現作者寫作的精妙,推己及人,看看作者逝去的日子,想象自己的日子,仿照文中的寫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運用動詞展現時間匆匆,帶領學生經歷“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在練筆環節中,學生們的表現著實讓我驚嘆。一個孩子寫道“玩電腦時,時間從噼噼啪啪的敲擊鍵盤聲中跳過;擦黑板時,時間從灑落的粉塵中飄走;思考時,時間從快速運轉的大腦中穿過。”“跳”“飄”“穿”無不生動地寫出了時間的匆匆。來自文本,豐富文本,超越文本,這不正是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體現嗎?我欣喜之余陷入深深地思索。只有認認真真地讀書,扎扎實實地思考,循序漸進地引領,文本生活牽手,給學生更大空間,多元關注,才有這妙筆文字的呈現。這正是“教語文”的魅力所在吧!
課堂上,我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更好推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交流“痕跡”之后,質疑“朱自清真的沒有留下游絲樣的痕跡嗎?”借助24歲之前的資料展示,學生知道了“不是沒有留下痕跡,而是他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朱自清不滿足,不甘心,在思索,在追問,創設情境朗讀一連串的`問句,與作者對話。出示24歲之后的資料,學生們一邊看,一邊發出驚嘆,不斷思索、執著追求、不甘心虛度光陰的朱自清留在學生的腦海中。此時,在師生聲情并茂的對讀中,尋找自問思索的答案,與自己對話,表達珍惜時間的心聲。
課堂上的精彩讓我欣慰,出現的問題讓我深思。一節課下來,感覺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很矛盾,如果將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是否可以重點抓住二、三段進行文字訓練。我也曾有過這樣的設想,但考慮到本單元的目標——領悟哲理,與編者對話,單元訓練目標不好落實了,讓我放棄了那個設想。
我想進行文字訓練,踐行語文的“工具性”,又想將“人文性”滲透在其中,實現單元目標?魚和熊掌兼得,不知可否?
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的思索沒有停止……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朱自清《匆匆》教學反思05-14
朱自清匆匆教學設計09-29
朱自清《匆匆》教學設計05-29
朱自清匆匆教學設計08-07
朱自清:匆匆08-10
朱自清《匆匆》08-10
朱自清《匆匆》08-12
【優秀】朱自清匆匆教學設計10-04
朱自清的《匆匆》原文09-10
朱自清《匆匆》(集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