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4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體悟本文寫景形神兼備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解景與情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同學們,荷與月是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兩種意象,朱自清把這兩種意象結合起來,為我們描繪了一片獨特的風景,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賞析朱自清筆下的荷塘與月色之景。(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
二、美讀。(4分鐘)
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的是哪兩段?
明確:第四第五段
請兩位同學來配樂朗誦第四段第五段。
三、賞景。(8分鐘)
1、問題:荷塘和月色的描寫,整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寧靜的、優美的、朦朧的、柔美的。
2、問題:這兩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問題: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句子,把你的賞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確:在點評學生的賞析中,指出景物的特點,用了哪些手法等。賞析不到位的,及時點撥。舉例如下:
(1)荷葉 寫荷葉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種輕盈的、旋轉的動態的美感。
(2)荷花 在寫荷花是用了擬人和博喻。用裊娜、羞澀來形容荷花,讓我們聯想到它像是美麗的女子那樣輕盈和嬌羞的神態。就像我們學過的一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在寫荷花時用了比喻,把荷葉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現其純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
(3)荷香 在寫荷香時用了通感,抓住了歌聲特點,若有若無、斷斷續續的特點。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點,只有在特別寧靜的時候才能聞得到。
(4)流水 在寫流水時用的是擬人手法。“脈脈”一詞,好像飽含深情,實際上是寫池水對荷塘的滋養與養護之情。
(5)月光 月光本無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動的特點,瀉下來,把月光從高處照滿荷塘的景色寫得很傳神。
(6)月光 借助葉子和花來寫月光。葉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夢,突出了月光的朦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鐘)
(一)以“荷葉”賞析為例,通過三個賞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優秀示例的分析,總結賞析景物的要領。
荷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
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葉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
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 “亭亭”的一詞表現出了荷葉的風姿秀麗,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
示例三:
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既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致、典雅、圣潔、飄逸、靈動、俏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動搖,使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聯想到舞女的裙。
優秀示例: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荷葉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轉的裙,突出了荷葉的飄逸、靈動的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才會看到葉子舒展的樣子,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賞這樣的美景,表現了內心的喜悅之情。
明確:示例一:有手法,沒有指出景物的具體特點。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練的詞語“亭亭”寫,缺乏荷葉與裙的相似特點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分析了凝練的語言,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缺乏條理,有的地方用詞不準確。
(二)賞景要領。
明確:
1、抓特點
2、找手法
3、煉語言
4、加想象
5、融感情
我們在賞景的時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看作者用什么手法,怎樣運用準確而凝練的語言來突出這種特點。還要調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溝通各種感覺,使客觀景物變得親切可感。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蘊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是賞景的要領,其實也是寫景的要領。用這樣的要領來指導我們寫景,會使你描寫的景物更加生動和傳神,更加有表現力。
五、析情。(10分鐘)
以上是我們對景物的賞析和總結。本文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那么景物中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呢?(板書:情)有人認為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中體現作者的喜悅之情,你認同嗎?結合文本和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淡淡的喜悅 無盡的憂愁
(板書:喜悅 憂愁)
學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據,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
(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5)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6)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7)惦著江南。
(8)寫江南采蓮的用意。
(9)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超脫是暫時的,不寧靜是長久的,喜悅是淡淡的,憂愁是深遠的。這正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正直的進步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內心想暫得解脫,但最終沒法解脫的寫照。我們學過《雨巷》,這也是大革命失敗后進步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的表現。同學們可想象一下,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背著手在池塘邊踱著步子,頗不寧靜的是朱自清。
六、結語:(3分鐘)
朱自清把他的喜悅和憂愁寄托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畫,濃淡相宜,虛實相生,韻味無窮。你看,荷花和明月,是這樣的景物,其實,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們都可以發現它們異乎尋常的美,所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們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還要有感受美的心靈,更重要的是要鍛煉我們傳達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學們,在過往的歲月里,一定有一片風景走進了你的內心,在你的內心生根發芽,或讓你心曠神怡、或讓你哀婉嘆息,它可能是一片海灘、一泓清泉、可能是無邊花海、金色麥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陽朝露、一草一木。請你運用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的手法,寫出你心中的那片風景,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學以致用。
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八、板書: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寧靜 優美 朦朧 柔美
情: 喜悅 憂愁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于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還被譽為什么?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復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里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復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后觀賞的是月色,最后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后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三)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么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里頗不寧靜”,后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向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么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凈、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么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范圍的“清香”和聽覺范圍的“歌聲”聯系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后,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里刻畫了月光流動、明凈的樣子。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么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里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什么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
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 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里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里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設想:
這是一堂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課,應充分運用媒體手段,將畫面、文字、以及音樂有機地結合。《荷塘月色》全文籠上了朦朧、淡雅的韻味。因而,采用琵琶樂《春江花月夜》將使畫面更顯得詩情畫意,仿佛伴著音樂漫步在荷塘邊。在激活課堂氣氛上,可采取組間競爭法。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1))
現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的荷塘,使我們想起楊萬里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起宋朝文學家周敦頤筆下的“愛蓮”,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樸實無華的風姿,還有那順乎自然的美姿。白天的荷塘如此優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
(出示幻燈片(2))
說來奇怪,不同的事物投射到不同人的心里,會反映出不同的形象。馬致遠曾嘆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以如此蕭索、凄絕的筆觸來描寫秋。而劉禹錫卻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無獨有偶,陸游曾很狠地道“惡竹當須斬萬竿”,而鄭板橋卻用一生一世的熱情以詩以畫來歌頌竹。這正是因為藝術家筆下的一事一物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的烙印。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去欣賞荷塘美景,去追問作者的情懷。
二、 點明教學目標。(出示幻燈片(3))
上課之前,咱們有必要先明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三、 介紹作者朱自清生平及寫作背景。
說起朱自清,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學過他的《春》、《背影》。請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朱自清。
(學生講述作者生平)(出示幻燈片(4))
我們知道,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內涵,有必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學生講述時代背景)
四、 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線。
寫作背景往往支配著作者的情感,在大革命失敗后,作為民主主義知識分子的朱自清一直徘徊在投身革命與為了家人而暫且超然的矛盾之中。因而,文章的開篇就點明了“心里頗不寧靜”,為全文打下了情感的基調。(出示幻燈片(5))
讓學生來分析作者的情感路線。
點撥:試想,當你遭遇不佳的成績,當你受到朋友的誤會,當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你的內心是不平靜的。于是,你自然要出去散心,你暫且地陶醉于荷塘月色,但最終你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之中。于是,喜悅淡淡,哀愁淡淡。
在明確作者的情感的基礎上,讓我們細細地去欣賞去品味那荷塘那月色。
(學生找出描寫“月色中的荷塘”及“荷塘中的月色”相應的段落。)
五、 重點分析第(4)(5)節。
1、(出示幻燈片(6)(7))
請同學來配樂朗誦。
請其他同學閉上眼睛去想象,讓咱們的思維跟著音樂跟著朗誦聲去欣賞美景。
2、思考:作者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3、請學生來描述通過想象看到的畫面。
4、根據課文,回答思考題。(采取組間競爭法)
板書設計:(出示幻燈片(8))、(插入幻燈片(9))
(運用黑板給每小組打分)
5、語言的品味。
(1)疊詞的運用及作用。
(讓學生去掉疊詞朗讀)比較語感效果。
如:荷塘上面,彌望的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疊詞有兩大作用。
A、 有實觀效應,使所要表現的事物更形象。
B、 富有音律美,讀來朗朗上口。
(2)關鍵詞的品味。(組間競爭,教師總結)
點綴:與“零星”相照應,寫出花與葉子的和諧美。可謂是“萬綠叢中一點白”。
裊娜:形容女子體態柔美的樣子,實指荷花的盛開狀。賦予人的美感。
羞澀:指含苞欲放的荷花,使我們想起徐志摩的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瀉:與喻體“流水”相呼應,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進而還有一種對濃濃的奶白色的月光的質感。
浮:反映了水氣與月色的交織,霧的輕柔,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征。
洗:月光下的荷花、荷葉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晴朗的乳白色,增添了美感。(可用蛋清,荔枝的綃來比較引導想象聯想)
6、鑒賞。
(出示幻燈片(10))
讓學生來講述畫面的特征。
歸納:
(1) 音律美(疊詞)
(2) 措辭美
(3) 修辭美(比喻、擬人、對比、通感)
(4) 畫面美(淡雅、朦朧、幽美)
(出示幻燈片(11))
六、 憶江南。
面對如此美景,作者陶醉其間。但陶醉是暫時的,他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之中。于是,作者追憶起江南的采蓮來了。(出示幻燈片(12))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1、 學生朗讀該詩。
2、 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現了作者對擺脫黑暗現實和置身寧靜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其實,文章的結構就像一個圓圓的荷塘。從家里出去,又回到家里。與其說這是一篇美文,還毋寧說是朱先生的一次美麗的夢游。夢里的荷塘再美也必然要回到現實之中。
月色是淡淡的。荷塘的美景是淡淡的。哀愁是淡淡的。喜悅也是淡淡的。淡雅、朦朧、幽美的荷塘,正是作者的情感的投影,這樣,景與情就形成了和諧的完美的統一。
咱們今天的游程就到此結束。
七、 小結。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一篇美文往往在遣詞造句上非常講究準確、形象、生動。我們在理解上,必須做到與語境相結合,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充分運用以前學過的置換法、比較法、刪除法、添加法。
在古代,人們更注重用字,稱之為煉字。盧延讓在《苦吟》中寫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現在,咱們也來試著去吟安幾個字吧!
(出示幻燈片(13))
小試鋒芒:
溪漲清風面,月繁星滿天。
數只船浦口,聲笛起山前。
提示:該詩描寫的是閑適恬靜、清幽自然的夏季夜景。
提醒學生運用情景設想,運用詩詞對仗。
(采取小組競爭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三、通過學習,體會《荷塘月色》的神韻。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1、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2、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課前思考:
1、認真閱讀課文,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試給本文分段。
2、試分析作者是根據什么線索來組織此篇文章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初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潔、樸素、莊重的,我們可以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兩個句子體會得到。不知道同學們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樣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賞過荷花嗎?有沒有曾經覺得月色下的荷葉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剛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過描寫荷塘,有沒有反映出《愛蓮說》中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寫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而寫出此篇文章。
四、課文解讀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第一部分(1)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面對黑暗的現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希望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里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地誰著,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溫馨;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門是就不會那么輕,體現作者對家人的關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句從“已經聽不見了”和“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體現了環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寧靜的環境,而得到心里的寧靜。
【小結】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構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體)
這一部分是按什么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2、作者為什么用對比的手法來襯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說“這條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許多樹,顯得陰森森的,當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關系到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心的寂寞。后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出特殊的環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淡淡,朦朧的感覺;作者這里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更能體現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閑、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在是自由的人。
3、從現在開始作者開始發生了變化,本段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產生了變化,并且得到暫時的解脫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里作者借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里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在現實上作者并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這一句回應了上面的“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中的“愛獨處”。
5、“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脫,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悅。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田田”——多,連綿不絕。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圣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
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才會聯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里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作業: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變化。
2、分析7~8段作者寫江南舊俗的作用
第二課時: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瀉”、“浮”、“洗”。
1、第一句寫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能把“瀉”改為“照”嗎?
前面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中的“牛乳”、“輕紗的夢”,回應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葉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也顯示作者淡淡的喜悅。用“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句再一次強調了淡淡的月光,一切顯得朦朧,作者說“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為這樣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悅心情。
5、下面是通過樹來描寫月色的。
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
這里用了反襯的手法來描寫月光。
6、“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1、“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寫出了樹的多,并且有層次,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
2、下面作者從樹色、樹姿和樹梢上的遠山來寫樹,雖然寫出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但是這里卻開始隱隱約約地表達出陰暗、沉郁的色調。我們可以從這些詞看出,“陰陰的”,“煙霧”,“隱隱約約”。
3、最后兩句,從“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這些微弱的路燈光聯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寫回復到人的描寫。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寧靜當中的,但是現在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環境,它們的聲音驚擾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寧靜的境界,使作者脫離了“另一個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歸到寂寞,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4、文中用了兩個“漏”字的作用是什么?
借用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作者的故鄉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采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
《采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3、采蓮的場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出感嘆。
4、《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著江南了”看出。
作者從古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在就借思鄉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愿回到現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本文根據作者的游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還有沒有其他線索呢?
開始作者的心情“頗不寧靜”,覺得苦悶、彷徨(心情的一個低潮);在剛開始慢步小路時,作者顯示出淡淡的憂愁;由于小路的寧靜,使作者進入了夢境一般的“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里可以顯現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憂愁轉化為淡淡的喜悅。然后,隨著作者的立足點的變化,心情也發生了變化。作者在欣賞月色下的荷塘好荷塘上的月色時,淡淡的喜悅更加強烈(這里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后當作者看見荷塘四周沒精打采的路燈光和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反襯出作者的苦悶和淡淡的憂愁。然后借助江南的舊俗和他的思鄉之情,解脫自己的苦悶,但是“無福消受”,最后回到家還是回到會現實,心情依舊“頗不寧靜”(在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板書設計:
一(1)緣由:頗不寧靜想起荷塘帶上門
二(2~6)荷塘月色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
淡淡的憂愁路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對
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比
上另一世界、自由的人
妙處、受用
荷田田、層層(多)
葉高、亭亭(美)形
月荷白(色)態
色花裊娜、羞澀(態)美
下明珠、星星(光)
的荷香渺茫的歌聲動
淡淡的喜悅荷荷像閃電、霎時(快)態
塘波凝碧(色)美
荷水脈脈(態)——靜態美
荷從月色如流水、瀉正
塘的角度青霧:薄薄、似牛乳、似輕紗面
上從景物葉子與花:似夢
月的角度樹影:黑影、倩影側
色光與影:不均勻、和諧、如名曲面
樹:重重、陰陰(沉郁)
淡淡的憂愁四遠山:隱隱約約
周燈光:沒精打采
蟬鳴、蛙叫
三(7~8)江南舊俗回家
不寧靜江南采蓮思念故鄉回到現實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學習作者高潔的情懷和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2、知識目標:本文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語言清新,學習體會本文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么是通感,體會本文比喻的妙處所在。
二、教學重點:
1、通過4-5段賞析,欣賞意境美,品味語言美。
2、理解作者在動蕩的年頭彷徨于苦悶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潔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三、教學難點:
1、作者之所以有“頗不寧靜”心情的原因。
2、作者寫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教學內容:
作者及時代背景,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散文,它結構精致,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板書題目)
二、作者介紹(略)
三、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7年,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體感知
學習寫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寫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寫的。
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內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寫出游的時間、地點和緣起(心不靜)。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輪廓,寫我路上的思緒,表達求靜的愿望(求靜)。
2、(4-5)寫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靜)。
3、(6)寫荷塘四周及遠景(出靜)。
第三部分:(7-完)荷塘歸來。
文章的4,5,6三個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行文層次清楚,寫景形象生動:先寫荷塘,繼寫月色,后寫荷塘四周。作者的觀景角度富于變化:從平觀到俯視,從細察到鳥瞰;由近及遠,從里到外,層層鋪陳,使整個畫面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傳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風采,給人如臨其境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點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
1.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在這里,“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2.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里,“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郁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重新陷入郁悶)──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悶)
如果我們把作者的郁悶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低點,把作者的開朗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高點的話,那么,上面的過程可以圖示為
這樣來安排心情發展變化的線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變化)的作用。
導致作者這些心情發展變化的原因分別是(見上圖括號中文字)。
三、領會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郁悶心情的?(一是借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借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對平時沒有月光時路上的景象的描寫反襯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從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對自己在蒼茫的月光下的獨特感受的描寫來表現獨處的妙處,側面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對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她們搭配得恰倒好處,進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現冷清的郁悶心情的?(借助對“蟬聲”和“蛙聲”的熱鬧的描寫反襯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現思鄉的郁悶心情的?(借助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有關內容的回憶來表現江南生活的意興盎然,從而引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5.小結: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大學畢業后,又在浙江臺州的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任教過一段時間。而且在浙江的這一段時間是他人生中的輝煌時期。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他對江南的惦念之情。1頁
后來,朱自清來到了北京,受聘于清華大學。雖然身為大學教授,但是由于子女眾多,家庭負擔較重,貧困和家庭瑣事時時困擾著他。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為何對獨處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論世)
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六、布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點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場面美。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6.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7.小結: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圖,從而顯示出了散文的場面描寫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寫得這么成功的?請從課文中摘錄有關語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關內容。
手法
描寫的對象
文中的例句
比
喻
出水很高的葉子
像()
開放的和尚未開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顫動的葉和花
像()
密密挨著的葉子
宛然()2頁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如()
楊柳的倩影
又像是()
陰陰的樹色
像()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是()
通
感
微風中的荷香
仿佛()
塘中的月色
如()
擬
人
打著朵兒的荷花
田田的荷葉
葉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邊的楊柳樹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2.小結:要寫出場面的美,運用比喻、擬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體誦讀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業
從你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中,找到并摘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三至五個。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點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
教學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1.請五至八位同學說一說自己摘錄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
2.教師點撥: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別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仿佛“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
二、咀嚼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謂“咀嚼”,就是反復地比較: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哪些詞句來表達,作者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詞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詞句有什么妙處,等等。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咀嚼”一下。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閑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閑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郁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說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郁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為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三、品味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還需要品味。所謂“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選用某一個詞能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2.“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3.“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郁悶的心情)
4.“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5.“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復有什么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7.“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復有什么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四、布置作業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請你對其中加點的詞語進行咀嚼和品味。
我對于臺州,永遠不能忘記!我第一日到六師校時,系由埠頭坐了轎子去的。轎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詫異,為什么堂堂一個府城,竟會這樣冷靜!那時正是春天,而因天氣的陰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國土。約莫到了賣花橋邊,我看見那清綠的北固山,下面點綴著幾帶樸實的洋房子,心里頓時開朗,仿佛微微的風拂過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樓一望,見遠山之上,都冪著白云。四周全無人聲,也無人影,天上的鳥也無一只。只背后山上謖謖的松風略略可聽而已。那時我真脫卻人間煙火而飄飄欲仙了!后來我雖然發見了那座樓實在太壞了:柱子如雞骨,地板如雞皮!但自然的寬大使我忘記了那房屋的狹窄。我于是曾好幾次爬到北固山的頂上,去領略那颼颼的高風,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綠綠的田畝。這是我最高興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理清全文的結構,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內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語言的巧妙加工。
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難點:
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
茂密的荷葉——多姿的荷花——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體味作者的匠心:
1、動靜結合,“靜”是“動”的瞬間表現。
可見與可想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如:荷葉田田——水脈脈含情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經線:欣賞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變化。緯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
3、“通感”的特點及其作用:
A、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本體——花香(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聽覺)
C、作用: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生動形象。
D、相似點:立于微風中嗅馨香(時有時無)——聽遠處高樓傳來的歌聲(時斷時續)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A、請學生熟讀課文;
B、背誦4—6段。
第一課時
導入
課文:
具體介紹朱自清的生平和創作: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帶:
作品結構分析:
全文共10個段落,每段都有其獨立的內容,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宕開筆墨寫聯想的“閑筆”來看,這10個自然段還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們對內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緣起: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觀荷塘:第四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十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寫觀荷緣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寫荷塘月色。(景)(主體)
第三部分:(7—10)寫景中人。(情)(尾聲)
小結本節課的內容:
布置作業:
1、背誦4—6段;
2、閱讀課后附文。
第二課時
檢查作業: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對其中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讓學生反復體會:
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分析: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問:起筆這樣寫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即,欲排遣苦悶之情。
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
分析:此段拋開寫景,句句都是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呢?
明確:
A、抒寫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里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蘊涵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B、這“情”沒有離開“景”,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所謂“獨處”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
A、這是過度句,提示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
B、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順筆寫及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以及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
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以上是順序特點,細分析,還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讀進去)而且,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揚靜而情動。
B、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了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通感的運用:(詳見前重、難點“通感”部分)
五、請學生自己賞讀5、6段:
欣賞的重點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呢?
六、小結全文:請學生說說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業:完成課后思考練習、本課《課課練》。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采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么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類是關于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三、查閱信息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四、討論交流
首先討論第一類問題,即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系作者自身來看。學生交流上網查閱的有關資料。明確: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其次討論局部細節問題。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征,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通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生把照和鋪字代人句中讀一遍,學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照和鋪字就沒有這個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系作者的心態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再次討論本文的評價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處。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這個問題不必回答。
五、熟讀成誦
要求學生背誦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六、存疑留問
給學生一個探究的題目讓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說說你對這個夢的理解。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月光》)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教學要點:
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段的閱讀鑒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語
荷 花
[清]曹 寅
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
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
該詩通過對荷花開放的季節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篇散文也是關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題、初步感知
1、問:大家覺得題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語還是并列短語?為什么?
明確:并列短語,因為第四段是寫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2、朗讀、播放配樂朗誦(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三、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寫夜賞的緣由,小徑漫步,抒發感受。(情)
第1段:交代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及緣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發月下獨處時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景)
第4段:寫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寫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寫由眼前之景所發生的聯想,回到現實,思鄉回家。(情)
第7段:聯想江南采蓮的舊俗和采蓮詩。
第8段:在思鄉與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鑒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景語”描寫)
㈠問:本文是如何描寫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幾段?
明確: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筆力對荷塘月色進行了描寫。
㈡誦讀、鑒賞第4段
1、學生閱讀本段,概括大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安排順序的?
明確:本段主要寫月下荷塘美景,分別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后動態。
2、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
①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②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博喻),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從不同角度,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通感手法:又名移覺。 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余韻,用來渲染并深化詩文意境。
此處由嗅覺向聽覺轉移。“屢屢清香”與“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摩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不僅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
★文中還有一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是視覺移植為聽覺,月的光華和陰影,朦朧婆娑,相互映襯,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它們的和諧聲響,來表現月光樹影組合的協調,給人一種悠揚、優美,很近肉內的感覺,同時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將讀者帶到一種美好的幻景。
④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⑤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要點
本段綜合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2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探究學案
導入:說起我國的現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為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
前節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脈絡梳理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與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與世界的關系是對抗還是融合呢?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學案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2.理解景與情的關系,認識準確生動的描寫及聯想的作用,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技能。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4.了解作者不滿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品味、領悟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作特點。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PPT配樂播放一組有關荷花的圖片,讓學生欣賞。(1分鐘)
師:荷花深為中國人所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這些圖片,有沒有聯想到有關描寫荷花的詩文呢?
PP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可以說,荷花已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荷塘月色,領略他別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時代背景(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師: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同學們應該都很熟悉吧,那么老師我想請一兩位同學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補充介紹。
PPT:走近作者
朱自清(xxxx-xxxx),原名自華,字佩炫,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xxxx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師:同學們知道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是在哪里的嗎?
明確:清華園
PPT:走近背景
xxxx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等人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xxxx年7月,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體感知
1.疏通字詞
師:現在大家對《荷塘月色》,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接下來我想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請準確地讀出上面的字詞。
PPT:
煤屑(xiè)蓊蓊郁郁(wěng)踱著(duó)點綴(zhuì)
裊娜(niǎonuó)霎時(shà)脈脈(mò)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léngléng)梵婀玲(fànēlíng)媛女(yuán)
纖腰(xiān)沾裳(cháng)斂裾(liǎnjū)
2.課文朗讀
師:大家對本課的字詞都把握得不錯。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篇課文,要注意其停頓、重音、語調、語速。
……
3.行蹤與心情
(1)現在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畫出作者月夜觀荷塘的行蹤,并對應行蹤,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答案。
PPT:
作者行蹤:
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賞四周——回家門
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是:
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作者作為一個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面對當時社會現實,思想是矛盾的、復雜的。反映在這篇課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
四、課文講解
第1段:
師:剛剛我們已經找出了作者的行蹤與心情變化,知道了課文的感情基調是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下面我們將逐段對課文進行分析,我們先來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話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PPT: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郁悶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潤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是縈繞砸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一是借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借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師: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那么第2段主要寫什么呢?
PPT:
(1)這個自然段主要寫去荷塘的小路,那這條小路有什么特點?
幽僻是主要特點,多樹且是蓊蓊郁郁,,這樣就更顯幽深僻靜。
(2)通過文章我們可以感覺“小路”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通過白天和夜晚,及沒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較的。
五、布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業抽查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課文分析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對課文有了整體的認知,也對文中的第1、2段進行了分析,這節課我們將側重對文中描寫荷塘的段落(第4、5、6段)進行分析。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第3段。
第3段:
PPT:
這段主要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像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環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里,可以不作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師:第4、5、6段是文章的重點段,也是文章描寫最精彩的部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對其進行探討。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PPT: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寫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廣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媚情態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寧靜(動靜結合擬人)
(2)疊詞:
疊詞不僅增強了物態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旋律,富于音樂美。
(3)比喻,擬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顧名思義就是使人的各個感覺器官相同。也就是說,通感就是運用形象的語言把一種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種感覺上,憑借感受的相通,使原來不可名狀的、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的表現出來,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此句將人的嗅覺轉移為聽覺,荷香如歌,若斷若續,若有若無,不但形神兼備,而且新穎獨特,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聲音很粗、聲音很甜、紅杏枝頭春意鬧。
(5)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
寧靜,寄予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6)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PPT:
(1)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約會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無味。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靜寫靜景,以“輕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升)升空而去,動靜太大,不合情境。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罩)顯得過于密實,厚重。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質感。(映出)太普通。
畫:如同一位畫師在作畫。
奏:如同一位音樂家在演奏。
(2)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會不會不協調?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的更為精妙,一個“畫”字用的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月光與黑影同時存在,是和諧的。另一方面體現出了作者情感的復雜性。
(3)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于名曲得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4)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給予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給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5)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第6段:荷塘四周
PPT:
(1)為什么要寫荷塘四周?
突出荷塘周圍環境的“靜”。
(2)最后一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即由蟬聲蛙聲來襯托靜謐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實蟬聲與蛙聲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現在才聽到,說明作者短暫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現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達到以動襯靜的效果。
(3)齊聲朗讀4、5、6自然段。
三、布置作業:
背誦4、5、6自然段。
板書
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來路:
感受:自由——(苦悶)
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正面)月光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樹:重重、陰陰(沉郁)
四周:遠山:隱隱約約
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抽查3位同學分別背誦4、5、6自然段
集體背誦
二、課文講解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7—10自然段,思考一下“為什么引《采蓮賦》和《西洲曲》?”這個問題。
PPT:
為什么引《采蓮賦》和《西洲曲》?
《采蓮賦》是寫采蓮女的愛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說明作者的態度——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寫采蓮女則為的是思戀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這里,與前面的情景形成對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自然將思緒拉回到現實。
總之,末兩節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三、藝術特色
師:總體來說,我們對《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比較詳細的分析。而現在,我們要從文章的藝術特色這個角度,來鑒賞這篇課文。
PPT:藝術特色
1.情景交融
(1)景物描寫。
標題“荷塘月色”規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一規定體現了塘中風物的總體特征。
文章通過景物描寫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也頗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靜靜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葉子、花的總體特點都是朦朧的,這正與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這種心境合拍,表現出作者憂郁、哀傷的心情。
景物描寫的藝術水平:
A、通過繪形繪影繪聲繪色的細致描寫,傳達出對荷塘景色的視聽感受。
例如:描繪荷花“裊娜的開著”和“羞澀的打著朵兒”,寫出了荷花盛開于待放的兩種美妙形態。
B、所見與想象相結合,擴大了描寫的范圍,適應了抒情的需要。
例如:對荷波的描寫。
C、動靜結合的描寫。
例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剛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發
找一位同學回答作者感情變化的脈絡。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不寧靜)──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喜悅)──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重新陷入不寧靜)──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不寧靜)
作者通過景物的描寫和鮮明的對比來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語既情語,文章對景物的描寫,不僅僅只是描寫,還有作者的感情。
例如通過蟬聲的熱鬧來襯托出自己的哀愁。
2.品味語言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詞語,創造生動的意境。
A、動詞的選用。具體表現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著手踱著”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又能表現作者心情,這與作者的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
B、形容詞的選用。“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換成“幽靜”好不好?
(2)善用疊詞
A、“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B、“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C、“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郁悶的心情)
D、“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E、“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復有什么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G、“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復有什么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3)善用比喻、擬人、通感修辭手法,是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
A、如“裊娜的開著的”、“羞澀的打著朵兒的”、“剛出浴的美人”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荷花形神兼備。
B、通感手法的運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耐人尋味。
四、學生自由閱讀。
五、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
2.完成《贏在課堂》中的練習。
板書
情景交融
藝術特色用詞恰當
品味語言善用疊詞
善用修辭(比喻、擬人、通感)
莊文靜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的美好情懷。
2、賞析精美語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鑒賞能力。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感情。
教學方法
話題探討法、鑒賞法
注意要點: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新課
(課件1)
同學們,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課件2)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課件3)打出題目《荷塘月色》。
三、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
教師:優美的誦讀讓人陶醉,下面,我們先來聽一聽本文的配樂朗誦,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邊讀邊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給文章每個段落加上番號。
2、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的語句。
課件放配樂誦讀。(課件4)
四、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游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相信優美的誦讀已經讓我們沉醉其中。現在大家來看看文章開頭。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齊答。(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學生朗讀。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學生明確: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可見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為能夠暫時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可見作者幻想超脫現實!
五、師生互動,賞析4、5、6自然段。
帶著滿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來到了荷塘邊。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們來與他共同分享!
(一)、我們分成兩組,第1組同學朗讀第4段,第2組同學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并思考為什么喜歡。(課件5)
1、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大力鼓勵多答,暫時不作評價)
2、同學們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6展示改動后的文字)我們來讀一讀。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課件6)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么樣啊?(學生:不好)
教師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疊詞,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課件7)
裊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飽滿的荷花柔美姿態(課件8)
羞澀——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嬌羞。(課件9)
明珠——晶瑩剔透
星星——閃閃發光、忽明忽暗(課件10)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冰清玉潔(課件11)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
閃電——突出快速
脈脈——飽含深情,極富人性之美
一番賞析后,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本段。學生朗讀。(課件12)
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凈我們的心靈!
2、兩組交換,賞析5、6段。(課件13、14)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第5、6段:
重點1:“瀉”——一個“瀉”字,頓時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課件15)
重點2: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課件16)
重點3:“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課件17)
重點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課件18)
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打出課件19)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雅致
六、簡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問題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時,是不是完全擺脫了心靈的苦悶了呢?
學生回答:沒有。(如學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導對下面兩個句子的理解)
問題6:從后文的哪些抒情語句可以看出?
學生回答:
1、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打出課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寧靜—受用無邊月色—我什么沒有—無福消受
教師補充小結: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們在荷塘月色中能夠深深感受到: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七、知人論世,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美好情懷。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要了解這一點,就必須“知人論世”,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性格氣質!我們來看一看本文的時代背景。(課件21、22)
1、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
2、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教師小結:很明顯,時代的風云變幻在朱自清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面對黑暗現實,作者看不到希望前途,因而迷茫惆悵!朱自清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20年后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塑成了萬人景仰的人格豐碑!(課件23)
教師總結全文:同學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接過中國知識分子這面愛國的大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的樂章!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12-29
荷塘月色朱自清板書教學設計09-02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11-14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反思11-14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設計11-05
朱自清荷塘月色08-29
朱自清 荷塘月色09-08
朱自清《荷塘月色》11-30
荷塘月色 朱自清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