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原文賞讀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原籍紹興,生于江蘇東海縣。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研究家。1920年北京大學畢業,先后在杭州、揚州、上海、臺州、溫州、寧波和上虞春輝中學等處任教和從事文學創作。1925年擔任清華大學教授。晚年成為堅定的民主革命主義戰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寧愿餓死,拒領美國“救濟”面粉,表現了愛國知識分子的可貴氣節和高尚情操。小編帶來的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原文賞讀。
【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原文】
抗戰的中國在我們的手里,勝利的中國在我們的面前,新生的中國在我們的望中。
中國要從工業化中新生。我們要自己制造飛機,坦克車,軍艦;我們要有自己的天,自己的地,自己的海。我們要有無數的“機器的奴隸”給我們工作;穿的,吃的,住的,代步的,都教它們做出來。我們用機器制造幸福,不靠神圣以及不可知的力量。
中國要從民主化中新生。賢明的領袖應該不坐在民眾上頭,而站在民眾中間;他們和民眾面對面,手挽手。他們拉著民眾向前走,民眾也推著他們向前走。民眾叫出自己的聲音,他們集中民眾的力量。各級政府都建設在民眾的聲音和力量上,為了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而努力。這是民治,民有,民享。
中國要從集納化中新生。地廣民眾的中國要統一意志與集中力量,必得靠公眾的喉舌,打通層層的壁壘。報紙將和柴米油鹽并肩列為人們的“開門”幾件事之一。這就是集結化。報紙要表現時代,批評時代,促進時代;它不但得在四萬萬人的手里,并且得在四萬萬人的心里。它會給你知識,給你故事,給你詩,教導你,安慰你,幫助你認識時代,建立自己,建立國家。
是的,在我們面前的是勝利的中國,在我們望中的是新生的中國。可是非得我們再接再厲的硬干,苦干,實干,新中國不會到我們手里!
1942年12月7日作
【朱自清的名字寓意】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這是屈原被流放時請太子卜為自己占卦時說的話,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生平介紹】
朱自清在私塾讀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1912年入高等小學,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詩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華大學任教前,出版了詩集《蹤跡》和詩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韓伯畫往俄國》《光明》《羊群》《贈A·S》等,暴露了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對光明的向往和對革命的贊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后又漫游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于是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并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在反饑餓、反內戰的實際斗爭中,他身患嚴重的胃潰瘍,但仍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那可貴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用顫抖的手抓住妻子陳竹隱斷斷續續地說:“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美國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簽名前體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營養和治療,但他仍舊拒絕這種“收買靈魂性質”的施舍,表現了一位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的尊嚴和氣節。
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與葉圣陶等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次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大學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于古典文學研究。三·一八慘案后,他撰寫《執政府大屠殺記》等文章,聲討軍閥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學英國,并漫游歐洲數國,著有《歐游雜記》《倫敦雜記》。1932年歸國,繼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運動中,他同學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南遷,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民主活動。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人物影響
朱自清的作品《比興》篇對“比”和“興”的涵義,尤其“興”的內涵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與探尋,并得出了鮮明的結論,指出“興”為發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對“興”的研究規劃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縝密的藝術風格。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游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寫景則融情于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人物評價
“朱自清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近代詩人郁達夫評)
“朱自清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近代散文家李廣田評)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毛澤東評)
“同朱自清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誠懇、謙虛、溫存、樸素……他文如其人,風華從樸素中來,幽默從忠厚中來,腆厚從平淡中來。”(現代教育家、作家楊振聲評)
后世紀念
朱自清故居在江蘇省揚州市安樂巷27號,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計三間兩廂一對照,另客座兩間,大門過道一間,天井一方,是揚州傳統的三合院式民間住宅。1982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原文賞讀】相關文章:
新中國在望中朱自清散文07-12
朱自清《說話》原文賞讀11-05
朱自清《南京》原文賞讀07-31
朱自清《羅馬》原文賞讀07-30
朱自清《買書》原文賞讀11-14
朱自清《柏林》原文賞讀08-28
朱自清《哪里走》原文賞讀08-21
朱自清《揚州夏日》原文賞讀06-28
朱自清《說夢》原文賞讀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