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背影》電影賞析
《背影》表現了父子之間真摯的感情,描寫深刻,細致,真實。各種事情都是極其平常的,但從中表現出的情感確實極其珍貴的,讓人深深的感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朱自清《背影》電影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自清《背影》電影賞析1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為喪事,一半因為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經典賞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散文的杰作。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集中描寫了一個片斷,卻感人至深,膾炙人口。過去,這篇散文曾長期選作教材,正如吳晗先生說的:“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了。”葉圣陶也講過類似的話。一篇散文能夠久久傳頌、不被忘記,這決不是偶然的,它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是追憶八年前的事。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讀《背影》,給讀者的第一個感受是,作者著力表現了人間的至情──真摯的父子之情。這種感情表現得細膩、真實、深刻。
這個背影,是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它就是這篇散文的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抓住這特殊的一點,似乎把兒子對父親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緒都奔向一個中心進行集中、組合、強調,熔鑄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在那特定的場合下,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
質樸中見深情。父子間這種真摯的感情,作者表現得淋漓盡致。從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從揀定坐位、千萬叮囑;從親自去買桔子;……都體現了父親的愛。作者并不正面寫父親的肖像表情、青布馬褂的“背影”,而是通過幾句簡短的叮囑之語、送兒子上車、揀座位、囑托茶房照應等幾個動作,尤其是手腳并用、努力攀登、不辭辛勞地為兒子的背影刻畫,便把父親對兒子的憐惜體貼、牽腸掛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說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各種事情,都是極平常的,極瑣細的,但從中表現出的感情,卻是極可珍貴的,它使作者經久不能忘懷,讀者讀后,也不能不為之感動。
作者寫的是一篇抒情散文,通過質樸的敘事來抒情。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籠罩。它很不同于客觀的敘述,而是用敘述作為抒情的工具。行文的字里行間,都流露了父子間的至情,這正是文章能感動讀者的地方。雖是事過十年后的回憶,卻都按當時的情形敘述,在那種種細事中,處處透露了父親愛惜兒子的心。父親把二十歲的兒子仍然看成小孩子,而兒子卻不太滿意,處處認為父親的行為“不大漂亮”,當時兒子不能理解父親的一片深情。作者在如實記敘之中,加以點撥:“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回憶之中,帶著責備自己的意思,明白了當時不能體貼父親心情的過失。這些地方,都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有學者指出,大部分中國人對父親的感情,都經歷了拋物線一樣的過程。小時候的父親是我們的偶像,長大了些,發現他并不完美,再長大些,經受了生活的摔打磨練,或者也做了爸爸,才開始理解父親,當父愛這條線突然斷了時,我們才發現父親在我們心中的分量。對父親的愛,需要用一輩子去感悟,我們更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把表達對父親的愛這一“課”補一補。
作者能把感情表現得這么深切動人,是與他的深刻感受分不開的。如果作者沒有這樣的生活,沒有這種體會,他決不能寫出這種文章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背影》而是通過幾句簡短的叮囑之語、送兒子上車、揀座位、囑托茶房照應等幾個動作,尤其是手腳并用、努力攀登、不辭辛勞地為兒子的背影刻畫,便把父親對兒子的憐惜體貼、牽腸掛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說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些小事寫出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春雨般的愛,更具有普遍意義,很能調動讀者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對朱自清散文了解最深的葉老說過:“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常常想,他這樣的經驗,他這樣的想頭,不是我也有過的嗎?在我只不過一閃而逝,他卻緊緊抓住了。”(葉圣陶《朱自清新選集序》,見《文藝報》1982年第5期)。葉老的話很謙虛,但有力地說明了朱自清的散文極易引起讀者共鳴的這一特點。讀了《背影》,你不會不聯想到父母平日對自己的許多鐘愛,甚至有些自己本來不怎么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文末寫父親來信“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寫得平靜自然。我們吟詠心間,會生發出和作者一樣的懷想;作者不矯造,不做作,平平道來,使我們讀來在心里滿漾起復雜的感受。
讀《背影》,給讀者的第二個感受是,全篇用白描的手法,藝術技巧極為高超。
所謂“白描”,就是不借助比喻,不堆砌詞藻,以樸實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再現于讀者眼前。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則是“有真意的,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作文秘訣》)這是從白描的本質特征上說的。
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的背影,所以“背影”二字,也是全文的題目。前后的敘述,都是必須交代的,是中間寫背影的鋪墊;如果沒有種種不可少的交代,寫這個特殊情況、特殊場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按一般的慣例,文章中要刻畫一個人物,表現人物的感情,大都喜歡描寫這個人的正面,往往寫他的面部表情怎樣,比如眉宇啦,眼神啦等等,唯恐給人的印象不直接。而朱自清卻恰恰相反,他要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深情,并沒有流于一般化、簡單化,他所選擇的不是父親正面的肖像,而是父親的背影。一般來說,寫人物忌諱寫背影的,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寫眼睛、不畫面部,而只寫背影,為什么這樣呢?因為這樣寫,切合人物特定的關系,是真實的。實際生活難道不是如此嗎?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孩子,他跟自己父親的感情雖然很深,但是表現的方式總是比較含蓄的,不像母女之間的感情那樣外露。那么大的兒子,已經二十歲的人了,就不太好意思從正面很細致地觀察父親的表情。父親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對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從任何一處微小動作、角度的觀察發現其全部性格特點。往往在父親轉過身去,他從側面或背面去看,才能看得非常仔細。所以,如果朱自清在這里,也和某些人所寫的文章一樣,從父親的正面,從父親臉上的表情來刻畫,那倒不符合實際情況了。散文最可以自由創作,文無定法,固守別人的成功經驗沒有出息。
要說父親的背影,那是司空見慣的;但這次要寫的,卻不是平時常見的,而是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為感動的那一個背影:父親過鐵道的具體動作的背影,這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處,也是最打動人的地方。作者這樣寫道:
……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一段描寫得非常細致入微。這些具體動作,表面上看來都是很平常的,但是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俄國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說過這樣的話:作家從生活中選材,要選擇“最能打動自己的一瞬”。朱自清選擇的這些動作之所以“精”,是因為在當時這些動作都是最能夠打動作者這顆游子的心的。父親上了年紀,走路不方便,看到他“蹣跚地走過鐵道,慢慢地探身下去”這些動作,兒子心中已經充滿疼愛、憐憫、最后一個動作:年老的父親掙扎著“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往上縮”,努力地爬到月臺上去,我們看到他這種艱難的、毫不利索的動作,實在于心不忍,為之難過。他為什么這樣完全丟掉了作為尊嚴的父親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廣眾之中爬上爬下呢?原來是為了買橘子給兒子。這一艱難的動作,不但滲透著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也會使人想到父親在艱難的生活中的掙扎。
作者描繪父親的背影,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于讀者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情。所謂“于平淡中見神奇”(朱德熙:《于平淡中見神奇──談朱自清的散文》)。
此時此刻,作兒子的怎能不動情!所以,作者的感情這時達到了高潮,文中寫道: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一句,可算是作者對自己感情的正面抒發,但仍然只是平淡的客觀敘述:“眼淚流下來了”。然而,作者在這里省略了的主觀感情,每一個讀者都會用自己的內心體驗去補充,所以沒有必要直接描寫作者自己的心理活動。正如葉圣陶所說的那樣,在《背影》里,“凡是讀者能夠體會到的,作者一概不寫,給你留下思索、回味的余地”。
《背影》中的情調是慘澹的、低沉的,作者白描的文字,也是極為素淡的,與全文的情調很和諧。但是,寫桔子,特別加了濃烈的修飾語──“朱紅的桔子”。這種不協調的朱紅色,與全文的情調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是家遭不幸、父子離別,用這紅色更襯托出全文的基調,增加了凄涼的色彩。作者白描的手段極高,用對比加強了藝術效果,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文章中,“背影”在文章里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使一種濃重的感情氣氛籠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那肥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地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動得熱淚潸然。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我”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我”讀父親來信時,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開頭呼應。用筆卻有詳有略,更見含蓄的力量。買桔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細細描繪;離別的一剎那的背影,卻是略寫,只一句帶過:“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個背影,作者沒有再加以描寫,但那“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和再三叮嚀,已把那舍不得和兒子分別的心情,為了謀生又不得不離去的苦況,活畫出了。幾筆之中,作者當時那種悲酸惆悵的心情,表現得含蓄而深沉。這都是作者文字的技巧和工夫。
讀《背影》的第三個感受是,文章的語言樸素、簡練。
葉圣陶認為,朱自清早期散文,“都有點兒做作,太過于注重修辭,見得不怎么自然。”(《朱佩弦先生》)到了后來,才全寫口語,有了現代口語的韻味。這個看法,當然是對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實際。但是,《背影》這篇早期的散文,語言卻與其他有些不同,它沒有做作之氣,也不重修辭,而是用樸素自然的文字,表現了真切的內容。全文除了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外,全是敘事,敘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懇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飾的東西,連生字難詞都很少,回憶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實實地敘述,真情實感自地然流露出來。《背影》采用這樣的語言,是由內容決定的。同時,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決定了語言的樸素自然。我們讀《背影》,能夠明顯地感到語言與《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顯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種文采和風格。
《背影》的語言很簡練,細讀全文,感到文字很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文章寫得精粹。比如,全文有四處記載了父親的話,即:“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并不是那天父親只講了這么四句,而是這四句較為典型地代表了當時父親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反映了當時父親的體貼、愛憐、依依不舍之情,以少勝多,我們不僅體會了蘊含的意思,還仿佛聽見了父親當時的聲音。就此一例,也能說明朱自清語言的簡練、精粹。至于文章中的敘事、描寫、抒情種種,語言都非常簡潔,堪稱散文中的典范。
《背影》一篇,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我們雖不能用它代表朱自清散文的全部,卻的確表現了他散文風格的一些重要方面。人們提到朱自清的散文,往往以《背影》為代表,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這篇小文,僅僅談了讀《背影》的片斷感受,那是遠遠不能包括它的特點和優點的。過去有人評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時曾說,他的散文“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楊振聲:《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這雖然是評論朱自清全部散文的話,但有些方面還是能在《背影》中得到印證。
《背影》中有這樣的語句:“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從這些敘述中間,我們可以體察到他們父子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根據朱自清弟弟朱國華回憶,“誤會”源自朱自清的1923年寫的《笑的歷史》。這篇小說是以朱自清原配夫人武鐘謙為主人公而作的,寫她怎樣從娘家嫁過來,嫁過來以后受到嚴格的封建家庭的約束,他的太太本來是年紀很輕,喜歡笑,性格開朗,很活潑。而一種封建禮儀不容許她自由地來發展她的個性,不容許她隨便地笑,這個家庭扭曲了他夫人的性格。一方面反映了當時青年女性在舊家庭中被封建倫理道德壓抑扭曲的悲慘地位,另一方面也真實反映了朱家中由于生活的困難引起誤會并最終造成矛盾的過程。當時朱自清父母親讀了這篇小說,很不高興。實際上我們結合《笑的歷史》、《毀滅》、《給亡婦》、《我的南方》等作品可以推知在1921年甚至之前,家中就存在諸多的矛盾與不和,但朱自清尚未卷入。父子之間的不和是在他1921回揚州工作期間才產生的,之后的《笑的歷史》只是加深了這種隔膜。
朱自清是一個孝子,后來他寫《背影》,一經發表就把發表《背影》的《文學周報》從外地寄到揚州的老家,當郵差把書送到家門時,朱自清的三弟朱國華接了過去。他打開郵包看到是哥哥寫的《背影》。朱國華欣喜萬分,三步并兩步跑上樓,來到父親的房間,把書送給正在病中的父親。朱自清的父親從床上起來,坐在靠窗戶的一張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著看著,流下了眼淚。所以一家人就盡釋前嫌了。
朱自清《背影》電影賞析2
一、整體把握
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1.感受深切父愛。
想想父親當時的困厄,對父愛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切。當時,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父親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兒子,還在大學念書,接手還早,還要供養,養家重擔壓在父親一人肩上,他是怎樣急于謀事啊。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再三躊躇,天平的一頭是那么沉重,他卻把天平的另一頭──兒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這種愛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親親自送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光顧到眼前,還為兒子一路著想,臨別還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要過鐵道,那時月臺很高,爬起來非常費勁,父親是看在眼里的,為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愛子之心是多么強烈,父愛的力量是多么巨大,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說“我們在《背影》中看到的與其是一個父親的形象,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這是把父親的形象絕對化了,以為父親就是嚴父,其實慈父的形象也是父親的形象。朱自清父親性格中也有剛強的一面。聽他面對雙重災難的心聲:“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而浦口送行,則更多地表現他慈愛的一面。
看看父親愛子的行為方式,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在中國父母的眼里,孩子永遠是孩子,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朱自清的父親也這樣。盡管急于謀事,最后還是決定自己去送兒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閃失。講價錢要自己講,揀座位要自己揀,買橘子要自己買,力不勝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為孩子盡心盡力,心里就會感到滿足、舒心。“背影”,為了兒子而勉為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國的慈父總是甘為孺子牛,自己能省則省,最好的東西讓兒子享受,請注意,父親是一身布衣,給兒子的是紫毛大衣。
2.體會“我”當年的感受與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 20歲,北京大學學生,寫《背影》那一年28歲,清華大學講師,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年齡,所以對父愛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歲時的心智還不夠成熟,28歲就比較成熟了。文中一再寫當時怎樣自以為是,現在想起來非常后悔,為什么起初體會不到父愛,反而對父親的言行不以為是呢?一方面,因為中國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長大了,有很強的自立自強的要求,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無論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兩代人之間容易起沖突。另一方面,20歲那樣的歲數,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為是,對父愛不容易體察到,對父親的行為方式往往以為陳舊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是他那個時代養成的,應該透過這種行為體察父親的愛心。作者一再自責“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太聰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狀態,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聰明,真聰明才能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不去計較父輩的行為方式,才能感受父愛。
望著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觸動,頓悟父親的愛心,“我”哭了。“我”發現了父愛,引得讀者都聯想起父愛,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心靈凈化了,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鳴。
二、問題研究
1.為什么著力描寫背影?又是怎樣突出背影的?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寫法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示?
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個過程,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在父親的許多好處中,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這次送行過程中,過鐵道買橘子是最突出的,在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爬那邊月臺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著力描寫背影,可以強烈地表現父愛,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間,形象的定格。突出這一瞬間形象,提起父親,頭腦里就出現這一形象,由這一形象又會想起前前后后的種種事情。再則,背影這種視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開拓了想像空間,無盡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蕩。總之,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可以凝聚作者對父愛的獨特發現和深刻體認,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為突出背影,多處作了獨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為題目,非常顯豁地突出了背影。開頭一段就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意義。
快要寫到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先作鋪墊,一處說,“父親是一個胖子”,讓人想見他的身材;一處寫他的衣帽──“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兩處肖像描寫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讓讀者把它們跟背影的特寫鏡頭整合起來。背影的特寫鏡頭,寫了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整個形體的動作,刻畫得十分精細:“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處動作描寫只寫攀爬的起始動作,不再寫下去,在強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還用自己的情感反應去烘托──“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感情的強烈表現將這個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個背影,分手后,佇望著離去的父親:“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此刻作者心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親的至親至愛,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為是,想到父親的命運,想到父親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這一次對背影逝去的追憶,包含無盡的牽掛。
末段回顧父親這些年來的境遇,回顧這些年來的父子關系,最后又落腳到背影上來,與開頭呼應:“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來,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讀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這篇散文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
2.關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寫回家奔喪,寫在南京游逛,都一筆帶過,因為這些跟主題關系不大。詳寫送行的過程,其中也分主次,買橘子的過程寫得較詳細,寫背影的筆墨,又特別詳細。可見,詳略的原則是為了突出重點。
練習說明
一、熟讀課文,把四次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系全文細細品味,回答下列問題。
1.復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么寫得這樣詳細?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么作用?
3.課文結尾寫作者讀父親的信,又見父親的背影,卻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這是什么原因?
本題抓住“背影”這個重點,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特色。
四次寫背影的文字: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1.復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可從“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
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后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臺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2.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為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3.父親在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淚如泉涌,含著眼淚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所以這一處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
二、一些語句,或者能標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或者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于表現力,或者含意深長,耐人尋味,或者最能表現作者的情意,這樣的語句稱為關鍵性語句。試聯系上下文,指出下列關鍵性語句的表達作用。并從課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關鍵性語句,說說它們為什么是關鍵性語句。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本題指導學生在閱讀中要注意關鍵性語句,引導學生識別關鍵性語句,體會關鍵性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1.這一句表達對父親的思念,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又提示全文內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讀者產生懸念。
2.這一句點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籠罩在哀傷的氛圍之中。
第六段中,關鍵性語句有這樣一些:
①“我買幾個橘子去”,是這個片段內容的提要。
②“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這是父親過鐵道之所以困難的一個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艱難。
③“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說明父親是堅持要自己去的,這一處很關鍵。說明父親覺得能為兒子盡心盡力才舒心。
④“蹣跚”一詞很關鍵,連平地走路都是蹣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臺更難了。
⑤“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句不僅是本段關鍵的一句,在全文也是關鍵的一句,全文的焦點就是這個背影。
⑥“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一句表現了父親的心情,買橘子雖然辛苦,心里卻很高興。
⑦“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這一句能表現父親對“我”的憐惜、體貼、關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一句又寫背影,而且包含非常復雜的情意,所以也是關鍵性語句。
三、課文寫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請找出來,并聯系上下文,體會這些話語樸實而簡潔的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深情。
本題體會語言描寫的特點,體會話語包含的感情。
四句話是:
①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③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④進去吧,里邊沒人。
①句:父親當時急于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么閃失,所以最后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②句: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盡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里,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③句:父親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里還是惦記著兒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么都為兒子著想。
四、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有人說,本文失之傷感。“一個20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你的看法呢?可以與大家討論一下。
2.課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說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為什么這樣說?你在自己的長輩面前,也有這種自作聰明的情況嗎?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深入領會文章中一些表達得比較含蓄的感情和沒有說出來的意思。
第1題須結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來討論。當時祖母去世了,父親也失業了,這雙重的打擊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個20剛出頭的青年,情緒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題體會課文中自我反省的語句,引導學生注意調整心態,體會家庭親情,并在交流中進行口語訓練。一個人小時候,覺得父親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齡段,血氣方剛,又懂事又不懂事,會覺得父親并不可敬,還以為自己比父親強。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親強得多,也會覺得父親可親可敬。八年級學生在長輩面前自作聰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談談這個問題是很有好處的。
說“聰明過分”“太聰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親面前那種心態太不應該了,父親為自己跟人講價錢,囑托茶房,都出于愛心,可是自己對父愛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為是,好像比父親還高明,實在是太不聰明了。
朱自清《背影》電影賞析3
一、精彩的幾次“背影”刻畫
為了烘托出一種濃厚的情感氣氛,以引領下文。所以背影第一回出現在文首,目的是點題。文章的重點在第二回,在車站父親送兒子的情景,對父親的“背影”自清作了具體的描繪。稍微有些肥胖的父親,一身黑布大馬褂,青布的棉袍,走路艱難,慢慢地爬過鐵路就只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買點橘子。
此個畫面展現出爸爸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沒有人不為此畫面感動。接下來的一回是寫父子分別之后,朱自清望著在人群中漸漸地消失的父親的背影,充滿了感傷情緒,讓人看了也不覺的心酸。最后一次背影的出現,是在散文的末尾,朱自清接到父親的來信,看著來信在眼淚中又一次浮現父親的“背影”,于是有感而發落淚感懷,文章前后呼應。
散文一直致力于渲染父子的親情至深,它并沒有著重去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心理等,又跟其他的類似文章的寫法不一樣。就主要依靠背影這一意象來抓住人物的形象,做了詳細的刻畫。文章之所以有這樣的寫作方法,多半跟朱自清的家庭環境和心理情緒有點緊密的聯系。
朱自清的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為許多事操心,他歷盡滄桑,上半生過的不太好;那次車站之別朱自清的父親心理狀態很差,兒子的情緒也很低落。所以,朱自清善于抓住“背影”詳細描繪,一篇文章要想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要善于抒發了特殊場景下的思緒情感,這樣才能獲得藝術感染力。本文之所以顯得真摯感人,是因為作品寫的是普通人家的家境、一個平常人的心境、是世間最平凡不過的慈父孝子之間的故事,行文之間磨滅不掉的父與子的親情與感動。
二、突出的寫作特點
首先,它構思巧妙又新穎,布局凝煉而精美。它是采用截取法選材構思的。在記敘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感人、最能反映其本質的閃光的瞬間而加以表現的選材方法,稱之為截取法。“背影”是課文的閃光點,也是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聚集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濃濃的愛也傾注在這點上。從這個角度描寫,不但可以看到父親“形”的特點,而且可以洞察到“神”的方面的本質特征。背影,是朱自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
這個背影被朱自清用集中筆墨描繪,其他方面的種種描寫被省略了,不但別開生面,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且留給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由此展現了朱自清敢于創新的特點。文章善于把重心用聚光燈的方式集中在――父親的"背影"上。把父親和兒子即將離別時,父親與兒子兩個人的內心世界充分的表露無疑,精準的體現出了父子情深的真摯感情。
其次,這篇散文的文字其實比較的簡單樸素,但是卻給人文質彬彬的感覺。這篇散文的語言,簡約素淡,用詞方面的口語化和平實,全篇散文體現出朱自清散文樸素、自然、清秀的格調。散文雖然用很少的字敘寫背影,但卻完全挖掘出新意,父親的說話雖然簡短干練,卻很有力的為主題作了鋪寫。簡單的言語,正是文章之所以能打動讀者,深入到普通讀者內心深處的利器。
第三,有機融合的敘事與抒情手法。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是一篇發自朱自清內心寫成的文章,是在朱自清收到來信閱讀完來信后,"熱淚盈眶",情感相當誠摯而心懷感動的情況下創作的,文章中的孩子與爸爸的'“背影”完全融為一體了。關于深切的懷念父親,文章一邊回憶一邊靈活地將自己悔恨的情緒襯托出來,特別深沉的懷念之情如此便令讀者一目了然。
最后,散文的白描寫法具有極高技巧。好比文章中寫到:朱自清父親戴著黑布小帽,一身黑色的布馬褂,深青色的布棉袍,慢慢的走到鐵路旁邊,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他也不覺得為難。當他父親穿過鐵路,又爬上對面的月臺,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往上爬時,他父親用雙手攀著上面,雙腳往上使勁的攀;他的身子因為比較的肥胖,有點向左微傾,他的樣子看起來很費力。當朱自清看見父親的背影,他鼻子酸酸的淚水飛快的流了下來。朱自清趕緊擦掉了眼淚,怕被父親看到,更怕他人看到。
朱自清又一次回看時,他父親早就抱著金黃的桔子往回走了。通過鐵路時,他父親先將桔子放在地上,他慢慢地爬下,然后他又抱著桔子走,到朱自清這邊時,朱自清連忙去扶他父親。散文中,父親過鐵道的情景被朱自清特別著重描繪了,其中包含著父親當時的體態動作穿著打扮。走過鐵路的樣子,彎下身軀的樣子,爬上月臺的樣子,一上一下,腳也動身也傾斜,點點滴滴都是逼真的描繪,讓多少讀這篇散文的人多少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就在場看到了一樣的,父親與兒子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
綜上所述,人們在閱讀《背影》時,常常會被文章中那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分所打動。在對文章的細心咀嚼之中,自然而然的便被朱自清樸實無華的言語所感染,你會發現藝術韻味蘊藏于作品的字里行間。讀者在品鑒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散文時,自覺的被“背影”這個意象所鎖定,讓人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幅美好的視覺圖。
領悟“背影”深刻的涵義:不管是美學的、社會的、情感的、倫理的等等,體驗在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品賞心理之中。我們要從藝術創作的審美體驗過程出發,學會思考例如“背影”意象是如何生成的,這篇散文的情感線索,和作家那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我們寫文章時也可以借鑒《背影》以一個中心為線索結構全篇,思路清晰,選擇特定時間,特定場合的方式方法,學會選取情感的抒發點,構思精巧的方法。明白一篇文章必須得感情真摯,注重細節描寫等等因素,才能成為一篇好文章。
朱自清《背影》電影賞析4
全文共7段。
第1段只有一句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是樸素的敘述,但其中蘊含著深切的思念之情。特別是“已”和“了”中包含著極其復雜的感情,是敘述,但有遺憾,更多的是思念。“最”字突出了背影對自己印象之深,自然引起下文對父親“背影”的回憶。
作者開篇點題,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第2~6段是全文的主體,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2、3段),交代這次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2段一開頭就交代了“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兩件不幸的事情。“禍不單行”指不幸的事情往往不止一件,接連而來。一個“也”字正突出了“禍不單行”的現實。徐州“滿院狼藉的東西”更增添了悲涼的氣氛。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是第一次寫“我”流淚。這是為家庭的不幸而流淚,是悲哀的淚。父親在這樣的處境下,強抑悲苦,反過來勸慰兒子,更可見父親的體貼。
第3段開頭兩句只是淡淡的敘述,卻淋漓盡致地勾勒了家庭光景的慘淡。“很是慘淡”是關鍵詞語。最后一句交代行蹤。
這一層寫父子一同回家奔喪,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為了交代事情的開端,和“背影”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其實不然,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家境衰敗,這個開頭為整篇作品設置了慘淡的環境,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父親的“背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氣氛中出現的,這慘淡的環境、悲涼的氣氛,與父親對兒子的滿腔溫情形成對照,更顯示出父愛的崇高。父親在這千難萬苦的逆境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貴多少倍。在這種特定背景、環境下的父親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隨處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滿感情、飽含深意的背影。
第二層(第4、5段),寫父親在送行時對“我”的悉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在南京的“游逛”,一筆帶過。然后寫了三件事:
一是終于決定送“我”去浦口車站。本已“說定”不送,加之有“熟識”的茶房陪同前去,可后來終于還是送了,這就很好地表現了父親“不放心”的心理。為什么這樣“不放心”呢?完全是因為對兒子深摯的愛。“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是從兒子方面著筆,一是說明對父親的愛還不能理解,二是從側面表現父親的愛。“不要緊,他們去不好”一句中更包含了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
二是和腳夫講價錢。“得向腳夫行些小費”的“得”念
děi,是必須、需要的意思。“講價錢”也是“不放心”的一種表現。“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是寫作本文時,理解了父親對自己的摯愛后的自責自嘲。
三是揀座位、鋪大衣和囑托茶房照應。“揀定”說明是經過多次比較后才定下的,可見其細心、認真。在辦喪事還須借錢的慘淡光景下,“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就更為可貴。平平常常的詞語中洋溢著濃烈的愛。“我”的心理活動再次表現了“我”對父愛的不理解,側面表現父親的愛子心切。“真是太聰明了”是反語,和“真是聰明過分”意思相同,都是對父親臨行前的細心關照中所蘊含的愛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真”表示強調。這里用感嘆句式再重復一下,不僅行文上有所變化,更增強了“我”對“那時”態度的不滿和追悔的色彩。
這一層寫父親送兒子上車站,用質樸的語言,通過一些具體而細微的事情表現父親無微不至的悉心關照。在敘述時,從父子兩方面著筆。父親在為謀事忙得不可開交之際,躊躇再三,還是非親自送兒子不可,兩個“忙著”,兩個“囑”等對行動、語言細針密線的描寫,突出了父親對兒子的體貼、關懷,真真切切地樹立了一個慈父的形象,為下文老態蹣跚地去買橘子作了鋪墊。兒子這一方面,此刻對父親的愛還不能理解,對父親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父子在此時內心感情的差異,使得文章起伏有致,為下文兒子理解了父親的愛以后感情發生變化也作了鋪墊。
第三層(第6段),描寫父親艱難地穿鐵道、爬月臺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課文開頭說的“最不能忘記”的“背影”就在這一段中。事情說來也很平常,不過是寫父親送行臨別前去買了幾只橘子,給兒子在路上吃。但是寫得非常感人,文字卻又樸實無華。為什么寫得這么感人,值得好好揣摩。
父親已把“我”送上車,揀定座位,囑“我”小心,托付茶房,一切停當,而且“我”已催他走,可他還戀戀不舍,還要去為兒子買橘子,已使人感動。但買橘子的過程更令人感動。先烘托父親去買橘子的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接著寫父親的穿著,勾畫一個大體的外貌:“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這里三次突出“布”字,呼應了前文所述的慘淡家境。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忘為兒子買橘子,又使人感動。再接著寫父親穿過鐵道的情況和爬上月臺的“背影”。“蹣跚”是父親平地走路的樣子,可見他的肥胖體衰、步履艱難。平地走路尚且如此,過鐵道、爬月臺的艱難就可想而知了。“下去”只寫了“慢慢探身下去”,一個“探”字就極其準確地寫出了下去的過程:先兩手撐地,把兩腳伸出月臺邊,然后身子向外沿月臺慢慢往下挪,直到腳踏到地。爬那邊月臺的“背影”寫得比較詳細。“攀”是寫手的動作,顯示了對父親來說,月臺的高、陡;“縮”是寫腳的動作,表現了父親的年老體衰、動作遲緩,不可能像年輕人那樣動作靈活,一撐即上;“向左微傾”是寫身子的動作,“向左微傾”有兩個原因,一是右手支撐比較有力,二是要把右腳跨上月臺有困難,要借助身子的傾斜。這里連用“攀”“縮”“傾”三個動詞,細膩而又簡練地寫出了父親爬月臺的`整個動態過程,表現了父親爬上月臺的艱難。如此艱難地去買,這就感人至深了。橘子買回來以后,父親“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撲撲衣上的泥土”補充了前面爬上月臺的形象,“心里很輕松似的”是“我”的眼光看出來的,把撲泥土的動作襯托得非常生動。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道出了父親不肯讓“我”去,一定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實滿足。為了照顧好兒子,什么災禍、勞累,全都置之度外了。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為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為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正因為這背影太感人了。這一筆特別富有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這是第二次寫“我”流淚,這是為父親的愛所感動而流淚,是感動的淚。這時兒子終于完全理解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兒子感情的變化,顯示了“背影”感人的力量。再如寫“背影”時對父親的穿著、體態、動作都觀察得十分仔細,父親買橘子回來“我趕緊去攙他”,這都是因為動了感情,對父親的疼惜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的告別主要用語言、動作描寫。“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是告別,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回頭”是依依不舍;“進去吧,里邊沒人”是細心的關照。話和動作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么特別,但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因此容易引起聯想,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由此發現人世間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
段末再提“背影”。因為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再”字表現了對父親的眷戀。“我的眼淚又來了”,這是第三次寫“我”流淚。“又”照應上文。這是因父親“背影”的消逝而流淚,是惜別的淚。這一結尾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從買橘子到分別的整個過程寫得都很具體,但取材的詳略上又有所取舍。因為是寫“背影”,所以去買寫得比較詳細,回頭寫得比較簡略;去買時又因為下去“尚不大難”,所以寫得比較簡略,而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所以爬月臺又寫得比較詳細。回頭時的爬月臺一則不是“背影”,二則有我“攙”,沒有去時那么吃力,就從略了。這樣處理材料,更突出了“背影”的感人力量,也避免了行文的重復,使文章更為精練。
通過一件細小的事情,捕捉到生活中最美的形象,寫出自己對父愛的突然感悟,從而引發讀者更深地感受生活,增進一種普遍需要的“良知”,正是這一段文字令人感動的原因。
第7段是對“背影”描寫的深化。
“近幾年來”再次轉入對家庭境況的回憶,接著自然地進入對父親一生的回憶,字里行間充滿淡淡的哀愁。家境的衰落并非是父親的無能,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而是當時社會衰敗、民不聊生,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生活境遇每況愈下的一個縮影。從父親的老境中可以想見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千百萬知識分子困頓的身影。然后寫父親老年性格的變化。這里有兩個“觸”,“觸目傷懷”的“觸”是接觸的意思,“觸他之怒”的“觸”是引起的意思。如果深究一下父親的性格為什么會變得這樣呢?這是家境和社會狀況日益惡化在父親身上的反映,這里所要說明的并非是父愛的減退,而是表現生活對父親的壓力和磨難。這里所寫的對父親的理解,比“我”在浦口車站時的感觸又深化了一層。
行文至此,作者用“但”字一轉,寫父親的心情由郁悶怒怨到“終于忘卻”,“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并非是父親的心境已經變好,“只是”一詞就深刻地表明,父親對前途、對社會已經絕望,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兒子和孫子身上的無可奈何的心情。這一句在前文的基礎上揭示了父親更深沉的痛苦和無望,與開頭“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的情緒形成強烈的對照。再寫接讀父親的來信。父親來信中的這句話是作者寫作本文的觸發點。“我身體平安”是怕兒子不放心的安慰的話,“大去之期不遠”才是真實的情況。按照常理,“膀子疼痛”與“大去”之間相去甚遠,但父親由膀子疼痛就想到了死,這是老境頹唐的表現,是對生活絕望的反映。“我”由父親的這句話,想起了父親坎坷的一生,想起了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不由得百感交集,寫下了這篇《背影》。
讀至此處,“我”的淚光中又再現出父親的背影。這是第四次寫“我”流淚,這是因為疼惜父親而流淚,是傷心的淚。這也是第四次寫到“背影”,不僅回應標題和前文,使文章結構嚴密,也從兒子疼惜父親的角度反襯出父愛的力量,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最后直接抒發對父親的懷念之情,余音裊裊,情思綿綿。一個“再”字蘊含了無限的情意。
【朱自清《背影》電影賞析】相關文章:
《背影》朱自清賞析06-22
朱自清《背影》 賞析05-12
《背影》朱自清賞析10-01
朱自清《背影》的賞析03-29
朱自清《背影》的賞析07-02
朱自清《背影》的賞析(合集)07-04
賞析朱自清散文《背影》08-05
朱自清《背影》原文賞析08-29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賞析08-14
朱自清《背影》的原文及賞析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