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小故事
朱自清,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朱自清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當時,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面粉!”
吳晗1960年寫的《關于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說:“這時候,他的胃病已經很嚴重了,只能吃很少的東西,多一點就要吐。面龐瘦削,說話聲音低沉。他有大小七個孩子,日子比誰過得都困難。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遲疑,立刻簽了名。”朱自清夫人也寫道:“我們家人口多,尤其困難。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帶著一身重病,拼命多寫文章,經常寫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時家里一天兩頓粗糧,有時為照顧他有胃病,給他做一點細糧,他都從不一個人吃,總要分給孩子們吃。”在吳晗找朱簽名時,“他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嘔吐得厲害——醫生說應盡快動手術。”當天朱自清的日記中寫道:“此事每月須損失六百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余仍決定簽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自身做起,此雖只為精神上之抗議,但決不應逃避個人責任。”由此可見,吳晗說“毫不遲疑,立刻簽了名”顯然有夸張之嫌,朱自清至少也是咬牙決定的,以身作則的觀念使他決定犧牲家庭的生活必需。
朱自清的讀書生活
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里每月給他一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家鄉一家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賬。引發他對哲學興趣的一部《佛學易解》,就是從這家書局得到的。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莊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舍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準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后,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后門,轉身就到。朱自清并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柜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于沒有贖回來。
朱自清先生的一則逸事
根據上個世紀30年代清華的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由學校資助去外國訪問進修。朱自清時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于1931年利用學術休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和倫敦大學注冊旁聽。據《朱自清日記》于該年記述,他有兩次夜夢清華未能繼續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上的學養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深感不發聘書頗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倫敦的一切便利條件,來提高自己。俗語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謂“不足”,并非真的來自清華校方的壓力,而是朱先生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反映。
函請接濟家父
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轉往大后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就近接濟自己住在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老師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來,這二人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年暑假過后,朱自清先生應聘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了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李健吾這時剛好從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上第一堂課,朱自清先生點名,點到李健吾時,問道:“李健吾,這個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那個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瞞老師,是我。”確實是在師大附中讀書時,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組織了爝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了。“那我早認識你啦!”朱先生高興地說。下課后,朱自清先生勸李健吾:“你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當時中文系只念古書,所以朱自清先生這么說。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就轉到外文系去了。師生雖不在一個系,但李健吾寫了作品,都先送給朱先生看,始終把朱自清先生當作導師。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幫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動,使他們真摯的師生情篤定終生。
朱自清與妻子
1932年,朱自清與陳竹隱在上海杏花村酒樓舉行婚禮,此時他們正好相識兩周年。結婚后,他們回到北平住在清華園,過了幾年雖然清苦但又幸福溫馨的日子。由于他們子女多,需要照顧,陳竹隱只好放棄了她的畫家夢,而為朱自清貢獻出自己的一切,留在家中專門相夫教子。靠朱自清一個人的收入,又沒有什么積蓄,八張嘴要吃飯,六個孩子要讀書,誰能挑這個重擔?誰又能支撐起這個家?但陳竹隱卻支撐下來了。為了給孩子們聘請一位家庭教師補習功課,陳竹隱甚至還背著朱自清去醫院賣過幾次血。
抗日戰爭爆發后,朱自清夫婦帶著子女隨校南遷到了昆明,生活更加困難。陳竹隱毅然帶著子女,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成都,讓朱自清一人留在昆明安心執教,盡可能減少朱自清的后顧之憂。朱自清一個人住在昆明,陳竹隱住在成都,相距遙遙千里,但他們伉儷情深,每逢寒暑假朱自清都要到成都探親。他也不以為苦,反是樂在其中。困難面前都能如此體貼愛人的女子,又怎么會不被男人感懷、疼惜呢?
朱自清的最后歲月
逝世前半年,常年勞累的朱自清體力衰弱,經常連走一點路都很吃力。他感到自己驟然衰老,不過并不因此而消極。他把唐人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作為對自己的鞭策,壓在書桌的玻璃板下。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讀書勤奮不息,工作毫不減輕。
在生命的最后兩個月,朱自清的身體已極度衰弱,體重低到77.6斤,且又“徹夜胃痛不止”,“不斷大量嘔吐”,病情日益危重。可他仍然編輯《聞一多全集》,編寫教科書,備課講授,演講吶喊。在這兩個月的日記中,他直接寫到讀書、買書、選書的日記竟有17篇之多。其中有他認真閱讀瞿秋白同志的《魯迅雜感集序言》和《大眾哲學》的記載。甚至在逝世前26天,他還在日記中訂了一個閱讀計劃,要求自己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堅持輪流讀一本英文書和中文書,利用休息時間讀詩。說到做到,此后兩天,即訂出計劃的第一個星期一,他開始讀布爾芬奇的《神話集》和《波羅克夫的眼界》一文。
擴展: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清秀雋永、質樸腴厚、激進深邃,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旨趣。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為寫實議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前者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阿河》、《哀韋杰三君》、《旅行雜記》,直接從現實生活取材,是以夾敘夾議手法抨擊黑暗社會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而膾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從清秀雋永到質樸腴厚再到激進深邃,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旨趣。郁達夫在《新文學大系·現代散文導論》中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應該說,這是對朱自清散文藝術的一個很精到的評價。
朱自清介紹
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蘇東海,長大于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族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散文作品有《匆匆》、《春》、《歐游雜記》、《你我》、《綠》、《背影》等,著有詩集《雪朝》(與人合著),詩文集《蹤跡》,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
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學習。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后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并與武仲謙結婚。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后,先在杭州第一師范,后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并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志《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文學研究會8位詩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內收朱自清的詩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和散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后又漫游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隱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游學。
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游記。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并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鐘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凄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于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抗日戰爭爆發后,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并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并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5年抗戰勝利后,KMT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并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饑餓、反內戰的實際斗爭中,他身患重病,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歲。
【朱自清小故事】相關文章: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11-30
朱自清《背影》背后的故事06-01
朱自清和陳竹隱的愛情故事04-10
寓言小故事 關于管理的寓言小故事04-13
柳宗元的小故事12-07
柳宗元的小故事12-14
童話小故事05-15
童話小故事12-11
精選寓言小故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