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張九齡的前“恭”后“倨”

時間:2024-08-03 11:39:18 網站 張九齡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張九齡的前“恭”后“倨”

  九齡(673年~740年)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開元名相、政治家、文學家、詩人。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九齡的前“恭”后“倨”,歡迎閱讀與收藏。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擬擢升朔方行軍大總管牛仙客為尚書,遭到中書令(宰相)張九齡的堅決反對,認為“牛仙客本河湟一使典,目不識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

  而此前不久,張九齡在牛仙客父親的碑銘里這樣稱贊牛仙客“為國之良,用商君耕戰之圖,修充國羌胡之具,出言可復,所計而然,邊捍長城,主恩前席……”

  前后僅僅1年多,身為大唐名相的張九齡為何對牛仙客的態度如此判若云泥?難道張九齡是出爾反爾言不由衷的小人嗎?

  牛仙客,涇州鶉觚人。初為涇州縣府小吏,為縣令傅文靜所器重,后以軍功逐漸做到洮州司馬、河西節度判官,不久升遷為太仆少卿、涼州別駕,后再升任河西節度使、朔方行軍大總管。牛仙客勤勉為政、治軍有方,尤其在河西節度使任上,厲行節約積蓄財物,政績十分可觀,時人評價他“邊人咸賴,出任靖國”,所以,張九齡當初這樣評價他,可以說是實事求是。

  李林甫時任禮部尚書,他不學無術卻嫉賢妒能,于是想援引目不識丁的牛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事(相當于副宰相)”,讓他“知政事”,欲以此來排擠深受玄宗賞識的張九齡。

  牛仙客治軍有方、軍功卓著是事實,可治軍與為政畢竟不是一回事。“知政事”近于百官之首,其言行關乎國家的興衰、百姓的命運,對于它的人選不可不慎之又慎。就牛仙客的學養、識鑒、果敢等而言,他著實不具備宰相的素質和能力。張九齡堅決反對唐玄宗的決定,絕不是出于個人恩怨,而是出于對大唐江山社稷的考慮,而置個人安危于不顧。

  “但有材識,何必辭學;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李林甫一句話更加引起唐玄宗對張九齡的不滿。其實,早在如何處置安祿山兵敗這一問題上,張九齡便和唐玄宗產生了分歧;在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的廢立上,張九齡又和唐玄宗爭得不可開交。唐玄宗對張九齡逐漸萌生了不滿。最后,唐玄宗震怒之中,呵斥張九齡“事總由卿?!”張九齡無可奈何,他的諍諫因為唐玄宗的固執而毫無結果。

  同年,張九齡的好友、下屬、中書侍郎嚴挺之在處理王元琰貪贓一案上被認為有“徇私”的嫌疑,而張九齡也被懷疑“結黨營私”,于是被貶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繼而被貶為荊州長史。同日,李林甫將張九齡取而代之,并加封集賢殿大學士;牛仙客官拜工部尚書、知門下事。

  牛仙客在相位上只知明哲保身、獨善其身,對皇帝惟命是從,對李林甫唯唯諾諾,在決斷大事上更是循規蹈矩,從不敢表達自己意見。牛仙客等人的“尸位素餐”,助長了李林甫的囂張氣焰,讓他得以專擅朝政為所欲為,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為大唐帝國釀成不可挽回的禍患。

  張九齡的言行前后看似矛盾,實則是一致的:張九齡親自為牛仙客的父親牛意撰寫碑銘,對牛仙客稱譽備至,不僅是出于同朝為官的友情,更是出于對牛仙客“治邊有功”的肯定與鼓勵;張九齡堅決反對唐玄宗對牛仙客的封賞,更對反讓他由武官入相參與政事,是出于對江山社稷的維護。

  在張九齡罷相之后,每當有人薦引公卿的時候,唐玄宗一定都會這樣問一下“風度得如九齡否?”他對張九齡的思慕于此可見一斑。20年后,“安史之亂”突發,倉皇幸蜀的唐玄宗想到張九齡的遠見卓識,想到他的赤膽忠心,不僅涕淚橫流,可惜已經悔之晚矣。

  拓展閱讀:張九齡是哪個朝代的

  張九齡(673—740),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曾祖張君政,做過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曾任竇州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索慮丞。青年時期的張九齡,勤奮好學,學識淵博,能詩善文,武則天神功元年(697)中進士,授校書郎。

  景云元年(710)六月,李隆基為太子,舉天下文士,親加策問。張九齡由于對策優秀,升為左拾遺,不久,玄宗即位,調任左補闕。由于才學出眾,辦事沉穩公平,其時吏部考試,由張九齡和右拾遺趙冬曦(xī)考其等第,前后四次都做得公允無誤,為人稱服。開元十年(722)調任司眅員外郎。當時張說做宰相,他與張九齡同姓,對張九齡尤為器重,張說欣賞他的文才,常對人說:“后出時人之冠也。”張九齡也視張說為知己,兩人關系十分密切。開元十一年(723)張九齡擢升為中書舍人。

  開元十三年(725),玄宗到泰山封禪,張說以宰相的職位自選定玄宗的隨同官員,許多是中書、門下二省官員,封山禮畢,皆加晉階,張九齡提醒張說,不要隨便晉官,但張說沒有聽從張九齡的勸告,結果晉官之舉動,受到朝野內外所怨。

  第二年四月,御史中丞宇文融彈劾宰相張說“引術士占星,徇私。”張九齡曾事先提醒過張說,要他對宇文融加以防備,但張說對張九齡提醒沒有放在心上,結果張說被罷官閑賦,張九齡由于和張關系密切,亦受牽連,先改任太常少卿,后又出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以老母在鄉,冀州路途遙遠,上書請準予換至江南。玄宗許之,改為洪州都督,繼而轉桂州都督,兼嶺南道按察使。

  開元十八年(730),張說去世,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薦張九齡為集賢院學士以備顧問的話,因而,召拜張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適逢朝廷起草賜渤海國詔書,無人勝任,張九齡援筆立成,不久轉工部侍郎,知制誥,后轉中書侍郎,因母喪歸鄉里。

  開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又恢復張九齡的中書郎職務。并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做了宰相。第二年,改任中書令。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后,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謚號“文獻 張九齡,名九齡,字子壽。九,在古漢語中可泛指多數,也與“久”通用;齡,年齡、年歲。“九齡”的意思為“長命百歲”之意,體現了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這種愿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壽”中,壽,長壽也。

  文學創作

  初唐以來,文學變革的主要力量來自一群社會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認,他們的成功同某些具有遠見的權勢人物的支持有一定關系。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舉薦楊炯為崇文館學士。楊以“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變”(《王勃集序》)之語,稱頌薛氏對他們的文學事業所起的作用,四杰因此能在一時間造成很大勢頭。四杰、陳子昂之后,到了中宗神龍、景龍年間,應制之風大盛,詩壇有故態復萌的趨勢。在開元前期,身兼執宰大臣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張說、張九齡對扭轉這一趨勢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詩,雖因地位關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報效君主的表述,但內中同時也包涵了積極求取自我人生價值的熱情,因而能脫出徒為虛飾的宮廷文學陳習,具有感人的生氣。他們作出的表率和對眾多優秀詩人的獎拔,使得唐詩的變革和發展得到有力的延續和推進。

  張九齡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后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可以說,他是張說之后又一個既有權位又受人欽慕的文壇宗匠。

  張九齡的詩文創作在精神上和張說有一脈相承之處。他高度評價張說以王霸之氣充實詩文,在他的詩里,也不時可以讀到“中覽霸王說,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游園林見貽》),“弱歲讀群史,抗跡追古人。被褐有懷玉,佩印從負薪”(《敘懷二首》之一)之類的句子。

  但是,和張說的詩歌重在謳歌功業抱負不同,張九齡的詩歌更多地表現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擠罷相后,這種態度尤其鮮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會政治,追求經國之大業和不朽之盛舉,另一方面又力圖持超越態度,把“仕”和“隱”這一對矛盾和諧地統一起來,不愿為追求功業而屈己媚世。這種進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動姿態設計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業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詩的兩條主要軌跡。

  在藝術表現上,張九齡的詩歌不像張說那樣直抒胸臆,而是以興寄為主,顯得委婉蘊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寫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這些詩篇受楚辭的影響較多,但情辭委婉,在古典傳統上,可以說是兼有“風”、“騷”的情韻。

  張九齡夙好山水清賞,喜表現風清月朗的江山與孤高清瑩的襟懷的契合。他在藝術上著意追求“言象會自泯,意色聊自宣”(《題畫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這就使他的一些寫景詩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極貌寫物、工于形似的表現手法,而在主客觀的交融中大力加強抒情意味。

  他寫月夜的詩,情韻最為雋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懷遠》。這些詩中所展現的澄澈柔美的夜景,處處滲透著婉約深長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語,哪是情語,詩里的物色和意興已經渾然一體了。胡應麟說:“曲江諸作,含清拔于綺繪之中,寓神俊于莊嚴之內。”(《詩藪》)又說“張子壽首審慎態度創清澹之派”(同上),認為他下開孟浩然、王維等一路的詩風。這是十分中肯的。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詩,并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后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張九齡的前“恭”后“倨”】相關文章:

張九齡的傳說11-01

張九齡族譜09-18

張九齡的詩詞08-22

張九齡的古詩09-23

張九齡的詩06-04

張九齡生平05-15

張九齡感遇08-02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譯文及賞析07-26

張九齡的生平簡介01-20

唐朝名相張九齡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