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九齡《耒陽溪夜行》
引導語:張九齡的《耒陽溪夜行》是一首出色的山水詩,這首詩體現(xiàn)了陶淵明對張九齡的影響。
耒陽溪夜行
張九齡
乘夕棹歸舟,緣源路轉(zhuǎn)幽。
月明看嶺樹,風靜聽溪流。
嵐氣船間入,霜華衣上浮。
猿聲雖此夜,不是別家愁。
【賞析】
耒陽溪,湘江支流耒水,在湖南省東南部,這首詩作于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詩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詩人在秋夜行舟于耒陽溪上。
清幽的溪山景色,觸動詩人的情懷,由此產(chǎn)生淡淡的旅愁。與《湞陽峽》相比較,詩人更著意融情入景。全詩幾乎句句寫景,結尾才以一個“愁”字,畫龍點睛般點出題旨。但詩中的明月、溪聲、嵐氣、霜華、猿啼,無不浸透著詩人的愁情。可以說,情與景高度融合,渾然一體,構成清幽的意境。張九齡這幾首山水詩,寫景狀物精細工麗,側(cè)重于客觀的刻畫,由景物觸發(fā)的情思沒有借直接傾訴和議論表達,而是融情于景。情景契合,在藝術技巧上,受謝靈運影響的痕跡較重,顯示了六朝山水詩向盛唐山水詩過渡的跡象。
從寫景的角度來看,這首《耒陽溪夜行》,體現(xiàn)了陶淵明對張九齡的影響。
張九齡一生積極入世,他沒有田園隱居的閑情逸致。但他卻吸取了陶淵明田園詩對景物的描繪求神似而不拘泥形似,重意輕象、尚渾整不尚工細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將它們運用到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中。
這首詩對明月、嶺樹、溪聲、嵐氣、霜華,猿聲的描繪,只以簡練的筆觸,輕淡地點染,并未作具體、細致、逼真的刻畫,色彩也是淡淡的,卻產(chǎn)生了高度傳神達意的藝術效果。
【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景龍(唐中宗年號,707—710)初年進士。唐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朝有名的賢相。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著稱。有《曲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