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的教學反思「推薦」
《贈汪倫》是一首千古傳頌送別詩。這節課我的設計把教與學結合,旨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感悟詩情的同時基本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和步驟。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篇一:
《贈汪倫》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里的一首詩。它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詩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更是流傳千古,它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表達了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厚誼。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結合新課程標準的“以學生為根本”的教學理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突破:
一、講述故事,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在這首詩的教學前,我用講故事的方式開頭來吸引學生。我先 用故事的形式介紹了詩人李白的背景,然后講李白是怎樣認識汪倫的,還給學生講了關于他們之間的關于《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傳說來引入新課的學習。最后又講李白即將坐著小船離開的時候,汪倫帶著鄉親們來到桃花潭岸邊一邊唱歌一邊打著節拍,用這種隆重的儀式來送別好友,李白深受感動,為了感謝汪倫的真摯情誼,當即寫下了《贈汪倫》。我這樣用故事形式開頭,不僅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深化。
二、自主感悟,設疑解疑
這是一首七言詩,語言精練卻又直抒胸臆。我讓孩子們自由朗讀古詩,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特別是詩中有后鼻音的字比較多,提醒學生要讀準這幾個后鼻音的字“贈、乘、行、聲、情”。讓他們試著了解字義,在讀中自悟。若是遇到不懂的字詞和詩句則用橫線標記下來,打個問號進行設疑。有一部分學生對“贈、將欲行、忽聞、踏歌聲、不及”不理解,,在授課時我沒有及時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先問其他同學是否知道,然后師生一同解疑。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樣讓孩子們在了解基本情況的前提下,由學生確定學習起點,不懂的就設疑,也就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特感受,讓他們感受成功的體驗,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根本”。
三、引詩入畫,探究詩意
和高年級學生不同,低年級學生對圖畫和色彩的關注遠遠高于文字,引詩入畫更有助于古詩的理解,中國的古詩詞本來就具有詩畫合一、融情于景的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仔細看圖,孩子們對古詩中的“踏歌聲”有點不理解,我沒有生硬地告訴他們意思,而是讓他們觀察課件中的汪倫送別李白的情景,再讓他們聯系音樂課中的邊唱邊打節拍手腳并用的動作進行理解。這樣借助圖畫直觀教學,融觀察訓練、生活感悟和語言培養為一體,形象鮮明地描繪了汪倫對李白的依依惜別之情。也讓孩子們對古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創設情境,讀出韻味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上表現的特點是學習和模仿能力強,但理解能力差。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孩子們多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強調的就是“讀”。古詩本身就具有節奏美、韻律美,讀準字音,讀出韻味,自然就能讀懂詩中的內在美。
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引導孩子通過多種形式在反復頌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詩意,培養閱讀能力和學習習慣。我讓他們可以搖頭晃腦地讀,打著節拍朗讀,站起來讀,跟同學一起讀······讓學生口、耳、眼、腦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雖然有的孩子在教學前已經背了這首詩,但是我還是花了大量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五、模擬情景,背誦古詩
在教學結尾時,我嘗試了師生模擬情景背詩的環節,我充當孩子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他們背完古詩,在過程中不時地隨機提問,考察他們是否掌握好了。例如我充當耳聾的奶奶這一環節時,我故意把“乘舟”聽成“沉舟”,把“踏歌聲”聽成“大哥升”。這時孩子們都大聲笑了起來,馬上糾正我的錯誤。我還讓孩子們上臺進行表演,一個學生扮演李白,一個學生扮演汪倫。李白乘舟快要離開的時候,汪倫用踏歌聲的形式來送別,這時李白就吟誦《贈汪倫》······孩子們很感興趣,爭先恐后上臺表演。通過這些環節,孩子們在放松的狀態下,伴隨著歌聲、笑聲、節拍聲,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理解和認同了古詩詞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始終警策著我們。古詩教學更應該以學生為本,拓寬學習空間,培養了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全面發展。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篇二:
一、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于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絡這個特點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北京資料,在可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嗎?又知道望論和他是什么關系嗎?然后,老師說老師從網上知道了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們想聽嗎?(師講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游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游覽嗎?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后的幾天里,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帶他游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幾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通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了解,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讓朗讀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于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梁,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怎樣用朗讀的加以體現?帶著這樣的思考閱讀有關詩人的資料,有關友人之間的故事,學生讀出了李白為意想不到的相送“驚喜“,為了解自己的個性“感動”及讀者對友人之間的情深“贊頌”等不同的情感,實現了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三、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餓學習積極性,結合古詩詞誦讀的餓活動,穿插表示離情別緒的詩句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提供古詩學習方法和6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當學生遇到難點時,可以讓學生質疑,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篇三:
《贈汪倫》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人生,釋放自己的靈性和悟性。
一、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古詩離現在年代久遠,對于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絡這個特點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在課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嗎?又知道汪倫和他是什么關系嗎?然后,老師說老師從網上知道了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接著講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古詩,學生聽得興趣盎然。通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了解,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
本節課把教學的基本順序由講授式教學的“先講后學”變成了“先學后講”。通過自學、交流,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如:要求學生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經過自學探究,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和表現力,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對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扎扎實實,層層推進
“自主探究—自讀感悟—悟情升華。”體現了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讀能力提高的理念。讀的訓練層次清楚,形式各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升華體驗,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便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主體地位悄然增強。由“忽聞”而引發的問題:李白與汪倫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倫為什么沒去送行呢?這個高質量的問題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老師的拋磚引玉打破了課堂的沉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語連珠。
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如:學生感情朗讀時,如多給大家參與評價的機會,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理解會更深刻。另外還應更多地關注學困生,學生的整體感悟、表達等能力會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堅持把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講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評價的自由還給學生,盡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推薦」】相關文章: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06-01
《贈汪倫》古詩教學反思12-20
《贈汪倫》教學反思范文06-01
古詩贈汪倫教學反思12-29
《贈汪倫》教學反思精選12-14
李白《贈汪倫》教學反思11-07
《贈汪倫》教學反思(15篇)03-25
《贈汪倫》教學反思15篇03-13
《贈汪倫》教學反思7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