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曾鞏《議倉》閱讀答案及翻譯

時間:2024-11-24 00:01:44 曾鞏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曾鞏《議倉》閱讀答案及翻譯

  《議倉》是曾鞏的一篇文言文章。曾鞏(1019—1083),字子固,宋代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我們?yōu)榇蠹規(guī)碓枴蹲h倉》閱讀答案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曾鞏《議倉》閱讀答案及翻譯

  議倉

  曾鞏

  世之言治法者,莫不以三代唐虞為之本而兩漢隋唐為之末。然三代唐虞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得其便,兩漢隋唐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失其利也。故善言治者,不在乎援古高論,在乎當(dāng)而已矣;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邁俗,在乎宜而已矣。

  夫義倉者不興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蓋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其道以振乏為本,以恤民為先,以博施為法,以樂輸為率,以眾賴為便。各于其社 樹之以倉,各令其民入之以谷。設(shè)其官守,嚴其戒令。豐歲則勸課而輸之,兇年則發(fā)徹而散之。不煩于刑而民樂從,不費于國而民無困。于上有救貧恤饑之政,于下 無轉(zhuǎn)溝殞壑之苦。其在隋則長孫倡而始之,其在唐則戴胄舉而行之。文帝從長孫之計,于是民俗以安,國費以省,邦儲以厚,而卒能成大業(yè)之治焉。及太宗從戴胄之 言,而卒能成貞觀之風(fēng)焉。降及天皇,其法始敝,為征取之科。自是之后,名存而實廢矣。由此觀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為治而昏主所以為亂 者,其義倉之謂乎?

  國家革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茲有年矣。租賦之調(diào)不為不中也,配斂之科不為不節(jié)也,賑恤之政不為不行也,敝濫之源不為不究也。然此歲以來,急于邊 費,以征以取,浸暴于常。而又有聚斂之臣貪殘之吏剝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竊前世恤民之法而為當(dāng)今斂民之調(diào)者累累皆是則義倉者亦其一端也。夫昔之所謂義倉 者,以義為本而行乎賑恤者也,今之所謂義倉者,以義為名而務(wù)于誅求者也。昔之義倉,務(wù)所以安之;今之義倉,務(wù)所以掊之。昔之義倉,則立倉于社,聚谷于眾, 年豐則取之,民饑則與之,不令而民從,不督而民勸,故曰以義為本而行乎賑恤也;今之義倉,則有倉之號而無倉之制,有義倉之名而無義倉之實。誠能復(fù)隋唐之法 而建其倉,探隋唐之本而行其義,則恤災(zāi)弭患、安民泰俗無大于此者。茍不如是而徒立其號,以為征取之術(shù),則不若勿行之愈也。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茲有年矣 茲:現(xiàn)在

  B.租賦之調(diào)不為不中也 中:中意

  C.則恤災(zāi)弭患 弭:消除

  D.以為征取之術(shù) 術(shù):手段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道以振乏為本 則思知足以自戒

  B.浸暴于常 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

  C.名存而實廢矣 木遭之而葉脫

  D.其義倉之謂乎 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論述了建立義倉的意義和目的,以及它在隋初、唐初曾經(jīng)發(fā)揮過的巨大作用。議論有關(guān)義倉的問題,其旨在于抨擊時弊。

  B.建義倉本為農(nóng)民豐年儲存糧食,荒年用以救災(zāi),是利國利民的善舉。但到宋時,貪官利用義倉制度向百姓聚斂,“義倉”已名存實亡。

  C.作者在文中無情地抨擊了宋代官吏借“義倉”之名,行盤剝農(nóng)民、諛上肥私之實,致使義倉不僅名存實亡,而且成了農(nóng)民的一大禍害。

  D.文章以明主、昏主如何對待義倉,義倉今昔的實質(zhì)性變化,兩兩對照,一一剖析,脈絡(luò)清晰,深刻有力。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而 又 有 聚 斂 之 臣 貪 殘 之 吏 剝 下 以 奉 上 刻 私 而 徇 公 往 往 竊 前 世 恤 民 之 法 而 為當(dāng) 今 斂 民 之 調(diào)者 累 累 皆 是 則 義 倉 者 亦 其 一 端 也。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邁俗,在乎宜而已矣。(4分)

  (2)不煩于刑而民樂從,不費于國而民無困。(3分)

  曾鞏《議倉》閱讀答案

  16.B(中;適合。)

  17.D(都是語氣副詞,大概。A.介詞,把/連詞,用來。B.介詞,比/介詞,對。C.表轉(zhuǎn)折的連詞/表順承的連詞。)

  18.B(到唐高宗時義倉的制度就開始遭到破壞了,而非宋時。)

  19.而又有聚斂之臣/貪殘之吏/剝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竊前世恤民之法而為當(dāng)今斂民之調(diào)者/累累皆是/則義倉者亦其一端也。(畫對兩處得1分)

  20.(1)善于談?wù)摲ㄒ?guī)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遠離當(dāng)代、不同流俗的空談,而在于合乎時宜罷了。

  (2)不必靠刑法而民眾樂意聽從,不耗費國家資財而民眾不為饑荒所困。

  參考譯文:

  世上那些談?wù)撝螄篮头ㄒ?guī)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主張以夏、商、周三代以至更遠的堯、舜,當(dāng)作取法的根本,而把兩漢、隋唐看得無足輕重。然而三代、堯 舜的辦法不一定在今天都適合,兩漢隋唐的措施,在今天也不一定都無成效。所以善于談?wù)撝螄赖娜,不在于他能搬出遠古如何如何而發(fā)高論,而在于它的意見 得當(dāng)就行了;善于談?wù)摲ㄒ?guī)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遠離當(dāng)代、不同流俗的空談,而在于合乎時宜罷了。

  就以義倉而論,它不出現(xiàn)在堯舜時代,不創(chuàng)建于夏、商、周君王之手,而創(chuàng)始于隋,盛行于唐朝。義倉的原則是以賑濟貧困為根本,以救助民眾為首要任務(wù), 以廣泛的援助為方法,以樂意交糧為準(zhǔn)繩,以群眾依賴為便利。各自在他們的家鄉(xiāng)建立起倉庫,各讓所屬的群眾交納自家的余糧。并設(shè)置管理義倉的官員,嚴格義倉 的條令,豐收年便鼓勵大家交納糧食,災(zāi)荒年便取出發(fā)放給大家。這樣,不必靠刑法而民眾樂意聽從,不耗費國家資財而民眾不為饑荒所困。對朝廷來說,則有救濟 貧窮、撫恤饑荒的德政,對百姓來說,則無流離失所、餓死荒野的痛苦。在隋代則因長孫平的倡議而開始興辦義倉,在唐代則有戴胄將它推行開來,于是百姓生活賴 以安定,國家開支得以減省,地方儲備得以充足,而終于能夠形成大業(yè)年間國富民強的政治局面。到唐太宗聽從戴胄恢復(fù)義倉的建議,而終于形成貞觀年間的太平盛 況。后來到唐高宗時,義倉的制度開始遭到破壞,成了向百姓強行征收的項目。從這以后,義倉名存實亡了。由此看來,前代用作賑救百姓的措施,而后代變成掠奪 百姓的手段;英明之主用以實現(xiàn)國家的治平,而昏庸之君卻用它來擾亂天下,大概就是說的義倉這類事吧!

  本朝革除了五代的苛暴法令,建立起一統(tǒng)天下的政治局面,到現(xiàn)在已有許多年了。向百姓征調(diào)的租賦不能說不適中,征斂的名目不能說沒有減少,救濟貧困的 政策不能說沒有實行,造成各種弊病的根源不能說沒有查究。然而連年以來,急于籌措守邊的軍費,向百姓又征收又索取,逐漸比平常厲害。而且又有那么一批善于 搜刮的臣子,貪婪殘暴的官吏,剝削百姓以討好上司,奪取私物以充當(dāng)公用,往往盜用前代賑救百姓的方法,而作為如今向百姓橫征暴斂的名目,這種情況比比皆 是,而義倉也就是其中的一件。從前所說的義倉,是以恩義為宗旨而對百姓實施行救濟;如今所謂的義倉,是以“義”為名而務(wù)求向百姓搜刮。從前的義倉,是極力 使百姓安定;現(xiàn)今的義倉,是極力向百姓聚斂。從前的義倉,是將倉建在鄉(xiāng)里,讓大家儲糧,年成好則取之于民,民眾饑荒又發(fā)給他們,不下命令而百姓聽從,不須 督促而百姓踴躍參加,所以說是以恩義為宗旨而實行救濟。今日的“義倉”,則是僅有“倉”的名號而并無義倉的制度,有“義倉”的名目而沒有義倉的實際作用。 如果真能夠恢復(fù)隋唐的方法而修建起倉庫,探求隋唐設(shè)義倉的原意而施行恩義,那么救濟饑荒,消除災(zāi)害,安定百姓,淳厚風(fēng)俗,沒有比建義倉更重要的了。假如不 能這樣而空設(shè)個“義倉”的虛名,以之作為搜刮的手段,那就不如不實行還好一些。

【曾鞏《議倉》閱讀答案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曾鞏《詠柳》翻譯及閱讀答案11-28

《曾鞏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21

曾鞏《城南》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9-04

曾鞏《學(xué)舍記》閱讀答案及翻譯08-09

《曾鞏集》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6-14

《曾鞏》閱讀試題及答案08-12

曾鞏《城南》閱讀答案11-07

曾鞏《西樓子》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11-22

曾鞏《飲歸亭記》閱讀答案及翻譯05-08

關(guān)于《邪正辨 曾鞏》閱讀答案及翻譯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