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為歷代儒客習閱之經典名篇。《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學而篇春秋戰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篇》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有子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還喜歡犯上作亂,這是基本不可能。不喜歡犯上作亂,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應該專心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悌,就是人的根本!”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諂媚之色的人,很少會有仁愛之心。”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就應該謹慎地處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愛惜民力,適時征發力役,應不違農時。”
孔子說:“弟子們在家里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博愛大眾,親近仁德的人。這樣親身實踐之后,如果還有剩余的時間跟精力,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容貌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跟朋友來往,能夠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謙虛說沒有學習,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學習的知識也不會牢固。做事應該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犯了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說:“謹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間的意義,看看老祖宗們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與先賢之間做一個對比,應效法先古圣賢。每個人都這樣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去到一個國家,就會知道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事情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各個國家的國君主動以自己國家的政事咨詢,親口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來取得他們的信任。他老人家參與政事的方式,大概與別人不同吧!
孔子說;“當他父親還活著時,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去世以后,要觀察他的行為;若是他能長久的堅持父親生前正確的原則,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有子說:“禮的作用,在于使人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古代君王治國的方法,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是不論大小事情一味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又行不通。這是因為為了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制和諧,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說:“講究信用而合乎事實,說過的話是可以得到實踐的;恭敬而能合乎禮節,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以信賴的人,這樣也是值得尊敬的。”
孔子說:“君子,不追求飲食的飽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適,做事情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親近有德之人來匡正自己,這樣就算得上好學了。”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樣可以算不錯了。只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然富裕卻又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細刻,然后磨光’,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現在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需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拓展】
論語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馀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論語》十二章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曾鞏《筠州學記》原文及翻譯11-02
有會而作_陶淵明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觀潮翻譯及原文11-12
范仲淹原文及翻譯10-23
關雎原文及翻譯12-15
項羽之死原文及翻譯01-06
將進酒原文及翻譯03-30
將進酒翻譯及原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