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 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4、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
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學生讀,指名個別讀)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出示幻燈)(意象)。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后回答)(《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回環反復。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 “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
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
4、學生指名用一段話來描繪:你的面前浮現出怎么樣的一幅圖畫?
師述: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六、小結本文。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學生再讀詩歌,感受詩的內容和形式的美。(放女聲錄音,學生跟著讀)
八、聯想遷移,拓展詩歌閱讀鑒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并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1、 學生朗讀全詩。
2、 學生獨立欣賞全詩。
3、
教師點評:
明確:這首精致的小詩,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種溫柔而禮貌的神態。詩的第一行描寫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別時鞠躬的神態,突出其溫柔。接著用嬌羞的水蓮形容女郎的美麗與溫柔也流露出詩人對其由衷的贊美。“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詩人從女郎的道別聲中聽出了”密甜的憂愁”,這正是詩人此時此地的內心感受.而這一切是剎那間襲來的情思.。
詩在外在形式上也是著意追求的,注意詩的音樂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數不一的長句,第三行是兩個短句重復,形成了起伏緩慢的節湊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韻腳是“柔、羞、愁”。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統一。
九、布置作業:課外讀徐志摩詩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品味詩中創造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詩意美。
2、重點掌握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說著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并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艷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著青草凄凄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詩意美除了構思的新巧、韻律的和諧,更主要體現在意境美。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不同于一般的別離詩,他選擇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等,而傳統的別離詩選擇的意象多是長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時節。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顯得瀟灑、飄逸,而不是一般別離詩的纏綿、愁苦。
2、詩人情感高潮在哪節詩中體現出來?
明確:
第五節詩,詩人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條水草,盡情的享受康河愛的輕撫,,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艷影,在他的心頭蕩漾。正所謂“沉醉不知歸路”,似乎已經忘卻了他要離別康橋而去,他撐著一枝長篙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的夢”,等到興盡歸舟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飄逸、灑脫之情,感染著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同快樂著,達到極致。
三、教師范讀、學生朗讀,進一步體味詩歌的詩意美
四、討論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橋,詩人結識了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康橋,詩人心中有自己夢牽魂繞的情人,在康橋的秀麗風景中,有詩人幸福的生活。詩人曾飽含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吸煙與文化》)
彌蓋我愛的康橋,
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
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橋,再會吧!》 )
徐志摩游學于英國劍橋大學期間,不僅深受康橋周圍的思想文化氣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國式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洗禮,他還忘情于康橋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發現了人的靈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詩人離英返國時,康橋已成了詩人“難得的知己”,詩人稱康橋為自己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此時的詩人,心頭盛滿離愁別緒。在詩里,詩人熱烈而又纏綿地傾訴自己對康橋的精神依戀。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贊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對美和愛、對和諧的一種欣賞和贊美。
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臥著看天空的行云,有時反仆著摟抱大地的溫軟。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
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柢深入在無盡藏的地里?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
在青草里打幾個滾,到海水里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橋》 )
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自然似乎有著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詩人與自然交流,將自己的留戀全部融入對康橋瑰麗風光的盡情描繪中,是他對“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詩人在康河邊徘徊,正是追尋美、自由與愛于一體的理想。康橋,于軀殼,徐志摩是過客,但于靈魂,正是他詩意的棲居地。
五、小結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院建筑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了解《雨巷》中及詩中意象的象征意義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2、在誦讀、討論、探究中感受這詩的詩情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理解作者孤獨、苦悶和彷徨的感情。
【學習重點】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3、反復的手法及其作用。
【學習難點】
象征手法。
【學習方法】
誦讀吟詠、欣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現代著名詩人,中國新詩發展中“現代派”的代表詩人,中國“左聯”成員。1925年進入上海復旦大學學法文,開始接觸法國象征派詩歌。建國后在國家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譽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我用殘損的手》等。因《雨巷》獲“雨巷詩人”稱號。
2、寫作背景:《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許多熱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四一二”政變后,戴望舒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再現了處于迷惘時期的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
3、丁香:丁香的形狀像結,在暮春時節開花。詩人們面對丁香花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傷春的愁緒,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顏色以白色或淡紫色為主,顏色并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因此,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丁香花是美麗、高潔和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4、給下列詞語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頹圮()惆悵()
5、解釋詞語。
彷徨寂寥彳亍頹圮太息凄婉惆悵
6、朗讀全詩。
7、聽朗讀錄音,然后朗讀、齊讀全詩。
8、分析本詩思路。
第1節:
第2—6節:
“飄過”過程:
第7節:
第1節:“我”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第2—6節: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從雨巷穿過,從“我”身旁飄過。
飄過過程:默默走近、走近——遠了——走盡這雨巷。
第7節:采用重疊反復的形式寫“我”的希望。
【學習過程】
一、自學生疑
問題預設:
1、本詩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情緒?從詩中找出有關詞語。
2、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里來的?(通過哪些意象體現出來的?)請簡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情緒。那為什么作者這么憂傷呢?
4、結合詩中情節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關系,你認為作者在本詩中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
5、《雨巷》運用了象征、重疊反復的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等。詞語見詩中。
2、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我、籬墻等。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
雨巷:悠長、寂寥。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常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并不輕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這一美好、高潔又哀怨的意象,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間只能是孤獨、苦悶和彷徨。
籬墻:頹圮,讓人有哀怨、凄涼、衰敗的感覺。
姑娘:有丁香一樣的芬芳、彷徨著憂愁的姑娘。
“我”:孤獨、憂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悶。
3、主要是現實的黑暗。詩人就是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和煎熬的進步青年。這彷徨感、哀嘆感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別讓我們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構成一種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表層上是在寫對美好愛情的期待。深層上,是個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內心復雜情緒的象征,一種美好理想得而復失的苦悶與彷徨。
5、象征手法。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疊和反復。《雨巷》這首詩音調和諧,節奏舒緩。全詩七節,每節六行,每行雖然長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幾行,但詩句的停頓卻很有規律。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和反復的手法,如第2節“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節“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第4節“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兩節,除“逢著”換“飄過”外,其他語句完全相同。詩句的重疊反復,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全詩每節第3、6行押韻,一韻到底,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三、鞏固拓展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11分)
題李世南畫扇①蔡肇
②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③,隔塢聞鐘覺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
③甕:這里指水甕。
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1、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么樣的氣氛?(5分)
2、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參考答案】
1、(5分)畫面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2分)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甕、寺廟等六種景物。(1分)這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2分)
2、(6分)
①“水潺潺”聲音的描寫,
②“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
③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
④遠處寺廟傳來“鐘”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這樣寫的好處是:
①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
②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2分)
《再別康橋》
【學習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鑒賞新詩的方法。
2、誦讀、設問、啟發、講解相結合。
3、體悟作品的內涵,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通過分析意象意象來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學習難點】
在形式上如何體現這“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主張?
【學習方法】
誦讀吟詠、欣賞。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新月詩派的代表詩人。曾留學英國和美國。他的創作,主要有詩集《志摩的詩》(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葉》(1926)、《巴黎的鱗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說、戲劇、日記、譯著等多種結集。1948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有《志摩遺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從南京乘機回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終年34歲。
寫作背景:康橋,即劍橋,英國的學術、文化中心,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也是跟風景秀麗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一個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橋,懷著對往事的美好回憶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英國朋友,遺憾的是由于事先沒有聯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橋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離開馬賽歸國途中,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于是在洶涌澎湃的海濤聲中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2、給加點字注音。
青荇()蕩漾()浮藻()沉淀()漫溯()長篙()撐船()斑斕()笙()簫
3、聽朗讀錄音,朗讀、齊讀全詩。
4、分析這首詩的思路。
第1節: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5節:寫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情緒低落下來;
第7節:跟開頭呼應,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
【學習過程】
一、自學生疑
問題預設:
1、康橋在詩人的眼里和心里無疑是一種“至美”,那么詩人借助了哪些意象營造出那種“至美”的意境呢?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2、第2節,詩人為什么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
3、《再別康橋》第1節用的是“輕輕的”,為什么到第7節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詩歌創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張:“繪畫美”——指詞語的色彩,“音樂美”——指詩歌的音節,“建筑美”——指句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如何體現這“三美”主張?
二、探疑解惑
1、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發了對康橋的無限欣喜和眷念之情。這首詩通過描寫康橋的美景,表現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運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表現了詩人對康橋極度迷戀的感情。
3、“輕輕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樣,但用在詩里表現的就不一樣了,“輕輕的”表現出作者去見康河就像去見好朋友一樣,想要給康河驚喜,此時的作者懷著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離開康河表現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是哀傷無奈之情,不忍心打攪康河,只能夠靜靜的一個人離開。
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這兩節在節奏上則完全相同,形成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第一節和最后一節語意相似,都表達一種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纏綿悱惻的感情。但同中有異,首節的兩個“輕輕”末節改成了兩個“悄悄”,首節是“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末節是揮“袖”不帶走“云彩”,末節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比首節又進了一層,讓人惆悵不已。這首詩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嘆、反復回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舍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情緒始終繚繞在心頭。
4、(1)音樂美,表現為這首詩的章節統一,韻腳嚴整。每節偶句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上由兩個或三個音步構成,讀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首節和末節,回環復沓,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筑美,表現在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艷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詩的每一節幾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鮮明、豐富的圖畫。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三、鞏固拓展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11分)
野望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王績,唐詩人,字無功,自號東皋子,時稱“斗酒學士”,后棄官歸隱而終。
1、簡析頷聯和頸聯在寫景方面的特點。(5分)
2、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心情。(6分)
【參考答案】
1、頷聯、頸聯動靜結合,由遠而近,(1分)頷聯寫詩人舉目遠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輝中越發顯得蕭瑟;(2分)頸聯牧人與獵馬的歸來,使靜謐的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描繪了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恬淡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2分)
2、這首詩借景抒情,先寫野望中的秋日田園牧歸之景,恬靜閑雅,流露出詩人歸隱后百無聊賴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聯用典表明在現實中難覓知音,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賢人伯夷和叔齊為知音,表現了作者的孤寂和苦悶惆悵之情。(3分)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誦讀品味,探尋詩歌之美.
1.知識目標: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 誦讀詩歌,把握詩歌意象,欣賞詩歌意境,學習新詩的欣賞方法。
3.情感目標: 體會詩人對康橋的深深依戀和依依惜別之情,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詩情的領悟;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播放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創境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著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余輝中踽踽而行。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80年后,倫敦,康河。一塊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錄下了這段詩句,也銘記下了這個年輕人的康橋情節。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別康橋》。板書課題。
二、知人知世
1、徐志摩:學生簡介志摩。
教師強調總結: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社詩派的代表詩人。
2、康橋:學生讀
通過課前背景資料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說過: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生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齊讀)“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說,在徐志摩身上縈繞著“康橋情結”。
三、美之初感受
1、檢測讀、評價讀
下面就找一位同學來讀《再別康橋》,學生進行評價。
學案上的字音,學生讀
2、示范讀、自由讀、感知美
播放朗讀的《再別康橋》,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再別康橋》作為崇尚美、愛、自由和主張詩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無疑是美的,你覺得美在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3,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
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四、美之再探究
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詩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深得“意象”三味,我們共同來探討詩人是怎樣借助這些意象來表情達意的?
序號 圖畫(標題) 意象 手法 情感
各小組選擇自己認為寫的好的一小節進行賞析,探究本詩美及產生美的原因?
1小組交流
2交流反饋
3歸律總結
五、鞏固訓練:背誦本詩。
六、課后作業。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這個對生活、對人生完全詩意的信仰的剛剛站立在壯年頂峰上的一個人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讓我們最后再次誦讀詩的首尾兩節,聆聽詩人內心的絕唱.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鑒賞新詩的方法;領會詩人的惜別深情。
【教學重點】
1.全詩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2.詩人對康橋的深沉情感及新詩鑒賞方法。
【教學思路】
這是一首柔婉,舒緩的別離詩。我想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詩人營造的意境,體味詩人的纏綿惜別之情。在意象、意境的把握上體味它的繪畫美,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片段(徐志摩康橋泛舟情景)。觀看電視片段。
二、簡介作者及康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
多媒體展示聽老師介紹,看多媒體展示。
三、初讀播放舒緩的音樂散讀詩歌
四、整體感知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預設: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思考
討論
發言
整體感受詩歌的情感。
五、創作背景探究詩人為什么對康橋感情如此之深?
多媒體展示:
詩人曾于1920年10月~1922年8月游學倫敦劍橋大學。這一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9642;序文》中曾經自說: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經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據他后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常常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撥蕩漾的康河里劃船。此外,這里還珍藏著他刻骨銘心的戀情。討論思考
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1.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出來的.?
預設: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2.關于意象
這些自然景物都很柔美。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3.將“金柳”比喻成“新娘”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預設: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
分析其他意象。朗讀詩歌
思考討論
回答問題
七、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于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請你從音樂美的角度,欣賞這首詩。
預設: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課堂小結】
意象是鑒賞新詩的重要方法,誦讀是詩歌欣賞的必要手段。誦讀
背誦
交流學后體會初步掌握通過意象鑒賞新詩的方法。
【作業布置】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3、了解詩歌的一些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意象的含義、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講解與背誦相結合,輔以電教手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長蒿(gāo)漫溯(sù)笙簫(xiāo)載:zǎi(一年半載)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斑斕(瀾、闌)
3、教師范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2、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里的美景。憂愁。
2、“西天的云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
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云彩”準確。
3、(金)柳→新娘→蕩漾:喜愛這美景。(比喻)“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4、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5、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么“留戀”這個問題,景美,更重要的是這里曾有自己的夢想。
6、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
7、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
8、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云彩”,飄逸、灑脫。
小結:
1、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
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實(傷感)
2、徐志摩的藝術風格:
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
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復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注:括號內容為評說。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通過誦讀法與涵泳法,品析詩歌所蘊含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詩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詩的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法與涵泳法,品析詩歌所蘊含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講課之前,老師想先問大家幾個問題。還記得幾個月前從初中畢業時的情景嗎?大家在告別自己的母校時心情是怎樣的?
(請若干同學簡單分享自己的心情)
除了離別母校,我們的人生中還充斥著其他各種各樣的離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也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的離別感受,大家有沒有想到一些與離別有關的詩詞呢?
(學生說出想到的詩句)
這些都是古典詩歌中十分經典的離別詩詞句。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一首不太一樣的現代離別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標題分析
關注詩歌題目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大家從這個標題中能獲取哪些信息呢?
(離別;再次離別;別的是康橋)
PPT展示徐志摩三次告別康橋的背景資料。
(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旅游后寫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國,獨自回到母校,朋友們都不在,回國途中于中國海上寫下《再別康橋》。)
三、一輪誦讀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青荇、榆陰、長篙、漫溯、笙簫)。
2、大家覺得這首詩的韻律讀起來美不美?為什么美呢?
明確:
①“輕輕”、“悄悄”等疊詞的反復使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②每節押韻,逐節換韻,具有音節的波動和韻律感;
③回環復沓,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
這種由詩歌韻律和諧、節奏鮮明所帶來的美感,我們稱之為“音樂美”。
3、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個十分突出的特征——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感。如果把詩里的每個字看成一塊磚,把整首詩看成一棟建筑物,大家認為它美嗎?(PPT展示本詩的不同排版方式讓學生比較。)
明確:從段落上看,每節四句,各句錯開,整齊劃一。
從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飭和節的勻稱。
這種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所帶來的美,我們可以稱之為“建筑美”。
四、二輪誦讀
1、我們已經一起分析了這首詩的音樂美和建筑美。現在請大家一起齊聲把詩歌朗讀一遍。這次注意體會詩歌的內容美在什么地方。
2、在課堂一開始,大家回憶了不少古人寫離別的詩詞。徐志摩的這首詩和這些詩歌相比,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作別的卻不是人,是景物。用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具有詩意,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3、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有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請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擇一至兩個比較喜歡的意象,討論這個意象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小結:詩人選擇了巧妙的意象,并用華美的辭藻表現出來,使整首詩具有色彩感與動態的美感。這種畫面感的美我們稱之為“繪畫美”。
4、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剛剛我們已經從細節上考量了作者的情感,那么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明確:作者情感變化圖
5、請一位同學根據情感變化圖,朗讀詩歌。讀完后大家點評其對感情的處理是否合理。
五、三輪誦讀
1、通過剛才反復的朗讀,我們整理出了這首歌具有“三美”——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
PPT展示:
事實上,“三美”是由聞一多提出的創作主張,也是新月派的理論基礎。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在新詩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詩理論,并在創作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驗。本詩的作者徐志摩,便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2、接下來老師還要給大家提個問題——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告別的僅僅是康橋嗎?
預設:學生回答大致會出現三類。第一,詩人向母校劍橋大學告別;第二,詩人向過去的自己告別;第三,詩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別。
3、剛剛我們對詩歌的解讀都是基于詩歌本身,但是,文本解讀也同樣強調“知人論世”,即在解讀文本時需要了解作者,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PPT展示徐志摩在康橋大學期間的資料。
總結:三段材料分別反映了徐志摩在康橋大學期間自由的大學生活、美好的情感回憶和資本主義理想。這些既是詩中所提到的“彩虹似的夢”,也正是作者所依依不舍、難以割舍的。
六、總結
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說王國維的詩歌體現的是中國古典山水畫,那徐志摩則用他的畫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艷麗的西方油畫。我們能夠在詩中讀出詩人真摯的情感蓄積,正是因為詩人精心雕琢的形式、純熟技巧的運用、珠圓玉潤的華藻。這樣的詩怎么能不美呢?最后請大家帶上這節課對詩歌的理解,配上老師為大家準備的背景音樂,再集體朗讀一遍《再別康橋》。
提示:播放背景音樂。
七、作業布置
閱讀《康橋,再會罷》與《我所知道的康橋》,對比三篇有關康橋的詩文中作者情感的不同。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后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后作業(1分)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結束語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學情分析
揣摩詩歌意象,欣賞詩歌意境,領會詩中涌動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品味詩歌藝術上的"三美"。
2、培養提升學生鑒賞,評價詩詞的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著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余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么來到這里?......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回響。
活動2【導入】朗讀
深情美讀,整體感知全詩:
背景簡介-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朗誦。
活動3【講授】教學過程
(一)作者及背景
1、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
2、課文背景: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河以其獨有的靈性滋潤著徐志摩,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自然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誦讀中去感悟他的萬千思緒。
詩歌鑒賞方法啟示一:鑒賞詩歌我們要關注詩人及背景,聯想當時現實。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教師糾正范讀全詩,學生聆聽,體會音節和旋律上的特點。
教師小結:詩歌音調和諧,旋律完整,(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體現了音樂美
(四)學生觀察詩節和詩行排列上的特點
教師補充: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了錯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五)合作探究,品讀鑒賞全詩:
(從詩歌的意象,意境作為切入點賞析這首詩歌)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一)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從文章的眼睛推斷,這首詩抒發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離別之情。
師:提及離別大家馬上會想到什么?
設想: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與自己最親密的人......寫離別的詩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比如說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那么本文離別的是什么?
生: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而是康橋,他的母校。
二)如果你寫告別母校你會怎么寫?
設想:再見了嵩明一中,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嶄新的教學大樓和宏偉的科技樓,再見了陪我三年的桌子凳子,再見了朱紅的大門......再見了我每天黃昏坐在上面背英語單詞的大石頭。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云彩等自然景物轉移,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同是離別詩,那么詩人送別的又是什么呢?
明確: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自然景物。
三)這些意象、意境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又融入了詩人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詩人將意象寫得越美,表達的對康橋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越濃)。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
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間,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為一體,因而造成了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整首詩,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構成了詩的深邃意境,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體現了繪畫美。
明確:聯系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系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托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這個過程,正是把握這首詩的主旨的方法)
活動4【活動】感悟拓展
《再別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朗讀課文,并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以"徐志摩與康橋使我想到的"為話題寫片斷。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彎彎曲曲的清澈見底的河水,河水里飄著長長的青草,兩岸四季長青的綠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橋的兩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邊的宏偉的教堂,莊嚴秀麗的各學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為這優雅、秀麗、寧靜、和諧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織錦一般的草地上讀書,有時俯身觀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時仰頭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時撐一只長篙在康河里劃船,有時則在夕陽西下的晚景里,騎上一輛自行車,獨自去追趕天邊闊大的太陽......康河以她獨有的靈性滋潤著徐志摩,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感知《》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
播放黃磊朗誦帶《》。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知識點訓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開頭一節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贊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詩人用“金柳”“艷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最末一節,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郁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像一支優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回環往復,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艷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于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3,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能鑒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于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么要到這里?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并不多說,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閱資料,我要說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說,這首詩較之于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榆陰漫溯斑斕笙蕭
②教師范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說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舍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于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致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說,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脫,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說,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閑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悅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回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于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里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么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參考資料:
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五、作業
1、隨筆,下周一交。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800字。
2、背誦《再別康橋》
3、預習: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感知詩歌的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體會志摩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
3、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揣摩詩的意象,領會詩的象征意義。
2、體會詩的意象組合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點撥法。
【媒體設計】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中的片段,并配以朗誦。
【教學時數】
1課時。
【課前準備】
印發北大中文系教授孫玉石先生撰寫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重讀〈再別康橋〉》一文供學生自學。
【教學步驟】
一、播放有關康橋的錄象片段,配以解說(畫面要能展示康橋的美麗風光;要突出解說徐志摩和康橋的關系)
作者介紹: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寧,他很早就開始新詩的創作。1923年加入新月詩社,成了這一詩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詩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徐志摩在中國埋下了一顆顆豐潤肥沃的種子,直到今日依舊開著繽紛的花朵。
寫作背景介紹: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學英國的劍橋大學,也就是康橋。劍橋是一所800年歷史的大學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對這座大學城懷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經這樣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可以說是詩人的精神依戀之鄉。1928年的秋天,他帶著失意,重回劍橋,故地重游,勃發了詩人的興致,他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溶進了這首《再別康橋》。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途中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他就這么悄悄的來,又這么悄悄的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嘗這道堪稱徐志摩詩作絕唱的佳肴。
二、朗讀
1、聽配樂朗讀《再別康橋》。
2、看課文題目,找出字眼。
(別,由此可見,這是一首別離詩)
三、研讀詩歌
1、提問: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
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調──柔美纏綿。
3、詩的主旨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和離別的悵惘,但全詩七節二十八句,不用一個留戀、惜別之類的詞語,那么這種情是怎么體現出來的?
(把這種感情全部融化于景物描寫中)。
4、同學們找出詩中一些能傳達出柔美纏綿的情調的意象。
5、下面請同學們靜思默想,選擇一種你最喜歡、最能撥動你心弦的意象,結合本詩體會它妙在何處?
6、請同學們把你最愛的講出來,讓大家共享本詩帶給我們的美。
7、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但是靜止的嗎?
(不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8、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本詩的意象美。
9、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請一學生朗讀五、六節,其他學生評判,有無讀出感情的起伏來)
10、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
(學生先自己品味,然后自由談論,與同桌交流)。
11、請學生推薦一位站起來有感情的朗讀,再次體會詩歌的這三美,從而把握詩人對康橋的摯愛。
12、要求學生當堂背誦。
四、總結
追求內心的`自由而不得,追求真正的愛情而不得,在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是帶著生活中的不如意來到劍橋的。就比如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心中是一個美好的夢一樣,這時候的康橋,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是一個夢,在這個虛幻的纏綿悱惻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作者才會那樣的愛它,那樣的對它戀戀不舍才會費勁心思來描繪這樣一個柔美的纏綿的使人久留而不愿離去的夢的世界、詩的世界。
五、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沙揚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六、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3
【學情分析】
現代詩歌較之于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教材分析】
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徐志摩及本詩歌的寫作背景;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了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和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教學方法】
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5分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設計意圖:對徐志摩的個人經歷的了解是感知詩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2分鐘)
(述說感受: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讀,交流詩歌內容: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設計意圖:了解詩歌內容的目的在于為下一步分析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感情夯實基礎。)
3、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人情懷。
(設計意圖:初步立即基礎上的再朗讀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4、欣賞配樂詩朗誦。
5、自由朗讀。
6、讀交流誦讀感受。
(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設計意圖:欣賞的同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朗讀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體味詩歌的感情為進一步研究詩歌的“三美”創造條件)
三、再讀詩歌
完成練習:字詞注音(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預設問題:
1、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風光如畫。
2、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五、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六、作業
背誦詩歌、體會詩人感情。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欣賞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2、分析本詩意境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3、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教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到離別,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所以就有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凄婉纏綿,有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更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灑脫。那么現代人是如何闡釋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徐志摩的,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出色離別詩”的《再別康橋》。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兩年,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詩人在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問:由詩題《再別康橋》,我們能讀到哪些信息?(離別詩、告別的對象、第二次離別)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詩人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對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寫了多篇與康橋有關的作品:《康橋再會吧》《我所知道的康橋》《再別康橋》,有人甚至說,在徐志摩身上縈繞著“康橋情結”。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國,在回國的海上寫下本詩,記下了詩人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
三、指導誦讀
學生讀——師生評議(款款深情、傷而不哀)——聽范讀——學生再讀
四、指導鑒賞
1、聽了剛才的朗誦,我想大家的感受應該是一致的,用一個字說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學生一般都會說是)那么,是什么讓我們感受到美呢?(大致有兩個情況:1、意象;2、“三美”)
金柳、艷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輝
教師賞析第二小節做示范,三、四小節給學生自行賞析,五、六教師賞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美學主張,就是“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富于畫面感。
介紹之后,在上面板書“繪畫美”,那么本詩的音樂美和建筑美是怎么體現出的?)
2、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韻律和諧,節奏鮮明,音節優美。
(開頭、結尾兩節要在此補充講解)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往復。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首尾兩節在節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①遞進(語意上都表達了一種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纏綿悱惻之情,但“輕輕”改為了“悄悄”,“作別西天的云彩”變成了“不帶走一片云彩”,惜別之情比之首節更進了一層)②強化(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強化了不舍之情,“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是因為作者的豁達,而是源于對康橋的摯愛,源于對康橋的依戀。“不帶走”是因為無須帶走,康橋已經深深烙進作者的心底,何須帶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詩節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全詩共七節,每節兩行,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五、總結、拓展
徐志摩沒有來得及為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難,墜落于泰山腳下,年僅35歲。正如他寫的另一首詩《偶然》所言,人與人相遇的美好僅僅是偶然的美麗,這種美麗是短暫的,我們可以記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時互訪的光亮與美好。下面請大家按我們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自行賞析這首《偶然》(音樂、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一、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 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三、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了解學生重回母校的情況,結合學生再次離開母校時的感受導入新課。(去年的這個季節,大家離開了伴隨你六年的母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來到了附中,(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大家有沒有從她的大門前經過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當你再次離開她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請用一個詞語來描述。生交流感受…...師引入:詩人徐志摩在告別自己的大學母校康橋時,他的感情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歌《再別康橋》,來了解他的內心,體會他的感情。)(板題)
二、 解題,了解作者及作品寫作背景。
(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含義?讀注釋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從注釋中的哪句話里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康橋的深情?)
1、 學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 老師點撥,總結:
再一次告別康橋或又一首告別康橋的詩。
兩次重返母校。
三、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 生自讀詩歌,畫出重點詞語。
2、 聯系注釋、運用工具書,小組交流,掌握其讀音和含義。
3、 個別質疑,老師點撥,強調:
浮藻 沉淀? 長篙 ? 漫溯 斑斕 笙簫
4、 再讀詩歌:1)自由讀;2)個別讀,其他同學點評,強調;3)齊讀。
四、 理解體會,朗誦詩歌。
1、 你從中讀出了作者對康橋怎樣的'感情?
2、 你認為應該怎樣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請任選一節,從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五個方面設計朗讀腳本,并進行朗誦。
1) 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師點撥:依戀(眷戀)之情。
2) 老師示范設計一節朗讀腳本,并進行范讀。
3) 學生交流自己的設計,并進行朗誦,其他同學點評補充,再讀本節詩。
4) 老師示范朗誦,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景物,感受詩人的感情。
五、 品味語言,賞析詩歌。
1、老師任選詞句進行賞析示范;
2、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賞析;
3、個別質疑,師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組競賽,協作背誦。
七、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請大家發揮自己的寫作才能,創造性的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對母校的深情。
1、 學生動筆寫作;
2、 小組代表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八、總結本課,學有收獲。
1、學生交流;
2、老師補充,并以一首小詩結束本課。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4-24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03-27
再別康橋經典教學設計04-09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4-16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4-13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1-17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稿04-24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教案04-20
《再別康橋》 教案教學設計04-24
【熱門】《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