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時間:2024-10-12 22:27:18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

  意象是指凝結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即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事物凝聚一體的藝術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詩文字里行間,也可以浮現于言外之意,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教學《再別康橋》一詩時,引導學生從解讀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詩歌,就可以收到綱舉目張,融會貫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備,以形傳神。詩歌的第二節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別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潔,柔曼飄拂、夕照霞輝,給她鍍上了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她多像一位長發飄逸、風姿綽約的新娘。她的玉樹臨風、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蕩漾在詩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層層的情感漣漪。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怎能不心動神搖呢?愛戀康橋的一草一木,如同迎親娶新一般,深情癡迷,徐志摩在這里決不僅僅是繪形摹態,他是傳情達意,表達一份對康橋風光,對失落情意的眷戀、追戀。他愛康橋,更愛遺失在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夢!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詩歌的第三節描繪了一個意象“青荇”,是對第二節的補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這些水草油光翠嫩,濃綠欲滴,充滿著蓬勃向上的生機,它們似乎揮動著綠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熱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們炫耀它們生長環境的美好。表達著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悅感。它們能與這里的藍天白云、綠樹黃花、和風柔波、霞光橋影長久廝守,難怪詩人流連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物我一體,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詩人簡直就是一條會思想、有情意的水草!這種描寫類似于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的情景,給人一種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興奮和喜悅,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虛實結合,以實襯虛。詩歌第三四節寫“青潭”,先實后虛,虛實相生,青荇浮藻之間,蕩漾著絢麗多彩的晚霞,波光瀲滟、水天一色,如夢似幻,亦實亦虛,怎能不讓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癡!于是詩人乘興撐篙蕩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尋遺失的美夢,去重溫夕日的歡樂。星漢燦爛,星輝點點,詩人大有東坡泛舟赤壁時那種“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他心花怒放,陶醉在這星輝迷人的夜色當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過去,情不自禁的喜悅心情。這兩節詩文圍繞“青潭”展開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絕彩斑讕的夢,再由“夢”聯想到以前尋夢的浪漫。眼前所見為實,聯想、想像為虛,由實到虛,借潭寫夢,融情于夢,借夢發感,以實襯虛,虛實相映,詩意地表達了詩人的浪漫情懷。

  (四)、動靜結合,以靜襯動。詩歌首尾兩節都寫到了“作別云彩”這一細節。前者顯得飄逸高潔,依依難舍;后者則見感傷落寞,無奈決絕;“云彩”這一意象以靜襯動,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詩人隱秘難言的復雜心理。云彩高潔秀美、寧靜祥和,詩人視作朋友、知已,與他作心的交流:當年你或許飄浮在碧綠的草坪上空,裝點著蔚藍的天空,為我遮擋炎炎烈日,見證我癡迷康河、回歸自然的詩心畫意。如今,你遠舉飄飛,離我而去,我也帶著割舍不下的眷戀,惆悵遠你而去。永別了,飄逸的云彩。永別了,靜美的康橋!

  詩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深得“意象”三味。新詩寫得象古詩一意象紛呈,韻[味無窮。的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好范本。立足詩歌,知人論詩,扣住意象展開聯想分析,不僅可以體察詩情,洞悉詩人心聲,還可以強化感情,提升我們詩歌鑒賞品味,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2

  打小就喜歡《再別康橋》這首詩,很想有機會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記得在一個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給了我一本《志摩的詩》。那個晚上我如獲至寶,從此記住了一個用生命抒寫愛、自由和美的詩人——徐志摩。

  今天我將要和折射生命華彩的詩歌一起面對我的學生,我很想將我所知道的關于詩人的一切告訴他們,我愿意和學生一起在這些緩緩流淌的詩句中尋找似曾相識的過往。但是我又清楚地知道,我不能將自己的內心體驗灌輸給學生,以代替他們每個人的感悟。也許尋找審美感受所獲得的愉悅,更容易讓他們融入康河的波光艷影中。

  “誦讀”是詩歌教學無可爭議的最佳手段。《再別康橋》這堂課,我仍以誦讀為教學的主線,通過初步誦讀、品味賞析、情感誦讀這樣的步驟,再輔之以音樂渲染和劍橋的如畫美景。使整體感官浸潤在詩歌的優美意境中。在指導誦讀和賞析要點的過程中,穿插介紹一些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與技巧。

  詩歌往往有主旨隱逸、情感飄忽、意象朦朧和表達跳躍諸多特點,如果用太邏輯太條理的分析來代替用各自的心靈去生動感悟詩歌的整體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性答案。所以我在準備這堂公開課時做了一個大膽設計,力圖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不受束縛的情況下,將思想情感投入詩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靈去映照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個大膽設計就是。我放棄對這節課的各個步驟進行精心設計,放棄預先將課堂各個環節的進程置于我的掌控之中,放棄用我的一個個問題來牽引學生的思路。我將這節課主體部分的學習內容和順序,交由學生來決定,我想看著他們如何去探索行走。具體做法是。先示范性的將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進行比較賞析,扣住“離別”這一主題,品味惆悵、沉醉和混合著淡淡憂傷的歡愉這樣的情感基調,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詩歌主體部分第二到第六節中的任何一節來自我賞析、誦讀和評價。

  詩歌教學離不開誦讀,這是語文教師的共識。但有的老師在學生初步感知甚至還談不上感知課文階段,就要求學生反復讀,并同時進行誦讀指導,效果并不理想。我以為,詩歌之美,既要“讀”來展示,也要“品”來挖掘,有“美品”才有“美讀”,能“美讀”方顯“美品”,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學生選擇了《再別康橋》的某一節后,我先讓他們讀一遍,從朗讀的情況判斷是否把握了詩歌的內涵,順勢引導他們分析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做相應的誦讀指導,然后讓學生帶著理解和情感再讀。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再進行誦讀技巧方面的點撥,然后再讀,基本就能聲情并茂表達出詩歌的'意蘊了。葉圣陶說,誦讀時,要“以意逆志”。“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還他個激昂”的前提是必須先理解“激昂”在何處,為何“激昂”;同樣,“還他個委婉”的基礎也必須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為何要“委婉”。否則便成了無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誦讀就可能錯位,“激昂”處讀得“委婉”,“委婉”處弄成了“激昂”。

  比如,詩歌第五節“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句是全詩的一個情感高潮,學生認為“放歌”一詞應讀得高亢嘹亮。我讓幾個學生讀了讀,他們都把音量放得很大,以為這樣才能體現情感達到高潮。我認為用“高亢”的語調朗讀“放歌”這個詞,破壞了詩歌整體的靜謐氛圍。于是我范讀了一次,采取的是“用氣不上聲”的方法,氣息上去了,但是聲音并不響亮,有悠遠纏綿的意味。兩相對比,學生馬上品出了不同,覺得詩人正是為月夜下的寧靜安詳所陶醉,不可能放聲高歌,后面不是還有一句“夏蟲也為我沉默”嗎?于是馬上有學生領悟“這里是詩人在心中放歌”,我及時給予了肯定與贊揚。這樣一品一讀,學生理解就深刻多了。

  因為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了學生,而且我有意收斂了自己作為老師的鋒芒,學生們最大程度體會到了學習主人翁的快樂。我欣喜地看到有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而且說出了他們獨特的想法。我高興地聽到了那些讓我始料不及的又讓我內心興奮的理解和表述,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麗的時刻”,比如“詩人只能安靜地在心中放歌”比如“詩人在康河的最后一晚應該是異常孤獨與落寞的”……課堂從容進行,感動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著整個教室,分明感受到自由的芬芳。回想那生機勃勃的教室,透過一陣陣個性張揚的讀書聲和一張張沉浸在快樂學習中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冰雪消融萬物生長的春天景象。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3

  《再別康橋》是一首結構精巧,意境新穎,韻律和諧,章法整飭,辭藻華美,風格嫵媚,富有音樂美,繪畫美,以及建筑美的詩歌。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1.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情。2.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3.體會作者的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在教學本課前,我的教學設想是在學生已掌握意象這個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本詩的意象,通過品味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通過反復的誦讀,體會詩人對康橋的思想感情。在學生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念后,再品析這首詩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感受這首詩所體現出來的形式美。為了達到此教學目標,在課前,我把講學稿上的共同探究,合作探究部分的四個問題分為六個小問題。然后把這六個小問題分配到六個小組去,通過引導,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完成所分配到的學習任務。但在讓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本組的學習任務時,我發現許多學生積極地參與性并不高,每個小組都有那么幾個學生是獨自看書,不發表意見的.。只有小部分的學生積極的參與。發現這個問題后,我極其努力地鼓勵并要求他們積極地參與了。但也許是方法不對,經驗不足,并沒有把他們調動起來。以致到最后,這篇課文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授課過程中,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對各個環節的銜接還是沒有做到緊湊,密切。這是自教學以來,一直被困擾的問題,雖然在每次的教學過程都想努力改進,但每次都沒做好,對于這些不足之處,得多向老教師們討教經驗,多多的聽課,努力改進。加油!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4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一首名詩,聞一多就曾經說過,詩歌的美在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私下認為志摩把握得最佳。在緩緩流淌的文字下,吾輩徜徉其中,不覺“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只在心田埋下詩歌之種。

  早在正式上《再別康橋》之前,我就在早讀課上讓學生讀過此詩。我發現有很多女生都很喜歡詩中的味道,即使她們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有個女生竟然在自己的本子上抄了遍《再別康橋》。我覺得詩是讀出來的,“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這便讓我決定一定要多讀,一定要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去讀,去表現。

  我想有些康橋與志摩之間的'聯系還是必須讓學生了解的。我便以吟詠“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開篇,然后借以志摩的“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波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講述貫穿徐志摩的康橋情結。然后便要求學生自己先讀,說說讀完的感受。接著,設計了個情景讓學生表演朗誦。學生們很起勁,評得也精彩。本來我是想找個范讀給學生聽一聽的,后來由于沒有找到好的,就自己讀了讀。我覺得這是我前期準備不充分的表現。我讀詩的時候故意讀錯了一個字和一個語氣,讓學生來評。他們覺得發現老師的錯誤顯得很開心。

  第二課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練習冊上的一道題目。上面說詩歌有三美。于是我就根據這個來設計了第二課時。給學生介紹詩歌的三美,然后讓學生結合詩句講講三美分別體現在哪里。其中還是有很多朗讀的地方。最后我又讓學生將詩中你喜歡的句子寫成散文話的語言。可惜的是時間上不夠。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5

  《再別康橋》這堂課,我總體的教學設想是以誦讀為主線,通過誦讀和賞析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我希望在課堂上學生能夠美美地讀、美美地說、美美地聽。

  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分析得過細只能導致意境的支離破碎,以致喪失詩歌的美感。所以我在準備這堂課時將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談對詩歌不同章節的感受,作為教師設計的問題宜提綱挈領,直入主題,既能發散到整首詩中,又能集中到一個中心點上來。緊扣《再別康橋》這首詩“離別”的主題。另外詩歌需要反復誦讀,所以朗讀也是我設計這堂課的關鍵,有“美讀”才有“美品”。

  誦讀指導以理解為基礎。語文教學離不開誦讀,當然也離不開誦讀指導,詩歌尤其如此。分析和誦讀同時進行。葉圣陶說,誦讀時,要“以意逆志”,“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還他個激昂”的前提是必須先理解“激昂”在何處,為何“激昂”;同樣,“還他個委婉”的基礎也必須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為何要“委婉”。否則便成了無的放失,“激昂”和“委婉”的誦讀就可能錯位,“激昂”

  處讀得“委婉”,“委婉”處弄成了“激昂”。

  因為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的手中,我無法預先設計課堂,因此當學生的分析有跳躍性時我得有足夠的能力遷回主題,形成一個整體。所以在課堂上我的'對學生見解的回應不夠深入和及時,這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在教給學生詩歌的鑒賞方法上,我這樣處理課文的2、3節。這兩節情感相通,寫法相似,常見的教法是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金柳、青荇這兩個意象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但問題是學生往往無從著手,因為初三學生對意象這一術語還比較陌生,更別說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我讓學生抓關鍵詞來確定情感。以第二節為例子,抓住“金柳”“新娘”“艷影”“蕩漾”等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去揣摩、品味“柳”這一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給學生分析意象的方法和途徑。在此基礎上,通過彼此討論,便十分順利地理解了第三節中“青荇”這一物象所要表現的思想情感。

  這堂課上很多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因為他們有話要說。這樣我已經很高興了。我高興地聽到那些讓我始料不及的讓我興奮的理解,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麗的時刻”,比如“志摩只能安靜地在心中放歌”……課堂從容進行,感動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著整個教室,我們分明感受到那種自由的芬芳。仿佛有風,夾雜花香。

  學生也許缺少的并不是發現,而是需要一個發現的舞臺、一雙期待的眼睛和一對聆聽的耳朵。老師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給予學生這樣一個自由成長的舞臺,讓課堂上萬物競相生長。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6

  教學《再別康橋》,雖然經過反復備課,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對一個陌生的班級,還是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有些環節處理上略顯急促,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完全體現,留下了不少遺憾。

  一、過于注重課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引導

  《再別康橋》是首優美的現代抒情詩,抒發了詩人徐志摩在離別母校時對康橋無比眷戀、喜愛之情。我抓住“再別”這文眼由學生回憶學過的離別詩進行導入。一開始學生就給了我一個冷反映,大多數學生沒能回憶起離別詩,只有一位學生說出李白的《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后就一陣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環節,就引導學生回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后,又說出了一些送別詩的詩題:如《淮上與友人別》《送元二使安西》《送別》,就匆匆進行小結引入:在這些離別詩中詩人要離別的對象大都是故人,而現代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里,詩人離別的卻是他那至愛的母校。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看似順利的完成了課堂導入,其實不難發現教師只注重自己的課堂設計,而忽略了學生實際。在未知學生實際的情況下,教師應要有多種的情境預設,再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創設教學方法。在學生一時無法回憶學過的離別詩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這樣處理:教師說出詩句的上句,由學生說出下句;也可以教師說出詩歌的題目,再由學生回憶相關詩句。這樣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達到復習舊知識的目的。

  二、側重教師主導發揮,忽略學生主體調動

  課后讓自己耿耿于懷的就是研讀詩歌部分,原本的設計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來發揮:(1)哪些詩句清晰地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深深依戀?(2)詩人依戀康橋、喜愛康橋,尤其愛康橋這里的什么?(3)它們美在哪里,能贏得作者如此的喜愛?可是課堂教學的結果卻變成了問答式,而教師的引導和講解卻成了主體,學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傾聽者。因為之前的課堂導入環節,學生的不主動情緒深深的影響了我,使我在這個環節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種遏制是新課改課堂中一大敗筆。其實,即使在學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礙時,教師也應多設臺階讓學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又不失課堂結構的完美。

  三、側重教師個人意識,忽略了課堂細節

  這堂課里,我太過于重視課堂設計的完整性,教學環節的完成不自覺的在個人意識的主宰下實現,因此也忽視了課堂上出現的細節。其一是在教師讓學生想想《再別康橋》抒發了詩人對母校怎樣的情感時,學生的答案紛呈,有依舍,眷戀、熱愛、別離的憂傷等,而我只抓住“依戀”和“喜愛”之情,對于“憂傷”卻沒有給予回復。其二是課堂隨筆練習時,要求選擇《再別康橋》這首詩中最喜歡的一節詩,展開想象,寫一段話,用散文式的語言來描繪這情景交融的畫面,在5分鐘時,完成隨筆的學生幾乎沒有,但是寫上一兩句話的卻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這一細節,沒有讓學生展示他們隨筆,這又是由于教師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細微之處見真功,教學過程中的細節不容忽視,細節的處理得當與否,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

  再別康橋原文欣賞: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詩中的意象的含義,理清本詩的情感脈絡

  能力目標激發學生對意境美的感知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情感,引導其熱愛生活

  創新目標 通過比較鑒賞詩歌

  教學分析

  重 點 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美

  難 點理清本詩的情感脈絡,把握詩歌的主旋律

  創 新 點 與一般離別詩比較賞析,歸納本詩的寫作特色

  空 白 點 自由改寫情景性的片段,體會詩的意境美

  德 育 點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其熱愛生活

  學生分析 能找出詩的意象,體會到詩中起伏的情感

  信息化手

  段信息化手

  段的選擇網絡與多媒體相結合

  使用目的豐富學生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及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預期效果很好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教學過程

  1、查找資料

  2、朗讀全詩

  體會作者起伏的情感

  3、“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請將你最喜歡的一節改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寫。

  5、聽配樂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6、談談值得你懷念的人或物,描述離別時的場景。

  7、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 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時至今日李叔同“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抒離別之情的詩作可謂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有哪些呢?

  8、與上面的詩比較,《再別康橋》在送別的對象上,營造的氛圍上獨特之處

  三、總結全詩

  四、作業

  現代詩壇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徐志摩,他的'起飛,他的翱翔,給現代詩壇注入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他的那首《再別康橋》曾牽動無數文人的心。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志摩的《再別康橋》。 板書標題,作者上網搜索徐志摩的個人材料,詩歌創作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注意讀出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作別康橋,略顯惆悵,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金柳,青荇,潭水等美景中。作者神思飄逸,撐船尋夢,縱情放歌,但這只是幻想,回到現實,只能帶著無限的惆悵離去。

  主旋律——離別的惆悵之情

  詩人情愿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柔波的愛撫,道出了詩人對康橋的永久戀情。

  康橋情節——詩人曾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美的一條河。”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教我胚胎的。”

  注意情與景的有機結合。學生合作完成,互相點評。

  古風古色,橋影藻密,春陽晚照,波翻一海千金,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期間。

  學生自由暢談,談出真情實感。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送別的對象特別;

  選擇的意象新穎;

  營造的氛圍輕松

  全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在當今社會,世俗的砂輪已把我們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們更需要這類清新,真純的文字洗滌我們的心靈,從而使我們學會感動,讓生活充滿激情。

  反思與小結

  在當今社會,世俗的砂輪已把我們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們更需要這類清新,真純的文字洗滌我們的心靈,從而使我們學會感動,讓生活充滿激情。

  教學體會

  本節課學生理清了詩中的情感脈絡,能結合意象較好的體會詩的意境美,并用優美的語言將喜歡的詩節改成了情景性的描寫。引導和練習結合,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鑒賞詩歌的能力都得到培養。

  《再別康橋》 說課材料

  本詩是現代詩壇上膾炙人口的名篇。意象清新,情感真摯,意境優美。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詩歌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增強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提高其鑒賞詩歌的能力。

  鑒賞詩歌:這是一首反映個人內心情感的詩,抒發了詩人離別母校時的淡淡的惆悵之情。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把握詩歌的主旋律。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上學生通過合作進行改寫練習,把喜歡的詩節改寫成情景性的描寫。學生先評,教師總結。以詩中美好的意象串聯成的一幅幅圖畫吸引學生,配以朗讀課件,使學生從感官上陶醉,進入審美境界,體悟詩的意境。

  課外拓展:呼喚學生內心的情感,引導學生回憶別離時的場景和感受,談出真情實感。通過與學過的離別詩比較,看這首詩在離別的對象,意象的選擇,營造的氛圍方面的獨特之處,使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途徑和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能入境體會詩中的情感,并能用較優美的語言對詩節進行重新創作,改寫。課上學生激情高漲,尤其是自己談離別的感受時,一些學生談得情真意切。這節課學生不僅受到了美景的熏陶,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同時也學會了鑒賞詩歌的途徑和方法。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度過了45分鐘。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8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一周多的反復演練,加上同組老師的耐心指導,自己又詳細地設計過渡語,覺得萬無一失,做到了盡善盡美,但是講完研究課后,我感慨良多,收獲頗豐。

  一、自我反思

  在各種體裁作品的語文教學中,詩歌是相當有難度的,是一塊硬骨頭,十分難啃。我本著挑戰自我的想法,依然選擇了《再別康橋》這篇文質兼美的現代詩歌。

  首先要確定學習目標,這是一節課的終極目標,也是貫穿課堂的一條理念。誦讀是學習詩歌最好的方式,而讀出情感,讀出意蘊,讀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戰了。因此,品味詩歌語言,進行誦讀訓練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首要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應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思路,特別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機械死板的教條,去禁錮學生鮮活的思想。解剖詩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點的前提下,描繪所營造的意境,從而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據于此,我就把"指出詩歌意象,描繪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難舍難分的無奈和感傷"作為學習目標。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給予學生分析詩歌方法的引領和指導。

  情境導入是一種對學生春風化雨的`熏陶和感染。于是我播放著優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橋的圖片,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康橋的美妙意境。接著,我聲情并茂的范讀詩歌,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徐志摩進行自我反思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他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上的線索。"所以對志摩作品的解讀就要"知人論詩"。其中最能表達徐志摩的"康橋情結"的兩句話是"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的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之后,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詩。問題如下:1.請找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2.說一說詩歌表達的情感;3.指出這首詩中的情緒高漲的一節詩。這幾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基本上能說出來。

  有了這些鋪墊,我針對第二節詩指導學生來品讀賞析。首先提問學生讀,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夠濃烈,表現得不夠充分。于是,我找其他學生評價,并再次讀這一節。最后我做出這樣的指導:"蕩漾"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動。這里形容心情起伏,無法平靜,寫出作者的心動,但不是一下,是一層層的漣漪,一波波的蕩開。聲音要飽含熱愛,蓄積在喉間,再輕聲發出(重音輕讀法);語速要慢;語調要有起伏,輕柔。然后我做了示范,再次讓剛開始的同學讀,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還有待提高。于是,我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來剖析這節詩。學生經過同桌之間的討論,很快確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艷影;修辭是比喻;情感是歡喜和眷戀。

  做了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并指導學生自選詩節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讀為突破口,達到吃透類似詩歌的目的。學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熱情很高。當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時,我發現有差距的時候,就立即給予引導。事后考慮,當時有點太急了,應當先質疑,引起其他同學的思考,并由別的同學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彰顯出整個課堂教學相長的和諧場景。也更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更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整體的提升。

  通過分析和誦讀訓練,學生體會到了詩歌營造的美妙意境。于是,我開始延伸遷移,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依據詩歌內容,選擇其中一節,借助修辭手法,采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語言作畫筆,把康橋優美的景色描繪下來。這個環節中,是對整個學習目標的檢測,學生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才情。

  最后,讓學生再次讀詩,讀出自己心中的康橋。接著我播放《人間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讓學生比較一下,各自的特點。

  二、評課情況

  只是展示學習目標,找一學生朗誦是不夠的,應該給學生解釋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感悟兩分鐘。范讀時,播放的背景音樂聲音有點大,沒有完全彰顯出朗誦的魅力。延伸遷移部分,學生寫的時間應適當延長一些。

  三、學生反饋

  通過這節課,學生掌握了詩歌欣賞的方法:從意象入手,借助修辭來分析意象的特點,并根據特點來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時,學生有了自己的"康橋"。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我比較喜歡,備課也就比較投入,教學的激情與個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許這也是教師個性化的一面。

  再教這篇課文,我的教學重點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后課感很不錯,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幾個亮點:

  第一是思路清楚,對教學目的、重難點把握明確,所以問題的設計更準確,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原來我很注重教學內容的把握,后來越來越覺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并教給學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么分析很重要,學生先自己試驗體會,在教師補充,這個學習的過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個例子”。

  第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講“金柳”、“水草”、“潭”、“夏蟲”等處學生狀態很興奮,照本宣科是得不到這樣的教學享受的;要想培養個性化的教學特點,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

  第四,聽讀名家朗誦、我自己泛讀《偶然》、學生以寫帶讀鑒賞《沙揚娜拉》這三個設計我自己很欣賞,同時教學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薦。讀、寫、聽在教學中藥始終貫徹才不至于滿堂灌。

  第五,無論怎么教學改革,我的認識是大浪淘盡始見金,一切繁華過后是平靜、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師都要深入到教學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學生中,沒有所謂的特級教師教案,只有真正適合于你的教案。沒有一勞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斷修改的教案。反過來,課文是教不完的,如果僅僅是周而復始又周而復始,我們永遠不能提升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當你能夠“凝神定氣”于教學本身,在學習他人的同時不被他人牽著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雙眼,那么回頭來看一點會覺得教學其實應該還原它的簡單,教學的`一些理念無論冠以多少新的名稱,最終都不應該違背語文的本色!回頭再看看佩服的還是我們的老教育家們一句句的經典思想,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材就是個例子”等等話語是怎么品味都有味的話語。可惜的是曾經走過多少繁華,如今回頭才知道簡單是最美!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0

  首先,關于教學終點的選擇和教學起點的辨認。

  作為現代抒情詩,其教學內容自然是領悟詩人所抒發的情感,這只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引導學生學習“詩人是如何抒情的”。這也成為本課的主問題。學生圍繞這一問題走進文本,從字里行間去感知詩人的情感。同時,體察教學的起點非常重要。《再別康橋》不僅出現在初一年級的教材中,也出現在高一年級的教材中,二者的起點存在明顯的區別。對初一學生而言,現代詩還是陌生事物,他們只能讀出整體上的感悟,在深入文本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為學生搭建走進文本的臺階。所以,本課教學內容不僅是感悟詩歌的情感,而且還要介紹一些閱讀現代抒情詩的方法。

  其次,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

  詩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朗讀,這一方法應該是貫穿始終的。所以,在學生品析詩句的過程中,我一直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的方式呈現出來。為此,我還專門設計了一個自學活動,即小組自主學習第5—6節,在討論其情感的基礎上,以朗讀的方式將這種情感呈現出來。可以說,朗讀是詩歌教學的一把鑰匙。但同時,僅僅依靠朗讀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初一的學生而言,他們還難以在字里行間體悟情感,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往詩歌的語言里走,所以,我分別采用了換詞語進行比較的方法,對整節內容進行改寫的方法,讓學生領略到詩歌語言的魅力,同時引導學生不斷地發揮想象,將簡短的詩句轉換為畫面,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詩歌的意境之中。

  再次,關于教學過程中對學情的體察。

  教學設計只是課前的一種理論上的設想,雖然教師也將學情納入其中,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學情是流動的`,是變化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學情的變化,并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我一直走在學生的中間,不僅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而且及時地對其進行分析,從而進行必要而有效的引導。例如學生通過詩人將金柳比作新娘,認為體現了詩人的贊美之情。這種回答是對的,但又是膚淺的,所以,我及時地將新娘一詞換為“美女”。學生通過比較,很自然地感悟到詩人的愛戀之情。

  最后,從整節課的操作過程來看,我至少有兩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一是臨場應變能力有待提升,例如還不能在現場及時地辨別學生看法的深層心理,以至于不能及時地進行引導;二是對朗讀的指導不夠細致。我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提示學生要體會詩人的情感,要將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尤其提示要注意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以及語調的抑揚頓挫,但是沒能結合具體的詩句進行指導,使得朗讀指導的效果不好。

  總之,這次上課收獲很大,不僅觀摩了優秀同行的課例,而且聆聽了專家的現場評點。我會在此基礎上不斷研讀,不斷練習,繼續我的教學朝圣之旅。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1

  “新月派”詩人徐志摩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并在此遇到了年輕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卻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觸涌上心頭,便寫下了著名的抒情詩《再別康橋》。該詩語言清麗、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柔美幽怨、神思飄逸,如同一首唯美的輕音樂,清新的開始,柔美的結束。又如一幅流動的水粉畫,美妙的意境,優雅的風格。它嵌著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的甜蜜回憶。這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歷來為人們所喜愛。

  網上有許多關于此詩的教學案例,基本上按照教參的解讀教授學生。認為《再別康橋》這首詩是傷感和惆悵的感情基調,首尾和倒數第二個詩節理解為“在記夢的情感高潮之后,情感轉入低潮。詩人從沉醉的夢幻中覺醒,從昔日的美好憶念中回到憂傷的現實,只有‘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夏蟲也為我沉默’可謂人哀景也哀,渲染的是一種凄清冷落的離愁別緒。”。

  如:第六節:一位老師如此執教:提問:“但我不能放歌”,詩人為什么不能放歌?因為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不能放歌,離別的時候沉重地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本節內容該老師概括為:黃昏夏蟲沉默圖,思想感情概括為“情緒低落”幻想終要回到現實。離別已不可挽回,詩人的情緒低落下來,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詩境重歸沉寂。夏蟲也似體會到了離情,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無語,一切都因詩人的離去而歸于沉寂。“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的離愁別緒推向了極致。

  我讀出卻是詩人于寧靜的康河美景中甜蜜地獨享,詩末流露出的是詩人直面現實的灑脫。不想帶走一切美好回憶的瀟灑。為印證自己的想法,我查閱了孫紹振教授的文章,很贊同他的觀點和分析:孫教授認為詩末兩節,是詩人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賞。這種自我欣賞是秘密的,不能和任何人共享。連夏蟲都為他這種秘密的美好的記憶而沉默了。他輕輕、悄悄,不是為了不驚動校園,相反,校園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憶自己的秘密。這種悄悄的獨享也是美好的,充滿詩意的。無聲是一種美妙的、幸福的音樂。

  依據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特別強調欣賞風景,而單獨的自我陶醉:

  “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見的第一個條件。你要發見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與他單獨的機會。你要發見你自己的真,你得給你自己一個單獨的機會。你要發見一個地方(地方一樣有靈性),你也得有單獨玩的機會。我們這一輩子,認真說,能認識幾個人?能認識幾個地方?我們都是太匆忙,太沒有單獨的機會。

  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么了解。康橋我要算是有相當交情的,再次許只有新認識的翡冷翠了。啊,那些清晨,那些黃昏,我一個人發疑似的在康橋!絕對的單獨。隔了幾段他又重復了幾次對“單獨”的贊美: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我那時蜜甜的單獨,那時蜜甜的閑暇。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從以上文字中,我們讀出的是單獨的、一個人的、無聲的甜蜜,這與徐志摩式一貫的瀟灑相吻合。

  再者,從寫作背景看,徐志摩寫作本詩時,林梁已成婚,為何輕輕、悄悄?因為過去林徐漫步劍橋的浪漫回味已經不便公開了,以徐志摩一貫的瀟灑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沒有一點世俗的失落感,更不要說痛苦了,即便是傷感,也是淡淡的、甜蜜的傷感,他將過去的美好情感珍貴地保留在記憶里,一個人獨享。孫教授的分析,我覺得更接近詩人的內心,為我所欣賞。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能拘泥于教參,做教參傳聲筒,對文章沒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有想法就勤查資料,不斷積淀,提升自己的學養,讓自己的知識日益廣博,提高自己個性化解讀文本的能力。教師除了自己應該個性化解讀文本外,更應創設寬松的空間,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課文。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詩歌,走近詩人的心靈世界,我教授本詩之前,介紹學生去閱讀白落梅寫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和《我所知道的康橋》,了解了詩人及寫作背景,我的學生對此詩的理解更豐富。如:在品賞“本詩美在哪里?”這一教學環節時,我的學生除了解讀出畫面美、音樂美之外,還談到了詩人的人格美:認為詩人不但有一顆審美的心,懂得品賞自然之美,更難得的是于人事上,不糾結、不仇視,“輕輕地”“悄悄地”與過去優美地告別,華麗地轉身,保持住了人格的優雅,懂得適時放手的人,是最令人欣賞的。這是一種獨特的解讀,關乎到學生心靈的成長,我給予了高度的贊賞!

  我們教師要善做一個“鼓動”者,熱情鼓勵學生敢于發言,敢為人先,標新立異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認真傾聽學生的“蕓蕓眾聲”,善于覺察他們獨特新穎的視覺,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再為學生搭建一個寬松交流的平臺,學生的個性才會得到充分的彰顯。總之,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是“個性化”的,我們必須有深厚的底蘊,有深刻的思想,能不斷地給學生帶來新的觀點、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思考。正如原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所言:“只有當教師給學生帶來思考,在思考中表現自己,用思考來指揮學生,用思考來使學生折服和欽佩的時候,他才能成為年輕的心靈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導者。”

  愿我們語文教師始終有一種獨特的“語文味道”,精心構建每一堂課,給學生以如坐春風的感覺,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揚起他們個性化閱讀的風帆,體味到語文個性化閱讀的魅力!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最大的優點我想應該主要是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提供大量與《再別康橋》有關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表現如下:

  1.創設情景,誘導思維,激發興趣。

  我在導入課文和介紹徐志摩時,通過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風景圖片, 緊接著出示3張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錄--才情徐志摩》視頻和情景模擬,拉近了學生與語文的距離,逐層推進,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激發學習《再別康橋》的興趣。

  2.巧妙設計有梯度的問題,體現分層教學。

  本課的提問設計層層遞進,逐級攀登,讓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在講述意象和意境時,設置的問題是有淺入深。為的是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所以有一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能回答出“第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這個問題后,就搶著回答下面的.問題。

  3.自主探究與小組競賽相結合。

  自主學習是課堂上比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學生學習很有效的方法,但現在社會更強調團隊合作,所以我設計學生協作討論這個環節,希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期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4.注重誦讀的學習方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現代教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要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學”,“制衡”及評價的方法。

  在這節課中,我很強調學生的誦讀的學習方法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有一個音色比較好的學生,在配樂播放鋼琴曲《神秘園》時,朗誦出了詩歌那種特有的感覺。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3

  很想上好《再別康橋》這首詩。從小喜歡的詩人有余光中、席慕容。在單調的高中時代,一個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給我《志摩的詩》。那個晚上我獲得溫暖,記住了一個愛自由飛翔的詩人──徐志摩。

  如今我將和折射著生命華彩的詩歌一起面對我的學生。我有強烈的告知愿望,很想將我所知道的關于這個詩人的一切告訴學生,我愿意和學生一起在這些流淌的詩句中不斷尋找自己似曾相識的足跡,但我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我打算放棄深度的追求,也許尋找審美感受的愉悅更能帶給他們真實的詩歌吧。

  《再別康橋》這堂課,我總體的教學設想是以誦讀為主線,集音樂、畫面和朗誦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我希望在課堂上學生能夠美美地讀、美美地說、美美地聽,營造了這樣一種課堂氛圍后,再貫穿一些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與技巧。

  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分析得過細只能導致意境的支離破碎,以致喪失詩歌的美感。所以我在準備這堂公開課時將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談對詩歌不同章節的感受,作為教師設計的問題宜提綱挈領,直入主題,既能發散到整首詩中,又能集中到一個中心點上來。緊扣《再別康橋》這首詩“離別”的主題。另外詩歌需要反復誦讀,所以朗讀也是我設計這堂課的關鍵,有“美讀”才有“美品”。

  誦讀指導以理解為基礎。語文教學離不開誦讀,當然也離不開誦讀指導,詩歌尤其如此。但語文老師傳統的做法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階段,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并相應地進行誦讀指導。而我一改這種做法,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指導。分析和誦讀同時進行。葉圣陶說,誦讀時,要“以意逆志”,“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還他個激昂”的前提是必須先理解“激昂”在何處,為何“激昂”;同樣,“還他個委婉”的基礎也必須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為何要“委婉”。否則便成了無的放失,“激昂”和“委婉”的誦讀就可能錯位,“激昂”

  處讀得“委婉”,“委婉”處弄成了“激昂”。

  在指導誦讀方面,反思這節課,詩歌的第五節“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句是全詩的一個情感高潮,學生理解已經到位,但是在課堂上朗讀時,學生認為“放歌”一詞應讀得高亢,我讓幾個學生讀了讀,他們都是“激昂處還他個激昂”。我認為用“高亢”的語調朗讀“放歌”這個詞,破壞了詩歌整體得靜謐氛圍。于是我也讀了讀,用的是“上氣不上聲”的讀法,氣息上去了,但是聲音并不高亢,有悠遠纏綿的意味,兩相對比,學生馬上品出了不同。徐志摩不可能在那個月夜放聲高歌的,馬上就有學生說了“只能在心中放歌”,我及時給予肯定與贊揚,這樣一品,學生理解就深刻多了。

  因為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的手中,我無法預先設計課堂,因此當學生的分析有跳躍性時我得有足夠的能力遷回主題,形成一個整體。所以在課堂上我的對學生見解的回應不夠深入和及時,這需要假以時日的長久歷練。有名男生在分析第六節時,提煉出了“落寞”的情感,而我在備課時用的是“失落”,所以沒有給予肯定,反而在板書時硬生生地把 “落寞”改為了“失落”。下課后,師傅毛老師就此問題提出的建議,他認為學生的.“落寞”更好,因為我害怕“接招”,所以不敢多做評價,這點沒有處理好。我認真思考一下確實如此,首先我沒有魄力肯定學生好的點子;另外學生的積極性可能就此被我給打擊了,因為這畢竟是公開課,有那么多的評委聽課,我很重視,其實學生是同樣重視的。我以后一定要好好注意這一點,對于學生的智慧火花一定及時肯定與把握,只有合理隱藏老師的光環,才能讓學生更大程度地綻放光彩。

  在教給學生詩歌的鑒賞方法上,我這樣處理課文的2、3節。這兩節情感相通,寫法相似,常見的教法是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金柳、青荇這兩個意象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但問題是學生往往無從著手,因為高一學生對意象這一術語還比較陌生,更別說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我讓學生抓關鍵詞來確定情感。以第二節為例子,抓住“金”“新娘”“艷”“蕩漾”等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去揣摩、品味“柳”這一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給學生分析意象的方法和途徑。在此基礎上,通過彼此討論,便十分順利地理解了第三節中“青荇”這一物象所要表現的思想情感。

  這堂課上很多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因為他們有話要說。這樣我已經很高興了。我高興地聽到那些讓我始料不及的讓我興奮的理解,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麗的時刻”,比如“志摩只能安靜地在心中放歌”……課堂從容進行,感動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著整個教室,我們分明感受到那種自由的芬芳。仿佛有風,夾雜花香。

  學生也許缺少的并不是發現,而是需要一個發現的舞臺、一雙期待的眼睛和一對聆聽的耳朵。老師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給予學生這樣一個自由成長的舞臺,讓課堂上萬物競相生長。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4

  《再別康橋》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下面是再別康橋全文賞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尚、贊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于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筑美、音節美和繪畫美于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采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蕩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舍與惆悵。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復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于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截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并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的一系列情感與他所描繪的康橋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間中完成。瞬間便是永恒。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脫潁而出,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節各描寫一個景物一個意境,而節與節之間是相互聯系,上承下啟的。以第二、第三節為例。第二節中,前兩句詩人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后兩句采用層進深化情感。第三節則承第二節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清荇”。可見句子之間、詩節之間的環環相扣。詩人非常重視詩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詩作很考究詩歌的外形整齊。這樣的整齊偏重于詩的整體排列順序的整齊規劃,至于詩行長短并不做呆板限制。這首詩使用式的詩形,而詩句有長有短,詩的整體錯落有致而并不單調死板,使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詩的參差錯落的圖案美及嚴謹穩定中內含變化的和諧感。

  詩人說:“詩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義,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節里。”可見,詩人追求的是音節的音律和節奏。在其詩歌里,音節與內容達到了自然完美的統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兩個“輕輕地”疊用,與其說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說是詩人在有意增強節奏的輕盈。詩人將節奏視為詩內在的生命,他所謂的“內含的音節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詩行間“頓”的數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數的相等。頓,即按句中不同成分來區分音節。如詩的最后一節按意群可作這樣的劃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詩的每一句之間的。頓數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詩富有整體一致的節奏感。在音韻方面,這首詩偶句押韻,同一節二、四句押相同的韻,造成了一種疊蕩起伏的音韻美。

  這首詩采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采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這樣一幅色彩明艷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舍!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5

  昨天,我在七(1)班執教了《再別康橋》,算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但示范的作用卻沒有,因為課堂比較沉悶,互動性差,參與率低。反思這堂課,以學定教,教服務于學,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具體有這么幾個問題——

  一、嚇著了孩子

  我預想的是以激情碰撞激情,以詩意引領詩意,在課堂上演變為老師唱獨角戲。詩意的開場白讓學生費解,精彩的示范朗讀嚇著了學生。還有就是,老師教態不夠自然,有點拿腔拿調,對學生的鼓勵不夠及時,充分,這節課成了一節老師的表演課,而學生一直不敢表達,也不敢展示自己的朗讀,生怕出丑。所以,老師太注重“聽課效果”,要蹲下身來,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使自己的設計貼近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和課堂的互動性。否則,你在課堂上無論多賣力,學生是不會跟進的。

  二、心中只有程序

  自以為解讀準確,設計新穎,在課堂上心中只有自己設計的程序,沒有考慮學生課堂上得及時反應,適應學生的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程序,沒有及時發現學生的亮點因勢利導,在課堂上失去了許多重啟對話的機會。比如理解“蕩漾”一詞,有學生說“回想”,如果老師此時追問一句“他是怎么想的”,它有可能成為課堂改變沉悶局面的一個節點。反思原來的'設計,覺得還是一節一節的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品味,“慢慢走”,“來回走”,這樣學生對意象的特點把握得會比較準確,對詞語的理解會比較深入,對感情的領悟會比較到位。要擠去設計上的“豪華裝修”,比如多媒體的音像,比如所謂的“探究”甚至是范讀課文,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品讀課文,這樣學生可能上得更主動更活躍。

  三、準備不夠充分

  這一星期,我太忙了。參加優質課評比活動,還有朋友的各種應酬。星期四在外面吃過晚飯已經8點了,備課一直到凌晨1點,整個人昏頭昏腦,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又沒有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做一些熱身運動。課堂上由于師生不在狀態,互動性沒有了基礎,課堂始終活躍不起來,靈感的火花就不會閃現。

  我拿什么奉獻給你,老師要考慮的實在太多了。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引導和點撥。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7-29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9-25

【薦】《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5-14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推薦】08-11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與反思07-17

【熱】《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7-05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精】08-19

【熱門】《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6-29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精選15篇05-22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精選15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