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再別康橋教案范文集錦八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為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說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人借助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云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凄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云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著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里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六、相關鏈接:
《送 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七、課堂訓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開頭一節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贊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節,詩人用“金柳”“艷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眷戀之情。
C. 第五、六兩節,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 最末一節,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郁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像一支優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回環往復,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B. 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艷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 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于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 這首詩極好地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八、作業
1、背誦《再別康橋》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課前準備
1、背誦這首詩
2、把四個大組分別分成意象派、繪畫派、結構派、音樂派這四大派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他就這么悄悄地來,又這么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二、走進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具體簡介見課件,課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劍橋大學的有關圖片)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后讓學生讀,讓學生能找出差距
1、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2、范讀正音: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3、學生朗讀
4、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著重要求學生掌握語速、語調和感情)。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1、教師背誦全詩
2、學生背誦全詩
五、走進詩情畫意(課件展示7幅圖畫,這7幅圖畫按詩節順序排列,教師一邊打開課件,叫一個學生一邊在展示屏幕前解說每幅圖畫。)
六、鑒賞品味
(一)思考、研討
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是借助什么形式傳遞出來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為何有那么濃的康橋情結?
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你對哪一節詩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二)交流、領悟
1、針對第1題讓學生交流后明確:
●作者借助景物描寫來抒發感情。(融情于景)
●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對于”詩人為何有那么濃的康橋情結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圓其說。
2、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1)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再由意象派派代表上臺講意象美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本文的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2)讓學生感受繪畫美
●由繪畫派的'學生展示他們根據詩中內容所畫的畫。
●由繪畫派派代表上臺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3)讓學生感受結構美
●由結構派派代表上臺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結構美主要體現在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全詩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4)讓學生感受音樂美
●由音樂派派代表上臺講音樂美
●教師總結:這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
七、比較總結:《再別康橋》與下面幾首詩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引導學生思考后明確: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結論:這首詩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八、課后作業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節:
三個”輕輕地”:難舍難分,奠定全文基調:輕柔纏綿
第二節:
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
艷影:不僅蕩漾在水中,也蕩漾在詩人心中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鑒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第三節
招搖:康橋對詩人的歡迎 康橋 互相依戀(板書)
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 詩人
第四節
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游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
第五節
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游玩到很晚才歸來, 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 ,可見詩人非常快樂。歸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
第六節
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舍,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詩人
(板書)沉默
康橋
第七節
“悄悄地”表明詩人不愿也不舍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云彩”:詩人既不愿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于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里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
但盡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
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板書)
教師總結: (不詳細講)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
感受音樂美 :(現場指導)
比較《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五、再次感受:(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后叫一個學生誦讀)
六、結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么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后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后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后作業(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了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標: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泌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他就這么悄悄地來,又這么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巨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復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云游,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學于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D.讀課文 教師范讀一遍,學生自讀、齊讀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斕() 釁() 溯() 衍() 讕() 畔() 朔() 師生互動(5分鐘)
E.分析課文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畫面美?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通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2.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音樂美? 這首詩韻律和諧。詩人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尤重音樂美,因此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此外,輕輕悄 師生互動(30分鐘) 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師生互動(30分鐘)
板書設計:再別康橋 徐志摩
一。作者簡介:徐志摩 筆名:云中鶴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二。 現實(1) 飄然而去 依戀 金柳 借尋夢 水草 康橋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輝 情 現實
(6-7) 飄然而去 依戀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教學重點
1、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教學難點
1、對于“三美”主張的理解。
2、對于詩歌情感的把握。
教學方法
美讀法、分組討論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詩壇上活躍著一個新的詩歌流派,這就是以《新月》月刊為陣地的致力于提高新詩藝,潛心于探索新詩律,以追求“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三美作為詩藝目標的“新月派”。在這個詩派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巨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復雜,他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暫而毀譽參半的35個春秋,像一顆
劃過天邊的美麗的流星,在中國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領略這個傳奇人物筆下的現代詩歌之藝術魅力。
二、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象美。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三、了解徐志摩與康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生于浙江一個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康橋cambridge,鄰近康河)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劍橋大學對徐志摩的影響極大。1922年徐志摩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事實上,對康橋(劍橋)志摩有一種特別的情結。在這里,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形成以“愛、自由、美”為核心的人生觀和“康橋理想”;在這里,他結識了影響他生命、終生傾慕的一個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這里,他認識了狄更斯,遇到了當時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這些大師的影響。
這首詩中提到的離別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別康橋。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留下了長詩《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該國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詩人第三次旅游英國,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
誰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橋的`英國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沒約好,朋友們都不在,只有康橋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著他。在康橋邊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憶接踵而來,在回國途中的中國海上,思緒不能自禁,留下了這著名詩篇《再別康橋》。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他一生留下四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作品是其“愛、自由、美”的人生觀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解讀這首20世紀最出色的一首離別詩,共同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四、誦讀詩歌
1、檢查預習情況(要求個別學生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能用較恰當的情感朗誦詩歌)
2、播放錄音朗讀
五、分析鑒賞
《再別康橋》是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
1、引導學生感受詩的音樂美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
《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請同學找出韻腳。
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
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學生可自由朗讀兩分鐘)
2、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詩中給你留下最深的意象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用這些意象完成對自己情感的表達的?
西天的云彩。云彩是非常美麗的,它可能代表了過去那些美好的記憶,也也許是朋友,或者是想念的人??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
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嘩,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金柳。柳樹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柳樹披金。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
青荇。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潭水。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應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應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的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用水“揉”過一樣。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 問答法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于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于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么,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么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著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請同學看題目,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借助詩歌的題目、作者、注釋等內容,提取對理解詩歌有幫助的信息。
生1:這是和康橋的第二次告別。
生2:別而又別,說明對康橋充滿著眷戀,不忍離去。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再想想,對康橋充滿眷戀,對一個地方的某樣東西充滿感情,其實質是什么?
生(全體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學回答):對劍橋生活的留戀。
師:對。但我糾正第一個同學的說法,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別康橋。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留下了長詩《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該國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詩人第三次旅游英國,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誰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橋的英國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沒約好,朋友們都不在,只有康橋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著他。在康橋邊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憶接踵而來,在回國途中的中國海上,思緒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詩篇《再別康橋》。)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游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于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著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么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回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筑美。
1、 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么在詩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艷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么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么?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么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著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著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么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離開。
5、金柳的艷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蕩漾,詩人為什么說在我的心頭蕩漾?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蕩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仿佛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 我們接著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么說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愿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愿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蕩漾招搖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 你怎么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么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么特點?什么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只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么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后一節。
4、第一節里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么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舍,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后一節為什么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復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舍,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么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仿佛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業:背誦詩歌。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
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新格律詩 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書: 云中鶴、南湖、詩哲 新月派
第二課時: 再別康橋
金柳 (比喻) 新娘
繪畫美 青荇 (擬人) 招搖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書:輕輕地悄悄地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后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后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后作業(1分)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案09-26
再別康橋的教案06-24
《再別康橋》教案08-05
再別康橋 教案09-11
《再別康橋》的教案07-03
再別康橋教案10-09
《再別康橋》教案09-21
《再別康橋》 教案07-09
《再別康橋》教案01-16
《再別康橋》的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