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再別康橋》教案

時間:2024-08-13 23:08:05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錦集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錦集10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清詩的抒情結構

  重點難點:

  1、寫作背景與詩的抒情基調

  2、抒情主人公與作者的關系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導入、示標(略)

  二、檢查預習

  1、艾青簡介:原名蔣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華現代著名詩人,《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礁石》《我愛這土地》。

  他出生時母親難產,算命先生說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貧苦農民家里撫養,5歲回家讀書,但受到冷遇,只準稱父母為叔叔嬸嬸,正如他所說:是在冷漠和歧視的空氣里長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監獄里,看見曉雪飛舞,想到保姆落滿白雪的墳頭,揮筆寫下這首悼念謳歌之作。

  2、解釋詞語

  典押,典當。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

  三、有感情地全詩。

  注意抒情基調,感激與懷念,對黑暗世界的詛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結構: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抒情主人公”與作者的關系

  本文是一首抒情詩,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于作者,但由于詩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或者說,往往就是詩人自己。

  六、布置預習:

  作者從哪些角度對大堰河進行塑造

  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詩歌的表現特點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討論分析大堰河形象

  1、學生討論回答

  2、明確:

  A、通過精細描寫大堰河怎樣在地獄般的環境里,默默進行無休無止的各種勞動;°勞作之后,體現對詩人慈母般的愛,在流盡乳法后,又到地主家承擔各種繁重的勞動;排比句式,像特寫鏡頭,寫出她的勤勞、純樸和善良的品質,她勞作時含笑,說明她為了自己一家而活著,不計較勞累、辛苦,深愛自己的乳兒,一種寬厚品格躍然紙上。在表現她蒙蒙善良寬厚性格的同時,滲透著對其命運的深切同情(指導研讀4.7小節。)

  B、不僅如此,還著力描寫她豐富美麗的.內心世界:疼愛乳兒,一往情深(作者也帶著深情記敘)研讀8小節

  C、詩人對大堰河的歌頌,也是對舊中國千千萬萬勞動嫂嫂品德的歌頌,揭示她們的悲慘命運(12小節),

  二、通過這一形象,要表達的主題。

  通過描述大堰河悲慘的一生,抒發了對其真摯的懷念和熱情的贊美(牢房陰冷,曉雪飛舞);同時,在敘述悲慘一生的同時,詛咒和控訴了黑暗的舊世界。

  三、分析詩歌表現手法。

  1、是抒情詩,但在敘事中抒發強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節的敘述,抒發了同情、懷念、贊美、愛戴的感情。

  2、修辭手法:

  妙用對比:兩個家庭生活對比,體現社會制度不合理;兩家的不同待遇對比,顯示詩人的愛憎;生前的操勞和死后的凄慘;美麗夢境和凄慘死亡對比,深刻表現了文章主題

  大量反復:表現特有的感情,使詩句一唱三嘆,增強表達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內容凝煉,形式整齊,也有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

  總之,反復、排比更有助于表達強烈濃厚的感情。

  四、與《詞二首》比較:

  在抒情上的不同特點:

  1、《詞二首》:間接抒情,借景抒情;

  《大堰河》:間接、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2、表現手法:前者,想象聯想,借助神話來抒情;

  后者,排比、對比、反復來抒發強烈情感

  五、預習:《中國當代新詩兩首》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六、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七、課后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體會詩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鑒賞其意象所營造的空靈的意境和清新飄逸的風格,《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教案。

  教學重點:鑒賞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韻美。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創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背誦課文,導入新課,板書課題作者并析題

  二.了解徐志摩的創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學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創作”

  3.補充知識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創作出版的作品有:

  詩集4部《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集1部《輪盤》,劇本1部,譯作5種,以及信札、日記4種。

  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蔡元培挽聯曰: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康橋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橋”實際上是在英國東南部的劍橋。1920年9月,24歲的徐志摩,通過論文《論中國的婦女地位》的答辯,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后,赴英國,入倫敦劍橋大學研究院為研究生,跟賴斯基教授學政治,擬攻博士學位。1921年,認識了狄更生,并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當特別生,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教案》。1922年10月從英國返回中國。

  康橋之美:古風古色,橋影藻密,

  嫵媚河身的兩岸,

  穆靜騰輝的晚景,富麗的溫柔;和緩的鐘聲

  春陽晚照,潑翻一海純金,

  千百家屋頂煙突,白水青田,黃昏,遠樹凝寂, 象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桔綠,

  村里姑娘腮紅頸白; 屏繡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 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

  “康橋”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時光,而這兩年,卻是那么魂牽夢縈的兩年。

  “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一個老村子“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橋》)

  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數不勝數;

  此去身雖萬里,夢魂必常繞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風東指, 我亦必紆道西回,瞻望顏色; 歸家后我母若問海外交好, 我必首數康橋,

  賴你和悅寧靜 的環境,和圣潔歡樂的光陰, 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 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聽自然音樂,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雖歸鄉土, 而臨行怫怫,轉若離家赴遠;

  別時之情景: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

  雨色凄清,小鳥無歡,悵別情深,涕淚交零,

  別后愿望:來春花香時節,當復西航, 重來此地,再撿起詩針詩線, 繡我理想生命的鮮花

  三. 觀賞動畫課件,反復誦讀課文,初步體會情感

  四. 布置作業: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再別康橋》

  徐志摩: (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詩風: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康橋之美: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 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鑒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么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為什么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么?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1. 中國有這么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么?

  ——“別有深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受詩歌美

  (二)通過合理想像,再現詩中畫面,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三)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激發學生詩意表達情感的愿望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學習全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難點:合理想像,再現畫面,體會詩情,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像法、美點尋蹤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離別情感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飲酒作別,可折柳相送,還可長歌一曲,更可寫詩撫懷今天,我們以一曲《長亭外古道邊》的離別歌開啟我們的學習離別詩之旅

  (二)走近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我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志摩的詩》《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

  (三)了解背景

  康橋是詩人母校劍橋大學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離開了母校,寫下了這首詩正是康河的水的靈性,激發了詩人的性靈,喚起了詩人久蟄他內心的詩的天命他曾說:“我敢說康河是世界上一條最美的水”請聽,康橋河畔傳來他的心音

  (四)初讀感受

  1、師范讀,生劃分節奏(師配樂朗讀)

  2、齊讀共評(生配樂齊讀,師生互評)

  (五)再讀把握

  1、全詩共七節,請從每一節中找出主要描寫的景物,并說說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全詩分別描寫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輝、夏蟲;從標題上看,作者再次告別康橋,他告別康橋的方式很獨特,先作別云彩,回憶金柳,擁抱康河,在康河尋夢,在星輝中放歌,卻因尋夢不得再度離別

  2、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詩人是尋夢不得后不得不離開康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失落和感傷的

  3、哪一節表現出他的失落和感傷呢?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明確:第六第七節(生讀)

  尋夢不得他如些憂傷,那么他的夢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適先曾這樣評價他:“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的現實的歷史”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描繪的美好圖景正是他追求這單純信仰的最好的例證

  (六)精讀體會

  1、請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圖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過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圖: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陽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兩旁嫩綠的柳枝泛著金光,它隨輕風擺動,清新美麗,嬌柔嫵媚就像是嬌美的新娘這般美景讓詩人盡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樣這便是他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示例二:夏夜離別康橋圖: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夢如幻可是詩人不得不跟康橋告別他心上千般不舍萬般無奈,想要和康橋話別訴說離情,可是傷感百轉千回終是默默無語,心中悄悄升起笙簫吹響的離歌我的心情有誰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蟲該是懂的吧!

  2、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描繪,給我們再現了詩中的美景,也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但作者的情感在詩中不著一字,卻處處含情他是怎樣表現的呢,完成下面的連線題你一定有發現

  云彩 永久戀情

  金柳 低落傷感

  水草 夢想孕育

  彩虹(夢) 激情澎湃

  星輝 喜愛難舍

  夏蟲 歡喜眷戀

  明確:我們把那些能夠反映詩人情感的物象稱為意象詩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無數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體現不同的情感

  (七)美讀涵詠

  1、主題歸納:全詩構造 一個純美的記憶中的康橋世界,但現實的“我”不得不與康橋告別,在告別與追憶之間,書寫了“我”的傷感與失落情緒康橋是美麗的,但它已隨風而逝,留給“我”的是不盡的思念

  2、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優美的詩(齊讀)

  (八)鏈接抒寫

  1、理想破滅卻阻止不了他對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現在了詩歌上全詩有三美:一是音樂美,二是繪畫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詩行的排列,它是錯落有致的,看起來美觀大方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詩人一樣善于發現美,用文筆去創造美請看視頻,也動筆寫一寫(鏈接生活視頻)

  2、展示師下水作《若相離,槐花憶!》

  (九)課堂總結(略)

  (十)布置作業

  1、找出詩中表達作者情感的重點字、詞、句加以品味,說說作者的情感變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現代格律詩,運用今天學過的賞析方法法加以賞析

  3、仿寫現代詩

  (十一)板書設計(略)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產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并順勢導入新課《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2.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3.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那又是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二篇,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學生之前也有學習過一些現代詩歌,對于鑒賞現代詩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仍需要老師進一步的指導和引領,所以,在深入研讀的環節我會設置一系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旨在引領學生解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并且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小組討論,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導他們掌握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

  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再別康橋》教案3。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

  【教學時間】

  月 日 星期 第 節 高二(一)、(二)班 共 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在前幾課里,我們介紹并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 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

  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再別康橋》教案3》。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選編《再別康橋》,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寫給母校——劍橋大學的一曲戀歌,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教學中可通過簡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橋的生活,交待《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意圖;再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分析結構,感受詩歌的“建筑美”,細細品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此外,《再別康橋》表達離別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可通過與其他著名的離別詩的比較,感悟《再別康橋》獨特韻味。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這種了解大多是寬泛的,甚至有些是從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學生在接觸《再別康橋》的時候,極容易簡單地理解其中的離別情感,而無法揣摩到徐志摩在與康橋離別時的復雜情懷。

  學生的興趣點可能會放在首尾兩節,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學中應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并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作品。

  詩歌的語言是含蓄的,所傳達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再加上對作者的了解不夠深入,從而產生閱讀障礙。

  這首詩歌的學習難度并不大,學生會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體味出詩歌更為豐富的韻味。

  學生剛升入高中,對詩歌鑒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層面,應適當地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多元化去鑒賞詩歌。

  三、設計思想

  依據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本。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經驗化的解讀,在鑒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閱讀文本。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不為教一首詩而教一首詩,應力爭通過對一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乃至內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獲。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于詩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情感教育目標:領悟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發情感的恰當方式。

  3、能力培養目標: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發揮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意境;通過解讀意象去把握詩歌的主旨;欣賞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非常獨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徐志摩為何對康橋情有獨鐘,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 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于“繪畫美”的感悟。

  2、 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對比鑒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四、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地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

  3、鑒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鑒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4、詩圖

  5、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6、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范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

  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么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蕩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筑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于“繪畫美”的感悟。

  2、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鑒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鑒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艷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地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

  4、鑒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鑒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后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后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舍難分(有一種不愿打破寧靜的依依不舍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舍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范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么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蕩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鑒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后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于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鑒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鑒賞的美。對于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么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里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采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后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嘗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于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二、《再別康橋》出于他自編的最后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于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游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于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后,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游該國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 整體思路全詩共七節。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 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釋《再別康橋》之“招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于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閑、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圣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初到康橋,它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 作業:

  朗誦、背誦該詩;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案09-26

再別康橋的教案06-24

《再別康橋》教案08-05

再別康橋 教案09-11

《再別康橋》的教案07-03

再別康橋教案10-09

《再別康橋》教案09-21

《再別康橋》 教案07-09

《再別康橋》教案01-16

《再別康橋》的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