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教學《再別康橋》,雖然經過反復備課,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對一個陌生的班級,還是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有些環節處理上略顯急促,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完全體現,留下了不少遺憾。
一、過于注重課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引導
《再別康橋》是首優美的現代抒情詩,抒發了詩人徐志摩在離別母校時對康橋無比眷戀、喜愛之情。我抓住“再別”這文眼由學生回憶學過的離別詩進行導入。一開始學生就給了我一個冷反映,大多數學生沒能回憶起離別詩,只有一位學生說出李白的《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后就一陣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環節,就引導學生回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后,又說出了一些送別詩的詩題:如《淮上與友人別》《送元二使安西》《送別》,就匆匆進行小結引入:在這些離別詩中詩人要離別的對象大都是故人,而現代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里,詩人離別的卻是他那至愛的母校。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看似順利的完成了課堂導入,其實不難發現教師只注重自己的課堂設計,而忽略了學生實際。在未知學生實際的情況下,教師應要有多種的情境預設,再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創設教學方法。在學生一時無法回憶學過的離別詩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這樣處理:教師說出詩句的上句,由學生說出下句;也可以教師說出詩歌的題目,再由學生回憶相關詩句。這樣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達到復習舊知識的目的。
二、側重教師主導發揮,忽略學生主體調動
課后讓自己耿耿于懷的就是研讀詩歌部分,原本的設計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來發揮:(1)哪些詩句清晰地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深深依戀?(2)詩人依戀康橋、喜愛康橋,尤其愛康橋這里的什么?(3)它們美在哪里,能贏得作者如此的喜愛?可是課堂教學的結果卻變成了問答式,而教師的引導和講解卻成了主體,學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傾聽者。因為之前的課堂導入環節,學生的不主動情緒深深的影響了我,使我在這個環節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種遏制是新課改課堂中一大敗筆。其實,即使在學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礙時,教師也應多設臺階讓學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又不失課堂結構的完美。
三、側重教師個人意識,忽略了課堂細節
這堂課里,我太過于重視課堂設計的完整性,教學環節的完成不自覺的在個人意識的主宰下實現,因此也忽視了課堂上出現的細節。其一是在教師讓學生想想《再別康橋》抒發了詩人對母校怎樣的情感時,學生的答案紛呈,有依舍,眷戀、熱愛、別離的憂傷等,而我只抓住“依戀”和“喜愛”之情,對于“憂傷”卻沒有給予回復。其二是課堂隨筆練習時,要求選擇《再別康橋》這首詩中最喜歡的一節詩,展開想象,寫一段話,用散文式的語言來描繪這情景交融的畫面,在5分鐘時,完成隨筆的學生幾乎沒有,但是寫上一兩句話的卻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這一細節,沒有讓學生展示他們隨筆,這又是由于教師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細微之處見真功,教學過程中的細節不容忽視,細節的處理得當與否,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的教學反思10-24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7-04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7-29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9-25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07-09
關于《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0-08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范本09-13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與反思07-17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與反思08-08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及評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