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典寓言《媽勒訪天邊》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過寓言故事吧,小朋友們由于缺少生活經歷不容易寫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現實意義或教育性。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寓言故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寓言《媽勒訪天邊》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媽勒訪天邊》
在很古的時候,人們看見天象鍋蓋一樣蓋著大地,就想象天一定是有邊際的。于是大家都想去找天邊。
各人都擺出自己能去找天邊的理由,爭相要去。
老人們說,自己年紀大了,做不了多少事情了,但路還走得。
青年人的求知欲望更強,嚷著一定得讓他們去。他們說自己年輕力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困難也嚇不倒。
小孩子說得更有理:天邊離得很遠很遠,不是三、五十年能走到的,說不定要走八、九十年才能走到。他們年紀小,還是讓他們去可靠。
小孩子的話很有說服力。大家都差不多同意讓一個身體強壯的小孩去。
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青年孕婦站起來說,她去最恰當,因為她年紀輕,身體強壯,同時,地走不完的路,可以讓她未來的孩子繼續走。
這樣,大家認為這個孕婦的條件比誰都強,就一致同意她去找天邊。
這個孕婦向東一直走去,不久,生下了一個男孩,她背著孩子繼續走,孩子會走路了,帶著孩子一同走。母子倆一路上歷盡了千辛萬苦,走過了千山萬水,戰勝了數不清的毒蛇猛獸。他們到處受到人們的熱情贊助。人們聽說他們去找天邊,都鼓勵他們堅持下去。
母子倆就這樣一直走,走了幾十年。母親后來老了,走不動了,人們勸她留下來。母親于是叫兒子自己繼續走。
兒子滿懷信心地繼續向東走去,他要走完他母親沒有走完的路。
——壯族寓言(選自《壯族文學史》)
賞析
這則寓言塑造了一個英雄母親(媽勒)的形象。她為了探究“天邊”的奧秘,懷著孕踏上了遙遠的征途。她老了,讓兒子繼續走下去。這使我們想起古老的寓言“愚公移山”。但從獻身精神和動機來看,媽勒的形象更有光輝。為了塑造這個形象,故事中用老人、青年和小孩子們作襯托,用群眾的贊助作襯托,進一步反映了壯族人民充滿英雄主義精神的群體形象。
這則寓言又是一幅深刻的人生追求的寫照。尋訪天邊象征了人類千萬年來對理想的追求,對知識的探索。上一代仆倒,下一代崛起,前仆后繼奮勇前行,追求著絕對,卻永遠只能得到相對。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庸人會嘲笑這種“訪天邊”的理想主義。他們認為天邊的不可求就干脆不求,一心轉入現實的享受。然而現實的享樂主義者們并不能真享其樂。他們的“美酒加咖啡”的人生酒杯中竟斟滿了寂寞空虛厭惡無聊。而古老的“訪天邊”者卻能在困苦中品嘗幸福,無論老人、青年、孩子、孕婦(即壯族“媽勒”)都愿把生命交給遠行。即使一生一無所獲,即使母親一輩失敗告老,跋涉之歌也未劃上休止符,兒子仍“滿懷信心地向東走去”。無盡的徒勞、孤寂的長旅,竟然是這般充實。原因在他們堅信“天一定是有邊際的”,在對困苦的每一次克服中都分明體驗到了天邊的光輝。
何況,也并非一味的徒勞。幸福就在追求和勞動之中。在對終極目標的不斷追求中,母親和兒子不是能不斷走進新的山水境界、不斷享受新的人生風光嗎?而這,是享樂主義者們永遠無法得到的。人生的得與失,幸與不幸,不是以物質享受的天平稱得準的。
歷史淵源
傳說在很久以前,壯族先民們在寒冷和陰暗的山谷中期盼尋找天邊的太陽,渴望擁有光明和溫暖。老人說:“讓我去吧,我們飽經滄桑。”青年人說:“讓我去吧,我們的腿比馬蹄強壯。”孩子說:“讓我去吧,我們以后的日子最長。”一位年輕的孕婦挺身而出:“請讓我去吧,也許我走不到那美麗的地方,可我有腹中的娃仔,他會繼續阿媽的路,一直走向太陽。”母親在尋訪太陽的途中生下勒(壯語“兒子”的意思),并教育他去戰勝艱難險阻,完成自己的使命。勒不忘母親的囑托及鄉親們的期望,堅韌不拔地一直走向太陽升起的地方。
《媽勒訪天邊傳說》孕育于壯族先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與壯族遠古時期的歷史文化有密切關系,是研究壯族早期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的重要文獻資料,展現了壯族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經典寓言《媽勒訪天邊》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敕勒歌》古詩原文賞析11-30
經典寓言《烏鴉兄弟》原文及賞析05-03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賞析02-27
經典寓言《九方皋相馬》原文及賞析05-03
賈平凹《訪蘭》賞析05-19
劉長卿《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26
[詩經木瓜原文及賞析] 木瓜詩經原文賞析04-16
課文我的叔叔于勒原文02-20
《我的叔叔于勒》課文原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