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寓言教案:鄭人買履

時間:2024-09-22 13:41:52 寓言 我要投稿

寓言教案:鄭人買履4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寓言教案:鄭人買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寓言教案:鄭人買履4篇

寓言教案:鄭人買履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寓、焦、苦、弱、勃、悶、宋、則、疲”,能熟練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懂得復述課文。

  3、創設情境,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寓言這種體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點,基本能復述課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準備:

  (教師)

  1、準備與本課寓言相關的動畫片或是書籍。

  2、多補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書籍,推薦學生閱讀。(學生)課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與大家共享。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學習“寓”字。用字理識字的知識去學習,師引導:寶蓋頭跟房屋有關,這是一個標準的形聲字。(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解釋課題: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5、看課題質疑:看到“揠苗助長”這個題目,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自由發言提問)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生字詞,初步了解本課生字:巴望、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焦急、納悶

  3、交流問題,感知大意。

  (1)師:到底是誰揠苗助長?為什么“揠苗助長”?

  (2)“揠苗助長”結果怎樣?請學生把這些問題完整地連起來說一說。(同桌先練說)

  二、理解文本,配樂朗讀課文

  1、讓生觀看《揠苗助長》的錄象,并讓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

  2、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情境再現,注意突出剛才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3、提議:我們每個同學想不想給這則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讀呢?自己試一試。

  4、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從“天天”這個詞語你讀懂了什么?農夫“焦急”什么?他心里會怎么想?

  5、指導朗讀,讀出農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問:農夫想到什么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1)問:“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會“筋疲力盡”?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

  (2)讓生觀看插圖。看!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3)有感情地朗讀:能把農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4)問: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帶到文章中去讀,體會農夫的快樂。

  (5)“納悶”是什么意思?他的兒子納悶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請口頭練習說。

  三、總結理解,拓展延伸

  1、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如果你碰到,你會怎樣去勸告他們?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去概括。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第24課《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了解內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果()。

  4、同桌練說,指名表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鷸蚌互不相讓呢?

  2、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聯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住:鷸猛得用盡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和語言表現兩人互不相讓的態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引導學生理解:鷸:后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揮想象:對于鷸蚌來說,這是多么悲哀的結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課外作業: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并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寓言教案:鄭人買履2

主備:沈麗麗 審核:沈麗麗

  復習內容:《鄭人買履》《刻舟求劍》

  復習目標:1、熟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 積累文言詞匯,能準確翻譯全文。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來指導現實生活。

  復習重難點:目標2、3

  自學

  一,《鄭人買履》

  1,《鄭人買履》選自《 》,作者 ,是我國 時期著名的 家, 家學說集大成者 。

  2,故事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3,找出最能反映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你認為鄭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我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于3個),說說其中任一個的寓意。

  5,背默課文及翻譯。

  課文:

  翻譯:

  二.《刻舟求劍》

  1.《刻舟求劍》選自 ,亦稱 ,是 (時間)秦相 組織編寫的 集。

  2.這個故事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3.背默課文及翻譯。

  課文:

  翻譯:

  展示

  質疑

  點撥: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點撥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

  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②古今異義。③一詞多義。④通假。⑤詞類活用。2.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①補充省略的部分。②調整語序。③適當增減。

  4.多讀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

  檢測:

  一, 學習《鄭人買履》,回答問題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買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市罷,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忘持度。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④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⑤寧信度,無自信也

  3,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有什么現實意義?

  道理:

  現實意義:

  4.請你至少寫出兩個帶“履”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學習《刻舟求劍》,回答問題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

  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②是吾劍之所從墜

  ③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3、用“/”線畫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讀停頓。(每句一處停頓)

  (1)鄭 人 有 欲 買 履 者 (2)何 不 試 之 以 足

  (3)是 吾 劍 之 所 從 墜 (4)從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與其它不同的兩項是 ( )( )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歸取之

  E何不試之以足 F是吾劍之所從墜 G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拓展

  一、閱讀理解《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注釋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病――勞累。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揠( ) 謂( )

  2、對下列加點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②返歸取之

  ③其子趨而往視之 ④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翻譯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2)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4、宋人為什么要拔苗?其結果如何?

  5、讀完寓言后,想想看,這個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二,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北人①生不識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釋】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于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須去殼。”( )④欲以清熱( )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這則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月懷一雞》,回答問題。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注釋:攘―竊取、偷盜。斯―那么就應該的意思。道―個人的舉止言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其: 或: 是:

  損: 已: 非義:

  2下列對加點字“之”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請損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4、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寓言教案:鄭人買履3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以朗讀法為主,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在領悟中升華感情;

  3、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樂于創造的心理品質。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3、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搜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點:語言簡潔、凝練

  二、作家、作品

  1、韓非:戰國后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受學于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余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于是發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后被李斯毒死于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是戰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導閱讀,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寧(nìng)度(duó量長短dù量好的尺碼)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語句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四、指導復述課文

  1、文章言簡意賅,下面就請同桌合作,根據課后的注釋,自己試著翻譯課文,并試著復述。

  2、找同學復述課文,注意應根據故事的發展進行復述,不要求跟課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順序,探究寓意

  1、閱讀這則寓意,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你怎樣看待“鄭國人”,怎樣看待“鄭人買履”。

  7、體會文章寓意

  (1)從鄭人相信尺碼的角度來看,其寓意在于告誡人們做人做事應從實際出發,不應固守習慣、墨守成規。

  (2)從鄭人返家取尺碼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為遇事不可太機械,而應隨機應變,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變化的問題。

  六、作業翻譯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課學習的內容,齊背《鄭人買履》。并導入新課。

  二、學生交流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1、呂不韋,秦莊襄王及秦王嬴政時,為丞相,封文信侯,門下有賓客三千。

  2、《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一部書,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語言精練,《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成后,“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導閱讀,讀準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學生自讀,理解重點語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劍之所從墜。(1)是,指示代詞,這兒。(2)所……者,……的地方(3)所從墜,(劍)墜落的地方。意思是:這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3、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4、對文中一些字詞的理解。

  “墜”寫出楚人的慌亂,“遽”寫出楚人反應速度之快,“入”“求”又寫出其行為的愚蠢。

  5、寫法評析: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結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涂了。看來不應靜止地看問題。

  五、總結學習成果。

  1、你有什么辦法找到這把劍?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鄭國人和楚國人錯在哪里?

  3、兩則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寓言教案:鄭人買履4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說說通過《刻舟求劍》說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導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么。

  2、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五、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忘持度

  反歸取之 寧信度,無自信也

  市罷不得履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實例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說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