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寓言小故事大道理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1、鷹
一只鷹,總以為自己的爪子大、自己的爪子鋒利,什么都能抓住。
人們都信鷹的話,因為人們曾經看見過鷹抓雞,抓魚,抓兔,抓蛇,甚至還有人看見,鷹抓起過一只小羊。
人們的肯定,更增強了鷹的自信。從此鷹就以自己的爪子無所不能而自居,以爪子的大和利而自豪。
鷹沒有想到,它抓得住雞,抓得住魚,抓得住兔,抓得住蛇,甚至抓得住小羊,卻抓不住比它小得多的蒼蠅。
不為別的,就因為它的.爪子太碩大、太鋒利了。
2、啄木鳥
啄木鳥的職責,本來就是為森林除蟲。
然而看到森林越來越茂盛,而自己卻仍然整天勞作,啄木鳥的心理開始不平衡了。
后來,啄木鳥意識到自己的職責,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職權。它就有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
啄木鳥開始制訂了一些規定,諸如除蟲需要事前打報告、需要層層把關審批之類。后來,它就干脆搞起有償服務,堂而皇之地收起除蟲費用來了。
森林自是叫苦不迭,日漸蕭條。啄木鳥也因了森林的蕭條而失去了棲息之地。
3、母雞
母雞會生蛋,便能得到主人的偏愛,喂食都要多撒上一把,老了也舍不得殺。
公雞不生蛋,只打鳴,常常不等長成勇猛的“雄雞”,便成了主人餐桌上的佳肴。
然而現時有些主人卻不喜歡會生蛋的母雞,反倒喜歡愛打鳴的公雞。所以有些公雞也就見風使舵,一見主人來到,便引吭高歌一番,讓主人高興高興。
于是,母雞也不愿生蛋了,有些母雞干脆學會了打鳴。
4、喜鵲
喜鵲和烏鴉同屬鳥綱鴉科,同營巢于高樹,同以捉蟲為生。然而人們對待喜鵲和烏鴉的態度卻不同,對前者好,對后者惡,褒貶分明。
這也難怪。人不是神,人有七情六欲,誰不愿聽喜歌?
5、雄雞與鴻雁
有個叫田饒的人,在魯哀公身邊做事已經好幾年了,可是魯哀公并不了解田饒的遠大志向,總是待田饒平平的。
田饒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決意離開魯哀公到別國去。
田饒對魯哀公說:“我打算離開您,像鴻雁那樣遠走高飛。”
魯哀公不明白田饒的意思,問道:“你在這里不是很好嗎?為什么要走呢?”
田饒說:“大王您經常見到那雄雞吧!
你看它頭上戴著大紅的雞冠,非常文雅;它雙腳長有鋒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對敵人時毫不畏懼敢斗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見食物時總是‘格格’叫著招呼同伴們一起來享用,特別仁義;它還忠于職守,早起報時從不誤事,極其守信。盡管雄雞有著這么多長處,可是大王還是漫不經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
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雄雞經常在您身邊,您每天見慣了它,習以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里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覺不到它的那些杰出的優點與才能。
而那鴻雁,從千里之外飛來,落在大王的水池邊,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魚鱉;落在大王的田園里,毀壞大王的莊稼。鴻雁盡管沒有雄雞的那些長處,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鴻雁。
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鴻雁是從遙遠的地方來的,大王對它懷有一種神奇感,它的一切作為,大王都認為是非常偉大的。所以,請大王讓我也像鴻雁一樣遠走高飛吧。”
魯哀公說:“請你別走,我愿意把你說的這些話都記下來。”
田饒說:“您認為我平淡無奇,并不覺得留下我有什么大用,即使寫下我的話,也不起什么作用。”
于是田饒就離開魯國前往燕國去了。
燕王讓田饒做了相國,田饒從此有了機會施展自己治國安邦的本領。
三年以后,田饒把燕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內富足安定,邊境平安沒有盜賊。
田饒名聲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魯哀公知道了這些情況后,萬分感嘆,對當年沒能留下田饒真是后悔莫及。
為此,他一個人獨居三個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標準,以示自責。
魯哀公發自內心地慨嘆道:“以前由于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饒離我而去,以至于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饒能再回到我身邊,可是,我知道已經很難了。”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人們往往對自己身邊的優秀人才視而不見,只是一味好高騖遠,崇拜引進的人才,認為他們才有真才實學。人應該善于發現身邊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遠,放跑了本來就在手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