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語的故事
有關中國的寓言成語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幾篇,歡迎大家閱讀!
寓言成語的故事:百尺竿頭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ji)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寓言成語的故事:別開生面
唐代著名的畫家曹霸,擅長于畫人物和馬。他的名聲傳到京城長安,連深居宮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經常召他進興慶宮,命他當場作畫,并時常給于豐厚的賞賜。
由于曹霸受到皇帝的寵幸,長安城里的王公貴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畫為榮。大家不惜以很高的價錢,來收購他的墨跡。
長安北面的太極宮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煙閣。閣內四壁上繪有唐朝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肖像。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畫家閻之本畫的。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現在大部分已經剝落,不僅失去了當年的風采,有的甚至難以辨認。為此,玄宗把曹霸召來,要他重新畫過。要重畫功臣肖像談何容易。曹霸閱讀了大量史,料對照已經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細琢磨,精心構思,然后揮筆繪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并且以嶄新的風格展現在人們面前。
曹霸既擅長于畫人物,又擅長于畫馬。一次,玄宗傳曹霸進宮,當場叫人把他最喜愛的一匹叫玉花驄(cong)的名馬牽來,命曹霸為它作畫。
曹霸叫侍從把一幅巨大的白絹裱糊在殿壁上,同時對玉花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觀察,然后轉過身,飛快地揮舞墨筆。不多久,威武神駿的玉花驄就展現在白絹上。玄宗越看越滿意,馬上叫侍從取來許多金帛賞賜給曹霸,并且封他為左武衛將軍。但是好景不長,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后,愛好聲色,奢侈荒淫,長期不理政事,曹霸也越來越少被召進宮去作畫。后來他又因一件小事獲罪,被削去官職,降為平民,只得離開長安。
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玄宗逃往四川。曹霸也流落到成都,靠在街頭替路人畫像過活,晚境極其凄涼。
一次,著名的詩人杜甫來到成都,在朋友家里看到曹霸畫的《九馬圖》,得知這位名噪一時的畫家也在成都,便馬上去尋訪。幾經打聽,終于在街頭找到了曹霸。
杜甫了解了曹霸的身世和遭遇后,非常同情和感慨,寫了一首詩贈給他。詩中有這樣兩句:“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凌煙閣中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鮮艷奪目的色澤,虧得你左武衛將軍下筆使它們重放光彩。
寓言成語的故事:自作自受
唐高宗死后,皇后武則天獨攬大權,直至登基做了女皇帝。則天女皇用嚴刑酷法,對那些為非作歹的貪官污吏進行制裁。當時,有人密告文昌右丞相周興企圖謀反。于是,武則天派酷吏來俊臣去審理此案。
來俊臣派人請來周興,不動聲色地先假意與周興聊天,并請他一起喝酒。酒宴上,來俊臣問周興說:“現在有些囚犯不服罪,你說用什么方法讓他們認罪,用什么方法制裁他們才好呢?”
這周興也算是一個酷吏了,他整人的法子五花八門。這次來俊臣把他請來,他還蒙在鼓里,一點也不了解真相,因此他洋洋得意地呷著美酒,同時自作聰明地向來俊臣介紹了一種自己慣常使用的整人辦法。他說:“這簡單得很,我有一個好辦法,包管讓囚犯一個個服服貼貼。”
來俊臣不動聲色地說:“什么辦法,請仔細介紹,我也照此辦理。”
周興說:“拿一個大壇子來,周圍堆上火炭燒烤,待烤得滾燙時,令犯人進到大壇子里去,看誰還敢不招供他的罪行?”
來俊臣聽罷,立即派人搬來一個大壇子,按周興所說的辦法在壇子周圍點上炭火。不一會,壇子燒得滾燙。來俊臣站起身來對周興說道:“現在皇宮內部傳出命令,要我來審問老兄你的罪行,我想還是先請老兄進入這個大甕里去再說吧,也好親自體會體會你自己的杰作呀。”
來俊臣的`話音剛落,周興早已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下,使勁地叩頭謝罪。
看起來,那些作惡多端變著法子整人的人,也有遭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下場的那一天。
寓言成語的故事:眼盲心明
有一個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長彈琴擊鼓,鄰里有一個書生過來問他:“你有多大年紀了?”少年說:“15歲了。”“你什么時候失明的?”“3歲的時候。”“那么你失明已經有12年了,整日里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間社會的形態,不知道容貌的美丑和風景的秀麗,豈不是太可悲了嗎?”那失明的少年笑著說:“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實際上大都是盲的。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四肢和身體卻是自由自在的。聽聲音我便知道是誰,聽言談便知道或是或非。我還能估計道路的狀況來調節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險。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長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費精力去應付那些無聊的事情。這樣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我不再為眼睛看不見東西而感到痛苦。可是當今某些人雖然有眼睛,但他們利令智昏,看見丑惡的東西十分熱衷,對賢明與愚笨不會分辨,邪與正不能解釋,治與亂也不知原因,詩書放在眼前卻成天胡思亂想,始終不能領會其要旨。還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為,跌倒之后還不清醒,最后掉進了羅網。這些人難道沒有眼睛嗎?那些睜著眼而昏天黑地亂竄的人難道不也是盲人么?他們實際上比我這個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嘆呀!”書生無言以對。
這個故事揭示了這樣一種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嘆,而心理上的“盲”更為可悲。眼睛失明是一大缺陷,但如果揚長避短,全神貫注于所擅長的事業中去,也能做出很大的成績來,領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而如果昏昏然過日子,甚至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即使雙目明亮、四肢發達,也是一種不明事理不通人性的“睜眼瞎”和“人形獸”。
寓言成語的故事:后來居上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且官職也已經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可是由于他們為人處事恰到好處,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們陸續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后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后,可現在他們卻一個個后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么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后,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后來居上,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