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雨巷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雨巷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雨巷教學反思1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為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采用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對于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復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占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后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一個小小的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學反思2
《雨巷》第一課時。
這節課主要是介紹戴望舒,讓同學們走進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個憂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著憂傷、迷茫、感傷的氣息較重,體會《雨巷》情感,讀這首詩。由于介紹作者過多,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少了,在八班上課時,我把時間把我的適中,給學生適量的時間去讀這首詩,學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雨巷》第二課時。
這節課我主要領著學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適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學們能很快把意象找出來,這讓我很欣慰,證明了我在《沁園春.長沙》第三課時講“意象”是成功的。接下來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讓學生通過詩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想象為設置一個丁香姑娘的出場,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來結合時代背景更深層次了解讀了這首詩,并重點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這三個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開始上課時,我放的朗讀聲音怎么也調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沒放朗讀,所以學生進入課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來分析丁香姑娘時他們才真正進去了課堂,所以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在于課堂開始時沒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
雨巷教學反思3
作為現代名詩,《雨巷》的夢幻一般的意境,難以言傳的主題,舒緩有致的節奏,莫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問題也在這里,怎樣讓學生能夠揣摩出那難以言說的主題,怎樣讓學生把握到那舒緩而有韻津的節奏?這就是上《雨巷》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反過來說,倘若教師能把這三個問題給學生講透了,以后的現代詩的賞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這三個問題沒得到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就會給后來的詩歌賞析設下障礙。編者把這首詩作為詩歌單元的重點,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給《雨巷》的定位是:反復朗誦以體現詩歌的音樂美,營造情景以體現詩歌的意境美,鼓勵創新以體現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作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針對高一的學生.而該階段的學生對現代詩歌的接觸是比較少的,他們對于現代詩歌主題意境、節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經驗,可以說,在現代詩歌的賞析方面,他們幾乎是一張白紙,而他們對現代詩歌的把握絕大多數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種直覺。所以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直覺”開始,慢慢引導并把他們推到鑒賞的“塔尖”,從而對現代詩歌作出精確的判定。
“愛好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愛好,使全班每一個人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我設計的教法有三:1、朗誦競爭法。由集體朗讀到分組朗讀,由分組朗讀到個別朗誦,由個別朗誦到優秀朗誦。2、意境創設優秀獎。把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仿造老師的營造意境的方法各設量一個詩節的藝術畫面(MTV),各小組完成后教師給設置得最好的一組的一定的獎勵(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禮品),3、主題推論法。把確定題的任務分派給學生,指導學生從書刊、雜志、網絡等資源收集《雨巷》主題的相關資料,通過分析討論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寫成小論文,教師選擇其中優秀的推薦到刊物上發表。總的說業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上主要設置了三個教學環節:
1、朗讀競賽環節。通過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學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確地處理好停頓、輕、主音、語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使學生的朗誦水平達到一定要求。也為下一環節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營造環節。讓學生通過情感創設意境,再通過意境來反映情感,從而為引出主題作鋪墊。
3、主題探尋法。抓住詩歌中的兩個經典意象,讓學生通過各種媒介去收集、歸納、整理資料。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一是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養學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上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嚴謹有序,有機統一。
《雨巷》這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朗誦能力、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積極參與,課堂氣象,熱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幾處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誦”這一環節,還有幾個學生希望上臺表演,但因課堂時間所限,無法讓她們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結尾應對二者的一一對應關系作一個高度的歸納,使之成為一條定理或法則,這樣學生就更輕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課中,考慮得更深入、更完面,對學生更有利我愿足點!
雨巷教學反思4
戴望舒的《雨巷》是語文版必修一里的一篇現代詩歌。這首,本詩寫于1927,表面上是寫作者的愛情,寫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際上是象征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是詩人意識流動中的一個境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我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油紙傘,女郎,江南小巷作為背景。
在聽江濤的《雨巷》的歌曲時,學生就已經被歌曲的魅力所折服,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
在此時,我讓學生們體悟這種感情的同時,告訴學生,我們要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
接著讓學生自由讀,后來又聽錄音,認真去品味詩歌,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讓學生發揮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緊接著共同探究三個問題:“丁香姑娘的形象是什么”“我的形象是什么?”“詩歌的主題是什么”詩中那個"我",一腔愁緒,滿腹哀怨,正是當時被環境憋得透不過氣來的人們的精神狀態的寫照。他們帶著心靈上的創痛在思索著,追求著。而那夢幻般出現又幽靈一樣地消逝的清麗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熱切追求而實際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嗎?
講現代詩時,過于注重學生讀、感體驗,而忽視了學生的精神層面的感知,導致學生雖然感知到了詩歌的魅力,但仍不能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歌。
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
記得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我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反思5
《雨巷》是普通高中課程單元現代詩的首,如何上好這首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高中階段與與初中階段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自由想象;由靜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轉為動態、聯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過程中從抽象的意境到具體現實生活個案體會,走近作品與主人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對高中語文學習的熱愛。
教學過程中我反復聽名家對《雨巷》的朗誦,觀看影像圖片資料,先讓自己走近作品,進入意境。
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即細雨朦朧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獨行。(影像圖片資料至此)。
板書:詩人“我”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為·····(學生可能有很多種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說:詩人在想“媳婦”……無論這名男生出于何種目的(引起課堂大笑···稍刻···(學生神情嚴肅的
看我,像是找尋什么……)課堂靜的能聽見一根針掉下的聲音。肯定了這名男子(···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使學生如臨大敵·……說:……同學想象(聯想)正確,詩人的確是在想“丁香一樣的姑娘”。(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高中生對異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問讓學生探究即“丁香一樣的,結著仇怨的姑娘”誰來描繪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認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麗的?)詩人選取“丁香”為意境提出自己的審美標準即“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仇怨”(“顏色”指紫色相態、“芬芳”指在氣質、“憂愁”個性柔弱不失剛毅。即外美、內秀、有個性的形象。并用圖畫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從而更深入的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解除學生對普通高中語文學習望而生畏的懼怕心理障礙。
不盡如意的教學時間有限,沒有對課后的三首詩詞進行分析,沒有發揮這三首詩詞在這首詩中的作用,也算是我的一次教學失誤吧。但我會繼續探究語文教學方法,學習使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熱愛學習高中語文,自覺走近作品,陶冶情操。并為創造一個師生互動、互信、生動、和諧的課堂而努力!
雨巷教學反思6
《雨巷》是普通高中課程第一單元現代詩的第一首,如何上好這首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高中階段與與初中階段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自由想象;由靜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轉為動態、聯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過程中從抽象的意境到具體現實生活個案體會,走近作品與主人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對高中語文學習的熱愛。
教學過程中我反復聽名家對《雨巷》的朗誦,觀看影像圖片資料,先讓自己走近作品,進入意境。
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即細雨朦朧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獨行。(影像圖片資料至此)。
板書:詩人“我”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為·····(學生可能有很多種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說:詩人在想“媳婦”···無論這名男生出于何種目的(引起課堂大笑···稍刻···(學生神情嚴肅的看我,像是找尋什么···)課堂靜的能聽見一根針掉下的聲音?隙诉@名男子(···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使學生如臨大敵···說:···同學想象(聯想)正確,詩人的確是在想“丁香一樣的姑娘”。(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高中生對異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問讓學生探究即“丁香一樣的,結著仇怨的姑娘”誰來描繪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認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麗的?)。
詩人選取“丁香”為意境提出自己的審美標準即“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仇怨”(“顏色”指紫色相態、“芬芳”指在氣質、“憂愁”個性柔弱不失剛毅。即外美、內秀、有個性的形象。并用圖畫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從而更深入的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解除學生對普通高中語文學習望而生畏的懼怕心理障礙。
不盡如意的教學時間有限,沒有對課后的三首詩詞進行分析,沒有發揮這三首詩詞在這首詩中的作用,也算是我的一次教學失誤吧。但我會繼續探究語文教學方法,學習使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熱愛學習高中語文,自覺走近作品,陶冶情操。并為創造一個師生互動、互信、生動、和諧的課堂而努力!
雨巷教學反思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理解詩歌形象,品味與賞析詩歌朦朧優美的意境,探究詩歌情感意蘊;
。2)品味詩歌語言,理解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
。3)熟讀成誦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品味詩歌形象、感受意境、理解情感的能力,掌握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陶冶學生情操,激發閱讀詩歌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詩歌形象,品味與賞析詩歌朦朧優美的意境,探究詩歌情感意蘊;
2、難點:“雨巷”象征意義
三、教學方法:
1、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及背景音樂創設情境,使學生能融入到詩的意境中去,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2、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的品味詩意。
3、 研討法:在研討練習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創設情境:背景音樂《在水一方》
。ǘ⿲耄骸对娊洝肥侨祟愇拿鞯拇禾,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遁筝纭分杏袀裊裊娜娜的女子從詩經中走來,款款盈盈于水一方。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堤岸。
(出示《蒹葭》課件)
。ㄈ┡錁防收b:
(聽喬榛朗讀,要求初步體會詩歌形象和意境;學生朗讀,要求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四)合作探究,尋找比較點,理解詩歌形象,品味與賞析詩歌朦朧優美的意境,探究詩歌情感意蘊;
。▽W生交流活動,教師點撥總結)
1、比較“丁香姑娘”與“伊人”的形象
。1)相同點:
從追尋的對象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與“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顯然都具有飄渺莫尋、面目模糊的共性,都帶有某種憂郁的氣質,都是美好的化身;這兩個意象既可是實在人,也可以是某種美好的理想。
(2)不同點:
對《蒹葭》中那河畔的追尋者而言,他堅信伊人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她“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汜”,一切似乎是那么的明朗,伊人的存在幾乎就是他的一個信仰。所以“他”始終是在向心中那個明確的目標邁進,即便追尋沒有結果,伊人的存在本身已然是他前行的希望。
與《蒹葭》里追尋者心中十分明確的存在不同,《雨巷》的追尋目標,那雨中的丁香姑娘,則顯得蒼白而遙遠!八钡某霈F與消失都是“像夢一般地”,是以一個影像的意義而存在。
“她”與其說是“我”追求的對象與希望,不如說是我苦悶情愫的一個代言者,我內心情緒的外在投射。“我”“冷漠,凄清,又惆悵”,而丁香姑娘是“像我一樣的”“哀怨又彷徨”,“我”需要的是冷漠中一個同病相憐者心有靈犀的慰藉與共鳴,是二者精神氣質的相通相和。
與其說是“詩人理想中的偶像,不如說是現實中陷入自憐自戀中他自己的鏡像或自畫像”
。3)小結:一明確,一虛幻,不同質地的追尋目標同樣決定了詩歌內在情感或豁朗或陰郁的旨歸。
2、比較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相同點:
兩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都是情感細膩、懷著同病相憐的“單戀”的苦苦追尋者的形象,路途之艱,追尋之難,惆悵之深,執著之甚,因所追求對象的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2)不同點:
《蒹葭》中的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清晨徘徊蒹葭河畔,翹首以望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并不辭艱辛“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一位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目的只為“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中的“我”滿懷孤獨與惶惑踟躇在陰雨落寞的小巷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里,戴望舒沒有使用“找到”、“尋著”或其他類似的表示主動積極的詞語,而是強調了一個“逢著”,這個“逢著”暗含一種無所作為的期待意味。而當一切夢一般出現又夢一般幻滅之后,我幾乎連“逢著”的希冀也不再存,變成了“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胺曛焙汀帮h過”,一則表現出寄希望于一種人生的偶遇、邂逅、一種不期然的驚喜;一則表現為邂逅的希望破滅后,徘徊者失去了繼續尋覓的信念,只能向虛無縹緲中尋求寄托。
3、比較兩首詩的意境
(1)相同點:
兩首詩都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營造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意境強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強調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強調耐人品味的和諧整體的藝術空間。
。2)不同點:
《蒹葭》中清秋之際,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狀,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以為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她)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她)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伊人宛在,覓之無蹤,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時閃現晃動,時遠時近,時隱時現,時有時無,閃爍不定。此情此景又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欲罷不能。讀來只覺情調凄婉,境界幽邃,意蘊無窮。
《雨巷》由細雨、小巷、丁香、油紙傘、籬墻構成的“雨中即景”,是江南小城的寫照,具有傳統文化古典美的韻味。詩中運用了眾多的描寫感情之詞,如彷徨、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種孤獨愁苦的情感氛圍。
4、比較結構形式和音樂效果
。1)《蒹葭》采用《詩經》中常用的重章疊唱的結構方式從時間上的推移,表現追尋時間之長;從地點上的轉換,表現伊人的飄渺難尋; 從道路的變化,表現追尋的艱難。
作用: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深化意境,瀉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增強詩歌的節奏感,形成回環往復之美,委婉而深長。
。2)《雨巷》結構上的回環往復和音樂性是這首詩的友誼成就。如第一節押二、三、六句,第二節押三、六句,隨意性中突出情感優先與情感錯綜變化的節奏。常用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語重疊,如“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又多用重復的詞匯與句子,如“悠長,悠長”、“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走近,走近”、“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造成節奏低緩、深沉、反復回響的藝術效果。
詩人還運用“拋詞法”,即把下句的某個首詞拋入上句的句尾,使語意似斷實連、一詞兩用,更調整節奏使之繁復多變。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第一、二句不用標點,讓句子跨行,既造就獨特的節奏,又使“獨自”、“悠長”承擔起本句詞意與下句開頭的雙重任務,并因位置的突出而使詞意得到強化。此外,詩的首節與末節基本重復,只有“逢著”與“飄過”一詞之差,形成了周而復始、循環往返的節律感。
五、再朗讀重點句,加深體會;朗讀成誦。
六、難點突破“雨巷”意象內涵:
(1)借助搜集的資料
。2)質疑討論
。3)老師歸納
七、作業安排:
(1)詩歌的改寫可以再現詩歌意境,教師引導,再讓學生分組思考、寫作、合作學習,評點和賞析,自主探究,,注意課外知識延伸,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2)比較閱讀李白《菩薩蠻》和漢古詩《江南可采蓮》的形象和寫法。
雨巷教學反思8
在賞析《雨巷》時,我先讓學生欣賞了二篇經典文章《巷》和《丁香賦》,《巷》目的是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內涵,《丁香賦》則想讓學生認識丁香花的基本特征和了解這一意象的蘊意,這對學生學習《雨巷》便有了一個知識與情感上的準備。
我認為,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我盡可能地從這一角度出發,通過誦讀與創設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歌境界,發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眲撛O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我在講《雨巷》時一直希望追求一種詩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無形中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容易脫離學生,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境呢?”
課后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學反思9
《雨巷》課時這節課主要是介紹戴望舒,讓同學們走進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個憂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著憂傷、迷茫、感傷的氣息較重,體會《雨巷》情感,讀這首詩。由于介紹作者過多,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少了,在八班上課時,我把時間把我的適中,給學生適量的時間去讀這首詩,學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雨巷》第二課時這節課我主要領著學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適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學們能很快把意象找出來,這讓我很欣慰,證明了我在《沁園春。長沙》第三課時講“意象”是成功的。
接下來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讓學生通過詩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想象為設置一個丁香姑娘的出場,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來結合時代背景更深層次了解讀了這首詩,并重點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這三個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開始上課時,我放的朗讀聲音怎么也調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沒放朗讀,所以學生進入課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來分析丁香姑娘時他們才真正進去了課堂,所以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在于課堂開始時沒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
雨巷教學反思10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在學生朗讀、范讀的基礎上,我展示學案,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朦朧詩的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第二個問題:《雨巷》主要意象(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的象征意義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見,然后我讓事先準備好的各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展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很感興趣,也愿意張口表達自己的想法。
還有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課后拓展延伸的兩首古詩詞,可是由于時間關系,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反思11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生成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為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論知識的講解,以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對于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復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占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后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學反思12
一、教學收獲:
1、這節課廣泛借鑒別人的長處,閱讀相關文章,學習《詩經》的系統介紹,了解創作背景,聽取同組各位老師的意見,對授課內容做恰當調整,強調朗讀,進行對比閱讀,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生加深對詩歌形象、意境、情感及結構音樂性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利用對比點閱讀詩歌的.能力。
2、在教學過程中,我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種美好的意境之中,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典氛圍,烘托了良好的教學氣勢,師生在這種設置的特定的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陶冶性情。這樣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教學過程中確實也基本上達到預期效果。
3、教師在課堂扮演的是領路人的角色,要引領學生學會品析詩歌,發掘文本的現實意義也就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4、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很容易理,學生的朗讀效果好。
另外,針對學生沒有足夠的了解力去感知古典詩歌,起先我是重點定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空白處見豐富,明白“詩無達詁”的鑒賞真諦,以這個為教學目標之一的,但是在備課過程中發現高一學生在詩歌鑒賞方面尚屬起始階段,閱讀層次不可能達到我理想的狀態,不恰當地拔苗助長,只會在課堂上造成熱鬧是我的,學生在下面茫茫然什么也沒有的局面,于是我就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以降低教學難度為宗旨,提高學生參與性與積極為主,修正教案,用現代人的情感表達方式來演繹含蓄美,引導學生對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道什么是美。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始終活躍,
二、 發現的問題:
不足之處在于,雖然教師一直都有意識的想做到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由于課堂容量大,教材難度不算小,個別環節以自己的解讀來帶替了學生的解讀,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高峰,惟有不斷的閱讀,不斷的積累,打扎實了自己的底子,才能有這個自信和能力。我要和他們一起從賞析從積累詩歌開始。
雨巷教學反思13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范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朦朧詩的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義(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
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見,然后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后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于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松散。
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說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無形中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容易脫離學生,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境呢?”
課后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反思14
周三在2班上了節《雨巷》的研究課,雖然壓力很大,自己也在有限的時間內準備了兩天,但還是感覺自己的功力不夠,火候不夠,太過稚嫩了。從總體效果來說,我并沒有把學生完全調動起來,連我自己都覺得講得很碎,所以聽的人就感覺更碎了,這可能真的跟我的語言有很大的關系,這個方面我也一直很困惑,我這個語言碎的問題,語言不干凈的問題,到底怎樣才能改善呢?從本質上來說,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不適合上詩歌,但是既然想做一個全面的語文老師,每個方面的東西都應該會上,而且都應該上好,只有這樣,自己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也才能讓學生更信服自己。概括起來這節課的問題如下:
一、太碎了,詩歌講得太碎了,學生不容易感受到詩歌的一種美。
二、課件做得太花哨,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走了。
三、課堂的節奏沒有把握好,一堂課結束的時候有很明顯沒有講完的東西,這是很忌諱的事情。建議以后自己備課的時候,每個環節多少時間,一定仔細考量和打磨。
四、學生的參與度還是太少,給人的感覺是老師拉著學生在學。
五、公開課都有表演的成分,以后上的公開課盡量有觀賞性,讓這20%的表演更為精彩一些。
雨巷教學反思15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時,他們對古典詩詞背誦比較多,但是在對現代詩歌賞析這一塊,還出于混沌狀態。所以,在本節課上,我注重引導他們欣賞詩歌的情境美,另外,“授之以漁”,把本首詩作為一個范例,希望在引導他們欣賞詩歌情境美的同時,滲透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從理解意象到把握意境再到領會情感。這點,我覺得應該是這堂課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另外,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所以我希望通過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始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這點,亦是我在本堂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然而,本堂課還有些地方值得我不斷探索。
首先,我認為,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對于《雨巷》這首有著朦朧凄迷的優美意境的詩歌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賞析《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進入詩歌賞析前,先用有關江南的詩句和景物導入《雨巷》,目的是能引發學生的相關聯想,創設江南小巷的情景,這對學生學習《雨巷》有了一個知識與情感上的準備。并且在朗讀課文時,通過播放雨巷flash課件與創設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歌境界,發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其次,我在講《雨巷》時一直希望追求一種詩意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無形中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容易脫離學生,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這也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于學生的情感關注不夠,雖然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但是,因為沒有考慮到學情,造成學生在課堂上顯得木然。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是,對于現在的很多學生來說,這種文體顯得曲高和寡。所以,要讓學生真正把自己融入詩歌,而不僅僅只是聽教師賞析,還需要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積極性方面下功夫。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這是我的目標,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雨巷》教學反思09-06
雨巷教學反思11-05
《雨巷》的教學反思11-07
《雨巷》教學反思11-07
雨巷教學反思01-01
戴望舒《雨巷》教學反思11-13
關于雨巷的教學反思11-13
雨巷教學反思總結11-13
關于《雨巷》教學反思11-08
課文雨巷教學反思11-07